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斯修米羅普
-
2 # 不求人的三腳貓
首先您提的這個問題可能存在點歧義。感覺您是把諸葛亮和劉伯溫搞混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您是想表達三國比大明難統一嗎?
以下是 隆中對(節選)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 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隆中對提出的“三分天下”是階段性目標,最終目標是統一天下。但是有兩個前提,一是“待天下有變”,這一變確實發生了。那就是“司馬氏篡魏”的事件。二是從荊州、益州出兵北伐。但是隨著荊州被東吳奪取。荊州一路軍隊北伐已經不可實現。
如有不對的地方,我們可以探討探討。
-
3 # 黑衣大居士
這就是“先定一個小目標”。諸葛亮向劉備提出的長遠目標是“一統天下”,而“三分天下”是實現一統天下的一個階段過程,相當於王首富說的“先定一個小目標”。諸葛亮《隆中對》提出“三分天下”時,劉備尚寄居新野,連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塊地盤都沒有,割據天下已是仰視,更別談一蹴而就統一天下。《隆中對》是給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劉備指明瞭戰略方向,而戰略是要結合自身的實力和外部環境不斷動態調整最佳化的。《隆中對》的結尾諸葛亮在“三分天下”的基礎上作出了長遠的戰略預測,“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就是一統天下,諸葛亮後期的六次北伐中原也都是朝這個方向努力,然而天命在魏,“臥龍逢其主,未逢其時”。
-
4 # 雲清說史
不要說諸葛亮,就是曹操也沒有辦法統一中國,他在世的時候還有劉備、孫權兩個主要軍事集團和其他割據勢力的存在。諸君好,我是雲清看世界,非常開心和諸君探討這個話題。劉備在第一次和諸葛亮見面的時候,諸葛亮就開門見山為他分析了天下大勢,明確告訴他應該如何規劃將來的人生。從董卓入京以來,天下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數都數不清,在這其中,曹操雖然和袁紹相比,名氣小,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可是曹操卻能夠打敗袁紹,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不僅僅在於天時,而且要靠人的謀略。諸葛亮明確告訴劉備,你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對手,知趣一些,不要和曹操過招。孫權佔據江東,從他父親孫堅到他哥哥孫策再到他已經是三代了,地勢險要,人民歸附。那些賢能之士都樂意為他賣命,因此孫權只可以做為外援而不可以打他的主意。 有那麼一句話,吃飯穿衣量家當,諸葛亮有先見之明,他的結論是經過長久觀察和實力的對比得出來的,所以不會傻到為劉備提出那種統一天下的不著調的策略。
-
5 # 統一進行式
諸葛亮是個非常現實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依據當時的力量對比,北方有曹操佔據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經濟、軍事以及人力力量都非常強大。而當時中國的長江以南的東南地區又被孫權集團佔領,已經建立牢固的統治基礎。所以對於劉備而言,諸葛亮建議圖略其他較為弱小的分據力量,佔領具有重要地理位置的荊州地區,並以富饒的川蜀地區作為自身力量的支撐。先是聯合孫權集團抗拒力量較為強大的曹操,待天下有變時先出道荊蜀攻擊曹操以進取中原,進而為進一步的統一全國奠定重要的基礎。諸葛亮的考量基於歷史的現實,先是實現三國鼎立,進而徐圖統一全國,是較為合理的政治選擇。
-
6 # 大V世界創始人王雷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是漢未亂世,當時的天下諸候各自為王,軍閥混戰民不潦生,諸葛亮一生志向就是做一個忠孝兩全的漢室名臣,他的偶像是周公姜子牙,立志做一個姜太公那樣的名臣,但當時的現實處境是他本人是劉表封地的一位隱士,他綜合分析了當時的實力派軍閥,包括袁紹、曹操、孫權、馬騰、劉表、張魯、劉焉等人,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他只能選擇相信劉氏,因為追隨任何一個異姓王都有可能要被戴上一個漢室叛臣的帽子。
這是一種政治選擇,這說明諸葛亮是一個政治智慧很高的政治家!
有了擇主方向,他必須找一個值得扶持的劉姓老闆,按常理判斷,他應該選擇劉姓軍閥中最牛最有實力的劉表,何況他老婆和劉表還是親戚,或許越是因為這層關係,諸葛亮反倒覺得自己不屑於靠關係上位,同時,諸葛亮判斷劉表年事已高,胸無大志,同時判斷劉表似乎也看不上一個只有二十七八歲的小青年諸葛亮,而劉焉和劉表一樣,都太老了,都沒有可能稱王興漢,而只剩下只有兩員虎將但實力最弱的劉備,以劉備當時的實力根本不可能一步到位稱王興漢,所以先幫劉備找個棲身之地才是最迫切的任務,為了讓劉備相信他的戰略,他才根據實況做了一個“三分天下"的方案,當時的歷史情況下他不可能為劉備一開始就制定一個一統天下的方案。
因為有三個現實問題,一是當時的劉備的實力太差,連自己的根據地都沒有還談什麼統一天下,根據現實考量,只能先幫劉備謀一塊根據地棲身才是上策,其二,諸葛亮深知曹操能以7萬兵力打敗擁有70萬軍隊的袁紹,其實力實在太強大了,又是挾天子以令諸候,根據當時的政治形態,曹操的軍隊更具合法性,有很強的政治優勢,當時他認為曹操是無法戰勝的是比較合理的分析,但是在戰略上可以聯合第二實力派東吳孫權一起抗曹,如果和東吳聯合成功,就能形成一個三足鼎立的政治態勢,這是一個符合現實的偉大戰略,這就像制定一個"五年計劃"一樣,諸葛亮首先要幫劉備做的就是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是先幫助劉備擁有自己的根據地,再與曹操與東吳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再來說統一天下,個人分析,在諸葛亮的幫助下,有了蜀地根據地的劉備雖說實力大增,但也不足以滅曹,只能聯吳抗曹,保持平衡,退一步講,即使滅了曹氏的軍隊,當時的漢朝皇帝還活著呢,劉備即使滅了曹操也不能當皇帝,否則就是叛臣了,搞得不好自己一生清名也毀了!
所以當時的情況下,只能保持三足鼎力的態勢畜勢待機而動。
直到曹氏強迫漢帝強封曹操為魏王,並強迫漢帝公開退位後,諸葛亮才覺得討伐曹操的政治機遇到了,這才有了諸葛亮六出祈山討伐曹氏的歷史故事。
天下一統中興漢室是諸葛亮一生的政治理想,只可惜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三人終了也沒有一統天下的命數,這就苦了諸葛亮對漢室天下的一片忠心,最終自己也死在了討曹的半路上,一代名臣諸葛亮就此隕落……
正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直叫英雄淚滿襟……
-
7 # 談古論今30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時,一無地盤,二無兵馬,是諸侯中勢力較弱的一方。當時曹操、孫權將多兵廣,地大物博,非劉備能比。
-
8 # 歷史消消樂
天下不是你想統,想統就能統。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三分天下這個觀點就已經很是高明瞭,也是務實可以實現的,至於統一天下,以當時劉備的那種顛沛流離的屌絲狀態,雖然他有鴻鵠之志,但是直接給他提出統一天下未免也有些太過好高騖遠了。
諸葛亮和劉備都是務實的人,務實的人都會穩紮穩打,不會做事三分鐘熱度。不然劉備前半生各種投靠奔波,要不是務實,恐怕早就垮掉了。
統一天下必定是一個很難的過程,對於劉備來說更是尤其的難。
就如同有一塊蛋糕,本來這塊蛋糕都是東漢朝廷的,後來朝廷腐敗,蛋糕被很多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員瓜分了。後來隨著兼併和爭鬥,擁有蛋糕的人越來越少,而他們手中分得的蛋糕也越來越大。最終誰能將這塊蛋糕完整拿到手,就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
劉備原來是沒有一點蛋糕的,因為地位實在是不夠。
而就在這個時候,有個年輕人說你透過努力可以得到三分之一的蛋糕,然後把你的這塊拿穩之後便有了爭奪整塊蛋糕的資格。這對於一個沒有蛋糕的人來說已經是莫大的振奮了,而且這也已經足夠了,再多恐怕就會噎到自己。
劉備就是這個沒有蛋糕的人,而獲得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蛋糕則是爭奪整塊蛋糕的基礎。所以三分天下是他的必由之路,也唯有這條路,能讓他更為快速地走向成功。
三分天下後,剩下的就是各顯神通了,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能笑到最後,因為高手過招,一招便能定勝負。
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能在自己的綢繆下讓劉備三分天下,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勢力,但卻不能保證三分天下後劉備能統一,因為這個事業實在是太難了。
所以呢,直接統一天下無論對於曹孫劉哪一方來說,都很難,對於劉備尤其地艱難,因為即使三分天下以後,因為分的很不均勻,劉備依然是最弱的那一個。
-
9 # 墨水湖畔
這是劉備在三顧茅廬時,孔明提出的著名的隆重對,此後成為為蜀漢的國家戰略。但是針對上面的問題,要糾正的是:孔明是以三分天下來求立足,而後待機一統天下,而非放棄統一。
一、隆中對的背景
顛沛流離的劉備,除了壯志,幾乎一無所有。
劉備離開袁紹後不久,官渡之戰慘敗,隨後曹操統一北方。劉備投靠了荊州劉表,只有新野小縣暫時棲身。劉備此前轉轉流離,先後投靠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以及現在的劉表,手下雖有猛將關羽張飛趙雲,還是一無所成。歸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個可以給他制定戰略方向的人物。而這個人在苦苦尋找後,終於出現。
自比管樂的孔明,除了劉備,有更好的選擇
孔明隱居在荊州,一邊耕讀,一邊運籌天下。
荊州劉表,是他遠親,以這樣的關係和自己的才名,他早就可以出山在荊州有一番作為。
東吳孫權,有兄長諸葛瑾備受重用,只要稍作引薦,亦可在東吳成就一番事業。
而曹操,既代表天子,又有統一天下的實力,本就愛才,孔明定然前途無量。
然而,孔明既不投國企曹操,也不投家族企業東吳,而最終選擇了創業初期的劉備。劉備後來感嘆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相互成就,這或許就是孔明選擇劉備的原因吧。
二、隆中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略對話
三足鼎立只是先求存。
在隆中對裡,孔明對劉備這樣說道: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曹操有天時,又兵精糧足;孫權有地利,又有民心依附。所以劉備現在的處境,不能擊敗他們,只能先圖荊州和益州,實現天下三分以立足。這一下子,就指明瞭劉備的方向。在此之前,劉備不思先壯大自己,只想著與曹操為敵,導致自己如喪家之犬,正是戰略方向的錯誤。
成霸業,興漢室,才是最終的目標。
孔明隆中對中最後說道:
(得荊州和益州之後),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有了荊州和益州之後,儲備實力,靜觀待變,而後找準時機,北伐中原,一統天下。這樣的戰略規劃非常符合劉備當時的現狀。
足見孔明將天下三分作為過程,先求存求強,最終目的,還是要一統天下。
三、隆中對的功敗垂成
戰略提出後,劉備聯合東吳,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佔領了部分荊州。而後依照隆重對的規劃,佔領益州,並佔領漢中這一戰略要點,可以隨時透過漢中北伐。這些無一證明了隆中對的高明。
然而,此後劉備不顧孔明等人的反對,為關羽之死報仇,結果蜀漢慘敗,荊州沒有了,實力也大損,同時失去了東吳這個盟友。這些徹底打亂了隆中對的規劃。
好在劉備死後,孔明恢復了與東吳的聯盟。然而,失去荊州的用兵之地,只有益州的貧弱,再加中原一直沒有出現大變,最終孔明無耐,只能強行七次北伐,皆無功而返,隆重對最後的“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一直未能出現。只實現了幾十年的三足鼎立,百姓生靈塗炭。
-
10 # 長春柳五
當時漢王朝表面還有續,是大崩潰的狀態,歷史大勢在分,分而後合是一個漫長過程,對於分裂勢力而言,統一過程為時尚早,利用混亂髮展壯大自己,為日後統一奠基力量才是正途。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之所以能在三國時期,以後來弱勢之力,成為三國中割據一方的勢力,沒有諸葛亮的輔佐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劉備為了請出諸葛亮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成為經典,也正是如此,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隆中對》戰略規劃,成為劉備集團今後的政治綱領,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中,劉備如同鹹魚翻身一樣,迅速發展壯大,在十餘年的時間中達到頂峰。
一、公元207年的東漢末年
《隆中對》是諸葛亮在公元207年提出的,那麼這一年,劉備是什麼樣子呢?
劉備與諸葛亮當時的劉備已經投靠劉表6年了,被劉表安排在荊州最北邊的新野縣鎮守,劉表為劉備提供糧食、物資和部分兵員,作為交換,劉備則為劉表充當僱傭兵,鎮守北境,此時的劉備,說得好聽點,有一個立足之地,偶爾和北方的曹操打一仗,好歹能混混日子,可以經常和劉表一起喝喝小酒,時不時還能來個脾肉之嘆,感嘆一下剩餘的人生。
當然,劉備還有關羽、張飛兩個萬人敵,和一個忠心耿耿的趙雲為武將,還有孫乾、簡雍這樣忠心的跟隨,還有糜竺、糜芳這樣的天使投資人,劉備兵不過數千,地不過新野,還是劉表給的,這就是劉備當時的情況,如果有人認為劉備能成大事,建立一番事業,那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深遠的眼光。
隆中對與此同時,孫權在江東的基業已經穩定,不僅佔據了江東六郡,還不斷向外開拓領土,向東孫權三徵劉表屬下的江夏郡,還殺死了江夏太守黃祖,奪了一半的江夏郡,向北孫權拿下了整個長江以南的領土,還不斷越過長江,偶爾向北表示一下存在,擁兵近十萬,坐擁東南,儼然一幅割據政權的雛形,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孫權還只有26歲,比諸葛亮都小一歲。
這一年,北方的曹操花了六七年時間,逐漸消化了自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後,收編了整個北方四州的領土、人口、財富,實力得到雙倍擴充,為了消除北方的隱患,曹操還遠征烏桓,連烏桓單于踏頓都被砍了頭,坐擁天下十三州中的八個州,又有皇帝在手,名正言順,又佔據中國之地,富庶之地,戰將千員,雄兵數十萬,除了南方荊、揚、交三州和西北司隸、涼州之外,其餘之地,盡歸曹操所有。
三顧茅廬二、《隆中對》講了什麼
看待隆中對,一定要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來看,當時沒有人認為劉備能成大事,除了諸葛亮,就連徐庶都認為劉備不是藍籌股,長坂一戰以母親之名離開,能在當時認為劉備成事的諸葛亮,並在今後十來年幾近達到理想,這完全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諸葛亮在《隆中對》為劉備分析了天下的整體形勢,首先說的是北方的曹操,諸葛亮說曹操已經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不能與之爭鋒的,然後又說到東邊的孫權,已經歷經三世,不僅有長江天險,而且民眾也已經歸隊,只能把孫權當成盟友,然後以劉備取荊州和益州兩地作為根據地,對內招攬人才,休養生息,對外聯合可以聯合的政治勢力,對抗北方的曹操,等到天下局勢有變時,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軍北伐,到時候就能稱霸天下,興復漢室。
劉備與諸葛亮注意了,諸葛亮在隆中對說的是”稱霸天下,興復漢室“,他既沒有說統一天下,也沒有說三分天下,而是說稱霸天下,興復漢室,稱霸以當時的意思來說就是:加強勢力和權威,統治一方並威震天下。
而興復漢室更是籠統,啥叫興復漢室?就是振興恢復漢朝江山,可是漢朝的皇帝還在曹操手中控制著呢,想要興復漢室就得擊敗曹操,搶回漢獻帝,可是縱觀劉備與諸葛亮一生,根本上沒有任何迎回漢獻帝的意思,連口號都沒有。
三、諸葛亮的戰略其實是一種折衷戰略
如何理解諸葛亮所說的”稱霸天下,興復漢室“?其實還是得分析當時的形勢,諸葛亮難道不知道天下形勢嗎?當知道,他能看重劉備這支潛力股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劉備有成功的潛質,也可以理解為劉備的個人魅力,劉備能夠吸引人才加入,還是在自己不得志的情況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做事其實就是做人,只要人做好了,有能力,有潛質,哪怕沒有硬體條件,也是有成功希望的,諸葛亮的選擇是有道理的。
公元207年天下局勢同時諸葛亮看到了現狀,曹操在統一北方後,一定會南下攻打荊州,而荊州牧劉表是守不住荊州的,諸葛亮就希望劉備能夠拿下荊州,擋住曹操,劉備在荊州多年也籠絡了相當多的一批人才,有一定的人心所望,從劉備南逃時有數十萬百姓跟隨就能看出劉備很得民心,這在亂世中就是一種吸引力,就能轉化為劉備的實力,諸葛亮在荊州也有複雜的人際關係網,選擇劉備是一種強強聯合與資源互補,就有成就大事的可能性。
同時,諸葛亮看到了曹操的強大與孫權的力量,在當前局勢下,劉備只能算勢力最弱小的力量,劉備能不能取得政權有所發展在當時都是要看情況而定的,如果諸葛亮一開始定為統一天下,顯然步子跨得太大了,有點虛而不實,一個啥勢力都沒有的劉備,能夠消滅雄據天下八州的曹操,這不是天方夜談又是什麼?
劉備稱帝如果諸葛亮定為三分天下,那就在理論上失去了正統性,劉備能夠打出的金字招牌有兩個:一是興復漢室,二是劉備是漢室後裔,如果天下三分,怎麼能興復漢室了,這種話不能明說的,就算是既成事實,也不能寫在明面上,於情於理不合,所以諸葛亮最終就選擇了”稱霸天下,興復漢室“這八個字作為劉備的政治口號和目的。
諸葛亮明白,就在當時的環境下,想統一三國的難度不是一點大,而是非常非常大,就算能統一三國,也是曹操的希望最大,而不是劉備,但諸葛亮總不能向著曹操說話,所以統一天下的口號太虛了,還是不要喊出來的好。
-
12 # 楓林城主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
說“三國”,就不得不說諸葛亮。諸葛亮在民間傳說中,儼然是智慧的化身;在歷史上,諸葛亮也博得了文人騷客的高度讚許;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劇照)
第一,他出山投靠劉備,為劉備集團提供戰略規劃。劉備在飄零半生之後,按照諸葛亮的規劃,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諸葛亮的戰略規劃《隆中對》流傳千古。
(劉備和諸葛亮長談)
第二,劉備等蜀漢第一代領導人歸天之後,諸葛亮力挽狂瀾,憑自己一身之力,穩定蜀漢內部局勢,對外展開北伐攻打曹魏。可以說諸葛亮對劉備的事業真的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以說諸葛亮是劉備死後,蜀漢政權的支柱。他的《出師表》流傳千古,連日本人都嘖嘖稱讚。
回到正題,關於“諸葛亮提出的不是統一天下而是三分天下”這個話題。
(三國鼎立的最終版圖)
從歷史記載看來,諸葛亮給劉備提出的是“統一天下”(建立一個大一統王朝),而不是“三分天下”(當地方割據政權)。我們來看下面兩則史料:
1、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洛陽或長安)。——《出師表》(注:題目是後人取的)這兩則史料都來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只是《隆中對》《出師表》這樣的題目是後人取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目的很明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看來諸葛亮是要輔佐劉備建立一個統一的王朝。畢竟歷史上洛陽和長安都是統一王朝的“標配”首都(五代之前)。
那為什麼要“三分天下”?這個問題不難理解。劉備雖然奮鬥了幾十年,風裡來雨裡去,好多次差點掛掉,但是劉備真正步入“正軌”的時候,天下地盤大多“名花有主”了。
以207年為座標,我們看看當時的軍閥割據情況。
北方的曹操消滅袁紹等割據勢力,初步統一北方。只剩下關中地區(長安、涼州一帶),遼東地區(今天遼東半島一帶)的一些小軍閥勢力了。
南方,最東邊是孫權的東吳集團佔據揚州;往西是劉表集團佔據荊州;再往西是劉璋集團佔據益州大部分地區,益州北部的漢中被張魯控制。
(207年,劉備還沒有自己的地盤,而此時曹操、孫權都已經很強大了)
蛋糕分完了,劉備的地盤呢?到目前來說還沒有。
可以看出,此時劉備的局面是很不利的。要統一全國,要先弄一塊地盤啊。怎麼辦?搶曹操的地盤?劉備還沒那個實力。關中軍閥和遼東軍閥倒不算很強,但是他們此時離劉備太遠,等於要穿過曹操或者張魯的地盤,這不現實。孫權集團呢?貌似可以考慮,但是這個集團文臣武將雲集,是個硬骨頭。
把這些物件都排除掉,就是劉備的兩個遠房親戚劉表和劉璋了。這兩個姓劉的比起曹操、孫權可就軟得多了。事實上,諸葛亮的戰略規劃裡,就是讓劉備搶這兩個遠房親戚的地盤,益州和荊州還可以連成一片。
劉備吞了劉表、劉璋的地盤,才可以有發展的餘地,不然劉備無論是打曹操還是幹孫權,估計都死得很難看。你沒地盤的散兵遊勇憑什麼和別人打?
最後一個話題,“難道三國更難統一”?是的,統一三國並不容易。無論是曹魏一方,蜀漢一方,或是孫吳一方,想要快速消滅另外兩家可是很困難的。蜀漢北伐數次,最終結果是無功而返;孫吳北伐,基本上就是在合肥、壽春一線死磕,始終沒有進入曹魏的核心地帶;曹魏南下伐蜀,南下討吳,要麼受阻於崇山峻嶺,要麼在大江大河上無所作為。幾方基本上就是在死磕。
(司馬家族的晉朝,在280年才完成全國的統一,全國戰亂的時間持續很長。)
總之,三國統一就是打“拉鋸戰”,不僅看實力,還要看運氣。最後曹魏(已經被司馬家族架空)滅掉蜀漢,就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諸葛亮最終目標並不是“三分天下”,而是“一統天下
”,前者是基礎,後者是難點突破。
回覆列表
這個事情要從隆中對說起了
隆中對不僅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也提出了一統天下的戰略,只是是分多步走。最後沒有實現罷了。
隆中對的第一階段:
以荊州為根基聯手孫權抗曹。然後取西川、定漢中,與曹操和孫權三分天下。這一階段有三個核心點:聯吳抗曹、奪荊州取西川、定漢中天下三分。
這一階段確實凸顯了諸葛亮對劉表、劉璋、張魯三個諸侯性格上深刻了解以及寬闊的全域性視野。要知道當時劉表還沒死、赤壁之戰還沒有爆發甚至益州的劉璋和劉備都沒有聯絡過。所謂根據目標制定相關策略,以目標為導向正是一個戰略大師才可以完成的過程。
荊州的富庶以及劉表的闇弱吸引了各方勢力的垂涎,其中統一北方的曹操最想吞併荊州。除此之外還有東吳的孫權,劉備是這三者當中勢力最弱。所以當劉表死後曹操大兵南下,諸葛亮才去江東舌戰群儒利用江東來作為聯手的物件攻抗曹操。實話說除了諸葛亮的謀略,劉備能拿得出手的籌碼並不多。在隆中對的第一階段中,其實東吳起到了為劉備火中取栗的作用。所以在赤壁大戰獲勝後,劉備趁亂佔據了荊州。
一來劉備自己勢力弱,二來依照隆中對的策略孫劉兩家聯盟是大戰略所以劉備才向魯肅承諾是暫借荊州。至此隆中對中第一階段的第一個關鍵節點:聯吳抗曹,奪荊州順利完成。接下來就是取西川、定漢中。別看《三國演義》中西川取的是順理成章,其實這裡邊多虧了張松。如果沒有張松獻圖,沒有張松和法正為內應藉口張魯入侵請求皇叔劉備入川協助的話劉備且得費相當一番功夫。
正是益州的劉璋不聽文武的勸阻,堅持邀請皇叔劉備入川共抗張魯才引狼入室。否則依照西川易守難攻的地形,劉備要想佔據西川且得費費腦筋。劉備大喜過望,以龐統為軍師統兵入川。雖然中間有過反覆和波折(劉璋清醒,龐統被射死),但是在諸葛亮和趙雲率領軍隊增援下還是完美的達到了戰略布標-取西川。
如果說隆中對第一階段的前兩個目標還可以智取的話,那麼最後一個定漢中則是和曹操真刀真槍的消耗戰。在劉備順利取得西川的時候,曹操也收降了張魯得隴望蜀。漢中是益州門戶,可以說隆中對中第一階段三分天下能否成功漢中之戰非常關鍵。所以劉備不敢怠慢,幾乎發動了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與曹操在漢中展開了長達兩年的大戰。這場戰爭幾乎耗光了益州多年積攢的財富,男當戰女當運才最終戰勝了曹操。完美實現隆中對的一節階段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
隆中對第二階段即是興復漢室,一統天下。
無論怎麼說,隆中對第一階段戰略構想完美實現,劉備得以在成都建基稱帝建立蜀漢政權。拿下漢中以後,劉備集團掌控益州、荊州大部、漢中勢力達到巔峰。我們先不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造成戰略支點丟失的事,就隆中對第二階段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更像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如同水中花、井中月一樣似乎看得見,可是摸不著。
我們來看一下隆中對的第二階段: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第二階段核心點就是聯合孫權,在荊益二州安心發展等待天下有變。然後在孫權替蜀漢牽制曹魏的情況下,從東西雙向出兵興漢滅曹。可是在這中間難道臥龍諸葛亮沒有考慮東吳的感受嗎?
蜀漢滅曹後會放任東吳割據嗎?不能吧;東吳放著荊州這把隨時可以順江而下攻打都城建鄴的戰略支點不管,配合劉備興復漢室那可能嗎?等劉備收拾好曹操後再來收拾自己,沒這樣的傻子。只要時機成熟,東吳必奪荊州。封閉長江天險,消除自己的威脅。至於天下有變,蜀漢出兵,東吳就不會北伐?如果真有那一天,估計會形成東西並立政權:長江以南,雙方都沒有機會;長江以北,吳、蜀各憑本事。
所以隆中對提出了三分天下後一統江山謀略,但第二階段實在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