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月照邊關
-
2 # 諸君談歷史
其實我對曹操談不上喜歡,但是長久以來很多人說他篡漢我還是很不理解。 如果本來一個處於盛世的王朝被他奪取可以算篡漢,就像隋煬帝晚期,李淵不接手也會有其他人接手。
漢朝不是被曹操搞亡的,漢獻帝要怪曹操,不如怪他爹,而且曹操早期也努力拯救過,自己還差點死於戰爭中,實質上曹操打呂布,打袁紹,打張繡,魏的政權不是他一點一點生死拼殺出來的嗎,不能說他佔漢朝便宜吧。
有些人說曹操後來變壞了,時局都在變,為什麼人不能變,就算他真正交權給漢獻帝,然後呢,兩個人一起等死嗎,漢獻帝有那個資質能力跟孫權等人對抗嗎,如漢獻帝對抗的了,扶立皇帝重新歸位的霍光就是前車之鑑,如果對抗不了,曹操手裡也沒權了,整個曹氏夏侯氏恐遭滅族之災。
其實,篡漢這種思想源於漢朝被薰陶長久的儒家思想,忠君愛國,不管什麼條件,什麼環境,你都要無條件履行,那時候的人是不會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的,更多的就是道德綁架。
-
3 # 口水雜談
曹操是建安時期傑出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風氣,風格清俊通脫。曹丕擅長詩文及辭賦,其名作有《燕歌行》、《與吳質書》等,其中《燕歌行》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在中國七言詩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創作五言詩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標誌著文人五言詩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洛神賦》美不勝收、《與吳季重書》和《與楊德祖書》是兩篇有名的散文詩札。
但實話實說。這兩件事在史書上均無記載。即使要說他是奸雄,沒有的事也不能扣到他頭上。羅貫中所描述的這兩件事屬於奸雄裡登峰造極的絕殺,可見曹操還沒有奸到這個高度,如果真能做出這個級別的髒事,說不定在他手裡已經把全國都統一了。
曹操小時候就是個有名的無良少年,《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瞞傳》說“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至於曹操的出手狠,好殺人,歷史上確有多處記載。政治鬥爭殘酷無情,似乎大家都可以理解。比如殺董承、殺董貴妃、殺伏皇后等人。殺或被殺,本來就是一個賭人頭的勾當。
歷史上的曹操其實要比大家印象中的評價好很多很多,其實對於大多數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來說,一提到曹操的話就會被果斷的評價成為是一個奸詐的人,或者說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總而言之,只要提到曹操評價的詞大多都沒有什麼褒義詞,都是一邊倒的貶義詞。
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負我,可能這個看起來是非常自私的,然而我們都必須要承認我們其實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只是不願意承認罷了,但是曹操卻勇敢的承認了,因為可能在他看來這就是他自己,這是最純粹的自己,最純粹的表現,這一點對於現代人來說都是非常缺少的,大家都在現在的環境中迷失了自我,但是對於曹操來說,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敢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敢做的事情。
第二個理由,是曹操為人奸詐,善於玩弄權術,非正人君子所為。史書上所記載的關於曹操耍奸使詐的事例有很多。有本專門諷刺、揭露曹操奸詐行徑的書叫《曹瞞傳》,書中舉了一例,說曹操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整日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叔向其父親曹嵩反映這個問題,希望曹嵩對曹操嚴加管教。曹操聞訊,擔心受到責罰,便心生一計。一日,曹操在路上遇到其叔叔,立即裝出臉歪嘴斜的樣子,十分痛苦。其叔大驚,問他怎麼了,曹操回答說:“突然中風了。”其叔趕緊去告訴曹嵩,曹嵩也大吃一驚,忙找來曹操,見曹操面容正常,問:“你叔叔說你中風了,怎麼這麼快就好了?”曹操說:“我並沒有中風,只是叔叔不喜歡我,所以就誣衊我。
觀曹操一生,幾乎都在軍旅中度過,幾十年戎馬生涯,似乎並不能展示他的全部才華,《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即是統一北方的梟雄,也是覬覦漢室江山的奸臣。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民間故事似乎給曹操定了位。
然而這就能否定這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及歷史的功臣嗎?在劉備孫權大肆招兵買馬,發展壯大的時候,我們的魏武正在統一北方中原地區,驅除外敵,鞏固中原,已天下蒼生為幾任。在曹魏政權中,漢室天下早已不是光武帝的天下,被外患和黃巾軍的摧殘下,天下早已千瘡百孔,如果沒有曹操的出現,天下分裂,國將不國。
許多人說曹操是篡漢的逆賊,我想問,曹操能從這個落魄天子手上篡到什麼?曹操自從兗州發跡,花了幾十年時間滅二袁、劉表、呂布、張繡等勢力才統一中國北方。曹操的天下是曹操打下來的,而不是從獻帝手裡接過來的,況且曹操也沒當皇帝啊!事實上曹操生前一直不肯背漢,他當上魏王權勢達到頂峰時,依然在所建的銅雀臺上刻著漢建安的年號。這與劉備、孫權等真正的背漢逆賊相比,曹公的忠義之心天地可鑑。
-
4 # 影子陪我歌唱
其實我覺得曹操並不算篡漢。
如果是一個朝代在鼎盛時期,被他奪取,那可以說是篡奪。大漢朝之所以會亡,不是由於曹操的原因,要怪只能怪漢靈帝劉宏,是因為他的無能,才導致朝中大權跑到別人手中,搞得民不聊生,烏煙瘴氣。到了漢獻帝劉協,大漢已經是岌岌可危,搖搖欲墜。
在曹操早期,為了拯救大漢的政權,還有刺殺過董卓,事情敗露後,到處被董卓的軍隊追殺。還差點死了。但是有人就說了曹操後來就變壞了,時局一天天在變化,人在這個亂世中,怎麼能不變。就算他把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政權交給劉協,以劉協的能力能夠對付孫權之輩麼?
如果非要說是曹操篡漢的話,我覺得更多的道德綁架。在漢時期,人們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人們只知道,忠君愛國。但是朝代更,替自古使然。
-
5 # 遊逛歷史村
我今天來就是為曹操翻案的。
一部煌煌鉅著三國演義,曹操作為一個白臉奸臣,從此流傳在人們心間。
周瑜的一句“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就把曹操永遠釘在了篡漢的亂臣賊子的柱子上了。
但是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情況去看待曹操。
曹操征討半生,他的殘忍和無情有目共睹。但作為一個以統一天下為己任的英雄來說,人的生命,人的尊嚴,在他眼裡都是手段,統一天下才是目的。他作為一個立志廓清宇內、掃蕩群醜的英雄不可能有這樣平常人的心態和思維方式。
他確實有對不起的人,但是他沒有對不起漢獻帝。若不是曹操救漢獻帝於乞食的窘境,落在任何一個軍閥手裡,命運一定更加不堪。當時天下如此混亂,盜寇蜂起,軍閥割據。如果曹操把兵權交於漢獻帝手裡,情況只會更加嚴重。
隨著歷史塵霧的逐漸消散,曹操的真實面目越來越清晰的展現在後人的面前。套用過秦論裡的句式:奮英雄之氣概,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袁而亡諸侯。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雖然曹操的功業沒有秦始皇做的徹底,但是當時他登基為帝的條件已經綽綽有餘。但他依然沒有稱帝。反觀劉皇叔和孫權,一個開口閉口漢室後裔,一個佔據江東的偏僻之地,他們兩個竟然都稱帝了。特別是劉備,漢獻帝還沒有死,他就忙不迭的謊稱獻帝已死,自己逼不得已需要繼承漢祚,以順民心。
這就要問一問了,到底誰是漢賊?誰是漢臣?
-
6 # 瀘火純情
劉邦在白馬之盟上對眾人說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四百年的漢朝,不僅奠定了這個東方古國的基石,還將漢文化深深地融入這個民族的血液之中。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中說:“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種氣勢讓今天的人們都感覺到霸氣十足。因此,既使在漢室衰微之時,曹操企圖篡奪天下,都是與正統相悖,即大逆不道、人神共憤的勾當。
-
7 # 曹老師xixi
說曹操篡漢有點冤枉了,曹操自始至終都是大漢的臣子,曹操無非就是專權跋扈一點,放在兩漢四百餘年曆史中,專權跋扈的權臣也不在於少數,為啥就只說曹操篡漢呢,主要還是因為其兒子曹丕確實奪了大漢的天下,把漢皇帝趕下了寶座。
“江山本無姓”,說的確實沒有錯,大漢的老劉不也是奪的人家嬴氏的天下嗎?說曹操篡漢,這不是矛盾嗎?其實說曹操篡漢,在當時看來真的是一點也沒毛病。
秦始皇殘暴弒殺,秦二世昏庸無能,造成天下生靈塗炭,劉邦建立大漢,對於廣大百姓以及士族官僚來說是解救蒼生,後世也一致認為漢朝代秦是正義之舉。
漢武帝劉徹繼位後,百家思想獨尊儒術,經過百年的教育,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君臣之道,忠孝為先,深入士族和文人骨髓,加上漢朝巔峰時期異常輝煌,讓人驕傲,使得天下百姓更加相信劉姓大漢是真正成為皇權天授,萬事不變。
而曹操的出現,雖然使得衰敗的天下開始恢復,腐敗的官吏開始轉變,但也把漢室的權力逐步的挖空,眾多深受漢室養育、專研儒學的文人士族如何能接受的了,一批又一批的反曹勢力不斷登場,連曹操的親信荀彧最終也與曹操分道揚鑣,連曹操自己最終都懷疑的說道“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再看漢末劉備一個賣草鞋的都能憑藉皇叔的身份籠絡那麼多的人傑,就可以想象四百年而來的漢朝影響力是多麼的強大。
而後曹丕那一代人,卻沒有經歷過大漢的榮光,感情也不是太深,最終選擇的迫漢禪魏,才使得曹家飽受了歷史上第一個“篡”的惡名,也開啟了真正的江山本無姓的時代。雖然後代君主大部分也都是篡奪了前朝的皇帝,作為開創者的曹家,那必然是風口浪尖,影響至今,所以說曹操篡漢其實一點毛病都沒有了。
-
8 # 散落君
成也“挾天子以令諸侯”,敗也“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享受了漢天子這杆旗幟帶來的方便,也就要承擔砍斷旗幟後帶來的反噬。如果袁紹、孫權、劉備等人得了天下,都不會有人說他篡漢,唯獨曹操不行,因為他一直的口號就是奉的是天子的名義。
天下如果是一槍一刀打出來的,“馬上得天下”,那麼沒有任何人有閒話。“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所以沒人說劉邦說朱元璋是篡賊逆子,因為他們是靠實力打下來的。
如果天下是透過禪讓得來的,那麼就是得國不正,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就會讓天下人口服心不服。所以王莽被罵漢賊,司馬懿、劉宋、蕭齊、蕭梁、南陳等國家都被人看不起。
介於二者中間的有趙宋和李唐,二者都經過了禪讓,為什麼他們的罵名不多?因為他們的天下也是一刀一槍打下來的。李唐掃滅了杜伏威、竇建德、李密等諸侯,然後才成為了皇帝,趙宋也是攻破了後蜀、南唐、南漢等割據勢力後,才成為新的王朝。因為這些原因,所以也李唐、趙宋的篡權性質也不嚴重。
那再來看曹操,他的情況就很複雜了。一來他沒有把天下沒有打下來,要是徹底打下來,也沒人說他篡權。打了三分之一,還是在漢天子的旗號下打來的,這不是篡漢這是什麼?他的行為,豈不是把天下人當憨批嘛?
-
9 # 鴻儒史館
古人的“正統”思想作祟!在當時,天下被認為的是劉家的天下,任何試圖改變這種現狀的人,都會被視為不忠不孝的逆臣賊子!
-
10 # 邁克爾無語
曹操的時代,是一個人對抗整個體制的時代,但是對抗了一生,他的兒子為了合法登基還是向世家大族妥協,對的,在這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世家大族,曹操的不拘一格任用人才,許多人才大都起於寒門,當然曹魏集團中豪閥不少,比如荀彧,荀攸,就是代表著潁川的家族,楊修難道是因為一句雞肋死的嗎?不是的,楊修代表的是堪比袁紹的豪閥,四世三公楊氏。在後期豪閥過多的參與到世子之爭。世子之爭使曹操對他起了殺心。再回到這個問題,對,江山本無姓,但是那個時代的輿論都掌握在世家裡面,漢朝還在人們心裡。再加上曹操對待世家的態度就影響了輿論的態度,而曹操的兒子曹丕向世家低頭,陳群一手九品中正制徹底封死了寒門子弟崛起的道路。再後面,司馬家也向世家大族妥協,最後晉代魏。
-
11 # 鬼影問道化真身
首先要說明一點,漢臣曹操,自始自終都沒有篡漢自立。曹公是大漢朝魏國公,只是手握大權,權傾朝野而已。曹公立公子丕為世子,只是讓其襲爵而已,並未要求世子,以魏代漢。
江山的確本無姓,但是天下有道義,天地有大道。曹魏篡漢,不合道義,不合大道,為世人所指責,是在所難免。
1,曹氏世代為漢臣,世受漢恩。曹氏篡漢有違道義。一個不記恩、不感恩的家族,是沒有信義的。試問誰會喜歡沒信義的主子,誰會樂意追隨沒有信義的主子。因此曹魏篡漢,也就註定了曹魏被臣下篡奪王權的結局。
司馬氏代曹魏後,為了洗白自家弒君篡位的行為,也對曹魏篡漢大肆渲染。
2,曹魏篡漢,不合大道。
①,天下群龍無首,以一家之力,還天下太平,符合大道。
例如,漢高祖劉邦,平天下、立漢朝就被天下認可。
漢獻帝是天下共主,天下認可,曹魏篡漢不符合大道。
②,除奸斬邪,匡扶正義,為天下稱頌,然後自立為主,就是眾望所歸,也符合大道。
例如,紂王暴虐,武王伐紂。桀驁不馴,成湯代夏。就符合大道。
漢獻帝一無惡行,二未失德。曹魏篡漢就是犯上作亂,不符合大道。
辛亥革命,改天換地,開啟了新時代,是眾望所歸,符合大道。
曹魏篡漢,只是出於曹氏私慾,無半點服務於蒼生的心思,不符合大道。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雖然江山本無主,但是天下有道義,天地有大道。曹魏篡漢,只為私慾,不為蒼生,所以不為後世稱道。
-
12 # 八弓塬
事實上,曹操一輩子不曾有篡位之舉,但人們為什麼老是懷疑他呢?
在古人的爵位中,地位由上而下是王、公、侯、伯、子、男,一般大臣或將軍能當到某某侯,已經算是很不錯了,然而曹操不是。公元231年,漢獻帝立曹操為“魏國公”時,天下人就開始懷疑曹操有野心。畢竟漢獻帝有名無權,這分明是曹操的主意,後代史學家還是這樣記載:“曹操自立為魏公。”
但曹操還是不滿足,三年後,漢獻帝又立曹操為“魏王”,這分明還是曹操的主意,但他還是要做做樣子,讓漢獻帝釋出了聖旨。曹操一當魏王,這無疑宣告了自己有篡位的野心。
當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后,孫權就上書說天命所歸,曹操應該稱帝。其他大臣看了,也紛紛勸進,唯恐落後。但這時的曹操卻說孫權“你想把我住火坑裡推呀!”他還進一步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樣看來,曹操始終不曾篡位,不是他客氣謙讓,而是他衡量大局,評估環境,知道代漢自立只會給惹來麻煩,那是被火燒烤的煎熬。
當年周文王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卻沒有滅掉商朝,江山大業是他兒子周武王伐紂打下來的,因此曹操以周文王自許。而曹操也像周文王一樣,為兒子奠定了篡位的根基。他死後,兒子曹丕篡漢自立,水到渠成,不亦快哉!
-
13 # 馬旭徽
曹操沒有篡漢,因為他沒有登上帝位,就姑且算他是個漢臣。雖然說江山本無姓,但是在兩晉之前,江山是有姓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可不是白說的。
周朝代商,秦吞併七國取代周王室,漢代秦,無一不是大勢所趨(周王室的諸侯跟漢朝的諸侯不太一樣),漢高祖劉邦的“非劉姓不王”再加上漢武帝君權神授的完美佐料,煮成了一道讓小當家都歎服的佳餚,那就是劉姓才是正統。
看一下漢朝,但凡漢朝出了一點問題,基本都是姓劉的來解決的,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四百年,能不深入人心?第一個異姓想稱帝的王莽,被秀兒帶著隕石打死了(估計也是為了鞏固劉姓正統理念)近一點的袁術,討著蜜糖水渴死了,你覺得人民怎麼想?
所以曹操只能說是篡漢,畢竟身為漢臣,食過漢祿。像是曹丕就沒這顧慮。晉代魏就更不用想了,那個時期,就是各個大拿在弱化皇帝的神性。
可以擴充套件想一下曹操為啥大權在握,但仍然沒有踏出最後一步。
曹操是以孝廉舉名起用,初任京都洛陽北部尉,設五色棒,處死了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蹇碩在當時是被皇帝寵幸的,名副其實的“枕邊人”,但礙於曹嵩的關係,明升暗降,將其調任頓丘令。
這樣一個不懼權貴的熱血青年,你跟我說他以後會篡漢,我是不信的。
曹操又被朝廷徵召,拜為議郎。同時陳蕃,竇武打算誅殺宦官,反而被宦官所害(具體過程可以參考何進與十常侍的故事)。曹操上書言表,沒有被採納。
四年之後,黃巾起義爆發,曹操受命圍剿,成功後遷為濟南相,任期內,一如既往,大刀砍樹,政教大行,一郡清平。之後因不肯迎合權貴,託病迴歸鄉里。
曹操在前期,一直都是一個忠臣的形象,奈何時運不濟,宦官當道。
直到“衣帶詔”事件的發生,曹操開始害怕有人會像當初自己刺殺董卓一樣刺殺自己,“吾好夢中殺人”也只是求個心安。再到曹操廢三公,稱丞相開始,曹操就正式著手佈局他的稱帝之路了,董仲舒搞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讓曹操很是頭疼,所以如何使自己變得天命所歸就很重要了。
(後面的朝代兩晉南北朝之類的,皇帝換的那麼頻,早就沒神性了)
曹操做好部署後,在建安二十一年,稱魏王。次年,曾經與他相親相愛的小夥伴開始給他搗亂,劉備據巴蜀,搞起了漢中王的一套(劉邦被封為漢王時封地就在巴蜀和漢中),跟曹操爭起了正統。之前曹操討伐東吳時也遇到了大瘟疫。
曹操倒在最後一步,如果曹操在長壽一些,攘外安內之後必然會登上帝位。可惜,老天沒有給他這次機會。
-
14 # 山居秋韻
魯迅評價”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一部是史書,一部是小說,多數人只讀過演義而未讀史書,演義中羅貫中明顯有正統思想,因而盡力維護劉姓天下,貶低曹操。其實曹操真是一位胸襟開闊,深謀遠慮的戰略家,不拘一格,廣納人才,麾下謀士眾多,上將千員,頗有一番統一天下,成就帝業的雄心壯志,只是迫於社會正統思想壓力,一直以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行事,直到最後也未廢漢顯帝,也許是沒有完成統一大業的緣故吧。
-
15 # 經典守望者
“江山本無姓”其實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假命題,只是看起來有道理,實際上是罔顧是非,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問題。所謂“篡”,指的是透過不正當的手段,違背了君臣綱紀,顛覆了道德倫理,推翻了不是暴君的皇帝,竊取江山社稷的問題。湯武革命,興周伐紂,後代沒有人說過武王不忠。關鍵點就是紂王殘暴,武王仁德。“江山本無姓,唯唯有德者據之”著眼點也放在了德字上。
曹操之前還有王莽也被冠上了篡漢之名,都是因為這兩人是透過不正當的手段奪取皇位的。王莽憑藉姑媽之權,平步青雲,位極人臣,面對主少國疑的艱苦時代,不思報效,反而欺負孤兒寡母,竊取江山。這才是王莽被後人口誅筆伐的真正原因。
曹操家族歷代食朝廷俸祿,黃巾起義,曹操出山平定四方本來就是為人臣子的本分,根本不是篡奪漢室的藉口。可是,他暗自培植勢力,擴充黨羽。從司空到丞相,從魏公到魏王,不僅違反了漢高祖“非劉姓為王者天下共誅之”的約定。而且,他的兒子曹丕在曹操死後不久就憑藉曹操的遺產篡奪了漢室江山,這篡位的帽子自然要扣在曹操身上。而反觀漢獻帝,雖然他是董卓擁立的傀儡,但是一不荒淫酒色,二不暴虐成性,只是因為時運不濟才導致顛沛流離,並沒有失德的地方。所以,曹魏代漢沒有事實依據,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在蜀地可以立住腳的原因。
總而言之,論德,曹氏家族並不足以取代漢室,憑藉的只是亂世之中積攢起來的爆發性資本,單純依據成王敗寇的簡單邏輯公然逼迫漢帝禪位。這自然也是不能長久的,所以不過一百年,曹氏家族就被趕下了臺,從某種方面來講這也是篡位者的下場。
-
16 # 追夢人的她
一方面由於封建思想造成了當時的人們的這種解讀,另一方面擁漢擁劉的人對世人釋出的一種利己輿論,其實只要對百姓好,誰當皇帝都一樣,只是損壞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才會產生各種爭鬥。
-
17 # 如虎如棋
江山有姓無姓?漢室之人誰知之?!我們因為幾千年後,事後諸葛亮,所以才有這句話!江山無姓,何以日本萬世一系?日本為何不換個姓上任?包括西歐各國。。看問題要在當時的環境,不能事後諸葛亮。漢獻帝時,雖然群雄逐鹿,但天下久受漢家恩德,百姓歸心久矣。故一個劉皇叔名號就是一面旗幟,且高祖(實為太祖)四百年前有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假如如同日本萬世一系,曹操父子實為漢賊!且曹操曹丕開創了謀朝篡位先河,封王,加九錫,禪讓,後世有樣學樣,皆來於此。。假如江山如女人,那我們國家就是一個慘遭蹂躪的紅塵女子,一雙玉臂千人枕兩片紅唇萬人嘗,淪落風塵還被人指指點點,曹操只不過幹了一把,為何罵曹賊?!問題他是逼良為娼第一人,不怪他怪誰[捂臉]假如女的沒有第一被強暴,也不會到後面的習以為常麻木不仁,最後乃至以此為業深以為榮[流淚]而那些萬世一系的就如同良家婦女,遇到強暴反抗就很激烈,假如也被強暴個幾百次,相信後面也麻木了吧~隨便是誰都能來,,,,這也是我們的悲哀,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重振華夏衣冠漢唐雄風,不再甘於沉淪
-
18 # 布衣淘史
江山本無姓,那誰做皇帝是正道呢?我們先了解下三國時期的大背景。
從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始,到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將帝位禪讓給曹丕,東漢結束止,共計421年。期間雖有過短暫的王莽新政一十五年,但四百多年的劉姓漢室江山,足足能在世人心中落地生根。
東漢末年,諸侯紛爭,經過連年征戰廝殺,強弱吞併,220年,魏曹丕受漢獻帝禪讓稱帝;221年蜀劉備稱帝;吳孫權於229年稱帝。標誌著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曹丕,劉備,孫權先後都做了皇帝,為什麼單單說曹操篡漢了呢?
小布以為可能以下三點最為有說服力。
一、漢朝尊崇的儒家思想對百姓的封建思想統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自從漢初劉邦就開始推行儒學治國,經過漢武帝劉徹時採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一直是以儒學為尊,在中華傳統文化舞臺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
儒家講究仁善忠義,三綱五常,規範倫理道德,上要對得起君王,下要對得起父母,因此對國家不忠,是儒家所不能容忍的。
故而在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在當今我們看來是亂世英雄的行為。所謂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客觀上是在推進了歷史車輪前進,但到底還是曹氏代替了劉氏,在漢末逼君讓位還是個大忌,不能被當時社會所接受。曹操哪怕他的軍事能力再強,也無法改變人們這個思想。當時封建倫理道德討伐下,卻是被罵慘了。
基於人們根深蒂固的封建倫理思想影響下,對於曹操的評價,大多是不好的,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其實也無可厚非,誰都想得到那最高的權利,但是畢竟曹操是忠於漢獻帝的,他自己畢竟沒有篡漢。史書記載,孫權向曹操稱臣,勸他稱帝,曹操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意思是你小子這不是害我嗎,放路火上烤老子啊!手下大臣也勸他稱帝,曹操說“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把自己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劉協。
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繼承魏王位,同年接受妹夫劉協禪讓稱皇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
二、劉備自稱漢獻帝皇叔,手捧族譜甭管真假吧,我乃漢室宗親,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討伐曹操。當看到曹丕熬不住了,急不可耐的做了皇帝。當時人心思漢,看見姓劉的就好親切,他正看準了機會,出師有名,你姓曹的都敢稱皇帝,我更明正言順,接續漢室江山。所以劉備稱帝后非議並不多。
孫權那時稱王,孫權若想稱帝各方面時機還不成熟,而且師出無名,以當時的形勢,吳國算是夾縫中求生存,為了保住手中的基業,他接受了曹丕封他吳王的稱號,這其實就是降曹了,以此來緩解蜀漢帶來的威脅。
最後,在連續擊敗了蜀國和魏國兩大強敵後,229年,孫權終於卸下了隱忍的面具,和魏國曹丕撕破了臉,並正式登基稱帝,建立了三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吳國。
劉備和孫權稱帝時,漢朝已經被曹氏替代而不存在了,他們並沒有直接從漢那裡獲取接力棒,所以避開了鋒芒,世人對待他們稱帝也就沒有那麼大非議了。
三、因為三國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三國並立並存。後世留下的關於曹操史書記載,很多來自敵對的蜀漢和孫吳。敵對方可以肆意的弘揚自己的光明正大,扭曲甚至醜化對方的行為。
另外,曹魏江山從曹丕220年建立,歷經曹睿,曹芳,曹髦,曹奐,到265年被司馬替代,只不過區區四十五年,況且這幾十年裡,從曹芳開始就大權旁落了,真正屬於曹氏的時間並不長。當朝還沒有培養起自己的史官,記載還來不及粉飾太平曹氏政權就滅亡了,也逃不過後朝作為勝者的說壞話的慣例。
魯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係》,裡面曾對曹操現象有如下感慨:“——不過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志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現在我們再看歷史,在歷史上的記載和論斷有時也是極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為通常我們曉得,某朝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為什麼呢?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別朝人,便很自由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記載上半個好人也沒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頗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後一朝人說壞話的公例。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客觀的看來,曹操並沒有篡漢,他死後實際取得大漢江山權利的分別是曹丕,劉備和孫權。
在古代歷史上,並沒有多少人認為楊楊堅、李淵、趙匡胤等人為逆賊,逆臣,反而冠以了他們文治武功的美名,對他們的道德批判遠遠小於對曹操和司馬昭之類。
“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陳壽《三國志·武帝紀》)
-
19 # 鯤抓封D資大息奇貴族
江山本無姓。
這句話沒有問題。
問題是,誰坐江山可從來沒有抓鬮這個說法的。誰當君王可不是隨機的。
曹操,從實力上講,他是有君王的外在條件。要兵有兵要糧有糧。
但是如果兵與糧就是坐天下的充分條件,那天下不亂才怪。
人類社會是命運共同體,內在的看不見的規則是不可無視的存在。尤其是道德規則。
說曹操奸,說的就是這些規則。
回覆列表
大漢朝到東漢末年已經是延續了將近400年,天下歸劉的思想早已深入民眾心裡,漢朝雖然分為西漢,東漢,中間雖有過短暫的分離,但是漢朝的正統體制依然完善,民心依然沒有大變。
然而曹操卻在洛陽動亂之際,挾持漢獻帝劉協到許昌,這明顯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天下大部士子都是明白的,因為西漢國都在長安,東安國都在洛陽,曹操的地盤在許昌,曹操把劉協帶到許昌,明顯的就是操控的意思。
其次曹操把漢獻帝一杆人等帶到洛陽以後,那種帶劍入朝,朝堂之上坐而上朝的舉動,以及代表漢獻帝發號政令的行為,這都是明顯的僭越行為。
及至曹操後期,讓漢獻帝封自己為魏王,這是明顯的亂權,因為當初劉邦在評定諸王叛亂之後,明確規定“非劉氏不得封王”,曹操這是明目張膽的奪權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