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畫博覽
-
2 # 書法經典
書法臨習的物件分碑和帖,碑主要是指石碑上的書法,帖主要指紙質媒介上的書法。石碑上的書法由於有一個雕鑿的過程,這個過程和筆鋒的運動總是有差別,由於有差別就有了別有一番風味。這就演變出兩個問題。一是學習碑要“透過刀鋒看筆鋒”。二是要注意碑帖融匯,學習碑中的那番風味。當然,初學者,可以先學帖,再學碑,再融合?
-
3 # 龍井茶葉虎跑水
①碑石拓片②原作真跡,區別是碑石拓片上的字相較於真跡,有誤差,或許有些地方誤差還不小呢。
初學書法,一般要求臨字跡,但因古人字跡保留下來少,且不易找到,故退而求其次,找字帖來臨,也未嘗不可?當然臨現代書法家作品,網上有,影印版的也有,所以拓片就退後,它畢竟經過書寫者,鐫刻匠,拓家幾人之手,失形誤差存在,易在學書上引人走偏。
-
4 # 客家鄉音
碑帖雄強大氣,剛勁有力,有如霸王。字帖,亭亭玉立阿娜多姿,有如四大美女。羅卜青菜各有所愛,臨帖應隨內心的真愛選帖,有如選物件談戀愛,情投意合方能長久,若別人包辦,最終貌合神離。
臨帖也有竅門,死臨往往臨到死。古人曾有暗示,取蘭亭一小杯即可受用一生。可見,不能臨得大雜大泛。可借|用學唱歌的方法,一個星期學首新歌,要背下來。不知不覺中輕鬆學到手。
-
5 # 微笑如酒3
理論上講碑和帖是有區別的,所謂碑就是古人把字寫在石碑上,然後由工匠根據字形進行鐫刻,在鐫刻的過程中容易改變字的原貌。而碑帖就是把原碑上的字拓下來,我們現在所學的字帖大都分都是從石碑上拓下來的,拓本沒有運筆的痕跡以及墨色的變化。下圖為原碑文與拓後字的對比。
現在有好多字帖都是透過影印經過技術處理的,還有像無缺字本也是經過後期處理加上去的,建議還是學原拓本,最好不要學經過影印處理後的拓本。
當然對初學者來說,學墨跡本最好,墨跡本能讓我們更容易觀察到書寫者的筆法、線條及運筆的軌跡。我們現在所學的字帖大都是拓本,而墨跡帖很少見,在沒有墨跡本的情況下可以學原拓本。下圖為墨跡本。
-
6 # 1979聼雨観雲
碑帖和字帖的共同點:都能夠記載文字或影象,都能夠用紙墨拓下來,記載歷史,傳播文化。
碑與帖的六點區別
第一,它的功用不同,碑原來都是以實用為主的,主要是記載事情,希望透過碑刻能把所記之事以傳久遠。帖主要是提供臨摹書法用的範本,透過刻帖把古人的書跡傳給後世,這是第一個不同。
二是內容不同,帖的內容主要包括書信、詩稿、文章之類,形式多種多樣,碑則有相對固定的文體形式。
三是書體不同,碑刻文字多選擇比較莊重、鄭重的篆書、隸書、楷書,都是當時各個朝代通行的書法,是官方用的文字。準備流傳後世的碑刻,當然得讓人們看懂,因此文字刻得鄭重。而帖則書體多樣,只要刻帖者認為值得保留和宣傳的文字和書法都能鐫刻,因此不能上碑的狂草或者行草的內容可以在帖中出現。
四是形制不同,碑多高大豎石,帖多橫石。帖石通常一尺多高,寬度在二多三尺左右。形制不同與功用、內容有關係。臨習帖時要有合適的書寫範圍來練字,這樣帖版不能太高大。碑如果作為字帖來用,要裁成條或字裝裱,這樣才能使得文字內容通順。
五是刻法不同,八十年代時我去碑林,看到一個小工匠左手拿著鑿子,右手執榔頭刻字。以前我認為刻字是將一個字完整地刻下來,結果看到他站在一個方向把這一片的橫筆都刻完了,才轉一個方向刻豎筆。我當時不理解,後來理解了。因為碑上的字無論是篆書、隸書、楷書都是比較規範的,可以用這種方法刻。即使是篆書走筆都是比較規矩的,不像草書那樣的走筆自由,還有牽絲、飛白等等。如果刻帖,寫的很隨意的字,站在一個方向分刻橫豎就不行了,字要連續性地完成。因此碑和帖的刻法是不同的。
六是用紙不同,碑比較高大,通常在野外,而且經過風吹雨打,石頭裡含的一些沙粒掉下來,產生縫隙,或是風化使它斑駁不平。還有屬於碑類的摩崖,本是利用天然石頭在上面鐫刻文字,因此紙必須厚一點,這樣拓的時候才不易破。拓帖必須用薄一點的紙,因為經常有小楷入帖,字劃纖細,筆道不可能太深,所以要用薄紙拓。
一般的觀念認為,初學書法要選擇顏柳歐褚的楷書範本進行臨習。我們也看到很多小朋友學得很像,但這無助於他們實際書法水平的提升。因為現存唐楷範本,大多是碑刻拓片。碑刻拓片雖然好看,但是丟失了太多書寫過程的細節,而只剩下完成之後的造型。學習碑刻拓片的結果是,只看到最終的成果,而不理解這個形態的書寫過程。那麼臨得再像,其實也沒什麼意義,因為離開碑帖,自己仍然不會寫字。無他,不理解書寫生成過程的緣故。這就如同現在體委的太極拳比賽,樣子都很好看,實際上不堪一擊,因為不瞭解這些功架形成的內在原理。
因此,我們建議,初學書法以臨習墨跡為宜。從墨跡中,我們才能透過書寫細節還原當初的書寫動作。掌握了這些動作,才是真正學會了書法。否則,記一肚子書法造型都是沒用的,到實戰的時候什麼都用不上。具體選哪個碑帖做初學,當然還要參考師承和自己的愛好。
-
7 # 黨培書法篆刻
碑帖和字帖的區別,筆者認為有區別。區別最為重要的可能就是兩點:一為用途,二為寫字的侷限性。至於初學者臨習碑帖和字帖,也是有一定的區別。
先說碑帖和字帖的用途之別:碑帖多為古人為記錄某些國家或個人的事件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這樣的文字易於儲存,經過幾百年的風吹雨打亦能看清字型,瞭解碑文真相。現在所見到的碑帖也是用紙張從石碑上拓印下來,供大家模仿學習。如古代著名的《玄秘塔碑》、《泰山刻石》、《多寶塔碑》等等。
而古代字帖則多為寫在紙上,沒有那麼容易儲存,所以留存的並不太多。也是古人用作書信來往或者記錄事件的。傳世比較著名的有十大名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黃州寒食帖》、歐陽詢《仲尼夢奠帖》、懷素《自敘帖》、米芾《蜀素帖》、宋徽宗《草書千字文》、趙孟頫《前後赤壁賦》、祝允明《草書古詩帖》等等。
而侷限性的區別則比較簡單易懂,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古樸厚重,嚴肅莊重。字型多為隸書、魏碑、篆書、楷書。為什麼這些書體在碑文上用的多,我認為多為雕刻難度較小,易於辨認!而古代字帖中書體也包含所有,主要是在紙張上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創作,特別是狂草書法,更易在紙張上展現出來。
至於第二個問題初學者臨習那種比較好,我認為碑帖比較好。從楷書入門,筆畫入手更好的去打好基礎,基礎完成後則可以從“二王”的行書字帖學起,慢慢的去探索書法的奧秘,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學習書法則為成功之道也!
-
8 # 長安新韻
碑與帖的區別
第一、功用不同
碑原來都是以實用為主的,主要是記載事情,希望透過碑刻能把所記之事以傳久遠。帖主要是提供臨摹書法用的範本,透過刻帖把古人的書跡傳給後世,這是第一個不同。
二、內容不同
帖的內容主要包括書信、詩稿、文章之類,形式多種多樣,碑則有相對固定的文體形式。
三、書體不同
碑刻文字多選擇比較莊重、鄭重的篆書、隸書、楷書,都是當時各個朝代通行的書法,是官方用的文字。準備流傳後世的碑刻,當然得讓人們看懂,因此文字刻得鄭重。而帖則書體多樣,只要刻帖者認為值得保留和宣傳的文字和書法都能鐫刻,因此不能上碑的狂草或者行草的內容可以在帖中出現。
四、形制不同
碑多高大豎石,帖多橫石。帖石通常一尺多高,寬度在二多三尺左右。形制不同與功用、內容有關係。臨習帖時要有合適的書寫範圍來練字,這樣帖版不能太高大。碑如果作為字帖來用,要裁成條或字裝裱,這樣才能使得文字內容通順。
五、刻法不同
八十年代時我去碑林,看到一個小工匠左手拿著鑿子,右手執榔頭刻字。以前我認為刻字是將一個字完整地刻下來,結果看到他站在一個方向把這一片的橫筆都刻完了,才轉一個方向刻豎筆。我當時不理解,後來理解了。因為碑上的字無論是篆書、隸書、楷書都是比較規範的,可以用這種方法刻。即使是篆書走筆都是比較規矩的,不像草書那樣的走筆自由,還有牽絲、飛白等等。如果刻帖,寫的很隨意的字,站在一個方向分刻橫豎就不行了,字要連續性地完成。因此碑和帖的刻法是不同的。
六、用紙不同
碑比較高大,通常在野外,而且經過風吹雨打,石頭裡含的一些沙粒掉下來,產生縫隙,或是風化使它斑駁不平。還有屬於碑類的摩崖,本是利用天然石頭在上面鐫刻文字,因此紙必須厚一點,這樣拓的時候才不易破。拓帖必須用薄一點的紙,因為經常有小楷入帖,字劃纖細,筆道不可能太深,所以要用薄紙拓。
-
9 # taodayi
中國書法最精彩的時間段在東晉至唐朝時期,在此階段書法水平最鼎盛,因為那時從皇宮到平民掀起書法熱潮,朝庭大力推行標準書體,此時書法才真正成為一門藝木來追求,現在大部門碑貼都出自這個時期的作品,所以我建議先選一種碑貼從頭到尾練熟練透,等完全掌握筆法後,再進行現代字貼的學習或創作,這樣會更好。
-
10 # 書法有云
書法學習是學習碑帖好還是字帖好?應該對碑帖和字帖進一步的瞭解,這兩者追溯到源頭是屬於書法中的兩種書寫流派,他們分別稱呼為:碑學派與帖學派。
一、碑學和帖學的原意
1、碑學的原意
碑學的原意是指:考訂和研究碑刻源流、時代、體制、文辭內容、拓本真偽和書寫特點等等的學問,它是屬於金石學的一個分支,產生於北宋。
2、帖學的原意
帖學的原意是指:對帖的源流和優劣、拓本的先後與精陋、刻工技術的高低、書跡的真偽和書法特點、刀法與筆法等諸多方面問題的研究和考訂。大約興起於北宋。
在一般的習俗中,碑學和帖學被理解成了在書法學習中因提倡的師法物件及因之而引起的審美意趣的不同而存在的兩種書寫流派。就是前面講的碑學派和帖學派。
二、兩個學派的代表
1、帖學派
帖學派是由宋太宗趙光義於淳化三年,將內府所藏的歷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刻,名字為《淳化閣帖》。由這裡開始的匯刻眾帖的風氣。
淳化閣帖,多以王羲之、王獻之為宗,刻帖的範本起初取自已經故去的書家的墨跡,為繼承古代書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叢帖為師法物件的書法流派就叫做帖學派。
2、碑學派
碑學派是指以遵崇碑學貶帖學為特徵的書寫流派。碑學派最著名的當屬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他把北碑擴大到了整個魏晉南北朝碑版,使碑學理論有了更合乎科學的基礎。
從大體上來講,帖學在一定程度上儲存了許多原跡早已遺失的古代優秀書跡,其內容以簡牘文札為主,字型多為真楷與行草;碑刻則多為篆書,隸書和楷書,且在字裡行間摻入了刀刻的痕跡,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綜上所述
初學書法者到底學習碑學還是帖學,這主要取決於自身的審美來決定的。從書法的境界上來說,不管是碑學還是帖學,都是我們今天學習書法的人應當吸收的營養,這兩者是不可以分開的,只是在前期學習的時候需要按照自己的審美來決定先選擇碑學還是帖學而已。
~~~~~~~~~~~~~~~~~~~~~~~~~~~~~~
-
11 # 一斗樓
碑有工匠鑿刀痕跡。帖有毛筆毫鋒留絲與鋸齒般痕跡。二者比較為帖為真為佳。初學者學碑或帖都無妨,但仍以學帖為上,因可見用筆之微妙處。只恐初學者不懂如何摹寫,反多了困感,故須有導師教之。
-
12 # 高長寬4
最大的區別在於碑是刻工刻的,刀砍斧鑿之氣較重,目的是記錄,只能部分表達書家筆法氣韻;而帖(墨跡)是書家自己寫的,表達書家真實內心情感。學啥看自己喜歡,都喜歡就都學。
-
13 # 春華4150
初學寫字,真分辨不出字帖和碑帖的區別,看誰寫的字都那麼好。在逐步練習中,才知道碑帖和字帖的不同。如顏真唧的勤禮碑和歐陽詢的九成功碑,學了碑帖,能會寫字帖,但臨好字帖,卻學雜了而寫不好正楷,這大約就是區別。
-
14 # 藍天雲一朵
弄清楚什麼是碑什麼是帖,自然就知道與字帖的差別了。
碑,起初是立在死者墳頭上的石頭,用於拴繩下棺材,後來刻上了字,讓路人知道這是誰碑,再往後發展,活人因某種功勞、政績也立碑(這就樹碑立傳)。碑上的字都是當時流行通用字、正規體,方頭方腦,四平八穩,便於認識。唐代以後字型有了變化。如李世民喜歡王羲之,以行書寫了《溫泉銘》、《晉祠銘》,武則天為其面首立碑叫《昇仙太子碑》,完全草書。
清朝末年開始掀起了學碑熱潮,一直持續到康有為,都認為學碑好,這就是歷史上所稱謂的碑學流派。
帖,就便條、書信。歷史上流傳下來許多王羲之的字條,三行兩行,甚至一行和信件,這東西稱"字帖兒"。帖就是一張紙片,經唐太宗組織整理,裱糊成一卷本,一丈多長,叫《十七帖》。這類帖子使用性和普及性不高,後經刻石使用流傳廣泛。到了宋代著名的刻帖《淳化閣帖》產生,之後翻刻法帖大行天下。
這裡還提一下墨跡問題,墨跡即古人給我們遺留下來的(指沒有石刻或木刻)陶文、帛書及紙質文,其精品同樣是我們學習書法的範本。
初學書法者應 從碑帖入手,至於碑帖與字帖學習哪一個,這要看字帖選字的內容,若字帖選的是碑帖上的字練就是了,否則,將字帖作參考書,選你喜歡的著名碑帖學習。
-
15 # 徐佳寶琦
碑帖:通俗來講就是刻在碑上的字,像《曹全碑》《顏勤禮碑》大多數是記錄死者生平,以此流芳百世。我們臨摹的都是從碑上拓下來的。
字帖:書寫在紙上或者絹上的字。像《十七帖》臨摹的大多為手札長卷等。
-
16 # 孫溥津KONGYUAN
這兩個問題提的好,假若能夠做出客觀準確的回答,便於初學書法者瞭解書法基本常識,梳理脈絡,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實際的學習書法過程中,避免走彎路,儘快踏上正確的書藝之路。
下面我就試著來回答這兩個問題。
首先談一下碑帖與字帖的區別。普遍認為,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字帖是一個現代詞,一個專有名詞,是供學習書法的人臨摹的範本。碑帖與字帖它們之間有區別也有交叉, 而碑和帖則存在著更多的區別,這裡先簡略談一下碑與帖的區別,把這兩者搞明白了,就知道碑帖與字帖的區別了。
概括起來,碑與帖有以下幾方面的區別:
一、材質不同。鐫刻在石碑上的稱之為碑(這裡“碑”其實指“碑碣”。形狀上的區分是:上方者為碑,上圓者為竭。),種類上主要有廟碑、墓碑、造像和摩崖等;寫於帛和紙上的稱之為帖,主要指古代遺存下來的詩文簡札等墨跡。
二、用途不同。據史料記載,最初的碑沒有文字,後來借頑石之堅達到永垂後世的目的,增加了文字;帖除了真本墨跡外,宋代開始出現了刻帖,收集前代名家書跡刻於木或石上,目的是傳播書法,為書法研習者提供複製品。
三、書體不同 。碑的歷史悠久,書體在隋以前都是篆、隸、楷書,行草書極少;刻帖是行草書和小楷居多。
四、製作不同 。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由書寫者用硃筆直接把字寫在磨平的石面上,這一環節稱為“書丹”,然後再由工匠鐫刻。將這些碑石上的字用宣紙和墨捶拓下來,再經過裝裱的稱為“拓本”。刻帖是先摹勒,然後再轉拓在石或木上,然後再鐫刻。同樣,後面的工序也是拓印和裝裱。
這些經過裝裱成卷軸和冊頁的拓本,就成了碑帖,文玩行業俗稱為“黑老虎”。它們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容,是供後人取法研究的重要依據。
從廣義上講,這些碑帖也可以稱為字帖;從狹義上講,字帖就是收集整理名家墨跡的石刻拓本、木刻印本,還有近代以來出現的影印本。所以,碑帖與字帖是既有區別又有相同之處。
其次,作為一個書法初學者,應該在兩者之間如何選擇作為臨習的物件呢?我建議還是先從“帖”或“字帖”入手。因為這兩者儘管稱謂不同,本質確相同,都是經過歸納整理的範本,對初學者是有利無害的。
一個初學書法者,就像剛剛開始學習走路的孩子一樣,自然是跌跌撞撞,步履蹣跚的樣子,很難把控自己的行動,想跑也跑不起來。書法也是這樣,因為初學者接觸寫字時間短,控制毛筆的能力欠缺太多,更不要說寫出有自己個性的書法了。
鑑於此,應該是先選擇一種楷書的帖,透過堅持臨摹書寫,慢慢適應,做到認真讀帖,揣摩筆法,掌握結構,鍛鍊指力、腕力、臂力,增強心、手、筆一致的能力,耐心細緻,不可一曝十寒,待基本功紮實了,駕輕就熟時,便可涉獵更多的“碑”、“碑帖”,從而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成自家面貌。
個人觀點,不妥之處,望方家校正。
-
17 # 高山我行61845
本題問碑帖與字帖有何區別?
首先.我們應當先認識,古往傳留至今,書法字典中對有關:法帖.碑學.帖學.十七帖《書法名詞解釋》:
☞法帖。摹刻在石版或木版上的法書,用紙墨拓下來的墨本。“法帖”的名稱,相傳是從宋太宗命侍書學士王著編次摹刻秘閣所藏曆代法書墨跡為《諄化秘閣法帖》十卷時開始。
☞碑學。宗尚碑刻的書派,與“帖學”相對稱。清嘉慶、道光以前,書法祟尚法帖,自阮元倡為南北書派論,包世臣繼起提倡北碑,因之崇碑之風,一時大盛。也以碑學為北派,帖學為南派。
☞帖學。1>研究考訂法帖的源流、優劣、拓本的先後好壞,以及書跡的真偽和文學內容等的學問。2>宗尚法帖的書派,與“碑學”相對稱。
上兩結論一一
☞十七帖。著名草書法帖。晉王羲之所書信禮。內草書二十九件,行楷書一件,共一百O七行,九百四十二字,為唐太宗所藏的羲之書卷之一。因第一札開頭有“十七”兩字,故名。書法體勢雄健,歷代取作草書範本。此帖唐摹卷尾有“敕”字者,稱“弘文館本”。南唐李後主曾得唐賀知章摹本,刻入《澄清堂帖》中;宋大觀初,又刻入《太清樓續帖》之後。俱不傳。宋以來摹刻本流行很多。
(東晉)王羲之草書遊目帖復原卷
☞蘭亭序﹥又稱《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著名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53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今浙江紹興)舉行祓禊之禮,於飲酒賦詩時所寫作沾詩序草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書法遒媚勁健,點畫富於變化,重字俱構別體,在字裡行間也流露了當時乘興而書的感情,為王羲之的法書傑作。唐時為太宗所得,曾命趙模等摹拓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存世唐摹墨跡有“神龍本”等;傳世石刻本千百種,以“定武本”最為著名。研究此帖的專著有唐何延之《蘭亭記》、南宋桑世昌《蘭亭考》、俞松《蘭亭續考》、清翁方綱《蘇米齋蘭亭考》等。
☞字帖>碑帖>字帖一一
字帖來歷.源於古代著名的書法都被刻在石碑上,為了臨摹他們的書法,就將石碑上的字用很拓下來(在刻鑄文字碑文上.蒙一層紙.捶打後使凹凸分明,塗上墨,顯出文字.),然後臨摹書寫。古時,拓片技藝因難度較高,而且要求嚴格,在中國文化中算是一門傳統手藝。
☞拓片﹥也就是將宣紙在碑文表面用墨拓印來記錄花紋和文字。所以我們今人臨摹字帖,有碑帖.字帖的甲骨文.金文.籀(zh0u晝)文.石骨文.篆文.隸文,楷書.行書.草書以及魏碑等等字帖,就經古往今來.世代傳頌.遺留今天。有此碑帖.也是經過不同手法印復或拍照技術.形成的碑帖.字帖。
所以.碑帖與字帖區別就在於.碑文儲存完整.無字缺陷.字跡原版最好。而留傳下來徑過複製印刷或一些書法人士習字墨跡.…等等.在人識別。
一一這就是碑帖與字帖的區別。
二>對初學毛筆或硬筆書法廣大愛好者。在選擇碑帖和字帖,應深知領會碑帖源由歷史,區別是否真跡的劃分,因字帖的種類分為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喜愛人之多,向有經歷的老師多請教,選擇書法方式還在於自已,字帖對你初始階段,在人練習中多體會.多感受.透過臨摹書寫當中,在於境界.心通入境,慢慢就會適應‘字的寫法,透過不斷提升,在練習寫字中多思索,看初步成果,也可多看別人寫字的狀態,有些教學影片,從中吸取多中細微的巧門技法。如選字帖有筆畫練習即:點.橫.豎.撇.捺.挑.折.勾的單筆畫練法;字面有單一字一行多練法,易出“缺陷”“錯點.錯字.糾錯”等的教學字帖。凡是在人.持之以恆!!!
-
18 # 晉墨軒書法
碑和帖的相同點
碑和帖的共同點:
第一,都能夠記載文字或影象(如果講拓展或者引申,影象也可以算)。
第二,都能夠用紙墨拓下來,記載歷史,傳播文化。
碑與帖的六點區別
一是它的功用不同,碑原來都是以實用為主的,主要是記載事情,希望透過碑刻能把所記之事以傳久遠。帖主要是提供臨摹書法用的範本,透過刻帖把古人的書跡傳給後世,這是第一個不同。
二是內容不同,帖的內容主要包括書信、詩稿、文章之類,形式多種多樣,碑則有相對固定的文體形式。
三是書體不同,碑刻文字多選擇比較莊重、鄭重的篆書、隸書、楷書,都是當時各個朝代通行的書法,是官方用的文字。準備流傳後世的碑刻,當然得讓人們看懂,因此文字刻得鄭重。而帖則書體多樣,只要刻帖者認為值得保留和宣傳的文字和書法都能鐫刻,因此不能上碑的狂草或者行草的內容可以在帖中出現。
四是形制不同,碑多高大豎石,帖多橫石。帖石通常一尺多高,寬度在二多三尺左右。形制不同與功用、內容有關係。臨習帖時要有合適的書寫範圍來練字,這樣帖版不能太高大。碑如果作為字帖來用,要裁成條或字裝裱,這樣才能使得文字內容通順。
五是刻法不同,八十年代時我去碑林,看到一個小工匠左手拿著鑿子,右手執榔頭刻字。以前我認為刻字是將一個字完整地刻下來,結果看到他站在一個方向把這一片的橫筆都刻完了,才轉一個方向刻豎筆。我當時不理解,後來理解了。因為碑上的字無論是篆書、隸書、楷書都是比較規範的,可以用這種方法刻。即使是篆書走筆都是比較規矩的,不像草書那樣的走筆自由,還有牽絲、飛白等等。如果刻帖,寫的很隨意的字,站在一個方向分刻橫豎就不行了,字要連續性地完成。因此碑和帖的刻法是不同的。
六是用紙不同,碑比較高大,通常在野外,而且經過風吹雨打,石頭裡含的一些沙粒掉下來,產生縫隙,或是風化使它斑駁不平。還有屬於碑類的摩崖,本是利用天然石頭在上面鐫刻文字,因此紙必須厚一點,這樣拓的時候才不易破。拓帖必須用薄一點的紙,因為經常有小楷入帖,字劃纖細,筆道不可能太深,所以要用薄紙拓。
現在拓本的內容,包括碑、帖及其他雜項類,被拓的物件很多,玉器也可以拓,扇骨上刻劃的花紋也能拓。還有立體器型,就是拓器物。很多人說你講講立體器形是怎麼拓出來的,其實是半拓半畫。我們現在看一個瓶子,眼睛看是立體的,要拿鉛筆畫出形狀,再用我們的眼睛像攝像機一樣看它什麼地方的稜是彎的,要畫出圓弧,之後再把銅器上的花紋一點一點的拓出來。開始拓中部,之後把紙揭起來,挪到另一處再拓,一點一點地拓出側部的花紋,看起來才有立體感。拓完後再用毛筆修一下,一點點補色,這樣立體器型才能完成。
-
19 # 書海無涯一日一練
碑刻和書帖的區別
銘石碑刻主要是在發生重大事情的時候為了記錄和流傳下來的一個文字載體,主要是讓百姓能透過碑石瞭解當時所發生的事情或故人生平的介紹,以看得懂,能傳播為主,故書體主要體現莊重嚴謹,多以楷、隸、篆為主,用金石刀刻,是以筆畫多平直有力,有斬釘截鐵之感。
而書札信帖多為日常生活交流所用,載體也多為絹、紙,書寫方便,隨意性更大,行草為多,既能看得懂,又書寫簡便快捷,更適合日常生活,有如我們現在都不大用手寫書信改為電腦手機打字發郵件發簡訊一般,怎麼簡單快捷的傳遞資訊怎麼來,前人也是如此,只要接收方能看得懂,怎麼方便怎麼來就好,所以帖書相對就更隨性灑脫,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書寫習慣和個性,勾畫呼應盡顯字裡行間。
那書法是初學是要以哪種碑帖入門呢?
初學書法需先選定要學的字型,建議還是從楷書入門比較好,無論是少兒還是成人從楷書開始學習相對容易,楷書的筆畫工整,結構嚴謹,無論是一筆一劃皆有章可循,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楷書既有碑刻範本也有帖書範本,楷書四大家的代表石刻碑帖有:歐陽詢的《九成宮》,顏真卿的《顏勤禮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而帖書相對碑刻就更復雜多變,雖然整體風格相似,但無論是點劃或結構無一相同,初學起來難度大些,有趙孟頫的《膽巴碑》等。因為都是非常知名的範帖,在審美意識的認識上大家都已經有所公認,也就是大家都認為他們的字非常漂亮,美觀,書法的意味深厚,從這些碑帖入手能夠更容易得到大眾認可,當然越是熟悉和普遍的審美認識,想要寫好就更難。碑帖無論哪種入手都可,關鍵看自己的喜好和擅長,選定一本臨熟臨透,再攻其他字型和書體。
-
20 # xiaowuge小武哥
如何區別碑帖。先來談碑的問題。碑,就是石碑。刻在石塊上的文字,用紙摹拓下來,就是我們所說的拓片。經過剪輯成冊,用於書法學習。碑有摹崖,造像,碑石,銘文。碑有先書後刻與直接刻石兩類。刻石又分單刻與雙刀刻兩種。以雙刀刻為佳。如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唐代碑刻《九成宮》《化度寺》《皇甫君碑》《麻姑仙壇記》《多寶塔》《玄秘塔》等,都是碑刻中的精品。我們現在把唐代這些名碑當成了貼,這是錯誤的。帖是把墨跡作品,用雙鉤摹刻的方法制作在木板上,再用紙摹拓製作成拓片。裝訂起來就成了貼。最早的帖是宋代淳化年間製作的《淳化閣帖》。這是第一部收集了唐代以前的著名書法家字跡製作而成的字帖。全部十冊。王羲之父子二人佔去了一半,古文一冊,帝王書一冊,三冊為歷代名臣作品。比較有名的字帖除了《淳化閣帖》,還有《大觀帖》《絳帖》《三希堂法帖》《停雲館法帖》《戲鴻堂法帖》《快雪堂法帖》《寶晉堂法帖》,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字帖。除了碑和帖以外,還有墨跡。學習書法最好的範本就是墨跡。要得到古人書法的用筆方法和氣韻,必須要學習古人的墨跡作品。只有在墨跡中才能領略到精微的筆法和他們的神韻。我自己認為可以先學習隸書《曹全碑》,篆書《嶧山碑》,歐楷《九成宮碑》,都可以。看你自己想學什麼。然後再循序漸進,行書,再草書。
回覆列表
碑帖是將碑文寫在石頭上由工匠刻上去的;字帖是書家寫在竹簡或宣紙上的。
因為碑帖是刻在石頭上的,拓下來的碑帖有種古樸蒼桑老辣雄渾之感;而字帖是書家直接寫上去的,所以更能表現出用筆的方法和技巧!
初學者最好是先臨字帖,掌握筆法後再臨碑帖,這樣既有筆的韻味又有碑的樸拙之感,更能表現出古老書法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