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老是發燒,去醫院檢查確實沒有生理性的病因,那就需要到心理科去檢查一下,看看是否是心理的問題。
從心理學來講,一個人身體上的病,絕大部分是因為心理引起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理念叫“獲益症狀”,說的是一個人總是維持一種狀態,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在這個症狀裡是有益處的。
你可能會說,那怎麼可能?誰還願意得病?但是可能就是有很多人就願意待在一些症狀裡,因為在裡面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比如,一個總是調皮搗蛋的孩子,是因為他想得到老師同學的關注。如果他不調皮搗蛋,老師就會看不到他,同學們也不會願意和成績差的孩子交朋友,所有的人都忽視他,他感到生不如死。當他破壞紀律的時候,老師會批評他,同學會嘲笑他,雖然是一些負面的關注,但起碼也是關注,總比沒有任何迴應好,在這時,他就會有一點存在感,感覺自己還在活著,這就是他的獲益。
再比如,一個來訪者,她每天用掉一瓶洗手液洗手。透過諮詢,其實是她在很小的時候被性侵,她記不得這件事,但是那種不好的感覺、自己很羞恥很髒的感覺一直記憶在身體裡,於是她只能不停地洗,看上去是在洗手,其實她是在洗掉那些羞恥的感覺,只有在洗的時候,她的心裡才能感覺好受一點,這是她不停地洗的獲益。
母親老是發燒,這也許是有深層的需求在的,可以透過諮詢去看一看她發燒會給她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如果不發燒了,會發生一些什麼事?等看清楚這些真相,也許母親的發燒就會慢慢地好起來。
母親老是發燒,去醫院檢查確實沒有生理性的病因,那就需要到心理科去檢查一下,看看是否是心理的問題。
從心理學來講,一個人身體上的病,絕大部分是因為心理引起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理念叫“獲益症狀”,說的是一個人總是維持一種狀態,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在這個症狀裡是有益處的。
你可能會說,那怎麼可能?誰還願意得病?但是可能就是有很多人就願意待在一些症狀裡,因為在裡面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比如,一個總是調皮搗蛋的孩子,是因為他想得到老師同學的關注。如果他不調皮搗蛋,老師就會看不到他,同學們也不會願意和成績差的孩子交朋友,所有的人都忽視他,他感到生不如死。當他破壞紀律的時候,老師會批評他,同學會嘲笑他,雖然是一些負面的關注,但起碼也是關注,總比沒有任何迴應好,在這時,他就會有一點存在感,感覺自己還在活著,這就是他的獲益。
再比如,一個來訪者,她每天用掉一瓶洗手液洗手。透過諮詢,其實是她在很小的時候被性侵,她記不得這件事,但是那種不好的感覺、自己很羞恥很髒的感覺一直記憶在身體裡,於是她只能不停地洗,看上去是在洗手,其實她是在洗掉那些羞恥的感覺,只有在洗的時候,她的心裡才能感覺好受一點,這是她不停地洗的獲益。
母親老是發燒,這也許是有深層的需求在的,可以透過諮詢去看一看她發燒會給她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如果不發燒了,會發生一些什麼事?等看清楚這些真相,也許母親的發燒就會慢慢地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