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小明在山西

    關於古代皇帝的廟號,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打江山是祖,坐江山是宗,祖的地位遠遠高於宗。太祖作為是宗廟中的始祖,主要授予開基肇業的皇帝,如劉邦、趙匡胤、朱元璋的廟號全部都是太祖,包括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廟號太祖,太宗一般作為開國第二任皇帝廟號,皇太極作為第二任皇帝皇帝廟號太宗也屬常理。

    康熙皇帝是清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清朝第四任皇帝,因為入關第一帝順治因居功甚偉已經稱為“世祖”,那麼康熙帝的廟號應該稱“宗”,是在雍正帝的堅持下,依舊被定為“祖”,並且是“聖祖”,也是空前絕後了,要知道,之前唐、宋上聖祖廟號的都是李耳(老子)、趙玄朗(財神)這些大仙。

  • 2 # 花奈

    祖--對國家做出重大功績的皇帝;宗--德行高尚的皇帝

    《孔子家語·廟制》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古時候的君主死後,後人會根據他生前的貢獻,為其尊上廟號。其中有功勞者,稱祖;有德行者,稱宗。這裡所說的“功”,還不能只是一般的功勞,而必須是開創之功,王朝的奠基人。

    清代有“三祖一宗”: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清太祖努爾哈赤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

    生平功績:

    1.統一女真各部。

    2.統一東北地區。

    3.制定滿族文字。

    4.建立八旗制度。

    5.促進滿族形成。

    6.建立後金政權。

    7.豐富軍事經驗。

    8.制定撫蒙政策。

    9.推進社會改革。

    10.決策遷都瀋陽。

    清太宗皇太極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大汗、蒙古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皇太極在位期間:

    1.滿漢一體

    2.發展農業

    3.完善機構

    4.建立清朝

    清世祖福臨 (順治)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君主(1643年-1661年在位),年號順治。

    順治在位期間:

    1.清除多爾袞勢力大權集於一身.

    2.重用漢官促進滿漢和諧積極推行招撫政策.

    3.吸取教訓肅清吏治.

    4.在經濟上福臨也推行了相關的穩定政策以穩定清軍入關之初的社會穩定,比如鼓勵墾荒對隱匿土地者實行了寬大政策等。

    清聖祖玄燁(康熙帝)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

    康熙在位期間:

    1.將臺灣劃歸到清朝版圖(鄭氏奉承大明,私以為用收復可能不妥),最終完成了全國統一。

    2.平定三藩、擊敗準格爾、外御沙俄,維護了國家的安定。

    3.雍正追封父親“聖祖”。因為廟號不是皇帝生前自己冊封的,而是下一個皇帝追封的廟號。

    努爾哈赤開疆擴土,皇太極守土建業

    真正稱帝建立大清的是清太宗皇太極,理論上說皇太極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雖然皇太極建立了大清,但是他的基業是繼承努爾哈赤的,努爾哈赤開疆擴土,皇太極守土建業,這就是努爾哈赤能稱之為祖,而皇太極只能稱之為宗的原因。

  • 3 # 無法迴避的歷史

    這個問題不復雜。皇太極做了崇德皇帝,自然把他的老爹尊為“太祖”。而在他去世後,他也就和朱迪一樣,被尊為“太宗”(朱迪在嘉靖時期被尊為成祖)。到了皇太極的兒子,因為是統一中國全部的第一個皇帝所以他去世後被尊為“世祖”,到了康熙,本來沒有任何理由稱祖了,但是雍正皇帝考慮到康熙執政六十一年,為維護國家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平三番之亂,回收寶島臺灣,西征準格爾,北討戈爾丹……看似守成,實則開拓。因此,執意給康熙上尊號“聖祖”。對此,乾隆皇帝內心可能有不同意見,所以在他去世前,叮囑永琰嘉慶皇帝,只可給他稱宗,不可稱祖!

  • 4 # 風陵流度

    廟號,作為皇帝死後在太廟中被後世供奉時的稱號,本來是個非常嚴肅的事情,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標準來議定。

    也就是說,稱祖的皇帝,必須是有功勞於社稷的,這個功勞一般又指開創國家的功勞,所以一般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祖,後世的皇帝一般都稱宗了。

    皇帝如何才能稱祖

    祖的稱謂有三種區別:

    1.自己白手起家,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一點一點打下江山的,稱作太祖皇帝。比如漢太祖(漢高祖屬於司馬遷訛誤,被後世沿用了高祖稱謂)、明太祖等。

    2.祖上有勢力,開國皇帝屬於繼承基業,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壯大,然後創立國家的,稱作高祖皇帝。比如唐高祖。

    3.一個朝代斷代史的開創者,或者對於國傢俱有必要的承上啟下作用的皇帝;或者開國皇帝沒有完成統一大業,後世皇帝完成統一大業的,稱作世祖皇帝。比如元世祖、清世祖。

    清朝三位稱祖的皇帝

    1.太祖皇帝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

    天命皇帝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是大清數百年基業的開拓者,祖上沒有勢力和基業可以繼承,自己領十幾個人就開始了建立國家這個高難度活動,所以後世給努爾哈赤上的廟號是太祖皇帝。

    2.世祖皇帝福臨

    ▲福臨

    順治皇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本來按照正常的廟號要求,順治帝是不能稱祖的。但是,順治帝在入關以後統一了漢人政權的核心領土,一統中國,完成了前兩任皇帝沒有完成的統一大業,所以後世給順治皇帝上廟號為世祖皇帝。

    3.清聖祖玄燁

    ▲玄燁

    最有爭議的就是康熙帝的廟號了,被雍正皇帝尊稱為聖祖。當然了,之前也並沒有在廟號裡上聖祖稱謂的先例,這個廟號是雍正帝特定的。

    不過雍正帝倒是給了原因。

    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這是雍正元年的時候,雍正皇帝為康熙帝上聖祖廟號時給大家的解釋。

    雍正皇帝的話翻譯過來就是:我爹康熙皇帝,按照禮制應該上一個宗的廟號,但是我爹是曠古未見的盛世明君,並且收復新疆西藏,安撫蒙古,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的事。況且在位六十一年,萬國來朝,按法理說是個守成的君主,但是按實際情況來說,他相當於一個開創的君主,只有上祖的稱號,才對得起他老人家的功績。

    畢竟,雍正皇帝繼位之初,政權還不安定,以八王爺胤禩為首的一批人想要給康熙皇帝上一個宗的廟號,雍正皇帝要透過提升康熙皇帝地位的手段,藉此彰顯自己的權威和繼位的合法性。

    所以,清朝有三個稱祖的皇帝。

    題外話

    歷史上還有一個特別的祖——明成祖朱棣。

    朱棣的廟號本來也不是祖,是因為嘉靖皇帝的大禮儀之爭被抬升了一級,才變成了祖。

    嘉靖皇帝的帝位是撿來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沒有子嗣,按照血緣關係,楊廷和選擇擁立朱厚熜做皇帝。這時候如果按照禮制尊祖上廟號的話,嘉靖皇帝就不能認自己的親生父母為父母了,而是要認明孝宗朱佑樘做親爹。

    年輕氣盛的嘉靖不同意,總不能做個皇帝,把爹媽給做沒了。於是就發動了著名的大禮儀之爭,最後嘉靖勝利,可以把自己的親爹媽抬進太廟了。不過,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如果把自己的爹媽抬進太廟,廟號已經滿了,嘉靖爹媽進太廟就意味著需要從太廟裡再抬出來一個人,可是太廟裡的都是正牌皇帝,誰也出不來。

    嘉靖皇帝神奇般的發現了明成祖朱棣,如果把他的廟號再抬升一級,從宗抬升成祖,那不就都解決了。思來想去,明成祖既不是開國皇帝,又不是中興皇帝,也不是一統天下的皇帝,世祖的廟號他不能用。這可怎麼辦?嘉靖皇帝異想天開般的解決了問題,給朱棣上了個成祖的廟號。

  • 5 # 劍和酒

    滿清開國皇帝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按照慣例,第二任皇帝一般是稱宗。如李世民唐太宗等。

    皇太極作為清朝第二任皇帝,諡號太宗是合適的。他統治期間,雖然對明朝有致命打擊,但是滿清還是止步于山海關,沒有統治全國。

    至於順治皇帝被封清世祖,康熙皇帝被封清聖祖,分別有一定的理由。

    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任皇帝,滿清從東北一個地方性政權入關主宰全中國,算是定鼎天下,稱世祖是順其自然的,比如元朝統一中國的第一任皇帝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所以順治的諡號沒有異議。

    有點爭議的是康熙皇帝,作為清朝第四位皇帝,一般不宜再稱祖,但是他的兒子雍正認為,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收服臺灣,平定準噶爾,對分崩離析的中國力挽狂瀾,避免了分裂和丟掉江山,功績形同再造,因此上尊號清聖祖。

    所以皇太極只能稱宗,而他的子,孫都稱祖。

  • 6 # 雲路千程

    古代對皇帝的諡號是有嚴格要求和規範的。開疆擴土謂之祖,守土建業謂之宗。皇太極為什麼是宗原因就在於此。雖然是他建立的大清,可他的基業是繼承努爾哈赤的,而到順治才入主中原一統天下,開創了清王朝歷史上的新的紀元,也是時代的分水嶺。

    清朝在順治帝時期開始入關,並且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順治十八年順治帝英年早逝,當時的漢人吏部尚書孫廷銓提議:“大行皇帝龍興中土,混一六合,功業同於開創,宜諡為高皇帝”。這個諡號為“高”是開國皇帝才可以享受的諡號,意思是順治帝使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王朝,等同於開國皇帝,所以上諡號為“高”。但滿洲四輔政大臣之一的鰲拜這時候不同意了,堅持將順治帝的諡號定為“章”,並且改努爾哈赤的諡號“武”為“高”,使努爾哈赤的地位進一步提高。鰲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是因為鰲拜身為滿洲大臣,又是努爾哈赤委任的親信,以自身角度來看,認為清朝在關外的努爾哈赤時期,就是當時正統,所以要將努爾哈赤的地位提高。此事最後不了了之。

    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大有作為的帝王,他收復了臺灣,削裁了三藩,平定了葛爾丹,可以說是居功至偉。但是依照古例他仍然不能稱祖。那為什麼他不但廟號稱祖,而且是聖祖呢?康熙被上廟號聖祖,是雍正堅持所為的。

    在雍正繼位後,關於康熙廟號問題,雍正是這樣說的“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意思是康熙看似是守成之君,但功勞實則跟開創一個王朝沒什麼區別,所以稱之為祖。這是因為雍正繼位之初,皇位極其不穩固,所以提高康熙的地位,藉此來顯示自己的孝心,以達到穩固皇位的目的。這裡也充分顯示了清代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君權高度集中,皇帝的權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所以很多事情由皇帝一言而定之,全然不顧傳統制度和群臣反對。

    附: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 7 # 正兒八經小青年518

    一般封建王朝,開山創業為祖,繼承守業為總。“祖宗”是廟號,是太廟接受供奉香火的前君,是後世帝王為先君所表。廟號並非一成不變,如蒙古帝國的創始人成吉思汗稱元太祖,兒子窩闊臺稱元太宗。但孫子忽必烈確稱元世祖。其中的原因就是忽必烈另立乾坤,是元朝的開創者。明朝創始人朱元璋稱明太祖,接班人孫子朱允炆稱明惠宗,但兒子朱棣確稱明成祖。其中原因就是朱棣另立乾坤,換代不改朝,是朱棣這一宗皇權的開創者。努爾哈赤是金國開創者,後世上表為清太祖,其接班人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為清太宗。但是清朝此時只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順治皇帝是第一個入住中原北京稱帝的皇帝,清朝由地方政權變為全國性政權,可以稱開山之祖,名曰清世祖也能說過去。康熙元年,南明滅亡,康熙22年前明臺灣延平王政權覆滅,清朝統一實至名歸,真正完成改朝換代。康熙也可以說在築乾坤,所以清聖祖一說,也算合情合理。

    那麼我們說說清朝的三祖一宗,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位的時候並沒有稱帝,他只是後金滿族政權的大汗,也就是大金汗王,而他的廟號是皇太極建立大清朝後,為了追思努爾哈赤為清朝版圖疆域作出的貢獻追任的,我以為這個太祖稱呼的合情合理,既顯示出的努爾哈赤的功績又解釋了皇太極繼位合法的說法。那麼皇太極駕崩以後自然稱為太宗,因為太祖太宗,祖有大功,更何況清朝實際上在位的第一任皇帝是人皇太極,等到順治駕崩的時候天下早已經不是滿族人在東北偏安一隅的時候了,幅員遼闊、定鼎中原,雖為守城實為開拓,稱為世祖一點都不為過,那麼到康熙這稱為聖祖就值得商榷了。

    廟號都是皇帝死後定的,所以皇帝死後掌權者對他的評價實際上對廟號就有決定性的影響了。皇太極雖然對滿清有事實上的開國之功,但他死後是多爾袞掌權,你覺得一個被搶走皇位的弟弟會給搶他皇位的哥哥什麼好話?估計太宗這個廟號還是看著大玉兒的面子給的。反過來康熙就不一樣了,即位的是親兒子,而且這個親兒子還得位不是特別正,所以親兒子只能給康熙加廟號,好體現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 8 # 仁者厚德載物

    在從西漢開始的歷代王朝中,通常情況下只有開國皇帝和先祖的廟號可以稱“祖”,其他皇帝的廟號都叫“宗”,大多數情況開國皇帝叫“太祖”或“高祖”,例如漢太祖劉邦(劉邦的廟號是太祖,高祖是誤稱,因為劉邦的諡號是高皇帝,在《史記》中司馬遷稱劉邦為“高祖”)、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

    而在這些開國皇帝之後的皇帝,廟號基本上都是叫“宗”,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漢朝有兩個祖,漢太祖劉邦與漢世祖劉秀。隋朝有兩個祖,隋高祖楊堅與隋世祖楊廣。元朝有兩個祖,元太祖鐵木真與元世祖忽必烈。明朝有兩個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清朝更是出現了三個祖,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順治)、清聖祖玄燁(康熙)。 清朝的三祖並立確實是十分罕見的,其中廟號為清太宗的皇太極夾在努爾哈赤、福臨、玄燁這三人中間確實有些尷尬與寒酸。

    先列一下清朝前四個皇帝的廟號:

    努爾哈赤-清太祖

    皇太極-清太宗

    福臨(順治帝)-清世祖

    玄燁(康熙帝)-清聖祖

    說實話,前三個皇帝的廟號都是符合規矩。努爾哈赤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叫太祖是理所應當的。按照規矩,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都叫“太祖”和“高祖”。

    其中全靠自己白手起家去打天下的開國皇帝叫太祖,例如漢太祖劉邦,梁太祖朱溫,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

    而受祖上蔭庇,繼承父輩基業而打天下的叫高祖,例如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

    楊堅之所以能夠建立隋朝,離不開父親楊忠留下的家族勢力。隋太祖楊忠是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 ,東漢太尉楊震的十三世孫,南北朝時期西魏、北周將領,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楊堅是在繼承父親的基礎上打下天下的,因此叫高祖。

    但因為隋朝只存在38年,後世往往不稱楊堅的廟號為隋高祖而習慣稱諡號為隋文帝,對隋朝的正統性進行了貶低。而隋世祖楊廣是廟號是洛陽的隋朝皇泰帝楊侗尊的,但後世往往用李淵給諡號隋煬帝來稱楊廣。

    而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北周時追封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昞,官至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是在繼承祖父輩的基礎上才打下天下的,所以叫高祖。

    三國時代,魏國的六位皇帝,就有三位廟號全部用“祖”,即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如此一個不是大一統王朝的曹魏政權就出現三位擁有“祖”的皇帝,“祖”焉能不氾濫。

    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的廟號是漢烈祖,諡號昭烈皇帝,可惜劉備沒有像劉邦、劉秀那樣一統天下,沒有被承認為漢朝的皇帝。

    三國時代吳國的開國皇帝孫權的廟號是吳太祖,諡號是大皇帝。

    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連後趙、前燕、後秦這等小得不能再小的割據政權的開國皇帝都能用上“祖”的廟號,漢國開國君主劉淵廟號高祖,後趙開國君主石勒廟號高祖、前燕開國君主慕容皝廟號太祖、後秦開國君主姚萇廟號太祖等。

    因此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雖然他的國號不叫大清,但清朝事實上就是在後金政權的基礎上建立的,努爾哈赤是是清朝實際上的創始人,廟號清太祖實至名歸。

    至於皇太極有開國之功但廟號只是“宗”的問題。太宗的廟號已經非常高了,歷朝歷代的第二位皇帝大多數都是太宗,例如唐太宗、遼太宗、宋太宗、金太宗、明太宗(朱棣原本的廟號也是太宗,後來被嘉靖皇帝升為成祖),清太宗的廟號絲毫沒有貶低皇太極的意思。

    皇太極雖有開清朝之功,但也是建立在了父輩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基礎之上,實質上不是最早的一批打江山的創業者,乃是錦上添花的繼承者,若論威望和能力皇太極在兄弟之中也算不上出眾,只是名義上是清朝的締造者,再加上當時清朝尚未入關,中央政權是崇禎帝的明朝,皇太極的清朝只是地方割據政權,所以皇太極並沒有十分卓越的文治武功。

    加上皇太極死後,掌握最高權力的是他的弟弟多爾袞,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是被皇太極逼迫殉葬的,當然不可能給皇太極太高的評價,只能按正常標準評為太宗皇帝。

    而清朝的第三位皇帝順治帝福臨,按理說他的廟號也應該是“某宗”,但是由於福臨繼位後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使清朝定都北京,從一個地方割據政權轉變為全國性政權,相當於開創了一個大一統王朝,因此順治被兒子康熙尊為“世祖”。

    這種例子在歷史上也有很多,除了福臨以外,中國歷史上還有三個非常有名的世祖:漢世祖劉秀、隋世祖楊廣、元世祖忽必烈。這三位雖然都不是開國皇帝,但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楊廣有開大運河開創科舉制度開疆拓土五千多里等豐功偉績,忽必烈則是滅亡南宋一統天下,建立了元朝,所以他們的廟號都是世祖。

    但是康熙帝玄燁的廟號絕對是超規格了,按理說康熙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雖然他功勞甚大,但無論如何也是沒有資格叫“祖”的,更何況是“聖祖”。

    “聖祖”這個廟號始創於唐朝,是唐玄宗李隆基追尊老子李耳的尊號,此後“聖祖”一直是給開國皇帝的老祖宗的。比如五代十國中的前蜀皇帝王衍追封祖先王子晉為前蜀聖祖,宋真宗追封祖先趙玄朗為北宋聖祖。

    不過,等到聖祖這個廟號傳到周邊的一些小國家,就將其改成皇帝的廟號,意思是比開國皇帝還偉大的皇帝。比如新羅國第27位君主金德曼,大長和國皇帝鄭買嗣,越南鄭朝的第十代君王鄭森、越南阮朝第二代君主阮福晈等的廟號都是聖祖。

    在康熙之前,只有遼朝皇帝耶律隆緒的廟號中使用過“聖”這個字,但耶律隆緒的廟號也不過是“聖宗”而已。

    當然“清聖祖”這個廟號也不是康熙自稱,“清聖祖”是雍正加到他老爸康熙頭上的。

    康熙死後,雍正為表示對他的推崇,就特意下詔說:“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意思就是說,我父親康熙皇帝,雖然按照傳承應該稱宗,但實際上卻是開創之君應該稱祖,因為他不僅開疆拓土無人可比,而且讓四方諸國都來朝拜,總而言之,他的文治武功堪稱大清朝最強,所以我要尊崇他為“祖”,這樣才能彰顯他的功績。於是,雍正決定借鑑周邊國家的傳統,將這個“聖祖”的廟號,送給了康熙。

    雍正給康熙加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廟號,看似對自己父親感情至深,實際上也許是欲蓋彌彰,因為雍正繼位的時候,有關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篡位的傳言就眾說紛紜,雍正還寫了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大義覺迷錄》為自己“謀父逼母”辯護。

    雍正決定自己死後也不跟父親康熙埋在一起,而是又單獨起了個墳,也就是清西陵。 清東陵和清西陵可一點都不挨著,其中清東陵在唐山遵化,清西陵在保定易縣,兩地直線距離為210公里!

    也有說法是雍正埋在西陵是他的兒子乾隆決定的,因為傳說雍正被人砍去腦袋而死,乾隆覺得無顏讓他與康熙埋在一起。

    客觀而論,皇太極對清朝的功績絕對不亞於努爾哈赤、順治、康熙,畢竟沒有皇太極,也許就沒有清朝這個國號,而且清朝在皇太極時期已經打垮明朝軍隊主力,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已經是大勢所趨,但皇太極運氣不太好,清朝入關定都北京的時候,皇太極已經死了。其實皇太極叫清高祖更加合適,因此清朝的所謂三祖一宗,其實應該是四祖。

  • 9 # AL世界觀

    清朝皇帝有三位稱祖的人,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其餘的都稱宗,象清太宗皇太極、清世宗胤禛、清高宗弘曆等等,為什麼皇太極稱宗而他的兒子福臨、孫子玄燁卻稱祖?

    這裡的祖、宗說的是廟號,廟號這東西起源於商朝,商朝是個重祭祀與敬拜的朝代,廟號並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對於國家有大功、值得後世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會特別追上廟號,有永遠立廟祭祀之意,一般君王死後都會有專屬的家廟祭祀,這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的話,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就會有祭祀上的困難,所以弄了個太廟合併祭祀,這樣廟號就產生了,這麼多先王集中在一起,當然有功勞大值得紀念的,也有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的,就給了那些有特殊貢獻的君王弄個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在三國之前,想上廟號是很難的,你不但要當上皇帝,還要是個好皇帝,能從家族皇帝當中脫穎而出才可以亨有廟號,象西漢只有四位皇帝有廟號,分別是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東漢有三位,分別是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三國之後天下亂的飛起,制度也亂的飛起,廟號快變得和諡號一樣,人人都有。

    廟號也按“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開國皇帝一般稱‘太祖’或‘高祖’,就象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太祖跟高祖同義,《漢書詳解》說道:

    “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

    不過真要說起來,太祖比高祖要高一級,因為廟號裡說了:“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劉邦的廟號是太祖高皇帝,只不過《史記》中稱他為“高祖”,就這樣叫習慣,這兩者主要區別是太祖是靠自己的力量一刀一槍開基創業的,高祖雖然也是開國皇帝,不過沾了祖宗的光,是名門權貴之後,得到了祖先的廕庇。

    開國皇帝之後一般稱為‘宗’,所以李世民稱為唐太宗,趙光義稱為宋太宗,皇太極就稱為清太宗。

    ‘祖’這個稱號不僅僅有‘太祖’、‘高祖’,還有‘世祖’、‘聖祖’,世祖是作為新時代開創者或者王朝承上啟下人物的特定廟號,就象漢光武帝劉秀廟號是漢世祖,而清朝順治皇帝是滿清入關後第一個皇帝,完成了前兩任皇帝沒完成的任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皇帝,所以順治的廟號是“清世祖”。

    至於康熙本來應該是要稱宗的,只不過在雍正的堅持下,康熙被定為了“聖祖”,雍正是這樣說的:“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學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意思就是我父皇在位60餘年,開疆拓土的功勞實際上也是開基創業,我的意思稱父皇的廟號為“祖”,才能表達父皇對大清國的貢獻。

    康熙對大清國的貢獻自然是很大,不過按雍正這樣說唐太宗李世民也該稱祖才是,所以這種說法說白了就是皇帝想怎麼稱就怎麼稱,稱宗也可以,稱祖也可以,據說雍正要稱康熙為“祖”,是因為八爺黨主張以“某宗”為康熙的廟號,雍正為了跟他們唱反調,就用了“聖祖”這個廟號,這其實就跟明朝嘉靖皇帝一樣的,出於自己的目的,把朱棣改為了“成祖”。

  • 10 # 曹老師xixi

    這就是巧了呢,廟號是後代子孫為先王/皇帝追封的稱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死後會被追封什麼。

    “祖”和“宗”的區別

    一般開國之君才能稱之為“祖”,比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等等,而後代君主無論有多麼優秀,只能封為“宗”,不能追封為“祖”,比如漢世宗劉徹、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等等,而清代卻比較特殊,出了三個“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恰恰作為努爾哈赤兒子、福臨的爹,玄燁的爺爺的皇太極被封為清太宗。到底為何如此,下面我簡單的說說。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

    努爾哈赤被封為“祖”比較好理解,因為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實際開創人,相當於開國之君,被封為“祖”毋庸置疑。

    皇太極被封為“宗”也比較好理解,因為按照正常帝王追封規律來看,皇太極就是應該被封為“太宗”。

    福臨和玄燁

    而福臨和玄燁卻為何不按套路,被封為“祖”,我認為原因如下。

    福臨即順治皇帝,他在位期間想必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死後被追封為“世祖”,所以和他基本是無關的,然而玄燁作為福臨的兒子,認為清朝真正作為中國正統王朝,是從明朝滅亡,順治皇帝入主中原開始的,之前的清王朝僅僅是偏隅東北的地方政權,順治作為大一統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是有資格被追封為“祖”的,即“清世祖”。

    玄燁即康熙皇帝, 他在位期間估計也不知道自己死後被追封為“聖祖”,之所以康熙被追封為“聖祖”,我認為主要是由於康熙一生都在以實現國土完整統一為目標這個原因有關,順治皇帝雖然是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但江山並不穩固,西北有噶爾丹不服,北方蒙古也不穩,沙俄對邊疆也虎視眈眈,西南西藏也不穩固,南方還有三藩威脅,東面臺灣鄭氏政權也是心腹大患,而康熙則是東南西北全部打了一遍,相當於把中國又打了一個二週目,大概其子認為康熙才算是清王朝坐穩中國實際的第一人,因此才被追封為“祖”的,即“清聖祖”。

    其實無論如何,清王朝追封廟號的方法是不符合歷代規則的,好在出人意料的自戀狂魔乾隆皇帝,沒有追封其父雍正為“祖”,要不然嘉慶皇帝又要為難了o(∩_∩)o 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快速挽回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