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俺沒有武德

    不可行!在軍事上進行冒險賭博,把魏國想象成傻子,完全是自己一廂情願!就算取勝,能守得住嗎?後勤補給完全斷了之後呢?只有一條路,投降!戰爭的真髓是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指望一支5000人的奇兵,能殲滅多少敵人?

  • 2 # 文史道

    看過三國演義,或者喜歡三國的人,都會對三國蜀漢名將魏延的“兵出子午谷,不出十日,可抵長安”的計謀能否成功爭論不休!

    要分析這一計謀能不能成功,首先得看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魏延的這一計謀,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就是第一次出祁山時提出的。當時諸葛亮剛剛平定完南方孟獲,軍士士氣正盛,且諸葛亮排兵佈陣無人能及,非常自信。所以諸葛亮在全面權衡之後,最後並沒有採納魏延的建議。當時諸葛亮雖然知道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但當時魏延情緒化還不是很嚴重,諸葛亮對於魏延的這一提議,還是認真考慮過的。

    關於魏延的“出子午谷”奇謀,在《魏略》和《三國志》裡均有記載,只是說法略有不同。以作者之見,陳壽本人著史裡說非常嚴謹,且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描述也是沿用的《三國志·魏延傳》的說法,所以作者也是比較信服這一版本的說法。

    《三國志 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魏延的意思是:丞相可以給我一萬精兵,讓五千人運糧,五千人進攻,穿越秦嶺,從子午谷進兵,只需十日就可以到達長安。像效仿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一舉拿下長安!

    這一謀略看似高明,其實卻很難經得住推敲。最後也被諸葛亮否定了。其實,即使魏延攻下長安,也不一定能守得住,能等得到諸葛亮大軍的到來。如今思來,此計不可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諸葛亮對魏延有猜忌

    一開始,諸葛亮就有些不器重魏延,不願讓他立功太多,所以每次出征,都讓他打一下下手。這一點,魏延是很不滿意的。諸葛亮不器重魏延,只因為他腦後有反骨,知道他以後肯定會謀反,古人觀人看相是很準的,尤其是像諸葛亮一樣的曠世奇人,更不會錯。

    如果魏延兵出子午谷,反叛投魏,對蜀而言無異於晴天霹靂,要知道那會蜀國已無大將,魏延也算頂樑柱了;另外魏延計策如果成功,這將是不世之奇功,過高封賞,非諸葛亮所願看到。諸葛亮也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最終否定了魏延的計策。

    2、魏延不一定能拿下長安

    依照魏延的說法,出子午谷,不出十日,便可抵達長安。當時守長安的大將是夏侯楙,魏延的意思是夏侯楙膽小如鼠,如果知道我神兵天降,肯定就會嚇跑的。可是如果夏侯楙不被嚇跑,萬一與魏延開戰,魏延所領兵馬不過一萬人,肯定攻不下長安,要知道長安作為西漢的都城,幾百年間多次加修,已經達到了固若金湯的地步。要知道光是繞一圈,就有80裡遠。

    3、即使拿下長安也守不住

    如果,真是運氣好,魏延撿了個便宜,佔了長安又會怎樣?要知道,當時曹真和張郃的駐軍就在長安附近,一旦魏延開始攻城,曹真、張郃勢必會引大軍進行增援。即使拿下長安,魏延也等不到諸葛亮到來,就會涼涼了。就戰術上來說,拿下長安的可能性極小,但是在戰略上來說,兵出子午谷還會給蜀軍帶來更多的麻煩。

    因為子午谷的戰鬥一旦爆發,魏軍勢必會派兵前來,對諸葛亮兵出斜谷也是很大的不利。

    也就是說,即便魏延能一舉攻下長安,諸葛亮也很難靠著數萬大軍一舉吃下咸陽以西。而一旦魏延失敗,那麼蜀漢將損失五千精兵,以及一員支援北伐的將領。對諸葛亮而言,北伐尚未建立寸功,就出現瞭如此大的戰損,這是為人謹慎的諸葛亮所無法接受的。

    作者認為,子午谷計謀雖然算作奇謀,但它要實現起來太過困難,諸葛亮當時沒有選擇這個方案也是為蜀漢大軍負責,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沒有什麼過錯的。

  • 3 # 汐水柔情

    子午谷不可行論,觀點如下:

    (1)魏延從褒中出發,循秦嶺東行,進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長安,這個行軍必須在10天內完成。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發,必須在20-30天之內到達長安(或者潼關),同魏延會合。

    分析:這個條件是非常苛刻的。全長三百多公里的子午道,兩邊高山對峙,中間水流湍急,這樣的路況就連汽車都很難全速前進,更別說人走了,而且整條子午穀道全靠架在岫巖上的棧道通行。遇到棧道壞處便要修復,若壞處較多,則勢必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修復,嚴重影響行軍速度。在這種情況下,魏延這一萬人能保證在10天之內穿過子午谷進抵長安城下?恐怕得打個大大的問號。同理,諸葛亮大軍從斜谷進軍,也要走棧道,也面臨魏延同樣的問題,能否在30天內趕到長安?顯然也是個未知數。

    事實上,兩年後曹真伐蜀時就是走的子午道,“會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曹真發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工夫,戰士悉作”——曹真十天才走完一半路程,其艱難可想而知!

    (2)曹魏長安守將夏侯懋得知魏延軍突然來到時,一定要棄城逃跑。

    分析:夏侯懋固然怯而無謀,但他會不會怯懦到“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呢?萬一他不逃走,而是據城固守怎麼辦?要知道,長安城可不是一般的小城池,其防禦必然堅固。何況曹魏名將,雍州刺史郭淮近在咫尺,一旦夏侯懋固守待援,郭淮用最快的速度來救援,魏延這麼點人馬豈不被包了餃子?

    (3)夏侯懋逃跑時還得留下大批糧食。

    分析:前面已經分析了,夏侯懋不大可能望風而逃。退一步來說,即使夏侯懋真的望風而逃,他會不會順手將橫門邸閣的糧食付之一炬呢?要知道,當年曹操打張魯那會,張衛就有這個主張。

    (4)曹魏的關東援軍要在20天后才能到達長安。

    分析:這個判斷可靠嗎?常言道兵貴神速,這是人們熟知的軍事原則。魏延認為“比東方合聚,尚須二十日”,不過是根據常理作出的估計。但軍事活動偏偏就不能拘泥於常理的。我們遠的不說,就說司馬懿平孟達吧。孟達估計司馬少說一個月才能趕到新城。可結果呢?司馬僅僅用了8天就到了,就打孟達一個措手不及。再說魏軍從關東趕往關中,交通方便,一馬平川。而諸葛亮大軍要走斜谷的千里棧道,怎能保證在關東援軍這前到達長安呢?萬一落在了後面,魏軍正好先吃掉魏延,然後封鎖訊息,以逸待勞,把諸葛亮的主力兵團釣出斜谷道,從而一鼓聚殲之。在這之後引發的後果將不堪設想,如果真的這樣的話,諸葛亮的主力兵團全軍覆沒,而曹魏則可挾勝利之威,越秦嶺南下,直撲成都,而成都方面無一兵一卒可供排程,蜀漢將會會提前幾十年亡國!

    戰例與結果: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曹真接替曹休的職位,遷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曹真上表認為蜀漢多次犯境,建議數路大軍攻伐蜀漢。魏明帝採納,但司空陳群反對從斜谷進軍的計劃,曹真再次上書要求從子午道進攻漢中,陳群有陳述不能出兵的理由,且認為大規模征戰軍事用度花費甚巨。魏明帝下詔將陳群的意見提供給曹真參考,但曹真卻據此詔書隨即出發,改從子午道入;另遣大將軍司馬懿經漢水進軍,郭淮、費曜等部或從斜谷入、或從武威入。後因漢中艱險,會逢雨季,棧道遭雨水沖刷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朝中大臣華歆、楊阜、王肅等都上疏勸魏明帝下詔撤軍,至九月,曹真只得受詔撤退。

    東晉桓溫派遣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谷,結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隊擊敗,司馬勳逃出子午谷,致使桓溫兩路夾擊的計劃失敗。

    明將孫傳庭對抗農民起義軍闖王高迎祥,高迎祥準備出四川至陝西,經漢中後,走的就是子午谷,孫傳庭以新招募4個月的新兵(最多2萬人)伏擊高迎祥主力(最少5萬人)。戰鬥結果,高迎祥部基本被殲滅,本人受傷被俘。

  • 4 # 乾坤正法

    此謀可行,但是打下長安卻守不住。對於蜀漢來說,長安是得而復失,而曹魏是失而復得,且以後不會給蜀漢軍事冒險的機會。光是糧草從蜀中運往關中,就是個巨大的問題。而如果想就地取材,曹魏是不會給蜀漢這個機會的。

  • 5 # 冥河25529453

    第一,不符合諸葛的戰略,所以不可行。劉備託孤由李嚴掌內外軍事。諸葛借平南蠻初握兵權,再以北伐全攬,實際上是在搶奪李嚴的兵權。需要的是穩定的小勝,不可能玩風險太大的子午谷。

    第二,第一次北伐,能不能成功另說,但子午谷時機確實最好。只要能按預訂計劃打下長安,軍糧不必考慮(大城)。長安守不守無所謂,只要牽制住魏主力部隊,給諸葛收地時間,再東向把魏延接應回來。魏國內反叛勢力會再次興起,東吳可趁機北上。

    戰略的關鍵在魏延能不能順利拿下長安,並牽制魏主力足夠長的時間。同時蜀漢也有被拖入全面戰爭的可能。一旦失敗,李嚴會趁機反攻,諸葛將徹底失去軍事權。

    第三,假設一切順利,主功卻在魏延。以魏延的脾氣加聲望,諸葛絕對約束不了。從李嚴手中搶來的兵權,可能落去魏延手中,這對諸葛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綜上,不管子午谷輸贏,諸葛都是輸。

  • 6 # 鐵馬冰河wu

    個人覺得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看似過於冒險,其實值得一試,完全可行。古人云:以正理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暗合“兵者,詭道也”的用兵法則,假如諸葛亮大膽採納他的建議,並用他為先鋒,或許真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魏延是南陽人。他本為軍中部曲(最底層士兵)。後來,魏延跟隨劉備入川。劉備得漢中後,回軍成都,要選拔一位合適的人選來鎮守漢中,軍中都以為此人非張飛莫屬,張飛也以此自許,而劉備卻破格提拔了資歷尚淺的魏延。關羽、張飛是劉備麾下資格最老的兩員驍將,他倆隨劉備東征西討,出生入死,立過無數戰功,就連曹魏謀士程昱、東吳大將周瑜都點贊其為“熊虎之將”、“萬人敵”。其次還有被劉備點贊為“一身都是膽”的虎將趙雲,和曹操爭奪漢中時,趙雲也出力不小。然而在挑選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時,劉備卻攫拔了彼時還名不見經傳的魏延,由此可見魏延的謀略極其出眾,也可以看出劉備慧眼識才、知人善任。

    關羽、張飛、趙雲都是勇冠三軍的名將。而劉備對於鎮守漢中這一重任,竟棄張飛而用魏延,則魏延的奇謀將略,似乎遠在關張之上。假如鎮守荊州的是魏延而非關羽,以魏的智勇,或許能保住荊州,至少不會像關羽那樣因過剛而易折,而荊州也就不至於輕易就徹底淪陷於東吳之手了。這雖然只是一種帶揣測性的假設,但非常有此可能。

    魏延的足智多謀,從諸葛亮出祁山伐魏時發生的一件事上就可以洞悉一二。《三國志》援引《魏略》的記載道:諸葛亮出兵討伐曹魏時,和部下商討用兵方略。鎮北將軍、漢中太守魏延獻計道:“魏國長安守將是安西將軍、關中都督夏候懋,他是曹操的小女婿,無謀無勇。您只要撥給我5000精兵,不出10日便可出子午谷直搗長安,膽怯畏死的夏侯楙聽到我軍抵達的訊息 ,肯定會棄城而逃。他一走,長安城裡就只剩些不會打仗的文官了。魏國部署在東邊的軍隊若來救長安,最快也得20多天後才可到達,而您親率大軍出斜谷道後也早就可以到了。如此,則咸陽以西一舉可以平定 ”。

    諸葛亮認為此計太過冒險而拒絕採納。好幾位後世著名軍事家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推崇備至,認為他對敵我態勢以及對秦嶺山區特殊地形的研判與妙用無比精確,假如諸葛亮採納他的建議,必能出敵不意,產生意想不到的奇效。

    蜀軍若能襲佔關中,則以其為跳板攻伐中原遠比一次次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鎩羽而回容易得多,也更能取得北伐成功。

    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所以,用兵極度謹慎的諸葛亮不用魏延奇計,非常可惜,亦是蜀國的遺憾,而魏延的軍事水準與奇謀將略,也就不言自明瞭。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 7 # 自由的鷹28185386

    不要問了,也不要再討論了,真的沒啥意義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就討論過的話題,又被討論幾十年,保豬派挖空心思想出了很多計策,來反駁子午谷計謀,什麼足球場上的以攻代守也用上了,佔領長安未比守得住的瓜貨想法也用上了,完全無視豬哥一無所獲還振振有詞,那還和保豬派說個啥?就因為他不竄權?

  • 8 # 說歷史的女人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魏延所獻的子午谷奇謀之計的歷史背景。根據史載來看,他獻此計的時間大概是公元228年的春天,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麼諸葛亮為何發動北伐呢?還得從魏國方面說起,公元226年,魏國的開國皇帝曹丕駕崩,曹叡繼位,即魏明帝。魏明帝還是一位比較有才幹的皇帝,他一繼位,大臣就建議發兵攻打漢中,逐步推行滅蜀計劃。曹叡也有這個想法,但是此時有一個表示反對,此人叫孫資。

    孫資這個人很厲害,聰明過人,從曹操時期就開始服務於曹魏集團,而且擔任的角色一直是秘書郎、右丞等職務,屬於曹魏集團的核心人物。曹叡時期,孫資擔任中書令,深得曹叡信任。他對曹叡諫言道:

    “漢中等地,地理險要,如果出動小股兵馬,必然沒有效果,倘若出動大批兵馬,則天下騷亂不說,攻打險關要地,耗費物資巨大,而且果效尚是未知,如今如果調遣兵將拒守險要之地,以阻止蜀國出兵,我們魏國地廣民眾,只管發展,等我們發展強大,到時候,蜀國窮弊,則不戰而敗啊。”

    曹叡認為孫資所言極其有理,就停止了進攻漢中的計劃。但實際上不但曹叡認同,這話傳到了蜀國諸葛亮的耳朵裡後,連諸葛亮也覺得孫資這一諫言真陰險啊。於是,諸葛亮也清醒地意識到蜀國之短處,真若如孫資所言,蜀國敗亡則是必然。如今之計,只有變等待被人宰割的被動為主動,統兵出山,打出一個突破口,為蜀國贏得一絲生機。於是,諸葛亮才發動了第一次北伐。說白了,諸葛亮北伐考量的是蜀國的長遠大計。這一點,經常被很多人誤解。

    既然是第一次北伐,多少都有點試水的意思,諸葛亮也有摸一摸魏國底細的意思,因此,諸葛亮是絕對不會採取貿然的行動,他希望一切部署都能夠穩妥進行。因此,他是精心準備了一套方略,即兵分兩路,一路疑兵,一路實兵,疑兵由趙雲和鄧芝統領,走的路線是斜谷道,假想目標自然是長安。而另一路實兵,則由自己親自統領,走的路線是出祁山。

    從實際情況來看,諸葛亮的安排部署是沒有問題的。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大將魏延獻出了子午谷奇謀。有關子午谷奇謀,有兩個史載的版本,我們先來看一下:

    第一個版本是《三國志 魏延傳》,其中是這樣記載的:“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第二個版本是《魏略》的記載:“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腥聚合。’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

    這兩個版本是有區別的,第一個版本中魏延向諸葛亮獻子午谷奇謀,要兵一萬,目標是潼關。第二個版本魏延要兵是五千,目標則是長安。但結果都一樣,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的這個奇謀,原因是這個計謀太過冒險,勝算太小,不如穩妥用兵來得安心。那麼諸葛亮拒絕的有道理嗎?小編認為是有道理的。而魏延所獻這子午谷奇謀的根據又是什麼?原來僅只2字而已:僥倖。當然有看官不同意,好吧,我們且來據實分析一下就一目瞭然了,主要從4個方面來看:

    第1個方面行軍問題,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子午穀道堪比李白詩中的“蜀道”,那是“難於上青天”,其中險惡不是靠耍嘴皮子能夠對付的。魏國大將軍曹真就曾經想走子午穀道進攻蜀國,但是卻因大雨沖毀道路而被迫撤軍。曹真作為三國時期非常傑出的良將,正史記載中其統兵能力可能在魏延之上。曹真都走不通,魏延豈能走通?如果說能走通,那麼也只能靠僥倖,看運氣了。

    第2個方面是軍糧問題,常言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知一支部隊再牛,沒有吃的喝的,兩天都給你餓趴下了。子午古道環境險惡,走路都是問題,哪裡還有精力和地方攜帶大量軍糧呢?但魏延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取橫門的邸閣當中以及老百姓家中糧食為自己所用。

    好吧,這又是一招險棋,倘若橫門的邸閣當中的糧草全部燒燬了怎麼辦?另外,蜀國向來以仁義宣傳自己,出去打仗,不帶軍糧,反而到老百姓家中搶奪糧食,這恐怕不大合適,失去民心是小事,甚至會引發老百姓的反抗,這就會平添不少阻礙和麻煩。此外,就算去老百姓家中搶奪糧食,當時經過連年戰爭,當地人口稀少,可供搶奪糧食的老百姓恐怕也是屈指可數。因此,照魏延這個辦法來解決軍糧的話,恐怕沒趕到目的地,部隊都先餓解散了。

    第3個方面是鎮守長安的夏侯楙(mao),在魏延看來,他這支奇兵衝出子午古道,忽然來到長安,不打,就能嚇跑夏侯楙。這夏侯楙真的就這麼窩囊嗎?我們來看一下歷史記載,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兒子,跟曹丕的關係很好,曹丕繼位後,就讓夏侯楙駐守長安。但是夏侯楙這個人沒什麼軍謀才能,擅長的是治理家業。

    從這一點我們即可得出這樣一個資訊,那就是魏延說夏侯楙的治軍能力不行,確實是真的,但是治軍能力不行,並不代表他不忠誠。作為名將之後,他對於曹魏的忠誠度應該是不用懷疑的。再者,夏侯楙治軍能力不行,並不代表駐守長安的將領也不懂軍略。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魏延徹底忽略了一個人,那就是雍州刺史郭淮。此人可是一員名將,水平很高,能力很強,而且常年駐守邊境,在異族中也頗有威望,長安有危,他不可能不救援。

    魏延曾說,夏侯楙會逃,這大概是魏延不懂魏國的法律。魏國有法律規定的,倘若有敵兵攻城,則駐守城池的長官如果沒有堅守城池達到100天就丟了城池,全家則被處死。在這樣一條制度下,想來夏侯楙是不會逃走的。

    另外,長安是一座大城和堅城,城中糧草充足,對付魏延那5000個步兵的攻城根本就不在話下。這樣的例子在三國很多,比如陳倉的郝昭僅以千人就抵擋了諸葛亮數萬大軍二十天的進攻,再比如駐守合肥新城的張特用4000守軍讓東吳諸葛恪十萬大軍數十天攻不下來。夏侯楙只要稍微堅守一段時間,魏國的援軍就源源不斷而來,因此,魏延的5000部隊,恐怕城還沒攻下,就被對方的援軍一下打慘殺光了。

    第4個方面,按照魏延的另一個方案,攻下潼關,斬斷關中和魏國的聯絡,這一計劃看似很牛,但實際更為冒險。長安是堅城,不好打,那潼關更是險關,更是易守難攻。早些年馬超為了抵擋曹操的大軍,就是屯兵潼關,曹操一點辦法都沒有,攻打傷亡嚴重,還難以攻克,故而才改道渭水。魏國方面雖然潼關駐軍不多,但是憑藉險關之優勢,堅守一段時間肯定沒問題。

    但是魏延說了,讓諸葛亮率主力趕到潼關與他會合。這一點更為考慮欠周,在魏延的計劃裡,似乎道路上的障礙都被清除了,只管行軍就行。要知道諸葛亮在趕往潼關的路上,歷經很長一段路程,魏國方面難道是盲人和啞巴,不說不看,不派兵阻攔,任由你過去集合嗎?

    結語:總的來看魏延這個子午谷奇謀,奇倒是真奇,理論上也似乎說得過去,但是卻經不起實際情況的推敲。三國中出奇計致勝的例子不是沒有,比如曹操奇襲烏巢、司馬懿奇襲上庸等。但是曹操和司馬懿奇襲的物件非常明確,勝算非常大,而且就算不能獲勝,也可退走。曹操可繼續退守官渡,曹操的官渡大營可是非常牢固的,曹操走後,袁紹率主力攻打曹操的大營,但是打不下來,張郃和高覽都投降了。由此可見曹操是有備而去,雖然冒險,但是這個險中求勝的機率高太多了。

    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則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置身於處處都是險境的境地,即便克服了子午古道的道路險境,還要面臨糧草問題,就算解決了糧草問題,還要面臨長安的多變情況。總之,魏延這子午谷奇謀是一連串問題構成的,後顧之憂太多,幾乎一路都是在解決自身的問題,如此一支奇襲部隊怎麼可能順利完成奇襲任務?搞不好還會全軍覆沒,甚至可以說全軍覆沒的機率都大於成功攻下長安或潼關的機率。在這樣一種結果下,諸葛亮拒絕魏延之計,一點毛病都沒有。

    當然,也有小夥伴認為諸葛亮太過穩妥,但這恰恰是蜀國的希望。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雖然以馬謖丟街亭而失敗告終,但是前文說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他是試水,因為魏國畢竟是魏蜀吳三強中的老大。諸葛亮首次北伐失敗,除了損失馬謖這一支兵力外,其他實力都得以儲存。而倘若採用魏延之計,其損失或遺禍都不知道有多大呢!因此諸葛亮拒絕魏延之計是站在現實問題的基礎上考慮的,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則是站在“僥倖”這2個字上論道的。

  • 9 # 使用者5847226606140

    攻城不是野戰,哪怕魏延和諸葛亮能準時會合長安城下,趕完路要整軍,攻城要造攻城器具,這些沒個把月搞不定,然後才能開始攻城……魏國援軍也在長安城內久侯多時了╮(╯_╰)╭

  • 10 # 淨月暖陽

    上一個問答,回答了兵出子午谷的戰略不可行,此問題回答,兵出子午谷的戰術不可行!

    兵出子午谷,並非奇謀,而是尋死之道!

    魏延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帳中議事,提出領一萬精兵(另一說是5千精兵),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這是大多數人都記得的,可如此建議的理由呢,一部份網友並不瞭解,就跟著起鬨,說魏延是奇謀妙計,說諸葛亮不納忠言,一意孤行。還是來看看魏延的理由再說。

    魏延的理由是,長安由曹操的女婿夏侯楙把守,夏侯楙是個年輕人,還沒打過仗,見我蜀軍突然從子午谷殺出,兵臨長安城下,一定會嚇得屁滾尿流,棄城而逃。我魏延就可在長安等著與丞相會師了。

    子午谷路險,只可是輕兵突襲,不可能攜帶大量輜重和大型攻城器械。長安為漢朝舊都,城高溝深,雖然漢未被破壞嚴重,但曹魏立國後,為魏國西部重邑,己恢復軍事防守能力。所以狂妄如魏延,也沒敢說,憑一萬精兵,在沒有重型攻城器械情況下,能打下長安。而是依靠夏侯楙年輕膽小,要把夏侯楙嚇跑。這種把勝負希望寄託在敵人身上的計謀,也能稱之為“奇謀”?奇葩謀還差不多!如在現代,可請魏延去“奇葩說”當嘉賓,去忽悠他那一群奇葩粉絲。

    我們再看結果,得知武侯伐魏,長安的夏侯楙跑了嗎?夏侯楙不僅沒跑,曹魏年輕的皇帝,魏明帝曹叡,反而親率5萬大軍,親征長安。三國演義中為了抬高諸葛亮和司馬懿,把街亭之戰張郃的戰功生生分了大半給司馬懿,還編出了一場空城計。實際上,曹叡才是這場仗的最高決策者和直接指揮者。親征長安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手!諸葛亮戰略目標就是長安,如果曹叡在洛陽不動,那拱衛洛都的十萬兵馬也不會動,長安周圍只能靠原有的十萬人馬防守,還分散在雍、涼、斜谷等地,其它地方調兵增援都遠於洛陽。而蜀兵約十萬,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以諸葛亮自信指揮如神,尚有幾分勝算。可小皇帝御駕親征,洛陽十萬守軍盡出,五萬打街亭,五萬守長安,這樣使長安周圍戰場,魏軍兵力己達20萬。並且皇帝在長安,魏國調各地軍隊勤王,也會更加名正言順,快速反應。蜀軍己全無取勝希望,諸葛亮以街亭失守為由,全速撤軍己是最佳結果。一出祁山,諸葛亮輸給的不是司馬懿,而是完敗給了比他小一輩的曹叡。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魏延率一萬兵馬,在子午谷艱苦跋涉半個月至一個月,到達長安城下時,面對的是堅城內外7萬多魏軍精銳(原守軍2萬餘),還談什麼嚇跑夏侯楙,連魏延也得屍骨無存,還說什麼“奇謀”。不過真這樣,現在網上也會少了一大批“延吹”,多了一批罵魏延“傻瓜”的人了。

    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建議,是救了魏延一條小命的!

  • 11 # 歷史大學堂

    魏延作為一名魏、蜀兩國公認的良將,為何會提出一個看似如此荒誕的“子午谷奇謀”?

    圖1 魏延(?-234年)

    01、真假奇謀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便是“追本溯源”——回到子午谷奇謀這條計策本身。

    此計現存兩個版本:

    一、《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二、《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可以看出,以上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基本一致,都是魏延打算與諸葛亮分兵,獨自以精兵萬人密出子午谷(《三國志.魏延傳》裡說的是“異道”,經分析應當是子午穀道)偷襲關中,不同的是兩個版本中魏延的終極目標不一致,前者是潼關,而後者是長安。

    圖2 秦嶺四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長時間以來,常用於討論的多是第二個版本《魏略》所載,即以佔領長安為終極目標。若對此進行可行性分析,“前人之述備矣”,不必贅述便可知此計確實如諸葛亮所言太過“縣(通‘懸’)危”,風險過高而絕不可用。文字鬼才馬伯庸先生甚至在其著作《風起隴西》中把“兵出子午谷”戲謔為不可能事件。

    久而久之,子午谷奇謀便漸漸落了個“荒誕”的名頭。

    魏延計劃的全過程是這樣的:魏延率蜀軍精兵一萬,從漢中出發,沿艱險的子午穀道向北進發(速度要快),途經長安等地(沿途守軍對這支突然出現的軍隊來不及作出應對,第一反應當是固守城池),然後毫不停留直奔潼關,搶佔這處天險並堅守二十餘日,只待諸葛亮率主力前來。等到兩軍匯合之日,則關中全境為蜀所有,北伐大獲成功。

    圖3 子午谷奇謀

    要實現這個計劃,只要做到如下條件:

    1.戰術突然性

    2.速度

    3.吳國的配合,吸引關中附近的魏軍重兵團

    4.魏軍在關中防禦準備不足

    5.魏延的一萬精兵必須速戰速決,一戰成功拿下潼關

    這五個條件中,除了第二個取決於天意(魏延出發時子午谷地區不能下雨,當年曹真三路大軍侵入漢中就是一場連綿大雨給澆沒的),其他條件完全可以實現。

    條件1和4:由《魏略》曰: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因此魏延的突襲計劃可以滿足這兩個條件。

    條件3:根據史料,諸葛亮對吳國的外交工作很是到位,在後面的五次北伐中,吳國的諸葛瑾、陸遜也給予了多次配合,因此這個條件也不難做到。

    條件5:魏延作為一名實戰經驗充足的沙場宿將,應該是對此十分清楚並且有把握的,不然也不會“動輒”提出這個計劃。因此這個條件也不成問題。

    圖4 諸葛亮北伐線路圖

    除此之外,《魏略》中諸葛亮對此計的態度是“以為此縣危;故不用延計”,明確給出了不用此計的理由;而《三國志.魏延傳》中諸葛亮僅僅是“制而不許”,並沒有給出明確不用的理由,這也恰好說明了真正的子午谷奇謀並未被全盤否定。

    綜上所述,歷史上真正的子午谷奇謀其實並不是荒誕無稽的,雖然其風險高,但成功的機率也不小。因此,魏延作為三國名將,能提出這樣的北伐奇策,其實是很正常的。

    文:不識字

    參考文獻:《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軟體已經適配了iPhon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