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825602082577
-
2 # 凌兒媽媽
首先你得讓孩子知道做錯事自己要負責。比如有一次女兒打翻了牛奶在床上,我讓她自己打水洗床單,用吹筒吹乾。這讓她明白自己做的事應該由自己負責,沒有人會為她收拾善尾。同時也明白了我為什麼之前說過吃東西不能在床邊或床上。
另一個就是父母及家裡成員所給予孩子的榜樣的力量了。假如父母沒有養成良好的處事方式,遇到事情就喜推缷責任。或者在工作中遇到難題就喋喋不休的抱怨,逃避責任,那麼孩子勢必學習不到好的榜樣,無法養成負責任的好習慣。
-
3 # 小王子愛上狐狸
要想教孩子從小就養成負責任的好習慣,家長的以身作則就非常重要了。你呈現給孩子的是一種認真負責的狀態,那麼孩子也容易耳濡目染,吸取你的優點。同時,作為爸爸媽媽,你也有責任和義務去教會孩子負責。那麼到底該怎麼引導呢,爸爸媽媽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從生活中細節之處,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的事情負責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應該具有相應的自主能力。而這些能力必須要由孩子自己來完成,不應該由爸爸媽媽或者其他長輩們代勞。比如說,吃飯、穿衣服,這些是三歲以上的孩子都必須具有的能力。雖然看起來很不值一提,但孩子自己動手完成,和別人代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要給予孩子這種自由。
2.懂得一定的規則意識,做個有素質的寶寶
我們自己生活的環境中,讓孩子學會遵守公共場所的規則,是每個家長從小牛應該灌輸的概念。比如不隨地吐痰,主動維護環境衛生等等。告訴孩子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是哪些,讓孩子及早適應。
3.面對錯誤,勇於承擔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區別在於有些人願意改正,有些人選擇逃避,還有些人甚至歪曲事實。那麼孩子犯錯時,家長就要在一旁督促提醒孩子,做出正確的反應。並且告訴孩子,只要真正認識到自己錯了,拿出實際行動來,就是一個負責任的好寶寶。
-
4 # 丁媽親子時光
1·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讓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人不要什麼事情都給孩子包辦,並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後果,年齡小的孩子讓他自己吃飯穿衣服等,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飼養個小動物,讓他自己照顧小動物,每天給動物餵食喝水打掃動物的窩等,透過這些自己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2·榜樣的力量
大人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如果大人願意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任,不逃避不找藉口,孩子也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任,孩子的言行舉止是透過像大人學習習得的。
3·透過故事繪本學習
簡單的說教肯定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有時候還會適得其反,透過故事和繪本學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5 # 糯米麻麻Coco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得一言一行都影響這孩子。想要孩子從小養成負責任的很習慣,從日常的一點一滴做起,父母做一件事情從頭到尾認真負責,那麼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肯定也會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好孩子。
首先,媽媽跟孩子設一個界限,孩子的事情都需要孩子去做,比如說畫畫用的蠟筆,用完了,就要及時蓋上筆帽,用完的東西放回原來位置。其次,媽媽引導孩子怎麼去對一件事情負責,比如說家裡孩子要求要養一個寵物狗的時候,買之前就要跟孩子說好,等小狗買回來之後,都需要做那些事情,怎麼去做。如果孩子做不到或者表示不想去做,就不能買。最後, 但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要劈頭蓋臉罵孩子,要鼓勵孩子勇於承擔錯誤,總結經驗,為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
-
6 # 諾言的微笑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言傳不如身教,首先讓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如何對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是如何為這個家庭負責;其次,再去教導孩子做事不要丟三落四,做錯了事要勇於承認錯誤,不找藉口,不找理由,承擔起應負的責任,從而養成從小負責任的好習慣。
-
7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幫助他們養成負責任的習慣就是教會他們遇事自己承擔。
第一,父母的言行舉止指引著孩子的方向。如果父母具有責任心,日常生活的點滴言行就會感染到孩子,他們也往往具備責任意識,這就是言傳身教的結果;
第二,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教會孩子“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能夠自己動手的情況就儘量自己做,父母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他們幫助,但是不能越俎代庖,這樣只會讓孩子學會依賴;
第三,透過日常小事教育孩子學會承擔。當我們領孩子走在路上,看到其他小朋友遇到類似情況,或是碰到相關場景時,都可以拿來當做案例現身說法,使孩子明白對錯、辨清真偽,增強大是大非的判斷能力和鑑別力,從而間接培養責任觀念。
-
8 # 為你踮起腳尖
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如果要想孩子從小養成負責任的好習慣,就需要我們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向父母學習,潛移默化受影響,養成負責任的好習慣!
其次也要在平時日常生活中,就要要求孩子做事要認真,也要為自己做的事負責任,並且在他能力能夠承受的範圍內承擔做錯事的後果!需要平時就要要求,不要忽略平時生活中的小事,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
-
9 # 家有二寶歡樂多
最好的教就是父母身體力行,讓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讓負責任在孩子感知裡就是自然,就該這麼做。所以我們不管對待別人還是孩子,一般不輕易允諾,一旦允諾就說到做到;家裡老人有個不舒服,總會跑在最前帶老人看病,為老人拿藥付款;鄰居有個什麼困難,開口尋求幫助時,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地總會熱心幫忙...家長所作的這一切,孩子自然耳濡目染,記在心上。這不就是比單純口頭的教更為深刻呀。
-
10 # 小獸媽媽
對於讓孩子養成負責任的習慣,父母就必須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來。
不得不說一開始的時候讓孩子來收拾幫忙,這是給大人帶來了不少的壓力,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之後,他就會負起這些責任。
作為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並親自示範給孩子看如何去做這些事情。同時也不要把負責任作為一種壓力退給孩子,孩子承受不起會逃避。
-
11 # 堯媽成長記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孩子從小養成有責任心的好孩子,做父母的就要從自身點滴做起!
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孩子將來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的爸爸就是個責任心極強的人,用我媽的話說:“你爸爸明辨是非,是個明白人,你問在外有迷茫的時候就找爸爸!”
記得那年我十多歲,我們在村子裡是獨門獨姓,有一些大戶的人就經常找爸爸麻煩,但爸爸一點都不怕,他經常對我們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所以長這麼大一直謹記爸爸的這句至理名言!
所以說想讓孩子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
-
12 # 老漢心語
首先,家長要成為孩子成人的好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力勝過任何人。孩子好習慣的養成,主要靠父母正確的言傳身教。父母言教身正,孩子會效仿父母的真言善行,漸漸地在內心集聚正能量,養成如言而動、如令而止的自覺意識和行為。因此,父母要多學習如何做人做事,多自律在家中的言行表現。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形象。
其次,家長要成為孩子成人的好導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孩子的好導師,父母一要不自負、不急躁、不懈怠。學習一點兒童心理學,掌握基本的教育方法。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智育人。注重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因勢利導。二要不溺愛、不放縱、不粗暴,多肯定、多讚美、多激勵。引導孩子從小做正確的事、走正確的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對孩子從小處嚴要求、大處多激勵。
再次,家長要成為孩子一生的好朋友。對孩子要人格上尊重,思想上影響,生活上體貼。只有與孩子成為忘年之交,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對他健康成長帶來實際的思想幫助。
最後,做家長容易,做好家長很難。培養孩子養成負責任的習慣與品質,就要讓孩子從小懂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在日常行為中,加強責任感的實踐與培養。比如,在做錯事情時,敢於承擔錯誤,接受結果。不找藉口理由,不推諉他人;在服從管理時,能夠自我約束嚴加自律;在面對別人需要幫助時,能夠換位思考,伸出援手,雪中送炭;在決定自己言行時,能夠為自己負責,為家人打算,為他人考慮,為社會著想;在個人成長上,要學會人格有自尊、生活能自立;在為人處事上,要誠實守信,說話算數,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在家庭事務中,承擔相應的家務勞動,懂得感恩父母;等等。如此才能漸漸從小養成"有良知,遵禮儀,講道義,守本分,善擔當,負責任"的良好品質。
-
13 # 源源和皮皮媽咪
想要孩子從小養成負責任的好習慣,首先家長就應該是負責任的、有擔當的。如果家長遇到問題就推卸責任,反而要求自己的孩子負責任,我覺得這有點難度,畢竟孩子是有樣學樣的。
除了家長要負責任外,平時在孩子做錯事時,家長不要包庇,不要過度護犢子,這時應該讓孩子自己承擔做錯事帶來的後果,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孩子明白,沒有人替他“擦屁股”,必須自己面對。
-
14 # 一夕一晨
1.陶行知如是說:我要孩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兒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孩子的責任感需要我們言傳身教從小培養。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家孩子2歲多,洗手碰不到洗手檯,那自己搬凳子;看書到指定的書桌,自己開燈,自己整理自己的小書桌等等;透過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鍛鍊孩子獨立做事、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比如孩子洗完玩水,把衣服打溼了,那自己得學著自己清洗換洗的衣服,讓孩子自己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4.適當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學會給爸爸媽媽分擔,增強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
-
15 # 成長中的媽媽
首先家長要狠心,堅持良好的習慣。
不能因為孩子一起時的哭鬧而放棄原則。
其次,要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對於孩子自己需要面對的事情,家長只需要稱為配角,孩子才是真正的主角。
-
16 # 黃衣心理
從小養成負責任的好習慣並不難,可以說很容易,只要我們做媽媽的懶一點兒、笨一點兒、壞一點兒,別事兒事兒都替代孩子,別什麼都管著孩子,給孩子更多自由自主,同時又能鼓勵孩子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樣的孩子呢,就能夠負責任、為他自己負責任。
會爬了就自己爬去找自己想要的東西,會走了就自己走路儘量不讓父母抱。會說話了就要自己去表達,能上街了就自己背上小書包,帶上水杯和衛生紙。會玩玩具了就學著收拾玩具,去幼兒園要學會和小朋友和睦相處,懂得遵守園裡紀律、老師要求,上學了就自己背書包、自己記作業、自己寫作業並檢查、自己收拾小書包。
能夠有時間休息就幫家長做家務,心疼父母親,儘量多做一些家務。
以上這些,都是需要家長溫和地支援、引導甚至適當示弱的,親們試試吧!
-
17 # 寧媽育兒
首先劃清界限,告訴孩子哪些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其次,父母要“狠”下心,耐住脾性,請孩子自己做完---哪怕很慢,也不一定做好。
最後,言傳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孩子。除了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外,也要說話算數,劃好界限後,孩子的事情父母不要插手。
比如:自己吃飯,穿脫衣。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等等。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做,而是我們做家長的不願意放手。因為我們寧願自己快點做完,也不想等待孩子或者等他弄得一團糟再去收拾。可是這樣,卻恰恰沒留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
18 # 星媽聊育兒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需要家長做到:
1、讓孩子明確什麼是責任。這點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去滲透,比如孩子一出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需要成人照顧,這是家長的責任;帶寶寶出去玩,在公園裡看到環衛工人在澆花,告訴寶寶這是環衛工人的工作,他有責任照顧好這些花朵;寶寶在家玩玩好玩具後把玩具收拾好,這也是寶寶的責任。
2、家長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孩子是透過觀察來學習,在家庭環境中,家長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比如從外面回到家裡,換下的衣物鞋子要整齊擺放,而不是隨處亂扔,這樣孩子也會意識到家庭環境的維護需要每個人自覺遵守。
3、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分給孩子的任務是他能力範圍內的,比如6歲的孩子早晨起床自己穿好衣服、刷牙洗臉,但如果要求剛上小班的3歲幼兒做到這點就比較困難。較難的任務分給孩子時,需要幫他分解成幾小步,一步步引導孩子去解決。
4、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做。孩子在做中學,學會了、成功了,自然就有成就感,就更願意自己做。如果害怕孩子做不好,一切包辦替代反而是耽誤了孩子的成長,比如吃完飯後孩子想幫忙收拾,家長擔心孩子收不好弄破碗筷不讓孩子做,反而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可以告訴孩子小心地端盤子,一次別端太多,走路慢一些,等等,就算打破了沒關係,孩子的積極性是值得鼓勵的。
以上,孩子有了責任意識,看到了家長以身作則的示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中,肯定會樂於嘗試將事情做好。這樣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更強,遇到問題自己會思考怎麼解決,慢慢地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
-
19 # 豆媽親子營
想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負責任的好習慣,家長首先就得學會放手,不要什麼事情都代替包辦。到了孩子年齡段該做的事情就要大膽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像自己背書包上學、自己學會穿衣服褲子等。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次,鼓勵孩子自己主動做事情。孩子自己有意願主動提出幫忙做事、做家務之類的,一定要鼓勵並讚揚孩子。像三歲多開始,孩子提出說幫忙洗碗、掃地拖地等,千萬別擔心他會把碗不小心打破了就不讓孩子幹。
第三,孩子做錯了事情讓他自己擔當後果。自己弄髒的地面或者吃完東西的垃圾自己收拾乾淨,不好好吃飯就要經受住捱餓、不好好寫作業不要承受老師的批評。讓孩子嚐到後果比嘮叨說教強上一百倍。
-
20 # 果凍媽媽醬
要想培養一個負責任的孩子,就要從小交給孩子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不要把問題歸咎於外界。
要告訴孩子,弱者才是把錯誤歸咎到他人、社會身上,而強者會先從自身上尋找問題,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如果孩子摔了一跤,不要拍地板,告訴孩子是地板的不對,而是要告訴孩子是因為自己的失誤,才導致了摔跤。要做一個勇敢的孩子,一個敢於承認自己錯誤的孩子,就是勇於擔負責任的孩子。
在這方面,家長要起到好的作用,家長不能引導孩子把責任推給外界。
回覆列表
以前我也也疑惑該怎麼做才好,是不是有切實可用的辦法,自己帶孩子過程中,真正切切地感受到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你想讓孩子有什麼好的習性,首先你得自己做到,刻到骨子裡的習慣,可以在一言一行中就帶出來。孩子都是人精,最初都是看著家長的行事來的,也是從模仿家人開始發展自我。所以別想太多,修煉好自己,把自己的習慣養好,孩子自然從無形中就已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