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各大衛視的收視率怎麼計算的啊
7
回覆列表
  • 1 # 童年時楊光鄭好

    收視率調查記錄的是觀眾收視行為結果,而非收視行為本身。

    但是透過對結果的分析,完全可以透視收視行為,以及分析影響收視行為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簡單地說,收視行為即選擇,包括看與不看的選擇,什麼時間看的選擇,看什麼頻道什麼節目的選擇,看多長時間的選擇,以及如何看(伴隨行為)的選擇。行為選擇的結果透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下來,成為計算收視率和研究收視行為的基礎資料。

    由此可見,從收視率調查資料出發進行收視行為研究,首先要做的是把原始收視資料經過有效的整理、彙總和歸納,形成收視率指標,然後研究收視率所透視的收視行為模式,研究影響收視率變化和收視行為選擇模式形成與改變的諸種因素,研究收視率在反映收視行為方面的侷限性以及突破辦法。 基於調查資料計算收視率指標 收視率調查資料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被調查者(被調查個人及其所屬戶)的背景資料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個人/家庭收入、個人/家庭資產、家庭規模、家庭角色關係、家庭收視裝置佔有情況和電視接收情況、基本生活態度和休閒選擇、工作情況、居住地區、使用語言等。這部分資料主要透過樣戶入網調查得到,成為進行收視率計算和分析的背景資料。

    另一部分是透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到的被調查者個人的電視收視資料,具體即有電視的家庭戶(樣本戶)中每位成員(年齡4週歲及以上的被調查者)在每天連續的24小時內每15分鐘(人員測量儀為每分鐘)收看或不收看電視以及收看什麼頻道的記錄資訊。

    另外還有一部分資料不屬於收視率調查資料,也就是說不是從樣戶調查得來的資料,但對收視率計算與分析也至關重要,這就是電影片道屬性資料和電視節目播出資料。這部分資料一般由電視臺提供或透過電視監播得到。 有了以上三部部分資料,就使得收視率指標的計算成為可能。只根據電視收視資料可以計算總收視率及分時段分頻道的收視率;如果結合背景資料資料,則可計算分目標觀眾收視率;如果結合電視節目播出資料,則可計算節目收視率。

    這樣組合運用這些資料,就可以計算出一系列的收視率指標。 根據這一體系結構,收視率指標被區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基本指標,指各種計算口徑的收視率,如按人計算的收視率、按戶計算的收視率、按時段計算的收視率、按節目計算的收視率、按目標觀眾計算的收視率等。

    另一類為派生指標,包括反映市場結構的指標如收視份額(或稱市場佔有率)、觀眾構成等,反映節目收視量的指標如開機率、總收視點(GRPs)、平均收視時間、到達率和暴露頻次等,反映節目收視偏好的指標如節目吸引力、觀眾重疊率、觀眾忠誠度等。這些指標有的更受電視臺重視,因為其對指導電視節目編排更有意義;有的更受廣告公司和廣告主重視,因為其對測算廣告投放成本、最佳化廣告投放策略更有意義。 這些指標的計算都有明確的定義和公式。在這裡 我就不跟你舉例子了

    某特定時間段內按戶或按人的電視平均開機(不論看何頻道)百分比; 到達率(Reach):作為觀眾收看某一系列節目或某一廣告排期插播點至少一次的累積百分比; 暴露頻次(Frequency):一個廣告排期或一系列節目中觀眾的平均收看次數; 收視份額(Audience Share):某一規定時段內,某特定頻道或節目的觀眾收視量佔觀眾總收視量的百分比。

  • 2 # 東哥暢談

    自2008年底,全球知名調查機構尼爾森結束在中國市場的收視率調查業務以來,全國各電視臺各大城市的所有收視率,基本由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一家出具。透過電話,問卷調查,機上盒或其他方式抽樣調查來得到收視率。經常被採用的收視率採集方法有兩種,即日記法和人員測量儀法。日記法是指透過由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填寫日記卡來收集收視資訊的方法。樣本戶中每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日記卡,要求他們把每天收看電視的情況(包括收看的頻道和時間段)隨時記錄在自己的日記卡上。日記卡上所列的時間間隔為15分鐘。每一張日記卡可記錄一週的收視情況。 人員測量儀法是指利用“人員測量儀”來收集電視收視資訊的方法。樣本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鈕,而且還留有客人的按鈕。當家庭成員開始看電視時,必須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不看電視時,再按一下這個按鈕。測量儀會把收看電視的所有資訊以每分鐘為時間段儲存下來,然後透過電話線傳送到總部的中心計算機。 在如今機頂盒越來越普遍時,機頂盒在每天深夜把收視戶的收視情形回傳給收視率調查公司,更加方便和節省人力了。但收視率很容易被操控,只要操縱幾個樣本戶,收視率就能翻一倍據人民日報《電視收視率發現造假行為》文中已被查實的“汙染樣本”證明,有樣本戶被有目的的人或機構找到,即可輕易“汙染”收視資料——只要操縱幾個樣本戶,成功提交全家全天看某特定衛視的資料,就能讓該衛視的資料一下子上升到0.3至0.5左右,幾乎翻了一倍。“挖樣本”的行為為何能影響收視率?在這裡我們採用美國從事機頂盒收視調查的機頂盒資料領跑公司Rentkra和中國市場索福瑞的樣本資料,據悉,其覆蓋的使用者總數超過1500萬,能夠統計來自有線、電信、直播衛星的收視情況。美國現人口總數約3.07億,約9000萬戶。目前索福瑞全國調查網擁有樣本55000戶。中國現人口總數約13億,約3.8億戶。從這兩個取樣資料我們可以計算出,在忽略在有些家庭所有電視上都裝機頂盒前提下,美國1百戶中約有16戶成為樣本戶,為收視率採集提供資料。中國一百戶中約有0.014戶成為樣本戶,為收視率採集提供資料。16對比0.014,這是一個非常懸殊的對比。由此可見是中國電視收視率超低的樣本採集率成就了造假的溫床,也間接證明了在中國有些城市,只要只要操縱幾個樣本戶,就能夠使某地方衛視在該城市收視率翻倍增長。7月6日,著名評論家仲呈祥在某研討會上發言對收視率做出了評擊,稱全中國近十三億人口,而索福瑞全國調查網只憑區區55000戶資料樣本就做出一個收視率來,真假且不說,單是這個可憐的採集機率就無法體現出真實的收視率來,這樣的收視率不可信。上面的資料是來自騰訊2010年的一篇報道,現在的樣本戶應該是“覆蓋6.23萬餘戶樣本家庭及超過20.2萬樣本人口”

  • 3 # EndyC

    前面回答的這些不方便且不精確的統計方法都是因為當時的電視是一種廣播式系統。和我們平時聽的音訊廣播是一個道理。電視臺把訊號廣播出來,客戶端到固定的頻點(俗稱頻道)上進行接收。只是一個主要走中頻FM,一個走高頻HF甚高頻VHF或特高頻UHF。為了解決衛星電視在客戶端使用天線接收存在訊號不良,維護困難等問題,漸漸採用廣電直接使用大天線接收衛視訊號,增強處理後轉化為數字格式,再透過同軸電纜傳送到千家萬戶。這個就是一個DVB-S(satellite)和DVB-C(cable)標準的區別,中國主要使用後者,不過最近國家也有意發展偏遠地區的衛星電視系統。cable雖然訊號遮蔽好,噪音低,衰減小,比起其他方式更易於傳輸大頻寬的影片訊號,但缺點也很明顯,它仍然是一個單向通道,只能支援廣播式下發,而無法得到使用者反饋,這就帶來使用上的侷限性,比如無法進行影片點播。於是我們想出了一個招叫NVOD,準影片點播,其原理是使用多個頻點每隔幾分鐘開始播同一個節目。使用者任何時候切入,選擇適合時間點的那一個頻點開始觀看即可接近實時點播效果。很多城市估計現在還保留著這種系統。這樣頻點資源太過浪費,於是開始想辦法得到使用者反饋,開始了雙向機頂盒的研究。前面說到了頻點資源的珍貴性,一個頻點38mbit頻寬,分配給電影片道的總頻寬就那麼多,肯定是不能用專門的頻道去做回傳通道的。於是在純粹的TV上增加了IP通道,透過RJ45介面和光纜達到訊號回傳目的。IPTV也就應運而生。電信的IPTV和廣電的雙向機頂盒區別就在於IPTV上下行都是光纜,廣電下行是同軸電纜。有了雙向通道,使用者方便了,想點什麼點什麼,就跟網上看影片一樣,這就是VOD的由來,VIDEO ON DEMAND,按需要給影片。服務提供商也方便了,隨時可以知道使用者在看什麼頻道,收視率取樣範圍更廣、取樣率百分比更高,統計也就更為精確。

  • 4 # 雪菜肉絲有點面

    看了這麼多回答才發現,相對於網際網路公司,傳統媒體的落後真是令人髮指……這種資料統計對於網站和手機app來說根本不叫事吧

  • 5 # 沒有關係ii

    我們家一個電視只用來玩ps,另一個基本不開。我媽用ipad,我爸用手機,看電視劇 看球都不用電視。哦對了,偶爾用電視放一下小孩的照片和影片,小米盒子都不用了。有線電視兩三年沒交費了。電視收視率?好尷尬。

  • 6 # 掌勺衰

    美國電視收視率統計機構尼爾森公司(Nielsen)日前表示,在對其新的統計技術進行了為期兩週的測試後,公司方面認為這一技術能夠較準確地對在移動裝置上播放的流媒體進行監測,並分析出相應的節目收視率。如果這一技術最終能夠得到推廣,將能填補使用平板電腦和智慧手機觀看電視節目的收視率盲區。

    尼爾森測試的合作物件是Syncbak公司,這家公司的應用目前能為使用者得供實時電視節目以及CBS旗下的四家電視臺的點播節目(WCBS、WLNY、KCBS和KCAL)。測試結果顯示,尼爾森能夠成功監測到透過這一應用在移動裝置上收看或點播的所有節目量。

    CBS調研部負責人大衛·波特克(David Poltrack)認為:“隨著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收看電視節目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轉變,有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離開了家中的電視機螢幕,這是一個從線性收視向非線性收視的跨越,我們急需獲取這部分收視人群資訊的辦法。”

    流媒體的競爭力不斷增加,傳統電視臺與流媒體公司有關版權的紛爭也沒有斷過,除了打官司以外,各大電視臺與流行媒體公司也開始進行合作,或開發自己的流媒體客戶端。今年4月,CBS也開始向Syncbak注資,不久後,ABC也在自己的官方客戶端上放出直播節目。這都說明電視臺對非傳統觀眾的重視程度正在增加。

  • 7 # 貴圈保安

    換言之,電視臺是可以選擇不同樣本覆蓋率的資料去查收視的——這就是業界所說的“全國網”和“城市網”的兩套收視率資料。

  • 8 # 削了皮的小土豆

    非常複雜,有專用的儀器和裝置,也有電話訪問。平常人只關心的是結果,如下圖:

    希望可以幫到你

  • 9 # 一窮二白翩翩少年

    收視率調查

    收視率是電視臺對節目質量進行評估的主要指標。建立科學、公正、準確的評估體系是評價節目質量高低的重要措施,而收視率又是這一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收視率調查一般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根據電視節目的覆蓋範圍及不同地域的人口分佈,選擇相對合理的樣本數量。以武漢市為例,為了調查武漢市今年2月有多少家庭收看了湖北新聞聯播,可以透過隨機抽樣選擇武漢市1000個家庭,如果其中有600戶收看了該節目,則樣本比例 p=600/1000=0.6,(一般而言當樣本個數大於30則近似服從數理統計中的正態分佈函式,低於30可用 t分佈函式。)如果選擇置信度為95%,則置信區間為 0.57,0.63 ,因此對於武漢市收看湖北新聞聯播的人口比例即收視率在57% 63%之間,有95%的置信度,誤差不超過5%。可見抽樣調查比全面普查省時、省力,也更經濟,比較接近現實狀況。

    收視率調查資料的取得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日記式調查法,二是採用相關儀器自動記錄法。

    (1)日記式調查法。電視臺設計相應的調查問卷或卡片給被調查家庭,請家庭成員配合並將其每日收看電視者按性別、年齡、收入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等分別記錄,並對受調查家庭給予一定的報酬。對問卷根據需要按周或按月收回,由專人進行統計分析,計算相應的百分比,從而得出收視率並計算偏 差的大小。

    (2)儀器自動記錄法。如 A C尼爾遜公司採用 A u d i m e t e r,日本電通公司採用的 V i d e o m e t e r等裝置,放置於被調查家庭的電視機旁,被調查家庭所收看的節目時間和電視臺,將被一一記錄在儀器內部的軟片上,一週或兩週後,軟片送回電視臺,經過顯像讀出,並透過相應的計算機程式處理,以計算出每日全部節目每分鐘的收視率。 收視率調查既可委託專門的調查機構,如 A C尼爾遜、央視調查等,也可自己成立調查機構。

    收視率和電視節目質量有一定相關性,但並非嚴格正相關,有時會出現“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現象,因此不能單純以收視率的高低來判定節目質量。收視率只是從量的角度反映出節目有多少人看,但觀眾為何要看,他們對節目的感受和質量的評價怎樣,這些更深層次指標難以在收視率調查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因此還要引入觀眾滿意度調查。

    觀眾滿意度調查

    電視作為大眾傳媒是面向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於社會公眾利益。因此電視節目要源於生活,在節目形式和內容上應該倡導積極、健康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生活,真實反映時代現狀,弘揚時代主旋律,並在意識形態上推動社會全方位協調發展。

    在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多元化的年代,觀眾的需求同樣是多元化的。近年來為片面追求收視率,電視節目出現一些庸俗化、雷同化和模式化,抄襲之風盛行,快餐文化比比皆是。正如物種選擇的多樣性一樣,電視節目應該善於挖掘受眾的潛在需求和現實需求,為不同的觀眾奉上不同的精神文化產品,而這些可以從觀眾滿意度調查中得到答案。 (1)問卷調查。透過隨機抽樣選擇樣本併發放問卷,讓被調查者根據個人喜好對電視臺節目進行綜合評分,定期收回問卷,並計算各個節目的總得分和平均得分,進一步調查還可就節目的思想性、文化品位、製作水準(如聲音、畫面及拍攝手法等)、藝術感染力等各個方面進行打分。這對被調查者的要求較高,同時無法避免有人根本沒看過這些節目。因此可以補充上實驗法,即讓被調查者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觀看節目,看完後打分以及記錄個人感受、節目印象記憶等,再統計分析,形成調查報告。

    (2)網路調查。在電視臺網站上設立一個專欄供觀眾投票和留言。假設有十個欄目,可以讓觀眾根據其對欄目的喜好程度進行排序和打分,然後彙總,以統計出各節目的觀眾支援度。但網路調查法目前還存在較大侷限性:一方面因為廣大農村等不發達地區網路不普及,調查結果有一定片面性;其二,因為網路調查法還無法完全消除作弊等手段,結果可能有一定欺騙性。但網路調查可能是一種趨勢。

    (3)隨機訪問法。可透過電話或街頭隨機採訪,調查觀眾對各類節目的熟悉程度、認同程度以及對該節目的評價和建議等。

    (4)其他資訊反饋體系。電視臺透過其固定的信箱(如電子信箱)或電話傳真等,提供一個互動、交流平臺,甚至可以讓節目製作人員與觀眾線上交流,獲取觀眾的支援或批評意見,並對這些意見進行歸類,找出共性的部分,並記錄歸檔。

    如果說觀眾對電視節目的評估更多地是基於感性認識,那麼專家評估則賦予了更多理性成分。為了使評估體系更加完善,還應該建立專家評估體系。

    建立和完善專家評估體系

    影響一個電視節目收視的因素很多,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還有一些不可預測的因素,這需要在長期實踐和觀察中慢慢探索和總結。但無論如何專家評估體系將使電視節目的評估更加全面合理,並將從理論和實踐上指導電視節目的投入、編排、製作及後期播出等,從而摸索出電視節目發展的一些內在規律。專家評估體系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專家會議法。借鑑西方管理學中的德爾菲法,邀請電視傳媒的專業人士、大專院校的學者以及一些獨立的電視節目製作人組成團隊,透過問卷形式,由各成員獨自對該節目的政策理論水平、藝術水準、現實指導意義和製作水準等方面,從深度和廣度上進行相應的評分,並對該節目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為了改變德爾菲法耗時較長的弊端,可利用現代網路手段,將問卷傳送到各個專家的計算機終端,專家透過計算機傳輸其結果。由於沒有成員面對面交流,從而隔絕了群體成員間過度的相互影響,其評價往往比較客觀。與此相似還可以採用電話會議和影片會議。

    (2)內外部管理專家評估。如果說行業專家主要從電視節目質量本身及其社會效益方面進行評估的話,那麼內外部專家則主要從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益上予以評估。內外部專家構成包括電視臺內部管理人員、管理諮詢公司人員、大專院校的學者等。他們主要從組織形式、分工與協作、工作流程、績效評估、創新思維等方面評論電視節目管理工作,同時從電視節目的製作成本(如直接經費投入、策劃製作人員工資獎金、機器裝置的折舊)、播出成本(如前期宣傳費用、頻道佔用費用的折算、播出人員的工資獎金等)以及機會成本進行評估,並核算出該節目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包括該節目的廣告費、贊助費、節目銷售利潤等,從而得出該節目產生的淨利潤,並比較不同節目的投入產出比。

    但由於電視臺並非以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其經營戰略目標,因此對電視節目的評估應綜合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相結合的辦法來進行。如社會公益性節目從短期看,其經濟效益可能是虧損,但從長期看對電視臺的公眾形象甚至未來經濟效益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對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不同節目中的權衡,可根據節目的型別和性質加以調整,以求得公正與合理。

  • 10 # 燈飾生產

    收視率指在某個時段收看某個電視節目的觀眾人數,以百分數表示。現在一般由電視臺委託專業公司,透過電話或其他方式取樣調查來得到收視率。

    收視率是怎麼計算的:基於調查資料計算收視率指標收視率

    調查資料包括兩部分。

    一部分是被調查者(被調查個人及其所屬戶)的背景資料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個人/家庭收入、個人/家庭資產、家庭規模、家庭角色關係、家庭收視裝置佔有情況和電視接收情況、基本生活態度和休閒選擇、工作情況、居住地區、使用語言等。這部分資料主要透過樣戶入網調查得到,成為進行收視率計算和分析的背景資料。

    另一部分是透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到的被調查者個人的電視收視資料,具體即有電視的家庭戶(樣本戶)中每位成員(年齡4週歲及以上的被調查者)在每天連續的24小時內每15分鐘(人員測量儀為每分鐘)收看或不收看電視以及收看什麼頻道的記錄資訊。

    另外還有一部分資料不屬於收視率調查資料,也就是說不是從樣戶調查得來的資料,但對收視率計算與分析也至關重要,這就是電影片道屬性資料和電視節目播出資料。這部分資料一般由電視臺提供或透過電視監播得到!

  • 11 # 瀟湘雨零鈴

    CSM公司是中國規模最大,最具有權威的調查收視率的專業公司,它擁有全國最大的電視調查網路。

    到2000年2月份,已經在全國建立了9個省網,67個單獨城市調查站,樣本達到18500戶,對全國進700個主要電影片道的收視情況,進行全天候不間斷的監測。

    為更好地滿足電視媒體、廣告行業對收視調查服務的需求,CSM將根據市場需求繼續 穩步擴大調查網路,並逐步引進國際最新的收視調查新技術-人員測量儀.

  • 12 # 大小菠蘿

    收視率是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佔觀眾總人數的百分比。

      現在一般由第三方資料調研公司,透過電話,問卷調查,機上盒或其他方式抽樣調查來得到收視率。經常被採用的收視率採集方法有兩種,即日記法和人員測量儀法。

      日記法是指透過由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填寫日記卡來收集收視資訊的方法。樣本戶中每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日記卡,要求他們把每天收看電視的情況(包括收看的頻道和時間段)隨時記錄在自己的日記卡上。日記卡上所列的時間間隔為15分鐘。每一張日記卡可記錄一週的收視情況。

      人員測量儀法是指利用“人員測量儀”來收集電視收視資訊的方法。樣本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鈕,而且還留有客人的按鈕。當家庭成員開始看電視時,必須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不看電視時,再按一下這個按鈕。測量儀會把收看電視的所有資訊以每分鐘為時間段儲存下來,然後透過電話線傳送到總部的中心計算機。

      在如今機頂盒越來越普遍時,機頂盒在每天深夜把收視戶的收視情形回傳給收視率調查公司,更加方便和節省人力了。

  • 13 # 毒聚一方

    觀看當前節目量/全國或者特定區域電視使用者量就是收視率!!,在以前模擬訊號廣播電視時代這個數字不好確定,大都只能根據原始的訪問調查問卷進行統計!!!但現在數字訊號時代一目瞭然!!!!因為數字機頂盒播放什麼頻道是會反饋給廣電的!!!這就簡單多了!就好比你看到愛奇藝影片那些註明的點播次數一樣一下子就能看出來

  • 14 # 千機問問

    全球電視受眾測量指南(Global Guidelines for Television Audience Measurement, GGTAM )中收視率被定義為:根據抽樣調查所估計的,某個特定時段內收看電視的人口占所有電視滲透人口的平均百分比。其中電視滲透人口是指擁有電視收視手段或工具的人口(通常具有年齡下限)。收視率是對觀眾注意力的測量,由第三方資料調研公司,透過電話、問卷(日記卡)、儀器或其他方式,調查透過抽樣調查獲得的樣本戶在連續觀測的各個時間段內是否收看電視以及收看什麼頻道、什麼節目的資訊,而後計算出收視率。收視率的計算公式為:

    收視率(Rtg%)=*100%

    假設在某一分鐘200 名被調查電視人口中,有 100 名收看電視,共有五個頻道 A 、 B 、 C 、 D 和 E ,其中收看頻道 A 的觀眾有 10 名,收看頻道 B的觀眾有 20 名,那麼:

    頻道 A 的收視率 =10/200X100%=5%

    頻道 B 的收視率 =20/200X100%=10%

    在計算總收視率及分時段、分頻道收視率的基礎上,如果結合觀眾背景資料資料,則可計算出分目標觀眾收視率;如果結合電視節目播出資料,則可計算出節目收視率。組合運用這些資料,可以對電視市場及觀眾收視行為進行全面的闡述與分析。

    收視率是收視調查中最基礎、最核心的指標,也是節目和廣告交易中的通行貨幣。收視率反映的是觀眾的收看行為,即觀眾看什麼和看多長時間;同時,收視率反映的是平均人的收看時長,是對觀眾注意力的測量,從這個意義上講,收視率是節目的觀眾規模和觀眾收看時長共同作用的結果。兩個收視率均相對高的節目,一個節目的高收視可能得益於觀眾規模大,另一個節目可能得益於在一定觀眾中的收看時間長、忠實度高。收視率高低與節目、觀眾、時段三個因素密切相關,收視率的高低不但取決於節目內容,也與播出頻道及時段、節目競爭、宣傳推廣等媒介市場因素相關。

    在運用收視率進行節目宣傳、節目評價時候,不但要理性地理解收視率在不同市場、不同目標群體、不同時段、不同收視時期等方面的差異,還要科學地理解收視率作為觀眾收看行為量化測量指標的適用性,理解收視率與其他收視指標在分析中各自的獨立作用以及綜合應用。

  • 15 # 竹竹暴風雪

    可能很多人曾經為了給自己愛豆打call,瘋狂動員七大姑八大姨開啟電視看ta參演的節目,但遺憾的是,電視收視率調查採用的不是普查而是抽樣調查,一切不在樣本框裡的看電視,對收視率統計沒有任何影響。以號稱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廣播電視受眾調查網路”的CSM(央視-索福瑞媒介調查公司)為例,其提供的中國內地12.8億和香港地區640萬電視人口的收視資料,其實只來源於5.88萬餘戶家庭樣本。

    對於被抽中的家庭來說,目前比較常用的調查方法有兩種:日記卡法和人員測量儀法。

    日記卡法就是,給被抽到的家庭裡每位4歲以上的人發一張卡片,讓他們每看一個節目15分鐘,就在卡片上記錄一下。但這種方法主要靠回憶,你說你看了啥,你就看了啥,你說看了多久,那就看了多久。

    “今天媽媽不在家,你有沒有偷偷看動畫片呀?”

    “……沒有”

    而另一種誤差相對更小一點的,是人員測量儀法。被抽中的家庭會被安排在電視上安裝一個“機頂盒”,並得到一個特殊的手握器。每個家庭成員在手握器上有自己的按鈕,開關電視的時候,都要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測量儀就會把你看過了哪些臺,看了多長時間全記下來。但這種方法也存在問題,比如:

    “爸,你要是困了就關了電視回屋睡去吧,都打盹兒了”

    “啊?”(驚醒)“啥……啊沒,我看著呢!”

    此外,還有一些更為原始的方法,如電話訪問、問卷調查等。所有收集出來的原始資料,會被彙集到以到達率(測量誰在看)、人均接觸分鐘數(測量看了多長時間),收視率(測量看什麼)三個指標為主要支撐所構成的收視指標體系裡。一方面為電視節目開發和評估提供參考,另一方面成為電視臺招廣告商的利器(如果高的話)。

    參考文獻:葛進平《受眾調查與收視分析(第二版)》

  • 16 # 雅齊策劃

    每個國家都有專門調查和計算收視率的機構或者公司,我們國家現在最大的收視率調查和計算的是央視索福瑞公司。 那麼是怎麼個調查法呢?一般調查公司會在老百姓家裡裝一個專門用來調查收視的儀器,一旦電視開啟,儀器就會向調查公司傳送訊號,調查公司可以知道該使用者每時每刻所收看的頻道。但並不是每一個老百姓家裡都安裝這種儀器。那麼調查公司是怎麼決定到底在哪些人家裡安裝調查儀器呢? 首先,調查公司要制定安裝比例,也就是根據一個省、一個城市的人口數量來制定。比如一個100萬人口的城市,安裝比例是百分之五,那麼也就是說在該城市安裝5萬臺儀器。之後,調查公司會向當地人事部門或者公安局瞭解該地區的人口狀況。首先是瞭解年齡分佈,通常分為兒童、少年、青少年、青年、中青年、中年、中老年;第二是學歷分佈,如初中以下、初中、高中、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等;第三是職業分佈,如100萬人有多少教師、多少軍人、多少農民、多少司機等等等等;最後,綜合以上資料,從100萬人中挑選出5萬個代表了各個年齡層、各個學歷層、各個職業層的擁有電視機的個人或家庭,來安裝該儀器。順便說一句,安裝該儀器,調查公司每年是需要向被調查使用者付錢的。 目前,央視基本是調查省級衛視的收視資料,而一些地面頻道由一些規模小一點公司來調查。當然,電視臺是需要向調查公司付費才能拿到資料的。 而打電話的形式,一般是電視臺針對一些特定專案而做的臨時性調查,是收視率調查的一種簡單形式,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當然,收視率也不代表一切,畢竟只是一定機率的人群的收看趨勢和喜好。

    以上來自於網路。

  • 17 # 博海遠眺

    電視收視率是指某一時段內收看某電影片道(或某電視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佔電視觀眾總人數(或家戶數)的百分比。一般都是由專門的公司算出來的,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和AC尼爾森公司是中國目前最主要的兩家收視率調查公司。收視率的統計方法比較複雜,和市場調查、人口普查等等類似。

    無外乎就是問卷調查,採集小樣本等等方式,然後考慮各種因素(時間段、城市、人口年齡結構等等),依照自己建立好的數學模型,計算出一個近似值。

  • 18 # 嘴強娛樂

    在說電視收視率如何統計之前,先來說一說什麼是電視收視率?

    電視收視率:就是指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收看某一個節目的人數或者家戶數佔觀眾總人數或者總的家戶數的百分比。

    目前有兩種測量收視率的方法:日記法和人員測量儀法

    先來說說日記法。日記法就是找一些樣本戶,樣本戶中每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日記卡。並且要求他們把每天收看電視的情況每隔15分鐘記錄在自己的日記卡上,每張日記卡可記錄一週的收視情況。

    人員測量儀法,就是利用"人員測量儀"這個手控器來收集資訊的。也是有樣本家庭,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鈕。當家庭成員開始看電視時,必須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不看電視時,再按一下這個按鈕。測量儀會把收看電視的所有資訊以每分鐘為時間段儲存下來,然後傳送到總部。

  • 19 # 瞌睡蟲的窩

    呵呵,收視率統計有專門的機器和人,這個和大部分家庭沒什麼關係,只是和特殊人群有關係。

    比如說在某個市,按照一定的比例發放一些專用的統計收視率的裝置。這些裝置可以將使用者觀看的結果反饋到伺服器,那麼在某一時段,這個裝置觀看了某個節目,就會被統計到收視率中去。

    所以說這個收視率的統計其實只是一個小樣本統計,和實際的結果沒有什麼關係,而且除了很多熱門的節目,大多數的節目收視率統計的結果往往都是不真實的。

    有時候你會看到一個不出名的節目突然收視率激增,這個就是運作的結果了。

  • 20 # 通訊一小兵

    這個我還真知道,我來回答一下。

    在模擬電視的時代,統計收視率其實是很不準確的,主要分為兩種辦法:日記法和裝置監控。

    首先調查公司要針對調查區域內的人群進行抽樣,選出一定數量的觀眾或者家庭作為取樣點。之所以說他不準確,就是一般而言這個取樣點的數量是很不足的,沒有哪個公司可以財大氣粗到非常大的取樣規模。所以在模擬電視的年代,也就是個參考指標而已。

    日記法:按照年紀、職業等標籤,選擇一定數量的觀眾,讓他們記錄每天看電視的情況,類似於以前我們寫日記,需要把每天看的電視的時間、哪個臺記錄下來,在有人來收取,回去統計。一般來說,以前是按周統計,所以出收視率的時間都要晚一些。

    裝置監控法:

    這種辦法需要在使用者家裡裝一些特別的裝置來判斷使用者看的哪個電視臺的哪個節目。

    由於以前的電視節目是頻分模式,也就是特殊的儀器可以記錄到電視節目播放的頻率,從而判斷當前看的哪個臺,這種辦法精確度比較高,但是由於取樣家庭有限,實際上準確率也就是那麼回事兒。

    還有一種是安裝類似於收集音訊的裝置,透過你當前電視的播放的聲音,和資料庫裡的哪個臺的聲音來判斷你看的是什麼節目。

    實際上,在模擬電視時代,由於取樣的數量受限,是無法得出一個比較準確的收視率數字的,僅供參考而已。

    到了數字電視時代,運營商收集使用者的收視率其實是完全準確的。

    由於目前數字電視都是使用的組播功能,這樣一來,你切換到哪個頻道,運營商後臺完全可以記錄,而且精確,不管是看的哪個頻道,而且看了多少分鐘,都可以在伺服器中很容易的計算出來,這樣一來統計的資料就比較準確了。

    而這種精確的收視率,比較得到廣告商的喜愛,不過由於具體的資料在運營商手中,是否提供的真實資料,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總而言之,在模擬電視時代(廣播電視和老的有線電視),所謂的收視率比較不準確,在數字電視時代,這個資料完全可以精準的收集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肖戰如此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