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小豬豬波米影視

    年味就是鞭炮,就是餃子,過年時大街小巷的的熱鬧,空氣裡瀰漫的煙火氣息,還有飯桌上自己平日裡自己心心念唸的美食,喜歡的新衣服,以前的年味真的濃,現代的年味被各種新鮮事物給沖淡了。

  • 2 # 愚哥說說說

    常常有人慨嘆,生活越來越好,年味卻越來越淡。提到年味兒,70後的我最懷念的就是小時候過年了。

    那時剛進臘月門兒,年的氣息就隨著撲面而來。孩子們在學校裡談論的最多的話題也是還有幾天才能過年,大人們也開始划算著過年的方方面面。過了臘八節,立馬就有點兒年烘烘的感覺了。男孩們等不到過年,放著偷偷從家裡拆下來的鞭炮,女孩們雙手捂著耳朵在一旁湊著熱鬧,鞭炮聲在大街小巷此起彼伏。大人們開始忙年了。置辦年貨是重中之重的大事。現在到處都有菜市場和超市,明天過年,今天也能把年貨買齊全。那個年代不像現在,只能到每隔五天才有的集市上置辦。如果遇著趕集時天氣不好,可能就會貽誤大事。所以必須提前準備。人們日常省吃儉用,過年了,也咬咬牙、跺跺腳奢侈一把,割幾斤肉,買幾條魚 ,打幾斤酒,稱幾兩茶。對聯、窗花和過門錢還有祭祀用的香、蠟燭和燒紙也是缺一不可的。趕集之餘也會把看起來十分簡陋的家的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這就是一年一次的“掃灰”。大人們還會劈一些木柴,讓年三十晚上灶膛裡的火整晚都燒得旺旺的。老人們說只有這樣來年的日子才能過得紅紅火火。過了辭灶也就是過了臘月二十三,年味更加濃烈了。家家戶戶開始做豆包、蒸饅頭、炸面魚、打年糕,都忙得不亦樂乎。整個村子上空終日炊煙裊裊、香氣飄飄。

    一切準備就緒,春節終於拉開帷幕。吃完早飯,孩子們興高釆烈地貼對聯、粘窗花。午飯前大人們還會放下家譜,擺上各種供品,然後春節的第一場鞭炮盛宴就開始了,過年的氣氛也被推向高潮。開飯了。大白菜燉粉條,裡面夾雜著至今還讓人記憶猶新的大肉塊。燒鮁魚平常難得一見,讓人垂涎欲滴。大米飯熱氣騰騰、香氣誘人。夜幕降臨,迎神進家。千家萬戶燈火通明、香菸繚繞、街門大開。孩子們跑東家、串西家,歡聲笑語不絕於耳。接近午夜時分,蔚為壯觀的第二場鞭炮盛宴又開始了,濃濃的年味到達最高峰。最讓人期待的就是除夕吃餃子了。因為那餃子裡不但包著栗子、棗、糖而且還包著壹分、弍分、伍分的硬幣。飯桌上隨時都會傳出“我吃到錢了”、“我吃到糖了”的歡呼聲。

    大年初一,天還沒亮,整個村子就開始沸騰了,拜年的人群你來我往。“過年好”聲聲入耳。初二傍晚是送年的時間,一大家族的人拿著饅頭等供品都來到大街上,接著春節期間的第三場鞭炮盛宴也開始了。跪拜後,送年儀式就結束了。正月初三,道路上走親訪友的就絡繹不絕了,一般是先回孃家,然後才是七八姑八大姨。那時的小孩最愛走親戚了,因為去了之後,不但有好吃的而且還能得到伍毛至一塊的壓歲錢。不知不覺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孩子們端著大人們用豆麵做的屬於自己生肖的燈,跑來跑去,歡呼雀躍。等到吃完甜蜜的元宵後,天天想、夜夜盼的年就圓滿地劃上了句號。

  • 3 # 扁了

    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過年,因為有新衣服穿、有糖吃、有壓歲錢、可以放鞭炮,還有很多好吃的,破五以後,有很多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如社火、文藝演出,當然還不用寫作業,每天可以瘋瘋的玩兒。那時候的壓歲錢不多,普遍是幾毛錢,而我每年都能得到2塊錢。拿到壓歲錢幹什麼呢?我的主要用途就是買小人書。小人書不貴,3分錢、5分錢、8分錢、1毛錢的很普遍,最貴的彩色版3毛錢,也是最捨不得買的。不過,我的很多小人書被小夥伴們借走後,在沒收回來。

    其實,那時候過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打掃衛生、置辦年貨、做各種美食,十分喜慶;除夕夜那天晚上,大人、小孩一起出來放鞭炮,然後開始吃年夜飯、守歲;從初一開始,晚輩們結伴去給長輩們拜年,乘機弄點糖果之類的解饞。那時候物資比較匱乏,幾乎所有的東西都需要購物券才能買到,有些價格偏貴的商品一般家庭也買不起,只能轉讓給條件好一些的親朋好友。所以平時的生活很節儉,難得吃頓好一些的飯菜,只有到了過年才捨得擺擺“闊氣”。因此,過年的時候吃啥都香,狼吞虎嚥的。

    過年的時候,各單位組織聚餐、舉辦文藝演出、猜燈謎活動,附近農村的農民們組織規模不等的社火集體拜年,十分熱鬧。那時候,平時的主要文化活動就是看露天電影,只有到了過年才會有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如趕集、趕會、文藝演出、猜燈謎、露天電影等,一時間人山人海的好不熱鬧。那時候沒有廟會,廟會屬於封建迷信,屬於禁止之列。不過趕集、趕會相當熱鬧,可以買到不少年貨,吃到少見的小吃。大家喜氣洋洋,相互打招呼問好,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兒。

    如今,物質豐富,平時的生活和過去過年沒啥兩樣,只是不知道吃啥?吃啥都沒味道。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時,很少吃到白麵食品,我奶奶總是在雜麵裡摻上一小碗白麵,然後擀成麵條,至於白麵饅頭,基本在過年的時候才能看到和吃到,平時的乾貨主要就是窩窩頭、雜糧和玉米麵疙瘩。

    如今,白麵、大米比比皆是,蔬菜副食品應有盡有,反而吃啥都沒有過去的那種味道了。過年成了一種生活的“累贅”,既累人又浪費錢財。因為平時想吃啥就吃啥,想穿啥就買啥,文化娛樂活動的形式也豐富多彩,所以到了過年反而不知要幹啥才能過好這個年。

    那麼,這個年究竟怎麼過才好呢?

    別往下看了,我也不知道。

  • 4 # bugdog

    當年我在外地工作的時候,年底都需要搶車票。從這就進入了過年的狀態,然後網路上零零散散會出一些主題文章,關於過年習俗的,關於各地方春節安排,春晚的資訊。然後就要開始籌備過年的東西,醃臘肉,泡雞爪...。小夥伴之間開始互相聯絡放假時間,相聚時間。回到家,開始大掃除,農村裡叫打楊塵。趕集的時候取購買對聯,蠟燭火炮,紙錢,糊燈籠用的紙。年前的集市是最擠的,在裡面你可以腳不沾地被人流衝的到處遊走。過小年,農村叫祭灶,點燈燒紙放炮。之後,家裡的男丁要去履墳,不論老小都要去動動土,除除草。還要給祖先封錢包,寫上“故顯考妣(男為考,女為妣)*(姓)(公、母)**(名)老大人(女為老儒人)魂下受用...”,到了年三十的時候火化給祖先。年三十前要再洗一次澡,洗一次腳,一則是除舊迎新,一則有個說法是先人亡人會回家裡轉轉,不能對他們失禮。然後全家人會圍在一起包餃子,下面還會有個暖烘烘的火爐。吃餃子一個有喜慶團圓的意思,二則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年三十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準備超級豐盛的吃食。團年飯有的是中午,有的是晚上,吃飯前先放一串兒鞭炮。開席之後,所有人都要說點吉祥如意祝福的話,給小孩兒發紅包。下午還會去給祖先燒紙錢,所有小孩兒都要去磕頭。晚上在街上游走的人極多,會玩兒的還會做個手提燈籠到處溜。大人們基本上是在街坊鄰居家裡打牌,主人家還會煮點湯圓,或者生薑煮可樂,也會擺出一大盤瓜子花生核桃...,還有水果零食來待客。還有守在電視前看春晚,趙本山的小品可是一代人的記憶。早年看西遊記,還珠格格等等喜劇片也是春節一大熱鬧。對我們小孩子而言,當然是拿了紅包去購玩具,槍啊,車啊,擦炮,煙花等等。要一直玩到晚上12點,也就是守歲。到了12點意味著新的一年正式到來,舊的一年邪祟已經離去,然後普天同慶。一家之主還要舉行祭天儀式,把高蠟大香放到大路邊,對著天空祭拜,然後拿出最大最長的火炮,一通炸。有條件的人家還會,買一些穿天猴什麼的。基本上半小時之內,高頻率大分貝的爆竹聲不會停歇。正月初一的時候,所有大人小孩兒,都會穿上新衣服,去逛廟會,鎮上的人還會組織耍龍游街。人們會暫時忘卻所有煩惱,安安穩穩過個吉祥年。

  • 5 # 四川實時動態

    年味兒是《春節序曲》響起來的時候,尚在家門之外的人心中湧起的那份酸楚。

    年味兒是奶奶虔誠地上供,對著天地爺和諸位神靈祈求護佑全家的唸唸有詞。

    年味兒是過道里和門上飄揚的紙彩,是自己家裡小鍋剛剛打出來的糨子。

    年味兒是一盆熱騰騰的拆骨肉。

    年味兒是三十晚上醉了醉了醉了之後的相扶而歸。

    年味兒是打掃院子收拾雜物的那一身塵土。

    年味兒是餃子裡幸運的一分錢。

    年味兒是牌局上忙個不停的色子。

    年味兒是自己家準備的冷盤。

    年味兒是豬圈上貼著的六畜興旺肥豬滿圈。

    年味兒是祭祖上墳的磕頭。

    年味兒是春晚一個個經典的小品臺詞。

    年味兒是永恆不變的那一曲《難忘今宵》。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內心深處的年味兒。

    一年又一年,生活水平在一年年地提高改善,年味兒也在一年年地悄然改變。

    年味兒是做生意的年根兒底下四處要賬乘興而去掃興而歸,多少都得過年的自我安慰。

    年味兒是銀行營業廳爆滿,你把現金存進去,我把現金支出來。

    年味兒是在大城市裡堵車,回到村裡接著堵。

    年味兒是不在超市停車場入口排隊就在收銀臺排隊。

    年味兒是遠離家門奔赴國外熱帶寒帶各種度假曬照片發影片。

    不是年味兒變淡了,而是時代變快了。

  • 6 # 感悟生活百態

    大街路燈上掛紅燈籠。門口貼對聯,貼“福”“轟轟轟轟轟”放爆竹貼窗花遠方的新人和家人團聚

  • 7 # Lilith226

    年味兒就是一夥有著血緣關係的人從天南海北不同的地方趕到一個叫做“家”的地方,然後卸下所有的防備和偽裝,心裡只裝著對彼此的愛,互相訴說著對彼此的思念和祝福,吃著幼時記憶里美味可口的菜餚,聞著家鄉熟悉而又逐漸陌生的味道,摸著日漸蒼老的佈滿皺紋的父母的雙手,感受著家帶給你的溫馨和美好。

    酒足飯飽後,或是翻出手機裡的照片,說著往日彼此間的趣事,互相調侃互相揶揄互相吐槽……想在短短的幾日,把這一年好的事情都說給彼此聽,然後壞的自己默默承受,讓家人安心。又或是拿出給全家老小買的禮物,看著一家人滿足開心的笑,就覺得過年團聚了真好!這就是我覺得的年味兒

  • 8 # 燎原雜談

    我認為年味就是在傳統的過春節的相關習俗習中,承載著豐富多彩的過年文化的味道,也叫年俗:第一,年味的定義和概念:所謂年味,簡單說就是在過春節的活動中,承載著豐富多彩的過年文化的味道。由於這是約定俗成,所以又稱年俗。過年是傳統,年味也該從傳統中尋找,找回濃濃的年味重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主要概念其實就是新春賀歲,暨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所以說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年,依然是我們的重要傳統節日。第二,年味的寓意與主要內容:年味的含義基本上涵蓋過年時的傳統活動全過程,即年俗與習俗;主要內容是體現團聚祥和的年夜飯、守歲、祭祀、拜年等等,但各地的習俗不完全一樣。總體上講:過年即春節分狹義廣義兩種解釋,狹義上是指農曆正月初一;而廣義上是指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習俗內容過年在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年例、押舟、祈福、逛廟會、遊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年味變淡現代社會年味變淡是不爭的事實,拋開其他因素,與生產力提高有很大關係。在農耕時代,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農人一年耕作的基本規律。年節是農閒之時,基本上沒多少工作,冬藏後有大把時光用來準備慶祝節日。而現代的生活方式,不依賴任何自然環境,擺脫了時間的桎梏,生產方式也是全年無休,特別是想吃的平時都能吃到,沒什麼期待,所以年味就越來越淡了。總而言之:年味是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一種氛圍,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年文化,也是圍繞著團聚祥和而進行新春賀歲,祈求好運豐收的一個重要的傳統年俗。

    小編建議:儘管年味兒變淡的,但年還是要過的,現在過年主要是與父母、家人、親朋等團聚一堂,守歲敘舊,讓親情友情在祥和快樂的氣氛裡更加團結緊密,既紅紅火火繼承了傳統文化,又力求務實精簡了一些繁瑣無益的儀式,達到現代化過年的目的!

  • 9 # 小羊遊戲

    年味兒

    大約是十幾歲的時候起,總聽大人說,現在年味兒淡了,當時不覺得怎樣--反正是過年嘛,有一萬個理由懶散,能養肥了膽子不寫寒假作業就好,似乎忙裡偷閒,就是過年的精髓。後來連過年的儀式也越發精簡--不再為了年夜飯忙碌好幾天、不再把新衣服留到年三十才穿、連對過年的期許都少了,才漸漸覺得丟了什麼。

    究竟什麼是年味兒呢?是熱氣騰騰年夜飯的滿足感、全家圍坐在一起的熱乎勁還是爆竹聲聲裡的煙火氣?似乎都有,但又不盡然。

    年前去縣城裡陪外婆,感覺還是越鄉土的地方越保持了原生態的風物,年味也就越濃。家家戶戶都樂於折騰,也喜歡交流:不厭其煩地做些傳統吃食,不在於貴,而在於費時費力--把千張、豆乾、黃花菜、胡蘿蔔絲、黑木耳等七八種食材備好,該曬乾的風風乾,細細地切成絲,用菜籽油炒好,再用炸肉圓的油拌過,才算作過年的一道"八寶菜",僅作早餐下飯送粥之用。幾乎家家都做,也互相作為禮物,以供交流、鑑賞,講究些的老人家還會點評:張家撒了芝麻,香一點;王家的鹹菜醃得更透。。。然後博採眾長、顛巴巴的做出自家的味道,街坊四鄰分一些。

    上了班的我們,大部分懶得做飯,願意下廚的也總追求快和省事,咖哩飯、可樂雞翅算是好選擇,任何肉類用調料醃一下在烤箱烤二十分鐘就又是一餐。爸爸做飯,偏好大火旺炒,回鍋肉、龍虎鬥是拿手菜,或者用電飯煲煲了排骨湯,熱熱鬧鬧得吃上一頓。而過年的傳統菜色,總是功夫菜,往往老人們更做得來,講究小火慢燉、敦實厚重,蹄膀燉到酥爛、口條滷至入味再蒸到膠質都出來,連不經意的一盅大煮乾絲,也是用酒瓶底厚的白豆乾片成幾乎半透明的薄片,再細細切作細絲,那湯底絕不含糊,取隔年土雞湯最上層的精華、用瑤柱、開洋吊出鮮味,配上筍絲、雞絲、木耳、榨菜、香菇絲,砂鍋煨出來,醇厚的味道,總要加上一味時間當調料。而一桌年菜,總是七份食材、八分時間、九成心意,才吃得出十足的年味兒來。大約是準備著周折、製作又費時,成果才格外讓人有滿足感。

    宴席之外,連帶著零食、水果,也處處洋溢著富足、豐厚的氣氛:各種堅果是主力,最好要帶殼的花生、瓜子、杏仁,方便大家一邊聊天一邊剝殼,這才顯得格外熱鬧,果盤上還要準備傳統的豆糖、烘糕、雲片糕,取個步步高(糕)升的彩頭。無論大人、孩子,都是有充足的理由懶散的,看電視或者砌城牆,都因著"過年嘛"這樣的解釋變得順理成章;脾氣暴躁的人,也因為是過年的光景而拿出十分的容忍和耐心;都在街上,即使是不知道姓名、只混個臉熟的小販,也樂於對他道聲"過年好"。大家紛紛相信、也努力維持著一種和諧、積極的氣氛,過年是小貓尾巴上的線球,被人們主動拴在身上,圍著一個主題轉,只圖個樂呵。

    對於過年最早的印象,大概是在很小的時候,到了年三十下午三四點鐘,大街上幾乎已經看不到人影,巷子裡隱約傳來爆竹的聲音,我站在外婆家巷口的門樓下等大舅,遠遠走過來穿風衣的身影,走近些,竟然還有驚喜--大舅給我帶了兩隻大紅色氣球,上面印了大大的"喜"字。這大概是我有記憶以來最淡定的一次等待,因為你知道既定的結果一定會來,就像過年,是一種絕對篤定的存在。一切都準備停當,只等著時間到了,或許還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夾雜其中。人們人為地給自己一個時間節點,作為一段時間的結束和新一階段的開始。人們約定俗成、不因人力、天氣、環境的變化而轉移,一年中似乎只有這一段,是無比妥貼安穩的。

    所謂年味兒,大抵如此,不僅在於物質的充實、儀式的繁複,還在於平淡生活中的一段窮講究、折騰勁兒,在於親朋好友甚至陌生人之間努力維持的真誠和友善,在於逐漸走遠的某種理想主義的價值觀裡。

  • 10 # 弘夢清泉

    什麼是年味?這個問題很濃厚,中國年已有幾千年的年俗,首先最濃厚的年味我認為就是除夕這天。

    每年的除夕是最有年味的一天,我記得小的時候,家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男女老少從頭到腳換上新衣服,我還記得男孩放炮,女孩子頭上扎的紅頭繩,大人們準備年飯,把早早準備好的到除夕這天全拿出來,有燉的.有炸的.有炒的.什麼七大碟八大碗滿桌的盛宴,一大家子聚集在一起,看著香噴噴的一大桌美食真開心,那種幸福感和滿足感真是沒得說了。

    午餐後就準備包大年三十晚上的餃子,一般情況下,記的首先包素餃子裡邊放上豆芽菜,香乾,紅粉皮等等素素的很好吃,等到了子時家家戶戶放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鞭炮過後煮餃子,隨後晚輩給長輩們拜年磕頭領壓歲錢,然後在院裡拜天,拜地,拜祖先,保佑新的一年家人們健康平安,風調雨順,這就是我小時候印象當中的年味。

    隨著歲月的變化不知怎麼?小時候的年味,找不回來了……。

  • 11 # 楊哥sy

    “年味”可以理解為過年的氣氛。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它起源於歲首祈年祭祀的儀式,早在上古時代,人們會在一年農事結束後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祭祀天地眾神、感念祖先的恩德,然後祈求來年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過年”這個節日,在這個節日裡,大家逐漸不再以祭典為最重要的事情,但保留了各種迎禧祈福的新年活動。

    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人們便會開始“忙年”。祭灶、掃塵、置辦年貨、貼年紅(春聯、窗花、門神等)、洗塵、掛紅燈等等,所有的這些活動,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辭舊迎新”。背井離鄉的人會在這一天千方百計回來一趟,因為在大家的傳統觀念裡,過年是團圓的時候,這也是大家對於“年”如此期待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隨著現代社會發展,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大家都反映現在過年似乎沒有以前那樣有味道了。新衣服、零花錢、美食……很多東西在以前只能在過年才能享受的東西,現在已經是日常生活裡常見的。

    但“年”既然能傳承千載,證明人們對年有一種非比尋常的感情。以前在過年的時候,一定要儘量吃好一點,穿好一點,也是表達想未來一年可以衣食無憂,生活更好。因為“年”是告別過去,面向未來的特殊時刻。現在我們不需要這種方式去表達,但這份嚮往更好的生活的心意還是要保留的,這才是新年的意義,也是“年味”最核心的內容

  • 12 # 使用者老三逢

    什麼是年味?

    這句年味的慨括太豐富了,年是春夏秋冬四季的總合,從春到冬季末的結尾,就是到了團圓的時節,共慶一年到頭的收穫,迎接新春的到來,就是佳節過大年。年味包括有物質感和親情感,和懷舊感在內的共同感覺總稱叫年味。

    首先每個人都有懷舊孩童時的過年,感覺有父母的親切疼愛,做最好的吃的,賣新衣穿,供好玩的新鮮東西,見到的春節文藝活動戲劇,和各種節目都是很新鮮的,而且走親拜年受到的都是長輩們的疼愛的牽掛,感到確實是刻骨留心的影響,年味濃濃,經常盼望的是過年的心願。所以我認為是懷舊的的回味,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都說現在過年沒有年味,沒有意思,還有些人說討厭過年,這究競是什麼體驗和邏輯呢,我的認為,有這些概念的人,都是成年人己擔上了當今生活的主僕,雖然生活條件都富裕了,條件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了,責任擔子會更重了的原因,是時間觀念的問題,把思想上的壓力放不下,或輕減不了而沒興趣遊浪的心思,才會覺得沒年味或厭煩過年的因素。分析的對否只代表個人見解,望大家點評交流看法!

    祝大家新年快樂幸福美滿萬事如意!

  • 13 # 範大姐F

    我是以我自己的觀點來說的。“年味兒”也就是過年的氣氛。

    春節是人們最重要的節日,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忙“年”了。祭灶、打掃家、準備年貨、帖窗花、對聯、門神、買新衣服……這些都是辭舊迎新。出門在外的人們也是為了過年,和家人團圓,所以人們把過年看的如此重要。也是有非比尋常的感情。人們過年吃好的,穿好的都是為以後的日子過的好一點,也就是以食無憂。

    年是告別過去,嚮往未來。把美好的留住,這就是“年”味兒。

  • 14 # 田野

    年味是什麼?

    人言不一,各有評說。

    其實說穿了。

    年味就是彌留盤旋在心裡的那一點牽掛,

    年味就是流淌傳承在血脈裡的哪一些碎片,

    年味就是空氣中瀰漫的醉人味道,

    年味就是口中回味的饕餮的味道,

    年味就是眼中紅色濃烈的喜慶味道,

    年味就是心中龍人的塵封味道,

    年味就是一個綿延數千年不捨難離的團聚的幸福的滿足的味道。

  • 15 # 依依惠生活

    年味兒,就是在過新年的時侯,在民間沿襲下來的習俗。過去的6070年代過年的時侯,家家戶戶殺豬殺魚宰羊宰雞,包包子包餃子蒸饅頭蒸棗花帶炸菜,男孩子放鞭炮,小閨女頭上帶花,。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走親訪友去拜年,給村裡年長的爺爺奶奶去磕頭拜年並送上祝福的話語,祝老人們身體好,能長命百歲。

  • 16 # 心動馬蹄聲

    年味是鞭炮聲響中風中吹來的硝煙味。

    年味是千里奔行後的近鄉情怯

    年味是整整齊齊一家人坐滿一桌,圍著爐火吃著東西聊著天的暖味。

    年味是對新衣服美食壓歲錢春晚的渴盼之後實現的那一刻欣喜與甜蜜。

    年味是必須說的吉祥話不捱打捱罵的短暫放縱。年味是平時買不起的東西終於被實現。

    當一切都能在平時就可以輕易被實現時,年的味終將以不可更改的姿態,緩緩地淡了下去。

    那只是一個時代的渴盼。

  • 17 # 裁縫方師傅

    春節雖然是華人的傳統節日,但各地過年的一些風俗習慣還是有些不一樣。風俗不一樣,所體會到的年味也就不一樣。

    座標:安慶太湖縣。

    作為一個70後的安慶人,有一句話一直縈繞在耳邊:孩子盼過年,老人望插田。其實這句話也體現了當年農村家庭的貧窮和辛酸。

    小時候生活條件很差,物質也很貧乏。雖然那個時候一年要播種兩季收割兩季,但還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老人家們還是希望經常有田耕種,好填飽一家老小的肚皮。

    那個年代,三月不知肉味是普通家庭的常態,能吃上一頓肉就好比過年了。也只有過年那兩天有魚有肉、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所以對於不諳世事的孩子來說,過年是最值得期盼的日子。

    我們小時候,年味就是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19打洋茬(大掃除),20做年粑,24過小年,25做豆腐,26殺年豬剁年肉,29打年酒。幾乎整個臘月都在置辦年貨,到了除夕,貼對聯,做年夜飯,放鞭炮,拿紅包。初一趕寺廟,初二去拜年,年後一直到元宵節都充滿濃濃的年味。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吃的穿的跟過年沒有啥差別,年味反而沒有那麼讓人期盼了。尤其對於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輕人來說,現在過年除了享受幾天難得的假期外,好像跟平常真的沒有多少不一樣,也就很難體會到我們年代所獨有的年味了,年味成了一種美好的記憶。

    對於為了生計一直在外漂泊的遊子來說,過年成了回家團聚的最好理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成了打工一族的口頭禪。他們的年味變成了排隊買票、網上搶票、馬路堵車等別樣的風景。

    今年的年味又有點不一樣,因為新型肺炎疫情緊張,為響應國家號召,坐在家裡不走動,不串門,不拜年成為不一樣的過年味道。今年過年口罩成為年貨,註定是個要載入史冊的春節。

  • 18 # 小周覓美食

    年味,簡單說就是過年的味道。

    這個年味期間國家法定有節假日放,讓大家團團圓圓地過大年。

    為什麼年味會特別突出而與眾不同呢,就是她有自己年味的氛圍不同,過年一年一次的,很多年味氛圍只有在新年時擁有。比如提前道路上貼上上滿滿紅色喜慶的海報或者國旗紅紅火火。

    “年三十”早上的粘對聯,吃“圓子/湯圓/餃子”,到了晚上吃年夜飯/團圓飯(這餐一般會有很多的菜,魚是少不得的,吃了留有一點點剩,寓意“年年有餘”),還有晚上凌晨時分的守歲,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放鞭炮看煙花,吃春晚,吃橘子甘蔗瓜子餅乾等等美食,給自己放假陪伴家人一起度過有意義的年。

    “年初一”是開年的一天,一年的開始,行大運,這天會穿上新衣,一般會去逛花街或者去廟裡祈禱,期盼自己在這年和和美美,健健康康,平安喜樂,還有一些男男女女們會去廟裡祈福,問“緣份”。部分地區會有“舞獅子”活動,有到民宅舞獅子的習慣,寓意新年大吉大利。

    “年初二”自從開了年後,在這天之後直至"年十五"一般開始走親戚逛逛逛,探親的時候手禮少不了,一般會有橘子/蘋果等寓意很好的水果,還有地方特產帶著一起,到親戚家聊聊天,還有“兜利是”。

    “年十五”,又稱“元宵節”,是中國的花燈節,還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之一,因為在這天也有個習慣,會放花燈,比如孔明燈,猜燈謎等,是帥哥靚女聚集的時候,熱鬧非凡,現在因為國家政策及消防安全等原因,花燈是很少放了的。

    我們這邊早些年年味會濃郁些,從年初一到十五,咱們這邊還會請有劇團來表演,看“粵劇”的習俗,很多愛聽劇的人不遠千里也會跑過來看看,湊湊熱鬧,而小朋友雖然看不懂表演但是也會爭先過來,因為附近有燈籠有遊戲還有好多好吃的擺賣,年味十足過得開心又喜慶有中國味。

  • 19 # 貓叫瘦

    年味兒就是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放鞭炮放焰火。家家煎炒烹炸,香飄四野。掛燈籠,穿新衣,滿大街的小商小販賣的全是好吃的!

  • 20 # 叮鹹魚蘇

    是熱鬧。長大之後再過年,我就沒再體會到年味這東西了,並且這種感覺一年比一年更甚,似乎我們過的只是一個節日,為過節而過節。

    以前快過年的時候,都是翹首以盼,每天數著過日子,恨不得日曆一下子翻到過年那天。當然,備年貨的日子也是我最期待的時候,前一天無論動畫片多麼吸引我,都要早早睡下,起個大早,就為了大街上,小攤旁那熱熱鬧鬧的景象,一眼望去全是來來往往的人群,每個人臉上都是顯而易見的喜意,每個人手裡提的,車上擺的都是滿滿的年味。

    等年貨備齊了,就開始炸起香噴噴的雞鴨魚肉了,到了那一天村裡家家戶戶都是大鍋小灶,香飄十里。

    哈哈哈…饞的家裡的狗子都直流哈喇子。

    就這麼期盼著,終於等到大年三十這天,家裡大大小小一起貼門畫包餃子,說到包餃子,身為女孩子的我沒少被嫌棄不夠心靈手巧,一大家子你一句我一句的調侃,還有最小的弟弟的嘲笑聲,真是囧。

    到了晚上,說好要守歲,結果往往東歪西倒的睡了過去,直到被一波又一波的鞭炮聲炸醒。趕緊匆匆吃了飯,不然一會兒拜年的來了要被笑的。緊跟上拜年的大部隊,身上穿的,門上貼的,全是紅彤彤的,每個人臉上都是喜氣洋洋的,挨家挨戶的擺完年,瓜子,糖果早就被熱情的長輩塞了滿兜。

    年味嘛?

    大人小孩高高興興,鞭炮聲熱熱鬧鬧的,誰說這不是年味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作業時聽音樂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