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ugyuan
-
2 # 愛古典的好娃娃
總的來講,李鴻章在時代變遷的浪潮中,在時代急急的風口浪尖上,參與並幹了許多常人所不能及的重大事件。人們對這個人一直是譭譽參半 。
可以說,在十九世紀下半期,李鴻章堪稱當時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引領風騷的佼佼者。他插足事務之多,涉及面之廣,在同僚中罕有其匹。在政治上,他官居一品,先後任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一度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1896—1898),提出了“外需和戎,內需變法”的治國理念,以圖適應“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李鴻章的功績卓著,晚清早期舉辦的四大軍工企業中,他獨佔其三(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他重視“儲才”,建議設“洋學局”,讚賞西方的教育制度,並建立水師學堂、武備學堂、電報學堂和醫學堂。他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拓者之一,曾先後建立了淮軍和北洋海軍兩支近代化的武裝部隊。
李鴻章的一生幾乎就是晚清史的一個縮影,所以,近代著名維新思想家梁啟超(1873—1929)寫成的《李鴻章傳》中,就認為李鴻章是近代“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
絕大部分對華條約差不多都由他出面簽訂,以致在外華人眼中,李鴻章就是清政府的代言人。也正因為李鴻章是近代中國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的簽署者,所以鄧小平說,如果不在1997年收回香港,“就意味著中國政府就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要品評李鴻章這個人,則對李鴻章所處的國家和他所處的時代,有兩件不得不深入瞭解的事情:一是李鴻章所處的國家乃是延續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的國家,而且還是專制政體得到改進和發展之後,專制達到一個頂點的時代。二是李鴻章所處的國家乃是滿洲人入主中華建立的國家,而且是發展融合已久,漢族人的影響力逐漸恢復的時代。
說到到李鴻章的地位,還不能不瞭解中國的官制。李鴻章歷任大學士、北洋大臣、總理衙門大臣、商務大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等官職。從表面上來看,也可以稱得上位極人臣了。但是,清朝自雍正年間以來,政府的實權,都掌控在軍機大臣手裡。
李鴻章(1823—1901),字漸甫,號少荃,安徽合肥人。
李鴻章出生的時候,正好是法國大革命風波平息的時候,絕世英雄拿破崙被流放後死於囚禁他的荒涼孤島上。西歐大陸上的局勢也已經平定下來,各個國家間不再互相侵略,而專心養精蓄銳、休養生息,以便將戰略目標轉移到東方。於是幾千年來維持大一統局面的中國,便逐漸遇到越來越多的麻煩事。
中日戰爭是李鴻章一生命運的重要轉折點。假如李鴻章是死於中日戰爭之前,那麼他將成為十九世紀的一大偉人,寫世界史的人無疑也將對他大書特書。
他早年就參加科舉考中進士,入翰林院,獲得了高貴、清雅名望的地位,恰逢太平天國叛亂,他就做了曾國藩的幕僚,擔任淮軍統帥,依靠戈登之力平定了江蘇;等到他平定捻軍的時候,也是秉承了曾國藩遺留下來的策略,從而成就了大功;等他擔任直隸總督,辦理天津教案,正當他受到法國要挾,狼狽不堪之際,忽然碰上普法戰爭爆發,法國、英國、俄國、美國,全都忙於應付西歐的大事,而天津教案的事也就無聲無息地不了了之。近來這二十五年間,他擔任北洋大臣,在天津開設衙門,之後總攬支那的大政,站在了世界的舞臺上,這實在可以算是他的全盛時代。
-
3 # 歷史小壯丁
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大多為不平等條約。死後還被挖出來用拖拉機拖屍,直到爛。
中國歷史上最冤的替罪羊當數李鴻章。
在滿清眼裡,李鴻章也只是高階跑腿家奴而已。不得不去,又不能亂去。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種話,只有老太后有資格說,而且說得理直氣壯!其他人你說說看?說賣國,那是不自量力;說愛國,那是自作多情!
寧與友邦,不給家奴。
-
4 # Bingo072
年少不懂李鴻章,老來方知真中堂!
李鴻章被稱之為是東方的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他是大清帝國之中唯一可與列強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提起他來更是讚不絕口,說他是再造玄黃之人。這個人是晚清的得力干將,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的主要任務,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北洋海軍的建立人。在他的頭上有著非常多的名頭,隨便拿一個出來對於尋常百姓們來說都是通天一樣的存在,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晚清重臣李鴻章。年少不懂李鴻章,老來方懂真中堂!李鴻章到底有多麼厲害?
李鴻章是清朝末期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清朝的一個續命大臣。1901年李鴻章不幸病逝,當慈禧太后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嚎啕大哭,哭嚷著以後清朝再有什麼事情,誰來與我分擔呢?可見李鴻章對於清朝和慈禧的重要性。李鴻章的一生幾乎都是奉獻給了清朝,在他風燭殘年的時候甚至還是代表著清廷出面和列強調停,要知道那個時候他已經是七十歲了。他的一生之中替慈禧背了無數的黑鍋,因此也成為了清朝晚期爭議最大的一個人物!
北洋海軍是李鴻章一首建立的,因為他注意到列強幾乎都是從海上過來的,因此向慈禧提出了加強海防的重要性。北洋海軍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與此同時,還有一個人也提出了陸防的重要性,這個人就是左宗棠,或許是因為歷史給李鴻章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當左宗棠順利的收復了新疆之後,李鴻章這邊卻是有一點不順利。在於日本侵略者的甲午海戰後,北洋海軍幾乎是全軍覆沒,這一切的原因都被算到了李鴻章的頭上,畢竟他是北洋水師的建立者!
李鴻章早期是湘軍的幕僚,他的政治仕途也是起源於湘軍。曾國藩可以說是李鴻章在仕途上面的引路人,正是因為有著曾國藩這樣的大樹且得到了曾國藩的賞識,李鴻章在仕途上可謂是發展的非常之快。在湘軍裡面他很快的成為了重要的人物,後來更是奉命去組建了淮軍,淮軍可以說是李鴻章一手創立的,在鎮壓捻軍起義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定太平天國叛亂的時候,李鴻章在曾國藩的提攜下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也自此被朝廷所重視!
在太平天國運動被平息之後,一些清朝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清朝在裝備等方面的不足之處,於是便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李鴻章正是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因此他也被稱為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洋務運動在本質上來說是一場工業化運動,雖然沒有使清朝變得強大起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近代中國工業化的程序和建設。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之中倡導組建了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等等,這些工廠的成立更是間接地促進了北洋水師的成立,李鴻章以個人的力量極大的增強了清朝的國防和軍事實力!
在晚晴後期的時候,李鴻章更多的時候是以一個外交官的身份出現的。這個時候的清朝面對列強的侵略時是屢戰屢敗,而戰敗就要妥協,妥協就需要談判。每當這個時候,慈禧太后都會將李鴻章推出來,由他負責和各個列強之間進行斡旋和談判。因此李鴻章後來常常感嘆道:這世間最難寫的那就是自己的名字了。每一個賠款割地,喪權辱國的條約上面,幾乎都是李鴻章的名字,因為他是慈禧授命的全權大臣。所以李鴻章經常被後人稱之為是賣國賊,這也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簽字後所得到的稱號!
李鴻章晚年的時候清朝甲午海戰失敗,這時候他又成為了外交大臣遠赴日本進行談判協商。在日本的時候,李鴻章爭取各方力量試圖能夠將局勢向著清朝一方,但是那句話說得好,軍人們在戰場上面得不到的東西,別指望外交官從談判桌上面拿回來。在日本李鴻章和日方進行了四次談判,而且在一次談判的時候甚至是受到了槍擊差點一命嗚呼。李鴻章更是因為這一次刺殺時間據理力爭,減少了一億兩白銀的賠款,此後更是發誓再也不踏上日本的土地。
-
5 # 小扎說事兒
單憑“好”與“壞”二字來評價歷史人物,著實有失水準。人無完人,歷史人物或功大於過,或功過相抵,或過大於功,情況無非這三種,絕不存在“有功無過”或“有過無功”的“完人”。
解決了叛亂後,李鴻章開始在政治場上大展拳腳,致力於推進洋務運動的發展。可以說,洋務運動是發生在晚清時期的“改革開放”。說得露骨一些,在審量國際局勢這方面,絕大多數晚清大臣都是“睜眼瞎”,能睜眼看世界者屈指可數。
李鴻章開辦了多少實業?估計得有上千個,其中有500個“中國第一”,200個“亞洲第一”,這是怎樣的功績?中國近代史上首條鐵路、首個鍊鋼廠、首個造船廠、首個機械廠、首個軍校,這些都是在李鴻章的主持下開辦的。洋務運動覆蓋了哪些行業呢?從軍工、金融、郵電、船舶到冶煉、教育等數十個領域。
李鴻章生平最得意的壯舉,就是組建了中國史上第一支現代化水軍——北洋水師。雖然,當時的洋人比較不靠譜,但是,《美國海軍年鑑》這個外媒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據該媒體評價,北洋水師的戰鬥力位列世界第九名,在亞洲位居第一。
要知道,這並不是清廷唯一的水師,在當時尚在服役的還有南洋、船政、廣東水師,但是,這些水軍的戰鬥力根本無法與北洋水師相提並論。遺憾的是,這支北洋水師就像是“鐵達尼號”一樣,在處女戰中失利。甲午戰爭中,這支讓李鴻章自傲的艦隊全軍覆沒。
這場戰爭落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李鴻章不正確的決策。這是誰都沒法否定的事實,也是李鴻章人生中的敗筆。總的來說,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的功勳是無法磨滅的。可以說,沒有李鴻章,清朝的衰敗還要提前幾十年。
來看看甲午戰爭失敗後的《馬關條約》,這個黑鍋時人乃至後人都扣在了李鴻章的身上,可是,罪過真的在他嗎?
在談判場上,李鴻章數次據理力爭,多次拒絕在條約上簽名。因為談判時間拖得太長,李鴻章還遭到日本方面的暗殺,身中一槍,險些丟了性命。在談判期間,李鴻章事無鉅細,均要向朝廷請示。遺憾的是,當時的電報系統被日本方面控制,清廷的談判底線早已被日本人摸清。
在這種條件下,李鴻章該如何取得外交勝利?就算李鴻章有通天的本事,也架不住老佛爺三番兩次發電報催促簽字。可以說,就算沒有李鴻章,換一個能力更強的外交人才處理這件事,也沒辦法處理得比李鴻章更好。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打了敗仗就是打了敗仗,失敗的一方在談判場上哪有底氣可言?
若說李鴻章一生最大的過錯,恐怕就是早年他與左宗棠之間的海防與塞防之爭了。
左宗棠覺得:面對南侵的沙俄,當務之急是守住新疆,保證塞防。李鴻章卻認為:當今之世海軍已成為國際戰場上的主導,只有鞏固海防才能取得主動權,相比於海防棄守新疆未嘗不可。最終,左宗棠毅然決然地抬棺出征,收復了西北失地,守住了新疆。
平心而論,李鴻章功勞的確不小,但是,在慈禧眼裡他不過是個跑腿的,有時還得拉來當擋箭牌,這個評價有不少水分。筆者認為,多半是慈禧想給這位老臣戴戴高帽而已,讓他高興一下。既然,慈禧的評價無法作為參考,我們切來看看同時期的外國政治家是如何評價李鴻章的。
在伊藤博文的自傳中,這位日本首相稱:李鴻章是他所見過的華人中,唯一一位能與列強國一較高下的人。歐洲人給李鴻章的評價則更高,“東方俾斯麥”,且認為他是與俾斯麥、格蘭特齊名的“十九世紀三大偉人”。估計連外華人都看出來了,李鴻章是為數不多能扶大廈於將傾的國之棟樑。
-
6 # 雜魚看
李鴻章是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時代造就了李鴻章,同時也毀掉了李鴻章
-
7 # 島城鹿鄉人
梁啟超曾對他有這樣的評價,大概的意思是他不畏勞苦,也不畏謠言,辛苦一生,眼界雖較有遠見,但沒有破俗之勇。可以說完美概括了李鴻章的所有特點。
-
8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李鴻章,字漸甫,號少荃,別名李二,李中堂。安徽合肥人。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被統稱為晚清四大重臣。同時也是洋務運動的核心領導人之一。提到李鴻章,我們對他的評價往往是劊子手和賣國賊,其實,我不太認同這樣的評價,李鴻章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其重要的歷史人物,我們在評價他的時候應該從多元化的角度,和客觀的角度去評價他,而不應該片面的看待他。
首先,我們為什麼不能說他是劊子手呢,我們來看他出生的環境,他出生於封建統治時期,他從小接受的是封建統治的教育,深受傳統封建禮教的影響。在他的潛意識當中,是有階級差別的,百姓是被統治者。他出生在一個高貴的階層,這就能理解,當發生農民起義的時候,他為什麼會積極抵制鎮壓叛亂,這是他理所應當要做的事情,是他的職責所在。其實不僅僅是他,生活在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都是這樣的思維。這是他們所處的階層所決定的。所以,李鴻章不應該背上這樣的罵名。
其次,我們為什麼不能說他是賣國賊呢,李鴻章一生確實和列強簽訂過很多的不平等條約,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清朝作為戰敗國,必然要受到列強的壓迫,但是,具體要忍讓到什麼程度,不是由李鴻章決定的,當時朝廷的旨意是議和,所以,他只能照辦。還有就是當時,正趕上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需要趕緊處理戰事,所以,當時不論是誰去簽訂條約都會被掛上賣國賊的頭銜。以後簽訂的其他條約也是一樣,雖然李鴻章難辭其咎,但是沒有朝廷的旨意,他是不可能擅作主張的。
最後,我們評價李鴻章,還得看看他的功績,他是洋務運動的主張者,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西式的海軍,促進了中國前進的步伐。所以,我們要客觀公正的評價李鴻章。
我認為李鴻章在歷史上還是有很大貢獻的,比如他開展了洋務運動,一手建立了北洋水師,這些在當時都是很了不起的成績,換個人並不見得能做到這些。但現在的人都罵他是賣國賊,就連歷史教科書上也沒說過他一句好話,他真的就那麼壞嗎?
他是一個弱國的外交強手,也是經濟天才;軍事上內戰屬強者,外戰屬庸者(不完全是弱者),軍事思想不如他的後輩先進;文化上是奉行“中體西用”的代表——這點個人比較欣賞,這才是真正的“拿來主義”,比“全盤西化”和“閉關自守”都來得符合實際;官場生存方面,也屬於強者,一直能立於政治的中心;政治理念上,他只能屬於封建王朝的衛道士,根本不是什麼新時代的代表——他就是自己評價自己的那種“為破屋子修修補補的裱糊匠”,根本不會想到把那間“破屋子”完全推倒了,再建一座新的。
梁啟超說得好:“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
9 # 水壺說歷史
李鴻章對清政府來說是一大忠臣,對中國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能臣,我們現在詬病他最多的還是他簽定了太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對外國侵略者主和不主戰,認為他是賣國賊,但殊不知他是在替清朝統治者背黑鍋,早年的李鴻章為強國發動洋務運動,後來建立北洋水師,海軍實力一躍成為亞洲之首,但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都半途而廢,北洋水師自建成以後,慈溪他們就再也沒有重視過海軍,因為經費不足,多年未曾增添過一艘新艦,而這些上層統治者們都熟視無睹,只有李鴻章自己清楚,但實屬無奈,等到中日甲午海戰時,李鴻章知道日本海軍實力遠超北洋水師,力主不戰,但光緒皇帝堅定主站,甲午一役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此時的慈溪悔不聽李鴻章的話,派李鴻章去馬關鑑定條約,但李鴻章在談判期間遭人襲擊,他便以此為籌碼,逼得日本減少要求的賠款和領土,犧牲了自己為國家減少了損失。
當慈禧不顧敵我實力差距向列強宣戰時,李鴻章接到命令,立即明白此舉不行,否則一旦戰爭打響,國家定當分裂,於是上奏不能執行,同時,為了以防萬一,聯合其他大臣,搞了個東南互保協定,此舉可謂拯救了當時的中國,當慈禧逃亡西安時,他又想到了李鴻章,七十多歲的李鴻章拖著病體跟列強做到了談判桌前,談判過程中李鴻章已經開始咳血了,他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想盡快地結束談判,但侵略者獅子大開口提出的10億兩白銀的賠償,李鴻章知道一旦賠款,中國將在再無經濟可言,於是他故意裝聾作啞,跟列強討價還價,最後降到4億5000萬兩,分39年還清。這便是我們所認為的李鴻章人生的又一大汙點:辛丑條約。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此時的列強已經將屠刀架到了清政府脖子上了,要是李鴻章不去談判,不去背這個罵名,那中國就會面臨這被瓜分的風險,那天,悲慟欲絕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再一次大口大口地吐血。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兩個月後李鴻章走完了他不為人理解的一生。
所以說李鴻章在歷史上真的很了不起,每次在緊要關頭都是他挺身而出,來背所有的罵名,但為了國家的完整,為了列強不能瓜分中國他忍了,生在盛世他能輔佐君王幹一番事業,但生在清末,他能幹成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
-
10 # 布衣行四海
咱可以看一下李鴻章的簡歷和歷史記載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1.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2.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逝於北京。
3.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
4.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
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北韓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
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
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
11 # 我是深山裡的村夫
李鴻章很能幹,但還沒有到了不起的程度。
他看到洋人武器裝備很好很強,就花錢買了洋槍洋炮。也瞭解不能光買洋人的,要會自己造,就開辦了江南製造局。他知道這需要很多錢,要和洋人競爭,他辦了招商局,還聘請了洋買辦來管理。他知道打不過洋人,籤條約可以討價還價,他不去朝廷賠的還要多,他一再忍辱負重去談判,簽了一個又一個條約,他心裡苦啊!
但他知道洋人除了武器厲害,他們的科學水平更厲害,他卻沒有辦任何新式學堂,宣傳新學,為國家培養人才。他辦海軍,請洋教官,可一有矛盾,他就包庇自己人,趕走了洋教官,使得軍隊雖然用上了洋槍洋炮,可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他請來了洋買辦,可又想從中中飽私囊,讓手下趕走洋買辦,招商局成了自己的小金庫。
所以,正如他自己說的,不過是一個糊裱匠,做的事情看起來不少,但沒有一個是能讓大清擺脫危局的。可能有人會不爽了,你自己來試試看?我能力當然不行,但他有幾件事值得商榷:
一,日本先搶琉球,鬧出紛爭,他想息事寧人,就由著日本去搞,那也算了,但不該送日本十萬發子彈吧,這讓日本人怎麼想?
二,甲午海戰爆發,日本人的野心昭然若揭,他又想息事寧人,沒料到日本人是打到底的態度,他退回威海軍港示弱,沒想到被一鍋端。要不是他錯判形勢,甲午戰爭不會是這樣的結局吧。比如他可以反客為主,讓北洋艦隊反向攻擊日本本土軍港、運輸線,動員清朝國內軍事力量,擺出登陸日本作戰的態勢,以日本的國力、人口,他們還能堅持打下去嗎?充其量來個北韓三八線就差不多了,賠錢是不可能的。
以上兩條,不牽涉他的思想和利益,僅僅是個人能力問題。
-
12 # 直隸話事人
李鴻章被稱之為是東方的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他是大清帝國之中唯一可與列強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提起他來更是讚不絕口,說他是再造玄黃之人。這個人是晚清的得力干將,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的主要任務,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北洋海軍的建立人。在他的頭上有著非常多的名頭,隨便拿一個出來對於尋常百姓們來說都是通天一樣的存在,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晚清重臣李鴻章。年少不懂李鴻章,老來方懂真中堂!李鴻章到底有多麼厲害? 李鴻章是清朝末期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清朝的一個續命大臣。1901年李鴻章不幸病逝,當慈禧太后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嚎啕大哭,哭嚷著以後清朝再有什麼事情,誰來與我分擔呢?可見李鴻章對於清朝和慈禧的重要性。李鴻章的一生幾乎都是奉獻給了清朝,在他風燭殘年的時候甚至還是代表著清廷出面和列強調停,要知道那個時候他已經是七十歲了。他的一生之中替慈禧背了無數的黑鍋,因此也成為了清朝晚期爭議最大的一個人物!
北洋海軍是李鴻章一首建立的,因為他注意到列強幾乎都是從海上過來的,因此向慈禧提出了加強海防的重要性。北洋海軍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與此同時,還有一個人也提出了陸防的重要性,這個人就是左宗棠,或許是因為歷史給李鴻章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當左宗棠順利的收復了新疆之後,李鴻章這邊卻是有一點不順利。在於日本侵略者的甲午海戰後,北洋海軍幾乎是全軍覆沒,這一切的原因都被算到了李鴻章的頭上,畢竟他是北洋水師的建立者!
李鴻章早期是湘軍的幕僚,他的政治仕途也是起源於湘軍。曾國藩可以說是李鴻章在仕途上面的引路人,正是因為有著曾國藩這樣的大樹且得到了曾國藩的賞識,李鴻章在仕途上可謂是發展的非常之快。在湘軍裡面他很快的成為了重要的人物,後來更是奉命去組建了淮軍,淮軍可以說是李鴻章一手創立的,在鎮壓捻軍起義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定太平天國叛亂的時候,李鴻章在曾國藩的提攜下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也自此被朝廷所重視!
在太平天國運動被平息之後,一些清朝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清朝在裝備等方面的不足之處,於是便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李鴻章正是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因此他也被稱為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洋務運動在本質上來說是一場工業化運動,雖然沒有使清朝變得強大起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近代中國工業化的程序和建設。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之中倡導組建了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等等,這些工廠的成立更是間接地促進了北洋水師的成立,李鴻章以個人的力量極大的增強了清朝的國防和軍事實力!
在晚晴後期的時候,李鴻章更多的時候是以一個外交官的身份出現的。這個時候的清朝面對列強的侵略時是屢戰屢敗,而戰敗就要妥協,妥協就需要談判。每當這個時候,慈禧太后都會將李鴻章推出來,由他負責和各個列強之間進行斡旋和談判。因此李鴻章後來常常感嘆道:這世間最難寫的那就是自己的名字了。每一個賠款割地,喪權辱國的條約上面,幾乎都是李鴻章的名字,因為他是慈禧授命的全權大臣。所以李鴻章經常被後人稱之為是賣國賊,這也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簽字後所得到的稱號!
李鴻章晚年的時候清朝甲午海戰失敗,這時候他又成為了外交大臣遠赴日本進行談判協商。在日本的時候,李鴻章爭取各方力量試圖能夠將局勢向著清朝一方,但是那句話說得好,軍人們在戰場上面得不到的東西,別指望外交官從談判桌上面拿回來。在日本李鴻章和日方進行了四次談判,而且在一次談判的時候甚至是受到了槍擊差點一命嗚呼。李鴻章更是因為這一次刺殺時間據理力爭,減少了一億兩白銀的賠款,此後更是發誓再也不踏上日本的土地。
-
13 # 宸亮說歷史
李鴻章作為清末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他在歷史上具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按照李鴻章的所作所為,他在清末的發展中,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與清末幾位大臣和王爺興起了洋務運動,我們都知道,洋務運動失敗了。在洋務運動過程中,李鴻章興辦洋務,創立了北洋艦隊,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一方面說明了清政府的腐敗,另一方面說明了李鴻章的渺小。為啥這麼說呢,北洋艦隊覆滅原因是北洋缺糧少炮,其實就是缺錢,但是李鴻章自己卻很有錢。有句話叫做:宰相合肥天下瘦。說的就是李鴻章。
但是根據現實,又可以知道,李鴻章這人雖然很貪,但是能力很強。因此,我對他的評價是:李鴻章是個有能力的人,但是不是個了不起的人,李鴻章在關鍵時刻仍然是顧小家而舍大家,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
14 # 歷史的真相l
許多人說李鴻章賣國,簽署不對等公約,這個是紙面上的現實,但是我們只需深化理解我們會發明其中的破綻,第一國度事先是滿清皇室的,沒有慈禧的許可李鴻章哪能賣甚麼國,比方李鴻章簽署的馬關公約,那是李鴻章終身的欺辱,本人自願向後代伊藤博文低下頭,多大的欺辱。
但是在簽署馬關公約的過程當中有個小插曲,那就是李鴻章來到了日本的馬關,事先的一個日本憤青想刺殺李鴻章毀壞會談,然後持續停戰想完全降服滿清,不外此時日本也是日暮途窮,李鴻章逃過了一劫,可是打了一槍,日本人怕李鴻章返國了不會談,於是在補償款上由三億兩降為兩億兩,李鴻章以一槍換一億兩,這麼的人能說他不愛國,實際上李鴻章是替慈禧太后背的黑鍋。
在李鴻章身後的五十年,大張旗鼓的“大鍊鋼鐵”和“平墳造田”活動囊括天下。“一里三公”墓中的李鴻章墓首當其衝遭到毀壞。
李鴻章終身為了滿清王朝效勞了一生,也為了中國做出了巨大的奉獻,不意身後居然遭到這麼的遭受,真實使人感喟。
回覆列表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
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