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調侃歷史

    什麼是厚黑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恐怕越說越說不清楚。翻看歷史典籍,古之英雄豪傑者,不過面厚心黑而已。

    拋去“厚”與“黑”,人格歸人格,事功歸事功,角度不同,背景不同,結論不同。要成功,就得有手段,這不是假設,而是無比真實的事實。不論你是人性論者,還是事功論者,想要出人頭地,只有拋開不切實際的“道德”幻想,舍此,別無他途。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劉邦的厚黑到了什麼程度?

    有一次劉邦被項羽打敗,問誰能去勸說淮南王英布,所有人都低下頭不敢前去,只有儒生模樣的隨何站了出來,率領了二十人成功了使英布歸順劉邦。

    劉邦很討厭儒生,之後的一次宴會上,劉邦看到隨何後,就罵道:腐儒!隨何站起來就對劉邦說道:當初陛下鵬城敗逃,用五六萬人馬都拿不下淮南,卻被臣帶二十人搞定了,這意味著臣一人的功勞就超過了五六萬人,陛下怎麼能說天下不需要儒生呢。

    要是其他人早就臉紅了,可劉邦卻說:我不過是故意說你讓你把自己的功勞說出來,這樣我封賞你別人就沒有意見了。

    厚黑不是單純的指臉皮厚,而是指一門智慧,為人處世得到智慧。

    劉邦被項羽打敗了很多次,可他沒有一次氣餒過,就算被項羽追得扔掉自己的孩子,(其實劉邦根本就看出了項羽抓住自己的孩子也不會殺)可是項羽只失敗了一次就自刎烏江。

  • 2 # 沙鷗說一說

    有道伐無道,更多是王朝更替者,取得勝利的一方的一個藉口。

    蒙古滅宋,你能說蒙古比南宋更進步?元朝的統治者比南宋的皇帝道德層面更好? 

    歷史上取得天下的往往是扮豬吃老虎,撿便宜者,劉邦就是這類,同類還有李淵、朱元璋。用道德來衡量王朝的開創者,基本人每一個都不是什麼好人。

    王朝的更替,除了南宋遇上了蒙古這個征服歐亞大陸的變態特例外,基本上都是前朝末期大亂,到了非更替不可的程度。那些善於積累實力,善於團結大多數人,善於審時度勢的人笑到最後。

    道德上的完人,不適合做領頭人,他沒法一切以利益為出發點。但完全不講道德也不行,很快失去民心和支援。只有劉邦、朱元璋這種能權衡利弊得失,又能用道德做口號的人,才能成功。

  • 3 # 風陵流度

    題主如此問,大概就是要對比劉邦和項羽了。

    但是個人覺得,這個問題算不上是一個歷史方向的問題。因為這種問題的答案,往往是架空了具體歷史事件而抽象出來的一個概念。

    劉項之間不存在什麼厚黑文化精英文化,弱勢文化強盛文化的區別。劉項的區別更多的是政治能力的區別,因為不管他們誰最終奪取天下,我們要看他們的政治能力,政治能力不足,那麼就不具備奪取天下的一條重要條件;政治能力不足,也不具備奪取天下以後把天下治理好的一條重要條件。

    當然了,後世對劉邦和項羽的評價雖然不盡相同,但普遍對劉邦的評價要低一些。比如說劉邦是小人,說劉邦是地痞無賴。但是說起來楚霸王項羽,則要豎大拇指的,這是個大英雄,是個敢作敢當的漢子。

    但是這些評價基本都是基於劉項各自為人的評價,而不是以政治家的身份去評價他們。

    作為皇帝或者是諸侯王,他們掌一方土地,身系一方黎民百姓,如果不以政治能力來考量這個人,那才是脫離了群眾,脫離了實際。

    後世多有歌頌楚霸王豪氣干雲的詩歌,卻少有歌頌劉邦與民休息的仁政。為什麼?因為人們普遍崇拜英雄,特別是悲情英雄,又基於對自己能力的審視,往往催生更大程度的個人英雄主義。但當自己能力不足以達到個人英雄主義的要求的時候,就會天然的寄希望於某一個具體的英雄人物,然後去假定一個歷史篇章與程序來說明這個英雄的偉大事蹟。

    項羽,就是這個被寄希望的人物。論軍事,項羽吊打劉邦。論人品,項羽也比劉邦靠譜。論出身,項羽更比劉邦高貴。論起家以後的發展歷程,項羽依然比劉邦強。但是為什麼劉邦最終奪取天下,而項羽最終兵敗自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劉邦打下咸陽,蕭何立馬拿下秦國的各種檔案,劉邦在人勸說下,封存國庫,又不與民爭利,約法三章,與民休息。

    項羽打下咸陽幹了什麼?燒殺搶掠?火燒阿房?

    這一件事就能夠說明問題,劉邦人品再不好,起碼把老百姓當人看。項羽出身再高,他根本不把老百姓當人看。如果當時的老百姓支援項羽,那才是見鬼了。

    劉邦開國以後,打了一次匈奴,沒打贏,立馬老老實實猥瑣發育,以黃老之道治國,輕徭薄賦,百姓得以脫離戰爭動亂,國家得以發展。

    項羽兵敗之時,不但沒有反思自己軍事方略上和政治方略上的失誤,還在說這是天欲絕我,非戰之罪。

    什麼是政治能力?這就是政治能力!

    個人英雄主義是有閃耀的一面,氣節也自然可以流傳千古,但是項羽絕對不可能是個好帝王。

    換句話說,如果你我都是秦末的平頭百姓,你是希望一個到哪裡都屠城,都燒殺搶掠的項羽做自己的皇帝,還是希望一個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劉邦做自己的皇帝?

    劉邦對項羽的勝利是農民階級戰勝了地主階級的勝利,不是這種文化戰勝了那種文化的勝利。

    人民才是最富有創造力的群體,人民才是最有力量的群體,沒有哪個群體在動亂年代可以壓制並戰勝人民群眾。

    不是地主階級,就不要操地主階級的心。我們更應該關心人民大眾的生活是不是過的足夠好。

  • 4 # 煮酒聽史

    秦朝末年,以陳勝吳廣起義為開端,各地紛紛響應,以圖推翻暴秦。而在這無數的起義軍之中,有一支起義軍格外矚目,那就是以項梁,項羽為首的楚軍。他們起於草莽,並快速壯大,並迅速地成為了推翻暴秦的主力。鉅鹿一戰,項羽更是徹底摧毀了秦朝的防守力量,將天下牢牢地掌握在了手中。

    正如司馬遷對其評價的一樣: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可就是這麼一個豪傑,在楚漢相爭中卻屢落下風,最終被劉邦擊敗,並於烏江自刎。那麼這是不是就意味著貴族的沒落,平民的崛起呢?是不是就意味著厚黑文化戰勝精英文化,弱勢文化戰勝強勢文化呢?

    貴族的沒落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貴族和平民之間有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除了秦國,在其他諸侯國,貴族基本上是世襲的,平民想要獲得貴族爵位那簡直比登天還難。其中一個典型的體現就是姓氏。

    氏所以別貴賤,姓所以別婚姻。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當時的氏就是用來區分高低貴賤的。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家族獲得了君王賞賜的封地,那麼他們一般都會改氏,因為氏是身份的象徵。比如趙國,因封趙地,改名趙氏。又比如秦國,獲封秦地,改名秦氏。

    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六國才無法抗衡秦國。因為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廢除了世卿世祿制,改用了軍功爵制。這樣的制度,有利於人才的引進和吸收,使得君王能夠集思廣益,而不是像六國一樣固步自封。

    這種貴賤之別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才得到改善。秦始皇雄才大略,捨棄了傳統的分封制,改為了郡縣制。與此同時,大量的六國貴族淪為平民,姓氏之別逐漸消失,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鴻溝正在消失,貴族也逐漸沒落。

    平民的崛起

    秦朝末年,胡亥昏庸,趙高奸詐,使得天下民不聊生。於是,各地紛紛揭竿而起,準備推翻暴秦的統治。

    在這些起義軍中,雖然以六國後裔的起義軍勢力最強,但是並不代表著平民勢力的弱小。特別說當陳勝喊出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候,更是代表了當時平民的思想覺醒。

    於是,作為平民代表的劉邦出現了。

    隨後,劉邦入主關中,與大家約法三章的行為同項羽坑殺秦軍,焚燒咸陽城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劉邦獲得了民心,項羽失去了民心。

    也許在項羽的心目中,自己是貴族,不需要考慮平民的感受,但是他卻忘記了,如今已經不是戰國七雄鼎立的時期了。

    平民思想的覺醒使得他們不願意再受貴族擺佈,於是天下紛紛投靠劉邦,以劉邦為首的平民勢力由此壯大。

    劉邦戰勝項羽,是弱勢文化戰勝強勢文化嗎?

    也許,在秦末初期,以項羽為首的貴族文化依舊佔據著有利的地位,以劉邦為首的平民文化依舊處於弱勢,但是在項羽坑殺秦軍,火燒咸陽城以後,這種局面就已經改變了。

    從這時候開始,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項羽依舊打著戰國時期的那套貴族做派已經不合適了。

    如果說,在戰國時期,平民們屬於那圈養的家狗,那麼在秦朝末年,平民就屬於那脫籠的餓狼。

    無論是劉邦身邊的樊噲,還是蕭何,亦或是韓信,他們祖上皆不是貴族,但是他們的才能卻絲毫不遜色於那些所謂的貴族後裔。

    因此,劉邦戰勝項羽,是趨勢,是時代潮流,而並非所謂的以弱擊強。

  • 5 # 南宮外史

    劉邦的勝利不是靠的厚黑學;項羽不代表精英文化,也不代表強勢文化。

    一、項羽雖然出身沒落貴族,但只是一介武夫。

    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楚國將軍,在抗秦中為國捐軀,楚國被滅亡。項羽從此跟隨叔父項梁避難江東。項梁教給項羽兵法戰策和武藝,所以,項羽身強體壯,武藝高強,性格果敢豪放而近於嗜殺殘暴,就如同上天降凡的“天殺星”,專為滅秦而下凡的。

    項羽的嗜殺是出了名的,史書講他“所過多所殘破”,因此懷王及大臣都不同意項羽進攻關中,就是怕他一把火燒光咸陽城,但後來還是被項羽燒成了一片廢墟,也徹底斷絕了項羽王關中的一點念頭。在平定齊國叛亂後,也是項羽的嗜殺殘暴導致了齊人的重新反叛,以至於被久困齊國,被劉邦鑽了空子;龍且的20萬生力軍也葬送在齊地,直接導致了項羽的衰敗。

    仔細分析項羽的品格,實質上他還是缺乏對民眾的仁愛之心和救世責任心。

    二、項羽的起家靠的是叔父項梁的廣招人才。

    項羽的粗暴性格是聚集不了人才的,他的興起實際上是依靠了叔父項梁的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多年以來積累起來的江淮雄兵強將。

    鉅鹿大戰後,項羽威望的提高,實際上是依靠武力壓服了眾諸侯。就項羽的人格魅力,反而是不斷下降,陳平這時候離開了項羽,投奔了劉邦;不久,韓信也離開了項羽而投奔劉邦;有幾個被項羽封王候的人如張耳、陳餘、魏豹等也都背叛了他;智囊、亞父范增也棄他而去;他的得力干將英布也背叛他而投靠劉邦。最後,他的手下基本上只剩下項氏親人和妻子後族的平庸之才,即使有才能的人如猛將鍾離昧也被他打壓的默默無聞。

    上述事實說明,項羽並不代表精英文化和強勢文化。所謂的“精英”和“強勢”反而都站在了劉邦的一邊,劉邦才代表了精英文化和強勢文化。

    三、項羽沒有文化。

    項羽自少時就不喜歡讀書,叔父項梁本來對項羽期望值很高,親自教給項羽讀書。可是沒過幾天項羽就把書扔到一邊不讀了,說:只要認識自己的名字就夠了。對這樣的“逆子”,項梁也沒有辦法,只得隨他去;項梁又教給他劍術,可項羽還沒有學好,就又不學了,要學萬人敵;項梁只得又教給他兵法,結果,項羽學了半拉,就再也不肯學下去了。所以說,項羽並沒有多少文化,斗大的字不認識一筐。至於軍事,也沒有精細揣摩;政治眼光更是極度缺乏。所以,一旦遇見真正高手如武將韓信、政治家張良、蕭何之流,也就相形見絀了。

    所以說,項羽沒有文化,更罔論“精英文化”和“強勢文化”。

    四、項羽和劉邦兩人都使用了不正當的競爭方法,但項羽不仁在先。

    1、項羽得知劉邦已經入關並把守關口,就心懷嫉恨,不是採用政治協商辦法去解決起義軍內部的爭執和權力分配問題,反而是擺下鴻門宴要暗殺劉邦,要不惜以挑起內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項羽就首先做的不對,率先使用了“厚黑學”。

    2、項羽剝奪義帝的權利,擅自分封諸侯,自封為西楚霸王;又違背義帝的詔令,把劉邦封到巴蜀做漢王,劉邦也都服從了,反而是項羽這是第二次應用“厚黑學”。

    3、項羽侵佔楚懷王的國都彭城,把義帝遷到其他地方,中途還派遣英布暗殺了義帝,這是項羽第三次應用“厚黑學”。

    4、劉邦的做法:天下初定,民心思安之時,即暗度陳倉,東向與項羽爭天下,一不對;既劃鴻溝為界,不該撕毀和約,趁項羽東撤而偷襲項羽,二不對;為了江山,拋棄父親、妻子而不顧,丟棄女兒而不管,三不對。前兩件,都是在項羽不仁之後,按樣學樣罷了;至於拋棄父親、妻子、女兒,這是戰爭年代,自古忠孝慈親難兩全,情有可原。

    五、劉邦的勝利與項羽的失敗,表明了歷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劉邦的心腸善良,曾押送囚徒時,把囚徒都放跑了,自己也跟著開始了逃亡生活,自己的大好前程都被斷送了。劉邦還有一套管理方法和用人唯賢的胸懷,所以,很多文臣武將、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都逐漸匯聚到了他這邊。而項羽則恰恰相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劉邦的最終勝利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結果。

    再者,秦朝以“殘暴”而被推翻,根據”五行終始說“,只有”仁政“才能剋制秦朝的“殘暴”;就項羽的“殘暴”來說,只有"仁道”之人,才能戰勝項羽的“殘暴”。所以,劉邦的勝利不是“破格獲取”,而是“勢之必然”;不是“厚黑學的勝利,而是”仁政“、“仁道”的勝利。

    當然,項羽雖然性格殘暴,但是正是他的所謂“殘暴”,才用最短的時間,把殘暴的秦朝徹底滅亡,從起義軍滅秦的角度來說,項羽依然功不可沒,將永垂青史。

  • 6 # 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楚漢之爭,誰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人民就擁護誰;誰能給百姓創造更加安定的生活,百姓就擁護誰;誰能順應時代帶領中華民族前進,那麼他必然會得到華夏子民的擁戴。還是不要黑劉邦。

    雖然之後史書多記載了項羽的英雄主義,到其實項羽和劉邦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和命運。

    1. 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

    2. 在失敗面前,劉邦沉著冷靜,項羽狂暴浮躁。

    3. 在做人方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

    項羽滅秦後沒有順應歷史潮流,採取措施繼續加強國家的統一,而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恢復分封制,這就使得他分封諸王后不久就到處發生叛亂。正在他窮於應付時,劉邦的勢力很快強大起來。項羽一生沒遇過什麼挫折而且是在別人的誇獎中長大的,自然是高高在上,也正是因為這種性格,導致項羽剛愎自用,聽不得逆耳忠言。

    項羽的軍隊比較殘暴,秦軍已經投降,他還擊殺活埋了20萬降兵。佔領咸陽後火燒秦宮室。又不注意安撫百姓,廢除秦朝嚴刑苛法,百姓很是失望。劉邦則相反,一入咸陽,就與民約法三章,深得人民的擁護。“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是劉邦戰勝項羽的很重要原因。

  • 7 # 希望星晨58298869

    別不服氣,劉邦得天下並沒有依賴厚黑,項羽也不能代表精英文化!

    一。項羽。

    1. 項羽雖然出身貴族,不過是一介武夫,並不強勢!

    項羽的祖父項燕為國捐軀後,項羽跟隨叔父項梁避難江東江東,亡國之人,能有多強?

    項梁教給項羽兵法、戰策和武藝,這個時候,項羽強了起來!只不過是身才魁梧,武藝高強,性格果敢的武夫,有個人力量,但情商並沒提高!

    以後,因優柔寡斷、婦人之仁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這是心裡素質不過關;史書上講他“所過多所殘破”,還把個咸陽城燒成了一片廢墟,這能說明他文明程度很低;在平定齊國後,由於嗜殺殘暴,又讓齊人重新反叛了,從而導致龍且了的20萬生力軍葬送在了齊地,這就暴露了項羽缺乏仁愛之心和社會擔當。

    這一切都說明項羽不能代表精英文化,也不是強勢文化薰陶出來的能人!

    2.項羽的起家靠的是叔父項梁依范增之計收攏人心、廣招人才, 他沒任何延攬人才的方法與手段!根本無文化可言。

    項羽的性格粗暴,對人才形成不了凝聚力!鉅鹿之戰後,項羽威名遠揚,實際上是憑武力震懾了眾諸侯,他個人的政治素養並沒提高半寸,人格魅力不升反降!

    陳平這時候離開了項羽、後為劉邦六出奇計;不久,韓信也離開了項羽而投奔劉邦,後來,垓下一戰把項羽打得自刎了;而張耳、陳餘、魏豹等也先後背叛了他;為劉邦所稱道的智囊型人物范增也棄他而去;甚至其得力干將英布也投降劉邦。如項羽有精英文化,那必然是先進文化,他卻弄了個眾叛親離,哪裡能說明他是精英人物呢?

    項羽沒有文化與他自少時就不喜歡讀書有關。什麼強勢文化與他無緣!

    3.項羽有厚黑表現!

    項羽得知劉邦入關欲稱王,就心懷嫉恨,在部下的鼓搗下,他沒采用政治協商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卻擺下鴻門宴要暗殺劉邦,這招光明磊落嗎?

    楚漢相爭,鴻溝對峙時,為逼劉邦就範,要烹了劉太公,是正人君子的作派嗎?

    項羽剝奪義帝的權利後擅自分封諸侯,還自封為西楚霸王,這是狂妄自大,自散人心他表現。把個先入關、立有點功的劉邦封到巴蜀做漢王,這就是“厚黑學”的具體運用。

    二。劉邦。

    1.為實現政治理想,劉邦不擇手段。

    劉邦是真小人不假:天下初定,人民需要休養生息時。他來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率軍東向與項羽爭奪天下,這有點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意思,不顧天下蒼生要讓譴責。

    2.劉邦不講信用。

    楚漢雙方以鴻溝為界後,劉邦不守信用,單方面撕毀了和約,趁項羽東撤時偷襲項羽,這讓人汗顏與不齒,運用了“厚黑學”。

    3.劉邦為江山社稷,拋棄親情。

    彭城戰敗後,拋棄父親、妻子而不顧,丟棄兒女而不管,只顧自己逃命!這傢伙,有時真令人髮指。

    劉邦能取得最終勝利,在於他能廣納諫言,有一套管理方法和任人唯賢的胸懷,所以,他有向心力與衣聚力!使得社會精英都願跟他混。而項羽沒容人之量,最後成孤家寡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劉邦的最終勝利是合理的。

    項羽的失敗與劉邦的勝利都表明了歷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歷史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不是精英文化、強勢文化所能詮釋清楚的!

  • 8 # 老貓談史

    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我的個人看法吧,民國時期有一個叫李宗吾的人寫了一本書叫《厚黑學》,他在書中認為劉邦是最厚黑的人。

    什麼是厚黑,說白了就是你臉皮厚,心黑的意思,也是一種罵人的話,畢竟臉皮厚塞城牆可不好聽。

    劉邦臉皮厚,百戰百敗,唯一贏了一次就建立了大漢王朝,劉邦彭城戰役失敗後,為了方便逃跑甚至多次將自己的兒女踹下車,項羽為了讓劉邦退兵揚言將劉邦的父親煮了吃,劉邦回答:你我是結拜兄弟,我爸就等於是你爸,你要將我爸煮了吃,那你不要一個獨吃,分碗湯羹給我喝吧。這真不是一般人能幹出來的,心確實是黑。我們反觀項羽,七十多戰所向披靡,唯一失敗了一次就自刎了,跟劉邦相比臉皮薄多了。

    劉邦作為一個無賴出身將傳統的仁義禮智信全都打破了,只要是無賴乾的是他都幹過,所以那些令人反感的事情一經劉邦之手就變得平淡無奇了,他是個不甘認輸,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的刁人。

    項羽則不同,他是貴族出身,是一個只會享受勝利而失敗就徹底失敗的人物,再加上他剛愎自用,正是他這一個缺點導致他最終被劉邦以及諸侯們團團包圍,以至於烏江自刎。

    劉邦作為弱勢文化的代表確實戰勝了精英文化的項羽,但弱勢不代表各個方面都弱勢,雖然劉邦各個方面都不如項羽但是它會利用別人來武裝自己,以此達到成功的目的,這是項羽比不了的。

    所以弱勢文化不一定所有方面都弱於精英文化,畢竟鹹魚也能翻身,劉邦就是那條鹹魚。

  • 9 # 隆中墨人

    楚漢之爭劉邦一統天下,打敗了一系列敵軍,擊敗了項羽,建立了強大的漢王朝是歷史的選擇。

    把劉邦和項羽做比較,用如今的行商和坐商做個比喻,劉邦是坐商,打到哪裡就佔到哪裡,因為劉邦的老家一窮二白什麼也沒有。反觀項羽,項羽是將門之後,楚國被秦始皇滅掉後一心恢復楚國的責任讓項羽擔了,即使滅掉了秦朝,項羽還要回歸楚國,祭奠他們的列祖列宗,說白了是行商。

    從歷史上來說,鴻門宴後,楚漢兵入咸陽,項羽有絕對的機會殺掉劉邦,卻把劉邦封為漢王自己封了楚王,目的在於恢復周禮,各管各的王國,並沒有和劉邦爭奪天下的念頭。

    而劉邦卻不那麼想,劉邦本來就不是一個王國的擁有者和守護者,做了漢王也不是以前他是漢王,漢王不是目的,也不是想要的目標,他在蕭何等的勸說下,把整個天下作為目標才與楚國兵戎相見,最後擊敗了項羽,一統天下。

    從這裡來看不存在黑厚文化幹掉精英文化,只是目標不一樣,項羽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滅掉秦朝恢復了楚國。

    兵戎相見後劉邦遇到了韓信,是劉邦善於觀人敢於用人,項羽憑藉一己之力傲慢自信後來被漢軍擊敗,自刎於烏江,成全了劉邦。從這裡看作為文化來理解,劉邦善於組織團隊應屬於強勢文化,項羽不善於用人應屬於弱勢文化,那這個結論就應該是強勢文化肯定會戰勝弱勢文化。

    題主提出的這個標題,用詞好像很有文化,好像而已。

  • 10 # 莫失雲間志

    當然不是,劉邦的勝利恰恰是精英文化的勝利,至於厚黑只不過是表象。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弱者愈弱強者愈強是優勝劣汰的進化法則,凡是生命體都必然遵循,其中也包括人類。

    著名的物理學家薛定諤給生命的定義是“熵減”,也就是從混亂中誕生有序,從平均走向不平均,在普羅大眾中物競天擇出精英階層。

    劉邦重用張良、蕭何、韓信和陳平等精英,遵奉大一統的集中有序管理策略;而他的對手項羽,僅有范增一個精英還棄而不用,試圖走回諸侯分封的平均混亂的老路,焉能不敗。

    劉邦的勝利是精英主義的勝利,事實上歷史上一切的勝利最終都必然是精英主義的勝利。你所看到的草根的逆襲,其實恰恰是說明,他們已經從草根蛻變成了精英。

  • 11 # 耕者506

    是人民的選擇,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精英。很簡單:人民創造了歷史,人民說誰不值,那麼誰就分錢不值。朋友對否?

  • 12 # 錢多多讀文史

    我不同意什麼厚黑學,也不太認同劉項之爭是以弱勝強。

    華人愛鑽研情商,詭計。

    而在我看來,這都是小道。

    但華人還有個“常有理”的寶器!

    打個比方,某人揹人力量雄厚,於是,他拙於言行,謂之大智若愚,他言笑晏晏,謂之平易近人。

    如果某人自己很牛,那他的一言一行,都是香的,最顯眼的例子就是馬雲。

    牛人、名人被多方解讀,且多為好的解讀,這是我們對名利的崇拜。

    名利差不多等於實力。

    實力強大則百無禁忌,什麼陰謀詭計、宮鬥宅鬥,都幹不過大車輾壓。

    劉邦勝了,各種推測各種分析。

    然而,他是積累了實力才幹贏的。

    當初項羽把他當小弟,讓發漢中就發漢中。

    到後頭估摸能正面相扛了,就暗渡陳倉,放馬過來了。

    用我這個糙人的話說,那是幹不過先蹲著,幹得過了衝上來就幹。

    當然,這之間若干反覆,若干總結經驗教訓,若干見不得人的原始積累,不必細表。

  • 13 # 夢野豔齊

    應當說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臉皮都很厚,心都很黑。只不過,劉邦比項羽臉皮更厚,心更黑。

    為什麼要這樣說?理由是這兩個人都有臉皮厚的一面。

    比如,劉邦為收買項羽的叔父項伯,第一次與項伯見面,便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對方,以求對方在項羽面前為他說好話,不要讓項羽出兵攻打他。

    比如,當初楚懷王與各路反秦統帥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也就是說,誰奪取了漢中之地攻入咸陽推翻秦二世的統治,誰就可以立地為王。但項羽卻不顧劉邦入破咸陽平秦的實際戰績和楚懷王堅持應照原來的約定行事的意見,厚著臉皮自己先立了自己為王。

    這兩個人又都有心黑的一面。

    比如項羽圍困劉邦於滎陽時,與劉邦求戰不成,抬出劉邦的父親,告訴劉邦:你若還不認輸投降,我就烹了你的父親。劉邦回答:你若把我父親烹了,可以分一杯肉湯給我吃。

    比如,項羽大敗章邯的秦軍後,怕秦軍的降卒心中不服,不肯聽從他的命令,便乘黑夜,突然出擊,坑殺秦軍降卒二十餘萬人於新安城南。

    說劉邦臉皮比項羽的臉皮更厚,則在於,鴻溝之約簽定之後,劉邦出爾反爾背信棄義,在項羽遵約撤軍後撕毀盟約,又追擊項羽。

    說劉邦的心比項羽的心更黑,則在於,項羽在推翻大秦王朝後,還能想到有功者都可以分享到即得利益,如在他自立為西楚霸王之後,還想著封劉邦為漢王,統轄巴、蜀、漢中之地,以南鄭為都,並將關中之地一分為三,立章邯為雍王,以廢丘為都;立司馬欣為塞王,以櫟陽為都;立董翳為翟王,以高奴為都。而劉邦呢?劉邦一得手,卻是要將所有有功於滅秦者趕盡殺絕。他不允許還有這個王那個王和他同站在一個天底下。追殺項羽時,不致項羽於死地絕不罷休。項羽最後敗就敗在沒有劉邦的心黑上。他若有劉邦的心那麼黑,不至於他在鴻門擺宴,劉邦不敢不來赴宴時,沒有趁機殺掉劉邦,而成千古一恨。要知道,他在那個時候,要有劉邦三分之一的黑心,哪還能輪到劉邦最後坐到了一統天下的皇帝的寶座上!那時候,項羽的兵力有四十萬,而劉邦的兵力只有十萬,四個人打一個人,結局會是什麼?還用說嗎?但項羽糊里糊塗地聽信了項伯這個裡通外敵接受劉邦收買的內奸的話,以什麼大義,而不出兵進攻劉邦,結果,讓劉邦這個心黑臉皮厚的傢伙得以喘息,鬧得亞父範曾都哀嘆:這個年輕無識之人,不足以再同謀大事!

    至於什麼弱勢文化戰勝強勢文化,我覺得這也同樣得兩說著。

    什麼叫弱勢文化?弱勢文化,不就是非主流文化嗎?非主流文化不就是痞子文化流氓文化嗎?不就是對現實社會具有對抗性具有異端性又難以為廣大民眾所能接受的文化嗎?而強勢文化又是什麼?強勢文化在秦未那一時期,簡要地講,不就是孔孟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嗎?不就是正統的維護當時的社會等級與秩序的官方文化嗎?

    他們兩人誰是弱勢文化勢力的代表,誰是強勢文化勢力的代表,都得兩說著。劉邦是出身寒微,到了壯年,只是個泗水亭長,且好酒好女色,常常到街上的餐館吃了人家的東西不給錢,美其名曰賒酒。他甚至在單父縣人呂公請客時,沒出一分禮金的他竟謊稱自己出了一萬塊錢而去登堂騙取吃喝。他當說可列入地痞流氓行列。但他身邊的諸如張良、蕭何之流卻是有修養有道德之人。他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能把他們列入弱勢文化之列了。劉邦見高陽人酈食其時,整裝站立,請其入上座,就這一個舉動,就可以說他具有當時的強勢文化的素質。更何況,他在進入秦都咸陽之後,不住秦宮,將秦宮的珍寶財物都原位加封,並與當地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抵罪,盜抵罪,正是順應了當時的強勢文化。又正是因為如此,他才大獲民心,很快建立起了鞏固的後方,從而最終戰勝了項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