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朝文DMU
-
2 # 金烏木木
毛文龍,東江軍鎮的開創者,天啟元年,率197勇士沿遼東沿海襲擊後金,收復沿海島嶼,後撤退到皮島。
皮島在鴨綠江口以東,深入大海,東西15裡,南北10裡,寸草不生。毛文龍在這裡招兵開荒,把皮島建成了一個軍鎮,毛文龍也因此高升,天啟六年,授總兵官,賜尚方寶劍,左都督,官居一品。
皮島地理位置很重要,距後金海路80裡,背靠北韓,當時北韓是大明藩屬國,所以,當後金軍隊南下時,毛文龍軍可騷擾襲擊後金大本營,所以後金不敢大舉南下。
當袁崇煥矯1629年矯詔殺了毛文龍以後,後金無後顧之憂,不到半年,皇太極大軍繞道逼進北京,把崇禎驚了一身冷汗。
毛文龍死後,皮島一片散沙,後來手下大將孔有德、耿仲明降清,成了反明的主要力量。
隨著毛文龍被殺,袁崇煥自己也因此被株連,第二年八月被凌遲,加速了明朝滅亡。
-
3 # 緣禦寒
明朝末年,東江鎮毛文龍在抗清過程中的作用如下:毛文龍是明末殲滅後金軍數量最多的軍事統帥,被譽為“海上長城”,是後金的心腹之患。毛文龍在東江鎮戰役中展示出過人謀略和軍事實力,在遼東戰場屢戰屢敗、人心惶惶之際給予遼東軍士極大計程車氣提升,同時也給朝廷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天啟三年,收復金州、旅順、望海堡、紅嘴堡,九月,率部攻打後金故都赫圖阿拉的外圍要塞,先後取得大捷,十月,再命張盤收復復州、永寧;天啟四年七月,取得“分水嶺大捷”。天啟五年一月,派部將林茂春收復旋城、傳鐵峪城;天啟七年,後金皇太極即位,為解除心腹之患,派遣貝勒阿敏、濟爾哈朗等率大軍攻打毛文龍和北韓,史稱“丁卯之役”;毛文龍“五戰而五勝”,重創後金擔任進攻主力的鑲藍旗;崇禎元年十月,說服後金大將劉興祚歸正,派部將耿仲明、曲承恩等懸師千里,深入後金要塞薩爾滸,“斬級三千,擒生六十九人”,大勝而歸。
-
4 # 大妮談古今
毛文龍在與後金的戰爭中戰功累累,但為人驕橫且貪慾心強,被袁崇煥矯詔所殺,最後也成為斬殺袁崇煥的一條重罪。所以說古時一個朝代的覆滅總有各種不合理的因素所構成,今天我們來說毛文龍該不該殺呢?
從毛文龍所進行的戰鬥來看,首先振江大捷,在取得振江大捷後,使後金急為震驚,並在後續戰鬥中使後金蒙受重大損失被迫撤兵。
其後收復金州和旅順使得遼南數百里重歸明朝,並在收復旅順後加強海域管理對後金完成了海上封鎖。使後金糧食等方面急劇緊缺。
為了牽制後金毛文龍親率大軍直搗後金重鎮赫圖阿拉。取得了牛毛寨大捷。
毛文龍領導的東江雄鎮成為了屹立在敵後方得堅固堡壘。使得後金無法對遼西和大明本土展開有效進攻。可以說牽制了後金大部分兵力,迫使後金不停的與袁崇煥和毛文龍展開角逐殺。
在毛文龍開鎮東江八年時間裡,派遣了大量人員到後金刺探情報,擾亂軍心,使明王朝和袁崇煥對後金有一定的瞭解和作戰企圖。
最後毛文龍被袁崇煥以不聽節制等理由所斬殺,如果毛文龍不死後金想在東北搞定明軍,難度要大很多。由於毛文龍的死使這支部隊頓時群龍無首戰鬥力大幅下降。
所以後來努爾哈赤在攻打京城的時候就沒有很大的後顧之憂。
-
5 # 關外郎
鎮江大捷
天啟元年(1621年),毛文龍受遼東巡撫王化貞之命,率領毛承祿、尤景和、王輔、陳忠等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深入敵後,先收復了豬島、海洋島、長山島、廣鹿島等二千餘里沿海島嶼,擒綁後金守島軍官胡可賓、任光先、何國用等人。七月十四日,偵得鎮江(今遼寧省丹東市)後金主力去雙山抄殺不肯降後金的百姓,城中空虛,遂與生員王一寧商議,以鎮江中軍陳良策為內應,率一百餘人夜襲鎮江,擒後金遊擊佟養真(清帝康熙姥爺)及其子佟豐年、其侄佟松年等,隨派陳忠等襲雙山,擒斬後金遊擊繆一真等,史稱“鎮江大捷”。此戰後,寬奠、湯站、險山等城堡相繼歸降毛文龍,一時間“數百里之內,望風歸附[4]”,“歸順之民,繩繩而來[5]”,使得全遼震動,引起後金方面的極大恐慌。 “鎮江大捷”是明軍與後金作戰以來的首勝,極大地鼓舞了全華人心。朝廷因此對毛文龍破格提拔,升為副總兵。遼東經略王在晉評價此戰說:“毛文龍收復鎮江,擒縛叛賊,四衛震動,人心響應。報聞之日,縉紳慶於朝,庶民慶於野。自清、撫失陷以來,費千百萬金錢,萃十數萬兵力,不能擒其一賊。此一捷也,真為空谷之音,聞之而喜可知也。[2]”內閣首輔葉向高將毛文龍比作歷史上的孤膽英雄班超、耿龔,他說:“毛文龍收復鎮江,人情踴躍,而或恐其寡弱難支,輕舉取敗,此亦老長考慮。但用兵之道,貴在出奇,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耿恭以百人守疏勒,皆奇功也……今幸有毛文龍,此舉稍得兵家用奇用寡之法。[6]”御史董其昌則評價說:“毛文龍以二百人奪鎮江,擒逆賊,獻之闕下,不費國家一把鐵、一束草、一斗糧。立此奇功,真奇俠絕倫,可以寄邊事者!如此膽略,夫豈易得?使今有三文龍,奴可擄,遼可復,永芳、養性可坐縛而釁之鼓下矣。[2]”
開鎮東江
毛文龍率領一百多人取得“鎮江大捷”之後,後金方面極為震驚,即遣大軍反撲。毛文龍兵少難支,一度退入北韓。北韓節度使鄭遵、樸燁引後金軍包圍毛文龍於林畔,雙方進行了激烈戰鬥,“一日七戰,殺傷相當[3]”,明軍將領丁文禮、呂世舉等犧牲,後金軍也蒙受了很大損失,被迫撤兵。 林畔之戰後,毛文龍以皮島、鐵山及寬靉山區為根據地,招募遼東難民,以老弱者屯種,精壯者為兵,從無到有,逐漸發展成一支海外勁旅。天啟二年(1622年)六月,明廷正式任命毛文龍為平遼將軍總兵官,掛徵虜前將軍印,開鎮東江。 東江鎮建立後,毛文龍一面招撫因戰火而流離失所的遼東百姓,前後接濟安置百萬餘人。一面遣將四出,不斷深入後金腹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逐漸成為後金心腹大患。後金官員稱:“毛文龍之患,當速滅耳!文龍一日不滅,則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寧。” 對於東江鎮的作用,遼東經略王在晉認為:“今有毛文龍在焉,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者也。《兵法》:‘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憑鴨綠之險,居隔江之近,文龍得其所矣。奴欲長驅而肘腋之間有蠆毒焉,奴一動而毒發,屢攻之而不能去其毒,其天意留之以制奴之死命者乎?……奴之畏文龍甚也![2]”東林名臣陳良訓則認為:“今日所恃海外長城者,非毛文龍者乎?[7]” 天啟皇帝曾下詔書給毛文龍,肯定了東江鎮的作用。他說:“念爾海外孤軍,尤關犄角,數年以來,奴未大創,然亦屢經挫衄,實爾設奇制勝之功,朕甚嘉焉。茲特賜敕諭,爾其益鼓忠義,悉殫方略,廣偵精間,先事伐謀,多方牽制,使奴狼顧而不敢西向,惟爾是賴。[2]”
收復金州和旅順
天啟三年(1623年)夏季,努爾哈赤下令屠戮後金佔領區內的遼民。為了解救百姓,毛文龍遣軍四出攻打後金:命朱家龍從千家莊進軍,命王輔從鳳凰城進軍,命易承惠從滿浦進軍,復遣大將張盤,率部從麻洋島登岸,相機規取金州、旅順一帶。自統八千馬步精銳,從鎮江、湯站一路進擊,予以策應。 張盤上岸後,他按照毛文龍所佈置的方略,將解救百姓作為首要任務,用戰船將金州一帶倖存的遼東百姓接渡到安全的地方,先後接濟“男婦老幼共計四千名[5]”,這些虎口餘生的百姓,以青壯年居多,苦大仇深,紛紛要求參軍攻打後金。張盤見民心可用,遂將這些壯丁編成隊伍,共計有三十五隊。七月初二日,張盤率領兵民合編的隊伍,攻打金州,一舉而下,並繳獲後金軍火器“大小炮銃一千零十四位,硝磺連藥五百六十斤,大小鉛炮子七千三百零二個。[2]”,隨後,又乘勝收復了遼東半島南端的要塞旅順,以及望海堡和紅嘴堡,使得遼南數百里之土地,重歸於明朝。 毛文龍遣將收復金州和旅順等地,開闢了遼東戰場的新局面。使得登萊、旅順、皮島、寬靉連為一線,解除了後金所佔領的旅順對山東半島的軍事威脅,令明朝的二千里海疆得到鞏固,並完成了對後金的海上封鎖,加重了後金統治區內糧食緊張的局面。
牛毛寨大捷
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毛文龍佈置在後金統治區的細作飛報,努爾哈赤準備西征攻打山海關一線。為了牽制後金,毛文龍親統三萬大軍,直搗後金故都赫圖阿拉,以攻其必救。後金在赫圖阿拉以南的崇山峻嶺之中,設有董骨寨、牛毛寨、閻王寨三座要塞,深溝高壘,易守難攻,是其起家時的根本。九月十三日,毛文龍率部攻克董骨寨,激戰至十六日,佔領牛毛寨、閻王寨,將後金守敵全部消滅。十七日,後金軍反攻,想奪回三寨,毛文龍設伏以待,將後金軍包了餃子,大獲全勝。努爾哈赤聞得後方生變,不得不放棄西征打算,率四萬大軍來救。考慮到孤軍深入,師老兵疲,而牽制努爾哈赤的戰略目標已經完成,毛文龍遂決定主動撤出戰鬥。 “牛毛寨大捷”之後不久,毛文龍又再次重創後金軍,取得了“烏雞關大捷”。 兩次大捷,明軍“先後共斬首級七百二十六顆,生擒活夷十四名,夷婦五名……據有札付符驗,一併驗確。[2]”按明朝以首級為實功,實際殲敵數往往遠多於斬首數,著名的“寧遠之戰”明軍僅僅“上首俘二百六十有九[7]”,“寧錦大捷”更是“斬獲無幾”、“止有丁自雄於馬上斬一級[2]”,而毛文龍此二次大捷,數倍過之,尤為難得。 當時的遼東督師孫承宗在“牛毛寨大捷”之後,欣喜異常,上奏稱讚說:“臣接平遼總兵毛文龍呈解屢獲首虜,隨行關外道袁崇煥逐一查驗三次,首級三百七十一顆,俱系真正壯夷,當陣生擒虜賊四名,俱系真正韃虜。差令中軍官集將士於衙門外,三炮三爵。臣時在寧遠,適春賞夷人,虎酋等部俱到。特令各官解其首虜,經各賞夷部落,乃抵寧遠。不獨風示邊人,抑亦見天下尚有殺賊之人,賊自有可滅之日!一時人心,殊覺感動。因念文龍以孤劍臨豺狼之穴,飄泊於風濤波浪之中,力能結屬國,總離人,且屯且戰,以屢挫梟賊,且其志欲從臣之請,牽其尾,搗其巢,世人巽懦觀望,惴惴於自守不能者,獨以為可擒也,真足以激發天下英雄之義膽,頓令縮項斂足者愧死無地矣。[8]”
收復復州和永寧
天啟三年(1623年)十月初五,毛文龍覆命張盤收復復州和永寧。當時,後金復州駐軍橫行無忌,四處擄掠百姓。張盤利用遼民對後金軍的痛恨,乘夜襲城,大破之。後金不甘心失敗,調集了更多的軍隊反擊,張盤於城中設伏,再次大敗後金軍,“斬獲無數”,後金軍“器械、銃炮俱擲棄而奔。[2]”天啟四年(1624年)正月初三,後金利用海水結凍,以萬餘騎兵繞襲旅順,想報上次失敗之仇。張盤死守城池,火藥用盡,猶堅守不降。後金軍無計可施,遣使議和,張盤立斬于軍前,復於旅順城外設埋伏,大敗後金軍。後金軍只得撤走。
對遼西戰場的支援
毛文龍所領導的東江雄鎮,成為屹立在敵人後方的堅固堡壘,使得後金無法對遼西和大明本土展開有效進攻,即便有所行動也不得不在很短的時間內撤走。關內萬家生靈的安寧幸福,皆賴於東江鎮的存在。故而當時有人寫詩稱讚毛文龍說:“手挽東隅半壁安,漂流百戰虜烽闌。” 如天啟五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進攻寧遠。毛文龍即派部將林茂春、王輔率軍進攻海州,派部將杜貴、曲承恩直入瀋陽,並且行動極為迅速,“東兵之進而搗瀋陽以覆其巢,攻海州以遏其歸者,已先奴一日而發,亦綦神速矣[5]”。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僅僅呆了兩天(正月二十六日——正月二十七日),就不得不還救根本。 袁崇煥也曾經上奏說:“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2]”對此,兵部尚書王在晉曾說:“‘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寧錦之圍解,文龍與有力焉。’此出於崇煥之自陳,劇稱其牽制之功,則文龍何可殺耶?文龍殺而虜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煥之禍其真自取矣![2]”充分肯定了毛文龍的存在,是大明邊防的重要保障,毛文龍一死,後金便可長驅直入京師。 毛文龍在時,後金對明朝軍事行都很短暫,也不敢走遠。而毛文龍被殺後,後金欣喜異常,彈冠相慶,史載“清主大喜,置酒高會[9]”,後金首領皇太極立刻起傾國之兵入關直撲北京,史稱“己巳之變”。此後一直到明朝滅亡,後金(清)時常直犯中原,如入無人之境,保定、濟南、兗州、高陽、固安、良鄉等許多城市被屠城,數百萬百姓遭到擄掠,這時候人們才意識到毛文龍的作用,但為時已晚。 《三朝遼事實錄》無比沉痛地評價道:“崇煥得信心行事,中奴之誘,先殺毛文龍除奴肘腋之患。己巳,虜遂從薊鎮深入薄都城,舍山海而以薊、宣為屢犯之孔道。向使崇煥不使吊通奴,西夷必不叛,夷不叛則西路不可行,不殺島帥,則奴顧巢穴必不敢長驅而入犯![2]”
丁卯之役
天啟七年(1627年)初,後金首領皇太極一面派遣方金納為首的九人代表團,前往寧遠與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議和,以疑惑明朝方面。一面派鑲藍旗旗主阿敏、鑲白旗旗主阿濟格、鑲紅旗旗主嶽託,貝勒濟爾哈朗、杜度、碩託,總兵李永芳等人率大軍攻打東江鎮,以解決心腹之患。對於後金的出兵人數,袁崇煥說有十萬:“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7]”北韓認為毛文龍必敗,為自保倒向後金,向後金大軍提供北韓服裝“引賊俱換麗帽麗服[5]”,冒充北韓軍圍攻鐵山。鐵山都司毛有俊等率千餘名守軍與後金大軍血戰,戰至最後一卒,無人肯降,毛有俊拔刀自刎,壯烈殉國。 隨後,後金鐵騎乘冬季冰堅,進攻與鐵山僅三里之隔的雲從島。毛文龍率部英勇反擊,派部將毛有見、尤景和等逆襲後金軍。雙方在冰面上展開激烈戰鬥。東江健兒面對武器、裝備和人數都佔絕對優勢的後金軍,毫無懼色,浴血奮戰,雙方互有殺傷,後金軍強攻多日,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後金主帥阿敏見部隊傷亡太大,佔不到半點便宜,遂遷怒於北韓人,轉而進攻北韓義州和安州,攻破城池,大開殺戒。得手後,又率大軍移向北韓首都王京,準備滅掉北韓稱王,北韓國王李倧一面倉皇出逃,一面遣使嚮明朝和毛文龍請罪,說導敵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臣子所為,請求援救。 天啟皇帝認為北韓雖然協助後金,但不應該計較屬國的過錯,才是天朝氣量。於是下詔給毛文龍,要求毛文龍不計前嫌,出兵援朝。他說:“奴兵東襲毛帥,銳氣未傷,深慰朕懷。麗人導奴入境,固自作孽,但屬國不支,折而入奴,奴勢益張,亦非吾利。還速諭毛帥相機應援,無懷宿嫌,致誤大計。[2]” 毛文龍接到詔書以後,不顧自身糧餉短缺,毅然率部進入北韓,反擊後金大軍。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中,東江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每日“拉死屍為食[5]”,仍在毛文龍的激勵下,頑強作戰。雙方在宣州、晏庭、車輦、義州等地反覆拉鋸,而隨著天氣逐漸轉暖,戰事逐漸向有利東江軍的方面轉變。隨著河水、海水的解凍,東江軍逐漸依靠北韓境內的大小河流,把以騎兵為主的後金困住,多次重創敵軍,“三戰三捷,困奴於銀杏江[7]”,隨於千家莊、瓶山一帶與後金主力展開決戰,“文龍自率兵出,大戰,殺固山三、牛鹿八人,斬六千餘級。[3]”阿敏不得不放棄在北韓稱王的打算,“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本土[10]”,東江軍取得了戰役的最後勝利。 “丁卯之役”使得擁有數萬驕兵悍將的鑲藍旗精銳喪盡,即使休整兩年也未恢復元氣,其餘參戰後金軍也多有損失。是為明軍與後金交戰以來,所取得的最重大勝利,而這又是在明軍極為艱苦的環境下所取得的,更加可貴。對此,登來巡撫李嵩評價說:“奴以十萬之眾蹂躪東江,毛文龍乃能於狂烽正熾之際,奮敵愾迅……毛帥之功於是不可著乎![7]”、繼任者孫國禎(收復澎湖列島的民族英雄)也認為:“臣看得毛帥孤懸絕島,遠泊水鄉,溟霧胡風,侵肌撲面,寒煙冷月,泣晝憐宵。七年正月以來,五戰而五勝,諦觀宣州、車輦、義州西門、龍山諸役,皆令人舌咋心驚,色飛神動。然義州西門之捷,獨雄而奇,蓋其俘獲者皆名酋,今之系紐而獻者,此也。宣州諸路之捷,又險而奇,蓋毛帥親中二矢,不為少動。自五、六年以來,大小几近百戰,積俘至四百七十有零,搶獲器械、馬匹累百,近日續報者不與焉。[2]” “丁卯之役”是萬曆壬辰之役以來,大明雄師又一次幫助北韓免於亡國的軍事行動。參戰明軍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下,全憑一念忠赤,一腔熱血,以死屍為食,衣無寸縷地戰鬥在冰天雪地中!設伏出奇,力挫強敵,在華夏兒女抵禦外侮的史冊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職惟知盡忠報國,絕不肯偷身自免![5]”——東江主帥毛文龍戰時如是說,他親冒矢石,身中數箭,猶死戰不退!在毛文龍的激勵下,東江健兒人人奮勇,與後金軍捨身搏鬥,鮮血染盡三千里江山。就連在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都向歐洲人介紹說:“此次戰役之激烈為中國所未曾見。[10]”,並說:“抗拒韃靼人最有力的要數英勇蓋世的大將毛文龍。[10]” 北韓史料則認為是北韓民間的義軍打敗了後金大軍,毛文龍坐困窮島,毫無作為。
薩爾滸大捷
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皇太極因“丁卯之役”不勝,復派和碩貝勒莽古爾泰、貝勒濟爾哈朗、副總兵劉興祚等率2萬大軍進攻東江,被毛文龍擊敗,“降者二千人[9]”,劉興祚率400騎兵於陣上投誠,成為後金立國以來,歸正明朝的最高級別將領,引起後金方面的極大震動。 劉興祚歸正以後,向毛文龍獻計:其兄弟親族等人都在薩爾滸城中,可約為內應,襲而破之。薩爾滸位於後金大後方,是屯積糧草之所。毛文龍即遣大將耿仲明、曲承恩等,率軍千里奔襲,晝伏夜行,遇到後金哨兵,即行掩殺,於十月初八日抵達薩爾滸城下,派細作入城,暗通城中劉興祚之弟劉興賢、劉興治等,裡應外合,一舉攻破城池。耿仲明等入城後,對城中八旗軍民,大開殺戒,“斬級三千,擒生六十九人[3]”,與劉氏兄弟等勝利還師。 後金叛明以來,攻取明朝城池,大多依靠細作內應,入城之後往往屠城。至東江軍“薩爾滸大捷”,則反而以內應攻破後金要塞,屠城以歸。
對後金的反間
毛文龍開鎮東江八年間,派遣了大量人員到後金統治地區刺探情報,擾亂人心,鼓舞遼民反抗,“將軍之細作,時達遼瀋,飛書遍投[11]”,使得後金方面“疑懼益甚,凜凜終日,日惟追殺毛兵奸細[11]”,甚至專門制定了法律,對於“毛文龍所遣來之奸細[12]”檢舉者重賞,包庇者嚴懲。 毛文龍還常投書於後金官員、將領,又故意洩露之,以造成後金的猜忌、殺戮,借敵之手以滅敵。史載後金“大帥名阿骨者,極驍勇,善用兵……毛將軍用間以離之,奴竟殺阿骨。[11]”天啟三年十二月,毛文龍再次“因疑用疑,使其自相魚肉[5]”,用反間計除去後金大將柯汝棟、戴一位。 崇禎元年,皇太極因“丁卯之役”不勝,遣使往東江議和。毛文龍將計就計,要皇太極派重要官員來談判。他為了剖明心跡,將通書奏明朝廷,“謹將其求款原文投遞輔臣[5]”,並奏陳自己的誘敵之計是“放還來韃,誘彼要人。[5]”皇太極果然上當,派遣“汗之愛將[13]”固山額真可可及三名牛錄往東江,毛文龍即將來人綁送京師。皇太極聞訊氣急敗壞,致書毛文龍大罵:“以虛言誘致差人幾名,有何好處?[14]”此後,毛文龍又多次以歸順後金為餌,挑逗、誘騙皇太極派遣使臣,但皇太極都不再回信。後金使者也對北韓人說:“與毛相通果有之,而非與貴國以信相和,彼欲覘我也。[13]”說明後金終於意識到了毛文龍的欺騙。 毛文龍的用間手段,使得後金方面寢食難安,手足相殘,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首領都被其玩弄於股掌之上,展現了非凡的才智與謀略。 滿學會會長閻崇年老師則認為毛文龍與後金書信往來,是真通敵賣國,被袁崇煥斬是死有餘辜。
-
6 # 大河橋下流
毛文龍是個智勇雙全的將軍,打仗不靠硬拼,講究以智謀取勝,屢次襲擾後金的後方,威脅後金大本營的安全。
努爾哈赤對其極為忌憚,由於毛文龍從不與後金的主力進行大規模決戰,只打游擊戰,努爾哈赤拿他毫無辦法。
天啟元年(1621年),當時擔任遊擊一職的毛文龍,率領一百九十七名士兵,進入後金控制的鎮江一帶活動。
七月十四日,毛文龍探知鎮江城內空虛,便率領人馬趁著夜色,突襲了鎮江,擒獲很多後金官員。
由於這一戰是明朝對後金首次取得的大勝仗,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御史董其昌讚揚毛文龍說:″使今有三文龍,奴可擄,遼可復。"
天啟二年,毛文龍派出多人到後金腹地活動,鼓動當地的百姓襲殺後金人,努爾哈赤不得已下令,部下必須十人以上方可結伴出行。
努爾哈赤派皇太極和大將阿敏率大軍撲向鎮江,毛文龍避其鋒芒,帶領軍隊退入北韓與其周旋。
經過數次惡戰,雙方互有傷亡。孤軍作戰的毛文龍審時度勢,退入皮島。招募逃難的老百姓,把身體強壯的編入部隊,老弱之人則從事耕作。發展壯大隊伍,待機而動。
天啟三年(1623年)夏,毛文龍出兵收復了金州、旅順等地。
當年九月毛文龍又在牛毛寨和烏雞關大勝後金軍。迫使正在集結軍隊,準備進攻山海關的努爾哈赤不得不回師救援。
天啟三年十月,毛文龍又相繼收復復州和永寧。
天啟五年正月,努爾哈赤進攻寧遠。毛文龍隨即派出軍隊,奔襲海州和瀋陽,努爾哈赤無奈,只得匆忙回援,又一次無功而返。
毛文龍給後金施加了強大的壓力,有效的牽制了努爾哈赤的大量兵力,讓努爾哈赤感覺如芒刺在背,時刻不得安穩。
毛文龍與漢朝的開國名將彭越極為相似,都是以襲擾敵人的後方為主要任務。
劉邦是在″飛鳥盡",天下形容大定的情況下,才決定"良弓藏",除掉了彭越。
而毛文龍卻是在後金與大明朝相持不下的關鍵階段被誅殺,這相當於幫助努爾哈赤卸下了身上的千斤重擔,解除了他的後顧之憂,從此再也無人能夠阻擋住後金的鐵蹄。
由於袁崇煥忽視了毛文龍在抗金大局中的關鍵作用,擅自誘殺了毛文龍。從而間接幫了後金的大忙。
導致抗金形勢急轉直下,從此大明朝一直處於被動的位置,再也沒有了翻盤的機會。
-
7 # 古海遊
毛文龍在一些小說中被過分拔高,如同抗日神劇,主要因為毛文龍本人就是個牛皮大王,袁崇煥被崇禎逮捕及磔殺前後,明朝輿論就開始強調和吹捧毛文龍作用。胡吹什麼有毛文龍牽制皇太極就不敢繞道入侵京城,總之是說得毛文龍厲害無比,有毛文龍在,後金就不敢亂動。
客觀計算一下:寧遠之戰努爾哈赤全軍出動,攻不下寧遠。同理,明軍即使全軍出動,顯然難以攻下更為堅固的瀋陽。寧遠之戰時後金全軍十三萬,寧遠城中二萬,同理明軍即使全軍十五萬出動進攻瀋陽,瀋陽城中後金有兵力二萬就足以應付,不必擔心明軍圍魏救趙,直搗其老巢。後金其他多餘的兵力自然可以用於其他征戰,比如繞道入關。也就是明軍十五總兵力能夠牽制的後金兵力實際為二萬人。毛文龍皮島兵力28000人。按比例計算能夠牽制的後金兵力約為3700人。再考慮雙方的戰鬥力差距,還應該乘以一個係數。如果設為0.8,則3700*0.8=2960, 則毛文龍能夠牽制的後金兵力不足三千人。
實際上後金也是派兵三千看守毛文龍部。其他多餘兵力自然可以用於其他戰場。
1、毛文龍開鎮東江以來,哪一次戰報符合事實?
現代軍事學認為:交戰雙方都承認,可以認定戰事發生;如果戰事有足夠影響,大勢應該發生有利於勝方的變化,否則相反;具體戰果參考雙方戰報評估。毛文龍自稱“打勝仗”,經常只有他“自己說”,後金、北韓全無記載,或者記載相反;少數對得上的,情況與毛文龍自述大相徑庭。對此,崇禎帝也有聖旨:“島帥毛文龍懸軍海上,開鎮有年,動以牽制為名,案驗全無事實”。
2、毛文龍謊報戰功
《明熹宗實錄》:天啟七年“四月癸卯,御史安伸奏:毛鎮援麗截奴,三戰三捷,巳困賊於艮杏江(山)矣”。所謂“三戰三捷”、“困賊於艮杏江(山)”真是彌天大謊!——幾場仗打下來,除了毛文龍“自己說”,後金、北韓全無記載。 清《滿文老檔》:天啟七年正月“十五日,後金阿敏起行繼進。先取義州,之夜,分兵往攻毛文龍所居鐵山,斬明兵甚眾。時毛文龍遁往海島,未能擒獲”。北韓史料記毛文龍,二月“不出一兵相救”,八月“毛竄伏海島,終不出救”,與清方記載相合。歷史學有大事校檢細節原則。——凡大事牽連甚廣,世人所見,極難造假。一場中等規模以上的戰事,雙方交戰兵力超過數千,光毛文龍報的“斬首”就有四百七十七顆,居然只有他“自己說”,後金和北韓都不知道,豈不可笑?而且打了這麼大的“勝仗”,對戰局影響是零,阿敏破義州、襲鐵山、據平壤、逼王京。耀武揚威,肆無忌憚;’毛文龍丟了鐵山再未恢復;北韓被迫與後金訂約,不允許明軍上岸駐屯——這是“打勝仗”的結果? 丁卯之役,毛文龍自稱“三戰三捷”,轉進皮島,可比第二次國共戰爭,國軍自稱“剿匪”千萬,轉進臺灣。 這就是用大事校檢細節。 ——“打勝仗”打到皮島(臺灣)去了,吹什麼牛皮?
還可以推理的是:如果毛文龍三戰三勝,那後金的阿敏就是三戰三敗。死了好多人,妻子都會找丈夫,父母會找兒子,阿敏有任何瞞住的可能嗎?再說阿敏還跟皇太極爭權,是皇太極的清除物件,後來皇太極定了阿敏十六條大罪,但沒有一項說阿敏征討毛文龍時掩敗為功。這也說明了毛文龍是謊報戰功。
-
8 # thebat
鞍山之戰嚇得老奴和兒子都連夜回去救援,還有攻擊薩爾滸城,
清太祖實錄“大明毛文龍遣兵襲鞍山驛,城守巴布泰敗之,殺兵千餘,生擒遊擊李良美。帝聞鞍山有警,即夜入瀋陽,諸王俱向鞍山進發”
至於收復金州鎮江等地又失去,不知道袁都督如此神勇,可曾收復過半個後金佔的城市,可曾襲擾過後金的核心部分逼老奴回救呢?
北韓國王李倧"毛鎮當全遼淪沒之後孤軍東渡,寄寓海上,招集遼民,遼民襁負而至者,前後數十萬,亦小邦之所仰藉也。。顧以小邦封疆褊小,上瘠民貧兵興數載,外內騷圝動,四民失業。。毛鎮統兵民男婦數十萬口"
毛文龍還有一個好處,解救了幾十萬遼民,當然北韓不高興了,不知道袁都督如此神勇,解救過多少後金統治下的遼民。
袁崇煥殺毛文龍7天后,皇太極就商議進攻明朝,毛文龍被殺3月後金就全力攻明朝了,真是去了心腹之患。
甚至連清人所寫的明史都提到毛文龍的作用,"時大清惡文龍躡後","文龍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四十二,天啟四年正月)大學士孫承宗奏曰:臣於正月初十日,接得平遼總兵毛文龍具詳呈解屢獲首虜。隨行關外道監軍副使袁崇煥,逐一查驗三次,首級三百七十一顆俱是真正壯夷。當陣生擒虜賊四名,除二名已故不外俱系真正達虜,臣隨賞其報功員役陳汝明等銀兩,有差令中軍官集將士於衙門外,三炮三爵,用彩亭送各員役於寓所。
最搞笑的是袁崇煥本人還驗證了毛文龍所交首級都是"真正壯夷"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四十,天啟三年十一月)登萊巡撫袁可立報:毛文龍統兵深入閻王寨,與奴賊大戰,斬級三百七十一顆,生擒真夷四名,請發賞功銀兩,毛文龍並各將吏功次著即行勘敘,督撫各官並敘。
平遼總兵毛文龍差官進俘:夷一百三十名,稱行至廣鹿石城島,二船夷變渰死五名.及至登城內乘夜逃走二十名,登撫發兵捕緝,拒敵殺傷,僅餘十一人。(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六十六,天啟五年十二月)
乙未巡撫登萊右僉都御史李嵩題:奴以十萬之眾蹂躪東江,毛文龍乃能於狂烽正熾之際,奮敵愾迅掃之威。今到活夷三名,夷級四百七十七顆,達帽二百九十頂。逐一驗視,歷歷皆真。毛帥之功,於是乎不可及矣!(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八十四,天啟七年五月)
袁督師在寧遠之戰斬首269,立下堂堂大功
-
9 # 傲視群雄NO1
毫無作用可言,尤其說袁崇煥殺毛文龍是越權,請看記述毛島主投降滿清記述:
天啟三年,毛文龍《東江塘報》這樣描述:關寧東江原是一家一事,督臣與臣安是一身一心,指示自然追逐,法令自然遵行。 鐵山乃發縱根本之重地,本鎮業浚溝迭壑,地炮火營,周匝於沿江海口,逸兵靜待,分據犄角,特恐其不來,來則必制其敗! 職用兵不滿一千,而賊死者二萬餘。賊所恃弓馬,今馬死者三萬餘,是賊之手足,全去其半,賊之借力,五失其三! 二年之間有不平遼滅奴,復三韓之舊業,甘治欺君誑上之罪!二年平遼了,這廝笑不笑死人?沒算!毛文龍寫信給皇太極說“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從兩面夾攻,則大事可定。”,“爾牽兵前來,我為內應”,“汗凡有旨來,我皆領受,無不遵行”。崇禎二年春,毛文龍帶兵血洗山東登萊,公開揚言“牧馬登州,取南京易如反掌!”可見毛文龍勾結皇太極夾攻明朝已經箭在弦上。媽呀,不要再提什麼保家為國了。這廝要的可是分疆裂土,甚至親口“待北韓積弱,取而代之”,這情操,祝讓毛粉汗顏,呵呵,毛島主要當毛國王。現在明白為何手下三順王承傳遺志,搗毀登萊大明火器基地,投降滿清了吧?最後呈給看觀毛大帥降表一份,現存臺北故宮。再就是所渭思宗懷疑袁崇煥通敵,也有記述:
《清太宗實錄》卷五81~82頁有以下記載:“...坐近二太監。故作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臥竊聽。悉記其言。庚戌。縱楊太監歸。後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
最後是新中國後主要各級領導人對袁崇煥態度:
1952年,北京城市改造,曾準備遷移袁崇煥墓。當年5月14日,柳亞子、章士釗、葉恭綽、李濟深,一起上書毛澤東請求保護袁墓。兩天後,毛澤東回信說:“明末愛國領袖人物袁崇煥先生祠廟事,已告彭真市長,如無大礙,應予儲存。”於是,祠堂得以儲存。那些年,一到清明,前三天就有人來把院給壓平,黃土墊道,清水潑街。首長們9點鐘來,下午3點走,午飯也在院裡吃。朱德每年必到,英雄愛英雄。吳晗年年來,他是搞明史的。葉劍英也年年來,他是廣東人。
回覆列表
姜曰廣活了六十六歲,與史可法、高弘圖並稱“南中三賢相”。一家三十餘口跳塘殉國,是明末歷史上值得一說的人物。
今天只講他一生三件大事。
第一件,準確判斷毛文龍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毛文龍被袁崇煥以不聽節制等理由殺了。後來袁崇煥的一條罪名就是擅殺大將。還有很多人認為,如果毛文龍不死,後金兵想在東北搞定明軍,難度要大得多。
在毛文龍死前三年,天啟六年(1626),姜曰廣出使北韓,奉旨到皮島調查情況。回京之後,他上書先知自己瞭解到的情況——
他說,毛文龍確實是豪傑。率兩百人入鎮江,最終變成十萬之眾。但若讓他跟後金在野外對陣,別說我不信他能贏,就是毛文龍,也沒那個自信。但如果養一支精銳部隊,設伏用間,出其不意,必定使後金有所顧忌。所以朝廷應該認清毛文龍那裡的形勢,既不能使他的作用無法發揮,也“不致孤倚文龍,以困而覆之矣”。
一句話,不能不要他,也不能把希望寄託在他一人身上。
這無疑是很有見地的。
第二件,他跟馬士英的衝突。
福王朱由崧即位,弘光朝廷建立,姜曰廣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加太子太保。他跟史可法等人本來是想擁立潞王的,馬士英為了權力,利用此點攻擊姜曰廣。年歲已高,不願再趟這灘渾水的姜曰廣,請求退休。回鄉之前,朝會之上,他說,“臣觸忤權奸,自分萬死,上恩寬大,猶許歸田。臣歸後,願陛下以國事為重。”
馬士英也不是吃素的,反唇相譏,如果我是權奸,你就是老賊。
朱由崧見狀,立馬打圓場,說你們都是我的好大臣,別吵了。
退朝之後,兩人還吵了一架才散。
第三件,起兵反清
三年之後的永曆二年,因為清廷未給的官未達到降將金聲桓的要求,他在江西反清歸明。當時,已經辭官數年、閒居家中的姜曰廣被金聲桓請出來作盟主,以他的名氣號召各路豪傑反清。
金聲桓以及之後廣東李成棟的反正,使得南明恢復兩省之地,形勢一度大好。然因南明內部紛爭不斷,最終金聲桓據守的贛州城被攻破,姜曰廣一家三十餘口自沉池塘,壯烈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