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濟

    張居正是萬曆的老師,也是萬曆朝前期的首輔,張居正進行改革,延續了明朝辦個多世紀的國運,要是沒有張居正,明朝就要完了。但是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給其定罪,張家被查抄,家人被逼死,都是因為張居正不懂得處理與皇帝的關係。老師嚴厲,學生叛逆

    張居正是個出色的政治家,治國很厲害,但是作為皇帝的老師,他忘了這個學生不是普通學生,不是那種犯錯了可以隨便說教,用嚴厲語言和嚴厲措施懲處的學生。皇帝身份特殊,更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張居正對年幼的小皇帝是很嚴厲的,然而萬曆皇帝也不敢隨意發洩情緒,因為張居正也不是一般的老師,他是首輔,是執政大臣,沒有了張居正,小皇帝更是無法穩定朝局,他啥也不懂,他要依靠張居正。這種身份導致了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不滿情緒不斷積壓,只能等張居正去時候發作出來。

    張居正不允許萬曆多花錢

    萬曆皇帝小時候還好,稍微大了一些,知道花錢享受了,但是錢還不夠花,於是萬曆向戶部要十萬兩銀子,被張居正拒絕了。張居正說國家財政緊張,不能浪費。不但不給錢,還停休宮殿,減少皇帝的不必要開支。萬曆要錢不成,還被限制,當然不開心。皇帝想花錢都不給,大臣限制皇帝,萬曆能不記恨張居正嘛,關鍵是張居正有理,其他大臣也支援,皇帝只能憋氣。這樣是最容易出事的。

    張居正權力過大

    一開始有很多人反對張居正,但是萬曆皇帝要依靠張居正,誰反對張居正,他就打壓誰。最終朝堂上重要的位置都是張居正的人。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也支援張居正,二人互相幫忙,原本司禮監是用來制衡內閣的,他倆關係倒是和睦了。還有最重要的一個人,太后李氏,萬曆的生母,她也支援張居正,這就使得萬曆皇帝是個擺設,大事上的決斷權不在他。張居正權力沒人限制,權力觸碰到了皇權,這是每一個皇帝都不能接受的,自然會爆發。

    總結

    張居正其實是越俎代庖,他權力過大,使得皇帝是個擺設,皇帝不會接受,在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立刻開始清洗朝堂,打壓張居正的人,奪回自己的皇權。但是張居正是明朝真正的功臣,也是讓人敬佩的一代首輔。

  • 2 # 小民學歷史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他非常喜歡鄭貴妃生下來的兒子,常詢,因為不是皇長子,他想立為太子,所以遲遲不力太子,也夠奇葩的二:文官集團處處和他作對,立皇長子算作一件,後來黃河改道,他想重新丈量土地,文官集團還是處處作對

    我們可以看到文官集團是如何威害明朝的,也知道為什麼宦官受寵幸

  • 3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穆總死後十歲的朱翊鈞被推上來皇位。

    萬曆最初十年。

    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並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朝社會經濟大幅度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萬曆三大徵更是威仰遠波,維護了漢家國土。

    萬曆十歲繼位張居正竭盡全力培養幼年時期的萬曆以期望他成為一代明君,教育方式也非常苛刻 使萬曆皇帝幼小的心裡留下陰影,同時主持朝政期間功高震主幾乎把萬曆帝架空,張居正死後查出許多許多德行不善最終導致萬曆皇帝開始痛恨!

    萬曆中後期張居正退出朝廷。

    萬曆後期後期張居正不在,無人可以遏制督導,神宗開始荒於政事,國本之爭更是雪上加霜。

    萬曆後期國本之爭。

    中國自古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太子者,國之根本,萬曆與大臣們就太子之位始終打不成一致,俗稱國本之爭。

    長子朱常洛宮女所生很不受萬曆喜歡,萬曆皇帝一直想要換代長子朱常洛,立鄭貴妃所生福王朱常洵,萬曆非常氣憤覺得我堂堂大明皇帝卻不能左右太子人選而被一群大臣所制,無數大臣被斥,被打(明朝的文官最為硬氣)氣憤之下直接以不上早朝對抗,前後爭吵打15年之久。

    國本之爭使得神宗悲痛欲絕,最終和大臣鬧掰,本來就對朝政失去興趣的萬曆皇帝更加消極理政。

  • 4 # 雪泥菌

    哪些因素導致了萬曆皇帝后來的消極怠政以及對張居正態度的改變。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的觀點如下。

    1.哪些因素導致了萬曆皇帝后來的消極怠政?

    ①對自己的功績太滿意了。在萬曆前10年裡,整個國家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因此他可能產生這種想法,認為國家完全沒有必要來治理,這一切都是他的功勞,其實他想錯了,那是因為有張居正在力挽狂瀾。

    ②一直都沒掌握實權。在張居正死之前,國家的大權可以說是一直掌握在張居正的手中,而萬曆並沒有多少實權。國家大事也都是經過張居正的手來進行的,所以萬曆皇帝並沒有處理多少。等他正式掌握實權之後,只想依靠皇帝的位置來享樂,並不想去處理這件事。因為這一切他已經習慣了。

    2.為什麼萬曆皇帝會對張居正的態度產生改變?

    ①張居正對萬曆小時候實在是太嚴格了。他不允許萬曆皇帝多花錢,不允許管理皇帝這樣那樣的,因此張居正一度成為萬曆皇帝心中的陰影。可是萬曆皇帝畢竟是皇帝,畢竟是要成為這個帝國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而張居正就會變成他內心中的一個仇恨。

    ②張居正把握大權太久了。在萬曆皇帝統治初期,國家大權一直把握在張居正的手中,而他這個皇帝,充其量只是一個吉祥物罷了。這是一場皇權的鬥爭,這是一場皇帝尊嚴的鬥爭,試問哪一個皇帝被一個大臣壓制那麼久,能夠心甘情願呢。因此張居正錯就錯在他把握大權十分之久,這就導致皇帝對他內心十分不滿。

    以上便是我關於這兩個問題的回答。

  • 5 # 月曉YB

    不請自來。

    萬曆皇帝對於張居正的態度發生360度轉變,主要原因是皇帝青少年間的逆反心理在作祟。

    萬曆皇帝少年繼位,沒有處理政務能力。國家大權交到了皇太后、宦官馮保以及內閣首輔張居正三人手中。而這三人裡,張居正又是一個雷厲風行,聽不得不同意見的人。雖然他的改革挽救了大明王朝,但是也得罪了很多人。這其中,就包括小皇帝。

    實際上,每個人的童年都有那麼幾個噩夢,而不巧的是,萬曆皇帝的噩夢便是張居正。這不僅是張居正的原因,更多是因為他的身邊人,皇太后、馮保總是拿這個張先生嚇唬他,萬曆皇帝小時候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這事讓張先生知道了怎麼辦?

    因此來說,這種逆反心理在其日後的發展中是非常可怕的。

    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萬曆雖然對於張居正的去世表示出了極大的悲傷。但是很快,馮保便受到了萬曆的責罰。而這一切,都被朝臣們看在眼裡。日後,一時間牆倒眾人推。在得知了皇帝也討厭張居正這個確切訊息之後,彈劾張居正的奏摺如雪片般飛來。張居正官爵被奪、長子自殺,家人發配。這應該算是封建王朝,君主專制下不可避免的悲劇。

    再來說萬曆怠政。

    這就不得不提到,在明中後期日漸崛起的文官集團,他們以天下為己任,捨生取義,為了糾正皇帝的錯誤可以置生命於不顧。

    而且來說,張居正去世之後,內閣的權力弱化了,尤其是內閣首輔。如果把內閣比作皇帝與朝臣之間的潤滑劑的話,那麼這個時候的內閣,明顯沒有起到作用。非但沒有潤滑,反倒是和稀泥。

    因為什麼事呢?歷史上叫爭國本,實際上就是太子立誰的問題。萬曆的長子,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萬曆皇帝可能都恨瘋了自己,怎麼就管不住慾望呢?在太后的宮裡與宮女雲雨了一番,生長子朱常洛。

    但是他不喜歡,他喜歡鄭貴妃,愛屋及烏喜歡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所以呢,他就想立朱常洵為太子。這下子文官們不幹了,古來的嫡長子繼承製,規矩不能亂。就因為此,萬曆和文官集團較上勁了。

    實際上萬歷是學自己的爺爺嘉靖,當年嘉靖的“大禮議”之爭贏得非常漂亮。但是,萬曆和嘉靖比起來,既沒有公理也沒有手段。除了申斥、杖責這群文官之外,沒有別的辦法。而且這些人,非但不怕捱打,反而前赴後繼。

    無奈之下,乾脆自己關起門來不上朝了。不見文官,省的他們在我耳邊聒噪。因為這個事,皇帝和文官集團僵持了十五年,萬曆本身就對政事沒有多大興趣,這麼一鬧,更沒有興趣了。

    由於他的怠政或者亂政,把大明朝搞得亂七八糟。地方百姓苦不堪言,東北女真,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明亡於萬曆,大致是這個原因。

    網上有個問題,挺有意思,明朝這些皇帝在地底下見面,朱元璋會第一個罵誰?我覺得就是萬曆,其次是正德和正統。您覺得呢?

  • 6 # 山河不變

    張居正作為帝師,在後期不太注意處理和皇帝的關係,老師一直太嚴厲,而且還和學生的家長一起。讓萬曆從小就十分的叛逆。另外,張居正的改革也觸及到很多人的利益,當然最後就牆倒眾人推了。

  • 7 # 江湖小曉生

    萬曆皇帝朱翊鈞,是嘉靖皇帝的孫子,不上朝的毛病,就是跟自己的爺爺學來的。可是他沒有嘉靖皇帝聰明,所以明朝在他手裡走向了衰敗以至於滅亡。

    張居正是萬曆初期的首輔大臣,輔政10年大權在握。一條鞭法的改革政策,使得明王朝續命六十年之久,可惜因為勞累過度而猝死。

    可以說在張居正輔政這10年,明朝是蒸蒸日上,經濟得到了蓬勃發展。可是張居正死後,明朝經濟逐漸下滑,萬曆皇帝必須要負主要責任。是什麼導致萬曆皇帝20多年不上朝的呢?他為何如此憎恨張居正?

    01張居正大權獨攬,萬曆皇帝淪為擔驚受怕的傀儡。

    張居正原本是徐階的徒弟,徐階擊敗嚴嵩以後,成為了明朝首輔。此後高拱作為帝師也被提拔了上來,兩人相爭以後,徐階告老還鄉,高拱成功上位。

    高拱沒高興多久,張居正便連同太監馮保,將高拱給拿下了。從此張居正大權獨攬,成為了萬曆朝說一不二的人物。

    帝虛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居正勸帝遵守祖宗舊制,不必紛更,至講學、親賢、愛民、節用皆急務。帝稱善。大計廷臣,斥諸不職及附麗拱者。復具詔召群臣廷飭之,百僚皆惕息。帝當尊崇兩宮。故事,皇后與天子生母並稱皇太后,而徽號有別。保欲媚帝生母李貴妃,風居正以並尊。---《明史》

    張居正不僅是朝中的首輔大臣,他還是萬曆皇帝的老師。作為帝師,最重要的責任,當然是要培養出一位合格的好皇帝。

    那麼張居正做到了嗎?顯然沒有。張居正擁有作為帝師的才學,但是他卻沒有合適的教育方式,更加不懂得因材施教。

    從萬曆皇帝后期的表現來看,其實萬曆皇帝的智商還是比較高的,只是他天生叛逆,從小就沒有得到過一個良好的教育,才會導致這樣的性格。張居正為人比較沉穩正經,所以他對萬曆皇帝的教育,也是偏向於這一方面。在教導皇帝讀書的時候,張居正只知道傳授知識,卻不懂得去揣測皇帝的內心。當萬曆皇帝不願意讀書的時候,他老媽就雪上加霜地問萬曆皇帝:西漢的霍光你曉得吧?那是一個可以隨意廢立皇帝的人。你要是不聽話,你的張師傅隨時都可以把你給廢了。

    這話嚇得萬曆皇帝心驚膽戰,他可不想被廢了,所以只能乖乖認錯。這只是記載下來的,還有多少沒有記載下來的這種訓誡,可能就更加雷人了。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萬曆皇帝,憑什麼不叛逆呢?一個隨意就可以廢掉他的老師,萬曆皇帝憑什麼就不憎恨呢?

    02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沒有能力治理朝政。

    張居正把明朝搞得十分繁榮昌盛,在這種基礎上,萬曆正式親政,手握天下權柄。他放眼望去,四海昇平,似乎認為這都是他的功勞。

    這個時候的萬曆皇帝就有點飄了,他認為天下只要按照這種正常的軌跡走下去,自然不會出什麼大問題。

    帝初即位,馮保朝夕視起居,擁護提抱有力,小捍格,即以聞慈聖。慈聖訓帝嚴,每切責之,且曰:“使張先生聞,奈何!”於是帝甚憚居正。及帝漸長,心厭之。乾清小璫孫海、客用等導上游戲,皆愛幸。慈聖使保捕海、用,杖而逐之。居正復條其黨罪惡,請斥逐,而令司禮及諸內侍自陳,上裁去留。---《明史》

    其實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掌握任何治理朝政的能力,此刻貿然接手這麼大的國家,他根本就是不知所措的。

    如果張居正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那萬曆皇帝鐵定是要亡國的了。好在張居正為他打下了不錯的基礎。

    這件事還是得責怪張居正,他只教育萬曆皇帝讀書,卻不教育他如何管理朝政。這導致萬曆皇帝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才能。從10歲長到20歲,萬曆皇帝的確受到了嚴格且良好的文化知識教育,卻沒有得到皇帝應該擁有的治理國家的教育。張居正喜歡權力,自然也不會輕易放掉手裡的權力。一般遇到這種權臣,皇帝除了默默學習治理之道,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權臣的培訓。

    比如說漢宣帝,他就偷偷跟霍光學習治國之道,所以後期他能夠得心應手地接管國家。張居正生前從未給萬曆皇帝染指過權力,他自己也無心去偷學這方面的能力,自然是無法治理好這個國家的。

    此後他對張居正的怨恨,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因為他憎恨張居正太自私,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天下還是他朱翊鈞的天下。

    03萬曆皇帝和臣子們置氣,不願意立太子。

    萬曆皇帝的人生中,還有一件比較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立太子的事情。萬曆本人是比較喜歡三兒子,也就是鄭貴妃生的福王朱常洵。所以他打算立朱常洵為太子。

    帝命司禮張誠及侍郎丘橓偕錦衣指揮、給事中籍居正家。誠等將至,荊州守令先期錄人口,錮其門,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門啟,餓死者十餘輩。誠等盡發其諸子兄弟藏,得黃金萬兩,白金十餘萬兩。其長子禮部主事敬修不勝刑,自誣服寄三十萬金於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尋自縊死。事聞,時行等與六卿大臣合疏,請少緩之;刑部尚書潘季馴疏尤激楚。詔留空宅一所、田十頃,贍其母。---《明史》

    可是群臣卻表示反對,因為他們認為皇帝應該立長子為太子。當時的長子是朱常洛,朱常洛是宮女所生,萬曆很不喜歡。

    這麼一來群臣和萬曆皇帝就算是槓上了,為此萬曆皇帝索性就躲進了後宮,再也不上朝了,這個天下就留給你們這幫保守國本的老臣來打理吧。

    萬曆14年,萬曆皇帝表示暫時不立太子了,而且也不上朝了。他的理由很簡單,身體不是很好。其實他的身體的確不是很好,因為常年沉湎於酒色之中。這麼一來剛剛親政4年的萬曆皇帝,為了逃避責任,開始了為期20年的不上朝時光。這段時間他不上朝、不出宮、不祭祀、不批覆,甚至發個言都沒有。偌大的大明王朝,就這麼停擺了嗎?當然不行,可是沒有皇帝主持朝局,天下遲早是要大亂的。結果很顯然,因為萬曆皇帝的懈怠,使得明朝經濟迅速倒退。

    等到20年後他開始理政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壓根就沒有這方面的能力。過去的三十多年裡,他執政的時間只有4年,當然沒有訓練出相應的執政能力。

    總結:明朝的延續多虧張居正,明朝的滅亡也都因為張居正。

    很多人看張居正只看到了他的功勞,一條鞭法使得明朝經濟取得顯著成效,為大明朝續命60年之久。

    可是我們很少會看到一點,那就是明朝的滅亡跟他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他執政的10年裡,沒有給明朝培養出一位好皇帝,甚至沒有給自己培養出一個傑出的接班人。

    因為萬曆皇帝的叛逆和不負責任,使得明朝走到了尾聲。也是因為沒有一位負責人的大臣繼承張居正的衣缽,使得變法事業成了爛尾工程。

    所以說張居正在這方面是有責任的,不過他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的家人被萬曆流放,而他本人更是遭到萬曆唾棄。這時候如果有個接班人肯為張居正主持公道,那該有多好呢?

    參考資料:《明史》

  • 8 # 華夏問長安

    萬曆皇帝朱翊鈞與大明內閣首輔張居正之間有著極為複雜的關係,尤其是張居正當了萬曆皇帝十多年的老師,他的一言一行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正處於成長階段的萬曆皇帝,幾乎可以說張居正是影響萬曆皇帝一生的人。這裡特別有意思的是,一代賢臣張居正教出來的學生竟然成了一個幾十年不上朝的“懶皇帝”!

    而當張居正去世之後,萬曆皇帝正式親政不久即開始對張居正及其一族進行清算。萬曆十二年四月,萬曆皇帝詔令查抄張居正家產,當地官員第一時間就將張家上下幾十口人囚禁在空房子裡,沒有食物沒有水。以至於當從京城出發的抄家隊伍到達荊州時,張家已經有十餘人餓死,屍體就被拋棄在路邊,任由野狗啃食。張居正的兩個兒子先後不忍屈辱而自殺,最終落得個一死一傷的下場!為何萬曆皇帝會在張居正去世後實施如此殘酷的清算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萬曆皇帝的心路歷程!

    一、清算張居正根本原因在於平息改革之後文官集團的集體反彈

    一是萬曆新政打擊了文官集團的整體利益。張居正主導的“萬曆新政”對於大明王朝來說確實是一劑近乎起死回生的“良藥”,但是其對於大明王朝最大的文官勢力進行了整體的打壓。而張居正身後卻沒有找到能夠接替其位置的繼任者,新政實施過程中也沒有形成整體的利益階層,那麼在其死後文官集團的集體反彈就全部壓在了萬曆皇帝的身上!他扛得住嗎?很明顯扛不住!所以他不得不對張居正予以清算。

    二是張居正確實有“把柄”落在了對手手裡。在明朝中期,由於俸祿實在太低,從而導致貪汙腐敗成為了一種公認的普遍現象。那麼身為宰輔的張居正也並非是那等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他並不介意收取一些低階官員的銀子孝敬,包括名將戚繼光也曾經給他送過銀子。另外,張居正身為內閣首輔大權在握,偶爾也會依仗手中權力給身邊親信之人謀取一個好的前程。所謂沒有不透風的牆,張居正做的這些事情自然會被他的政治對手死死的盯著,他在世之時尚還好說,一旦人一死立刻便被拿出來成為攻訐新政的證據!捕風捉影的事情萬曆皇帝可以不理,現在人家把證據拿出來了,你萬曆皇帝堂堂天子不能裝看不見吧?

    三是清算張居正是樹立皇權的需要。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是明朝“相權”全面壓倒“皇權”的一段時期,這一時期萬曆皇帝實際上就是一個擺設。但是萬曆親政之後就不同了,原先的擺設現在必須要走到前臺來執掌乾坤,那麼他必須要重塑皇權的威信。但是他畢竟當了十多年的傀儡,大臣們腦子可沒這麼快轉過彎兒來!想要快速建立威信,所以萬曆採取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打倒前一任權威!這個辦法是最快、最有效的辦法,而且萬曆皇帝還可以在清算張居正的同時進一步打擊江陵黨,從而消除其餘部在朝中的影響,這實在是一步一舉多得的好棋!

    二、萬曆本人清算張居正存在多種個人原因交織

    前面我們從政治層面分析了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原因,那麼接下來我們嘗試去揣摩一下萬曆皇帝個人內心對張居正的情感變化。在萬曆幼年時期,張居正承擔了其絕大部分的教育培養工作,幾乎等同於半個父親。所以一開始萬曆皇帝內心中對張居正一定是極為尊敬的,但是後來這一切又是如何發生改變的呢?

    一是長期壓抑下的釋放。張居正在世之時對幼年的萬曆皇帝管理極為嚴格,或者說是嚴苛。《明史·張居正傳》記載,慈聖訓帝嚴,每切責之,且曰:“使張先生聞,奈何!”於是帝甚憚居正。張居正實際上成了萬曆的一個夢魘,心中又敬又怕。要知道,張居正可是當了萬曆皇帝十多年的老師啊!在這樣高壓的狀態下隱忍了十多年,突然有一天壓在頭上的“大山”消失了,但是萬曆皇帝心中的敬愛和畏懼可沒有消失……

    二是感覺自己遭到了背叛。原本如果萬曆只是前文所述第一種狀態,尚不至於對張居正展開清算。但是,當張居正的政治對手將其貪汙銀兩、以權謀私的罪證時,萬曆的信仰崩塌了!你張居正身為帝師之時告訴我要節儉謀國,告訴我要胸有浩然正氣,但是你自己呢?被親近的人欺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最尊敬的人竟然是天字第一號大騙子,自己這個皇帝是天字第一號大傻子,這是什麼感受?作為一個年輕人的萬曆皇帝,不諳世事的他並不能冷靜的辨別“社會習慣”和“腐敗禍國”之間的關係,也沒有容忍“小節有虧”的胸襟,所以此時的他已經準備要報復了,報復那個死去的人!

    三是被文官集團所裹挾。憤怒中的年輕人往往會失去判斷力,在文官集團的一再慫恿之下他開始對張居正的家人和後代瘋狂的報復!其行為瘋狂到什麼程度呢?差一點就要將張居正開棺鞭屍了,只不過被民間輿論所阻止而沒有實行。張居正一家因為地方官查封而餓死十餘口,大兒子不堪屈辱自盡身亡,二兒子自盡未遂而終生殘疾。小編在想,當萬曆做到這一步的時候,恐怕心中已經開始悔恨了吧?但是沒有辦法,已經不能回頭了,一方面是文官集團的裹挾,另一方面況皇帝自己是不能認錯的,所以萬曆至死也沒有給張居正平反。直到天啟二年,明熹宗方才下旨為張居正平反,復官復蔭。

    三、張居正之後萬曆皇帝的人格走向

    前面我們分析了萬曆皇帝在清算張居正前後的心路歷程,我們看到隨著事情的發展萬曆皇帝朱翊鈞應該能夠感到自己是被文官集團所裹挾,想要收手已不可能。如果說萬曆覺得張居正欺騙了他,他也應該會覺得文官集團在逼迫他。那麼,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則是導致了他與文官集團的徹底決裂——立儲之爭。

    這一次萬曆皇帝才真的見識到了文官集團的力量有多大,他們可以抱團干涉自己的家事,而自己這個皇帝就連自己想要自由選擇哪一個當繼承人都做不到。萬曆皇帝真切的感受到,在張居正這座壓著自己的“大山”消失之後,文官集團卻又組成了一座更大的“山”,讓自己動彈不得。

    終於,萬曆皇帝心灰意冷了,他採取了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的做法,消極的和文官集團對抗,同時也是無聲的表達著自己這個皇帝心中的無奈。

    萬曆皇帝朱翊鈞的一生始終是壓抑的一生,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的性格自然而然變得偏激狹隘,他曾經對張居正充滿尊敬,也想勵精圖治做個好皇帝,但是卻因為現實的原因逐步走向消極和絕望……

  • 9 # 咕嘟趣話

    史學界普遍認為,要不是張居正為明朝續了六十多年的命,明朝的亡國之君可能就是萬曆了。但話又說回來,萬曆皇帝后期消極怠政的原因,和張居正也是有很大關係的,可以說萬曆皇帝的功過是“成也張居正敗也張居正”。

    一、少年天子背後的操盤手

    話說公元1572年七月,在位六年的隆慶皇帝在醉生夢死中駕崩了,此時大明帝國兩京一十三省的祖業,就只能交給只有10歲的小翊鈞手裡了,放到現在10歲也才不過剛上小學2年級,屬於少年懵懂任性耍玩的年紀。歷史的經驗告誡我們,“主少國疑”是多麼的可怕,但是實在沒辦法,因為小翊鈞是他爹僅有的兩個孩子中最年長的那個,還好隆慶皇帝不糊塗,他在臨死前給小翊鈞留了三位輔政大臣:高拱、張居正、高儀。

    三位輔政大臣按理說是可以相互牽制的,最終卻旁落到了張居正的手裡,小翊鈞和兩宮太后雖然貴為天家,但在擁有二十多年從政經驗的張居正眼裡真的不值一提,加上小翊鈞的親孃李太后對張先生信任有加,所以張居正可以說是此時大明真正的掌權人,在外人眼裡看來,小皇帝不過是他張居正手裡的提線木偶。

    如此一來,不管是在張居正心裡,還是在世人的眼中,張居正堪稱朱翊鈞身邊的“呂不韋”,所以小皇帝的一切教育和行事都是張先生把持著,加上李太后對小皇帝的管教十分嚴苛,導致在年輕的小皇帝眼中,張先生和母親李太后成為了壓制他童年快樂的罪魁禍首,久而久之小翊鈞對張先生的態度,由尊敬變成了討厭進而轉化成了恨。

    二、咄咄逼人的文官集團

    明朝雖然有廷杖官員的傳統,但明代文官們經過宋明理學的長期影響,使得這批官員非但不怕死,他們還以能夠受到廷杖而感到榮耀,因為在他們心中這就是忠君愛國的佐證,即便是死在庭仗之下也是值得的,所以明朝的文官們敢於當庭與皇帝進行爭辯,到了明朝後期如此做派的文官數不勝數。

    少年時期的小翊鈞,被文官之首張居正左右已經很讓他頭痛了,等張居正死後朱翊鈞以為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誰承想他接下來要面對的卻是龐大的文官集團,要知道此時的朱翊鈞也才二十歲,張居正活著的時候他只需要面對張先生一人,而現在要他獨自一人面對文官們,年輕的朱翊鈞感覺有些吃不消了。

    而真正導致萬曆皇帝消極怠政的導火索是“國本之爭”,儲君之位關乎國本,歷朝歷代在對於立儲這件事上多少都會有些小插曲,而發生在萬曆年間的立儲事件,則完全改變了大明的歷史走向。簡單來說就是皇帝想立寵妃的兒子而非皇長子,但是朝臣們卻據理力爭要立皇長子朱常洛,這件看似平常的國事前後共經歷了15年才最終結束,而期間被打被罰的官員達百人之多,雖然最終的勝利者是文官們,但是身為皇帝的朱翊鈞卻感到身心交瘁,他感到自己雖貴為天子,而終被群臣所制,最終和大臣鬧掰,逐步對朝政失去興趣,開始怠政。

    三、朱翊鈞的瘋狂報復

    缺乏童年的朱翊鈞在親政之後開始了放飛自我,此時兩宮皇太后已經開始進入安度晚年的時刻,而大明的掌舵人張居正也撒手人寰了,大明回到了他真正的主人皇帝的手中。

    長大後的朱翊鈞懂得了很多,他不再認為張居正是他的幫手,而是認為張居正將自己玩弄於股掌之中,身為一國之君怎能屈身在臣子之下,所以壓抑已久的朱翊鈞終於要開始爆發了,在張居正死後的第四天,就有他的政敵告發張居正貪贓枉法,藉此萬曆皇帝撤銷了一切對張居正的榮譽,並抄沒其家產,這些並不能滿足朱翊鈞對張居正的恨,他一度下令要開棺鞭屍,被阻攔後又下令流放其家屬,而朱翊鈞對張居正家族的迫害,一直持續到他的孫子天啟皇帝登基才徹底結束。

    對於無休止的文官集團,朱翊鈞並不能將他們都庭仗一便,所以他的做法直接就是不理他們,從此出現了萬曆皇帝近三十年長居深宮不理朝政,致使明朝中央和地方出現了大批空缺的官職,大明正常的政治運轉出現了嚴重的危機,進而衍生出了東林黨、閹黨之間的權力爭奪,而民間則民變不斷,大明在朱翊鈞的一系列操作下,正在一步步的逼近毀滅。

    張居正因為有萬曆皇帝的信任,所以他才能一首創造了萬曆中興的大好局面,可惜張居正沒有擺清自己的位置,不難看出他確實有些居功自傲,也確實是有點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意思了,所以他死後被萬曆皇帝清算了。而萬曆皇帝也正是因為張居正的原因,才導致他對自由的渴望,對貴為人君的尊嚴嚮往,雖然張居正在萬曆十年就死了,但是張居正在朱翊鈞心理留下的傷痕,卻影響了朱翊鈞整整四十八年。也正是這刻骨銘心的厭煩,導致朱翊鈞成為將大明送上斷頭臺的罪魁禍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g手機比4g手機哪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