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義君
-
2 # 小空話歷史
秦瓊,字叔寶,唐朝的開國將領之一,凌煙閣24功臣之一。當時的秦瓊在瓦崗寨李密手下,李密昏庸無能,秦叔寶便離開了瓦崗投奔了當時的王世充,王世充此人人品又不行,秦瓊只能投奔了當時的秦王李世民,也就是後來的唐太宗。
跟隨李世民後,秦瓊也是立下了赫赫戰功,每次戰鬥都是身先士卒,因此李世民也非常喜歡秦瓊。
公元626年,秦瓊隨著李世民從玄武門經過,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在此設伏要誅殺李世民,但卻被反殺,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後被冊封為了左武衛大將軍,由此可見李世民對秦瓊的重視。
在秦瓊去世之後,李世民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馬以表彰他的戰功,陪葬昭陵。這樣的待遇數遍唐朝所有功臣也不過寥寥幾人而已,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總的來說,當時的玄武門之變秦瓊是參加了的,因為秦瓊在李世民麾下多年,出生入死的,兩人之間也不只是上下級關係了,也有兄弟之情。兄弟要被殺害了,秦瓊豈能坐視不管,真若坐視不管,那他便不是秦叔寶了。
-
3 # 斯蒂芬林奇
謝邀,首先可以明確秦瓊是玄武門之變的功臣。只是他的人性光輝被封建社會皇權鬥爭的黑暗遮擋住了,不足為外人道罷了!原因在於無功不受祿。李世民在政變成功後對有功之人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封賞,尉遲敬德封邑是1300戶,其他人也被封邑1000戶,秦叔寶封邑700戶,有封賞說明他是該事件的有功之臣。
兩個疑惑:1、尉遲恭為什麼受封最多?2、秦叔寶為何只有700戶封邑?
至於尉遲恭受封賞最大,原因也很簡單,所謂功高莫過於救駕,玄武門之變中他殺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之前在統一戰爭中又從王世充手裡救過李世民。兩次救駕之功,李世民一直記在心中,封建皇權社會哪還有比皇帝性命更重要的事情呢,所以,尉遲恭受封最大。
至於秦叔寶只有700戶的賞賜很顯然配不上他親王麾下第一猛將的稱號,原因如下:
(1)秦瓊只是玄武門之變的間接參與者
秦瓊在玄武門事件中並未露面,實際上的殺人流血事件他並未出手,論功行賞自然的話一定會比別人冒著生命危險出力得到的賞賜少。
(2)秦瓊是保護秦王家眷的最佳人選
李世民是一個處事周密嚴謹的政治家,他不可能貿然發動玄武門之變,肯定是做了充分長久的準備,只是行動提前了而已。作為軍事家李世民深知前方將士浴血奮戰,後方大本營安全無虞的重要意義。他肯定會優先考慮親王府上下的安危,解除後顧之憂。
秦瓊是一個很有氣節的將軍,為人熱心仗義,民間曾有他兩肋插刀的故事。武藝高超,為人忠義,很顯然他是李世民當時可以託付全家老小的最佳選擇。
李世民後來得了天下,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剷除隱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餘孽,以絕後患,這項工作進行了很長時間,據說是李建成的後人在玄武門之變失敗後被人救走,得以保留血脈。
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倆是做了一定的準備的,目的是要解除自己的後顧之憂,政變成功則皆大歡喜,一旦失敗至少還可以保留東山再起的火種。二人智謀不及李世民,他們可以想到的,李世民怎麼會疏漏呢。
另外,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並沒有特別能打的將軍,這也是秦瓊被選擇留守的一個因素,事實證明有尉遲恭的確也夠了。
因此,忠義勇猛的秦瓊是被李世民安排去保護他的家眷,以防萬一了。
(3)秦瓊心向李世民,但不願看到他們兄弟骨肉相殘
隋將來護兒曾專門去弔唁過當時的手下秦瓊的母親,眾將士不解將軍為何對秦瓊如此禮遇有加,來護兒解釋說秦瓊此人有氣節,有志向,而且很勇猛,不能等閒視之。
一個心中有志向氣節的人是很難去違背自己的道德標準做一些不合禮教的事情的,玄武門之變時,秦瓊就在李世民身邊。孤注一擲地去爭皇位,他應該帶上秦瓊。想必秦瓊當時不願意,他也就沒有勉強,於是就給秦瓊安排了一個護佑後方的工作。
秦瓊堅守了氣節,但李世民心中衡量了忠誠,700戶的賞賜就有趣多了。李世民很會玩弄心計,參考他對李靖的做法,也可知一二。
結語:700戶的賞賜說明秦叔寶是玄武門之變的功臣,只是並非首功,李世民有自己的小心思。封建王朝皇權鬥爭,兄弟相殘的背後,秦瓊閃耀著一絲人性的光輝。
-
4 # 路遙lgy
很多人認為,秦瓊沒有參加李世民發起的“玄武門之變”,因而,秦瓊後來的官職不如尉遲恭等人。
事實上,秦瓊是“玄武門之變”的功臣之一。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是因為太子李建成建議李淵,將李世民帳下的主要將領秦瓊,尉遲恭,程知節等掉到李元吉手下去出征。
李世民感到是在削弱自己,隨即要發起事變,尉遲恭,程知節,秦瓊,徐茂公等都明確支援。秦瓊更是參加了事變,並且幫助李世民清楚了李建成,李元吉餘部。
在事變過程中,秦瓊只是沒有像尉遲恭那樣衝進了李淵的寢宮,逼迫李淵而已。
626年8月,李世民登基,任命秦瓊為左武衛大將軍,封邑七百戶。之後秦瓊因常年征戰,舊傷復發,就很少參加戰爭。
638年,秦瓊因病去世。五年後,秦瓊的畫像出現在表彰大功臣的凌雲閣裡,成為唐朝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後來成為民間傳頌的門神。
-
5 # 史客不輕鬆
好多人都認為秦瓊秦叔寶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功臣之一,歷史記載是參加了,只是秦瓊並沒有像其他參加“玄武門之變”的那些人作用大。 公元626年7月2日,農曆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率領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程知節、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擒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而秦瓊則被安排阻擋李建成的援軍——薛萬徹部。因為此時的李世民的兵力是遠遠不夠正面衝突用的,於是必須要有人在門外鎮守,而秦瓊便被託付了這個重任,他需要面對的是數量眾多的援軍,以及實力強勁的李建成部將——薛萬徹。 在聽到太子的死訊之後,薛萬徹便率精兵2000人趕來,猛攻玄武門,而秦瓊帶領著守門兵拼死力守。薛萬徹見久攻不下,便想率軍攻打秦府,拿下其妻兒,秦府將士聞訊大懼。此時,尉遲恭及時趕到,持李建成以及李元吉首級趕到示眾,對方士卒遂潰散,薛萬徹也只得率數十騎逃走。 而由於只是拖延了時間,並沒有尉遲恭等人的功勞那麼好看,並且也不是“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者,所以也就幾乎沒有什麼記錄了,這也是秦瓊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最後一位的原因。
-
6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唐朝的開國將領秦叔寶是“玄武門之變”的功臣之一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秦叔寶雖然是玄武門之變的參與者,但卻不是主謀的核心人物。他是在李世民做出政變的決策之後,做為部將參加了行動,當然也是功臣。但要說起“玄武門之變"中功勞最大的,應該數長孫無忌和尉遲恭。這二位是推動李世民做出決策的人,他們是既費心謀劃,又出力參與的,秦叔寶僅僅是行動中出力的。所以在玄武門之變的功勞中比不上長孫無忌和尉遲恭。
長孫無忌和尉遲恭一文一武,是玄武門之變中的頭功。我們知道李世民的手下,武將還有兩位厲害的人物是李靖和李勣(徐茂公),文官還有兩位是房玄齡和杜如晦。為什麼是長孫無忌和尉遲恭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了頭功?說起來原因也不復雜,這與各人的身份地位有關。
門神形象的秦瓊
李靖和李勣都是大將之材,他們歸附李唐之後,憑本事吃飯,沒必要陷入皇室的內鬥之中去。李家無論誰上了臺,都會用他們。房玄齡和杜如晦的情況也一樣。如果李世民決定自己創業,他們可以參股,否則誰上臺,他們一樣會被認用。
在李世民發動政變之前,房、杜籌人己經被調離秦王府了。因此,李世民政變的決心是在尉遲恭和長孫無忌的推動下做出的。房杜回來之後,李世民決心己下。所以,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和長孫無忌的功勞在秦叔寶和房、杜之上。
長孫無忌與房杜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既是李世民的發小,又是李的大舅哥。所以他入股李世民和入股其它人是有明顯不同的。入股李世民,他是鐵定董事會成員,入股其它人有沒有機會都難說。這是長孫無忌力促李世民政變的原因。
尉遲恭力勸李世民政變,道理上與長孫無忌有相同之處。自己雖然能力很強,但與李靖和李勣比起來,差距還是明顯的,所以,站隊卡位就很重要。廚遲恭是堅決站在李世民一邊的,從這一點上就可看出,尉遲恭決不是簡單的大老粗,而是很有政治謀略的。
我們在小說中看到的秦叔寶與尉遲恭差不多的,三鞭換兩劍,二人都是李世民身邊的猛將。秦叔寶的水平甚至高於尉遲恭,事實是,秦叔寶的政治水平很一般,遠不及尉遲恭。他的特點是勇敢和忠誠。
秦叔寶在玄武門之變中的表現,與他的出身有些關係。唐初上層,還是以世家為主。秦叔寶是為數很少的草根逆襲的典型。他是真正草根出身,既不是名門之後,也沒有個姑媽嫁給北平王,也沒個表弟叫羅成。他開始就是一個小兵,給將軍來護兒當親兵。憑著戰場上打仗不要命,慢慢的出人頭地了。跟了李世民之後,他的角色既像是李世民的將軍,又像是護衛。他的武功很好。李世民在戰場上遇到能打的角色,都是秦叔寶為其解決。
正是因為這種出身,秦叔寶不是玩弄政治和陰謀詭計的高手,只是戰場上勇敢殺敵,忠心護主的勇將。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他是出力的參與者,不是開始的謀劃者。所以做為功臣,他的食邑只有七百戶,比長孫無忌和尉遲恭都低。但功臣的身份是沒有疑問的。
我們現在許多人心目中的秦叔寶的形象其實是文學形象,而非歷史形象。我個人覺得,秦叔寶秦瓊的形象被提高大約與他在“玄武門"之變中的表現有點聯絡。就算李世民是千古明君,但“玄武門之變"畢竟還是有道德上的瑕疵。參與謀劃者,在道德上就會失分。陳叔寶參與行動以李世民部將的身份來說,是不存在道德問題的。這就是他的形象在後世小說中被拔高的原因。
秦叔寶由於打仗勇敢,受傷比較多,四十來歲就去世了。這也看出草根逆襲的不易和付出的代價。唐代功臣許多都是延續幾代為官的。上邊提到的,大都如此,但秦瓊上代籍藉無名,後代史書也無記載,大約是沒什麼名氣和官職。小說家們不願意這樣一個勇敢、忠誠的英雄是這樣的結局,便為他虛構了一個輝煌的家世,讓他的兒子秦懷玉娶了公主,當了附馬,讓他的孫子秦應成了大元帥。這一切,只能是人們美好的願望,與真實的歷史,就沒什麼關係了。
-
7 # 歷史風物誌
從誅建成,而非主要執行人員
根據新、舊唐書描述,在玄武門事變中,主要有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舊唐書》張公瑾傳),這九個人具體有哪些人呢?有明確記載參與的有長孫無忌、張公瑾、尉遲敬德、段志玄、高士廉、杜如晦、房玄齡、侯君集。《舊唐書》中對他們的描述是如下:
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歩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志玄拒而不納,密以白太宗,竟與尉遲敬德等同誅建成、元吉。
六月四日,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伏於玄武門以俟變。
及將誅隱太子,士廉與其甥長孫無忌並預密謀。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釋繫囚,授以兵甲,馳至芳林門,備與太宗合勢。
。。。。。。
總之在《舊唐書》對玄武門之變記載中這幾人有詳盡記載的,有的是謀略之功,有的是參戰之功,而秦叔寶在史書中關於玄武門之變的描述僅僅是“從誅建成”,一個從字,在那麼大的事件中已經是無關痛癢的了。
玄武門之變對應凌煙閣功臣圖根據上面找到的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者、參與者的記載,會發現幾乎都進入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而且資歷和秦叔寶、程咬金相近的尉遲恭竟然排在了大唐軍神李靖之前。對於凌煙閣排名,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定的,他為什麼會這樣排一直都有不同的猜測。但是現在看來這個排名並不僅僅是對大唐功勳比例的排名,估計還有對李世民忠誠度的排名,不然尉遲敬德即使排在秦、程二人之前,也不至於在李靖之前。按照這樣分析,看秦叔寶的排名竟然是最後一名,這意味著什麼?肯定不是功勳的問題,這說明秦叔寶的忠誠度在李世民心中不如其他的人。李世民對忠誠的認可度估計還是跟玄武門之變有關,有分析說是秦叔寶死的太早,沒有在唐朝朝廷內留下什麼影響力,那怎麼比秦叔寶死的更早的張公瑾卻也是排在了秦叔寶之前?所以這麼看,秦叔寶很有可能根本就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即使是參與了也僅僅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參與的。
秦瓊晚年似乎對李世民有看法秦叔寶從王世充那離開後,直接就被李淵分配給了李世民,尉遲敬德比秦叔寶還要晚一年加入李世民的陣營,但尉遲敬德是直接投降到李世民這的,所以是否李世民對這個來歷有所膈應呢?也因此在涉及李淵的玄武門之變中,並沒有將太多的細節告訴秦叔寶,甚至完全沒有告訴他,再加上歷來對秦叔寶的評價就是有氣節的一個人,是不是秦叔寶壓根就不願意與李世民同伍行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呢?史籍中並沒有對這些有記載,但是《舊唐書》、《新唐書》有這樣一句記載:
《舊唐書》:其後毎多疾病,因謂人曰: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
《新唐書》:後稍移疾,嘗曰:吾少長戎馬間,歷二百餘戰,數重創,出血且數斛,安得不病乎?
我們姑且相信史書這句話是秦叔寶的原話,大致意思是秦叔寶病了就會跟別人說“我少年時候經常在戰場上,經歷了兩百多次戰爭,幾次受重傷,留的血都有幾斛(斛是一種容器),怎麼能不得病?”表面看這就是敘說他的病因,但是最後這個疑問詞“乎”好像透漏了什麼,秦叔寶跟著李世民征戰多年,流血流汗的,最終不如人家跟著李世民在玄武門走一遭,所以對李世民有怨氣,好像文人那種懷才不遇、被排擠的感覺。
結語 :如果歷史是這樣的無論是正史、野史、話本中秦叔寶、程咬金在唐初歷史中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看玄武門給的封賞秦叔寶、程咬金通通的食實封七百戸,要知道這其中的張公瑾可是靠玄武門之變直接封了國公的,且實封一千戶,所以對比這些待遇和後續在凌煙閣的排名可以看出,秦叔寶、程咬金都沒有在玄武門之變中獲得太多的功勳。史籍所謂的“從誅”和玄武門之變的賞賜,可能僅僅是李世民對跟了自己七、八年的秦、程二人的一種安撫行為。這二人極有可能是被排斥在了玄武門之變以外的,畢竟二人最初是從王世充那投的李淵,可能直到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都沒有將這二人列為心腹;再加上秦瓊晚年時常向外表功,甚至有埋怨李世民分配不均的酸味,可能都和他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有關。
-
8 # 良史有才
我的回答是對!
秦叔寶一直以來都是李世民的手下將領,李世民想當皇帝,秦叔寶自然是支援的。
玄武門之變勝利後,秦叔寶被李世民冊封為左衛大將軍。
-
9 # 湘野狂客
根據《舊唐書》記載,秦瓊作為李世民的鐵桿嫡系和心腹,肯定參加了玄武門之變,併發揮了一定作用,只是他的表現不夠突出,作用也不明顯。玄武門之變後,秦瓊出任左武衛大將軍,實封700戶,可以側面佐證。
或許有人會質疑,玄武門之變後,同樣是參與其中武將,為何秦瓊的待遇比尉遲恭、長孫順德、張公瑾、侯君集、劉師立等要低很多?其實這跟他在玄武門之變中扮演的角色和表現有很大關係。
角色
從事後的封賞來看,出謀劃策的謀臣相對比執行層面的武將高,秦瓊雖然積極參加了玄武門之變,但他屬於具體執行層面的(上戰場殺人),沒有參與具體謀劃,在玄武門之變的戰場上也沒有出彩的表現,充只能算是正常發揮,充當的是防禦或者增援作用,因此實封相對不高。我們列舉排在秦瓊前面的參加玄武門之變的武將就可以看出來。
尉遲敬德,1300戶;
長孫順德,1200戶;
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各1000戶;
秦叔寶(秦瓊)、程知節(程咬金),各700戶。
尉遲敬德:誅殺李元吉,救救李世民,擊退李建成餘黨,並出面逼李淵退位;
長孫順德:長孫皇后的族叔,危急時刻增援玄武門,擊退李建成餘黨;
張公瑾:危機時刻,以一己之力及時關閉玄武門,暫時擋住李建成餘黨的進攻,為增援部隊贏得時間。
侯君集:參與具體謀劃
劉師立:參與具體謀劃
綜上所述,秦瓊跟他們相比,沒有突出的表現,自然實封比他們低。
表現
秦瓊在玄武門之變的戰場表現跟他在戰場上的位置有很大關係。據史料記載,玄武門之變時,秦瓊沒有出現在決定勝負的關鍵戰場上,這也就造成他很難有突出的表現。為什麼秦瓊沒有被按排在重要位置?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中最兇險的一戰,事先必定做好了萬全準備和通盤考慮。其一、秦瓊以勇猛著稱,常年衝鋒陷,當時身體很不好,經常生病,他曾對人說:“我戎馬一生,歷經大小戰鬥二百餘陣,屢受重傷,前前後後流的血能都有幾斛之多,怎麼會不生病呢!”,所以不大可能把他按排在重要的廝殺戰場位置;其二、當時主戰場主要在臨湖殿和玄武門,其他位置主要負責防禦和增援,因此同樣需要得力的將領坐鎮,比如秦王府,李世民的家眷都在那裡。所以,李世民在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把秦瓊安排在最關鍵的戰場,一是基於保護秦瓊的考慮,二是其他位置也要按排得力大將鎮守。
-
10 # 大白白野
這事情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秦叔寶是“玄武門之變”功臣之一,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秦叔寶像李靖那樣,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
一、秦叔寶是“玄武門之變”功臣之一
《舊唐書》記載秦叔寶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參加人員為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
秦叔寶是隋末唐初名將,勇猛善戰,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建立殊勳。兩軍對陣,敵軍中如果有驍勇猛將耀武揚威的時候,李世民常會派秦叔Bora迎戰,而秦叔寶也不辱使命,總是提槍前往,刺殺敵將於萬軍之中,每次都能成功。
李世民器重秦叔寶,玄武門之變事關生死存亡大事應該讓秦叔寶參加,而且玄武門之變後人事調整,以秦王府護軍秦叔寶為左武衛大將軍,又以程知節為右武衛大將軍,尉遲恭為右武候大將軍。
可見秦叔寶是參加了玄武門之變的,只是食實封七百戶,賞賜不高。玄武門之變長孫無忌和尉遲恭功勳第一,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一齊實封一千三百戶。可能秦叔寶在玄武門之變中表現不突出,即使參加了,也只是加入截擊李建成屬下薛萬徹的軍隊或者是負責守衛秦王府的安全,在“玄武門之變”中作用不大,立功不顯著。
二、秦叔寶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
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
這個記載沒有秦叔寶參加玄武門埋伏。唐朝開國三大功臣為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玄武門五大功臣為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
文學作品常常把尉遲恭和秦叔寶聯絡在一起,秦叔寶應比尉遲恭出名要早,隋朝名將來護兒就非常看好秦瓊,秦瓊在隋朝名將張須陀手下時就屢建戰功,李密和王世充也非常重用秦瓊,秦瓊和程知節看不好王世充為人而投奔李唐,李淵把秦瓊和程知節派到李世民手下,秦瓊在李世民指揮下屢建戰功,在美良川之戰中打敗了劉武周、宋金剛政治軍事集團的大將尉遲恭,後尉遲恭和尋相向李世民投降,前幾年,發現挖掘的秦瓊家族墓碑顯示,秦瓊曾活捉過尉遲恭,這件事正史資料沒有記載。
尉遲恭投降李世民後,唐朝許多將領曾懷疑他想致他於死地,在攻打王世充之戰中尉遲恭救了李世民才鞏固了自己在唐軍中的地位。玄武門之變,尉遲恭殺死了李元吉又奏請李淵下了詔書,平息了李建成、李元吉手下將領的進攻。
有人猜測,憑秦瓊的知名度和軍功如果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可能官職或賞賜待遇會更高一些。認為秦瓊是講究氣節,投奔的李淵,李淵重用秦瓊,秦瓊和李靖、李勣一樣,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的活動。
-
11 # 嘗試歷史
公元626年是大唐建國的第九個年頭,是李世民虎牢關大捷,掃定中原的第五年,這一年唐朝終於由戰亂開始走進天下初定的和平。這一年的一個夏天,太白經天,這樣一個往往預示某種重大事件的天文現象意味著什麼,已經開始過上安定生活的長安百姓,並沒有多少留意。四天之後的早晨,事情真的發生了。秦王李世民,帶著秦王府麾下十員驍將,在玄武門設伏,殺兄、屠弟,奪取了太子之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的謎團
仔細閱讀唐代的歷史,在《新唐書》中對於玄武門事變的描述似乎被作者有意識的支離,如果不通讀全書,似乎很難將整個事件梳理得清清楚楚。這讓人不得不懷疑對於這樣的一個重大事件,作者用這樣的一種方法去記載,似乎在有意無意掩飾著什麼,似乎只是想告訴人們有那麼一件事而已,至於其他就不要太認真了。作者的這種態度其實也在表明他並不認為玄武門之變,對於李世民而言有多麼光彩,多麼正確。而事實上,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的表現,確實讓人大跌眼鏡。
在那天早上,李世民唯一的亮點,就是一箭射死了自己毫無準備的哥哥。在這之後,或者是因為眼看著自己親生哥哥死於自己箭下的強烈刺激,李世民的表現就和沙場之上百萬軍中的英明神武判若兩人了。他甚至不能駕馭好他的坐騎,被飛跑的戰馬,扔了下來,差點被自己的弟弟勒死。如果不是彪悍的尉遲敬德及時趕到,射死了李元吉,那麼玄武門之變的結果真的很難說會怎樣。在那一天的玄武門之變中,主角更像是尉遲敬德,先是射殺了李元吉救了秦王,然後又拿著兩位皇子的腦袋,喝退了前來救駕的太子府和齊王府的衛隊,接著又身著重鎧、手持兵刃以保護李淵為名,從李淵手裡拿來了兵符印信,剿滅了太子和齊王的餘黨。那麼在這樣一場你死我活的兄弟相爭中,號稱秦王麾下第一勇將的秦瓊,秦叔寶,卻沒有出現在那一天關於玄武門之戰濃墨重彩的記載中,這是為什麼呢?
百戰名將秦叔寶
秦瓊成名很早,他最早是隋朝名將來護兒手下的一名下級軍官。秦瓊母親去世的時候,來護兒專門派人問候,這使得來護兒手下的很多高階將領很不理解,不過是一名下級軍官,何必如此。來護兒說:秦瓊這個人,文武雙全,志節完備,必成大器。而後果不其然,在以後的多次戰爭中,秦瓊勇武過人,聲名鵲起。後來秦瓊投奔了瓦崗軍,當時的瓦崗軍領袖李密大喜,立刻委以帳內驃騎,代之甚厚。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的黎陽之戰中,李密中箭落馬,而追兵又至,多虧秦瓊以一當十死死捍衛,才保住李密脫離險境。後來,亂世之中的秦瓊又寄身於王世充帳下,王世充立刻委以龍驤大將軍的職位。但文武兼備的秦瓊很快就發現王世充為人詭詐,做事喜歡裝神弄鬼,絕非撥亂之主,於是決定和程咬金一起投靠長安的李氏政權。離開王世充的時候,秦瓊並不是偷偷溜走,而是明明白白的告辭,王世充懾於秦瓊的威名竟不敢威逼強留。這樣秦瓊投靠李唐,最終成為了李世民手下的右三統軍。在李世民的手下,秦瓊同樣立下了赫赫戰功,著名的尉遲敬德就是被秦瓊擊敗並最終投靠李世民的。史書上說:秦瓊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每戰身先鏖戰,前無堅對。每當對手陣營中有驍將銳士震爍出入以誇眾者,秦王則命叔寶往取之,躍馬挺槍刺於萬眾中,莫不如志。
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心目中,秦瓊是奪取帝位的最大威脅之一。李建成曾想方設法要把秦叔寶調離秦王府,李元吉更明白地說,一旦能殺了李世民,第一個要殺的就是秦瓊。就是這樣一個文武雙全,勇冠三軍,令人敬畏的人物,為什麼在對於李世民最重要的一場戰爭中,史書中卻沒有記錄他任何勇武過人的事蹟。在《新唐書》中,他和玄武門之變唯一的一段有關記載只有一句話,是說玄武門之變後,秦叔寶被賞賜了封邑七百戶。是因為他參與玄武門之戰,表現突出的獎賞嗎?未必,因為那位玄武門之變中除了秦王之外的第一男主角——尉遲敬德,在事變之後得到的封邑是一千三百戶。比較有名的張公謹、侯君集得到的封邑是一千戶,比秦叔寶多得多。《舊唐書》中說秦瓊那天確實隨從秦王到了玄武門。那麼從封邑的多少,似乎不難判斷出,公元626年的那個夏天,秦叔寶在玄武門事變中的表現和戰場之上的勇猛無敵一定判若兩人。這是為什麼呢?
秦瓊避戰
今天的人們大膽揣測一下。那麼,最大的可能是秦瓊一定很不願意攪入到這場為奪帝位的骨肉相爭當中,所以表現失常。事實上,唐代早期最著名的軍事將領李靖和李績,對於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帝位之爭都採取了嚴守中立的態度,不做任何政治投機。這使得李世民對他們更為敬重。而秦瓊本身是秦王府的將領,在這場你死我活的帝位之爭中,他不可能像二位李將軍那樣可以置身事外,保持中立。他只能站在秦王一邊。可是他一定知道,這場帝位之戰一旦打響,那麼長安城內,必定是血流成河,這樣的殺戮和在戰場之上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完全不同。在這樣的一場不是為了大唐,而是為了秦王帝王野心的血戰中,志節完備的秦瓊所能做的恐怕只能是消極避戰。
這樣的一場骨肉相殘,日後卻成為了大唐貞觀之治的起點。或者也正因為貞觀之治的輝煌斑斕,玄武門的血腥氣總是被人們有意無意地淡漠。玄武門事變中,秦王手下的刀手尉遲敬德等人,更成了英雄被人崇拜。但是人們可能並不知道,在那一天,唐高祖李淵,失去的不僅僅是三十八歲的長子李建成,二十四歲的四子李元吉,還有李建成、李元吉所生的十個未成年的孫子和他們的家眷親信上百人。那一天,太子府與齊王府一定是血流成河。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在那個你死我活,眾人都在用殺戮和屠滅,追求功名的日子裡,在大唐的將軍中,總還有一位志節完備的秦瓊,在血色的悲涼中仍能儘可能的謹守著做人的良知。這種堅持的勇氣,恐怕更值得一千三百年後的我們深深地敬重。
回覆列表
謝謝!秦叔寶(生不詳,卒於公元638年)名瓊,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武德九年(626)玄武門事變時,秦叔寶緊隨李世民,參與了誅殺李建成、李元吉的戰鬥以至平息城內動亂的鬥爭。事後拜左武衛大將軍,封食邑七百戶。秦叔寶戎馬一生,打過二百多仗,身負多處創傷,貞觀十二年(638)去世,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唐太宗為追思其生前戰績,令人在他塋墓內放置了精雕石人石馬以示悼念。貞觀十三年(639)改封胡國公。十七年(643),與長孫無忌等一同被畫進凌煙閣中,列為二十四賢人之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