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神翼龍12

    還真不敢苟同,青蓮居士號稱天下第二劍客,劍法微妙通玄,神識所至,風起於青萍之末;劍鋒過處,雷動於九天之上。

  • 2 # 花之舞kasha

    李白比他強,詩仙李白,文我就不多說了。

    但是

    你們知道李白是唐朝第二劍客嗎?《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寫的就是李白自己。李白的師父是當時公認的第一高手裴旻,也許說他是第二是給他師傅一個臉吧。也許不是第二,但絕對超群,主要是書上沒有實戰,不想辛棄疾有記載。李白有徒弟。李白寫過一首詩,叫做《贈武十七諤》,序言裡說的大意就是他的門人武諤,是個質樸深沉的豪俠,崇拜古時候要離那樣的刺客遊俠,所以周遊江湖。聽說李白的兒子陷落在山東亂軍之中,於是來拜訪李白,自告奮勇去幫李白把兒子接回來。李白為此作詩相贈。門人有三種意思,一是徒弟,二是食客,三是看門人。三可以排除。 而武諤平日裡“潛釣川海,不數數於世間事”,直到“聞中原作難,西來訪餘”, 可見平日裡並不是依附李白為生的食客,何況李白一生落拓,哪裡養得起門客。所以武諤只能是李白的學生弟子, 而武諤又是“慕要離之風”的一個刺客遊俠,他拜李白為師,當然不是為了來學習文化的,只能是來學劍的。能開門授徒,可見李白的劍術已經到了宗師級別了。當然也有可能武諤折服的是李白的人品,拜師也不能直接說明李白就有一派掌門那種實力。

    說李白不會劍術的,開啟你們的王者榮耀看看,歷史中的TA

  • 3 # 海東青奉天

    這個說法也算說得過去,但是我的觀點稍有不同。理由如下:

    1.詩詞流傳因人而異。古代,傳世佳作多為官吏所做,未入仕而憑才情傳文於天下者寡然。趨炎附會,古今同理,不過用辯證法來看,古代文人多做官,因此官員是文人最集中的群體,官員的詩詞因其身份使然,更加容易傳播,更多被傳頌。因此文人和官吏互為因果,但官員身份的影響佔主要方面,沒有這個身份,作品留存度大為降低。

    2.辛棄疾是武將,其次是文人。辛棄疾自出生時便是金華人,但他憎恨金國統治,其家族與金國有血海深仇,所以立志報國以武修身是根本,以詩詞銘志只是副業,屬於愛好範疇。雖說如此但無心插柳柳成蔭,辛棄疾和蘇軾一起開創豪放派,詞中之龍的美譽名副其實,他經歷豐富,胸懷天下,拓展了詞的領域,改變了詞言情的傳統,堪稱一代文豪。

    像辛棄疾這樣文武雙全者,實屬難得,曹操、岳飛、王陽明、曾國藩等都是傑出代表。

  • 4 # 重頭再來趣說歷史

    可以說他是最好的“之一”。因為文人裡還有很多像范仲淹打擊西夏這樣的文人英雄。武將裡也有岳飛寫下的《滿江紅》

  • 5 # 路遙lgy

    古代文人會點功夫也有不少,比如李白,據說就是一位劍術高手。但是,多數人沒有辛棄疾那樣的勇猛兇悍。

    辛棄疾在路過海州時,聽當地的南宋將領王世隆說,他所在軍隊的將領耿京被判徒張安國殺害,奔濟州而去。辛棄疾二話沒說,跟王世隆一起,只帶五十名士兵去濟州捉拿叛徒。

    張安國在濟州正與金人喝酒,他知道辛棄疾才智過人,本想勸辛棄疾和他一起共事。不料,辛棄疾一手拿劍,一手將張安國提到馬上,同行的王世隆迅速捆綁了張安國,一行人又飛快離去,張安國的手下楞在了原地。

    辛棄疾的行動,給宋軍抗金帶來了積極的鼓動作用,宋朝朝廷也給辛棄疾升了官。

    由於南宋朝廷抗金的立場不穩定,有時積極抗金,有時又和談。辛棄疾就是因為抗金的態度堅決,被罷免了官職。他滿懷惆悵,為南宋的江山安危擔憂,卻無能為力,只好用詩詞來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他的詞有時哀傷,有時慷慨激昂令人振奮,人們將他與北宋時的大詩人蘇軾合稱“蘇辛”。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問誰: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正是老年時的辛棄疾感嘆宋軍北伐沒有成功的失落情緒。他滿懷報國之志,卻沒有人理解他。直到去世前還大喊著“殺賊,殺賊”!

    武將裡能寫詞的還有岳飛,于謙等。但是辛棄疾的詞更多產,更豐富些。所以,文人裡面辛棄疾武藝最高,武將裡面辛棄疾詞寫的最好,這種說法,還是贊同的。

  • 6 # 玉樹臨風的九郎哥哥

    這個結論九郎不太敢苟同。

    辛棄疾文武雙全這是沒有異議的,但要硬評第一,恐怕有失公允。

    首先,我們得先界定一下文人是個什麼概念,是隻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就是文人嗎?還是必須要有著作青史留名才算?要讓九郎說古代文人的話,那就是隻要有著作傳世那就算是文人了。不一定非得要和孔子、朱熹、蘇軾這樣的文學大師才算。

    好了,如果這麼算的話,那文人裡面武藝第一一定不是辛棄疾。為什麼,且容我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俞大猷。說起俞大猷,可能好多人不熟悉,但是俞大猷在歷史上也是很著名的,他跟一個人並稱為“俞龍戚虎”,這裡面的戚,指的就是抗倭英雄戚繼光。俞大猷也是為抗倭名將。

    俞大猷可是算是個文人。俞先生著有《兵法發微》、《劍經》、《洗海近事》、《續武經總要》等軍事、武術作品,你能說他不是文人?甚至,俞大猷還有詩詞傳世,後人將俞大猷生平所作詩詞等編匯成了一部文集,叫做《正氣堂集》。這些該能證明俞大猷是個文人吧?

    說起武藝,那辛棄疾跟不和俞大猷在一個檯面上了。不說俞大猷領兵打仗多狠了,九郎就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俞大猷先生曾經單挑過少林寺!常言道:天下武功出少林。俞大猷比較不信邪,非要和少林和尚比試一下,結果,一人橫掃整個少林,無一敵手,甚至最後,少林和尚還要向俞大猷先生請教劍法!這難道證明不了俞大猷武功之高嗎?

    第二個例子,叫做袁崇煥

    袁崇煥是名垂青史的良將。若論帶兵打仗能力,他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能排上號的。那麼他的文武水平又如何呢?

    袁崇煥可是明代的進士,全國高考第四十名呢,實實在在的文人一個,在那個八股取士的年代,你說他沒有才華,怎麼可能?而且人家也是有著作留世的,他有《袁督師遺集》傳世,裡面記載了袁崇煥的寫作。此外,袁崇煥臨刑前,寫的一首遺詩也不錯。詩叫做《臨刑口占》: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不說水平如何,好歹人家寫詩流傳下來了。

    至於武藝,袁崇煥可以說稱得上是一代高手了(咱也不知道他是打哪兒學的)。在《邵武府志》這本史料中載:袁崇煥“素捷有力,嚐出救火,著靴上牆屋,如履平地”,就是說他武功高強,在牆上行走,就像在平地上一樣,輕功非常之高啊。

    清朝史料還記載,袁崇煥還曾經“單騎出關”、“獨臥孤城”,沒有高強的武藝,估計是做不到的。袁崇煥膽子再大,他也沒這麼傻,自己一個人沒點兒保命的本事敢溜去滿清陣前溜達?

    此外,金庸先生對袁崇煥可是很佩服的。在《碧血劍》中不僅給袁崇煥安排了一個武藝極高的兒子袁承志。還專門在書後為袁崇煥寫評傳,能得到金庸先生對認可,可是很難得的啊!

    所以,綜上所述,說辛棄疾文武第一,不太確切,加上個之一或許會好很多。歷史上不缺文武雙全的人物,包括像岳飛,人家有武藝吧,可是也寫過《滿江紅》這樣的名作呢!像陸游,有文采吧,人家也曾單殺猛虎呢!等等,這樣的人還有很多。辛棄疾確實很優秀,古代一代詩詞大家,而且萬軍之中,取叛將首級,更不是一般人能幹的出來的,但是也只能說明他文武雙全而已,硬要排第一的話,不太合適。

  • 7 # 名人史海觀心閣

    縱觀在中國古代的文人中,不乏文武雙全的人,比如李白,比如岳飛等等。但觀心閣同意題主這個觀點,這是因為,辛棄疾在軍事和文學上都有著很大的成就。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同時又是一名豪放派詞人,被人們譽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在他的一生中經歷過南宋四帝——高宗、孝宗、光宗、寧宗,歷任江陰籤判、建康通判、司農主簿、滁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湖北安撫使、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湖南轉運副使、湖南安撫使等職。

    壯舉

    辛棄疾雖然出生在金國,但是他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了很多殘暴的統治,所以他在21歲的時候,就義憤填膺地召集身邊的人對金國進行反抗。加入起義軍之後,辛棄疾運用聰明才智和偉岸的氣魄,說服了起義軍首領耿京和宋朝方面取得聯絡、一致抗金。

    據朱熹《朱子語類》記載:當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後,辛棄疾帶著幾十名兵士,有勇有謀地衝進有幾萬名敵軍的敵營中揪出叛徒張安國,並且押送到了宋朝朝廷處以死刑。

    從這件事上不難看出辛棄疾的膽魄和智慧,以及他高強的武藝。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他卻能以少勝多地帶走叛徒,這絕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因此,也只有親身經歷過無數次殘酷的戰爭後,才能寫出《破陣子》這樣豪氣沖天的詞句來: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謀略

    辛棄疾在24歲時(1163年)任江陰籤判,他向朝廷上疏,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阻江之險,須借兩淮,取淮之地而三分之,建為三大鎮”。

    同年,辛棄疾又上疏《練民兵守淮》:

    與虜騎互相出沒,彼進我退,彼退我進,不與之戰,務在奪其心而耗其氣。而大兵堂堂整整,全力以伺其後,有餘則戰,不足則守。

    體現了他在“游擊戰”中的卓越軍事思想。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金人南侵失敗後的第4年,南宋與金人又訂了和約,業已收復的海、泗、唐、鄧等州又被割讓。這一年辛棄疾26歲,他寫出了更加成熟的《美芹十論》獻給朝廷,指出“和戰常出於敵”的錯誤,抵抗縱然小敗,也比議和的損失要小:

    我有三不足慮,彼有三無能為,而重之以有腹心之疾,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謀人?邊陲無死事之將,相雖賢而功不能必成。行陣無死命之士,將雖勇而戰不能必勝。不恃敵之不敢攻,而恃我能攻敵之所必救

    針對宋朝用人制度的弊病,他提出:

    “任之不專則不可以有成”,提出“久任”之策。

    1170年,辛棄疾31歲,又寫出了《九議》這一部“萬字平戎策”,獻給主戰的丞相:

    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穢不可以久安於華夏。

    抨擊了“主戰即為國生事、孤注一擲”的謬論,抨擊“南怯北勇”論()。提出了:

    無慾速,審先後,能任(忍)敗。論戰者欲明日而亟鬥,言和者欲終世而諱兵。疾之期年而無功,與遲之數年而決勝,利害相萬也。昔越王見怒蛙而式之,曰是猶有氣,蓋人而有氣,然後可以論天下。

    但是,遺憾的是,辛棄疾的這些卓越的軍事思想,並沒有被朝廷採用,成了他心中的痛。於是,有了這樣的句子: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

    預言

    辛棄疾是極具軍事天賦的,早在他32歲那年,就曾預言:

    仇虜六十年必亡,虜亡則中國之憂方大。

    事實證明,辛棄疾這個預言太準確了。

    原來,辛棄疾的思想超前,在滁州擔任知州時,就透過減少賦稅和招商引資的方法來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他還蒐集金國的各種情報,發現了金國內部管理有著腐敗和暴虐等致命問題。因此,才做出如此預言。

    詞作

    在辛棄疾一生中填過的詞牌中,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又不乏細膩。而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也離不開他的軍事生涯。

    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有這樣的豪邁之情: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在《青玉案·元夕》中,也有如此的柔媚多情: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結語

    被稱為“戰神”的辛棄疾,雖然曾經建功立業,但後期不被朝廷重用。他心中積累的鬱憤,也化作了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詞句,抒發著自己不得志的情感。在創作詞句的時候,有些看似信手拈來,有些又具有獨到之處,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因此,才擁有了“詞中之龍”的美譽。所以,觀心閣贊同“他是文人中無疑最強的、在武將中詞寫得最好。”的這個說法。

  • 8 # 2020詩與遠方

    同意,很喜歡辛棄疾的詩歌,文韜武略樣樣精通。還有岑參,岳飛詩歌寫的都很好,很有氣勢,武功也不錯,都懷有家國情懷。

  • 9 # 墨雪問心

    不太贊同,因為與他同時代的陸游也是文武兼備的奇才。

    先聊聊辛棄疾和陸游的“武”

    歷史記載辛棄疾的勇武:“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兔”。這是辛棄疾隻身率五十騎闖數萬金兵大營,奪出叛徒張安國的彪悍壯舉。此等武藝和氣魄,別說文人,即使是武將,也難有幾人望其項背。辛棄疾真乃虎將一員也!

    但陸游的武功也不差!史書記載,在1172這一年,四川南鄭(今天的陝西漢中)虎患嚴重。這一年的秋天,一行人路過此地歇息時,一隻猛虎撲過來,只見一虎背熊腰的中年男子抓起長矛,脫手飛出,正中老虎的喉管,老虎長嘯一聲倒地,掙扎了一會兒死去。這個殺虎的中年人正是陸游。

    陸游不僅能親手殺虎,而且他也參加過幾年的實戰,文韜武略都很突出。我們切勿認為他只是一介書生,從他的詩“讀書三萬卷,學劍四十年”可以看出,詩人擅長劍術。從“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這句詩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文武雙全的愛國知識分子形象。

    再聊聊辛棄疾和陸游的“文”

    辛棄疾和陸游都是南宋著名的詞人,二者都為後世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作品。就文學水平來說,倆人不分高下,文無第一,也沒法分。

    綜上所述,所以我對題主所說“辛棄疾是文人裡面武藝最強,武將裡面詞寫得最好的”這個觀點不贊同,因為比起辛棄疾來,陸游也不差!而至於李白之流,只是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已,不值一提!

    (陸游)

    本文參考文獻:《宋史》、《辛棄疾傳》、《陸游傳》

  • 10 # 海納百川233699882

    千古文人俠客夢,歷史上有許多文人墨客棄筆從戎。由於飽讀經書,他們懷抱著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他們以對國家的極大熱忱投入到武將行列中。我們知道唐朝出了許多邊塞詩人他們大多是以文官的身份到邊關執行防務,在邊塞寫了大量的軍旅詩篇,但是沒有一個文人成為武將,也沒有一個武將再重新成為文官寫出流傳千古的詩篇。但是宋朝就有一位文武雙全的詞人寫的詩文流傳千古——他就是辛棄疾。

    公元1140年,岳飛率軍北伐,卻被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十年功廢,最終含恨風波亭。

    也就在這一年,辛棄疾出生了。

    祖父辛贊給他取名“棄疾”,除了想讓他一生棄疾而生,平安長大;更深一層寓意:像霍去病一樣,驅除胡虜,復我河山。

    父親早逝,祖父對於他的教育更是特別注重。

    文化方面:請山東第一名師劉瞻教他識文斷字;

    武藝方面:聘山東有名的武將學習武藝;

    兵法方面:看遍天下兵書,學習兵法,還去實地考察地形 。

    二十歲的辛棄疾,已是一條熟稔軍事、勇冠三軍的“戰神”;也是與蘇軾和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

    公元1161年,金國不顧內部大亂,興兵南下侵宋,遍出現了“太行山之東,忠義之士蜂起”。

    22歲的辛棄疾奮而起兵,拉起2000人的義軍,他英勇善戰,打了幾個小勝仗,然後投奔了當時聲勢最大的一支起義隊伍,山東的耿京。

    但沒過多久起義軍被強大的完顏雍的部隊擊潰。

    有一天晚上,假和尚義端待辛棄疾睡熟後,悄然盜走了大印,投奔金營,欲邀功請賞。

    辛棄疾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第三日追到手刃義端,割下頭顱收回大印返回義軍。

    由於金兵太厲害,義軍一個個的打垮,耿京便派辛棄疾和另一名武將賈瑞南下去見宋高宗,做好投奔朝廷的準備。

    宋高宗趙構聽說山東義軍來投,高興壞了,立馬接見了辛棄疾,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任命辛棄疾為天平軍掌書記。

    辛棄疾剛完成使命,在路上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死,義軍潰散的訊息。

    辛棄疾經過精心策劃,他帶領50名敢死隊,夜襲金營。於五萬敵軍之中,活捉張安國,並連夜狂奔千里。不但將叛徒押回臨安正法,還順手策反了金國萬餘名士兵歸宋。,轟動宋金兩國,成為一時傳奇。

    南下歸宋的辛棄疾壯懷激烈,滿以為能率軍北北伐,卻被多疑的宋高宗以不是正規軍隊,很快被解除武裝授予文職,因為辛棄疾不是“根正苗紅的朝廷官員”,處處排擠辛棄疾。辛棄疾只好把心中的一腔怨言和滿懷的報復揮灑於宣紙之上,卻不料,辛棄疾早期豐富的軍旅經歷為他的詩詞積累了很多的素材。他寫“欄杆拍遍”、“弓如霹靂弦似驚”、“西風賽馬”“將軍百戰身名裂”、“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他寫到最後,甚至成為了豪放派人的代表人物。

    因此,說辛棄疾是文人裡面武藝最強,武將裡面詩詞寫的最好的,真是名副其實,毫不誇張。

  • 11 # 胡塗小譽

    武藝看哪方面吧,算上行軍打仗,應該就是最強了,個人之間較量就不知道和李白誰強,畢竟李白劍術很厲害,我們經常說的文武雙全,武應該指武將方面才能,這樣看來,他就是牛逼槓槓滴!

  • 12 # 醉伊笑紅塵

    兄臺,斗膽問一句,你是將我華夏岳飛嶽爺爺不當回事麼?

    遙想嶽爺爺當年,文武雙全,談笑間,金虜灰飛煙滅,文人比武,稼軒應笑我,武功蓋世,世間誰敵,怎奈皇命難違,一樽還酹風波。

    言歸正傳,要論文人中武藝最強,岳飛肯定能幹翻辛棄疾,要論武將中寫詞最好,岳飛也不遑多讓。

    一、岳飛在南宋武將中的歷史地位——中興四將之首

    來吧,先來看下岳飛爺爺的歷史地位在南宋武將中究竟有多重要。

    岳飛是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也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不僅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還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倘若沒有宋高宗自毀長城的十二道金牌,宋朝江山是否需要龜縮南方一百多年還未可知。

    無論是單打獨鬥還是兵法韜略,岳飛秒殺辛棄疾幾乎是毫無懸念。

    二、岳飛的詩詞造詣十分高超,堪稱一代儒將

    誰說武將只能舞刀,不能舞墨。岳飛就是一個文武全才的儒將典範。一首《滿江紅》已經是公認的千古佳作。其中的名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無論是從氣勢上還是文字造詣上,絲毫不輸於辛棄疾的豪放派代表作《破陣子》中的“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岳飛還有諸如《小重山》等代表作遺世,就拿這首《小重山》來說,其中的“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也早已成為後人吟誦的佳句,絲毫不比辛棄疾的婉約派代表作“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寫的差。

    三、總結

    綜上,要論文人裡面武藝最強,武將裡面詞寫得最好的,辛棄疾和岳飛可謂難分伯仲,而單論武藝,岳飛的槍中之王岳家槍更是多勝一籌,所以我不同意辛棄疾大哥大的地位,而首推岳飛。

  • 13 # 獨孤禪

    NO。文人武功最高者仍毛主席,你以為武功是赤膊上陣殺人放火!?談笑間對手灰飛煙滅,運籌帷幄,決勝幹裡才是武功蓋世!

    武人中文彩第一當屬嶽武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以步卒結陣,大敗鐵浮屠,對遊牧重騎兵連戰連捷,在冷兵器時代是逆天。一首滿江紅,足以千古流芳!

  • 14 # 英皇騎士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縱觀歷史,文武雙全者不乏其人。

    劉邦,項羽,曹操,李白,辛棄疾,文天祥,毛澤東等。

    都各領風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 15 # 桃花塢裡桃花扇

    此題較符合稼軒寫的那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為宋詞中我的最愛。和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有異曲同工之妙。倆人都非常相似,能文能武,這二首詞,是民族的吶喊,是抗戰的號角!宋詞(尤為南宋詞),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所起到的戰鬥作用和鼓舞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種文藝形式或任何一個同類作品所不可比擬的。……這首辛詞說的乃是友情之誼。好友陳亮因一件事情獲罪了,其實這種打擊就是對主戰派的壓制,這讓稼軒心裡很難受,陳亮和稼軒一樣也是愛國的熱血男兒,也希望收復中原,卻屢遭朝廷打擊。這次又被奸人陷害在牢裡關了一百多天。但在牢中接到稼軒的書信,信裡就是這首詞。陳亮被友人描述的場景迷醉又鼓舞,他彷彿看見了戰馬嘶鳴,軍營吹角、劍戟拼殺,讓他在牢裡的歲月一下子光明起來。他感動於這種“醉裡挑燈看劍”的氣氛,況此際(落難)被人牽惦,謂之值得一生(炳耀)銘記!……後來陳亮被放出來,稼軒立刻邀請他來上饒作客,此時正值冬季,剛好下了一場雪。稼軒身體雖欠佳,可還是陪陳亮去登山遊賞。……這時的稼軒,也早已隨著參移月缺轉成白髮!但他仍然崇拜劍,崇拜“醉臥沙湯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瀟灑!猜想他仍然在渴望一種快意恩仇、豪氣干雲的人生。可當他邁踉醉步登上山頂回望,長劍今在何方?他的八千子弟兵又在何方?………當年他滿腔熱血、躊躇滿志投奔南宋政權之時,本想以身許國、血灑沙場、馬革裹屍的;然南渡後,歲月蹉跎,不僅被逼遠離戰場,還頻遭小人誹誣,最後陷入碌碌無為的境地,稼軒自然是心有不甘的!甚至暗含孤憤!……稼軒本是尚武之人,心向戰場,成為儒士是一種命運的偶然和無奈。或許他忽略了以往歲月儒士的血淚史都很慘烈的。……故而最後的稼軒,在激越的悲情中,已為那收復中原的理想憔悴成黑夜裡的一抹“殤影”!………!!

  • 16 # 帶志逐夢

    我是逐夢,我來回答。

    古語有云““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中國浩瀚五千年的歷史,英雄豪傑無數,我覺得有比辛棄疾更出色的人。

    一、姜子牙

    輔助周文王、周武王定鼎天下。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這一大堆頭銜就可以體現在文武方面的能力。他在武略上,著有《太公兵法》這本兵書,帶領周國大軍戰勝商朝。在文治方面,輔助周王治理;在封國齊推行姜子推行尊賢尚功,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

    二、魏武帝

    雄哉魏太祖,天下掃狼煙。動靜皆存智,高低善用賢。長驅百萬眾,親注《十三篇》。豪傑同時起,誰人敢贈鞭?---《三國志》

    魏武帝曹操是東漢末年、三國中魏國的開創者,他的一系列頭銜足可見他的能力(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在文學上,他和另外兩個兒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也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在武藝上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著有兵書《十三經》。

    三、王陽明

    王陽明,原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明代著名的軍事家、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他是陽明心學的創始人,主張知行合一。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作為一介書生,從未上過戰場的王陽明透過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很短時間內就消滅了盤據數十年的叛軍勢力。後寧王叛亂,王陽明成功的運用宣傳戰和反間計,然後趁敵不備先攻南昌,反客為主,使寧王陷於被動。決戰中火攻南康,全面平息寧王之亂,前後只用了35天。

    總結:以上是我覺得比辛棄疾略微厲害的人物。在文學上,我所說的三位都可以稱為大家,都有傳世治國的方法或者帶兵的兵法傳世,而辛棄疾的文只體現在詩詞方面,於治國安邦效果可以忽略。正如金庸所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我認為“文之大者,為國為民”。

  • 17 # 塵世曉書僮

    辛棄疾應該是文人裡面武藝最強,武將裡面詞寫得最好的,你同意不?

    辛棄疾是不是文人武功最強?那我個人是持保留的態度,畢竟還有岳飛,他也算是文人,同樣也寫詞。不過要說武將裡面詞寫得最好的,那我還是同意這個觀點。辛棄疾的存在提升了宋詞的地位,使得它最終能夠與唐詩平起平坐,成為了唐詩之後的又一座高峰,僅以這一點來說,辛棄疾不愧為南宋最偉大的詞人。

    整個南宋時期的詞人,每個人內心都極為憂愁,當時的北宋滅亡了,可是南宋朝廷又沒有任何的作為,這也使得無數的詞人想要收復北方的失地,實現祖國統一。辛棄疾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愛國詞人,所以他也上過戰場。正是這麼一位充滿愛國詞人,他身上的正氣,還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直是後世學習的楷模。

    那麼辛棄疾的武藝有多強,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他一定是有武藝,帶領著無數士兵衝鋒陷陣。其實作為一位文人這一點極為難得,我們從他留下來的詞作中就會發現,辛棄疾的骨子裡就有著俠客的精神,譬如他在晚年就寫過一首經典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首詞氣勢磅礴,寫得很是霸氣,同時又充滿了憂愁。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我們從這首詞的第一句就可以看得出來,辛棄疾是會武功,要是不會武功的話,他也不會那樣寫。這只是說明他會武功,但是沒有寫多厲害。可能我們也不能單純地幻想,他的武功可能像金庸武俠小說裡寫得那樣,可以飛簷走壁,這當然是不現實,畢竟有的時候武俠小說,只是一種虛構的作品,裡面的武功誰也沒有看到過。

    我個人還是認為辛棄疾會武功,至少是學過,這在文人中是極為少見,所以說他是文人裡武功最高的一位,可能還不算,至少還有好幾位文人也會武功,例如陸游,還前面提到的岳飛,那都是上過戰場。不過要說武將裡面詞寫得最好的一位,我基本還是比較贊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了孩子後,孩子教育歸誰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