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浴愛正麗
-
2 # 關東俠客
劉邦和項羽進行三年楚漢戰爭取得勝利。北外在沒有強大對手,韓信背水一戰滅趙,水淹魏國,傳書降燕,下齊,世無英雄天下定矣。隋末群雄逐鹿,李淵乘機在山西太原起兵,宇文化及殺楊廣,李密滅宇文化及,王世聰敗李密。群雄兼併,打得筋疲力盡。李世民出兵打敗王世聰和竇建德兩大勢力定鼎中原。屬於別人打架李淵摘桃子的故事。。曹操的命不好,經漢末黃巾起,軍閥割據,精兵勇將雲集。孫劉手下將帥都百年難遇的軍事人材。既生瑜又生亮,和曹操真正的對手,儘管曹操"挾天孑以令諸候"取得政治上優勢,也只能三分天下居其一。
-
3 # 有得觀史
劉邦、李淵能快速統一天下,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秦滅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實隋朝滅亡的原因也可用這句話概括。這個勢就是人心之勢。
秦朝和隋朝極其相似。秦始皇和隋煬帝都好大喜功,實施暴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樣的朝代,他們看不到希望,能看到的只有逐步逼近的死神。既然早晚要死,不如放手一搏,興許還能闖出一條生路。於是全國範圍紛紛起義,反對暴政。在這種情況下,英雄振臂一呼,當然應者雲集。人心齊泰山移,於是一個朝代就會快速建立。
再看曹操,他征戰一生,最終也沒敢取代漢獻帝,為什麼?因為人心向漢。三國時期,說白了就是軍閥相爭,你曹操可以稱帝,我孫權、劉備也可以稱帝,人心不在任何一方,包括劉備也一樣。朝廷亂了,老百姓生活還好,各過各的日子,為什麼非要統一呢?!人心思漢,所以你曹操想統一要困難的多。
劉邦、李淵7年統一天下,而曹操34年才三分天下,這就是人心的力量。
-
4 # 絕處重生6
李淵能一統天下,因為李世民有一統天下的能力。而曹操沒有這個能力,原因是曹操缺乏一個政治家的胸懷,從他的一句名言能看出,寧願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政治本身背道而馳。沒有人民,何來政治?你負了天下天下自然會負你。他能一統天下,那真是見鬼了。劉備缺乏政治遠見,一心只為匡扶漢室,只能擁有對大漢還有感情的人的支援。最終他得到了荊州和蜀地,那裡是劉表和劉璋的地盤。他的第一步是正確的,其他地方他再也打不下來了。大漢已經讓其它所有的老百姓怕了,寒心了。否則各地就不可能群雄並起,一呼百應。他又匡復漢室,老百姓都怕曾經的痛苦再度重來,必拼死相抗,無法聚集人心。因此他和諸葛亮的核心思想都出問題了,只要大漢未死,他都應該全力救之。隨著大漢天子一死,神仙也救不活一個已死之人。那是所有對大漢有感情的人都已在劉備旗下,這時應該要為天下蒼生為和平統一為人民幸福安居樂業而戰。結果可能會不一樣。他的格局太小,發展空間有限,高見不夠。而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勝敗乃兵家常事,城丟了,可以再重新奪回來,核心思想出了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丟了就再拿不回來了,所以劉備也無法一統天下。孫權缺乏政治勇氣,身逢亂世,只求自保,斷不能自保。所有的防守都應該以進攻為目的。因此到最終他並未能夠完全自保。因此在三國時期,他們都沒有一統天下的才華。而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卻擁有這些才華,能力,他有政治勇氣,有政治遠見,胸懷格局。因此他能凝聚人心,一統天下。
-
5 # 皇家吉祥獸摸摸它
時勢造英雄耳!劉邦得天下,一是暴秦苟政,群雄並起,民不聊生,民心期盼明君出世拯救蒼生,劉邦及對手項羽兩坐山頭很快席捲天下;二是劉邦及其團隊善於審時度勢,繼而大一統。李淵和劉邦的歷史機遇有高度相似,都處短命前朝末年,天下大亂,民心思統。同樣都一個超越強團隊精誠合作,而非剛腹自用之輩。曹操所處時代,大漢雖然已經明存實亡,但漢朝歷經東西兩800年之久,不管世族官員還是百姓,己經十代至十代的人的血液裡流淌大漢血統,百足不僵。改朝換代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消化,否則就是如王莾之輩亂臣賊子。所以英明神武曹操需要的時間長於劉邦、李淵。
-
6 # 鼎78674442
謝謝邀請,首先先來講講劉邦:劉邦能夠一統天一,他個人的能力非常出眾,手下謀士武將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能夠成功;李淵能夠用七年的時間達到統一,是因為對百姓恩愛有加,對將士賞罰分明;曹操打了34年也只能佔據中國的三分之二版圖,那是因為曹操所面臨的是諸侯割據,每個軍閥都沒有足夠國力軍力橫掃所有軍閥,打敗一個軍閥很容易,但要讓百姓能夠接受新的軍閥卻需要時日,結果就……
-
7 # 書童白鷺
原因有很多,其他的這裡先拋開不說,但是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得追溯到他們各自所在的朝代,劉邦和李淵所處的朝代分別是秦和隋,曹操所處的朝代是漢,下面我們不妨以此為切入點分析下這些個王朝的特點:
1:首先,秦和隋都是在經歷了漫長的分裂後統一的王朝。秦經歷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動亂;隋則是結束了晉南北朝3百多年的動盪局面。大亂之後迎來大治,秦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經濟,文化和人口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劉邦入關中後,得到了秦的百姓戶口資訊,有了這些資訊,為後續統一奠定了基礎;隋更不用說,自隋統一後,國勢日盛,府庫充盈為古所未有。然而隋之所以爆亡,又是因為國富,國富民貧!! 隋末,百姓戰爭情緒高漲,紛紛造反奪取倉庫搶糧食。魏徵與太宗論隋亡的原因時說:“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凶年,此何煩儲蓄!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亡之本也。”隋的富有也為李淵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相比起來,經歷了四百年風雨飄搖的大漢就相形見絀了,東漢末年,黃巾四起,群雄逐鹿中原,多年的戰亂使得中原地區殘破不堪,京城洛陽更是被大火化為灰燼,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因此百姓渴望修養生息。
2:其次,秦和隋都屬於短命的大一統王朝。由於先前處在分裂狀態,社會動盪,戰亂頻繁,王朝更替已是常態,正統觀念尚未深入人心。而大漢經歷了四百多年,劉邦曾規定非劉姓不可稱王,以大漢為正統的觀念深入人心,從而增加了曹操統一天下的難度。
3:最後總結,可以說朝代更替的背景不同。劉邦和李淵打敗其他諸侯可能是偶然,但他們統一天下所用的時間比曹操要短卻是必然。相對於漢繼秦,唐繼隋,是一脈是相承的,而魏繼漢,則是白手起家,重頭開始的。一言以蔽之,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如同富二代與窮二代之間的差距。
以上~
-
8 # 笑指天南論古今
劉邦、李淵7年統一天下,曹操34年才三分天下,這是有原因的,我從三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天下大勢不同:
秦漢、隋唐之前都是經歷了數百年的亂世,秦漢前面是戰國七雄混戰,隋唐之前是魏晉南北朝數百年混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了太久了,民心思統,劉邦、李淵都是想統一全國的,順應民意事半功倍,統一天下相對順利。而三國之前面臨的是長達四百年的大漢,雖然是分為前後漢,但是大漢的影響還在,人心思漢。曹操已經位極人臣但是不敢稱帝歸根到底是大漢的影響還在,民心思漢。劉備以漢室正統自居,很多人響應,到處受人尊敬就是佐證。這些都增加了曹操統一的難度。
二、對手不同:
劉邦主要對手是項羽,其他對手都是牆頭草。項羽雖然打仗厲害但是政治上稚嫩,性格上存在缺陷,對上老辣狡猾的劉邦早晚必輸。李淵是隴西貴族,掌握隋朝軍隊和資源,面對的基本上王世充、宇文化及、竇建德等烏合之眾的對手,統一難度不大。曹操的對手是劉備、孫權這種一代英雄之主,就算曹操是不世出的人傑也只能赤壁兵敗,一生無法統一。
三、自身優勢不同:
劉邦透過滅秦之戰獲得了軍隊、人才、人心等大量資本,後期和項羽爭霸時又佔據三秦,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都在劉邦一面,統一隻是時間問題。李淵在隋末起兵也是佔據關中優勢,獲得大批次最優秀的人才,充分利用了隋朝的軍隊、資源,同樣是天時地利仁和基本佔據優勢,統一也是順理成章。曹操漢末起兵雖擁有“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天時優勢,但是赤壁之戰對面孫劉有地利優勢,人和方面也未能盡攬優秀人才,像諸葛亮、周瑜、魯肅、法正、都是奇才,和中原人才也是不遑多讓,所以人和優勢前期並不明顯。如此曹操只能說有明顯的天時優勢,對比劉邦、李淵還是差了很多,所以加大了統一的難度。
總之從天下大勢、對手、自身優勢等三個方面來看,曹操並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因此劉邦李淵可以七年得天下創下漢唐王朝但是曹操只能三分天下。
-
9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劉邦和李淵能夠很快統一天下,乃是由於當時形勢有利,而且他們又很善於利用相對有利的形勢,從而實現了強弱轉換,使其實力由弱變強,最終對其他競爭者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才得以打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就以劉邦來說吧?劉邦出身於基層,雖然劉太公也算小康人家,但是卻也屬於生存在大秦王朝社會底層,劉邦也不過是個小小的亭長而已。
(劉邦)
如果不是趕上了秦末天下大亂,恐怕劉邦窮其一生,也只能成為活躍於家鄉沛縣的小小“網紅”,絕無可能成為鼎定天下的“漢太祖高皇帝”!
正是由於秦二世胡亥的胡作非為,搞得天下人人自危,“欲為亂者十室有九”,只欠一把燎原之火,便可將那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埋葬!
更兼天下雖然被秦國統一,但是大一統的觀念卻尚未深入人心!因此,被秦國依靠武力勉強捏合到一起的天下,仍然存有強烈的離心力!
而項氏集團能夠崛起,劉邦也得以利用天下人反秦的狂濤,在秦末亂世之中謀得了一席之地,也正是當時“大一統”觀念尚未深入人心的客觀反應!
因此,那貌似強大的秦朝,其實是建立在沙灘之上的脆弱建築,很難承受狂風巨浪的拍打!
(唐高祖李淵)
也因此,劉邦才能利用形勢先入咸陽,而後又設法麻痺了項羽,待天下形勢利於劉邦而不利於項羽之時,突然發力進攻勁敵項羽!最後經過了三年多的較量之後,終於消滅了項王的勢力建立了西漢王朝!
至於李淵能夠取隋而代之,也是利用了隋煬帝楊廣的政治失誤,以及其窮兵黷武屢佂高句麗,造成了國內百姓嗟怨、民不聊生、危機四伏的危險局面!
最終趁天下反隋義軍四起,各路梟雄爭霸一方,隋煬帝因無力控制局勢遠避江都,隋都京師長安空虛的有利態勢,在李世民的鼓動下,毅然決定從太原起兵突襲長安!
最終李淵成功的控制了楊侑,並立其為隋恭帝,做為自己控制隋朝中央政權的傀儡皇帝,同時也為日後迫使楊侑“禪位”,為李唐王朝取得統治合法性奠定了基礎!
此後不久便傳來了隋煬帝,被寵臣宇文化及殺死在江都的訊息!這個訊息令李淵喜出望外,因為這為李淵取代隋朝掃平了障礙!隨後李淵便迫使隋恭帝楊侑“禪位”,從而建立了李唐王朝。最終又掃平了王世充和竇建德等割據勢力,使天下再度統一!
(隋煬帝楊廣)
反觀曹操卻並不具備這樣有利的條件!雖然東漢末年天下已經大亂,但是經過了兩漢400年的統治,大一統的觀念已然深入人心!
從而迫使任何一個梟雄,都無法輕易拋棄漢朝的法統,而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政權,凡是膽敢挑戰這一政治底線的軍閥都沒有好下場。那割據淮南的袁術,就曾依仗其兵精糧足悍然稱帝,結果落了個吐血而亡的悲慘結局!
因此儘管曹操勢力強大,但卻也只能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無法廢漢自立!而這也給了劉備和孫權以生存空間,使其可以利用“名為漢臣實為軍閥”的機會,做大做強自己的實力!
因此,當曹操兵敗赤壁之後,就已經喪失了消滅孫劉勢力的最佳時機!從而只能坐視對手日益壯大,而無力消滅之!
更兼儘管當時曹操勢力強大,麾下謀臣猛將如雲。但是劉備和孫權的手下,卻也擁有一批有本領的部下。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曹操)
比如,孫權手下有周瑜、魯肅、呂蒙、甘寧等一批能人。而劉備手下也是文有孔明,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等一批文武之才。況且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他們都堪稱一代梟雄,善於識人用人。
並且東吳以長江為天塹,而劉備也可仰仗四川和漢中的險峻地利,部分抵消曹操的兵力優勢,從而令曹操難以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
故而唯有到了東吳和西蜀人才凋零之後,才給了北方政權統一全國的機會。不過,此時的北方政權已然落入了司馬家族之手。因此,歷史上才會把一統天下之功,歸之於司馬家族之手,留下了“七雄相爭秦得勝,三國歸晉慶太平”的評語!(西晉王朝疆域)
-
10 # 汐於子
劉邦和李淵的前朝都有一個明顯的通病,就是秦末和隋末都是暴戾之朝,因為皇帝昏庸,導致民不聊生,
秦朝講究嚴刑峻法,人人惶恐自危,在街上隨便買個東西都有可能要被檢查,動不動觸犯法規輕的被割耳、割耳朵,重的腰斬、分屍,更兼重徵六國徭役去修建秦朝的大工程,據史書記載大多去參與工程建設的人十之八九都有去無回,搞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隋朝末年社會也一團糟,隋煬帝先是徵集了全國的壯丁囤聚涿郡,和隋朝正規軍一起號稱百萬大軍進攻高句麗,又徵調百萬民夫去運糧,當時連年大旱,莊稼欠收還去把那麼多農民搞到前線,國庫本來就不充裕還搞了那麼多大工程及發動戰爭。可以說隋朝末年是積貧積弱的,而且內憂外患不斷,僅起義軍的隊伍就達百餘隻,起義軍數量多達百萬,可想隋朝的統治幾近於土崩瓦解的狀態
而東漢末年的確起義軍是不少的,但大多是饑民流寇,跟秦末隋末的起義性質是有本質區別的。多數人都認為東漢末年宦官是當政才導致朝綱混亂,多數官僚階層、士大夫階級、平民階層都還是認漢廷的,更都不希望漢朝倒下去起初還都是願意去拯救即將傾倒的漢朝的。
其次劉邦後期的對手,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力能舉鼎的項羽。
李淵的對手,太多了,但實力都不強。前期的劉武周、薛舉、李軌,被李世民等很快收拾了,雖然突厥等屢屢侵犯,但李淵的人馬,總能將突厥控制在邊遠的西北部,入不了中原。終於,最強勁的對手竇建德出現了,王世充也出現了,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可結果是被李世民一戰就活捉了竇建德,很快就勸降了王世充。就此,唐朝再無強勁對手。因此,李淵617年稱帝,624年就統一了中國。
而曹操面對的是前期多,不精。如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兩,被曹操以少量的人馬打得找不著北;如呂布、張繡,對於曹操謀士如雲、戰將千員的團隊來說,毫無壓力。
但曹操後期,一個是處於蜀地的劉備,有諸葛亮領銜謀士團隊,還有關羽等五虎將領銜武將團隊,端的是一塊硬骨頭;另一個是處於江東的孫權,歷經三代,實力也不可小覷。
-
11 # 詹姆斯老鄉
主要的原因是:曹操與前兩者的目的性是不同的、還有就是個自的競爭對手實力不一樣。
目的性
曹操祖上就是漢代的官員,曹操也順利入仕成為漢朝的官員。當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滿朝文武大臣的願望就是要除掉董卓。曹操的目的也是要除掉董卓,這也才有了後面的刺殺董卓的事情。刺殺董卓失敗後曹操暗自蓄力,組織了自己的隊伍,而這時的目的還是要推翻董卓的暴政。董卓死後曹操救了劉協,從這時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征伐四方,隨著曹操實力不斷的增大,目的才逐漸的改變要統一天下。曹操在有生之年裡,只稱王未稱帝。
劉邦從一開始的目的就是要推翻秦的暴政,李淵一開始的目的就是起兵反隋。
競爭對手
曹操想要統一天存在的競爭對手有劉備、孫權。三國三分天下,三家的關係都相互掣肘,實力上沒太大的懸殊。再到後來隨時間流逝,在三家各自矛盾的化解中,實力才出現玄機,曹操才有機會統一天下。
劉邦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出現最有競爭力的人就是項羽,但時勢造英雄在兩者的競爭中,劉邦佔據上風。李淵在統一天下的時候基本上說是沒有競爭對手的,一起兵隋朝的軍隊就基本上沒有了,奪江山統一天下順手而來。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
12 # 顏惑
有一個原因是氣候原因。秦西漢、隋唐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溫暖期,在以農業為基礎的古代中國,經濟容易恢復,人口容易孳息,人們知道安定下來會有更好的生活,隋朝是有名的富裕,所以人民傾向於恢復往日的好生活。所以秦漢、隋唐都是大一統王朝替代了大一統王朝。東漢末年天災不斷,饑荒、瘟疫、蝗災,人民知道維持統一對自己的生活不會有多大改變,所以傾向於聽天由命。
-
13 # 鄧眼看世界
劉邦、李淵的崛起趕上一個新時代,舊的政治制度在瓦解,新的正在醞釀,劉邦處於秦漢相承的歷史時期,六國貴族隨著項羽的失敗,力量徹底瓦解,在此之前秦始皇為加強皇帝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蕩平六國殘餘勢力已經做了充分的工作,而項羽的雄起是六國貴族尤其是楚國最後的掙扎,但已經是強弩之末。
劉邦只需要做最後的一擊,既可以不擔任何罵名將秦始皇搞好的政治制度繼承過來,說秦始皇是因為個人暴政亡國(而不是那套很讓後代皇帝滿意的行政制度),又可以重新開創一套劉氏皇族得心應手的體制。他所面臨的壓力,比曹操小得多。
李淵也順應了隋唐體制創新的上升期,擔罵名的事楊廣都替他幹了,可憐的楊廣背鍋俠,在歷史上也是因為暴政而亡國的昏君(其實所謂勞民傷財,不過是修了大運河,順便出去遊玩了幾趟罷了)。但隋煬帝打下的局面,李淵只需要繼承就好了,到了李世民直接成千古一帝了。
曹操比他們兩難多了。
曹操處於東漢末年,經歷了東漢末年外戚專政的混亂,趟過了豪強政治的渾水,沒有秦漢初興的氣象,只有秦漢制度衰落的混亂。
當時的門閥士族氣焰很足,他們有足夠的政治資本,有錢,有軍隊,有號召力,曹操作為寒門的代表,幾乎是孤立無援的。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手腕,將士族一些子弟拉進自己陣營,又暗暗扶持寒門豪族與之對抗持平,他將權術玩得爐火純青,可他還是逃避不了當時社會認定成功人士的標準——出身。
曹操的出身不如袁紹,很多人說曹操是豪門,不是寒門,但我這裡的寒門是相對當時門閥制度而言,在門閥制度下,出身名門才是最大的政治資本,這也成為曹操繞不開的一個關鍵問題,還是那句話,如果他有袁紹的出身,以他的能力統一天下十分容易。
曹操並非士族大家出身,他也由此始終無法對地方各地徹底的集權控制。
而曹丕禪代前後,立馬用潁川豪族代表提出的九品官人法,這是對整個時代的妥協。
由此可見曹操面臨的阻力是全天下的豪門望族,門閥士族,而他面對的社會又是帝制衰落,缺乏活力的社會。他是逆風行走的英雄,他的阻力比劉邦、李淵大得多。
-
14 # 家有梧桐
劉邦跟李淵時期,天下大亂,但前面都經歷了大亂世後短暫的統一,天下的大趨勢是走向統一,雖然秦隋末年的大亂世,群雄並立,但都是新造之勢力,根基不穩,統治經驗、人心向背不定,新造的諸侯國不會頑強的抵抗,往往一場戰爭的勝負就能決定一方諸侯國的滅亡,所以漢朝跟唐朝的建立相對容易,歷史較短。
曹操時期,正當兩漢四百年大一統的末期,農民起義不斷,地方豪強崛起,靠著鎮壓黃巾起義,地方官僚和豪強地主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個的軍閥勢力,天下的大趨勢是走向分裂,曹操作為其中的一個軍閥勢力,面對的都是跟自己相當實力的軍閥,這些軍閥在地方經營多年,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豪強經濟跟地方武裝力量知識分子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立而又特殊的利益集團,樹大根深,人心穩固,要想吞併他們,並非易事,一次戰爭的成敗不足以使一方勢力的迅速滅亡,他們往往可以圈土重來。
這種勢均力敵的形勢和走向分裂的大趨勢決定了軍閥相持狀態,強弱兼併,剩下的孫劉實力跟曹操相當,最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未能走向一統,曹操也只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
15 # 忘塵A執君念
因為曹操始終沒有一個稱帝的想法,他把帝位看的很清淡,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低位又如何?要知道,權力越大,身上肩負的責任也就越大,若他當初當初有稱帝的想法,又何必“挾天子以令諸侯”?飽受天下人的指責?寧讓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才是他最真實的寫照。
-
16 # 直眼看世界
劉邦在秦朝末年揭竿而起,雖說是白手起家,但在張良、蕭何、韓信等人輔佐下,只有硬漢項羽可以相抗,所以收拾河山起來快一點。
李淵是隋朝舊臣,謀取天下準備得早,一旦起事,天下相應者甚眾,李世民等幾個兒子都是英雄好漢,周圍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很快平定了割據勢力。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齣戲演的非常逼真,劍鋒所指,摧枯拉朽。但是,遇到孫權、劉備失靈了。孫權坐擁江東,有長江天塹。劉備深居益州,山險川隘重重。面對孫、劉聯盟,曹操勞而無功,含恨而終。
-
17 # 為之難者亦易
曹操太能算計,聰明反被聰明誤。其實,對於“挾天子以令諸侯”我是不贊成的,就像當年劉邦不帶著秦王子嬰一樣。事實是,漢獻帝到了許昌,感覺很壓抑,然後有了“衣帶詔”,要誅殺曹操,真是恩將仇報。曹操想表現他“仁德”的一面,卻未料碰到個刺頭的傀儡皇帝。所以人要有真“仁德”,不然會背上千古罵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曹操是真虛偽,所以辛苦打下的江山最終為司馬懿所奪。
-
18 # 清風鑑史
這麼說吧!劉邦那妥妥的真龍天子,運氣好到爆,滅秦項羽基本打了主力,劉邦就默默發展,還搶了頭功。下來楚漢爭霸,項羽的政治智慧和劉邦那就差幾個級別,軍事能力又明顯弱於韓信,手下謀士哪能比得上張良陳平,還沒有個操心的蕭何,這基本是一邊倒的形式。
再來說李淵,隋末唐初,天下能比得上李淵父子的存在基本上沒有,竇建德王世充之流都是個屁,李密宇文化及之輩都是充數的,李密竟然將瓦崗那麼好的局面打殘了,宇文家的蠢貨弒君稱帝,這都是什麼人呀!能和李淵父子比?再說李淵出身關隴貴族集團,又得到貴族集團支援。天下形式在李淵拿下長安時已經是一邊倒了。這個真的沒有懸念。
曹操所處的三國可就不同了,僅僅北方曹操都費了老鼻子勁才統一下來,問題就是北方這些人水平差是差了一些,但是人家出身好,得到士族支援,曹操軍事能力很好,但是無法整合士族階級。好不容易北方統一了,但是內部還沒法整合,士族階級和曹魏不是一條心。南方劉備集團就是夢幻政治軍事集團,劉備是那種有點陽光就燦爛的,問題是,曹操整合北方,劉備把四川取了。曹操很無奈。還有個孫權,沒啥本事,就那麼一畝三分地人家要求不高,劃個長江就是我的家。他不犯錯你怎麼打。
還有一點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在於曹操靠挾天子以令諸侯起家,最終也被這事所拖累,從袁紹當時拒絕迎逢天子就可以看出。
在曹操後來幾次發動對孫權和劉備的戰爭中就可以看出來,曹操可以接受小敗或者無功而返,但是不敢大敗,征討漢中時在局面佔優的情況下提前撤軍,把漢中的民眾撤走了事。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文帝和明帝時期。
而劉邦和李淵不存在這種情況,項羽殺懷王和宇文化及殺楊廣,幫了劉邦和李淵的大忙,讓他們甩掉了二臣的包袱。在古代忠君思想影響下,政治上的制高點真的很重要。
-
19 # 聖人之下盡滄桑
不同時期,不能同日而語,先說說劉邦吧,首先當時他處在秦末時期各地六國亡秦之士紛紛揭竿而起,當時勢力最強的要屬楚國項氏一族為主,而當時的劉邦還十分的弱小;所以說劉邦的主要對手就只有一個,而且項羽是英雄造時勢以武力雄踞天下,劉邦呢?他自己自己才能跟武力都不行,但唯獨會用人,遵從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他手下個個有能耐,比如蕭何會管賬相當一個管家內政方面治理僅僅有條,樊噲這人雖然是屠夫出身但上戰場非常勇猛,陳平這人雖然品行不怎麼好而且是從項羽那跳槽過來的不過小計謀倒是老多把項羽也坑慘了,張良這可有名了,他家五世為相,可以說謀事裡面的極品可以跟項羽麾下的范增五五開還有過之無不及,最後一個是韓信,這可更厲害自登臺拜將後無敗績,最後九宮山圍死項羽;大家肯定在想項羽麾下不也有能臣武將嘛,是的,項羽手下第一謀士范增,武將英布、龍且等等,不過雖然厲害但項羽他本人更厲害,所以很多時候別人說什麼他聽不進去,他相信自己能做到萬人敵;這相當於打遊戲團戰的時候對面是有策略的群而攻之,而他卻是喜歡單槍匹馬的往前衝,再好的優勢也會被數次的消耗給打沒,所以說項羽能不很快落敗嗎。。。 接著說說李淵,深處在隋朝末年,還是隋朝的非常有一定權利的大臣,節制太原那個地方,放現在算是個省長吧,所以起步還是比較高的,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暴戾無道,各地揭竿而起,當時反王裡比較有實力的要數洛陽的王世充,瓦崗寨的諸雄,一些零散勢力,隋朝的宇文家族,但說起這些人哪個不是弒主奪位起義無名呢,除了瓦崗寨的綠林好漢吧,而當時李家卻也是打著得民心得天下的旗號吧,說真的李淵其實不怎麼行,他李家的江山大部分還是靠他二兒子李世民給打下來的,大家想想李世民是什麼人本不是第一繼承人,硬是發動玄武門之變得勢弒兄,逼著他老子退位的人,剛剛那些勢力是他的對手嘛,所以說李淵能這麼快取得江山首先還是得民心其次是有個好兒子。 最後來說一說曹操,他所屬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當時最大的勢力是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招群雄殲之,隨後是袁紹、袁術一大勢力起來,不過自從官渡之戰後,曹操崛起,又開始學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他會用人但更疑人,而他的對手本來就一個佔領江東已立三世的孫家,另一個還是十分弱小的劉備,不過劉備請到了諸葛亮所以慢慢崛起,尤其是在赤壁之戰後,奪取荊州、益州後,成立三足鼎立之勢,曹操勢大,所以孫劉兩家一直表面是聯手抗曹,不過私下卻不是如此,尤其荊州一借不還氣死周瑜後,兩家幾乎徹底決裂了;雖然曹操勢大,打江東吧,他水戰吃過虧不行,又怕劉備後面給他起火,打劉備呢,有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時時刻刻的算計著他,而且此時劉備已成氣候,更何況他手下還有五虎猛將,得掂量著,所以不好打:大家肯定想曹操手下也有能臣武將啊,的卻是這樣的,本來有個郭嘉跟荀彧可惜一個死的早一個觸怒他而死,本來還有一個司馬懿,不過曹操從始至終都信不過他,本來曹操就生性多疑,睡夢裡還要殺人的,所以有才能的謀士不是死的早就是信不過,至於武將還好,他都是比較放心,唯獨缺一個放心的謀士而已,還有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壞名聲被敵對的孫劉兩家給宣傳的不怎麼好,不怎麼得民心吧,民心都被劉備奪去了,畢竟別人起義名正言順皇室後裔劉氏一脈很吃香的,所以曹操是有心無力,這兩個是難啃的骨頭,一個師出有名。一個坐穩根基。。。 這些都是個人見解,有不足,還請評論請教交流。。。
回覆列表
挾官渡之勝掃平各路諸侯,降軍太多,人心難測,親軍人心一半乘勝而威生傲,降軍一半屈降而怯生疑,吃定荊州後,曹操得志約孫權會獵於江東,也把魏國決策圈的自滿溢於表面。短時間的強勢大勝,沒有好好整頓內部、理清人心、消化勝利,又帶著自滿取定荊州,未定即滅東吳,勝利的天平已不向魏國傾斜。赤壁之戰後,曹操年歲已大,魏軍損失嚴重,已沒重聚大軍統一全國的機會,吳漢已看清唇亡齒寒的道理,聯手再抗魏成為既定國策,時間慢慢流逝,魏國無外患,內憂接蹱而至。故戰勝則消化矛盾,戰敗則矛盾叢生,小戰可敗,大戰不可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