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穆九電影
-
2 # 沐雨橙風YX
《利刃出鞘》也是如此。不僅案件寫得嚴絲合縫,環環相扣;並且,在揭曉最終謎底之前,導演確實已經將所有的線索,都在影片中有所鋪陳,都擺在了明處。
這一點,尤其是在二刷之後,特別明顯。每一段劇情都是前後呼應的,所有的反轉在前情中都有暗示。
所以,我們也尤其推薦大家去二刷:如果如果第一遍對於你是熟悉案情、頭腦風暴的話;第二遍才是真正的恍然大悟啊。
當然,哪怕到了這一步,還有一個巨大的難題:以上這些優點,黃金時期的偵探片和偵探小說都早已具備,都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埃勒裡·奎因玩剩下的。
如何能在這個傳統的、復古的型別裡,體現出自己的創新呢?
在不對重要劇情進行劇透的前提下,我們也可以稍微聊一聊這個部分。
首先,導演並沒有拘泥在偵探片的型別裡,反而在此基礎上,玩起了型別和結構的雜糅。
在最開始,這是一個很經典的古典推理片;但隨後,又轉變成了犯罪驚悚型別,既有喜劇元素,也有一部分動作戲。
也就是說,當故事的真相隨之反轉的時候,型別也改變了——影片的形式和內容始終高度統一。
或者,我們也可以將這個故事,看成是一種對古典推理片的“希區柯克式變革”。
眾所周知,希區柯克雖然愛拍懸疑片,但是很討厭古典推理片;因為他認為,後者的魅力僅僅在於最後真相揭曉的那一刻,而此前要花大半部電影的時間來鋪墊線索,實在是太冗長、太枯燥了。
而希胖的魅力則在於,讓處在上帝視角的你,透過對置身險境的主角產生同理心,而製造出強烈的懸疑感。因為,我們不知道主角能否脫險。
所以,如果說在本格推理裡,讀者的視角是隨著偵探而走,讀者=偵探;
那麼,在這部電影裡,觀眾擁有的是全知視角,就好像是狼人殺遊戲的“上帝”角色。也就是說,讀者>偵探。
但即使如此,資訊量如此豐富的前提下,我們能否猜出最終的兇手呢?
答案是……
並不能!你爸爸還是你爸爸!
不僅猜不出誰是兇手,還會一直為主角的險境感到提心吊膽,越看越緊張,嚇得手心冒汗。
換而言之,這部電影不只有一個最後的大謎底,而是有一百個小謎團;故事的懸念,也始終隨著故事的進展而發生改變。
始終讓你有坐過山車的快感唷!
最後,關於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政治諷刺。
雖然故事看似發生在一個七十年代的豪宅裡,所有人都盛裝出席,畫風極度奢華復古;但是,隨著調查展開,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現代故事。
導演提到,這個大豪宅的設定是致敬1972年的電影《足跡》
這個家庭裡有ins網紅、有川普擁躉,一家人喝大了聊起來的,也是拉美移民的問題。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發生在2019年的故事;這些人談論的話題,正是這個時代最關注的問題。
隱喻無處不在:
主角之一的年輕女護工,是一名拉美裔移民。這些有錢人看似對她關懷備至,把她當做一家人,但始終帶著高高在上的輕慢。
提起這名女護工時,這家人說她說來自“厄瓜多、巴拉圭、烏拉圭、巴西”;是的,每一次國籍都不一樣;這說明他們根本不在乎,打心眼兒裡歧視。
而同樣可怕的是,女護工從來沒有試圖糾正過她們,也從沒有提到過自己真正的國籍。看似溫順的外表下,誰也不知道藏著冷漠還是叛逆。
此外,片中有象徵著權勢的、無比浮誇的“鐵王座”;也有明晃晃寫著“我的房子,我的規則,我的咖啡”的馬克杯。
(相信看過電影之後,你會對這個咖啡杯印象極其深刻)
為什麼要這麼誇張地宣誓主權?
這背後同樣隱藏著對於美國政府與川普的暗諷。
當然,老實說,這樣的細節和隱喻在片中無處不在。畢竟,導演就是個絕對的細節控,每個鏡頭都在埋梗、每個細節都隱藏深意。
不過,再說下去,就真的要劇透了。
-
3 # 感恩之星
《利刃出鞘》以不同人物視角推進劇情,一環緊扣一環,案情隨著講述者立場的轉變不斷反轉,尤其是後半部分全程高能,最終結局完全意想不到。真實的沉浸感,讓觀眾彷彿親自參與了一場上帝視角升級版“劇本殺”。
據悉影片故事經過多次修改方才定稿,最終突破了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為代表的經典推理形式,將“山莊兇殺案”元素與當下社會背景相融合。藉著偵探片的外殼,犀利地探討了當下諸多關於移民、階級、財富、分配機制等社會問題。導演還談到真正想突出的是美國家庭中的“缺陷”以及人性的弱點。這也是《利刃出鞘》不同於其它普通懸疑電影、能夠真正吸引觀眾的原因。
-
4 # 於九皋
該片圍繞克雷格飾演的偵探偵破神秘兇案展開,據悉風格類似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經典探案,故事時間設定在現代。
該片圍繞著一個不甚完滿的家庭展開,這一家人聚在一起慶祝家裡長輩(克里斯托弗·普盧默飾)——也是一個知名犯罪小說作家的85歲生日。但小說家在派對舉行不久之後就死了,這場聚會也從這一刻開始變得越來越糟
富豪小說家霍華德.斯隆比在85歲生日時,把2個女兒和1個兒子的家庭成員都叫了過來,並進行了嚴格的財產切割,孫子美隊蘭森這時也知道了布蘭克的遺囑,家庭成員一分錢都拿不到,而所有的遺產都將花落到護士瑪塔手裡。
於是就在這時蘭森起了殺心,他知道瑪塔每晚都會給霍華德注射止痛藥劑,於是蘭森偷偷調包了止痛劑和嗎啡兩瓶藥劑,想讓瑪塔在給霍華德用藥時,錯殺掉霍華德,這樣做可以導致遺囑的無效性,讓瑪塔無法成為遺產繼承人,從而讓遺產平均分配給家族。
但由於瑪塔多年的護士經驗,讓瑪塔練就了只要透過藥水的成色和品相,就能知道哪瓶裝是止痛劑哪瓶裝的是嗎啡。
然而這樣的經驗卻無法讓瑪塔找到自信,當她發現自己”誤給“霍華德打入過量嗎啡時,認為自己犯下了大錯,但好巧不巧那瓶錯打的嗎啡正是止痛劑。
此時瑪塔想要找的解藥,而解藥自然是被蘭森早早拿走了,於是在將錯就錯之下,出於保護瑪塔的霍華德,只能犧牲自己,挽救瑪塔。
霍華德想了一連串製造瑪塔不在場證明的行動,比如瑪塔開車離開折返,然後從暗門再次進入偽裝霍華德,最後瑪塔還目睹了霍華德的割喉自殺,這些都在影片中得到還原,也正因為如此,觀眾和瑪塔一起目睹了所謂的案件真相。
原本蘭森簡單的借刀殺人,卻被霍華德救瑪塔弄得較為複雜了一些。
於是蘭森花重金匿名聘請大偵探布蘭克,想借用偵探之手查出所謂的真相,讓瑪塔成為謀殺罪人,讓遺囑失效。
在霍華德葬禮的時候,蘭森回到霍華德的臥室,為的是拿走被讓人懷疑的調包藥瓶,這樣就沒有證據證明瑪塔是誤殺了,但好巧不巧的是,蘭森的行蹤被管家弗蘭發現,弗蘭起了疑心。
而這時蘭森也從瑪塔口中知道了當晚的所有經過,也就是說,如果屍檢血液報告出來,霍華德將不會是注射嗎啡過多而死,而是正常的自殺,這也會導致蘭森原先想好的遺囑無效計劃失敗。
於是蘭森將計就計,讓瑪塔接受遺囑的遺產,但為了替瑪塔保守秘密,蘭森要求拿回自己的那份遺產。
但這時還有一隻阻礙蘭森計劃前進的人,就是那位起疑心的管家弗蘭,她提早拿到了屍檢血液報告,知道了血液裡並沒有過量嗎啡,於是弗蘭影印了一份藏在豪宅內,另一份寄給了蘭森,威脅他自首。
而蘭森再次將計就計,把信件轉寄給瑪塔,想讓瑪塔在“錯誤”的道路繼續下墜下去,蘭森自己則去見了弗蘭,並給弗蘭打入過量的嗎啡,然後還去了屍檢報告的機構,縱火燒了血液證據。
這時只要蘭森到警察局,把瑪塔當晚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都說出來,再加上瑪塔到時把弗蘭殺掉,瑪塔就成了兩宗命案的兇手,遺囑自然就會失效了。
但蘭森的計劃總是被瑪塔的善良所打破,當瑪塔去見弗蘭時,瑪塔救下了弗蘭,順便說一下弗蘭那句:“you(Hugh) did” 這樣的諧音梗,真的玩得天衣無縫騙過所有人。
之後偵探布蘭克拿到血液報告,一切線索都串聯了起來,我們也從布蘭克的推理中,揭開了命案真相背後的真相。
-
5 # 唐唐新視野
《利刃出鞘》最吸引油條的還是影片中的服飾搭配,無論是穿著西裝風度翩翩的神探布蘭克,還是衣著隨意的人渣蘭森,以及那個看上去人畜無害的護工瑪塔等,衣著的配色與人物的性格和相得益彰,某種程度上還加深劇情的緊張程度。
在影片中,深色系幾乎就是這個家族裡穿衣的常見色彩,或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這種嚴肅的色彩搭配,令人感到一絲的詭異。和這座看起來危機四伏的豪宅一樣,充滿發現意外的可能。
雖然深色系穿搭帶著濃濃的古板和神秘的氣息,但誰也不能否認,它是我們冬季挑選服飾的安全配色。深色系穿搭有一套法則,那就是順色穿搭或者以黑色搭配所有色彩。這樣的造型既不會顯得雜亂,也會讓自己顯得特別沉穩。
-
6 # 100分紀錄片
毫無疑問,《利刃出鞘》(Knives Out)成功了:票房暫時還不好下結論(走勢不錯),但優良口碑已證明其不愧是年度佳片之一。
這部主打“推理、偵破”的劇情片,最大賣點當然是故事中的疑案,在非常典型的賣相和足夠紮實的劇本加持下,《利刃出鞘》十分有引人入勝的魔力:正如海報上所說的“誰都可能犯案,每個人都在說謊。”
推理類的作品我看得很少,對於“阿加莎情結”什麼的也不懂,況且現在已經有挺多專業解讀了……因此,本文不打算講案情推理或故事細節,而只想單純說說影片中各色人物形象。
《利刃出鞘》的實際成片質量給了我不少意外驚喜,全明星陣容貢獻出豐富精彩的群戲,表演、服裝、化妝、道具等主次要素全程線上,令影片更多了一份舞臺劇式的質感和美感——對於影視創作來說,相比起難以“複製效果”的推理劇情,或許這才是更具借鑑意義的優點。
-
7 # 毒舌吐槽君
推薦,值得一看,影片幾乎做到了所有細節都是埋下的伏筆,道具也前後呼應,而且每一個設計的都很巧妙,不會在劇情推進的時候覺得特別突兀刻意,在最後揭曉秘密的時候也能讓人恍然大悟,同時又很想倒帶回去再細細品一下之前的那些細節(僅憑記憶羅列,不完全統計)。
導演其實或多或少的已經把線索給出了,完全可以自己大致推理出真相:
老爺子打了100mg嗎啡之後過了5分鐘卻依然頭腦清醒,有條不紊完成計劃;
狗能區分好人壞人,遇到蘭森叫,遇到瑪塔不叫,可是梅格當天晚上是被狗叫吵醒了的;
瑪塔心煩意亂時,女工弗蘭對瑪塔講的故事;
老奶奶在視窗看到瑪塔,但一開口就直接叫是蘭森,came back 和 came back again,強調在again。
有不少道具設計得很巧妙:
棒球:大女婿看到信是空白的,憤恨地將棒球扔出窗外—> 偵探無意間在窗外撿到—> 偵探用球從狗嘴裡換到了線索木架碎塊 —> 狗把球叼回去(球被含在嘴裡有夠久的,大霧),大女兒得到了棒球 —> 最後大女兒把棒球放回原處時看到了信;
刀:一個是割喉用的刀、牆上的一圈刀中的玩具刀,其實在老爺子拔出刀講蘭森分不清現實的刀時鏡頭就很刻意地聚焦到刀上,像是故意在提醒觀眾,這裡很重要;
信:大女兒在懷念父親時,拿出了好多以前父親的信,果然信中的玄機,最後只有大女兒懂;
杯子:“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看起來繼承了杯子才是繼承了財產;
畫像:掛在一層的巨幅老爺子畫像,靜靜旁觀房子裡的鬧劇,與瑪塔對視傳承,最後的一切彷彿又都在預料之中。
片中的歧視移民、右翼思潮、政治諷刺其實是非常直白的,完全就是現實照搬,沒有一點虛構:
家裡人對瑪塔出身,說什麼的都有,厄瓜多、巴拉圭、烏拉圭、巴西,但最後就是不給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現實中反移民的美國人也不會去搞清楚移民來自哪裡,只要是拉美來的統一叫墨西哥佬;
The kids put in cages可就太寫實,連央媒都開始批評美國不顧移民人權,虐待兒童;
右翼納粹鍵盤俠小孩:現實裡我唯唯諾諾,鍵盤上我重拳出擊;
富人最大的謊言:“我白手起家。”
片中的還有很多幽默元素,讓人會心一笑的鏡頭,比如:
無厘頭的梗,桃總向服務生要了個大碗,真的是很大很大的碗;
Lieutenant的小跟班,他懸疑小說死忠粉的身份真是滿滿的梗,最後在布蘭克偵探(Daniel Craig)揭秘時噓lieutenant別打岔,真是絕了;
與現實互動的《Hamilton》梗和其他電影形象Baby Driver梗;
Hugh和You的這種諧音梗,我是無力吐槽了,但還是笑了;
總之這部電影絕對不容錯過,2019年懸疑片佳作。也可以跳脫出來看,就當是讀了一遍老爺子的新作品一樣,整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其實就是老爺子新的懸疑小說。(想想老爺子行將就木之時還在記錄素材,分明就是認定了自己才是編劇作者的身份,掌握著所有劇情的走向)。
只可能有一種情況下看這部電影不值,就是未來有店會出這部劇的實景劇本殺,那樣的話我就真後悔看了電影了。
-
8 # 各種電影解說
利刃出鞘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美國,但整體風格又特別英國老派偵探片的味道。富豪霍華德在家中離奇自殺留下了億萬遺產,大偵探布蘭科、富豪的孫子蘭森和各色人等齊聚於此。面對億萬遺產沒有人能不動心,每個人都懷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和野心,這家人已經絕望到一定程度了,絕望到足以拔刀相向的地步。
故事講得詳略得當,既不囉嗦,又把人物、情節交代清楚了。比如開場介紹家庭成員的那一大段,先讓他們自說自話,又立刻打一個鏡頭,讓其他家庭成員反駁他們的話,快速展現出了一堆表裡不一的孝子賢孫們:非常好看。以“燒腦”“反轉”為賣點的偵探片兒,最容易故弄玄虛,把敘事雜亂無章當成賣點,反而把觀眾晃得頭暈。這部電影沒有這個問題。電影節奏踩得太準了,沒有那種快得讓你喘不過氣來的炫技式高速剪輯,又能讓觀眾時時刻刻保持興趣。
007加美隊,007加美隊,007加美隊,這屌炸天的合作不得說三遍嗎?二人演技不用多說了吧,除了這兩大王牌還有一堆實力名氣兼具的明星,實力派男星邁克爾·珊農(《水形物語》)、“恐怖片女王”傑米·李·柯蒂斯(《月光心慌慌》)、安娜·德·阿瑪斯詞條(《銀翼殺手2049》)、託妮·科萊特詞條(《遺傳厄運》)、勒凱斯·斯坦菲爾德詞條(《逃出絕命鎮》)、瑞琪·琳德赫姆(《生活大爆炸》)、克里斯托弗·普盧默(《金色池塘》)、傑登·馬泰爾《小丑回魂》、唐·約翰遜(《被解救的姜戈》)也太期待了吧。這麼多人在一起光是劇情和對話可能看字幕都很累吧。而且他們都演繹過相關懸疑、破案、偵探、這樣的燒腦劇。
-
9 # 藍色的土耳其
這部電影真的可以推薦一下,和平常的以“燒腦”“反轉”為賣點的偵探片兒,最容易故弄玄虛,把敘事雜亂無章當成賣點,對於這部電影來說這個是不存在的,
這部電影電影節奏踩得太準了,沒有那種快得讓你喘不過氣來的炫技式高速剪輯,又能讓觀眾時時刻刻保持興趣。
故事講得詳略得當,既不囉嗦,又把人物、情節交代清楚了。比如開場介紹家庭成員的那一大段,先讓他們自說自話,又立刻打一個鏡頭,讓其他家庭成員反駁他們的話,快速展現出了一堆表裡不一
像李 small 林 一樣“能力之外資本為零”的大女兒,和她表面恩愛的大女婿;掌管出版社的小兒子,他的事業基本上全靠他爹,同時他對自己兒子的思想動向完全...沒有任何概念;一個神神叨叨的生活方式網紅寡婦兒媳,基本上是個寄生蟲;兩個孫輩,小孫子是個Alt-right或是“新納粹”孫女是個典型的脫離實際的自由派,還有一個沒出場的大孫子 Ransom,我們都知道這位肯定是後期主角,因為他是美隊演的——當然,還有處於這一切關係中心的大家長、老爺子、暢銷罪案作家,本案苦主 Harlan Thrombey 哈蘭.斯隆比。
哈蘭的死被當作自殺處理,除了這一家人,其他重要角色還有偵探布隆克,照顧哈蘭老爺子的小護士馬塔,順便還有倆笨警察插科打諢。名偵探 Blanc 布隆克由詹姆士邦德—丹尼爾克雷格飾演。一個匿名僱主給布隆克寄了一堆現金,讓他調查老爺子的死亡——看看人家這這職業精神,要別人碰上這種天上掉錢的好事兒,麻溜兒的拿錢走人,還調查個鬼啊?
作為一部推理片,偵探實際上擔負了引導觀眾解謎的任務。怎麼把控這個謎題的難度,決定了這部影片的觀感。隨時想跑贏偵探的觀眾,恭喜你,你絕對會比本片偵探先找出兇手:這部片子還沒到三分之一,就把兇手的身份拆了個底兒掉。
於是觀眾開始產生新疑問:接下來這片子該怎麼拍?除了看兇手怎麼脫罪,還會有什麼新懸疑嗎?
影片在全面展現第一個謎題,即兇手身份的同時,也故意留下了幾個漏洞填補不上。比如,到底是誰匿名僱傭了布隆克偵探進行調查?這位匿名僱主的動機會是啥?
兇手就是TA!
我覺得這片讓觀眾始終保持在一個舒適區:我們的思考最多領先或落後影片一步,剛剛好。
這片子把每一個線索都展現在觀眾眼前,沒有那種天外飛仙式的推理,公平性做得很不錯,把本片當偵探小說看的話,詭計設計的挺好,整個電影很有邏輯性,設計的也比較巧妙,所有還是非常樂意推薦大家去看的!
-
10 # 螞蟻講影視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本片觀影感受極佳,在我看來,《利刃出鞘》拓展了懸疑型別的內容空間,打開了原本早已約定俗成的“套路”,正如國外影評所說“既是致敬阿加莎,也是全面的反阿加莎”,甚至可以說,《利刃出鞘》不能僅僅只用懸疑推理電影來界定,否則就過於狹隘了;萊恩·約翰遜很好的掌握了將豐富視聽元素聚集並熟練編排的能力,加上一眾“全明星”級別卡司的精彩演繹,完美實現了型別片的商業化“破圈”。
1、即便已經看過太多反轉又反轉的燒腦神作,依然會被這部陣容華麗夢幻、玩法大膽新潮的探案片徹底擊中。
2、無論是致敬阿加莎還是反阿加莎,都足以讓你沉溺於這場如羅生門般的“靡麗狼人殺”,而兇殺背後的層層推理以及誰也猜不到的結局,更是這場血色遊戲的亮點所在。
3、丹尼爾·克雷格飾演的思辨型偵探,讓人看到007的另一面;美隊克里斯·埃文斯則意外地貢獻了顛覆性表演;
總結:各種新老戲骨大飆演技,將人性的黑暗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個人給出四星評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1 # 聆聽坊
我覺得電影《利刃出鞘》屬實是不得多得的佳作
它在北美各大評分網站
甚至國內都幾乎是清一色的好評
可以說是口碑爆棚
它是現代背景但是從敘事手法
推理手段到光影構圖都相當古典相當“本格”
好似一部真人版劇本
讓每個觀眾都能迅速進入角色
-
12 # SOHO影視
我是SOHO,開心回答這個問題,既然說了,就來叨叨兩句,SOHO呢一直都很喜歡看懸疑作品。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或者是小說,其推理嚴謹性一般做得很好的少之又少。之前注意到這部作品,還是因為它在多倫多電影節前線時的口碑大爆。看到口碑這麼好我當然不能錯過。
很多時候過高的期待會導致看完以後心理差距較大,而對於這部影片來說,就算是在如此高的期待之下,作為一名經受過幾千個推理故事洗禮的“狂熱推理迷”,仍舊給我帶來了不小的驚喜——尤其是在這個偵探電影已然“過時”的時代,這部電影的創新與稀缺更是得以彰顯。
需要注意的是,《利刃出鞘》看似是為觀眾打開了“上帝視角”,讓觀眾宛如成為狼人殺遊戲中的“上帝/法官”。但實際上,就算證據和證言對於我們來說是開放式的,我們仍然很難找出誰才是兇手,這種形式簡直讓我著魔。好了我是SOHO,下次聊,拜~
-
13 # 饞嘴小哇
《利刃出鞘》真的超出預期,影片在傳統推理的劇作模式下,娓娓道來影片的真相和背後的兇手,但影片在三分之一處卻打破這傳統推理,在後半段反轉和深入下,讓觀眾看到一個真相背後的前因後果。
能這麼自然把推理和懸疑兩大型別結合的探案片,真的非常少見。
-
14 # 鴻飛股份
我覺得電影《利刃出鞘》屬實是近期不得多得的佳作
它在北美各大評分網站
甚至國內都幾乎是清一色的好評
可以說是口碑爆棚
它是現代背景但是從敘事手法
推理手段到光影構圖都相當古典相當“本格”
好似一部真人版劇本
讓每個觀眾都能迅速進入角色
-
15 # 五毛剪輯師墨鏡王
《利刃出鞘》就是從阿加莎的小說中得到的靈感,從而再加上導演強烈的作者風格,為我們展現了一部有著精彩劇情,帶著複雜的人物,隨時充滿著黑色幽默筆法,當然還少不了反轉反轉反轉!
不得不說,萊恩.約翰遜的這部《利刃出鞘》真的超出預期,影片在傳統推理的劇作模式下,娓娓道來影片的真相和背後的兇手,但影片在三分之一處卻打破這傳統推理,在後半段反轉和深入下,讓觀眾看到一個真相背後的前因後果。
-
16 # 瀚林電競
Slayer Rule 很簡單,也很符合常理,如果繼承人殺害了被繼承人,則不能繼承其遺產。其背後的道理很簡單:不鼓勵人們透過殺死家裡老人來獲得遺產。
本片的錯誤之處,在於片中的律師強調道,哪怕殺人者並未被定罪,而只是在民事審判中被認為應該對死亡負責,Slayer Rule 同樣適用。電影還用辛普森案作出類比,解釋道有時一個人並沒有在刑事上被定罪,但在民事層面可被認為造成了死亡。
電影中律師說的,在大多數時候成立,但在電影故事設定的地點,馬薩諸塞州,恰好有一個對於普通法一般原則的例外。根據 Massachusetts General Law Chapter 265 Section 46,在本州 Slayer Rule 只適用於一級謀殺、二級謀殺或者無預謀的殺人,而不適用於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或者過失殺人(negligent manslaughter):
The bar to succession shall apply only to murder in the first degree, murder in the second degree or manslaughter; it shall not include vehicular homicide or negligent manslaughter in the death of the decedent.
如果嚴格按照法律的字面意思,不考慮普通法和本州成文法的衝突或者聯邦法律的與其可能發生的衝突的情況,即便陪審團結合本人供述,認定 Marta 漠視了進行「嗎啡」注射的風險導致被繼承人死亡(假設真正的血液檢測報告不復存在),判決過失殺人罪名成立,Marta 依然可以獲得上千萬美元的遺產。
不過,這樣就削弱了證明 Marta 在民事層面也不存在過失的必要性,無助於推進劇情發展了,所以不要太在意這些技術細節==
-
17 # 童童看電影
我覺得利刃出鞘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美國,但整體風格又特別英國老派偵探片的味道。講述了富豪霍華德在家中離奇自殺留下了億萬遺產,大偵探布蘭科、富豪的孫子蘭森和各色人等齊聚於此。面對億萬遺產沒有人能不動心,每個人都懷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和野心,這家人已經絕望到一定程度了,絕望到足以拔刀相向的地步。
故事講得詳略得當,既不囉嗦,又把人物、情節交代清楚了。比如開場介紹家庭成員的那一大段,先讓他們自說自話,又立刻打一個鏡頭,讓其他家庭成員反駁他們的話,快速展現出了一堆表裡不一的孝子賢孫們:非常好看。以“燒腦”“反轉”為賣點的偵探片兒,最容易故弄玄虛,把敘事雜亂無章當成賣點,反而把觀眾晃得頭暈。這部電影沒有這個問題。電影節奏踩得太準了,沒有那種快得讓你喘不過氣來的炫技式高速剪輯,又能讓觀眾時時刻刻保持興趣。007加美隊,007加美隊,007加美隊,這屌炸天的合作不得說三遍嗎?二人演技不用多說了吧,除了這兩大王牌還有一堆實力名氣兼具的明星,實力派男星邁克爾·珊農(《水形物語》)、“恐怖片女王”傑米·李·柯蒂斯(《月光心慌慌》)、安娜·德·阿瑪斯詞條(《銀翼殺手2049》)、託妮·科萊特詞條(《遺傳厄運》)、勒凱斯·斯坦菲爾德詞條(《逃出絕命鎮》)、瑞琪·琳德赫姆(《生活大爆炸》)、克里斯托弗·普盧默(《金色池塘》)、傑登·馬泰爾《小丑回魂》、唐·約翰遜(《被解救的姜戈》)也太期待了吧。這麼多人在一起光是劇情和對話可能看字幕都很累吧。而且他們都演繹過相關懸疑、破案、偵探、這樣的燒腦劇。
-
18 # 妖嬈影視界
同期檔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利刃出鞘》,客觀的說確實是一部可以稱得上全面感情的電影。
兩個小時的時長劇情安排的飽滿卻不無聊,在觀影的時候會讓你隨著劇情的前進而不停的思考。作為懸疑劇愛好者來說,本片其實沒有誇張的作案手法,也沒有讓人想的腦仁疼的邏輯關係。
但是,他的整體結構完美,沒有一個多餘的片段,也沒有多餘的系列,更沒有解釋牽強的地方,這其實是國產影片應該學習的地方。隨著劇情的抽絲破繭,真相也呼之欲出,前期的每一個鏡頭,每一段對話,都可以成為劇情進展的鋪墊,一切都是恰到好處。
最重要的一點,讓不怎麼熱愛懸疑片的人看完之後也是讚不絕口。合乎情理的敘事方法,可以看成深入淺出,不知道的時候想破頭也想不到,真相出來之後又覺著一切合情合理。
確實是少有的完美院線懸疑片。
沒看過的,強烈推薦。
-
19 # 影視圓周率
《利刃出鞘》主題很喜歡,就是無論什麼時候,堅守善良總是沒錯的,總有善良就擁有所有。
最精彩的在最後半小時,佈局還是挺精巧的,計謀套計謀的甜甜圈模式。
“假兇手”視角和“真兇手”行動軌跡巧合重複,而假兇手為了保護自己很巧合地毀滅了真兇手留下的線索和軌跡。
最大的嫌疑人最後因為自己的善良和良知揭露真相,古典本格推理和現代刑偵技巧證據相結合,佈局還是挺精妙的。
Ps:美隊,你也有被狗追的一天呀
回覆列表
你好,剛看過部電影,9分吧,屬於那種很好看電影,也算是這兩年好萊塢看到的最出色的偵探推理類影片了。整個推理與反轉的設計都很用心,真正做到了不到最後一步,你永遠無法猜出真相。中間又有幾次型別的轉換,也很有心思。同時,表面是個推理片,背後又各種政治話題隱喻,各種懟川普,也是很好萊塢了。表演也都很有特點,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