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股市之鷹
-
2 # 鑫享影視
從技術形態來看,納斯達克周線已經有效破位上升通道,等待確認之後,就會正式進入下跌通道,指標也形成了共振,目前宏觀因素分析,也有可能這樣走,個人分析不喜勿噴!
-
3 # 每日看基
美股是否已經步入了下行週期,對此大家怎麼看?看了大家都說很棒。第一:不管是美股,還有中股。天下股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進入下行週期,這沒人敢保證。只能大概估計,而我估計的話的確是進入了下行週期,不過這個得持續多久就不得而知了。第二:我個人認為美股雖然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全球股票市場,但是那也一定程度。他們有防狼盾,我們還有捉羊茅呢。第三:我還是會堅定不移的繼續,加倉。只要不窮到買內褲,我都相信,定有重開日。我心態非常好。相信我加倉,走了就是韭菜。第四:以上內容純屬個人見解,詳取還需謹慎。下面影片是昨天晚上我理財的情況。總結:怎麼看都說了,咱呀,影片見。
-
4 # 溯源歸一
溯源認為:美股已經進入了下降通道。
僅僅就技術層面而言,從道瓊斯指數上看,其上升趨勢最後一個低點是1月31日的28169.53點,隨後在2月12日創下歷史新高29568.57點,在連續5天震盪無新高的情況下,2月21日開始效應線下跌,結合新高之後的7天走勢看,形成了一個明顯的、重心下移的短週期下降通道。
2月24日的跳空下跌3.56%證實了之前7天小下跌成立,2月25日長陰之下再跌3.15%,這時投資者實際上不需要時間上來確認,僅僅空間跌幅疊加收盤在最後一個低點28169之下就可以完全判斷美股階段性下跌成立。
就深層分析而言,美國下跌也有邏輯上的支撐。
1、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美國經濟表面的確復甦,但是復甦的代價的全社會舉債,寅吃卯糧,當前債務已經高達75萬億美元。
2、超低利率,企業部門無底線的舉債回購股票,提升每股收益的同時推升股價,一旦此遊戲被外界任何不利因素擾動下,均會導致股市動盪,因為太脆弱了。
3、美國就像一位60歲以上的老人,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看不出什麼大問題,但是一旦環境變化,可禁不起折騰,問題他們有一位特別能折騰的總統。
4、中長期國債內含收益率不斷新低,避險資金湧入,這也是美國經濟基本面出問題的最好證據。
綜合而言,基本面脆弱,技術面證實下降趨勢成立,所以溯源認為美股進入了下行週期。
-
5 # 紅牛財經一號
個人觀點:由於新冠疫情的持續蔓延使得近期美股高幅振盪下行,而上週五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俄羅斯未能就減產達成協議導致原油價格的崩盤更加劇了股市的恐慌情緒,但美國這次牛市已長達11年,高位調整也是股市的基本規律,而且美國經濟資料持續向好,因此美股應該沒有步入下行週期,預計調整到位後仍將繼續上行。
本週一美股開盤,標普500指數迅速下跌超過7%,觸發市場熔斷機制至午收盤,道瓊斯指數、標普500指數以及納斯達克指數均下跌超過7%。按照上個交易日美股總市值44萬億美元、整體跌幅7%計算,美股開盤市值蒸發3萬億美元。
美股近期震盪下行,本週一三大股指下跌均超7%,主要原因系:1、新冠疫情的持續蔓延;2、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俄羅斯未能就減產達成協議,俄羅斯拒絕進一步減產,使得油價大幅下跌至三年半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WTI原油收盤下跌10.07%,原油價格的崩盤加劇了股市的恐慌情緒。
一、這次是美國曆史上最長的牛市在當地時間3月9日進入第11年,從2009年3月9日本輪牛市開始到今年3月5日,標普500指數的累計回報率為462.1%,高位調整也是股市的基本規律。因此當前美股面臨較大的調整壓力,2019年標普500的市盈率已經達到了18.9,成為自2002年5月以來最高的市盈率,而這一指標在2018年僅為16.2,但近年美股歷史出現多次大幅回撥後繼續走高的行情,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引發的擔憂令該指數在短短六個交易日就下跌了10%,
二、在美聯儲降息之後,市場資金瘋狂湧入債市,令美債等其他主權債券價格飆漲,收益率深跌至多年甚至紀錄低位,這也是金融市場動盪加劇的重要原因,週五,美國10年期和30年起債券續刷歷史新低;美國2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0.5%下方,距離零僅一步之遙。
三、新冠疫情、預防措施及恐慌情緒帶來的經濟影響是主要的風險來源,但並非市場系統性風險,市場由於驚慌高估了這種風險,其實新冠病毒的影響將是暫時的,並會在廣泛的政策刺激措施下得以緩解。美國國會參議院週四已投票透過一項抗擊疫情的83億美元緊急資金計劃,其中包括逾30億美元的新冠疫苗研發預算,22億美元用於疫情防控和準備工作的預算,遠超白宮最初提出的25億美元需求。
四、美國勞工部最新的資料顯示,美國2月非農就業人口增長27.3萬,較預期增長9.8萬,增幅56%,過去三個月,平均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為24.3萬。 這一資料顯示沒有跡象表明新冠病毒已經損害勞動力市場。另外,美國2月失業率為3.5%,低於前值3.6%和預期3.6%。3月6日,美股標普500和納斯達克指數盤中一度下跌超過4%,受非農資料及就業資料支撐,美股尾盤10分鐘迅速跌幅收窄。
五、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份78億美元的新冠病毒疫情緊急支出法案,同時認為道瓊斯指數並沒有那麼糟糕並呼籲“美聯儲應當降息並採取刺激措施”,以免股市持續下跌。
-
6 # 老熊侃大山
美股崩盤已經是必然。
第一,先從技術面說起。所有的趨勢均線和所有的技術指標均已走壞。參照2017年美股崩盤,走勢是極其的相像。目前只是步入下行軌跡的初級階段而已。後面極有可能會走出一輪連續的熊市調整!
第二,再從資金面說起,由於美股已經走了一輪十多年的大牛市,各大機構各路資金收益頗豐,現在也適合落袋為安了。
第三:最後從基本面說一下,由於疫情的影響,以及石油危機的爆發。這對於美國的經濟必然造成嚴重的打擊。縱觀2020年的美國經濟衰退已經是必然發生的,所以這已經沒有能支撐美股反彈的動能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美股已經步入熊熊漫長的熊途之路。
-
7 # 阿拉明燈
美股本週已經創下11%的單週跌幅,這在美股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上一次只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出現過。
美股基本已經結束了10多年的牛市局勢開始走下行路,美股泡沫開始破滅了!
-
8 # 雨雨財經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美股見頂,甚至已經說了兩三年。大家看看幾大權重,微軟亞馬遜臉書蘋果特斯拉為主構成的指數權重,市盈率就35倍左右,全球最牛的科技企業。要說美股見頂為時尚早。
-
9 # 孤獨的股民
不是步入是已經,日線都爛板了,巴老爺子今年89了,最後一戰封神演義,完美落幕,當美股起穩時,我大A也將贏來一場空前的牛市。在也沒有人來拖後腿了,最好22000-21000 一步到位,低位橫盤後,把均線調好,能看,
-
10 # 股市廢物
美股大機率要走在下降的通道中,與華的貿易戰使中國實力更強大,損害了很多美企利益,倒閉或利潤大幅下降,沒有好的經濟支撐,股方還能長久執行嗎
-
11 # 沽月juy
美股從中長期來看的話,其實確實是危險性非常高,美股從2018年下半年以來一直是處在無盈利牛市的狀態,全靠估值撐著,只不過長得太多年,之前的這個動量或者說是向上的慣性比較大一些。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的話,短期來看美股是處在一個恐慌的情緒之中,因為金融市場是相互聯動的,有大暴跌造成全球市場的恐慌情緒蔓延,全球股市仍是處在恐慌情緒之下的。但是我的觀點是美股會調整,但是不會不至於發生崩盤,主要原因還是美國經濟,還不至於發生危機。 是否進入下行週期還不太好判斷,但是高估值是一定的!
-
12 # 張先光
美國道指從1929年崩盤到2019年,剛好100年,是一個完滿之數。1932年見底到2019年崩盤共87年,這87年的資料沒有全圖,但整個軌跡可以看出是上升一二三浪,平均每個大浪29年,那麼第四浪也將執行29年,第四浪分ABC浪3個小浪,今年的跳水就是A浪,約10年。美國是金融大國,如此下跌,對美國國家和國民會造成什麼後果呢?打個比方,你投資股票的錢都洗白了,你是什麼感受?不用言說。
-
13 # 大國之巔
美國股市週四開盤5分鐘即熔斷,一週見證歷史兩次
熔斷機制:單日下跌7%,休市15分鐘,大家冷靜一下。
再跌到13%,大家再冷靜15分鐘。
跌到20%,今天股市關門不玩了。
歷史上這是第三次熔斷,第二次在大前天,第一次在97年,23年前。本週見證歷史兩次,今天還是週四,明天才是黑色星期五正式戲碼!
-
14 # 三農老三哥
美股已經進入下行週期,各國己開始大量拋售美債,疫情的嚴重性,各國的行業都受到了影響,看好的是貨物,並不是美元,美股的流失影響了美元的主導地位。
-
15 # 阿俊愛分享
在2020年之前,美元指數似乎不應該只有週期性下行的一種可能,至少應該會有三種可能性。

進入2018年,美元指數繼續呈下跌態勢。2月以來,受美國政府關門危機緩和及股市暴跌後避險情緒影響,美元指數基本維持在89附近。2月27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國會首秀講話看好未來兩年美國經濟前景,還強調了對通脹升至2%目標水平的信心與避免經濟過熱的必要性,表示漸進加息路徑將維持。鮑威爾偏鷹派的講話,使得市場預期2018年美聯儲加息四次的可能性上升。受此影響,美元指數漲至目前的90.5,重新整理三週高位。那麼,美元指數逆襲之路是否就此展開?其決定因素究竟是什麼?當下美元是否如部分市場機構所預判的已進入了新一輪貶值週期?討論並釐清這些問題對於相關政策考量具有重要意義,至少有助於避免因趨勢誤判而造成政策應對的滯後、偏差和被動。
一、美歐經濟相對強弱是美元指數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1971年以來,美元指數大致經歷了三輪貶值週期:1971-1980年、1985-1995年、2001-2011年;美元指數的升值週期為:1980-1985年、1995-2001年,2011年至今。在升貶值週期之間,美元指數還有兩個震盪階段,分別是1989-1994年、2008-2011年。總體來看,美元指數是“熊長牛短”,升值週期約為6年,而貶值週期則約為10年。

美國與歐洲、日本經濟相對錶現是影響美元指數的決定性因素。歐、日等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在美元指數中佔比較大[①],因此,美元與這些貨幣之間的匯率主導了美元指數的走勢。歷次美元指數週期走勢均表明,美國與歐洲、日本經濟相對強弱決定了美國經濟在全球的地位,進而決定著美元指數的週期性變化趨勢。尤其是進入21世紀、歐元誕生後,美元指數中歐元佔比超過50%,美國經濟和歐盟經濟的相對強弱就成為美元指數變化的首要影響因素。1981-1985年美國GDP增速平均3.4%,同期德國、日本、法國和英國GDP增速分別為1.4%、4.4%、1.6%和2.3%,美國經濟明顯強於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是美元指數形成一輪升值的主要原因。1986-1995年美國GDP增速平均為2.9%,同期德國為2.7%,日本為4.6%,法國為2.3%,英國為2.6%。儘管美國經濟表現並不差,但相對來說,美國經濟增速中樞下降,而德國、法國、英國經濟增速中樞上升,導致美元指數出現一輪貶值。2002-2011年主要經濟體增速均不同程度下滑,美國GDP增速下滑程度遠大於歐洲國家,加之網際網路泡沫破滅、9.11恐襲等事件影響,美元指數再次出現一輪貶值。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認為,利率水平是影響貨幣匯率的首要因素。但經濟全球化發展導致影響貨幣匯率變化的因素多元化和複雜化。經濟增長、貿易差額和資本流動都有可能顯著影響貨幣匯率變化。往往貨幣匯率變化需要分析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及其相互作用所產生的複雜效應。
歷史上,美聯儲加息與美元指數走勢的關係並不如預想中的緊密,並非美聯儲的每個加息週期都伴隨著美元指數的強勢週期,但這並不意味著美聯儲加息就不能帶來美元走強。事實上,1983年以來的六輪加息週期中,有四輪加息週期,美元是滯後一段時間後同步上漲的。2015年底開啟的最近一次加息週期,美元指數漲跌互現。總體來看,美聯儲加息與美元指數走勢並不存在持續、絕對的正向或負向關係。不過,歷史上加息力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階段,都對美元指數有向上的推動作用。如1983年3月至1984年8月,美聯儲加息10次,累計加息300個BP,隨後美元指數從122左右上漲至140左右,累計上漲15%。1988年3月至1989年5月,美聯儲加息16次,累計加息331個BP,隨後美元指數從88左右上漲至100左右,累計上漲14%。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聯儲加息17次,累計加息425個BP,隨後美元指數從81左右上漲至92左右,累計上漲14%。
美聯儲此輪加息的一個重要背景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長期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導致聯邦基金利率長期處於低位。其中,2008年底至2015年底首次加息前的近七年時間裡,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長期維持在0.25%的超低水平。隨著美國經濟穩步復甦,通脹預期逐步提高,美聯儲有必要透過加息使聯邦基金目標利率迴歸正常水平,同時也為應對下一次危機留足政策空間。2015年12月首次加息至今,美聯儲已加息5次。預計2018-2019年,美聯儲還可能加息6次左右,而特朗普稅改刺激和基建投資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帶動作用可能逐步顯現,不排除加息節奏有超預期的可能。根據美聯儲2017年12月公佈的點陣圖,2020年利率目標為3.1%左右。這意味著此輪加息至少10次,幅度可能為300個BP左右,持續時間可能達4-5年;空間上相對較大,時間上相對較長。歷史經驗表明,這種持續時間較長、幅度較大的加息很可能對美元指數產生有力度的持續推升作用。

美元作為全球主要避險貨幣之一,區域性或全球性危機爆發前後,美元指數往往因避險情緒而短期走高。如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美元指數從1973年7月的90左右反彈至1974年1月的109。2008年初,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全球避險情緒上升,美元指數從70左右上漲至90左右。儘管如此,因避險情緒帶來的指數變化持續時間較為有限,可能帶來短期的波動,而難以構成周期性上漲趨勢。
當下美元指數下跌主因是歐元區經濟持續超預期,而美國經濟的表現弱於預期。2017年以來,歐元區經濟強勢復甦,經濟景氣度不斷提升,製造業PMI由2017年初的55左右穩步升至2017年底的60左右。2017年歐元區GDP增長2.5%,為2007年以來最快增速,高於美國2.3%的增速。此前市場普遍預期的歐洲政治較多的不確定性基本沒有成為衝擊現實,想象中的“黑天鵝湖”中只走出了個別的“黑天鵝”,而市場對歐央行貨幣政策收緊預期則持續增強。而且,歐元區經濟增速加快是在前幾年較低的水平上實現的,類似美國2014-2015年的狀況。儘管美國經濟基本面表現也不錯,但並沒有超預期的表現;通脹預期小幅抬升,失業率穩步下降,美聯儲按既定計劃加息縮表等,這些都在市場預期之中。歐洲經濟與美國經濟的週期差逐步縮小,歐強美弱的相對格局導致歐元對美元出現穩步升值;而目前歐元在美元指數中佔比達57.6%,美元指數出現持續下跌就不足為怪了。
應該看到,基本利空的特朗普政治因素對美元指數也構成了持續壓力。2017年以來,特朗普施政屢遭挫折,不僅最有希望的醫改方案被否決,政府債務上限問題纏身;還因保護主義、種族主義而面臨四處受敵和眾叛親離的境況;而通俄門、洩密門、人事危機等問題接踵而至,陰雲籠罩。特朗普政經負面事件接連發生,對美元構成了持續利空,更放大了歐元走強帶來的持續壓力。2018年以來,負面政治事件對美元指數的打壓繼續發酵。美國財長有關美元走軟有利於美國貿易言論以及美國政府關門危機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又使美元指數雪上加霜。
二、美元指數進入趨勢性下行週期結論為時尚早
從短期來看,歐元區復甦勢頭可能繼續強於美國。歐央行1月議息會議決定,維持2018年1月至9月間每月300億歐元的資產購買計劃不變,並強調利率保持不變的時間將遠遠長於資產購買的時間。隨著短期經濟資料持續向好,市場對歐央行貨幣政策收緊預期持續增強,在歐央行首次加息前,美元指數可能階段性地繼續承受壓力。但當市場基本接受和適應了歐元區增長前景及歐央行加息由預期轉為實際後,美元指數下跌將失去一個主要動力。當下美國經濟仍處於穩步增長態勢,特朗普結構性改革可能會提高美國潛在增長率,而歐洲中長期增長仍面臨考驗,因此,現在就下美元指數已經進入趨勢性下行週期的結論似乎還為時尚早。
隨著特朗普結構性改革舉措對美國經濟提振作用的逐步顯現,美歐經濟存在強弱易位的可能性。2017年初以來,受一系列政經因素打擊,特朗普競選時承諾的經濟政策普遍不怎麼被看好。但實事證明,特朗普並非一事無成,稅改超預期提前落地實施便是例證。據權威機構預測,特朗普稅改落地後,2018年美國GDP增速將提高0.8個百分點,2019年將提高0.7個百分點,2020年將提高0.5個分點。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18-2019年,美國GDP增速為2.7%和2.5%,歐元區為2.2%和2.0%。近日白宮的預算提案專案預計未來十年美國經濟將增長約3%,其中2019年將增長3.2%,2021年增速會降至3%。
近期白宮向國會提交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計劃,計劃未來10年內利用2000億美元聯邦資金撬動1.5萬億美元的地方政府和社會投資,改造美國年久失修的公路、鐵路、機場以及水利等基礎設施。白宮的計劃顯示,聯邦資金中的1000億美元將用於激勵地方政府和私營資本加大基建專案投資。地方政府可自行決定優先推進的基建專案。能否最大化地調動地方政府和私營資本是申請聯邦獎勵資金的重要標準之一。儘管這份計劃很難在國會獲得跨黨派的普遍支援,但經過修正之後的方案被透過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減稅及基建投資是特朗普兩大主要經濟政策。儘管人們有理由質疑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壓力增大會對政策實施帶來不確定性。但在朝野支援力量基本佔主導的背景下,透過借鑑商業手段來運籌和放大政府財力,初期舉措落地及其一定的正面效應發揮卻不應被過度質疑。如果減稅+基建兩大政策共同發揮效力,不排除未來幾年美國潛在增長率有提升至3%左右水平的可能性,從而使美歐經濟增長差距再次拉大,美歐經濟強弱易位可能出現,這意味著美元指數也有可能相應進入走強格局。
如果稅改政策落地,美國企業海外利潤匯回對美元可能帶來一定的支撐作用。出於避稅動機,此前不少美國企業選擇將部分利潤留存海外,以現金或現金等價物持有,或用於海外再投資。據統計,目前美國企業海外留存利潤約3萬億美元。特朗普稅改將國外遣返現金收益的稅率由35%大幅降至15.5%,因此可能導致大量海外資金流回美國。據分析,2018年,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將遣返3000-4000億美元,其中蘋果公司已經宣佈將2000億美元左右的海外利潤匯回美國。而蘋果等大型跨國公司的利潤匯回行為,還可能對其他公司產生示範效應,帶來更多海外利潤迴流美國。據估計,2018年所有美國企業將遣返共計約8600億美元。稅改推動的增量資本回流美國可能對美元有一定的支撐作用。
有必要指出,美元進入貶值週期的觸發因素是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非常規貨幣政策也可能拉長美元指數週期。本輪美元升值始於2011年,截至2017年已持續了約6年。2017年4月以來,美元指數持續下跌,但不能據此就推斷,美元已進入新一輪下跌週期。迄今為止,並沒有充分理由能夠證明美元指數貶值週期為六年是個定律。歷史經驗表明,美元由升值週期進入貶值週期大都是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如第一輪貶值週期始於1971年的美元與黃金脫鉤;第二輪貶值始於1985年的廣場協議。第三輪貶值週期始於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及9.11恐怖襲擊等。目前,美國內外部環境並未發生類似於前幾次重大負面衝擊的明顯變化。恰恰相反,美國減稅和基建等結構性改革才剛剛開始,效應正待發揮,這很可能成為正面的支撐作用。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包括美國在內的眾多國家實行了二戰以來時間跨度最長的零利率及量化寬鬆政策。這些非常規貨幣政策必將對全球經濟、金融週期將產生重大影響,其中之一是加息週期相對較長和利率提升的空間可能相對較大,這就有可能拉長美元指數上升的執行週期。
美元走強可能降低美國出口競爭力,加劇美元貿易赤字,這一點在2015-2016年美元走強期間已經顯現;而美元走軟儘管有助於美國出口,改善美國貿易赤字,但可能削弱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如果美元加速下跌,可能導致外國資本流動性迅速下降,衝擊股票、債券等投資,進而損害經濟增長。2018年初以來,美股暴跌,美元持續走弱也是推動因素之一。美元嚴重貶值,還可能導致進口成本上升,甚至可能導致貿易逆差的擴大。可見,弱勢美元也不符合美國利益,特朗普不可能持續推行弱勢美元政策。
有理由相信,歐元區中長期增長仍然面臨考驗。未來人口老齡化將持續困擾歐元區主要國家。義大利、德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23%和21%,法國和英國也分別為19%和18%;相比之下,同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卻只有15%,是主要發達國家之中老齡化程度最輕的。美國仍然是全球移民的首選地,這與歐洲和日本相對單一的文化和嚴格的移民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儘管歐元區實行統一的貨幣政策,但仍缺乏統一的財政政策,而且各國財政狀況大相徑庭,財政統一意願始終沒能成為主流。這不僅可能對貨幣政策形成掣肘,甚至可能制約歐盟的長遠發展。英國脫歐可能還面臨關稅安排、過渡期安排及監管協作等不確定性問題。近日歐央行指出,需要對英國未經過渡協議而退出歐盟的可能性做好準備,可見英國脫歐仍有可能興起波瀾。目前,歐元區債務陰霾遠未完全消弭。2015年以來,歐元區政府赤字和債務問題總體有所好轉,政府債務佔GDP比重由2014年的92.0%降至2016年的89.2%,同期政府赤字佔GDP比重由2.6%降至1.5%。但各國政府債務現狀大相庭徑,部分國家政府債務問題依然十分嚴重。2016年,希臘、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政府債務佔GDP比重仍分別高達180.8%、132%、130.1%和99%。由於缺乏統一的財政政策及內部貿易失衡問題持續存在,歐元區債務問題仍可能困擾其中長期經濟增長。在全球金融市場聯動效應增強下,不排除區域性的風險事件引發歐元區個別國家再度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從而影響歐元區中長期經濟平穩執行。
從技術層面看,美元存在震盪週期的可能性,歐元對美元匯率的頂部呈下降趨勢。從歷史來看,美元指數有升貶值週期,但也有震盪期。比較典型的如1988-1994年,美元指數在[80-100]區間震盪;2008-2011年美元指數在[70-80]區間震盪。在這兩個時期,美元指數均未形成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因為在此期間美國與歐洲、日本經濟呈強弱互現格局。2008年4月前後,歐元對美元匯率一度逼近1.6。彼時,美國正陷次貸危機漩渦,市場對美國經濟極度悲觀。最近一次高點出現在2014年4月前後,歐元對美元匯率約為1.4。而2014年一季度美國和歐元區GDP增速分別為-0.6%和1.7%,歐元區經濟遠強於美國。此後,美國經濟觸底反彈,歐元對美元匯率則一瀉千里。總體來看,2008年以來,歐元對美元匯率的頂部呈下降趨勢。即使歐元對美元匯率達到上一次1.4的高點,也僅能在當前水平上漲10%左右。況且,當前歐元區經濟只是略強於美國,美國經濟又處於穩步增長狀態,市場對歐元區中長期經濟增長可能過於樂觀。

綜合以上討論,在2020年之前,美元指數似乎不應該只有週期性下行的一種可能,至少應該會有三種可能性。一是特朗普經濟結構性改革包括減稅和基建等舉措落地困難,或落地後效應大打折扣,經濟增長無力達到預期目標,而貨幣政策正常化步伐則明顯放緩,美元指數很可能在經歷一個波動階段之後步入下行週期。如果特朗普因通俄門等政治事件發生執政危機,則這種可能性會更大。二是美國上述結構性改革計劃得到順利實施,經濟增長達到預期水平,貨幣政策正常化穩步推進,美元指數可能會在短期震盪後延續上行週期,美元很可能階段性重新走強。當然,特朗普執政危機一旦發生,這種可能性大機率會夭折。三是未來一個階段美歐經濟強弱互現,貨幣政策同步進入正常化,美元指數遂進入震盪期。從目前走勢來看,第二種可能性成為現實的機率依然存在。有鑑於此,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的匯率政策、國際收支政策、貨幣政策和外匯管理政策等相關政策都應充分考量這幾種可能性,積極做好應對準備。
-
16 # 瑞雪兆先知
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美國已經步入了下行週期,或者說美國經濟進入到了衰退期。
要研究美股的方向,除了技術分析和各種各樣的財經新聞,最重要的一點是,你要研究這個市場大的機構投資者的動向。
根據我的研究,美國長期共同基金用了一年時間調倉,已經從重倉股票轉為重倉債券。而任何一位金融研究者都知道,美國共同基金的這個行為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美國機構投資者一致認為,美國經濟已經進入到了衰退期。
下圖是美國長期共同基金股票和債券資產,以及總資產52周現金淨流入量之和的走勢圖。
從該圖可見,在最近1年內,共同基金股票現金流出總額達到4250億美元。
如果以2019年底為對照時間點,美國養老基金持有共同基金的資產為4849679.00百萬美元(48496.79億美元),其中股票資產約為32454.76億美元,也就是說,最近一年,共同基金股票資產現金淨流出量,約佔美國養老基金持有的共同基金中股票資產的13.10%。
從金融學的角度看,當經濟下行的時候,應減少股票的投資,增加債券的投資。
參見下圖,從該圖可見,最近52周,美國共同基金債券現金淨流入量之和為3242.02億美元,其中,應稅債券流入2293.51億美元,市政債券流入了948.51億美元。從共同基金的操作思路看,美國機構投資者一致認為:美國經濟進入了衰退期,從而大幅減持股票,增持債券資產。
根據上述分析,美國金融機構已經將倉位從重倉股票,調整到重倉債券。不言而喻,美國金融機構已經做好了應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準備。
回覆列表
目前來看是的,第一、從技術形態分析,美股周K線級別已經出現下降趨勢,趨勢一旦形成,短期將很難改變,第二,美股已經走了十年牛市行情了,獲利盤豐厚,跌一下,調整也是正常的,第三、美國國內製造業的衰落,疫情的發生加劇了經濟增速下降的預期。
因此,綜合來看,美股步入下跌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