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awanod
-
2 # 柔紙一張
原始人用製作鋒利的石塊,燒製陶器難道不是科技文明?個人覺得科技文明並不是科技革命後的產物,而是革命前就誕生的。
-
3 # 巍巍泰山
可以這麼說!雖然中國也有四大發明,但真正改變世界的是西方的工業革命!飛機輪船火車汽車電視電話手機電腦等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都是西方人發明的!
-
4 # 優閒君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就已經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臺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藥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戰勝了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Nautilus的手裡,使他們才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總之,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這些偉大發明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文明歷史的前進。 所以,我們華人要樹立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消除民族自卑感,肅清崇洋媚外的思想流毒。
-
5 # 何向東
不是,是中國最先創造的。當中國已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時候,地球上絕大多數國家還是蠻荒時代,或靠海盜搶掠,或靠遊牧生活。中國最典型的科技文明的象徵就是“四大發明”。
-
6 # 今天沒什麼大事
科技文明應該是中國創造的。首先我們要把科技和文明這兩個分開談。我們先說科技吧。中國的鍛造技術那都是領先世界。只要你去趟西安看看中國的歷史。歐洲人住山洞穿獸皮時我們中華大地的人住洋樓,穿絲綢。文明這一塊。那你就要去逛逛山東省曲阜市,中華大地上擁有了高等學府時,歐洲人還用麻繩打疙瘩作計算呢, 阿拉伯人發明了數字。華人發明了算盤。你自己看看歷史就知道了,文明科技的先人是誰?
-
7 # 亮夫0422
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優秀傳統文化,
充分說明了科技文明的發源地。
四大發明、四大名著、中醫、農業、畜牧業、航海、…。
-
8 # 心雨快樂一生
科技文明:是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古代五大發明如造紙:紡織:北斗羅盤.:八卦:火藥`等等:他們是不講文明的:國外的文明就是利益建立在別國的利益之上丶
-
9 # 李梁華433
科技文明,這4個字,你可以說是外華人先提出的。人類自發展以來,一直都有科技。科技並不是單純的指現在的網路等,科學技術,在人類的發展史中一直伴隨著。比如石器時代,你不能說沒有科技,人類使用石器在當時就是科技的一種,只是現在的人看過去很落後而已。中國的陶器,青銅器,四大發明等哪個不是在同時代領先全球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帶動了世界的科技進步。
-
10 # 使用者上坪農夫
對於這個問題,說實在的,應該算是吧。如是這樣說的話,可能有有很多同胞會不服氣。但是不服氣歸不服氣,畢竟這是事實呀。
雖然中華民族很早就有著領先的技術存在,如青銅冶煉技術造就了青銅文化;九宮術造就了計算術;《易經》與《道德經》形成了中華民族早期的哲學及管理學;《孫子兵法》更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戰爭法則;《鬼谷子》也形成了辯論與揣摩法則;再就是大家都清楚的“四大發明”、冶煉與鍛造術、天文與農時季節的發明、絲綢、農業——特別是水稻栽培、茶業、陶瓷、園林藝術、中醫藥、建築、文學、音樂與繪畫等等,不一而足。可就是這些並沒有形成一套統一的理論而造福全人類。大家可能都有這樣一種感覺:為什麼我們祖先那麼多的技術具有非常先進的,但就是沒能流傳下來,以至於我們都應用不上,而採取引進別人的?這內中就是我們的祖先沒能及時地形成昇華而形成理論。當然這與我們的社會制度分不開的原因,造成每一項技術未能及時跟進研究乃至於形成一整套的相關理論。也就是說,我們具有技術而沒有理論,是技術丟失,斷代的最主要原因所在。才有了這麼一句:“牆內開花牆外香”的說法喲!這就像《道德經》一書,在國內老是受置疑甚至批判,而德國卻能受重視而提出人手一冊;《孫子兵法》在日本卻成了“商戰兵法”。近代的西方可能受到中國的絲綢文化的傳播與影響,在此基礎上發動了文藝復興,據此他們迅速形成了一整套的技術發展規劃思路,並取得了一整套的機械動力、電學、航天航空、遠洋航海、西醫藥等全面技術,更不要說當代的電話、電腦、電視電影了,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整套相應的理論,並把這些稱之為“科學”及“技術”。從這些來看,我們最多隻有技術的出現而沒有理論的形成,西方不但在更大的範疇形成了技術,也採取跟進的方式形成理論。譬如,鄭和下西洋就好,而且前後多次出洋,就是沒能把它提升如何在遠洋航行的技術理論。結束了就一切沒有了,沒有後續工作。這跟那個歐洲人的遠洋活動相比,結果差的太遠了。又譬如,我們有最早的九宮術、圓周率與勾股定理等先進的數學發現,但只是應用於日常簡單的運算,並沒有繼續深入地研究而形成更為高等的數學,而應用於生產。就是跟進的一些技術,如火藥我們僅僅停留在了慶祝性的煙花炮竹的開發;指南針也就用於找風水的羅盤製作。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科技文化是西方國家率先出現的。
-
11 # 阿偉Individually
科技文明,科技達到文明程度,我感覺有幾個標誌性的發現或發明。
1.人工使用“火”
2.製陶與冶煉金屬
3.中國的四大發明
4.蒸汽機 以此為動力的交通工具
5.電 磁的發現 以此為基礎的一系列發明
電燈,電話,收音機,電視機
5.因特網 以此為基礎的各種技術升級
-
12 # 逗殼影片
一直以來,“四大發明”就是中華科技文明一種標誌。但其實中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為了讓華人更清晰地瞭解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經過三年系統梳理,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項,今日正式對外發布。
“四大發明不足以全面展現中華民族的科技成就。”研究組表示,例如我們的祖先最先栽培了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茶;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最重要的豆類作物——大豆;最重要的水果作物之一——柑橘。這些作物的栽培技術傳向世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貢獻並不遜色於“四大發明”。
-
13 # 埋沒明珠W
這個,時間、和科技的標準程度不好界定!?
科技是不分國界的!——應是前仆後繼、“後浪推前浪”!
-
14 # sgm90
我想還是我們的國家最先,從古代文明之國是,比如三從四德,還有孔子曰人之出性本善……等科技上中國先發明的四大發明。
-
15 # 山東梁雲平
“科技文明”是外華人先創造的嗎?
不是。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五千年中華文明,無人能及肩。
我們上學的課本上,早已詮釋了中國的文明發展史。其中,四大發明,至今仍在造福人類。
歷史上早有記載。華人民在五千年的生活中,創造出了燦爛的人類文明。其中科技文明福澤人類。恩寵四海。
火藥,活字印刷,造紙術,指北針。是我們的祖先在勞動實踐中,發明與創造的。世人皆知。無可替代。
科技成果,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也給那些貪婪的戰爭狂人助長了侵略的本事。
我們的祖先,把科技用於造福人類。華人民是和平的使者。
有史可察的西方列強,利用我們祖輩的科技文明成果。用堅船利炮侵略我中華民族。血淚史劣跡斑斑,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
火藥,催生了炮彈,火箭。
科技成果,能造福人類,也能摧毀掉世界。
日本廣島爆炸的原子彈。日本人民不會忘記,世界上有正義感的人民也不會忘記。
日本軍國主義及戰爭惡魔分子,雖百死也不能謝罪。得永遠把他們釘在恥辱柱上,警示世界,警示未來。
科技成果,可用於造福人類,但不能用來屠宰無辜的平民百姓。百姓們手無寸鐵,無反抗能力,屠殺無辜的百姓,任何人都不能得到原諒。
造紙術從古至今,一直在造福全人類,它仍然繼續在福被著全世界人民。
指北針,給航海,航空,科研,生產,生活創造了財富。
同樣,也被那些滿口仁義道德,雙手沾滿華人民鮮血的侵略者用來凌辱我中華民族。
他們用我們祖先發明的先進科技來屠宰炎黃子孫。科技成果,在列強手裡那有文明可言!
科技成果成了他們侵略者的殺人的工具。
先進的印刷技術,更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電腦,列印,影印,彩印,傳真……
祖先發明的科技成果,一直造福人類。並繼續福澤人類。
科技文明,發源於華人民,造福於全人類。
歷史已經證明,科技文明,發源於中華民族。
不爭的事實,誰也爭不去。
科技文明,源於中國。
-
16 # 雲水間的你
科技文明源於火的使用。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改變了過去“茹毛飲血”的境況,延長了人類的壽命。有了火種,人類走進了文明時代,野獸怕火,燒製陶器,照明,取暖,就如當下的病毒也怕火,火神山雷神山驅走病毒。科技文明起源於中國當之無愧
-
17 # 銀河流嵐
四大發明智結晶,
天文冶煉龍圖騰。
張衡造儀測地動,
鄭和航海耀國榮。
半坡仰韶周口店,
儒道佛法共爭鳴。
四庫全書集大成,
試問天下誰能行!
-
18 # 金天都
科技無國界,是推動或消滅各國文明的殺手鐧,如二戰時期美國投放日本原子彈,差點就毀了一個民族,5G給人們帶來方便
-
19 # 使用者6912764523025
要分清楚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四大古國都曾創造古代文明,現在都衰落甚至消亡了。這就是現實,周步自封,不進步就滅亡。
-
20 # 和藹的老豆
一般認為,科學和技術是兩個單詞的現代漢語翻譯來自於日語,也叫“和制漢詞”,據說是在1847年。科學取自拉丁語,原意是“知道、知識”, 技術取自希臘語,原意是“經驗、法術、技巧”。所以,從原意上來說,中國文明和很多相關文明都有“科學技術”的原始概念。
兩詞來自不同語言體系,就說明這些並不是現代西方文明固有的,當然也不是英美文明固有的,大多來自於文藝復興後的歐洲崛起時代,被固化成現代概念是在工業革命前後。也並不是西方文明固有的概念。
比較直接的證據兩個
一)東西方交流所留存的那些原本和譯本。
日本人最早的西學是蘭學,也就是學習荷蘭人。那會兒正好是中國明末清初,荷蘭人是強大的海上馬車伕,荷蘭海軍佔領了臺灣北部,一直到鄭成功把他們趕走。之後清朝開始閉關鎖國,而同時,在那個年代,日本幕府開始與荷蘭人大規模交流。
到了明治維新,日本人的西學翻譯已經有兩百多年的積累,加上對明朝典籍和譯本的研究,書籍儲存是比較全面的。
——叉開來,不得不提一句的是,晚明的翻譯也非常繁榮,不但有著名的徐光啟的《幾何原本》,連《火器挈要》都是和歐洲幾乎同步的。明亡之後,日本學界也的確收羅了大量明學者的著作。所以,治學這種事情,歷史上一直有的。不能說華人沒有學習研究科學技術的精神。(打叉結束)
但是,所有當時這些中日的書籍記載裡都沒有直接翻譯出科學與技術,原本里也很少提到這兩個單詞。尤其是科學,一直要兩百年後,明治維新時代,才由日本人重新定義。說明直到17世紀,西歐社會肯定應該重視貿易,重視金融,重視航海,卻未必真的重視科學。
二)科學研究在西方受重視是從18世紀開始,大概三百年前。同時代西方大學裡,科學和哲學是一類的,主要還是貴族和高階知識分子才能接觸的概念。大概華人講陽明心學的書院與講儒家四經的太學差不多。
很多人驚訝牛頓最後去研究神學了,但是卻不知道牛津本來就是一所神學院,和劍橋一樣,大學城的核心就是皇家教堂,如果類比到中國,就是太廟旁邊開了個學校,那不就是太學和翰林院。大家知道,大學是從太學異化來的名詞,也是日本人造的漢詞。
雖然文藝復興產生了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天才,但是全民族有科學精神與有科學精神的人是兩回事情。好比徐光啟的出現,不代表中華民族就必然有幾何數學的思維精神。
結論,科學的思維、技術的精益,以及對科技的高度重視,都是近現代產生的思想與精神,與實用性相關。有些民族研究早,進入現代化早,有些晚,進入現代化晚。僅此而已,與民族性無關。
回覆列表
四大文明古國
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
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由於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獨立,中斷了古代文明。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國滅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倫被赫梯滅亡;古印度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長期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我們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傳統未曾中斷的古國。早在國家形成前,黃帝、堯、舜、禹等就先後活動於黃河流域。啟於公元前21世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經商、西周、春秋四個階段,中國的奴隸制度經歷了1600年的獨立的延續、發展期,這是別的文明古國所根本無法比擬的。隨著中國奴隸制在公元前476年的結束,中國的歷史也就於公元前475年進入了封建社會,這比西歐於476年才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早了一千年。中國於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而西歐的英法則在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才開始走上中央集權的民族君主國的道路,比中國晚了1600多年。
我們的民族是個偉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古代史上,華人民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燦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自然科學統計資料表明:中國曆代重大科技成就(專案)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佔比例為:公元前6世紀前為57.4%;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為50%;公元前1世紀到400年為62%;401年到1000年為71%;1001年到1500年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發明和偉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項,其中有175項是我們華人發明的。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十五世紀,中國的科技發明使歐洲望塵莫及,有許多專案比歐洲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
古巴比倫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裡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裡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兩河流域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雖然巴比倫現巳消失,但其影響(尤其宗教方面)卻很多流存至今。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實在當之無愧。
巴比倫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達城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古亞述城為中心,稱為西里西亞,或簡稱亞述;南部以巴比倫城為中心,稱為巴比倫尼亞,意思為“巴比倫的國土”。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兩個地區,南部*近波斯灣口的地區為蘇美爾,蘇美爾以北地區為阿卡德,兩地居民分別被稱為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初就是由蘇美爾人創造出來的。
蘇美爾幾乎和古埃及人同時發明了文字。他們用削尖的蘆葦做筆,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後把泥胚烘乾,成為泥板。由於這種文字形狀成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公元前2007年,阿摩利人入侵兩河流域,摧毀了阿卡德人和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個以幼發拉底河河畔的巴比倫城為首都的王朝。從那時起,美索不達米亞就被稱為“巴比倫尼亞”,那裡所有居民都被稱為巴比倫人。
古巴比倫王國時期是兩河流域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這個國家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漢穆拉比。漢穆拉比用武力統一了兩河流域後,建立了一箇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他個人集宗教、軍事、 行政、司法和水利建設等各種大權於一身。為了更有效的統治自己的國家,他頒佈了著名的《漢穆拉比法典》。法典共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發現的最早完備成文的法典。
古巴比倫王國在漢穆拉比統治時期達到極盛,但是漢穆拉比死後,帝國就瓦解了。王國先後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終於被亞述帝國吞併。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聯合米底人推翻勒亞述帝國。迦勒底人建立的的帝國也是以巴比倫城為首都,歷史上稱為“新巴比倫王國”。這個王國在尼布甲尼撒統治時期打到鼎盛。尼布甲尼撒曾兩次攻陷耶路撒冷,毀滅猶太王國,把大批猶太人當奴隸押往巴比倫。這就是聖經上所說的“巴比倫之囚”。尼布甲尼撒還下令重建巴比倫城,在城內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重建後的巴比倫城宏偉壯麗,直到100多年後,希臘歷史學家,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來到巴比倫城時,仍稱它為世界上最壯麗的城市。
新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國所滅。此後,古代兩河流域再也沒有出現過獨立的完整的國家。
---------------------------------------
古埃及是指從公元前4000多年開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而結束,位於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為一個基於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國的經典範例。
在古埃及南北分治期間的疆域最大,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的領域有現在的蘇丹到衣索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阿爾及利亞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但由於鄰近地區的民族不斷壯大,使古埃及的版圖不斷縮少。及至埃及妖后自殺之後,原來神廟的官員把埃及語變成用希臘字母書成的科普特文明繼續流傳下去,直到近代的17世紀歐洲開始進侵非洲時,為傳教士所焚燬。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000年後半期,逐漸形成了國家,至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為止,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后王朝8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參看埃及王朝)
古埃及歷史
古埃及最早形成的國家叫做諾姆,也叫州,是一種城邦式的國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傳說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開羅西郊)。發展農業,開發水利。
古埃及真正的統一是在古王國時代。這是古埃及史上農業、手工業、商業、建築業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第一個偉大時代。確立了以官僚體制為基礎的、君主獨裁的專制統治,並且出現了金字塔。
第六王朝以後,王權衰落,國家分裂,一直到十一王朝才重新統一。十二王朝時遷都底比斯(今埃及盧克索),開始使用青銅器。與敘利亞、克里特的交往擴大。十三王朝時政權又瓦解,喜克索人佔領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長達100多年的“太陽神不在的統治”。第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最後驅逐喜克索人,重新統一埃及,開始了第十八王朝。
第十八王朝國力強盛,對外頻繁發動戰爭。十九王朝時與赫梯帝國發生了卡迭石戰役,經過16年之久的戰爭,最後以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王哈圖西利斯簽訂和約告終。此時的埃及成為了一個大帝國,統治範圍北起敘利亞,南到尼羅河第四瀑布,橫跨北非和西亞。
到第二十王朝以後,一系列的奴隸起義導致國力衰竭。最終在前525年被波斯帝國所滅。前332年又被亞歷山大大帝所統治,結束了延續3000年之久的法老時代。
古埃及的文化
羅塞塔石碑上同時記錄了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聖書體和世俗體以及古希臘文,成為後人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古埃及的文化非常豐富。創造的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建立的。此外,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阿蒙神廟等建築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數學知識,在幾何學、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
印度的早期居民 印度文明的黎明期可以追溯到距今約5000年以前,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印度的土著居民,其中最主要的是達羅毗荼人,就已經有了相當發達的文化。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達羅毗荼人就已經從氏族公社演進到國家,有了城邦政治組織。
雅利安人 公元前20世紀中葉雅利安人由興都庫什山越過帕米爾高原遷入印度河流域,和當地的主要土著民族進行長期鬥爭並最終征服了他們。雅利安人在進入印度以前是遊牧部落,他們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並和當地土著民族混合後,逐漸過渡到農業社會。公元前10世紀中葉,雅利安征服者又從印度河上游向東推進到朱木那河、恆河流域,在這個時期,印度次大陸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有了重要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加速了社會的分化,過去以血緣為聯絡的村社變成了以地域為聯絡,由若干村組成的農村公社,隨著階級的分化和奴隸制的形成與發展,印度最初的國家形成了,恆河流域從此成為印度次大陸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中心。
“哈拉帕文化” 印度河流域考古發掘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它們是印度河流域的兩個中心:摩亨佐·達羅在印度河中下游;哈拉帕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之地”。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遺址都在今巴基斯坦境內,其文化是由達羅毗荼人創造出來的,當時達羅毗荼人還處在“金石並用”時期。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把它們稱為“印度河流域古文化”,亦稱“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為後來印度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哈拉帕文化”的年代範圍約從公元前2500~前1750年。它在時間上晚於埃及的古文明和蘇美爾的古文明,但它們卻同為遠古時期偉大的文明。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 摩亨佐·達羅這座古城是有計劃地建造的,呈長方形,周圍約5千米。它分為衛城和下城兩部分:衛城是政治中心,築有用來防守的高牆和塔樓,有宏大的“議事廳”和大型的“大浴池”;下城是居民區,有寬闊的大街和相當完備的下水設施,沿街是繁華的工商業區。約有居民三四萬人。
哈拉帕的古城遺址,與摩亨佐·達羅的遺址大致相仿,但哈拉帕可能遭過戰爭的慘禍,大部分建築物都遭到破壞,只剩下殘垣斷壁。
印度的列國時代和摩揭陀王國 公元前6~前4世紀是次大陸的列國時代。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次大陸北部有16個大國,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列國為摩揭陀所統一,因為佛教在此時產生,所以史學上又把這一時期稱為“早期佛教時代”。
列國之間不斷髮生兼併戰爭,在戰爭中摩揭陀國越來越強大,逐漸發展為統一次大陸的大帝國。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時期,摩揭陀國基本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
阿育王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即歷史上著名的阿育王。阿育王透過武力征伐擴大王朝的版圖,他在位的時期(公元前273~前236年)是印度古代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後來阿育王認識到依*殺戮不能鞏固統治,必須征服人心,於是,他宣佈以佛教為國教。隨著阿育王的勝利,佛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恆河流域傳到印度各地,並遠及斯里蘭卡、緬甸、敘利亞、埃及等國。
----------------------------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佈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佈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誌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釐米,孔徑4.9釐米,外徑17.6釐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淩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佈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中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佈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有關夏代年代學的研究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九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專案。這一專案在1995年秋開始籌備,1996年5月16日正式啟動。經過多學科的200位專家5年來的集體努力,目前已經達到計劃預定的目標。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組織召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專案驗收會”上,斷代工程順利通過了由有關專家學者組成的驗收組進行的驗收。《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夏代年代學研究主要遵循兩條途徑,一是文獻中對於夏年的記載,二是對夏文化探討的主要物件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以及二里頭文化進行測年,同時參照文獻中有關天象記錄的推算。
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包括兩點:一是夏商分界,二是夏代始年。關於夏代始年的推定,“工程”主要是依據文獻中有關夏代積年記載的研究,並參考天文推算的結果及相關的測年資料。
關於夏文化的上限,學術界主要有二里頭文化一期、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兩種意見。新砦二期遺存的確認,已將二里頭文化一期與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緊密銜接起來。以公元前1600年為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則夏代始年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前2030年)範圍之內。現暫以公元前2070年作為夏的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