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孩子早知道

    兩歲的孩子粘人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他現在正處於依戀關係的時期,對於照顧自己、疼愛自己的人產生強烈的偏愛,所以容易出現分離焦慮。離開照看者,會產生不安,殊不知在孩子內心深處,缺乏的是安全感。

    什麼是安全感?

    個體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與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好的安全感,有助於提升孩子對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信、自尊的基礎。

    說通俗一點,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起到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安全感建立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裡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所以,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僅在以後走上社會的時候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會影響到成年以後的親密關係。而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則在0-6歲。所以,3歲看大7歲看老,是有科學依據的。

    黏媽媽,其實就是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成長現象。

    要解決孩子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父母能否與孩子之間建立好的安全依戀關係至關重要。父母這種愛與情感上的及時滿足,就將內化為孩子的安全感,會幫孩子更好地走向未來的世界。

    客體永恆性vs孩子的分離焦慮

    6個月左右的孩子,一直到2歲半左右,他們的思維方式,其實都不具有客體永恆性。怎麼說呢?他認為在你眼前的玩具,這個玩具就存在,如果把這個玩具拿開,這個玩具就不存在了,即使把這個玩具藏在他身邊的毯子底下,當他看不見的時候,也會認為它消失了。

    孩子的獨特思維方式----客體永恆性

    所謂客體永恆性,即指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比如一樣事物不在眼前,孩子仍能夠相信,這樣物體沒有消失,仍然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存在。

    孩子大約在1歲前後,才開始慢慢了解客體永恆的概念。但是學會之前,孩子的邏輯是非常決絕的:你在眼前,你就在。你不在眼前,你就不在。

    所以,對孩子來說,每一次分別,幾乎都像一場悲壯的“生死別離”。媽媽們會發現,有些孩子是媽媽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有些孩子夜裡睡不安穩,需要媽媽在身邊才能睡踏實。

    媽媽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因為從小華人有坐月子的習慣大家都知道,坐月子可以幫助媽媽和孩子建立一個非常非常親密的、安全的依戀關係。3歲以前的分離焦慮,其實表現出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時候遭遇到了危機。

    如果沒有建立好安全感,孩子就會表現出不夠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認為媽媽不夠愛自己;走進幼兒園的時候不能跟小朋友建立安全的、親密的人際交往關係,甚至當他走入社會的時候甚至沒有辦法正常社會化,也就是說不能夠履行他的社會功能。

    所以3歲以前的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之重要,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分離焦慮,一定要好好地面對。

    若孩子有分離焦慮現象,較簡單的辦法是,建立分離儀式。比如對上班族的媽媽而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早上出門要親親,說再見;晚上回家要抱抱,誇寶寶乖之類。最好不要不告而別,不得不離開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並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孩子身邊。

    四種方法幫助孩子建構安全感

    要從根兒上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就要幫孩子建構安全感,以下我們就來介紹四個最基本的方法:

    第一、頭三年裡給孩子創造穩定的生活環境

    也就是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頭三年,千萬不要家裡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如果是這種狀況孩子就搞不清楚到底誰可以對他負責任,所以經常我們會說第一個主要的負責人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負責人一定要穩定,要麼是媽媽,要麼是爸爸,要麼是固定的一位長輩。

    舉個例子來說,就是孩子小的時候就只能喝奶,因為奶水裡有豐富的營養。如果這時候你給他吃餃子,雖然很好吃,但是他消化不了,吸收不了,那麼對於他來說就不是好的東西。

    我們經常給孩子很多關愛,可實際上會發現這些愛並不是孩子所需要的,那麼這種愛就沒有價值。所以請爸爸媽媽們切忌,在頭三年給孩子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

    第二,給孩子一定的可控感

    經常有媽媽問我,是不是孩子一哭了我就應該去抱,孩子一餓了我就應該去喂,孩子摔倒了我就去扶?可是外國專家的理論是:不要著急,晾一晾他們沒什麼的,你晾一晾他們,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不能用哭聲要挾你,這樣更方便管理寶寶。

    我認為不是。關於所謂的國外專家的這種觀點,專業上叫“哭聲免疫法”。為什麼說它不靠譜?因為孩子沒有語言,他只能用哭來告訴你他想要什麼。換成我們大人,我問:“你能給我們帶份飯嗎?”你回答:“可以。”

    小寶寶可不能說這些話。那他想要表達需求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只能用哭聲告訴你。父母要對小孩子哭聲敏感。如果你對他的哭聲做過仔細的聆聽,去分析,那麼你就不會因為他一哭就焦慮,著急。

    很多時候,家長一聽孩子哭,頭就大了,希望他們趕緊停止哭,於是就手忙腳亂。其實,孩子哭的時候,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在。要及時給孩子反饋,接納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的情緒,給予安撫,但無需立刻給出解決辦法。

    比如孩子在小床裡哭了,你可以輕輕搖搖,輕聲哄孩子,少等一會兒再去抱他。這樣一方面穩定孩子的情緒,另一方面可慢慢教會孩子學會適當的等待。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越敏感,孩子越覺得外界“靠譜”,安全感的建構也將更健全。

    第三,跟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係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給孩子一個敏感的,及時的反饋。孩子的哭聲在表達他的需要,如果你對他的需要越敏感,越敏捷,那麼他就知道原來我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滿足。這時候他就會覺得安心,覺得穩定,所以安全的依戀關係就在於媽媽對寶寶的需要敏感。

    其次,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安全島。什麼是安全島?即安全基地,可以是一個地方、一個人、一件玩具,乃至一種愛好。孩子有情緒、不舒服、難受、悲傷、憤怒,任何一種情緒在這個地方宣洩的時候,他都會覺得安全、放鬆、自在甚至快樂。

    很多時候我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伴隨他一起的有父母,有老師,有同伴,有自己的愛好等,他可以在任何物件那裡得到他的安全回饋,所以一定要給孩子建立這樣一個安全隔離的環境。

    再次,就是要有效陪伴。很多媽媽都說我現在工作太忙了,我沒有時間陪孩子,我每天只能跟孩子待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嗎?如果你只能跟孩子待一個小時的時間,那麼你一定要在一個小時裡充分、有效地跟孩子陪伴在一起。

    什麼是有效?不把你的煩心事帶回家,不把你的工作帶回家,在這一個小時裡面就跟孩子安安心心快快樂樂陪伴他去成長跟他一起做遊戲,跟他一起說話,全心全意捲入,這叫有效。

    所以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時間不夠,時間太少,所以不能給孩子很好的安全感,這些都是藉口,跟孩子在一起不能有藉口,一定要快快樂樂地全身心捲入。

    第四,就是撫摸

    所有的孩子6個月到1歲的時候,最先發展的是什麼?就是他的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在所有的發展過程中,觸覺是被動發展的,因為視覺也好,聽覺也好,隨處可以有,觸覺例外。如果你經常撫摸孩子,擁抱孩子,那麼孩子的觸覺發展可能更靈敏。

    為什麼很多成年人在長大了以後會發現一種問題,即觸覺飢渴。他的小時候,一定曾非常希望當時爸爸媽媽多摸摸他,多擁抱他,多親吻他,而父母恰恰很少能夠做到。實際上,這種要求過分嗎?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這些養料。所以在我們接下來的孩子0到3歲之間,媽媽一定要充分給孩子擁抱,給孩子親吻,給孩子撫摸。

  • 2 # 英英vlog

    1、寶寶缺乏安全感,父母要多給予陪伴。

    2、疫情穩定後,可以多帶孩子戶外走動,與其他小朋友多接觸,鍛鍊他的適應能力和交際能力。

    3、可以起陪伴孩子玩玩具,帶給她愉悅感。父母與孩子多互動。

    4、有的事情讓孩子獨立去完成,不要養成依賴性,如吃飯等簡單的事。

  • 3 # 笨點點

    1

    有些孩子2歲就會在iPad上點來點去,在別的孩子還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就已經會開口模仿光頭強、喜羊羊,於是你總喜歡拿這些和其他家長開玩笑,感慨孩子歪才、夠聰明,然而,玩笑歸玩笑,認真,你就輸了!

    你可能不止一次的聽過:玩耍是孩子學習的主要途徑;但你也可能不只一次的不屑:哪個小孩子不是天天都在玩。的確,玩耍本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在現代社會,一個孩子一家人圍著轉,使得孩子反而不會、不懂得如何玩耍。所以也就導致孩子一刻都不能離開家長身邊,在家長心不甘情不願的陪玩下,孩子玩得不盡興,同時家長也感覺身心俱疲。

    所以讓孩子獨立玩耍才是帶孩子的正確方式。

    那麼什麼是獨立玩耍的能力呢?簡單來說就是有人陪自己玩的時候可以玩得很high,而沒有人陪自己玩的時候依然可以自娛自樂。如果家長能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玩耍的能力與習慣,那麼孩子在真正獨立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因為學會獨立是人在童年時期就應該掌握的技能之一。

    獨立玩耍,不含任何明確功利性目標的,不預先做任何結構上的安排,給孩子一段時間,由他去支配的一種玩耍方式。獨立玩耍中,孩子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沒有好玩的東西和活動的時候,發呆也可以。

    2

    看到這裡相信家長們會忍不住吐槽:現在已經不存在家長不讓孩子獨立玩耍的問題,而是孩子過度依賴,根本離不開家長的問題。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學會獨立玩耍呢?

    1

    選擇適合孩子獨立玩耍的最佳時機

    獨立玩耍也要看孩子當時的心情和狀態。一般孩子在午飯後,或者洗了一個舒服的溫水澡後,心情會比較愉悅,容易進入自娛自樂的狀態。相反,當孩子處於飢餓,睏乏或生病的時候,則更需要大人的關懷,不願意自己玩。此外,家長要避免在疲憊不堪或情緒差的時候讓孩子自己玩,大人的異常情緒會影響到孩子的心情,更不能強制性地命令孩子獨立玩,孩子獨立玩耍能力的強弱和本身的性格也有著一定的聯絡。

    2

    定期讓孩子知道你在他身邊

    一些孩子處於分離焦慮的階段,如果媽媽不在身邊時他們就很容易感到焦慮,在這樣的情緒狀態下更不用說享受玩耍的快樂了。定期讓孩子知道你在他身邊,讓孩子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也是為了保證他的安全。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地上游戲,家長可以靜靜地呆在孩子身邊,或者坐在不遠的沙發上看看書,一起共度美好的午後時光。孩子一般在家長的陪伴下注意力都會比較集中,在此過程中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和肯定,有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專注力,同時讓孩子更加放心地獨立玩耍。

    一些家長在孩子玩耍時總是會不分時機地打擾或者關心孩子“累不累、餓不餓”。雖然說家長的這些行為是出於善意,但這樣很容易破壞孩子做事情的連貫性和專注力。家長只需要必要時跟孩子產生一些交流,比如用眼神提醒孩子不能將玩具放到嘴裡咬等等就可以了。家長如果完全離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孤獨地一個人,孩子玩耍的時間會變短。

    3

    陪孩子一起玩的時候,讓孩子作主導

    當家長陪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無論玩法是否正確,都讓孩子選擇要玩什麼,怎麼玩。比如,和孩子一起散步的時候,不管孩子喜歡什麼,小水坑、落葉或是臭蟲,都要給他們機會去探索。即便有時,孩子的興趣相當奇怪,或者家長根本不希望他有這樣的興趣,但也要接受。比如帶孩子去兒童博物館,但你發現他只對來回升降的電梯感興趣。家長此時就要退一步,把自己的期望放在一邊,讓孩子們以自己的方式去活動,去探索這個全新的世界,這才是幫助孩子最好的方式。

    4

    如實描述,不評價

    比如:許多成人觀看孩子的繪畫作品時都試圖確認孩子畫的是什麼東西,但可能他們只是簡單地畫一些顏色和紋理,並不想呈現什麼東西。獨立玩耍是創意表達的機會,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孩子,就是一個小藝術家。無論對成人還是孩子來說,創造的過程比創造的結果更重要、更有滿足感。

    一個畫畫的朋友曾跟我說,從他可以拿筆的那天起,他就沒有厭倦過繪畫,因為自由和富於創意的表達帶給他無盡的愉悅和滿足。自由表達可以帶給孩子最大的滿足感,創造性體驗可以幫助孩子表達、宣洩並應對他們自己的感受。

    讓孩子自己決定做什麼,玩什麼。家長不必為他特地設計先做這個,再做那個,最後怎麼樣。家長作為成年人,已經對事物有了固定的看法,但是,孩子的認知還在形成中,給他們自由,他們會做出讓你意想不到的東西來。而這就是極其珍貴的創意和創造力。

    5

    玩具要新鮮,能提高創造力

    如果家長想要孩子學會享受自我空間的樂趣,那麼在初期家長要別出心裁為孩子精心挑選玩具,家長挑選的玩具要符合孩子的興趣,而孩子在幼兒時期的興趣點基本是受自身的成長髮育所牽引。比如8月齡左右開始會爬,就會比較喜歡能夠追著玩、自己會動的小爬蟲;1歲時開始學步,就會喜歡能夠拉著跑的小車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長喜歡將幾件玩具拿出來讓孩子自己玩,但媽媽很快就會發現孩子這個玩一下,那個玩一下就嚷嚷無趣了。其實家長可以讓孩子一次只玩一種玩具,這樣既能夠讓孩子能夠每次專心做一件事,培養孩子專注力,也能引導孩子將手上玩具收拾好才能玩另一個玩具的行為習慣。

    但長時間裡,孩子們確實會對一直玩同一個玩具感到厭煩,所以,偶爾換個新玩具能激發寶寶的興趣和興奮感,也能以這種方式鼓勵孩子自己玩耍,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每星期都要馬不停蹄地趕到玩具店。實際上一個月更換一次玩具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最適合的。

    關掉那些電視、電腦,看電視不會幫助孩子發展任何獨立玩耍的技能,只會導致孩子依賴外在的東西娛樂自己。同樣,你也要避免孩子用電腦進行娛樂,這是另一種被動的玩耍方式,只需要極少的創造力,只提供少量的智力刺激,還干擾孩子獨立玩耍技能的形成。

    閒暇時間可以利用手機教寶寶學漢字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

  • 4 # 檸檬茶有點酸嘛

    2歲的孩子就是粘人的時候。

    這個時候你作為父母中的一方,要更能夠給到孩子陪伴,而且要是高質量的陪伴才可以,而不是隻陪,還要伴才可以。

    現在社會中,每個人都抱著一個手機,整天沉浸在手機的世界裡,看新聞,刷小影片,而忽略了孩子的娛樂,一來肯定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而來孩子覺得媽媽那麼喜歡手機,不喜歡我。這樣會直接造成孩子心裡沒有安全感,一沒有安全感,孩子會更粘人,這是一個惡性迴圈。

    我們不要問孩子為什麼那麼粘人,需要自己捫心自問,自己對孩子做了什麼,才造成這種結果的。

    話說,孩子粘人是天生的有這個階段和時期的。粘人的時候就讓孩子粘人,我們也需要給孩子足夠多的關心和耐心,畢竟時間一過不回來,這個階段後面想要再有也沒有了。

    作為父母,孩子都是完美的,沒有好壞之分,都是父母的心頭愛。

  • 5 # 平凡的大夢想

    簡單的說,孩子是缺乏安全感,需要父母的陪伴和互動。每個孩子分離性焦慮的階段略有不同。當孩子還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就會依賴父母的保護,所以當與父母分開的時候,就會表現的很焦慮,粘人。

    他們在獨處的時候總是不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左顧右盼,躊躇不前的樣子,甚至透過各種方式來吸引父母協助他造成正在做的事情,這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做父母的不要著急,這是正常現象。需要耐心慢慢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和獨立性:

    ①給孩子提供安全,溫馨的家庭生活環境。在孩子面前,禁止吵吵鬧鬧,孩子只是不會表達,而這種不合的情緒他是可以感受得到。但他可不會去分析你們因為什麼爭吵哦,反而會認為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是不是不愛我了?孩子的內心就是這麼的敏感,脆弱。

    ②陪伴孩子,融入孩子的世界。哪怕你再忙,每天都要抽出時間,放下手機,全身心投入的去陪伴孩子。去做孩子喜歡做的遊戲,玩孩子愛玩的遊戲,融入到孩子的世界,感受他的快樂和悲傷。

    ③逐步的訓練分離。哪怕你去上廁所,也要告訴孩子:媽媽要離開一會兒,大約兩分鐘以後回來。回來以後要去鼓勵孩子的等待。慢慢的還會讓孩子對時間有個概念。可以先從短暫的時間開始,過渡到可以去完成一頓午飯的時間。一定要告訴孩子自己去哪,多久回來。經常這麼做,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久而久之,就不存在什麼分離焦慮啦。就不會過度去粘人啦。分離前也要安頓好孩子,比如零食、水、喜歡的玩具等。

  • 6 # 慧兒爸VLOG

    Hello你好,我是慧兒爸,非常高興能夠與您一起分享育兒知識,育兒感受。關於孩子粘人的問題,我的看法有以下幾點:

    1.多學習,瞭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

    其實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那麼教育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嗯,比如說我們家的孩子4歲半了,比您家孩子大一點,但是依然有時候也會有像你所說的比較黏人啊,愛發脾氣啊這些表現,這些都是很正常的。

    2.不要急著讓孩子獨立。

    因為兩歲左右的孩子他們會認為和媽媽是一個整體的,在這個時候,所以我們不要著急和孩子鬧分離搞獨立。在這個時候呢,我們應該和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係,然後長大以後才越來越好帶。

    3.兩歲前媽媽需要做好的反應。

    孩子在兩歲之前媽媽帶孩子需要持續、一致、及時的反應,只有做到這樣,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才會得到滿足,安全感得到滿足,那孩子才能夠大膽的向外探索。

    4.兩歲的孩子開始發現“我”的存在。

    其實兩歲的孩子他們開始發現了“我”的存在之後,總是想著去試試看,而且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比如:媽媽叫孩子吃飯,孩子說不吃,媽媽叫孩子洗澡,孩子喜歡說不去,然後叫孩子分享,孩子說不給……。其實孩子是透過這些過程,他們更一步懂得“我”的存在。

    5.兩歲以後的孩子,在這個時候他們知道自己和媽媽之間是有區別的,但是因為自己的能力畢竟有限,他們想但是卻不敢離開媽媽太遠,因此我們要懂得巧妙的“推”他們一把,保持一定的界限。比如當孩子不敢去玩或者不想去玩的時候,媽媽可以跟孩子抱抱跟孩子說,嗯,去玩吧,孩子媽媽還是跟以前一樣的愛你,陪著你的。

    6.溫柔而堅定“推”孩子一把。

    而再大一點的孩子,他們一方面非常希望推開媽媽證明自己,然而能力有限,他們不能完全離開媽媽,孩子的心裡也很矛盾,常常讓他們很苦惱。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夠巧妙“推”孩子一把,讓他知道你和他之間可以有界限,可以不陪著他,但是並不等於不愛他,這樣反而是對孩子更好的愛。但是這個過程必須是溫柔而堅定的。

    經過以上這些過程和多次的探索,孩子才會發現原來自己玩和媽媽愛我並不會矛盾。這就是跟孩子建立界限感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一些時間,也不會十分的順利,因為孩子和媽媽在分離時對未知的未來總是會有些焦慮(比如斷奶、短暫分離、還有上幼兒園等等都是一樣,這時候孩子往往會一邊哭,一邊考驗你)。

  • 7 # 德意家居楊sir

    首先你要確定一下,是不是孩子都不喜歡現在買的這些所有的玩具,你可以帶孩子去超市或者玩具店,讓他自己挑一下,如果孩子真的不喜歡所有的玩具,那可能就是他的年齡沒到,對玩具的認知還沒到。其實家長應該多陪一下孩子玩玩具,儘量少看電視或者手機跟孩子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在玩的過程中還可以教孩子一些數字英語一些簡單的生活常識,這樣孩子的成長會比你想你想象的更快。我家的寶寶也是一歲半之前很少玩玩具,現在我們帶他去超市買了兩次玩具,我們給他規定只能挑兩樣他最喜歡的,然後一個月只能買一次玩具,現在玩具都很珍惜,並且在玩的過程中英文跟數字也學習的很好

  • 8 # 懌天老媽

    關於2歲孩子不喜歡玩具,就喜歡黏人怎麼辦?我說說自己的看法。看見這個問題,我第一反應就是,原因家長造成的,解決家長問題,孩子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只要家長有剝離孩子的決心,孩子就有離開你走出你身邊的勇氣。所以家長加油!孩子加油!

  • 9 # 北漂的媽媽咪呀

    一種情況是玩具太多,不知道怎麼玩,另一種情況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解決辦法,帶孩子玩玩具,幫助他發覺玩具的玩法及快樂,另一方面帶孩子多樣性玩耍,增進親子時光,讓孩子生活不孤單。

  • 10 # 向日葵親子說

    孩子不喜歡玩玩具,找原因,對症下藥

    可能原因

    1/會不會是孩子沒有發現玩具的樂趣?

    2/玩具太多,孩子反而不知道該玩哪一個?

    3/孩子在玩玩具時,家長刷手機,沒有做到有效陪伴?

    方法:

    耐心地陪伴孩子,進行玩具遊戲的探索,

    不僅僅是一種高質量陪伴,也會激發孩子玩玩具興趣,可謂是一舉兩得的方法。

    家長有耐心陪著孩子才是關鍵

  • 11 # 健康寶貝兒們

    2歲多的寶寶是很粘人的,而且超喜歡粘著媽媽,這個是正常的現象,寶寶階段性的粘人;現在只要我在家裡,寶寶誰也不找,玩具也不喜歡玩,就媽媽媽媽的叫個不停,一會兒抱抱媽媽的大腿,一會兒說媽媽抱抱,還是撒嬌的語氣,要不然就是跟著媽媽的屁股後面跑來跑去,像個小跟屁蟲一樣.

    我沒事情做的時候就會陪著寶寶,有事做的時候就要大傷腦筋了,要找寶寶感興趣的玩具,或者找寶寶喜歡的零食,或者給寶寶看動畫片,看動畫片屢試屢爽,但為了寶寶的眼睛健康,又不能讓寶寶長時間看,總之就是要找寶寶感興趣的事情,這樣才可以脫身,做自己想做的事.

    加油吧,寶媽,也珍惜寶寶粘自己的這段時間吧!

  • 12 # 祁銀心

    我女兒2歲時也是這樣,那時候我剛生完二胎,不讓奶奶做任何事,一放下就哭,我把她放在角落裡,先哭,哭夠了你再來跟我說,告訴她奶奶有很多事要做,後來就慢慢好點了

  • 13 # 爸爸很明智

    如果你覺得2歲的孩子有點黏人,大多是因為還沒有完全適應做父母的角色。

    其實養孩子最好玩的幾年就是2歲到6歲了,這個階段屬於萌階段。而7歲8歲討狗嫌,這個階段開始探索世界了,什麼髒的,不乾淨的東西都敢去接觸,所以才會說連狗都會嫌棄。至於說以後開始進入學習階段了,大多是雞飛狗跳的,再大一些,長得比你還高還大,但是心智仍停留在中小學水平,那真是愛不得,恨不得的階段。

    那麼2歲這麼可愛的階段,為什麼會多多少少覺得黏人,倒是希望孩子能自己去玩玩具呢?是因為可能之前你也沒有帶過孩子,這一兩年的時間,始終在圍著孩子轉,本以為會越來越輕鬆,誰知,孩子變重了,反倒有些更累了,心裡覺得有些不適應吧。

    記得最有意思的生完兒子陪護,我一宿沒睡,早晨愛人醒了,我想去摺疊床上睡一會兒,誰知大夫就進來清場:都幾點了還睡?

    我抱怨地說:這一宿我剛睡。

    大夫說:還想睡,我告訴你,這以後三年時間是別想睡個好覺了。

    這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我白天上班,晚上都要檢查孩子2遍是否尿床了,因為我實在不放心尿不溼放一宿是否安全,所以尿完了都及時換掉了。因為愛人也很辛苦,所以我一直堅持到孩子不尿床為止,算起來,真的是3年。

    很多人喜歡養寵物,可是仔細一想,小動物最可愛的時候其實就是剛出生的一年左右時光,也就相為於人類的2一6歲左右。大大的眼晴,肉肉嘟嘟,整天黏著你,因為你就是他的整個世界。

    其實2歲時就可以經常抱出去溜達了。這樣做一是防止了孩子只黏媽媽一個人,二是天氣好時,對孩子身體健康也是一種鍛鍊,三是讓孩子也可以歲接觸一些事,對智力成長非帶有幫助。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孩子的人,下班時抱孩子出去散步是每天必做的事情。那時他還穿著開襠口,剛學說話,囈囈呀呀地,話還不少。

    那時我們常玩的遊戲就是打電話,我們一人一個電話機,這邊問他一些簡單的問題,那邊他就裝模作樣的接電話,一本正經的說。

    有一回在廣場上散步,一位小阿姨在樓下打電話,正與家裡人生氣呢,哇哇哇的說著,誰知我兒子看見了,就把手放在耳朵上,走到人家跟前,也囈囈呀呀的說了起來。

    那個小阿姨撲哧一下被逗樂了,電話那邊正道歉呢,聽見了笑聲,還以為原諒了。就聽那個小阿姨說:剛才有個小孩子學我打電話,我才笑的,咱們的事還沒完。

    透過這件事,我覺得我兒子的幽默細胞還是很足的,有可培養的潛力。

    2歲的孩子不是該玩玩具的年齡,我兒子2歲生日時,給他買了一個大足球,一個遙控越野車,足球是我的最愛,我想啟發他,越野車我認為應該是他的最愛,實際上他還是隻喜歡大人的懷抱。

    即便是給他買了最好的玩具,他的心智也理解不了,這個時候最好的東西,應該是有聲或者是彩色圖片讀物,這也是許多孩子喜歡玩打電話遊戲的原因。

    如果你實在黏得難受,你就跟他爸爸說:趕緊抱孩子出去溜溜吧。

  • 14 # 稀裡糊塗的小豆豆

    孩子黏人的的情況要家長多注意了。作為家長首先要看一下孩子是否不舒服。如果排除了這種可能性的,那孩子存在的原因就是一下兩方面了。

    一、 缺少安全感 。看似粘人的行為,這其實是孩子在尋求安全感的表現。他既好奇外界的新鮮事物,又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家長要好好的回想一下以往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讓孩子產生這種情緒。比如媽媽是不是出門時沒有跟孩子講清楚,採取偷偷摸摸的方式,或者是沒有說到做到,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做到。孩子的反應是很敏感的,如果媽媽說什麼時候回來,沒有回來等等,孩子都會產生不信任感,孩子的心理反應是比較強烈,所以作為家長一定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認為孩子不懂,而且在這一個階段家長要給予情感的支援,既不要刻意拒絕,也不要延遲滿足,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幫助他們去適應環境。等他內心不再惶恐了,不害怕了,自然就敢鬆開你的雙手去探索新世界了。

    二、分離焦慮。2歲的寶寶其實已經明白了分離的含義了,每次分開時你要告訴孩子你要去幹嘛,為什麼要去,並告之孩子很快就會回來。比如:如果媽媽不去上班,就沒有錢錢,這樣的話,樓下老爺爺就不會讓我們住在這裡,到時候沒有空調吹,沒有漂亮的衣服穿,沒有玩具玩。沒有漂亮衣服穿的話小朋友就不喜歡和你一樣玩了,你也就沒有小公主那麼漂亮了……總之各種好話去強調上班的重要的也是必須的。當孩子答應你去上班時,家長一定要指出媽媽上班時她要開心的在家等媽媽,不能哭,告訴她上班意義,當然答應給她買奶粉,買玩具,買漂亮衣服,買肉肉吃等事情一定要做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耳其為何不用已收到的S400對付俄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