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文玩老楊

    金代綬帶鳥花形玉佩 定陵出土明代碧玉嵌寶帶鉤 定陵出土

    圓明園出土清代採芝仙人圖玉山子 圓明園出土

    出土宋代臥鹿形玉嵌飾 清代黑舍裡墓出土西漢帶承盤高足玉杯 南越王墓出土    世界三大玉器產地之一的中國是玉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自古以來中國人崇玉、尚玉、愛玉、藏玉的文化傳統經久不衰,玉文化成為社會主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玉器的珍稀及高貴品質,象徵著貴族權力、地位、品德。唐朝以後,玉器進入民間,並深入社會各個階層。  進入清代,隨著古玉收藏的愛好者漸多,古玉作假風起。至20世紀80年代,收藏古玉首先在臺灣、香港等地升溫,並很快影響到大陸,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收藏大軍。由於高古玉器的稀有性,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造假便應運而生,技術不斷提高,甚至達到幾可亂真的地步。很多私人的藏玉著錄書籍,有的通篇找不到一塊真古玉器。辨偽學說紛起,但總跟不上造假的水平。  近幾年,古玉市場低迷,國內很多博物館和收藏家不敢收藏高古玉,主要是鑑定水平有限,致使很多高古玉無人問津。再加上辨偽方法陳舊、保守,總超越不了造假手段翻新的速度。特別是近年來,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斷提高,並且突破了前人鑑定古玉的理論,給辨偽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  面對近年出現的高階仿品,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鑑定古玉的方法已不能適應,我們不能停留在原有的鑑定理論上,要從客觀實際出發,針對仿品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研究,深入市場,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科學、客觀、全面的分析鑑定,而不是依靠帶有主觀性的推理、考證、猜測去鑑定真偽。有些專家帶有強烈的傳統舊有觀念,以先入為主、保守僵化的思想去考證真偽,這是不可取的。  筆者透過多年的收藏研究、市場經驗總結出以下八點鑑定方法,部分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這八點方法的作用可以互相轉換,並作為依據對古玉器辨偽作綜合分析判斷。新仿玉豬龍,市場上大量充斥,屬於低端仿品戰國龍鳳紋玉璧 洛陽博物館藏古玉鑑定八大方法一、工藝痕跡鑑定  1.工具、方法:用10~50倍放大鏡,觀察拋光痕跡。  2.適用範圍: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古玉。  3.侷限性:對腐蝕嚴重、脫皮、玉器鈣化嚴重成粉狀者不能鑑定。  談古玉工藝,具體是指古玉加工工藝:一是剖片,二是細加工,三是拋光。其方法無外有兩大形式: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砣機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滾桶搖光拋光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棉、麻布輪砣等。鑽孔特點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而機械孔壁則較規整,會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而且不夠光滑,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觀察穿孔特點,是鑑定新石器玉器的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玉器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不如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孔口、線條邊緣會出現硼碴。  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獸皮醮解玉砂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到粗細不勻、方向不一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的細凹線,並有層次感,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的、較為平行的細凹線。   還有,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勻淨,乾淨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過,若使用電動砣具,一般可發現垂直砣過的凹陷痕跡。分析這種工藝的特點是鑑定古玉真偽的極其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鑑定方面起主導作用。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鑑定。二、氧化鑑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強光手電。觀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  2.適用範圍: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出土古玉。  3.侷限性:近代傳世品,未受氧化古玉。  這也是鑑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他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氧化有兩種現象:一是鈣化成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他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氧化後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腐蝕形成的小孔洞,氧化情況較重時,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區域性或全部,有層次感,深淺不一,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腐蝕成粉末。  要知道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可火燒假玉器卻不這樣。用火燒手法的仿氧化古玉,通常表面為薄薄的一層粉狀,沒有深度、層次感,強光燈照射下玉質純淨、透明,氧化層非常薄。自然氧化深度有輕有重,通常尖角、邊稜部位較重,氧化重的,燈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類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偽古玉,值得注意。而且偽造雞骨白的白斑點在放大鏡下觀察呈凹陷形。運用此種鑑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做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三、腐蝕鑑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強光手電。觀察特徵。  2.適用範圍:受腐蝕的出土古玉。  3.侷限性:沒有腐蝕現象的古玉,傳世品。多數玉器長時期埋在各種土壤中都會有腐蝕的現象出現,特別是酸性土壤對玉器破壞較重,玉質較軟的,氧化嚴重的玉器受腐蝕最重。其特點通常是出現蝕孔、蝕斑現象,有的蝕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經化學變化而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  通常氧化較重則腐蝕越重,目前用酸類物質腐蝕偽造而成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腐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玉器,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這裡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蝕嚴重的玉石料加工成偽古玉,這種偽古玉的特點是通常腐蝕嚴重,加工痕跡處無氧化現象。四、凝結物鑑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觀察不同位置;牙籤,用以刮劃附著物。  2.適用範圍:未經清洗的出土古玉。  3.侷限性:近代長期在封閉環境儲存的、清洗過重的偽古玉。  此法也稱包漿鑑定。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他物質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的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汙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對實物多年觀察的經驗得出判斷。出土品的包漿有一種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熔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半透明的,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經過刷洗也仍然存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  現在流行一種把新玉用細鐵絲纏住,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使紅褐土鏽固結在玉上以冒充古玉的作偽手段。但實則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玉劍具是如此。這樣的偽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賣會上出現,在玉器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用鐵絲纏過的痕跡,真是不可思議。五、氣味鑑定  1.工具、方法:溼水。可用水點溼玉器,嗅其氣味。  2.適用範圍:出土古玉。  3.侷限性:傳世品,出土之後刷洗時間較長者。  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因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品特有的氣味。玉器的氣味一般在新近出土時最為濃烈,要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的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鑑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穫。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出土早晚,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六、沁色鑑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強光手電。觀察解理、沁入深淺,照射玉器觀察顏色,沁入部位。  2.適用範圍:出土受沁玉器。  3.侷限性:傳世古玉或無沁古玉。  沁色鑑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所產生的顏色變化,這是另一種物質分子滲入玉器區域性或內部產生的顏色,實則是物理現象,是自然色變,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放於黑漆器中則可能產生黑色沁,在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綹等部位產生,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稱作“滿浸(沁)”,盤玩之後會變色,顏色鮮豔,大多沁色顏色會由灰白變紅。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所以鑑定時當看到較亂的沁色和鮮豔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區域性沁,特點是沁色較多,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在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有人用高科技手段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鐳射偽造沁色,需知曉真沁大多數有由深到淺的過渡色。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這兩種情況下亦可以無沁。七、化學鑑定  1.工具、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區域性燒煮,丙酮刷洗。  2.適用範圍: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3.侷限性:無氧化現象古玉。  此種鑑定方法主要針對偽造氧化嚴重的雞骨白,以及泛白、白斑現象。食醋是針對一般用石灰、火及其他方法燒製呈白化現象的偽古玉,方法是先把醋燒開,將偽古玉區域性浸煮1~3分鐘,拿出之後用水清洗白色粉末,如果能清洗掉,水呈白漿狀,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質,則真假立斷。因為這種方法對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針對在玉器表面塗刷的用膠及顏料一類物質調成的白漿,利用丙酮區域性刷洗,即可洗掉白漿。如是真古玉的雞骨白,在短時間內就不會出現上述現象,是洗不出白漿的。此種化學方法請慎用,也千萬不可長時間將玉器浸煮在酸性化學試劑裡,因為玉石在酸性溶液腐蝕下會受到破壞。八、藝術水平鑑定  1.工具、方法:肉眼觀察,與真器對比研究。  2.適用範圍:一切具有藝術性的玉器。  3.侷限性:器型極為簡單或嚴重腐蝕、殘件。  藝術性是最難仿製的因素。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玉器都有鮮明特點,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鑑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另外,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寧說:“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中去考察。”技術水平不等於藝術水平,有時技術水平達到了,藝術水準卻達不到。古代玉器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比如漢代玉人、玉馬、玉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可以說,越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越容易鑑定。原因是仿製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  重要的是,美的藝術只有手法,沒有方法,因而人亡技絕。今人仿製,往往有形無神。做工粗糙的仿古玉器做工粗糙的仿古玉器古玉辨偽四誤區  中國古玉出土的數量很多,而我們研究的水平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商代至漢代的玉器型別學還不完善,常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藝術風格、新的型別被發現。下面再談談辨偽時易走入的誤區,提醒大家注意。一、造型辨偽誤區  有些資料很強調從造型辨偽,其實玉器的造型對於現代科技及民間藝人來說,仿製不算太難。造型及某些藝術風格現在並不能作為辨別真偽的內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別精湛的造型不易仿製,這就是所說仿品的“有形無神”了。簡而言之,難仿的是藝術水平,而不是造型。二、玉質、玉材辨偽誤區  其實,玉的質地與真偽並沒有直接關係,“千種瑪瑙萬種玉”,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古玉材都十分繁雜,每個時代對玉材的加工使用都很複雜,《山海經》中記載關於玉的產地有200多處。只能說明的是,商周至秦漢,重要禮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絕對,也常伴有其他不明產地的玉類出土。特別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羅斯、阿富汗白玉。故玉材不可作為辨偽依據。三、紋飾辨偽誤區  在鑑定中千萬不要一遇到同種紋飾、數量較多的玉器即認為是偽器,同一品種,甚至珍貴品種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在有些人看來,古玉精品好像世間只有一件,只要看見第二件就說這是仿此製作。不要忘記,商周秦漢數千座王侯貴族墓葬,經科學發掘的完整墓葬屈指可數。由各種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還都散存於民間,它們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們知道,當前對古玉的高科技作偽都已利用電腦成像,玉器紋飾並不複雜,都比較容易仿出來,但也有未知的新的紋飾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驚小怪。所以不能以“紋飾”作為辨偽依據。四、風格辨偽誤區  很多人一眼望見特殊風格的精品就不再細看,就不屑一顧地妄斷為“偽品”。其實,風格超越時代侷限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合乎自然規律,不值得大驚小怪,不能以先入為主的思想去觀察玉器,現在對於很多朝代玉器型別學的建立目前還不成成熟。“數千座壟斷玉器的王侯貴族墓,我們只發掘了屈指可數的幾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數量大概還不到古玉總數的千分之一。”這是不可爭辨的事實。每次發掘中,我們都會看到新風格玉器出土,今後還會發現新的玉器風格。當然,每個時代有其特定風格,但這點也早被作偽者掌握了。  其他還有諸如:以科學發掘為主,顏色辨偽等均不太適合玉器的辨偽方法,僅能作為參考。另外,無論哪一種鑑定方法,多屬於階段性成果,沒有一成不變的自然法則。而作偽的手法會變化無窮,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拘泥於傳統方法,不能停留在已掌握的技術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嚴峻的現實要求我們不斷地深入研究,不斷地深入市場,多實踐,多摸索,才能提高我們的鑑定水平,不唯經驗論。  還要說到的是,現在文物界也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有一個普遍認識:只要是研究某領域或專題文物的理論和文化方面的大專家,就一定也是鑑定家。我們不懷疑文物理論研究有助於文物鑑定,也有一少部分學者既是理論大家又有實踐鑑定經驗。但事實上,文物學研究和文物鑑定是兩個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內藉助文獻進行研究,這不妨礙他著書立說。但他不一定是一個鑑定真偽的專家,鑑定真偽是實踐之學,是市場經驗、收藏經驗的積累,是那些夜以繼日對實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所長。直白地說,現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們對玉文化或理論研究可能一竅不通。再者,我們也不要迷信權威部門、權威人士、高齡人士,而是首先看權威部門的專題文物收藏量,看權威人士是否像收藏家那樣整天有資格接觸藏品,是被動研究還是興趣所至,是否經常去市場?鑑定玉器與年齡也無直接關係,因為當前鑑定偽古玉的物件主要是近幾年的高科技造假,老辦法並不夠用了。這就要求我們辯證地對待人和物。

  • 2 # 張博力

    中國古代玉器的學習研究,一定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看玉料

    無論是古玉新玉,最基本的都是得對玉料有一定的瞭解,學習玉料的種類,各種玉料的產地和特徵。現在的玉器市場魚龍混雜,有真正的閃石玉,也有石英岩、玻璃等各類仿玉的材料,這是玉料學習必須要掌握的。除進行理論學習之外,玉料的學習離不開標本,最好的就是能夠親自到各地進行考察和標本採集,瞭解玉料的開採情況,能夠補充文獻資料缺乏的地方,用玉礦標本和古玉實物進行對比,用自己採集的標本,也避免了市場上購買標本可能會帶來的產地來源不明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玉料的學習不能忽視現在市場上出現的各種仿玉材料,還得熟悉不同地區所產閃石玉的性狀,這些對古玉的鑑定有一定幫助。在用來做仿古玉的玉料當中,通常有青海料、俄羅斯料、韓國料等,也有用和田玉來做仿古玉的。普通的古玉贗品,為了控制成本通常會用一些價值很低的玉料來做,但是為了做出高仿,也有用高價值的優質玉料來做的。所以熟悉玉料特別重要。

    2、看工藝

    對於古玉工藝的研究,專業化很強,是非常難以入手的,歷史文獻中對古代治玉工藝的記載也很少,真正的治玉工藝、治玉工具一直少有人關注。推介故宮玉器研究專家徐琳老師出版的《中國古代治玉工藝》一書,從史前治玉工藝一直梳理到現代的治玉工藝,她撰寫此書用了五年的時間,親自做了許多工藝復原的模擬實驗,請教了許多玉雕大師,研究大量的實物資料。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治玉都是人工動力,1958年以後,改用電動力,電動力比之人工動力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和生產力。明白了這一點,再掌握砣和解玉砂以及治玉的其他要素,就能明白治玉工藝對玉器造型、紋飾的影響,古今的不同以及工藝鑑定的要領。

    3、看形制和紋飾

    形制和紋飾這兩方面離不開,中國古代玉器的歷史有8000年,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化,古玉器的時代特徵均有不同,這就要求對各個時代的玉器整體造型要全面瞭解和掌握。古玉的造型與紋飾方面的學習是所有古玉研究者與愛好者的必修課,長期以來古代玉器的研究也一直圍繞著這一方面,對紋飾特徵的瞭解就特別重要。可以從史前玉器開始,按照時代,再運用型別學的方法進行梳理,

    以後不同朝代的玉器都是在之前的繼承和發展,許多玉器的造型紋飾都是可以向上追根溯源的,把玉器的脈絡理清楚,學習起來就不會吃力。

    只有自己懂,才不會被忽悠,要想掌握以上知識內容,因此就必須做到。

    閱讀古玉鑑定書籍,讀古玉鑑定的書必不可少,可先從系統的書籍入手,選擇知名學術專家的著作和正規出版社版本。對玉文化有系統認知之後,選擇感興趣的點進行重點學習研究,查閱資料,閱讀已有研究的專著和論文,翻看考古報告。

    參觀博物館實物,理論聯絡實際,古玉鑑定離不開大量實物標本的學習。在大量翻看古玉圖錄的基礎之上,還需要去各地博物館參觀,看考古出土的古代玉器,作為標準器進行學習和研究,緊跟考古發掘的步伐,看新展覽,看新器物,查新資料。

    聽學術講座和會議,在掌握了一定專業知識的同時,多聽和參加古玉相關學術專題講座和學術會議。各大博物館和研究機構,時常都會有玉器鑑定學術講座和研討會,密切關注,接受最新最前沿的研究發現和觀點,對學習古玉鑑定非常有提升。

  • 3 # 物語堂

    先就雕工簡單講講,如圖在放大鏡下清晰看到古人拉絲的痕跡。呈現出鋸齒狀,根據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古代人使用一種沾滿剛玉粉的細線進行鏤空部分的雕刻,這就是拉絲開片。

  • 4 # 宋洋藝術收藏

    一塊古玉要從多方面去衡量真假,先看材質、雕刻的工藝和形,還有包漿和沁。工和形主要衡量符合哪個時代的物件。再看包漿的程度,沁的程度來輔助判斷,因為真正的沁是造假做不出來的。一定把什麼是沁,沁怎麼形成的搞明白。如果沒有機會的就去博物館多看。不要隨意入手拿不準的古玉,打鐵還需自身硬,千萬不要聽取別人的故事。

  • 5 # 逸雲赤玉

    從歷史資料和館藏文物上看,瑪瑙和玉都有悠久的盤玩歷史,瑪瑙本身也屬於玉石一種,所以不能一刀切說哪個更適合盤玩,好比蘿蔔、白萊各有所愛,喜歡就盤起來。

    兩類都有各自粉絲群,而且還可以跨界,盤一陣瑪瑙,再盤會玉,或者一手瑪瑙,一手玉這都不是問題,各有各的美觀,各有各的心得收穫。

    若從升值性上考慮,兩者也不能比較,要從自己投入產出比上核算,瑪瑙和玉各有自己的王牌,玉中和田,瑪瑙中藏天珠、南紅都是收藏中佼佼者,所謂“千種瑪瑙,萬種玉”各有風情在人間。

    從盤玩的舒適性和美感度上看,瑪瑙和玉各有各的特點,和田的潤,翡翠的顏,南紅的溫,天珠的雅,戈壁瑪瑙的奇,大自然能夠提供這麼多美麗優雅的寶石讓我們盤玩,我們就盡情享受盤玩的過程吧,開啟萬物皆可盤,人生多精彩的模式。

  • 6 # 大江大河遇見收藏

    沁是辨玉開門否的首選標誌,沁種開門古玉開門便八九不離十了。但是沁種五花八門,古玉受沁的名稱也很多,這裡蒐集了古玉中相對權威的34大沁種、特徵、產生年代等,大體整理如下。

      一、玻璃光

      玻璃光一般在潮溼和密閉的環境中容易形成,顆粒細、密度大的玉質容易形成,盤過的比沒有盤地的容易形成。玻璃光澤,又似由內發,其色藍盈盈的,還能反射其他物品的影子。沁成時間在1200年以上。

      二、包漿

      傳世玉器生成包漿很快,有二三十年變可顯現。入土生成包漿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遠也不出包漿。玉生包漿,年代越久,包漿就越厚。

      三、玉萎縮

      由縫隙處萎縮,再形成線狀萎縮,再導致邊緣等處的大面積萎縮。用幾百年至幾千年不等。

      四、綹瑩沁

      綹瑩沁裡面沁進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銀需200年以上。

      五、黑漆古

      多由墓坑中的水銀所沁,有凹陷現象或閃現銀星。時間在1600年以上。

      六、開窗

      古玉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潔和距離邊緣遠的地方,在到了滿沁或者快到滿沁的狀態時,往往會留有一小塊尚未受到沁染而顯露原來玉器底子的地方,這片地方就稱為“開窗“,從開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玉器原來的本來面目。沁到這樣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七、變形

      鬆軟的玉器,遇到外力,就可能扭曲變形。剛出土的鬆軟古玉,在初盤時期,不要過於用力,以免損傷玉器。經後之後,就會變得堅硬起來。

      八、花臉沁

      花臉沁往往有多種沁蝕,比如色沁、土沁、水銀沁、鈣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九、牛毛紋

      牛毛紋一般由水銀、鉛鋅等物質沁成,線狀,順著某一個方向排列。時間需要800年以上。

      十、全皮色

      某種單一皮色基本能佈滿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鈣化、包漿等,但並未將玉器的肌理滲透。時間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鐵紅沁

      受鐵或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輕,重的地方還帶有棕紅或黑紅的塊狀物。沁成這種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時間。

      十二、石灰沁

      石灰沁輕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時間。石灰沁重者,玉內開始變得發紅,像小孩子的臉色,稱為“孩兒面”需要千年以上時間。沁蝕的更重者,形成一層不透明的皮殼,有薄有厚,稱為“雞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時間。沁得最重者,狀如朽骨,時間要在3000年以上。

      十三、血沁

      又稱血古。古人認為血古為血所沁。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血液時間一長就不再是紅色。這種色是由屍骨、色液、顏料、石灰、紅漆、木料、土壤等東西共同沁成的,可將玉器沁成猩紅色、棗皮紅、醬紫斑等色。不過,要形成棗皮紅和醬紫斑得需要700年以上的時間。

      十四、硃砂沁

      主要受殮葬的硃砂所沁。硃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紋飾處、鏤空等凹陷和粗糙處,將附近的玉皮染紅。若將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紅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時間。

      十五、水銀沁

      水銀沁的水銀既來自殮葬水銀,也來自土壤中的水銀。一般來講,土壤中的水銀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們習慣將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沁古,將沁成線狀的或小斑點的叫做水銀沁。千年以內的水銀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內的水銀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銀沁又黑又厚又亮。

      十六、土沁

      土沁一般由紅土和黃土沁成,呈澆黃至土紅色,中間似乎有一個小核,核周圍呈現放射性雲塊形斑痕狀,好似用黃色炸藥的鞭炮崩的痕跡。過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會出現疙瘩或小坑,或變為土咬或蛀蝕。

      十七、水沁

      淨水能使玉器晶瑩、滑潤,幾百年之內的,呈玻璃質的藍綠螢光,被稱為“澄潭水”;幾百年以上表面就長一層水鏽。大部分的水沁是汙濁之水,玉器被染上汙濁之氣,或被水中礦物質所沁,300年開始長水鏽,1000年可使玉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鏽變得十分乾老。

      十八、釘金沁

      釘金沁的沁佔呈釘子眼兒狀,帶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線狀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釘金水銀沁。形成釘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九、凹陷

      開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進的物質與玉石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物質揮發、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屬沁入。時間分情況而異,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會開始顯現,時間越長,凹陷越重。

    二十、飯糝

      是指在玉的裡面生成的點狀、顆粒狀的帶色物質,就像玉的裡面有大米飯粒、小米飯粒、玉米糝,有的還伴有粥狀物。沁成這種情況,玉質疏鬆的600年即可,緻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二十一、冰裂紋

      冰裂紋又稱“開片”。是玉石的自然老化(例如受熱脹冷縮和水、空氣作用,以及弱酸、弱鹼的腐蝕)現象,以及沁進之物的催化作用的結果,需要的時間要在1900年以上。

      二十二、鈣化

      這是玉石一種變質現象,多由氧化和複分解過程而形成比較疏鬆的物質,所以較為鬆脆,怕磕碰。這種鈣化層就越厚。

      二十三、全色沁

      也稱坩色沁。這種沁的特徵是,大面積的乃至整個玉器,從外到內沁成某一主色調。名稱有坩黃、坩青、蝦籽青、皮蛋青、秋葵黃、棗皮紅、老土紅、冰糖色、玫瑰紫等幾十種。沁成這類顏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 7 # 品玉賞瓷

    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823175318480617996/?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88990493&use_new_style=0&req_id=20200509101453010129048223246F5208&group_id=6823175318480617996有詳細論述

  • 8 # 謝亞鐵

    看工:切割、鉈痕、解玉砂、拋光、陰線、陽線、鏤空、拉絲、鑽孔…

    看沁:沁變層次、沁入深淺、沁色濃淡、沁門、沁幔、沁變程度…大多玉越老沁越濃越奇異…

    看坑:土坑、火坑、水坑、傳世…

    看老氣:包漿、光澤、蝕斑、蝕面、蝕孔、收縮、增生、裂痕、擦痕…

    看玉種:藍田玉、和田玉、岫玉、獨山玉、青海玉、羅甸玉、西峽玉、武山玉、六安玉、俄玉、韓玉、北極玉、翡翠、貴翠…

    看器型:尺寸、圓雕、片狀、人物、圖案…

    看神韻:比例、細膩、粗放…

    看文化、風尚:文化風尚會在玉器上顯然…

    ……

    (圖:應是水坑特徵高古玉)

  • 9 # v青春無願

    鑑定古玉一定要根據當時的生產工具來看加工痕跡,無論是陽線還是陰線,都是慢輪用解玉砂加工而成,邊緣都不會太齊整,放大觀察,都有停頓和齒芽的痕跡。傳世的要有氧化的包漿和把玩手痕,包漿從外及裡,有滲入之象,仿品顏色都是浮在表皮!出土沁跡,千個千樣,無花八門,但,都會有千年的瑩潤寶光,仿品做舊,往往都是亞光。腐蝕,鹽析,蟲咬,酸漬真品都十分自然,表面和玉肉心定有過渡和浸入關係!

  • 10 # 南山識玉

    怎麼判定古玉的真偽?

    這個問題太大了,一個沁色需要寫一本書~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而玉石使用達到八千年。遠在八千年的新石器時期,興隆窪文化就出土了玉玦、玉斧、玉錛等~

    全國各地都有大規模古玉出土,由於玉器的本身材質、出土環境、風土人情、宗教禮儀等因素不同,玉器本身所具備的特徵也有不同,因而鑑定方法也就各不相同。

    所以鑑定時,必須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時間能證明一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只有透過長時間的學習,一線觀察,市場打磨,不斷的對玉器進行盤玩、觀察、試驗、總結,你才能提高自己的玉石鑑定水平~

    但是,並不是說這樣就能不打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必須要不但要學習古玉,還要學習仿古玉~

  • 11 # 天地人神鬼001

    古玉的真假斷代需要非常多的知識。瞭解各朝各代的文化體系。還有每個朝代的工具,形制。我們國家從發現古玉到如今有6000多年的歷史了。紅山文化,齊家文化,良渚文化……殷商,秦漢……到唐宋元明清的各個朝代的玉器。非常的多。所以必須先要學習。多看,去各大博物館仔細研究,參考。還有很多書籍可以學習。從器型,雕工,拋光,用具,雕刻手法,還有玉質,皮色,沁色,鈣化等……慢慢判斷這件的真偽。我個人覺得學習積累才是最重要的。有機會多上手對比,看看以前的坨工痕跡。還有古人對玉的理解和如今不一樣的。所以要不斷的多看,多學,掌握知識最為關鍵。這樣才能判斷一件器物的真假。

  • 12 # 藏玉閣翡翠郭小美

    鑑定古玉六要素:

    料、工、型、紋、侵蝕、包漿!

    一偽具偽,全真為真

    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時代審美,而玉器在不同朝代同樣有不同的表現。要吃透朝代的玉器就需要看這六要素特徵,才能分辨古玉是否作偽,這個就需要很系統的古玉知識

  • 13 # 卓然堂

    古玉的範圍太大,應按時期具體分析,每個時期的古玉都有其特徵,不同地域也各有工、料的不同特點,一篇短文不可能概括。

    這方面推薦百集談古玉的系列網文。昨日剛一口氣拜讀完畢,圖文並茂,值得一讀,這裡實在不敢班門弄斧。對高古玉感興趣的玉友,戰漢古玉、一夫之也頗具水準,時有精見。

    要提醒一下新進玉友,對高古玉要慎入,沒有足夠的知識經驗,難免交學費,傷了熱情,打擊了信心。從明清小件入手,貨源廣,價格低,把握大。也不會觸犯法規。

  • 14 # 醉愛老天珠

    看到一件器物,十秒內能明白以下表現就是高手~~~材料、工藝、造型、紋飾、侵蝕、包漿、點動、活線、靈面、色變。

  • 15 # 憶桐君

    一、看玉的光澤度

    觀澤度可以說是影響玉價效比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掌握這一點看光澤度的方法對於鑑別玉的真假與否還是非常有用的。如果是真玉的話,從色澤度看起來是非常明亮的,而且還帶有一種光瑩剔透的感覺。但如果是假玉的話,即使在非常強的燈光的照射下也是依然暗沉,有一種死氣沉沉的視覺效果。

    二、聽玉的聲響

    這個方法主要靠的就是個人的經驗,一般非常懂得鑑別真假玉的專家們就可以依據敲玉發出的聲音來辨別。真玉的響聲是比較清脆的。

    三、看玉切工的精緻程度

    一般來說,如果專業的鑑別玉的專家的話,就會非常注重玉的切工問題。換個角度講,如果玉的切工的活越細緻的話,在市場上也能賣出一個非常好的價格。真玉的切工是非常細緻的,容不得一點的差錯,這些細緻的活也主要是體現在雕刻的手工活的技術水平上。

    四、看玉有沒有裂縫

    裂縫可以說是影響玉本身美感和市面價格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是真玉的話,因為本來玉的材質質量就是比較好的,往往沒有裂紋的出現,即使是出現了裂紋,深度也不會太深,1而且一般專業的玉製造者都會採用雕刻的方式把有裂紋的地方進行一個精細的雕刻。

    但是如果是假玉的話,只要出現一處裂紋,往往深度都會比較深,而且稍微易一大力一撞的話,就會出現碎的情況。所以這也是一個很好辨別真假玉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起來。

  • 16 # 古玉傳奇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古玉鑑定是一項技術活,鑑定古玉的真偽一般從它的材質、器型、紋飾、雕工、沁色等方面來綜合判斷。

    鑑定古玉是一門大有講究的學問。鑑定古玉必須具備豐富的鑑賞知識、道德修養,以及較高的藝術欣賞水平的! 鑑定古玉涉及的內容比較多,需要懂得材料學、工藝學、痕跡學原理、瞭解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制玉的藝術風格、紋飾和工藝特點。

    鑑定古玉一般由表及裡,透過表象看本質! 我們看一塊古玉,最先看到的就是光澤、包漿、沁色、紋飾和造型。 首先察其神潤,也就是藝術性。只有形神兼備的古玉才能稱為上品體!在鑑定過程中,我們可以藉助放大鏡、聚光燈來進行細緻入微地觀察。觀察越細緻,越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一、看材質。古代用玉大多是新疆和田玉和地方玉。現在的俄羅斯產的軟玉,白得發悶,沒有和田玉那種潤度、脂感和糯性。青海料則水汪汪。韓料泛黃泛灰,有粥樣感覺。地方玉則有千百種,更要綜合其他因素來判斷!

    二、看紋飾、器型。每個時期都有自己的紋飾、造型和審美特點。大多是雙面工,圓雕、浮雕、鏤空雕,減地陽雕等等。紋飾精美,精雕細琢、不惜工本!

    三、看雕工。古代是慢砣工,陰刻線呈大多V字形或半圓形槽口。底部 非常平整 ,邊緣一般沒有茬口,該直的直,該彎的彎,沒有斷斷續續的,刀法非常犀利的、穩健的!

    四、看沁色。沁色浮於表面,受沁部位沒有過渡的,顏色單一的,發死的,不自然的,大多是仿品。如果用聚光燈從底部或側面打一下,我們會發現真古玉陰陰沉沉,沁色深入肌理,由表及裡,玉質沁色渾然一體!

    五、看光澤。新玉、假玉高光,賊光,刺眼。真品大多表面寶光四溢,這種光澤柔和內斂,不傷人眼的,像夕陽照到冰面上的感覺!

    六、看汗毛孔。假玉表面毛孔大多被染過的化學顏料堵死了。真古玉是會呼吸的,表面有很多像人體汗毛孔那樣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的小眼,呈不規則分佈的。

    七、看包漿。假玉是沒有熟舊感的。一般情況下,真古玉陰刻線底部的包漿與其它部位的包漿不一致。它的陰刻線和綹裂部位受沁會比較嚴重的,顏色也會比較深的。

    八、看玉表面的次生物。一般入過土,會有土沁,上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纖維、鐵質、鎂、鉻,錳元素或其它棺木、衣服的雜色滲透,或區域性產生質變、鈣化、裂紋、氧化凸起等。

    九、看配孔。假玉配孔旋紋粗細是均勻的,間距、高低一致的,並且平行於玉表面,過於規整,實乃機器工。真玉打孔一般用管鑽、珵鑽、直孔,對鑽孔,喇叭孔、蜂腰孔……旋紋粗細大小長短不一的,有重疊,痕跡雜亂無章的……

    十、看打磨工藝痕跡。假玉如果用40倍放大鏡觀察,表面打磨留下的細小陰線長短、粗細、高低一致,間隔也一致,平行或垂直於玉表面,與真古玉是截然相反的。真古玉用解玉砂打磨,表面線條粗細不等,橫七豎八,雜亂無章的,非常柔和的,甚至還會出現凹凸不平的面和坑坑窪窪的小眼。

    古玉鑑定殊為一門專學,然其雖奧,並非常人不可企及。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綜合多方面的因素進行分析類比,就一定能做出一個較為準確的判斷!

  • 17 # 謝亞鐵

    寫一萬句不如一件真品在手…看到有的人天花亂墜而一地贗品,只有誤導人的份兒,還愛拉黑異見,學無所長,眼無所辨,腦無所悟,還愛件高帽…玩玉人乎?實乃國寶先生也…可知玩藏鑑人亦為一技

  • 18 # 歷史文化收藏與研究

    怎樣判斷古玉真偽?解開神秘的面紗馬上開始:

    ①看包漿(包括玉的氧化殼、沁色、腐蝕坑)

    ②拉絲痕(古人用皮條或馬尾毛或其它繩索沾上潮溼的金剛沙改出來的,多弧形,加工痕跡不規則。)

    ④看鑽孔(鑽孔分為馬蹄孔和管鑽孔。馬蹄孔就是圓錐形的實心鑽沾上潮溼的金剛沙磨出來的孔。管鑽孔就是用空心的竹或動物的骨或金屬圓管沾上潮溼的金鋼沙磨出來的孔。磨出孔的共同特點:孔不圓,螺絲痕不規則。)

    ⑤看玉表面打磨不規則解玉砂痕到代。

    以上由於古人制玉工具簡陋,掌握這些基本特點,輕鬆搞定古玉!

  • 19 # 看見zhang--jlan

    靠一位帶領你的好師傅,同時也靠自己的眼睛細微觀察與比較,更靠大腦來仔細思考還與自身對古玉收藏的悟性,才能辨別真假古玉缺一不可。

  • 20 # 玲瓏佛玉

    沁是辨玉開門否的首選標誌,沁種開門古玉開門便八九不離十了。但是沁種五花八門,古玉受沁的名稱也很多,這裡蒐集了古玉中相對權威的34大沁種、特徵、產生年代等,大體整理如下。

    一、玻璃光

    玻璃光一般在潮溼和密閉的環境中容易形成,顆粒細、密度大的玉質容易形成,盤過的比沒有盤地的容易形成。玻璃光澤,又似由內發,其色藍盈盈的,還能反射其他物品的影子。沁成時間在1200年以上。

    二、包漿

    傳世玉器生成包漿很快,有二三十年變可顯現。入土生成包漿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遠也不出包漿。玉生包漿,年代越久,包漿就越厚。

    三、玉萎縮

    由縫隙處萎縮,再形成線狀萎縮,再導致邊緣等處的大面積萎縮。用幾百年至幾千年不等。

    四、綹瑩沁

    綹瑩沁裡面沁進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銀需200年以上。

    五、黑漆古

    多由墓坑中的水銀所沁,有凹陷現象或閃現銀星。時間在1600年以上。

    六、開窗

    古玉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潔和距離邊緣遠的地方,在到了滿沁或者快到滿沁的狀態時,往往會留有一小塊尚未受到沁染而顯露原來玉器底子的地方,這片地方就稱為“開窗“,從開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玉器原來的本來面目。沁到這樣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七、變形

    鬆軟的玉器,遇到外力,就可能扭曲變形。剛出土的鬆軟古玉,在初盤時期,不要過於用力,以免損傷玉器。經後之後,就會變得堅硬起來。

    八、花臉沁

    花臉沁往往有多種沁蝕,比如色沁、土沁、水銀沁、鈣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九、牛毛紋

    牛毛紋一般由水銀、鉛鋅等物質沁成,線狀,順著某一個方向排列。時間需要800年以上。

    十、全皮色

    某種單一皮色基本能佈滿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鈣化、包漿等,但並未將玉器的肌理滲透。時間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鐵紅沁

    受鐵或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輕,重的地方還帶有棕紅或黑紅的塊狀物。沁成這種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時間。

    十二、石灰沁

    石灰沁輕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時間。石灰沁重者,玉內開始變得發紅,像小孩子的臉色,稱為“孩兒面”需要千年以上時間。沁蝕的更重者,形成一層不透明的皮殼,有薄有厚,稱為“雞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時間。沁得最重者,狀如朽骨,時間要在3000年以上。

    十三、血沁

    又稱血古。古人認為血古為血所沁。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血液時間一長就不再是紅色。這種色是由屍骨、色液、顏料、石灰、紅漆、木料、土壤等東西共同沁成的,可將玉器沁成猩紅色、棗皮紅、醬紫斑等色。不過,要形成棗皮紅和醬紫斑得需要700年以上的時間。

    十四、硃砂沁

    主要受殮葬的硃砂所沁。硃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紋飾處、鏤空等凹陷和粗糙處,將附近的玉皮染紅。若將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紅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時間。

    十五、水銀沁

    水銀沁的水銀既來自殮葬水銀,也來自土壤中的水銀。一般來講,土壤中的水銀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們習慣將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沁古,將沁成線狀的或小斑點的叫做水銀沁。千年以內的水銀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內的水銀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銀沁又黑又厚又亮。

    十六、土沁

    土沁一般由紅土和黃土沁成,呈澆黃至土紅色,中間似乎有一個小核,核周圍呈現放射性雲塊形斑痕狀,好似用黃色炸藥的鞭炮崩的痕跡。過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會出現疙瘩或小坑,或變為土咬或蛀蝕。

    十七、水沁

    淨水能使玉器晶瑩、滑潤,幾百年之內的,呈玻璃質的藍綠螢光,被稱為“澄潭水”;幾百年以上表面就長一層水鏽。大部分的水沁是汙濁之水,玉器被染上汙濁之氣,或被水中礦物質所沁,300年開始長水鏽,1000年可使玉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鏽變得十分乾老。

    十八、釘金沁

    釘金沁的沁佔呈釘子眼兒狀,帶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線狀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釘金水銀沁。形成釘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九、凹陷

    開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進的物質與玉石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物質揮發、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屬沁入。時間分情況而異,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會開始顯現,時間越長,凹陷越重。

    二十、飯糝

    是指在玉的裡面生成的點狀、顆粒狀的帶色物質,就像玉的裡面有大米飯粒、小米飯粒、玉米糝,有的還伴有粥狀物。沁成這種情況,玉質疏鬆的600年即可,緻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二十一、冰裂紋

    冰裂紋又稱“開片”。是玉石的自然老化(例如受熱脹冷縮和水、空氣作用,以及弱酸、弱鹼的腐蝕)現象,以及沁進之物的催化作用的結果,需要的時間要在1900年以上。

    二十二、鈣化

    這是玉石一種變質現象,多由氧化和複分解過程而形成比較疏鬆的物質,所以較為鬆脆,怕磕碰。這種鈣化層就越厚。

    二十三、全色沁

    也稱坩色沁。這種沁的特徵是,大面積的乃至整個玉器,從外到內沁成某一主色調。名稱有坩黃、坩青、蝦籽青、皮蛋青、秋葵黃、棗皮紅、老土紅、冰糖色、玫瑰紫等幾十種。沁成這類顏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以上沁蝕狀態生成時間,是相對於中等的土壤、氣候條件而言的。我們習慣將古玉存放環境為分幹、中、溼以及熱、溫、寒等若干類土壤氣候型別。若在乾性和高寒地區環境內,沁蝕的速度就慢得多;在密閉及腐蝕物少的環境裡,沁蝕的速度就會更慢一些;在溼熱性環境內,沁蝕的速度就會快得多;在強酸、強鹼或海灘鹽地區的環境中,沁蝕和腐蝕的速度就更快。古玉所處的小環境還分水坑、火坑和幹坑。一般講,水坑之玉多斑點,形如蟲蛀;火坑之玉多裂紋,形同石灰;幹坑之玉皆帶有枯槁之色、土鏽之痕。三者如無變質或蝕缺,盤之日久,皆可復原,但水坑不如火坑,火坑不如干坑,火坑之玉是最難恢復原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文藝的說“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