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8883浪雞添鴨

    劉備就算是和東吳修好也不能一統天下!因為當時的曹魏兵多將廣、能人輩出。這是其一!再來看看蜀國:蜀軍被陸遜火燒連營時劉備已經六十多歲,就算是發展生產也無濟於事。因為劉備已經過了花甲之年,等到劉備過世後,憑阿斗的能力還撐不起這麼大的場面。這是其二!大家怎麼看呢?

  • 2 # 周郎顧天下覆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儘管諸葛亮“智多近妖”仍舊沒能改變蜀漢的命運。那麼,如果在失去荊州之後劉備沒有再犯夷陵之戰的錯誤,而是與東吳修好,安心發展生產,可以統一天下嗎?我認為即使如此,劉備依然很難一統天下。我的看法有三點:一、三國時期蜀漢最弱,當時三分天下曹魏獨佔其二,而且都是富庶的北方和中原。劉備只有益州和漢中,資源的儲備量差了一大截。我們知道,打仗打得不僅是將帥的能力,更多的還是後勤。蜀漢貧弱,戰線一旦過長後勤定會出現問題,這也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難以建功的主要原因。二、諸葛亮設計的兩路進攻曹魏的戰略已經成為了畫餅,諸葛亮隆中對時,為劉備設計了一條從荊州出兵進攻宛城和洛陽的戰略。但是荊州現在被孫權奪取,要想進攻曹魏只能兵出漢中,但是從漢中出兵山路崎嶇糧草難行。三、三國時期之所以能實現鼎立局面,就是因為兩弱一強。曹魏強時,孫劉就能聯合對抗曹魏。劉備冒出頭時,孫權就背信棄義偷襲了荊州。所以即使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並且和孫權通好,也難以保證孫權不會倒向曹魏。因為一旦劉備北伐成功,曹魏和孫吳就成了弱勢,兩弱相聯對抗強者的局面又會形成。再說,以孫權的心智也絕不會容忍到劉備做大的那一刻。所以,荊州一敗後劉備再難一統天下,重振漢室。關注我,為您帶來更多的歷史故事;給我留言,下一篇文章就是您想要的答案。

  • 3 # 怡和人生

    首先我認為,夷陵之戰不是戰略錯誤,而是戰術失誤。順江而下滅吳是最簡單的方式,如果滅了吳那就是蜀魏爭霸,大業可期

  • 4 # 豫章節度使

    大家好,我是魚尾煮酒!

    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來開一個腦洞。

    不伐吳,劉備仁義的招牌怎麼打?

    假設劉備稱帝后,忍住二弟去世後的悲痛,不發動夷陵之戰。那麼,張飛就不會因為急著置辦軍備鞭笞手下士卒而被殺,同樣,劉備也不會在大敗之後急火攻心悲憤交加而去世。同時,蜀漢也不會在伐吳中損失馮習、張南、馬良等一大批辛苦培養起來的精英班底成員。這樣,就能保證劉備這個皇帝和張飛這個最親密的開國元老還在,以及蜀漢中央有經驗有資歷忠誠可靠的核心層的完整,不至於人才突然大規模空缺斷檔。

    然而,我們要注意到蜀漢集團內部的一個問題。前半生屢戰屢敗,數次瀕臨滅亡的劉備,靠的是什麼走到最後而稱帝的?答案就是,靠的是劉備人格魅力,靠的是劉備的任意招牌。

    試想,起初,張飛失徐州時劉備怎麼對待張飛?

    關羽被迫降曹又歸來時,劉備怎麼對待關羽?

    劉備大舅子糜芳畏罪投降東吳直接導致荊州之敗、二爺之死後,劉備怎麼對待他哥哥麋竺?

    黃權在夷陵之戰時被迫降魏時,劉備怎麼對待黃權家人?

    失徐州後,劉備仍重用培養張飛,這才有張飛後來取巴郡、戰嘉萌,震漢中。

    劉備不計較關羽降曹,依舊委以重任鎮守荊州,這才有關羽斬龐德、降於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面對負荊請罪的麋竺,劉備盡心勸慰,待之如初。

    黃權被迫降魏後,曹丕問黃權不擔心劉備殺你家人洩憤嗎?黃權說,以我對劉備的瞭解,劉備決不會這樣做。果然,成都有人勸劉備殺了黃權家人。劉備卻說:“孤負黃權,黃權不負孤。”

    可見,劉備待人之仁義。同樣,早年的劉備,相比二袁曹操等人,儘管沒什麼勢力,卻能結交到許多名人,並得到他們的肯定。無論在幽州,還是在徐州,都是如此。幽州田豫、牽招,徐州陳登就是證明。徐州土豪麋竺甚至散盡家財資助劉備,嫁妹妹給劉備,乃至一生追隨劉備。這都是劉備極強人格魅力的寫照。

    所以,易中天才在《品三國》裡說,蜀漢政權更像一個家庭,很溫馨。這裡有兄弟情,有君臣義。劉關張寢則同床,食則同器。劉備與諸葛亮是魚水之情。為何劉備在早年顛沛流離之時,能召集到關羽張飛簡雍孫乾趙雲諸葛亮這麼多人才,讓他們心甘情願跟劉備打拼,就因為劉備對屬下有義。義是前期蜀漢政權有強大凝聚力的核心因素。雖敗不散。

    倘若劉備不因關羽之死而伐吳,那麼劉備對屬下的這份義便會出現瑕疵。劉備集團賴以生存的義就立不住腳了。有些跟著劉備的人就會開始產生懷疑和動搖:我為什麼要追隨這位前半生一直失敗的主公?

    不過,我們也可以設想。劉備及手下所有人全都權衡利弊,決定忍辱負重,不伐吳。包括張飛。那又會怎樣?

    北伐?平定南中?

    不打夷陵之戰伐吳,劉備就選擇北伐吧。

    北伐前要先鞏固後方。憑劉備的威望,團結凝聚蜀漢內部不難。但要憑蜀漢一個益州之力北伐,就有點夠嗆。

    我們先假設劉備把鞏固後方放在首位。雖然劉備在世,南蠻(今川南雲南)不一定反叛,但不能保證劉備北伐途中不叛亂啊。

    平定南中是個長期大工程,我們先簡單講講歷史上蜀漢怎麼平定鞏固南中。平定南中後,可以大大增加蜀漢北伐的人力資本。實際上,諸葛亮北伐時確實徵調了許多南蠻土著士兵。

    很多人受《三國演義》誤導,以為諸葛亮平定完南中,讓孟獲歸順後南中就安定了。其實不然。諸葛亮徵南中後,直到蜀漢滅亡,南中都不穩定,幾次反叛。

    蜀漢在南中設定庲降都督來管理。但這個位置可不好當。第一任庲降都督鄧方死在任上。第二任都督,由出自南中大姓的李恢接任。李恢任上,撲滅數次南蠻叛亂。第三任都督,名將張翼,因對南蠻的鐵腕政策不得人心,南蠻再次叛亂。張翼平亂不力被召回成都問責。第四任都督馬忠再次平定南中叛亂,並用仁德之政教化南中百姓。在249年馬忠死於任上後,南中百姓痛哭流涕。第五任都督張表缺乏史料詳細記載。第六任都督閻宇,任上精明能幹。但其在258年蜀漢滅亡前夕被召回成都。蜀漢因國力衰弱,也就此廢除庲降都督。

    此外,《出師表》中提到的將軍向寵,他在240年討伐南蠻叛亂時陣亡。

    從這些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出,平定南蠻,非一朝一夕之功。蜀漢對安定南蠻可是下了血本,最後都未必成功。後方不穩,何談北伐。要平定南蠻這個邊疆,首先就要一個穩固的中樞。光靠成都平原這個中樞顯然不夠。萬一北伐打到一半。曹魏一策反孟獲朵思大王木鹿大王這些人,夠蜀漢喝一壺了。

    再說北伐,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提法,最好荊州益州並進,單靠一個益州漢中出秦川顯然不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入蜀困難,出蜀也難啊。東吳孫權那個二五仔,即便修好了關係,後來的歷史也證明,這種盟友靠不住。孫權不去合肥送人頭成就“孫十萬”大名就行了。

    失去荊州是蜀漢永遠的痛

    作為一個四通八達的戰略要地,荊州對蜀漢的發展意義不言而喻。既拓展了蜀漢的外部防禦空間,又讓蜀漢有了一個隨時東出北上的交通要道。

    荊州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此用武之國。諸葛亮把荊州的戰略意義說的再清楚不過了。

    沒有了這塊直接威脅宛城洛陽許昌等曹魏核心地區的北上通道,單憑益州一地,蜀漢想北伐成功,簡直痴人說夢。即使劉備在世,蜀漢內部團結,南中不反並大力支援北伐也沒用。

    歷史上,諸葛亮以益州一隅之地北伐,能數次對曹魏給予極大震動,並打的司馬懿龜縮不出,只能拖時間已經很牛逼了。

    最後開個腦洞

    三國鄧艾有句話是“屯田日久,當建奇功”。這句話我想也可以反用於蜀漢。假如諸葛亮坐鎮成都,劉備忍著失去臂膀兄弟的悲痛,和好東吳,並帶著張飛趙雲魏延馬超等人北上漢中,長期屯田,打消耗戰。一點點饞食,一點點磨損消耗曹魏,估計也有六七成可能打出蜀地,進入關中。拿下關中,就好辦了。

    這個腦洞我有歷史依據。歷史上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抱著死磕之心,在五丈原屯田,打的司馬懿龜縮不出。司馬懿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進退維谷。蜀漢差點就耗盡了魏軍銳氣。可惜,天不佑蜀漢,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因此這個腦洞,我們就要保證,已經年近六旬的劉備,身體不出問題,能熬到在前線對峙的魏軍銳氣耗盡,精疲力盡。畢竟,魏國要防的不止蜀漢一家。還有東南的東吳,西方的西羌,北方的鮮卑南匈奴,東北的高句麗。後面那幾個狠角都讓日後的中原王朝吃盡了苦頭。

    所以,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修好東吳,安心發展生產,一心北伐,擊敗滅亡曹魏一統天下,還是有那麼六成希望的。但要看劉備身體情況,曹魏外部外交局勢以及內部穩定情況。

  • 5 # 萬里清風來

    即使劉備不討伐東吳、不發生夷陵之戰也不會統一全國。

    首先,蜀漢經濟發展落後,縱然諸葛亮發展農業措施有利,也改變不了蜀國落後的局面(相對於東吳和曹魏而言),落後的經濟不能給蜀漢提供足夠的軍用糧草,更何況東吳與曹魏的經濟基礎都要強於蜀漢。

    其次,兵力不足,蜀漢整個國家總人口只有70多萬,即使全民皆兵也不能對抗佔有三飛之二國土的曹魏,曹操的兵力比整個蜀漢的總人口都要多。

    第三,人才斷檔嚴重,不可否認諸葛亮乃天下奇才,但是他沒有合適的接班人,縱然以後有姜維繼承衣缽,也是孤掌難鳴。武將方面,除了五虎上將及魏延、馬岱等幾人,也是後繼無人。

    所以,即使沒有夷陵之戰,劉備也不會統一全國,充其量也就是多堅持幾十年而已。

  • 6 # 人間正道陳德立

    不能統一天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只有永遠的利意,沒有永遠的朋友,何況是三國時期的三個都想一統天下的亂世之雄,隨時隨地都想吃掉對方滅掉對方,更想利用對方在滅掉一個對方,只能說誰都不傻在需要必要的時侯為了利意的利意相互利用罷了!劉備不能一統天下的根本性原因是客觀上的因素,其次才是主觀上的原因,逆天而行,倒行逆施,民心不能所向,眾望不能所歸,連老天都不願意幫劉備的忙,天命難違非人力所能及也!.就是秦光漢武生在三國時代處於當時的歷史條件背景下.恐怕也是無力迴天,照樣束手無策無計可施,因為歷史不給劉備搭建這個有利的平臺,更不給劉備這個成功的機會,劉備只能帶著未了的心願遺憾的離開了人間了!

  • 7 # 武漢人使用者9527

    劉備不會為了 關羽 張飛這兩個人去打東吳。。。但是又不能不打

    關羽張飛意外掛了 導致直接後果就是元老勢力基本覆滅 原本3方勢力互相制衡 現在成了益州本土 荊州水火 與其內亂 還不如轉移政權內部矛盾 打仗 打荊州 符合所有人利益 從夷陵之戰雙方部署看 劉備一直比較保守 也沒用打下東吳決心 準備隨時見好就收 小敗回家 對荊州勢力也有交代 結果最後一不小心玩大了 。。沒辦法 所以當時情況 夷陵之戰必須得打 最好結果見好就收 團結內部最重要 所以三國時期 按照內部成分來說 季漢最複雜 但是從諸葛到蔣琬到費禕 都是外來人也始終沒有大的造反 這才是高明的地方

  • 8 # 恬然滋味

    想當然!痴人說夢,絕無可能。

    無需多言,就題簡答即可明瞭。

    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就可以和東吳修好了嗎?可以嗎?殺兄弟搶荊州,背盟棄信,還能當啥事沒有發生?這不是大度大局問題。這是沒有互信基礎。撕毀了臉皮。劉備孫權之間已經完了。人和人之間不就是這樣嗎?

    安心發展生產就能統一天下?

    呵呵呵!譬如,韓國的內政治理的再好也不可能領導全球更別說宇宙。是不是?它的體量在那裡。韓國發展日本發展的更好,美國就是停步不前,等韓國積累力量滅美國,也不知道何年何月了!

    時不我待。劉備老了。又值漢中之戰大勝曹操之後的巔峰期。不伐吳坐待老死嗎?

  • 9 # 大漠書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強調一點:歷史沒有假設。因為誰也無法改變歷史車輪的走向。

    坦率的說,就算劉備沒有發動夷陵之戰,而是繼續與孫權保持聯盟,大力發展生產,西蜀也不可能一統天下。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魏蜀吳三國鼎立,乃是特定歷史大環境下,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博弈所形成的格局。

    魏蜀吳三國鼎立,各霸一方,彼此之間又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可謂錯綜複雜。

    曹操在掃平北方以後,親率數十萬大軍【詐稱百萬】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勢力。鎮守荊州的劉綜望風而降,向曹操拱手交出了荊州大門鑰匙。曹操率軍長驅直入,在長江與孫權隔江對峙。為形勢所迫,孫權不得不派魯肅聯絡劉備,孫劉兩家基於唇寒齒亡的關係,第一次達成合作共識,孫劉兩家同舟共濟,共同攜手抗擊曹操大軍。

    孫劉兩家聯手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

    孫權政權在赤壁大戰前就已經具有豐厚的基礎了,正如《隆中對》裡所說“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除了北方的曹操政權,就數孫權政權家大業大了。

    赤壁大戰後,孫權乘勝進兵,欲擴大戰果,親率大軍北攻合肥,不料屢次進兵都不順利,除了損兵折將,就是徒勞無獲。《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有過具體形象的文字描述,將孫權戰而無獲的狼狽情形刻畫的十分真實。歷史上,從孫權到孫皓數十年時間,僅次於曹魏勢力的東吳勢力,儘管家大業大,財大氣粗,看起來好像比較具備逐鹿中原的客觀條件,但是除了在赤壁大戰揚眉吐氣一回,就再也沒有可以拿的出手的像樣的輝煌戰績了。儘管屢次進兵,但始終未能跨越過合肥這道門檻,更遑論一統天下了,所以,江洋大盜出身的孫權,就幹起了老祖宗的老本行,打不過敵人就偷襲同一個戰壕的戰友,盡幹些自毀長城的幫倒忙的噁心勾當。套用鬼子太君的話說,抗戰孫大帥不行的幹活,偷襲八路大大的良心死啦死啦地壞。

    總而言之一句話,孫權同志志大才疏,精於內鬥,怯於外敵,根本無法完成北伐中原的艱鉅歷史使命。

    既然孫權同學解不出“哥德巴赫猜想”方程式,無法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那麼劉備同學能否具備這個條件呢?

    劉備雖然貴為皇室貴胄,中山靖王之後,但是卻是除了稍微長些面子的虛銜浮名之外,並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財富與權勢,更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寸領地,可以說是一窮二白,無立錐之地,一切都是靠自己白手起家。劉備同學開創事業之初,身邊除了關羽、張飛兩個鐵桿兄弟可以依賴,就再無他人了,而且那會兒兵不滿千,武器裝備都是靠張飛和兩個商人的資助,才得以配備。後來慢慢的發展壯大,又新增了趙雲、孫乾、糜竺、糜芳、簡雍、劉封、劉闢、龔都等人輔佐,最後三顧茅廬才得到諸葛亮的輔助,制定了了著名的《隆中對》長遠規劃,從此才有了比較清晰的戰略思想。

    劉備勢力壯大起來相較於曹操和孫權,是比較晚的,而且起家底子也是最薄的,實力也是比較懸殊的。甚至連荊州都是向孫權借來的。

    赤壁大戰後,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最終部分實現了當年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為他制定的《隆中對》策略。

    依劉備隅居益州有限的人口及有限的經濟實力,是很難與擁有整個北方廣大地盤,人口和經濟發展都遠遠超過西蜀的魏國長期相抗衡的。

    劉備攻取益州後,原來的根據地荊州就交由心腹關羽來鎮守。

    荊州是漢朝十三刺史部之一,三國時期範圍逐步擴大,大體相當於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及河南南部部分地區。因為所處位置極其重要,當時成為魏蜀吳爭相搶奪的兵家必爭之地。

    劉備先取荊州為家,然後以此為根據地,進而擁有益州,實現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構想,而且在節節勝利形勢大好的局面下,派關羽率軍出師北伐,大敗曹仁,水淹七軍,活捉于禁,擒斬龐德,其勢如破竹,威震華夏,北方邊鎮積極響應,曹魏人心惶惶,以至於曹操一度想遷都。此時的蜀漢形勢確實正如《隆中對》裡所說的形勢大好一片。當時未出茅廬的諸葛亮就很樂觀的構想出一幅理想的前景——“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似乎這時候的劉備距離實現《隆中對》最後一步只差一步之遙了。但是,理想是很豐滿的,現實卻是很骨感的。很快,徘徊在蜀漢頭頂的瑞氣祥雲就如曇花一現,形勢急轉直下,劇情發展也大幅度反轉。曹操與孫權聯手,給關羽來了個“釜底抽薪”,出其不意地在關羽背後狠狠捅了一刀,襲取了荊州,斷了關羽的歸路,最終斬殺了關羽。

    蜀漢失去了荊州,就更不可能實現“出宛、洛,直搗長安。”的戰略構想。西蜀政權最接近北伐成功的唯一一次機會,也隨著關羽敗走麥城,而徹底失去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重新與孫權修好,穩定局勢,平定南中叛亂,再度北伐,無奈時不與我,最終還是無力迴天,北伐大業功敗垂成。

    很顯然,劉備同志也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充分條件。

    剩下來的只有曹操了。

    經過赤壁大戰以後,曹操喪失了絕大部分荊州地盤,實際掌控的荊州只有襄陽,江陵等。

    曹操不僅葬送掉了數十萬人馬,而且使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化為烏有,從此在他有生之年再也沒能夠踏入江南,曹魏勢力直到被司馬氏篡奪之前,始終未能了卻這樁心願。但是,曹魏勢力並沒有受到絲毫削弱,相反,他越來越強大了,到了司馬氏接盤之時,曹魏已經具備了充分的一統天下的所有條件了。

    繼而代之曹魏政權的司馬氏,在結束三國鼎立之前,所擁有的政治軍事經濟資源還是曹魏集團原先所擁有的完整體系。用通俗的話來說,企業還是原先那家企業,體系也還是原來那套體系,只不過老闆由曹董事長換成了司馬董事長。也可以理解為,司馬大帥現在佔據的地盤全是以前曹大帥所佔據的全部地盤。眾所周知,後來是司馬氏結束了三國鼎立局面,等於說曹魏勢力最終壓倒了西蜀和東吳勢力。

  • 10 # 霸八599

    東吳偷襲荊州開始就註定曹魏一家獨大了,夷陵之戰更成就了曹魏一統天下機會,一統天下注定沒有吳蜀的份的,沒有走麥城和夷陵之戰本來就曹魏一家獨大了,老大還坐山觀虎鬥,接下來哪裡還有老二老三機會呢?

  • 11 # 大理小哥生活日記

    就算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和東吳修好也無法與曹魏對抗,蜀漢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只剩一個益州。曹魏佔據一半以上的土地和人口,實力相差太大。

  • 12 # 翱翔在天空200

    劉備集團的根基有點像西歐的騎士團,互相之間的粘合劑就是以義相聚,劉備所在的蜀中豪族實際上沒有人看的上劉備集團,也不願意為他效力,關羽死後如果不去出兵東吳,不出兩年劉備集團自己就瓦解了。所以不管能不能打的贏,出兵東吳是劉備集團的唯一選擇。

  • 13 # 肆草堂主人

    首先,以蜀漢的客觀條件,安心發展生產,以後也不可能統一天下。

    其次,劉備不得不打夷陵之戰,打夷陵之戰是政治原因,劉備集團的根本是荊州,劉備真正起家的地方其實是荊州,失去荊州對於蜀漢內部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在關羽失去荊州之後,劉備沒有反應,反而搞生產,劉備的核心力量很容易人心散了,而一個政治集團的人心散了,離瓦解也就不遠了!

    之後諸葛亮能夠和好孫權,主要是因為劉備打輸了,在人心上有一個過得去的理由。

    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是,蜀漢集團有沒有機會統一天下?我認為是有的,但是,隆中對策這個基本方略基本路線是一個錯誤的路線,導致了蜀漢集團很難統一了!隆中對概括起來就是,跨有荊益,東和孫權,等待時機,這是錯誤的!荊州處於長江中游,割據長江下游的孫權無論如何是一定要把荊州打下來的,不把荊州打下來,蜀漢集團隨時可以順江東下,吃掉江東!所以佔有荊州和與孫權修好是根本上矛盾的!

    這其實暴露出一個問題,就是蜀漢集團上下其實都看不起孫吳集團,不唯獨是關羽一個人看不起。包括劉備諸葛亮在內的所有人通通都看不起!他們看不起也是有原因的,江東孫家這個集團,就是一個地方上大小軍閥門閥的俱樂部,非常鬆散,談不上有一個核心領導力量和核心人物!孫權只是一個各方勢力都能夠接受的頭面人物,說白了就是一堆雜碎!這樣的一個集團怎麼可能有力量進行擴充套件?

    而事實證明,就算是一堆雜碎,在面對保全自家勢力的時候,也是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的!

    蜀漢統一的機會在於打下關中,形成強秦之勢,關羽在荊州的任務不應該是從荊州向宛洛出發北伐,而是做一個側面戰場呼應的作用,同時防備江東方面的背後捅刀子!

    在漢中之戰打贏之後,蜀漢集團大概是陷入了戰略迷茫,證據就是關羽貿然攻打襄樊,而劉備諸葛亮對此沒有說話!

    蜀漢統一的機會在於,漢中之戰之後,積極準備打下關中,只要關中打下了,那麼天下遲早會被他們統一的!幾百年之後的北周和隋就是這樣統一天下的!

    再次一點,在荊州失守之後,劉備如果能夠頂住內部的壓力,揮軍北上,一鼓作氣恢復長安,那麼也是可能統一的!而且,劉備集團當時是有機會的,因為馬超剛剛帶著人投奔過來!馬超在涼州包括關東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的!

    夷陵之戰別說劉備輸了,就是劉備打贏了,蜀漢也不可能有機會統一的!打贏荊州之戰,最好的戰果也就是恢復荊州,而恢復之後,江東肯定是沒完沒了的和蜀漢集團打的,直到被魏南下消滅!劉備肯定沒有機會一下子滅了江東,因為曹魏不可能坐視不理的!

  • 14 # 彭氏建材249

    這是戰略問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只可守,不可攻,作戰略大後方更好,而雄踞荊襄,地廣人稠,一馬平川,進可攻,退可守,這在隆中對中已經說的很明確了,所以,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旗幟,最主要的還是要收復荊襄而戰踞主動。

  • 15 # 黎家第一湯

    劉備失去了荊州,蜀國只剩下兩州之地,人口九十萬,要是以蜀國地勢險要,防守自保可以。但也因為道路問題,出兵後勤也難。

    要想奪天下,夷陵之戰,或者說奪回荊州是必須的。

    三國鼎立時,據專家稱,全國人口不到千萬,魏國佔大片地方,人口四百多萬,吳國兩百多萬,而蜀國不到百萬。

    如果奪回荊州,人口多幾十萬,荊州在當時也是富裕之地,人才也多。

    另外,奪回荊州以後,奪取中原的主力,可以從荊州進攻而不是祁山。

    劉備為關羽報仇而攻吳,實際上為不為關羽報仇不主要,主要就是想奪回荊州,打著滅吳的旗號,但是,那點兵力怎麼可能滅吳,三國演義說趕七五萬大軍,連營七十里。蜀國只九十萬人口,哪來七五萬軍,實際歷史也許十萬不到。

    網上有好多人評價夷陵之戰為什麼失敗,第一,劉備軍事水平沒有陸遜高。

    第二,劉備不該把部隊拉進山林連營。

    第三,原本水陸並進,可是劉備放棄水路而主攻陸路。

    第四,劉備所部,江南,馮習,陳式,吳班,傅於彤,黃權,蠻將沙魔柯等等都是新將。

    第五,劉備在夷陵被阻,打成消耗戰,劉備耗不過東吳。

    這些確實都是劉備失敗的主觀原因。那麼,荊州不奪回,蜀國就很難奪取中原。可是,荊州能打回來嗎,我認為能。

    關羽死到劉備攻吳,時間上有兩年,我們知道,張飛一聽說劉備準備攻吳,回去立馬讓手下張達,範疆二將,限三十天內造出兵器兵甲等,二將說這麼多東西三十天造不出,要求緩緩,張飛立馬大怒,以違抗軍令鞭打二將。並說限期內完不成軍法從事。二將回去商量,期限到也造不出得死,乾脆趁張飛酒醉,摸去取了張飛人頭投吳還可以為官。

    從這點看,兩年時間,如果要奪荊州,應該早做準備,不可能想攻才急急去準備。

    那麼,怎麼樣奪回荊州,本來孫劉聯盟,孫權先破壞聯盟,趁關羽攻曹,從後偷襲荊州。

    劉備要奪回也是對的。

    可是,怎麼樣奪回,也是以呂蒙這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戰爭這個東西,是要講智的,劉備大張旗鼓去攻,東吳派兵守,哪有那麼容易攻下。

    正確的戰略,奪回荊州,根本不需要劉備率大軍親征,而是大將趙雲就能奪回。

    首先,奪荊州,屬於高階軍事機密,不需要多人以及東吳知道。

    劉備,諸葛亮,趙雲三人,制定出一個偷襲荊州的計劃,並交給趙雲,用兩年時間去準備。

    兩年時間,秘密準備糧食,練兵,選將,造船。從水陸上下,蜀國是上游,一天都可以順到。另外就是荊州原來是劉備的,而且劉備也帶好多的荊州兵入蜀。

    孫子兵法裡,有一篇,叫做用間篇。那麼,首先花錢去荊州買回一些原先的官做間諜,收集荊州情報。其次,選出一些原荊州籍兵將,因為他們有家人在荊州,潛伏回荊州城以做內應。一旦蜀軍進攻至城下,立馬在城中或軍營放火以做內亂,並砍開城門放大軍進來。

    當一切準備就緒,也不對吳宣戰,大軍水陸齊發,打東吳一個措手不及。

    這點,行不行得通呢,我們回過來看夷陵之戰。劉備還沒有開打,張飛人頭送到東吳,孫權就已經知道劉備要打了。但是,等劉備真的率兵攻吳,打著為關羽報仇,誓要滅吳的旗號。孫權聽到訊息還是大驚,並嘆道,周喻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現在呂蒙剛死,連個都督也沒有,這可怎麼辦啊。

    直到有人推薦陸遜,孫權用陸遜當大都督,陸遜上任這才調兵遣將,抵擋劉備,並最終擊敗劉備。

    從這點看,如果按照我說的計劃,趙雲此時率大軍,主要是快速從水陸偷襲,只要攻上荊州陸地,東吳的兵將,陸戰不行,加之裡應外合,一舉拿下荊州。

    這個時候,孫權就是再以陸遜為都督,也沒有能力攻下趙雲了。

    這樣一來,張飛不死,荊州奪回。沒有了劉備夷陵大敗,損失那麼多兵將和裝備。

    那麼,從兵力,人力,經濟,地理上,劉備差不多增加了一倍進取中原的條件。準備好,只等機會。諸葛亮北伐,只出祁山。按照現在,主力在荊州。也可以三路同時進攻,第一路,荊州出兵十萬。第二路,祁山出兵八萬。第三路,也就是魏延出的子午谷奇謀,魏延當時是說給兵五千,直搗長安。五千我覺得不行,應該是三萬。

    歷來兵家都認為,子午谷奇謀太險,行不通。一中埋伏,有去無回。

    可我認為行得通,但不是魏延這樣輕率出兵。也就是說,開戰之前,要先派出偵查員,首先出子午谷摸清,哪裡有駐兵,有多少,有沒有埋伏,把山溝地形觀察個遍,並駐點潛伏在可以埋伏的地方,防止敵人大軍來埋伏好立刻回來報信。孫子兵法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最利於北伐的時間,就是曹丕剛死,國家不穩。

    這個時候,蜀國三路大軍齊出,一舉滅魏,滅了魏,滅吳只是時間倒計時。

  • 16 # 叢中笑6603

    一統天下難說,但如果劉備不伐吳,沒有夷陵之戰發生,而是休兵安生養息,訓練軍馬,安撫蜀地百姓,蜀國興盛應該是可以的。

    到那時,如果遇到吳或魏有生變,再發兵攻打,不僅力量強多了,而且取勝的把握能大一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因為學歷差距不同意我和男朋友在一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