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嶺南孤客

    “館閣體”是清代的稱呼,出自明代叫“臺閣體”,以二沈(度、粲)為代表。因皇帝喜歡,作為官方文字。就像現在的印刷體仿宋字。假如現在用草書釋出官方檔案,你覺得怎麼樣呢?缺點是把字寫死了,但“法”還在。比現在的書妖打著創新的旗號,無法無天要好多了。

  • 2 # 書法有云

    歷史上館閣體的出現主要是基於兩種原因。

    第一種原因為楷書的發展到了唐代,其集大成者達到巔峰,自唐代以後,楷書的造型就沒有過多大的變動,有的只是其風格的書寫不同而已,也是由於這樣,自唐代以後,楷書只能以集各大書家的融會貫通作為楷書的發展方向而去努力。

    第二種原因是因為唐代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歷代的皇帝對於館閣體這種書體上的推崇,使之進一步得到發展。畢竟這種書體筆畫清晰,結構精準,大小一致,墨色統一。對於評閱官而言,其閱讀起來也比較輕鬆。

    館閣體由於它是透過中國四大楷書大家的學習且融會貫通而成。其學習順序為:先顏真卿再柳公權再歐陽詢再趙孟頫。因此,能夠寫好館閣體這種書體,那麼它的書法基礎必定是十分穩固且精深的,他的書法技巧必定是嫻熟的。

    館閣體對中國書法的藝術的確有好壞參半這兩個方面。

    從好的方面來講,館閣體提供了一套書法從入門的學習到提高,再到穩定的一整套學習方法。使書法藝術這種由抽象的,變為可以量化的一種學習。如此可以讓更多的人比較輕鬆的進入書法藝術的入門階段。

    從壞的方面來講,也就是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講,館閣體由於其千篇一律,字型大小一致,墨色烏黑統一,缺少變化。這對於藝術的那種達情傳意就起到了限制的作用。

    書法藝術之所以能夠稱為藝術,是透過漢字的造型來加以表達書家的情感,如果當這些造型一旦被固化之後,那麼其所表達的情感也會受到限制,以至於成為印刷體式的存在,失去了藝術的多變。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館閣體的確是限制了書法藝術的多變發展以及其他的可能。

    在這裡我順便說一句,目前社會上對於二田書法的看法不盡相同,好壞參半,個人覺得二田的歐楷類似於館閣體的性質存在,不反對,但也不過於提倡,因為能夠將田楷寫好,這本身也是書法藝術中其用筆嫻熟和技巧應用精深的一種表現但是他的千篇一律的書寫同樣抑制了書法多變風格的發展。

  • 3 # 四明山鍾昌山

    館閣體是當時政府的字型。是為了更好的傳遞政府的政策資訊,或者科舉考試,已經失去書法的靈魂,猶如現在的電腦字型一樣,沒有藝術性,只有傳遞資訊的作用。它所帶來的弊端非常之大,把書法和書寫混為一談,使得很多人誤以為書寫等同於書法,字寫的端正就算好字,把書法包含的,章法,墨法,形式美,結體,提按,承接,疏密,正斜,等一系列的哲學辯證關係全部拋棄。危害巨大,不利於書法發展進步,是開了倒車。

  • 4 # 清高孤傲271

    館閣體的出現,他秀麗而整潔的字形令人喜愛,便於人們相互勾通,考場通用,書札通用,而不是鬼劃符般地費解難認!

  • 5 # 何夕少年

    館閣體書法作為中國書法中的一種比較特殊的字型,主要流行於明清時期。這種書體自誕生開始,便具有了很強的政治性功能,如朝廷的詔誥、臣下的奏章、不同機構的公文往來以及科舉考試中都需要用到館閣體。那麼,館閣體書法的出現,對於書法歷史的發展有哪些利弊的影響呢?現在的我們,應該如何如何讓客觀地看待這些館閣體書法呢?

    01、館閣體書法的出現,適應了時代的發展需要

    館閣體雖然正式出現於明清時期,但是在北魏楊弦之的《 洛陽伽藍記·大統寺》中,便使用了“館閣”一詞,“館閣”最初的意思是指房屋建築 ,在後來朝廷內的一些文史機構辦公場所,開始被叫作“館閣”。尤其是在宋代,分別掌管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朝廷事務的機構都被通稱為“館閣”。

    館閣崇寬,屋宇佳麗 。端拱中,始分三館,書萬餘卷,別為秘閣,命李至兼秘書監,宋泌兼直閣,杜鎬兼校理,三館與秘閣始合為一 ,故謂 之 “館閣”。

    到了明清時期,延續了館閣機構,並且“館閣體”被確認為清代官方使用的專門字型。在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中,“館閣體”又被稱之為“千祿體”,得到了廣泛運用。“館閣體”作為一種應制字型應運而生的字型,其實是楷書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一種功能性文字。“館閣體”作為一種創新而來楷書,得到了清代文人的讚美,比如清代文人洪亮吉就在《北江詩話》 中說到:

    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 。 乾隆中葉後,四庫全開,而其風益盛 。

    在明清盛行的科舉考試之中,書法取仕一直被作為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所以字寫得好不好看,這是十分關鍵的。在印刷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一些重要的往來公文、請願奏章和一些重要的 書籍的儲存和抄緒工作等都是由專人抄寫來完成的 ,而工整雅正的“館閣體”書法恰恰在這些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館閣體”書法的出現與發展,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在當時最大的有利之處便是她本身所具備的強大的實用功能。

    02、明清政治朝綱之下:館閣體書法的有利之處(1)科舉考試的需要,利於防止科舉考試作弊

    可以說,科舉制度是館閣體書法的最大受益者,科舉制度作為清朝最基本、最重要的選官方式 ,在《清史稿·選舉一》有所記載:

    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餘年,雖有以他途進者,終不得與科舉出身者相比。

    相較於唐宋而言,清朝統治者顯然更加具有前瞻性的考慮,他們為了防止科舉考試作弊,達到公平公正,杜絕上下溝通、循私舞弊,所以規定了整齊劃一的書體,也就是“館閣體”。

    (2)政治公文辦公的需要,利於規範地公文辦公

    正如前面所說到的那樣,在印刷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一些重要的往來公文、請願奏章和一些重要的 書籍的儲存和抄緒工作等都是由專人抄寫來完成的 ,而工整雅正的“館閣體”書法恰恰在這些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清代的朝廷公文,十分講究規範性、整齊性,館閣體方便了這種要求。

    (3)館閣體的出現與日益完善,利於書院教育的普及與發展

    自隋唐科舉考試誕生之際,書院教育便已經產生,發展到清代已經初具規模。

    書學生三十人,八品 一下及庶人之子通其學者為之 。永泰中雖置西監生而無館無定 員,書算館各十人,東都國子館十人,書館三人 。

    清朝興起了眾多書院,在科舉重書的政策驅使下,清代的書法教育得到了相應程度上的重視。館閣體這種標準專門字型的出現,方便了書院教育的規範化執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書院教育的普及與發展。

    03、程式化之下:館閣體書法的弊害之處(1)皇權威嚴的產物,書寫顯得過於單板、機械

    正如有的學者說的那樣,館閣體從誕生起就有明顯的政治實用性特徵,決定了其由始至終都掙脫不了政治倫理的枷鎖。廣大文人士子為應對科考,安身立命,不得不迎合統治階級的要求,收斂個性與個人喜好,以研習趙董書法為至上追求,僵硬、刻板、機械、流於眾俗,“千手雷同”。同時,空前絕後的文字獄幾乎貫穿整個清代,也使得士人 更加謹小慎微,中規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有一點一畫之誤。

    科舉未廢以前,士子習書,重館閣體,陽湖錢謫星有詩詠之,語極滑稽:“ 軟而圓 ,潤而細 ; 松煙黑,筆毫紫個個簪花妝,行行紅格子。上下兼四旁 ,而無不方矣 。 其名伊何與 , 則曰館閣體, 國家取士保和殿 , 一日催成七頁半 。 其中何所云,不聞益臬籲擠聲 , 但聞嗎喁稱太平 。 一時忙舉子 , 操筆相從事公卿與將相 , 進身皆由此 。 張伯英 、 王右軍 , 揮筆指下生煙雲 。 此時蹙額病欲死 , 腕底力屈不得伸。長嘆舉頭梯上清 , 太白堪堪寒生稜雄較厲牙怪魚怒,戰火飛蓬瀛。長雲浮天下連海 , 赤雖赫何 能明 ?下界細語天不 聞 , 赤手未可攀龍麟終朝俯案更何事,瞠目人寰愁殺人 。

    顯然,館閣體在清代逐漸已經喪失了書法本身所具有的清代活力,顯得過於呆板、機械,過於應付於政治皇權,違背了書法藝術自身發展的規律與本質。

    (2)在很大程度上,束縛知識分子思想,阻礙真才實學以及創新人才的發現與培養

    舉個例子來說吧,自幼才華過人的龔自珍,科舉屢屢不順,但是他自身才華有之,只因他“館閣體”寫得不好,當時有人是這樣記載他的:

    書學六朝,不知館閣體為何物。

    像龔自珍這樣的詩人例子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由於“館閣體”盛行,一些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沒有得到重用,反而一些只是館閣子寫的不錯,但是不學無術,思想空空的人反而飛黃騰達,這種現象不免造成了一種“空學”之風的盛行,可悲可嘆,暗自唏噓!

    德才兼備的人才被拒之門外,無用之人得到重用,文人心中也不免造成了一種心理落差與牴觸情緒,這也間接導致了官場風氣的敗壞,社會矛盾的日益加劇。這也難怪龔自珍發出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樣的悲憤感慨。甚至,康有為也對這種現象十分氣憤,直接發言:

    馬醫之子,苟能工書,雖目不通古今,可起徒步積資取尚、侍、耆老可大學士, 昔之以書取司空公,而詫為異聞者,今皆是也。苟不工書,雖孔、墨之才,曾、史之德,不能階清顯,況敢問卿相! 是故得者若昇天,失者若墜地,失墜之由,皆於楷法榮辱之所關,豈不重哉!

    清代館閣體書法又不同於一般的實用 性書法 , 她最顯著的特點即在於其應用範圍與場合的官方性 與嚴肅性 。所以,館閣體本身相應的制度規範也逐漸變得呆板固執,日益僵化,這也可以是讓人理解的。我們不能簡單地就認為,館閣體書法在清代 的存在與盛行阻礙和束縛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我們要辯證地看待與分析!

    04、館閣體既有利,也有弊!現代書法教育要客觀看待,求其精華,去其糟粕

    概括而言,館閣體書法利弊兼具,我們需要客觀看待。趙孟頫曾經在《蘭亭十三跋》 中說過: “書法以用筆為上, 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 用筆千古不易。”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審美觀念,我們要正確審視館閣體,不妨學習館閣體本身用筆的長處、章法的嚴謹、結體的雅正,但是要保持書法自身發展的創新發展。

    如今,在全面推動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同時,不妨借鑑一下“館閣體”書法的要求,多多關注古人書法教育的狀況, 結合當下實際, 把有限的書法教學時間利用起來, 找出最 適合目前中小學生學習書法的方法, 讓當前的書法 教育真正體現出更好的社會功能,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6 # 徐佳寶琦

    館閣體,是古代舉行科舉考試時專門用的字型。也是官方行文必需的書體。最早出現於明朝,在明代稱之為“臺閣體”,到了清代改為“館閣體”。

    利:

    在古代,大臣們給皇帝上書時,字型要較為美觀大方,才使用館閣體,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書體。

    館閣體在古代是一種標準書體的,就像我們寫論文用的規範字一樣。所以當我們寫一些正規的文書時,完全可以參考這類書體,是個很棒的參考字型。

    弊:

    在古代,這種書體是必需品。實用性強,但作為書法藝術來講,沒什麼可欣賞的,完全是一板一眼的規矩字。

    而在現代,這種書體也只在必要的場合才會用的到。大多數人還是喜歡藝術美。

    不管是什麼書體,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產物。如果沒有古人流傳下來的各種墨跡,以及現在發達的科技,我們也不會如此方便的想臨誰的字型,動動手機就能滿足需求了。

    任何事物出現都有他存在的理由,我們能做的就是繼續將書法發揚光大。

  • 7 # 翰墨書道

    館閣體書法的出現有其歷史原因的,是隨著書法技法和理論的發展方向所致。也是書法的“法”,發展到一個極致的結果,正因為如此,書法太過於囿於法了,反而被書法的法所困。有法的利處在於規範,成熟。弊在於過猶不及,規範超過了一個度,而走向了一個極端,而失去了新的創新契機。既然館閣體書法是公認的不適合繼續創新下去的路徑,我們為什麼還要盲目的堅持不懈的做下去呢。何況,館閣體之利源於古代經典書法,弊才是館閣體書法最大的問題或弊病。所以我們無需去做什麼權衡。直接從書法的經典源頭重新開始起步即可,在這個過程需要做的是避免誤入館閣體這個歧途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沿著館閣體書法的路子繼續走下去,也不科學。何必抱著一棵枯萎的花兒而戀戀不捨呢?

    那些經典書法作品的技法足夠我們用一生去學習了。就像一棵樹的分枝那樣,只有有根和主幹不斷給我們提供足夠的養分,我們就有可能生出新枝,並開花結果,成為書法藝術這個長青樹上的一枝新的獨發新枝。

    從唐以後的書法歷史不難看出這個問題,近千多年來唐以後的書法藝術的發展莫不如此,一切從源頭出發,走出新的枝杈,而構成了書法藝術這個參天大樹。實際上至今日,書法的學習仍然是保持著這個方向,師古出新。

  • 8 # 老陳聊書法

    這個問題的提出很能代表一些人的錯誤觀念。

    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這種觀念更多的來自於傳統的書法理念,也就是對於書法和書寫的混淆不分。

    在傳統書法觀念裡,書寫和書法似乎沒有刻意的區分。今天很多人推崇的唐楷《九成宮》、《顏勤禮碑》、《多寶塔碑》等等,這些除了是我們心目中的楷書經典之外,同時也是當時的官樣文章和官樣字型。歐陽詢、虞世南做過多年的弘文館學士(相當於館長),柳公權更是執掌學士職位二十餘年。可以說,唐代的諸多楷書名家好手也正是楷書規範化、官方化的身體力行者。

    館閣體(廣義的官方字型)的出現,其實從唐朝已經開始。從文字的實用角度來看,是一個必然的,首要的和根本的趨勢,文字嘛,發明出來不是為了筆走龍蛇的書法追求的,首先它是資訊工具好不好。

    古人今人論及書法總要涵蓋實用書體,總要說館閣體大小一樣,呆板無趣,敗壞書風。其實稍微想一想,官方公用文字和科舉考試書寫是不是應該規範和統一?大家看的東西是不是應該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楷書就是最實用的書體,印刷體、館閣體就是實用書體,總拿這兩個書體作書法批判,有什麼意義呢?

    回看書法歷史,其實我們幾乎沒有給實用文字歷史留出足夠的空間,文字歷史完全淹沒於書法史之中,當然,原因很大程度源於漢字的結構造型特點。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要區分實用和書法之別,可以說如今的印刷體就是實用書寫的極端,古代時期需要人工書寫的所有官方文字今天統統都能列印完成,而源於個人工作經歷產生的田楷成為了最後的館閣體。

    總結一下,個人以為館閣體的出現,根源在於官方的實用的文字書寫要求,它與書法的要求和追求都不相同,完全沒有必要天天的比來比去的。

  • 9 # 花世間

    館閣體,人們眾說紛紜,褒者褒貶者貶。有的人一提起“館閣體”,笑其為“官府印刷機”,認為“館閣體”算不上書法。有的人認為大方端莊秀美,是館閣體的主題,字型大大方方,端端正正,純淨秀麗,看了養眼。那麼到底什麼才叫館閣體呢?館閣體,是指因科舉制度而形成考場通用字型,以烏黑、方正、光沼、等大為特點。早在宋代即已出現,以明清兩代為盛。

    明太宗時期皇帝朱棣比較喜歡沈度,朝廷裡有很多金版玉冊、重要制誥,都出自當時的大書法家沈度之手。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沈度被明太宗稱為“我朝羲之”,備受推崇。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

    後來到了清朝,康熙、乾隆酷愛董其昌趙孟頫書法。因此館閣體又加入了一些董其昌趙孟頫的書法元素。風格更趨圓潤秀美。清代科舉考試,比明代更重館閣體,要求烏、方、光、大。一方面可體現出氣象博大、筆勢恢弘之美,而另一方面,亦難避千篇一律、陳陳相因之弊。當時士人,館閣體僅為安身立命之入門功夫,書法則是畢生追求,故書法在館閣體基礎上不斷融入自身特色,是傳統士人之慣法通則。

    清洪亮吉《江北詩話》一書記載:“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沈括《夢溪筆談》亦云:“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也。”

    書法研究者有認為清代館閣體書法束縛了書法家的創造精神,也有研究者看到館閣體書法在書法訓練中掌握法度等方面的積極因素。這些都是書法研究有價值的意見和看法。

    其實,館閣體首先是一種社會現象,不能孤立地把書法只看做一種藝術現象,畢竟書法是與文化載體文字不可分割的。在魏晉時期呢,書法剛好是黃金的成長階段,所以他成為了中國書法史上的巔峰時期。那從唐代,因為出現了科舉。所以書法開始趨於標準化,逐漸的失去變化和個性,失去趣味。

    所以說明清的這種館閣體,它是科舉高峰期的一個產物。類似於保守官僚的大企業病一潭死水,創新的必然會被扼殺。所以為了保險起見,書體,就一定會去遵循幾個簡單的規則。不需要太多的變化,規則越簡單越好。比如,字的大小一致,要黑亮潤圓,大家看起來比較舒服。所以他們雖然學的是董其昌和趙孟俯,但是他們只是選取了董其昌和趙孟俯書法的一些典型特徵,並且加以標準化,然後廣泛流行,沒有學董其昌和趙孟俯的瀟灑和變化。

    從嚴格意義上說,當今的華人是沒資格批館閣體的。原因很簡單,首先,當今社會能有幾人寫到館閣程度的,你寫都寫不到,還批個什麼,只能是跟著明清瞎起鬨,但人家明清能寫到如此程度者,比比皆是,一抓一大巴;其次,說館閣缺乏個性,是針對晉唐或宋元等幾個書法高峰而言,而今之書法,超越了上述哪個朝代?說到這裡,想起了當年有記者問啟功先生:有人說您老的字是館閣體,您怎麼看?先生笑曰:說我館閣體,就抬舉我了,我的字哪有館閣體好呀?當然,也可能是先生謙虛,但足以看出先生對館閣體的態度。所以,還是斗膽建言:中國書法,尤其是那些寫醜書的所博搗、胡搗們,就不要再自欺欺人了。不信,你現在就去問問啟功先生去!

  • 10 # 野鶴凌霄

    “館閣體”是偽命題!!!

    學書先求平正,平正成既是所謂“館閣體”。再求險絕,險絕乃是所謂“藝術”。

    以平正喻狗刨式,險絕喻花樣泳姿。不經平正、何來險絕???

    每在影片中,以游泳喻之:筆性喻之水性,不經狗刨式哪會蝶泳等花樣泳姿!

    書法的種種理論,是為手頭功夫印證用的,

    動手練練,印證到了,無論什麼書法理論都能消歸手頭功夫才是!!!

  • 11 # f夢飛翔f

    館閣體書法作為中國書法中的一種比較特殊的字型,主要流行於明清時期。這種書體自誕生開始,便具有了很強的政治性功能,如朝廷的詔誥、臣下的奏章、不同機構的公文往來以及科舉考試中都需要用到館閣體。那麼,館閣體書法的出現,對於書法歷史的發展有哪些利弊的影響呢?現在的我們,應該如何如何讓客觀地看待這些館閣體書法呢?

    01、館閣體書法的出現,適應了時代的發展需要

    館閣體雖然正式出現於明清時期,但是在北魏楊弦之的《 洛陽伽藍記·大統寺》中,便使用了“館閣”一詞,“館閣”最初的意思是指房屋建築 ,在後來朝廷內的一些文史機構辦公場所,開始被叫作“館閣”。尤其是在宋代,分別掌管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朝廷事務的機構都被通稱為“館閣”。

    館閣崇寬,屋宇佳麗 。

    端拱中,始分三館,書萬餘卷,別為秘閣,命李至兼秘書監,宋泌兼直閣,杜鎬兼校理,三館與秘閣始合為一 ,故謂 之 “館閣”。

    到了明清時期,延續了館閣機構,並且“館閣體”被確認為清代官方使用的專門字型。在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中,“館閣體”又被稱之為“千祿體”,得到了廣泛運用。“館閣體”作為一種應制字型應運而生的字型,其實是楷書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一種功能性文字。“館閣體”作為一種創新而來楷書,得到了清代文人的讚美,比如清代文人洪亮吉就在《北江詩話》 中說到:

    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 。 乾隆中葉後,四庫全開,而其風益

    盛 。

    在明清盛行的科舉考試之中,書法取仕一直被作為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所以字寫得好不好看,這是十分關鍵的。在印刷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一些重要的往來公文、請願奏章和一些重要的 書籍的儲存和抄緒工作等都是由專人抄寫來完成的 ,而工整雅正的“館閣體”書法恰恰在這些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館閣體”書法的出現與發展,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在當時最大的有利之處便是她本身所具備的強大的實用功能。

    02、明清政治朝綱之下:館閣體書法的有利之處

    (1)科舉考試的需要,利於防止科舉考試作弊

    可以說,科舉制度是館閣體書法的最大受益者,科舉制度作為清朝最基本、最重要的選官方式 ,在《清史稿·選舉一》有所記載:

    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餘年,雖有以他途進者,終不得與科舉出身者相比。

    相較於唐宋而言,清朝統治者顯然更加具有前瞻性的考慮,他們為了防止科舉考試作弊,達到公平公正,杜絕上下溝通、循私舞弊,所以規定了整齊劃一的書體,也就是“館閣體”。

    (2)政治公文辦公的需要,利於規範地公文辦公

    正如前面所說到的那樣,在印刷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一些重要的往來公文、請願奏章和一些重要的 書籍的儲存和抄緒工作等都是由專人抄寫來完成的 ,而工整雅正的“館閣體”書法恰恰在這些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清代的朝廷公文,十分講究規範性、整齊性,館閣體方便了這種要求。

    (3)館閣體的出現與日益完善,利於書院教育的普及與發展

    自隋唐科舉考試誕生之際,書院教育便已經產生,發展到清代已經初具規模。

    書學生三十人,八品 一下及庶人之子通其學者為之 。

    永泰中雖置西監生而無館無定 員,書算館各十人,東都國子館十人,書館三人 。

    清朝興起了眾多書院,在科舉重書的政策驅使下,清代的書法教育得到了相應程度上的重視。館閣體這種標準專門字型的出現,方便了書院教育的規範化執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書院教育的普及與發展。

    03、程式化之下:館閣體書法的弊害之處

    (1)皇權威嚴的產物,書寫顯得過於單板、機械

    正如有的學者說的那樣,館閣體從誕生起就有明顯的政治實用性特徵,決定了其由始至終都掙脫不了政治倫理的枷鎖。廣大文人士子為應對科考,安身立命,不得不迎合統治階級的要求,收斂個性與個人喜好,以研習趙董書法為至上追求,僵硬、刻板、機械、流於眾俗,“千手雷同”。同時,空前絕後的文字獄幾乎貫穿整個清代,也使得士人 更加謹小慎微,中規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有一點一畫之誤。

    科舉未廢以前,士子習書,重館閣體,陽湖錢謫星有詩詠之,語極滑稽:“ 軟而圓 ,潤而細 ; 松煙黑,筆毫紫個個簪花妝,行行紅格子。上下兼四旁 ,而無不方矣 。 其名伊何與 , 則曰館閣體, 國家取士保和殿 , 一日催成七頁半 。 其中何所云,不聞益臬籲擠聲 , 但聞嗎喁稱太平 。 一時忙舉子 , 操筆相從事公卿與將相 , 進身皆由此 。 張伯英 、 王右軍 , 揮筆指下生煙雲 。 此時蹙額病欲死 , 腕底力屈不得伸。長嘆舉頭梯上清 , 太白堪堪寒生稜雄較厲牙怪魚怒,戰火飛蓬瀛。長雲浮天下連海 , 赤雖赫何 能明 ?下界細語天不 聞 , 赤手未可攀龍麟終朝俯案更何事,瞠目人寰愁殺人 。

    顯然,館閣體在清代逐漸已經喪失了書法本身所具有的清代活力,顯得過於呆板、機械,過於應付於政治皇權,違背了書法藝術自身發展的規律與本質。

    (2)在很大程度上,束縛知識分子思想,阻礙真才實學以及創新人才的發現與培養

    舉個例子來說吧,自幼才華過人的龔自珍,科舉屢屢不順,但是他自身才華有之,只因他“館閣體”寫得不好,當時有人是這樣記載他的:

    書學六朝,不知館閣體為何物。

    像龔自珍這樣的詩人例子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由於“館閣體”盛行,一些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沒有得到重用,反而一些只是館閣子寫的不錯,但是不學無術,思想空空的人反而飛黃騰達,這種現象不免造成了一種“空學”之風的盛行,可悲可嘆,暗自唏噓!

    德才兼備的人才被拒之門外,無用之人得到重用,文人心中也不免造成了一種心理落差與牴觸情緒,這也間接導致了官場風氣的敗壞,社會矛盾的日益加劇。這也難怪龔自珍發出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樣的悲憤感慨。甚至,康有為也對這種現象十分氣憤,直接發言:

    馬醫之子,苟能工書,雖目不通古今,可起徒步積資取尚、侍、耆老可大學士, 昔之以書取司空公,而詫為異聞者,今皆是也。苟不工書,雖孔、墨之才,曾、史之德,不能階清顯,況敢問卿相! 是故得者若昇天,失者若墜地,失墜之由,皆於楷法榮辱之所關,豈不重哉!

    清代館閣體書法又不同於一般的實用 性書法 , 她最顯著的特點即在於其應用範圍與場合的官方性 與嚴肅性 。所以,館閣體本身相應的制度規範也逐漸變得呆板固執,日益僵化,這也可以是讓人理解的。我們不能簡單地就認為,館閣體書法在清代 的存在與盛行阻礙和束縛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我們要辯證地看待與分析!

    04、館閣體既有利,也有弊!現代書法教育要客觀看待,求其精華,去其糟粕

    概括而言,館閣體書法利弊兼具,我們需要客觀看待。趙孟頫曾經在《蘭亭十三跋》 中說過: “書法以用筆為上, 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 用筆千古不易。”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審美觀念,我們要正確審視館閣體,不妨學習館閣體本身用筆的長處、章法的嚴謹、結體的雅正,但是要保持書法自身發展的創新發展。

    如今,在全面推動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同時,不妨借鑑一下“館閣體”書法的要求,多多關注古人書法教育的狀況, 結合當下實際, 把有限的書法教學時間利用起來, 找出最 適合目前中小學生學習書法的方法, 讓當前的書法 教育真正體現出更好的社會功能,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12 # 雅鵬書畫

    館閣體也叫臺閣體,應屬於楷書書體。明清科舉要求字型方正、圓潤、光潔、整齊,所以當時館閣及翰林院中的人擅寫這種字型,故而得名。

    個人以為,不能以利弊來衡量館閣體對書法歷史的發展。

    一、漢字具有雙重屬性:一是語言和文化的載體、二是視覺藝術的符號。文字的產生和發展首先是基於“載體”功能,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視覺藝術的功能。沒有“載體”功能的書法不能算書法,應該算視覺藝術比如畫一類,無非是抽象還是巨像而已。

    二、書法,指的是漢字書寫法則,包含篆隸楷行草諸體,館閣體作為楷書中的一類,也有其自己的法則、有其存在的必要、是現實的需要,承載的是是漢字的根本屬性,不能說它和書法沒關係、更不能以利弊來衡量。

    三、有了館閣體,才有了現在的印刷體,讓行政效率、文化傳播和學習效率、甚至中小學書法學習效率空前提高,對書法發展有利無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民的名義》中把SIM卡扔掉還是查出了定位,是什麼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