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說歷史的女人

    三國將星魏延:魏延之死究竟是孔明遺命?還是歷史冤案?(一)

    在三國曆史上,可謂謀士如雲,名將輩出。但一些將領因為放在了合適的位置,遇到了合適的主公,不僅大放異彩,而且流芳百世。但也有一些將領,因為時運不濟,雖然能力出眾,但依然安然落幕。不僅沒有用自己的武功博得功名,反而落得充滿爭議的名聲,不僅令人唏噓感嘆。在這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例子,就是蜀漢名將魏延。

    談起魏延,必然離不開諸葛亮。而諸葛亮對於魏延,最著名的論斷,就是魏延有反骨。那麼拋開三國演義,單看歷史,這個魏延到底有沒有反心呢?

    既然想證明魏延的反心是一個冤案。那麼就要有事實依據。而最大的事實依據,就是史料。我們就看史料,看史料是否能夠還魏延一個清白。

    《三國志·魏延傳》載,建興十二年(234年)秋,諸葛亮病重,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於是密召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安排死後退軍事宜。他安排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並說,如果魏延不從命,軍隊可以不用理他,自主行事。這是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最後一次高階軍事會議,這次會議的召開導致了嚴重後果。

    第一,主帥病危,為了怕引起軍心動搖,只與少數人商定後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少數人,應該既有自己的親信,也有軍中最重要的高階將領。魏延當時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領漢中太守、南鄭侯。而諸葛亮是以丞相之身兼尚書、假節、領司隸校尉、益州牧、武鄉侯。二人均假節,封侯。可見,魏延在蜀漢朝廷中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而楊儀時任丞相府長史,費禕為丞相司馬,姜維任中監軍徵西將軍。以官位論,楊、費、姜三人均不能與魏延相比。而諸葛亮召開如此重要的軍事會議,卻偏偏將魏延排斥在外,顯然是有意為之。

    第二,諸葛亮沒有安排身後誰任全軍主帥,只是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在前後軍中間起銜接輔助作用。至於楊儀,看以後事態發展,似乎全軍上下都認定諸葛亮讓楊儀暫時代理全軍統帥之職。而事實上,楊儀並無蜀漢朝廷或諸葛亮臨終前的正式任命,統率全軍名不正、言不順,這就為魏、楊內訌伏下了禍根。

    第三,諸葛亮密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似乎已經將魏延日後抗命定性為“叛逆”。諸葛亮為什麼如此安排,史書中沒有明文記載。其因可能有三:一是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魏延則主張出奇制勝,諸葛亮不能不擔心魏延得到軍事指揮權後會違揹他的既定軍事路線,實施他自己的作戰方略,這是諸葛亮不能容忍的;二是諸葛亮歷來以“奉職循理”為標準選拔官員和人才,他所推薦和重用的官吏,如郭攸之、費禕、董允、蔣琬、姜維、向寵等人,無一不是循規蹈矩之人。而魏延為人高傲,有自己獨立見解,不一味對上級唯命是從,他以韓信自詡,認為諸葛亮膽怯,常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在劉備死後,他時常不買諸葛亮的賬,這些必然會招致諸葛亮的嫉恨;三是諸葛亮排斥魏延,是為他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姜維掃除障礙。魏延在朝中、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當時人們都私下議論,諸葛亮死後一定是由他代替。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惜毀掉蜀漢的國之棟樑,欲將魏延置於死地。

    魏延被害的起因雖然同諸葛亮有密切關係,但畢竟不是諸葛亮的臨終遺命,殺害魏延的罪魁禍首是楊儀,費禕、蔣琬、董允等人也脫不了干係。

    如此看來,我們在談到魏延造反及被害之時,常一股腦把責任推給諸葛亮,也是有失偏頗的。那麼到底楊儀等人為何要致魏延於死地?到底是在聽從諸葛亮的遺命呢?還是一場為個人謀私利的政治鬥爭?

    http://www.toutiao.com/i6413216851857244674/

  • 2 # 願我能向前走

    沒有。魏延造反一事是因為他性格過於剛猛孤傲,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得罪了以楊儀為首的一幫人,導致被殺。本來是官僚之間內部爭鬥。結果楊儀這個人狹隘歹毒,硬是帶頭汙衊魏延造反,由於當時不少人都被拖下水,只好跟著幫襯栽贓。最後眾怒難犯,魏延不但被滅族,還被長期歪曲成反骨仔,而三國演義小說的流行更是雪上加霜。三國志原文:“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 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筆者認為魏延"所謂"的謀反是"莫須有"的罪名,為什麼這麼說呢?

    眾所周知,魏延的謀反最早是從諸葛亮嘴裡說出來的。而諸葛亮給出的理由很驚人:魏延腦後長有反骨,將來必定反主。應該說這個理由太牽強太荒唐,甚至可以說太搞笑。什麼是反骨?為什麼只有魏延有?諸葛亮是怎麼看出來的?諸多的疑問令人不堪破解,也疑竇叢生。但客觀來分析,諸葛亮之所以給魏延強加罪名,主要原因是魏延"不類已"。魏延能力很突出,不但武藝超群而且頗有智謀,但個性也很突出,我行我素,雷厲風行,是個敢說敢做的人。也正是因為過於耿直剛正,他敢於直言不諱的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甚至很不留情面,對自己認定的主意和見解堅持到底,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無形中"得罪"了直接上司諸葛亮。

    才高八斗的諸葛亮最大的弱點就是固執己見和死愛面子,他喜歡乖順和聽話的人,容不得部將無視自己的權威。而耿直的魏延因為不懂政治,不諦其道,常常做一些"楞頭青"的事,讓諸葛亮下不了臺階,於是先是"雪藏"他,但處於邊緣化的魏延仍不醒悟,仍我將他的個性進行到底。長此一往,諸葛亮動了"殺心",決定"除去"魏延這個原本忠於蜀漢的忠臣。

    俗話說,慾加之罪何患無詞,聰明的諸葛亮想到了假借"反骨"的絕妙辦法。當然,諸葛亮之所以生前沒對魏延動手,而是死後使回馬槍,除了怕背上濫殺忠臣的惡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怕魏延在他死後掌管軍事大權,如此一來,怕他徹底推翻和改變自己的戰略部署和軍事安排及相關制度檔案政策,讓自己用盡一生心血打拼的勞動成果付之東流,使自己過快走下"神壇",成為匆匆的歷史過客。

    綜上所述,魏延的謀反其實是諸葛亮強加給他的,他本質上是個忠臣良將,是效忠朝延的,直到死也沒有做"不軌"的事來,只是不懂政治,成為槍打的出頭鳥,結果太悲。

  • 4 # 六甲番人

    魏延有無造反之意,筆者認為正如冒鶴亭所說:魏延之反,亦冤辭也。其人過於自負,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再細讀三國志原文,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給延曰:‘當為郡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應為王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有點長,但基本看明白了,諸葛亮也不認為魏延會反,如若諸葛判斷其會反,則當以計除之,而不是遺命軍請自發。

    而魏延過於自負,希望取代諸葛繼續北伐,動機很好,條件差太多,當時軍心不穩無法建功,同時後勤諸事皆楊儀所管。

    同時平時不善經營關係,大家站隊,多選楊儀。

    這是從三國志裡分析的。至於理性思考,魏延如反,又當何去何從?投魏不如留蜀,自立不現實,所以不至反叛。

    魏延之心當在爭權除楊。

    不過良將與文臣內鬥,結局往往良將落敗。

    魏延死後,蜀國再無機會矣。姜維資歷淺,待其完成整合,已錯失良機。

  • 5 # 善金局灬小瑩

    正史沒有造反!早在諸葛亮之前便以部曲追隨劉備,魏延文武兼備善奇謀,在劉備成為“漢中王”之後將漢中政權交給魏延十餘年之久,他也是除五虎將之外最信任的將領!由於蜀國國小民弱而不得施展,加之魏延本身有些傲慢對於同僚有點重武輕文,時常搞些小摩擦,尤其是楊儀,諸葛亮對此二人經常進行調節工作…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讓全軍撤退,魏延不聽以“丞相死怎麼可以耽誤北伐”之由拒絕,決定率領自身部隊進行北伐,楊儀與魏延常年不和就說魏延造反上書劉嬋彈劾他,劉嬋問眾臣意見,以蔣琬為首的文派都是楊儀好友,便進言劉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之類讒言,導致魏延被馬岱擒殺!

    在新三國中魏延對馬謖可謂惺惺相惜,也是他唯一敬重的文人!

    在單機遊戲《真三國無雙》系列中他感念劉備勤政愛民,拿他當除“關張趙”以外的第四個兄弟之恩德,經常衝鋒在前,奮勇殺敵!在《真三國無雙5》魏延傳中的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五丈原之戰》中遭受司馬懿蠱惑,司馬懿陷害諸葛亮,待其醒悟後孤軍北上殲滅魏軍的大戲!這個章節也算是圓了魏延為了劉備北伐曹魏,統一中原的心願吧!

    魏延,于禁,周瑜,張合四人是被《三國演義》黑的最慘的四位!

  • 6 # Leo斌209216225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寫關羽帶兵攻打長沙,與黃忠大戰,長沙太守懷疑黃忠和關羽裡通外應,喝令要斬黃忠,幸而魏延挺身解救,殺死韓玄,獻了長沙。

    這本是大功一件,但是諸葛亮卻說魏延“腦後有反骨”,認定他“久後必反”,要將他斬首。劉備以魏延功勞太大為由,救了他一命。

    從這一回開始,魏延但在讀者心中成了反面人物,而佩服諸葛亮的先見之明瞭。

    筆者為您一一解來。

    一、魏延並非降將

    雖然《三國演義》信誓旦旦地說,魏延是降將,出賣故主。但史實史實卻並非如此。

    據《三國志·魏延傳》說,他是義陽人(今河南信陽市西北),“以部曲隨先主,數有戰功”。

    何謂部曲呢?原來東漢時,帶兵的人可以自己招收流散失業的壯丁,歸入自己部下,編為隊伍,這些人即稱之為“部曲”。他們對主人是一種依附的關係,帶有半奴隸的性質。魏延自然是劉備的部曲,那自然就不是降將了。

    魏延追隨劉備日久,劉備對他的本領也是很讚賞的。

    在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此時的劉備取得漢中不久,急需要人去鎮守。關羽在荊州,大家便都以為張飛是唯一的人選。卻不料,劉備竟然提拔了魏延,命他督漢中軍事,領漢中太守。命令頒佈後,“一軍皆驚”。

    那麼魏延有沒有辜負這個信任呢?他以後一直鎮守漢中,並無軍事失誤。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又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建安八年,他又深入羌中,大破魏國雍州刺史郭淮,展示出了非同一般的軍事才能。《三國志·楊儀傳》說“亮深惜(楊)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從這句史實也可以看到,諸葛亮並沒有歧視魏延,更不會認定他久後必反的。

    但魏延自恃有功,性情傲慢,這個卻也是事實。他同丞相長史楊儀更是不和,勢同水火。據《三國志·費禕傳》說“軍師如魏延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拿刀出來對著楊儀威脅恐嚇),儀泣涕橫集(真是個膽小鬼)”。禕常入其坐間,諫論分別(為他們開解)。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神匡救之力也。”

    可惜的是,諸葛亮一死,兩人之間便爆發了一場生死搏鬥,結果魏延失敗,“反叛”的罪名便落到了他的頭上。

    魏延只是反楊儀,從來也沒想過要反諸葛亮,更不會想到要反蜀漢。

    二、魏延死的非常冤枉

    諸葛亮在軍中病逝,魏延和楊儀這對平時本就水火不容的對手的矛盾便徹底爆發,互相火拼起來,最終的結果是魏延被殺。

    史書上對此的記載也是矛盾重重。

    《三國志》上的說法是,諸葛亮在病危時,秘密同楊儀、費禕、姜維商定退軍計劃。孔明死後,楊儀等人秘不發喪,派人探聽魏延意見。魏延說“丞相雖亡,還有我在,決不退軍。如果叫我帶兵斷後,我也不幹。”楊儀於是便不理魏延,自己引軍先退。魏延得知後,不由得大怒,搶在楊儀之前先行退兵,而且燒斷棧道。楊儀等人從另一路追趕魏延,到了南谷口兩軍相遇,魏延的部下紛紛散去。魏延與數人南奔漢中,被馬岱所殺。

    而魏華人所寫的《魏略》則說,諸葛亮臨終時本來叫魏延代理軍事,魏延遵命退兵,到褒口(南谷口)才發喪。楊儀平日與魏延不和,怕被殺害,於是揚言說魏延要率眾反叛,起兵突攻魏延,魏延猝不及防,在逃走的過程中被殺。

    且不管這兩種說法有如何的矛盾,但有一件事卻是肯定的,那就是魏延當時是一直向南走的,兩種說法都是講魏延來到了南谷口。而南谷口距離漢中郡不過幾十里,卻離諸葛亮之死的五丈原足足有幾百裡。如果魏延果真有心造反,怎會不北走投魏,反而南行幾百裡到了漢中附近才忽然造反?魏延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並非毛頭小夥子,又怎麼會犯下這樣的低階錯誤?

    由於魏延和楊儀不和,孔明一死,蜀漢內部便發生爭執,爭論不決,於是魏楊兩人各自領兵南行,各自向朝廷報告,都說對方有謀反企圖。及至南谷口,兩軍相遇,發生了衝突。魏延所帶的是先頭部隊,人數較少,自然不會是楊儀所部的對手。勝利者說的話總是對的。魏延一死,反叛的帽子便戴到了他的頭上。真是冤枉也哉!

    魏延可以說是死得冤枉,但勝利者楊儀也沒撈到什麼好處。諸葛亮的位置最終由蔣琬繼承,楊儀十分不滿,對費禕說“丞相死的時候,如果我帶軍投降魏國,不是要比現在好多嗎?真是後悔莫及。”(《三國志·楊儀傳》)

    這就是不打自招,楊儀究竟是個人什麼人,也可想而知了。

    三、魏延之死,諸葛亮難辭其咎

    這樣說來,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即是諸葛亮沒有協調好魏楊兩人的矛盾,而是採取一種聽之任之的態度。不是想方設法將其化解,而是任由其一步步的升級,以至於造成一員大將的慘死,實在是令人可嘆可惜。

    這自然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應該有的姿態。在魏延之死這個問題上,諸葛亮是有責任的。想想在東吳一方,甘寧可是淩統的殺父仇人,孫權都能最終化解他們的矛盾,使他們親如兄弟,再無隔閡。

    但《三國志平話》以及《三國演義》的作者那裡,卻是一定要維護諸葛亮的形象、將其塑造成神的。這樣的一個“汙點”是不能寫出的。不僅不能寫出,反而要加以利用,使其成為反應諸葛亮神通的一個亮點。這樣一來,也就只好犧牲魏延了。

    《三國演義》中一有機會就埋汰魏延,並但諸葛亮之口說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原作者在寫諸葛亮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的時候,曾打算將魏延一起燒死。後來毛宗崗評改《三國演義》的時候,覺得這樣未免太過不仁不義,就把這個情節給刪去了。

    耐人尋味的是,《三國志·魏延傳》在寫到諸葛亮死前,魏延夢見自己頭上生角,向趙直求解,得到的解答是“麒麟有角而從來不用,這個夢是預兆不須征戰敵軍就會自己失敗”,但趙直出來後卻對別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不祥也!”這其實也即意味著魏延死於非命。

    而到了《三國演義》,趙直的解釋卻成了“此大吉之兆;麒麟頭上有角,蒼龍頭上有角,乃變化飛騰之象也。”而魏延的反應則是“大喜”,說“如應公言,當有重謝!”這樣一改寫,就證明了魏延確實有造反的野心,諸葛亮當初可真是一點也沒冤枉他,真可謂是料事如神啊!

  • 7 # 饕餮中國

    魏延是降將,而且親手殺了自己的主子。這這這種人如果鎮不住的話,沒人敢放心使用。現在一些做過牢的人都會留案底,去那個地方只要一涮身份證當地公安立馬知道。魏不管有沒有反叛之心,諸葛亮一死沒人鎮的住他,必須殺他。

  • 8 # 九哥57143

    魏延在諸葛亮面前第一次面試出了問題,給諸葛亮留下負面印象太深,所以諸葛亮一直防著他,至於魏延有無反叛,歷史上沒有記載!

  • 9 # 履和文化吧

    我是履和齋主。我個人認為:魏延沒有造反蜀國。

    魏延不僅沒有造反蜀國,而且對於劉備及劉備政權始終忠心耿耿。

    我們一起來說說魏延的幾件事:

    一、劉表死後,兩個兒子劉琦、劉琮都不足以擔當重任。蔡瑁張允主持下,荊襄投靠了曹操。此時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併力主劉備進城主持局面是誰?魏延。劉備回來奔喪,遠遠看見城下打起來,那是魏延和文聘廝殺。魏延心向劉備。可惜劉備這次既沒有上前勸架,也沒有私下慰勞魏延,任憑城上亂箭齊飛,使得魏延跑走。

    二、魏延的第二件大事,殺了韓玄,獻了長沙。要知道這可是關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沒有打下來的。長沙,您一定知道他有重要性,還記得抗日戰爭時期的長沙會戰嗎?魏延拿下長沙,誰能說這不是奇功一件呢?諸葛亮是咋乾的?竟然要把魏延推出去斬首,說魏延有“反骨”。欺負人吶!

    三,透過前邊兩件事,說明魏延有能力,有遠見,但是情商不高,不招諸葛亮待見。但是魏延忠心可鑑,他是奔著劉備這個集體來的,不是衝著諸葛亮來的。

    四,魏延在劉備手下一直得到重用,而且屢建奇功。比如在漢中問題上,他力壓張飛。說明他既有能力,又被重視。無論劉備順境還是遭遇夷陵之敗,魏延的陣線始終穩如泰山。包括鄧艾給蜀漢致命一擊,也是因為後人打破了魏延防務佈局的結果。恰恰說明魏延的水平很高。

    五,魏延孤傲,情商不高,他是唯一敢在諸葛亮面前表達自己的人。子午谷出兵是一步險棋,魏延自告奮勇,是不是有勇有謀?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魄辦事,怎麼會造反呢?

    六,諸葛亮臨終會議,作為二號人物的魏延被排除在會議之外,誰在製造分裂?已經昭然若揭了。

    七,如果魏延真的造反,他應該向著曹魏方向走,不會走向蜀漢。以他多年的作戰經驗,即使再急功近利,也該重新整頓佈局再行攻伐。斷然不會如此脆敗。答案只有一個:魏延是回來討說法的。他沒有意識到鬥爭的殘酷性。

    #萌新作者進階計劃#

  • 10 # 初心如舊

    歷史上,魏延到底有沒有反叛之心?

    反叛之心,魏延應該說是沒有的。因為如果反叛的話,作為統兵大將,又在前線作戰,機會是非常多的。別的不說,諸葛亮去世後,本來安排魏延斷後掩護,後面再沒有蜀軍,魏延可以很輕易的投往曹魏,然魏延不但不往北,反而衝到整個隊伍前面,燒燬棧道,堵住南谷口,即就是最後,楊儀命馬岱追殺時,魏延也沒有設法投北,而是奔往漢中。這表明,魏延發洩個人情緒,不滿楊儀是主要因素。

    但毋庸諱言,魏延的具體作為,不講究方式方法,太過任性,比如,燒燬棧道,帶兵堵截大軍返回等等,不但沒有搬到楊儀,還導致自己喪命亡身,得不償失。在當時諸葛亮去世,全軍處於敵國境內,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作為高階將領,魏延如果冷靜思考,與其他將領配合,暫時接受斷後任務,待返回漢中,全軍安全,諸葛亮後事處理完畢,接班的蔣琬穩固之後,再透過正常途徑,串聯同黨,收集證據,滅掉楊儀也不是啥難事。

    事實就是,在劉禪按照諸葛亮遺囑,封蔣琬為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為尚書令,同理丞相事;吳懿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姜維為輔漢將軍,平襄侯,總督諸處軍馬,完成新一屆班子組建後,楊儀見自己沒有進入中樞,心中不平,耿耿於懷,到處散話,說什麼當初諸葛亮去世,自己大權在握,那時如果率全軍投魏,不至於如今受此冷落。結果,有人告訴費禕,費禕密表劉禪,劉禪大怒,欲殺掉楊儀,虧蔣琬求情,才被貶為庶人,楊儀羞愧難當,自殺而亡。

    從這裡不難看出,魏延心直口快,楊儀心胸狹窄,兩個一對冤家,同在一處共事,是無法避免的禍患。最好的處置,就是蔣琬上臺後,用魏延所長,去前線帶兵;楊儀給個閒職,把兩人分開。

    魏延最後的瘋狂,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去世後,在當時,功勞、武力、影響等等,魏延算是最高,資歷也和蔣琬相當,而楊儀由於任丞相府長史(相當於秘書長),一直和魏延不和,諸葛亮在世時,魏延、楊儀就常常爭執鬧事,那時候,礙於諸葛亮,加上費禕多次勸解促和,魏延只好忍讓。諸葛亮一死,魏延被壓抑的憤怒,一下子爆發,自以為再沒有人能控制自己。但事實上,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無法無天,即就是皇帝,也會受到一定約束。特別是,魏延還屬於高階將領,是軍人,手下有兵,這容易讓人聯想 : 那個敏感詞“造反”,搞不好就會上綱上線,果不其然,魏延的過激行為,雖然針對的是楊儀,卻被眾口一詞,解釋成針對劉禪,特別在那樣一個特殊時期,是毫不奇怪的。

    這件事情,最可悲的是,魏延不但把自己以前功績,全部拋棄,甘願背上黑鍋,還搭上全家,害兒子、害老婆,賠著自己上路。而且是一條道走到黑,罪名背到底,世世代代,永遠沒有平反昭雪的一天,也難怪常常被人唸叨、提及。

  • 11 # 竹韻文史

    歷史上魏延真的有反叛之心嗎?

    三國時代後期,蜀國可用之將少之又少,劉備舉兵伐吳之後,更是雪上加霜。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國已經沒有能夠扛起大旗的人物。就在這時,本以為魏延可以接替諸葛亮的地位。但是卻被冠以反叛的罪名被楊儀除掉,那麼歷史上的魏延真的有反叛之心嗎?

    魏延劇照

    關於魏延的反叛,到底是子虛烏有,還是確有其事?

    為什麼魏延就總是不被人信任呢?我們從《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魏延第一次反叛是因為迎接劉備入城,反叛過劉琮,與蔡瑁鬧翻;魏延第二次反叛也是因為劉備,劉備攻打長沙時,魏延手刃自己的主公韓玄,投降劉備。諸葛亮覺得魏延此人不可重用,腦後長有反骨,必將反叛。這是《三國演義》中的魏延。

    魏延劇照

    其實在正史中並沒有這些事蹟。魏延是跟隨劉備進入益州,在這之前並沒有任何反叛的事蹟。但是《三國演義》讓我們對魏延的印象就是一個很不靠譜的人,一個“賣主求榮”、“叛徒”的角色。

    魏延在跟隨劉備之後屢立戰功,被劉備賞識,並且委以重任。當時鎮守漢中的任務,大臣們都以為劉備會將此重任交給張飛,但是劉備卻交給了魏延,可見劉備對魏延是多麼重視。

    魏延也確實有能力擔當此任,但更多的表現出劉備對魏延的信任。

    魏延劇照

    當魏延跟隨諸葛亮北伐之後,也是屢立戰功,並沒有絲毫的反叛之心。魏延反叛的罪名純粹是子虛烏有!

    參考文獻:《三國志》

  • 12 # 鐵頭青天

    並不是楊儀招人喜歡,也不是魏延更讓人討厭,而是蔣琬、董允更加擔憂魏延作亂的後果,忌諱魏延背後的兵權。

    魏延這個人,是非常典型的居功自傲,從劉備的部曲一路升到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鎮一方的封疆的大吏,魏延靠的是自已的才能,在得到蜀漢一把手劉備的賞識後,魏延更是牛氣沖天。

    蜀漢自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去世後,在軍中功勞最多,職位最高的人,恐怕也就是魏延了,除了劉備、諸葛亮等人外,其他人魏延基本沒有放在眼中。

    也許是蜀漢自來有這樣的傳統,也許是劉備、諸葛亮對人才的縱容,前有關羽,後有魏延,導致魏延養成了性格高傲,極難相處的性格。性格一旦養成,就很難更改,魏延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而與蜀漢的大部分官員不知,由於諸葛亮的刻意的維護,基本上沒有人敢惹魏延。

    車騎將軍劉琰與魏延爭執,受到諸葛亮的呵斥,最終劉琰在諸葛亮的壓力之下向魏延道歉,車騎將軍的官職可是高於魏延的鎮遠將軍,雖說劉琰所擔任的車騎將軍就是個閒職,但是劉琰仍然向魏延道歉。

    而在軍中唯一對魏延不滿意,並且毫不相讓的人,就是楊儀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楊儀和魏延是同類人,兩人都是才能出眾,持才自傲,與人難以相處,只不過一個是文,一個是武。

    楊儀原本是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來投靠關羽,被關羽派到成都向劉備彙報工作,劉備與楊儀交談後,覺得是個人才,提拔楊儀做左將軍兵曹掾,也就是劉備左將軍府中主管兵事的佐吏。

    楊儀在劉備的左將軍府中也表現出優異的才能,在劉備稱漢中王時,楊儀被封為尚書,因為與上司尚書令劉巴不和,被外調閒職。劉備去世後,楊儀因為才幹受到諸葛亮的重用,被諸葛亮任命為長史,加綏軍將軍,負責處理諸葛亮丞相府的主要事項,諸葛亮在北伐期間非常仗仰的兩個人就是:楊儀和魏延,一文一武。

    但偏偏楊儀和魏延兩個人是非常的合不來,經常鬧矛盾,最嚴重的時候,魏延拔出佩劍在楊儀的臉上比劃來比劃去,把楊儀嚇個半死,但很快又在之後的工作好了傷疤忘了痛,再次互不相讓。

    對於諸葛亮來說,魏延和楊儀是兩個傑出的人才,但卻絕對不是可以擔當大任的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能夠容人,穩重,團結大部分人。所以諸葛亮去世前,安排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而不是魏延和楊儀。

    但是魏延和楊儀卻不這麼想,他們都認為自已是當之無愧的諸葛亮接班人,當魏延和楊儀兩人內鬥時,兩人都上書後主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和長史蔣琬誰在謀反?兩人不約而同的認為是魏延謀反。

    而董允和蔣琬的意見,直接給了劉禪處理此事的決定,也因此宣判了魏延死刑,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

    魏延是武將,楊儀是文官,自古以來的謀反,都是武將謀反,沒有見過文官謀反的。文官想謀反,也必須得有兵權,楊儀在蜀漢至始至終不過是諸葛亮丞相府的長史,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或幕僚長,僅僅是給諸葛亮處理一些軍事上的雜務,根本就沒有帶兵打過仗,楊儀要是造反估計就沒有人相信。

    而魏延不同,此時的魏延已是蜀漢軍中資歷最深,戰功最多的武將,歷來有獨自帶兵打仗的經驗,也由於他的性格原因,就讓董允和蔣琬認為造反的只能是魏延,因此魏延就成了悲劇。

    其實正史上的魏延壓根就沒有謀反,他只是被楊儀陷害了,雖然魏延幹了一些不太正常的事,比如燒燬棧道,但罪不致死,是楊儀公報私仇殺死了魏延。

  • 13 # 瑪雅古堡

    正史中關於魏延的死因,其實也有兩種說法。

    《三國志魏延傳》的說法:諸葛亮死後,楊儀指使費禕到魏延部探聽他的意思,魏延知道軍師死訊便說,丞相雖然去世了,可我還在,繼續北伐才對,並要求費禕與他一起下軍令,費禕欺騙魏延,說是要先跟楊儀打聲招呼,但是一出門就策馬疾馳而去,這引發了魏延的疑心,打聽之下,果然楊儀等人在商量退軍,楊儀自然想退軍,如果以魏延為主帥,自己離死就不遠了。

    魏延大怒,先一步撤軍,並燒掉了沿途的棧道,更是修書一封彈劾楊儀有反叛之心,加上楊儀的舉報,兩封舉報信先後到了劉禪手中,劉禪徵求意見,他倆到底誰要造反?大臣們都說魏延的機率大,依魏延平時的作派和性子,太不受待見,魏延心胸不廣,而楊儀心眼更小,這也算是報應吧,性格決定命運。

    兩方軍隊終於相遇,王平斥責魏延前軍,軍師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就敢這麼幹?魏延部一鬨而散,魏延失去軍隊依託,朝漢中方向逃命,楊儀又命令馬岱追殺,魏延死,屍體被部下埋在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

    另一本同時期的史書《魏略》中說,諸葛亮臨終前把軍務託付給魏延,魏延就率領著蜀軍緩緩後撤。因為楊儀和魏延不和,看到魏延掌握了大權,楊儀很害怕,於是就在軍中造謠,說魏延要謀反,要去投降魏國,然後率領手下人馬突然發難,進攻魏延。

    魏延猝不及防,倉促之間控制不了局面,不得已逃向漢中,結果被楊儀派馬岱追趕上殺死,然後把內訌的罪責栽贓給了魏延,同時還誅滅了魏延的三族。

    如果說三國志魏延傳裡面的描述只是讓人惋惜的話,那麼這本書中所描繪的就更加讓人扼腕長嘆了。

    而且正史中諸葛亮並沒有設計殺魏延。《三國志》中記載的是:“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也就是說,諸葛亮安排的是,他死以後便退軍,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聽就罷了,如果魏延不聽,就隨他的便。沒有殺他的意思。

    史學家已經認定魏延並沒有反,具體論證如下:

    1、劉備對魏延十分信任,當初連張飛自己都覺得漢中要地會讓自己防守,結果劉備選了魏延,當時魏延十分意外和感動並許下豪言”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曹操舉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對魏延有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魏延沒理由反;

    2、魏延是堅定的抗操分子,子午谷奇謀是險招,孤軍深入要麼一舉滅操,要麼兵敗身死,北伐期間魏延多次向諸葛亮諫言請兵是下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

    3、魏延失去軍隊依託後逃向漢中而非曹魏,如果魏延真要反不會自尋死路,可見在逼入絕境時依然心向汗不向操。

    可見魏延之死絕非反叛,而是死於權力鬥爭,楊儀與魏延不合,魏延心直口快,立功心切,妄自違抗諸葛亮遺命北進,導致矛盾激化,不僅兵敗身死,還被楊儀公報私仇,夷滅三族,終成千古一冤!

  • 14 # 馨悅經典

    《三國演義》中說魏延造反!只是為了襯托諸葛亮足智多謀吧,歷史上的魏延就無造反一說了!

    演義中魏延剛歸順時只是諸葛亮說了句: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孔明喚至榻前,授與一錦囊,密囑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

    延曰:“丞相雖亡,吾今現在。楊儀不過一長史,安能當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馬懿,務要成功。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

    魏延收聚殘軍,與馬岱商議曰:“我等投魏,若何?”

    透過演義中的描述來看魏延初期只是不同意退軍他要秉承丞相遺志繼續北伐大業而已!後來是被逼的動了投魏的念頭!

    寫這一段完全不符合史實的情節個人猜想就是為了襯托諸葛亮足智多謀,你看一開始說有反骨,到最後真反了……給世人的感覺是料事如神,連死後事都能預測!

    但正史記載的魏延就不一樣了,作為蜀漢名將,其作戰勇猛,但因性格孤傲,更是與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和楊儀的矛盾激化,魏延落敗,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實在令人嘆息!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如果魏延是謀反那麼完全可以投降曹魏!但魏延沒有這樣做!而且正史中魏延是很受諸葛亮青睞的,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也經常調解魏延與楊儀的矛盾,但諸葛亮逝世後,孤傲的魏延有如脫韁的Mustang再也沒有束縛,勢要秉承諸葛丞相遺志繼續北伐中原,但大軍卻隨楊儀退卻,魏延為阻擋退卻的楊儀大軍率軍出擊,因錯在魏延,所以將士並不聽命,魏延無奈,僅率數人逃到漢中,楊儀派馬岱斬殺了魏延,並被夷滅三族!

    另外裴注引《魏略》的記載本來是諸葛亮將兵權託付魏延,因為楊儀與魏延不和,所以造謠誣陷魏延要北上投敵,於是派兵追擊,魏延很難做,跟你打吧,我這謀反罪名就坐實了,所以為了洗脫自己謀反罪名,他只是一路逃跑並沒有抵抗,最後終被追殺!

    我們從《三國志》和《魏略》來看,魏延與楊儀的爭鬥兩者記載的雖有出入,但是都能證明魏延並沒有謀反之心!所以說歷史中的魏延造反根本不成立!

  • 15 # 三十六銫

    造反從三方面來說,一是跳槽,二是自立,三是奪權。

    魏延是有能力有機會叛逃到魏國的,而且是帶著軍隊去。但實際上魏延沒有這麼做,所以這一點來說,他沒有造反之心。

    第二是自立,三國末期已基本失去獨霸一方為諸侯的機會了。地盤已經被瓜分殆盡,難道跑去南中做雲南山大王?還是在漢中自成一國?這也是不可能的,這一點來說,他也沒有造反之心。

    第三點就是奪權。大家有個錯誤認識,就是認為只要不奪皇帝的權,就不算造反。實際上只要發生奪權事件,基本都屬於造反性質。而且奪權過程中,皇帝非常容易失去權力。而奪權者為了不被皇帝秋後算賬,也基本會奪走皇帝權力。同時期最著名的就是司馬懿曹爽奪權,順便把曹芳的權力也奪走了。後世李世民李建成也是如此,李世民順便把李淵的權力一併奪走。

    從第三點來說,魏延確實屬於造反。魏延確實為了軍權跟楊儀爭奪,先於大軍前把閣道燒絕。假如魏延擊敗楊儀乘機控制大軍,他會乖乖把軍隊交還給劉禪嗎?心虛的人一定不會。為啥掌握大軍的楊儀不會控制皇帝呢?因為他不心虛,所以他沒必要那麼做。這就是人的心理。心理變化會導致他行為的變化。但很難用他的行為去推論他的動機。比如司馬懿,從結果看晉代魏,司馬懿是屬於造反的。但很難看出司馬懿當初奪權是否存有造反的動機。

  • 16 # 房哥肚雜貨鋪

    魏延不是要造反,是諸葛亮太過於打壓魏延。假如諸葛亮在北伐時期算主帥,魏延就是副帥的職務。但是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已經犯下了用兵的大忌,屬於窮兵黷武,並且獨斷專行。假如當時採納一些魏延的建議也不至於此。

  • 17 # 至尊聊神一一宸臨

    他造反,是幹不過蜀國這幫人的,不管是前期還是後期,那邊的魏國更強大,夾在兩個強國之間造反,呂布(呂布比他功夫高,文有陳宮,武有高順等)的下場就是他的下場!所以造反沒出路,以他的軍事才能不可能看不清楚這個問題,因此本座認為他不會造反,只是有本事的人都有點脾氣和個性,再加上我們大都是從醜化了他的演義上了解的他,對他有偏見。

  • 18 # 五行缺瞌睡

    有一種造反叫做被逼無奈。歷史上的例子從民間百姓到王侯將相都有。

    三國演義中魏延也是一個。諸葛亮的聰明是內政,軍事未必,北伐即是例證。諸葛亮敬業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有了所謂事無鉅細,鞠躬盡瘁。但這樣的缺點就是不放權,一言堂。每一次魏延提出與他不同的北伐策略都會被他認為是挑戰權威。次數多了,就成了所謂的“反骨”。而魏延,作為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每一次受打壓如果一點脾氣都沒有,也不可能成為一名大將。正因如此,我認為魏延是被逼無奈。至於馬岱偷襲,更顯示了諸葛的算計,而不是寬容用人。這一點,曹操高明的多。也因此麾下戰將謀士如雲,而不不像蜀漢問靠諸葛武仗關張。

  • 19 # 四川達州人

    我不認為魏延要造反。

    反而,這應該是荊州人之間的內部爭奪。

    劉備集團最大的特色就是,荊襄士族+東州士合作壓制益州本地世家。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國策,劉備如此,諸葛亮劉禪也都是如此執行。

    魏延是荊州小世家出身的武人,也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但是在蜀漢政權中就屬於很尷尬的存在,既不算劉備的原從系,也不是早期來蜀的東州集團,而作為籍貫荊州的外來戶卻又不屬於諸葛亮為首的荊襄集團。

    諸葛亮死後,原本該是資歷、戰功、職位、爵位最高的魏延來做臨時代理人。但諸葛亮就是不喜歡魏延,將代理人交給看不起魏延的楊儀。

    實際這是諸葛亮設好的局,私下向劉撣推薦蔣琬做政治接班人,姜維做軍事接班人,名義上卻讓楊儀出頭去和魏延來爭奪一個臨時代理人的職務。

    最終也如諸葛亮策劃的那樣,楊儀幹掉魏延,卻對只擔任中軍師不滿,然後劉撣順手就將楊儀廢黜,蔣琬姜維分別上位。

    所以,作為外來戶,魏延不可能造反,實是想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結果落到一個家族傾覆的可悲下場。

  • 20 # 曙光即將來臨

    我認為魏延不會謀反。他只想在諸葛亮死後繼續進行北伐。

    魏延要造反只是諸葛亮的危言聳聽。他想殺魏延不是因為魏延真的會謀反。魏延在北伐時期一直提供各種意見給諸葛亮,但是諸葛亮認為魏延的計謀都過於冒險,不願意採納。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不輕易涉險。恰恰魏延喜歡出奇兵。

    諸葛亮害怕自己死後,魏延身為大將軍不退兵漢中,而繼續北伐,又沒有人能制止。故而說他會造反將魏延殺掉。

    其實魏延並無反心,他一心想為蜀國吞併曹魏。只是諸葛亮擔心魏延兵敗會導致蜀國的滅亡,才安個謀反的罪名給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波爾津吉斯與東契奇潛力無限,獨行俠離奪冠還缺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