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地圈
-
2 # 心智玩家
練太極拳而損傷膝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站樁的基礎沒有打好。
站樁的作用是【喚醒內在真體的勁】。
如果【勁】沒有練出來。
純粹使用肉體的膝關節,太極拳的動作對膝蓋的損傷是很大的。
所以,真的要練太極拳,站樁是基礎,把【勁】練出來了,膝蓋是不可能練傷的。
有不少太極拳的初學者,沒練多久膝蓋就出問題了。問題就在沒有練站樁。
-
3 # 無為無用之
正確練習是不會傷害到膝關節的。任何運動都要正確科學練習。膝蓋練壞主要兩個毛病。1、不做身體內在變化,神氣內斂,含胸松胯,一味在膝關節運動,就會出現跪膝現象,傷害膝關節。2、向外撐膝,不懂正確圓襠扣膝,也會傷害膝關節。
-
4 # 識亡神活覺知相應
練太極拳不會傷膝關節!姿式不對的太極操才會傷人身體,特別是膝關節。很多人以為太極拳就是那一套拳架動作那就錯了,那套架子只是為練勢、練陰陽、練陰陽相濟而成的一套動作,在這三者不丟的前提下,你打的拳不傷身而養身並能技擊。等太極功夫上身,拳架怎麼打都是對的,坐臥行走皆為拳。離開了這三點即便打得再規範、再均勻、再好看也是一套操。很多人執著於這套架子,為了漂亮,為了表演,為了所謂的套路比賽自己亂改拳架或低、或大、或跳等等,我看到有些套路比賽的動作對身體有絕對的傷害。很多學了幾年甚至幾個月拳架的人,不知太極拳理,只知太極拳形,自封大師,教別人這些非太極的太極拳,害人非淺。還有些人將拳架自己改動編排造形,就認為是創拳,號稱宗師。滑天下之大稽。外面90%的太極拳基本跟太極木有關係。99.9%的大師宗師都是假太極,都活在自己的假太極拳裡。假做真時真亦假,可悲!!!實際太極道理很簡單,但要練上身很難,萬人中無有成者很正常的。外面把太極道理講得神秘莫測,都是錢鬧的,大道至簡,這是真理。所以要學真大極一定要找個明師而非名師指點,切記。辨別明師就看他所說所用是否符合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合則對,不合則不對。這是真太極的唯一標準,很多大家寫的書都是自己走上太極正道前與後的感受和感悟。然,人不同,受悟亦不同,況且很多還是所謂的大家或自以為的大家,所以各大家寫的東西只是做參考和印證,而王宗嶽的拳論才是唯一標準。能把王宗嶽拳論的每句話解釋給你聽,並可以隨意演示給你看(包括四兩拔千斤),毫無做作,信手粘來,那就是開示,開你智慧,示你真諦,那才能稱大師!,所以不是古人騙人,而是今人不智,不是傳武不行,而是今人不練。這些是我對於太極拳的一些小小見識,也是我親耳聽、親眼見之概括,非道聽途說而來!
讀此文者以為我是胡扯亂說,一笑而過即可,無需漫罵攻擊,這樣會動肝火降智慧造口業,損己不利己!無益!
-
5 # 緑島小村
陳式太極拳一般會傷膝關節的,因為陳式太極拳沒有單煉放鬆膝關節的動作,楊式太極拳人身上每個關節多有單煉放鬆的動作,不是像陳式太極拳打套路的,陳式在我看來不是太極拳,只能算炮拳什麼的,他的步法,打的套路就能看出來的,發勁也不是這樣的發,他發的是明勁,沒有暗勁,看起來很好看,自打自看看可以的,
-
6 # 骨科袁鋒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但是有一個動作,對膝關節有一定的損害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的膝關節開始產生退行性變,因此所有的鍛鍊一定要適度,下蹲的動作是比較傷關節的。有研究表明人體屈膝下蹲三十度左右,膝關節承受壓力跟體重相當,而屈膝六十度壓力為體重的3到4倍,屈膝九十度以上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5到6倍甚至更多。
太極拳有一個標準動作就是蹲馬步的同時旋轉,而這種動作如果做得標準,屈膝是要超過九十度的,超過九十度屈膝本身對膝關節就損害較大。而在太極拳中超過九十度的狀態下還要進行膝關節的旋轉,這種旋轉,又是一種摩擦,不僅會磨擦膝關節的軟骨,而且會提高半月板損傷的機率。
有人認為,太極拳這個動作其實不傷關節,主要因為打拳的人動作錯誤才導致了損傷膝關節,標準動作應該是由腰胯帶動大腿.隨著大腿的轉動帶動膝關節和小腿、踝關節的同時轉動。膝關節只起連線作用,不能有絲毫的動意.一點都不掛 力,完全徹底放鬆。似乎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真正打拳的時候,人體的重力肯定要是在膝關節上的,所以你不管如何注意這個動作對膝關節肯定會有一定的損傷作用。
因此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太極拳的這種標誌性動作,我們不建議多做。太鍾愛太極拳的中老年朋友,建議做這個標誌性的動作的時候,膝關節儘量屈曲的角度不要太大。最好控制在30度左右。
總之到了中老年,膝關節儘量要保養,儘量讓膝關節少屈膝負重。儘量避免上下樓梯和下蹲的動作。如果想運動,最佳的方式就是游泳。
-
7 # 張博士體態康復
我在網上找個一些二十四太極拳的動作分解圖,我們可以先分析一下動作。
因為提問針對膝關節的,所以我們主要說說膝關節。在這一系列動作中,雙側的膝關節都處於半蹲位,角度大約在90°-150°之間變化,前側膝關節(右側)有順著腳尖前後蹬伸的動作,以及左右旋轉的動作。後側膝關節(左側)處於屈曲外翻位,同時在外翻位置上有內旋和向前蹬伸的動作。膝關節在這幾個位置上的變化有什麼影響呢,我們得了解一下膝關節的結構。
如上圖,膝關節是由前側的髕骨、上方的股骨和下方的脛骨構成,股骨和脛骨之間墊著兩塊纖維軟骨,就是我們常說的半月板,膝關節內部有前交叉韌帶和後交叉韌帶連線,關節內、外側有副韌帶連線。膝關節最長見的運動是屈伸,這是我們在日常行走和跑跳中最常見的動作。另外膝關節在屈曲位置上可以做旋轉和內外翻的動作,但是幅度都非常有限,而且做這樣的運動風險非常高,很容易對膝關節連線的組織造成損傷。
我們再回到太極拳的動作,前側膝關節處於屈曲位置,然後股骨和脛骨之間出現旋轉,這時候兩側的副韌帶受到旋轉的牽拉,很容易受傷,半月板組織也會在旋轉過程中受到研磨而容易發生損傷。後側膝關節在外翻位,內側副韌帶會受到過度的牽拉,外側半月板也會承受更大的壓力。
而太極拳最大的特點是緩慢而有控制的運動,所以膝關節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會受到反覆的研磨牽拉,這時膝關節通常不會有急性損傷,但是慢性的勞損在練習太極拳時間較長的人身上都會出現。
任何的運動都要控制好量,超過一定量都會對身體造成損傷,即使是太極拳這樣舒緩的運動依然如此。
-
8 # 心晴46826831
掌握角度,前面弓腿的小腿垂直地面,膝蓋不能超過腳尖, 後腿要繃直,旋轉時注意力度防止膝蓋韌帶受傷,我去年十二月份學八十八,沒注意這些,每練的時間又長,一個月就傷了膝蓋,都沒法下蹲了 ,但還堅持練,打高架,每天堅持拍膝蓋四周,現在好了,不疼了。
-
9 # 老貓0311
什麼叫損傷,沒到使用年限就壞了叫損傷。打太極拳要有正確的姿勢,這是保護膝關節的。練拳就是要斂氣入骨,如沒有正確的姿勢,怎麼能斂氣入骨呢。練拳要練好一式再練一式,現再是一式還沒學好就會七八式。練太極是以意為先的,這樣練是達不到練意的效果。現在是太極老師的老師都不懂太極,所以學生就有膝蓋痛的毛病。有一女士,膝蓋痛,人蹲不下去,上廁所後站不起來。說是打太極拳引起的。我對她講姿勢不對。他說你也會打太極拳。我說年輕時練過,我來教你。我就教她站樁,和雲手,兩個月後膝蓋好了。
-
10 # 姚宇時代頻道
“太極道”姚宇:說起運動損傷其定義就是:所有運動都有可能帶來損傷,因此太極拳即為運動就必然逃不脫這種可能。而具體為什麼太極拳損傷多集中在膝蓋,則確實是個值得一說的問題。
先從人體結構說兩句,膝關節, 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為人體最大且構造最複雜,損傷機會亦較多的關節,屬於滑車關節。以上這些專業位置術語就不一一解釋了,簡單說就是每個位置都有其獨立的作用比如:有負責屈也有負責伸的,還有在屈伸過程中負責固定關節避免側向移位,還有負責在出現側向運動時保護關節的作用。總而言之以上是現代體育觀念中對膝關節的定義。
那麼在說兩句什麼叫“滑車關節”,就是現代機械裝置裡的滑車,滑車由於在軌道上所以他只有兩個方向的運動一來一去。而現在解剖學認為膝關節恰恰符合了劃出裝置的特性,一屈一伸。你只膝關節就叫滑車關節。
的確在通常的情況下,膝關節確實只是負責屈伸的工作。但在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的經驗總結中卻不這麼認為,尤其體現在中國傳統武術上更是如此。膝關節不僅可以屈伸而且可以旋轉,甚至可以扭動。這其實在人的經驗中也是這樣認同的,人體的奇妙恰恰在於他的多樣適應性,對於膝關節來說側向用力、旋轉用力、或扭動用力雖然不是它的長處。但是也不能說屈伸是它唯一的用力方向。
那麼基於以上的總結,我們已基本能夠看出問題的癥結了。傳統武術多樣性的發力訓練,對膝關節的要求非常高,也就是說給予膝關節的壓力也就非常大。
但並不是說這些傳統武術的人膝關節一點都有問題,這就像並不是所有的運動員膝關節都有問題一樣。任何運動都要遵循這幾個原則1、姿態。2、動作、3:運動、4:習慣。簡言之就是正確的動作,適度的運動量,健康的心態。遵循這幾個標準什麼樣的運動都不會受傷,這幾個原則其實是一個迴圈的邏輯鏈條,姿態不對一定會出問題,但姿態對了運動的量沒有掌握好也會出問題。是太對了運動量對了但沒有一個良好的習慣,也必然出問題。之所以叫邏輯鏈條,就是隻這幾個原則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干擾,那一個因素出了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其他幾個因素的變化。
健康是個超級綜合的問題,絕不是解決了某一點就可以以偏概全。運動更是如此,決不是你不練太極拳,代改練其他你的膝蓋就一定保證沒事!
相反我倒覺得,由於太極拳的邏輯更加符合人體的自然。它可以超越解剖學的認知,把膝關節的運動拓展到側面旋轉扭動等等,姿態正確動作合理運動規律養成良好的習慣,我相信你會應擁有一副健康的,柔韌有度,剛柔相濟的膝關節
-
11 # 流年似水73482771
過去人練一輩子,到老年功夫還很好,也沒傷膝蓋,但現代一些大師級人物換膝蓋了,為什麼?都說符合太極拳規矩就不會傷膝蓋,太極拳的規矩是什麼?
要點有兩個。
第一在胯。太極拳轉身的動作多,所有的轉身都必須靠胯關節完成,這就要求胯關節有很大的活動範圍,也就是所謂的開胯。這種開胯和橫叉豎叉還有區別,橫豎叉是橫豎兩個方向活動範圍大,而開胯是要求各個方向都大。所以練拳要循序漸進,胯沒開就別下那麼低的步子、身體別轉那麼多。步子低了胯的活動空間就沒了,轉身必然轉膝蓋,前面專家講了,膝蓋只能屈伸,不是用來轉的,轉了必然磨損膝蓋。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很多人的膝蓋就是這麼傷的,磨損嚴重。
第二個,跪膝了。現在很多人說膝蓋別超過腳尖,其實這已經有傷害了。杜元化在1935年出版《太極拳正宗》,介紹趙堡太極拳的要求說過:小腿垂直地面,這就是規範,小腿不能再往前了,往前必然傷膝,膝蓋正面下一點的地方會疼。膝蓋可以靠後一點,不能向前。
注意以上兩點,練太極拳就保住膝蓋了。
-
12 # 大嶽小眼
練太極拳與傷膝蓋之間沒有直接關係。
過量、不正確、強度過大的動作以及運動傷害才會傷膝蓋。
過量過強不正確的姿勢,跳舞打球長跑,甚至走路都可能會造成膝蓋受傷。
練太極拳只要運動不過量、強度不過大、姿勢正確,就不會對膝蓋造成傷害。
怎麼樣的姿勢正確?膝蓋不超腳尖,不要用左右方向的力量牽拉膝蓋。運動量按照自己的身體條件,量力而為。
練前練後多拉筋,做拉伸運動。這個一搜就有好多,手機就不多說了。
運動科學適用於任何運動。認識你的膝關節。半月板是一塊脂肪,越磨越薄,而且不可逆,是的,如果你的半月板已經磨薄缺水了,練太極拳也!不!會!好!轉!
據我觀察,知乎太極問題的提問者和答主,基本都是業餘愛好者級別,偶有幾個教練級別。既然大家多數都是愛好者,那就本著愛好者的精神,不神化太極,也不矮化太極,太極拳是一項不錯的運動,適合大多數人練習,只要找專業的教練,用科學的方法練習,不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害。
膝蓋前方兩個窩的地方叫膝眼,如果這裡疼痛就是膝關節發炎的前兆,如果這裡痛就要停下來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動作不對或者運動過量。不存在練了十年太極,膝蓋一天都不沒疼過,十年之後突然癱瘓了,說是練太極練的,這太魔幻了。
有的人剛練太極,膝蓋就疼,很有可能你原本就有膝蓋問題,只是練太極拳讓傷病暴露出來了而已。一般的小疼小傷不影響繼續練太極,只是要更多注意和保護,同時加強拉伸,強化膝關節功能。
曾經回答過一個練太極拳的問題,有人評論說練太極拳哪有不傷膝蓋,我回復了一個有不傷的練法,那人回覆四大天王都傷膝蓋,陳小旺都傷膝蓋,你憑啥有不傷的練法。真心無語,拿陳小旺和四大天王跟我比,太瞧得起我了。人家一天練多長時間我一天練多長時間?人家一天練六個小時我一天練半個小時。
陳小旺換膝蓋的事,聽過陳小旺的講座,他直言年輕時練拳走過很多彎路,身負盛名也難免與人動手,運動傷害可能也難免。
-
13 # 芮老陳一陳江榮
練習太極拳對我們的身體有許多正面的影響,但是如果運動不合理對我們的膝蓋會產生一定的損傷,不利我們的身體健康,所以要掌握練習太極拳的方法。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練習太極拳能避免膝蓋損傷吧!
練習太極拳如何避免膝蓋的損傷
一、靜態定式的技術要求
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無論是什麼定式步型,我們的膝關節都不宜左右內外側扭動,否則就會對我們的膝蓋造成一定的損傷。
同時,根據膝關節只能前後上下運動的生理機能,前後上下的方向一定要一致。比如在半馬步、虛步的外形技術要求中,不但要求後實腿的膝蓋與足尖同一方向,還要求髖骨尖、膝蓋、足尖同向與要求膝蓋不能超過足尖,這樣的髖骨尖、膝蓋、足尖上下相對應,前輩稱為三尖相對。
在弓步的外形技術要求中,要求前實腿的膝關節中部、脛骨儘量垂直於腳底地面,極限不能出足尖,否則就會損傷膝關節。
二、必要的基本功是練拳避免膝痛的保障
基本功的練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沒有較好的下盤功夫和虛實轉換功夫,那麼在練習的時候也會非常容易傷到膝蓋。
就好比先進技術的發動機得有與之佳配的機器材料才行。比如說下肢的筋骨強度要夠,就得有站樁的功夫。
再比如叫你開胯碾腳的去練,倘若身上沒有松腰松胯的功夫,你以為說松就能松、說用松腰開胯帶動碾腳就能松腰開胯帶動碾腳啊?
所以說:教學影片中的站樁功(開立步樁、弓步樁功、馬步樁功)、松胯功(落胯功、開胯功、塌胯功、扣胯功、轉胯功)、松腰功(松腰下墜坐勢功、松腰出腳功、松腰沉提功、松腰蹲起功、散盤松腰胯功)、勁走身後松膝功是下盤功夫和虛實轉換功夫的保障,也是練拳避免膝痛的保障。
三、熱身運動可以預防膝關節傷害
許多人認為太極拳緩慢圓潤,鬆柔輕靈,不需要做熱身運動。其實不然,太極拳的緩慢運動,確實需要熱身;尤其是在冬天寒冷的時候練拳,更需要熱身。
熱身對於習練太極拳者的心理、生理等準備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透過熱身運動,能愉悅身心、煥發精神、更能以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和充沛的精力投入運動;透過熱身運動,能促進血管擴張,加快血液的流速、流量,促進機體微迴圈的暢通,使活動部位的區域性供血量增加、血紅素和肌蛋白結合釋放氧的能力增強,物質代謝和能量釋放過程加強,改善人體能源的供輸和代謝物的排洩。
從而改善和克服肌肉、筋經、骨骼、關節的僵硬狀態,預防膝關節傷害。我教學影片中的熱身基本功和松身功法都有對膝關節具有較好養護的功法,比如熱身基本功的提膝抱腿、屈膝搬腿、搖膝晃髖、松膝坐踝和松身功的松膝轉臂。
練習太極拳的誤區及糾正
一、僵硬
表現
有剛無柔,精神緊張,動作不協調,所以筋骨不松,形成周身僵硬,此乃初學者之通病。
糾正
首先要從松上入手,提示學員精神放鬆,具體是雙肩要松沉,兩胯要松沉,專門練習一兩個動作體會松。如太極起式。
二、聳肩
表現
肩向上聳。
糾正
肩要自然下沉,具體是先把雙肩用力上聳,然後松下,這時就是最好的松肩,多做松肩去體會,也就是聳肩松肩。
結語:透過閱讀上文相信大家對於練習太極拳如何避免膝蓋的損傷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膝關節在我們人體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膝蓋出現了問題對我們的身體會造成直接的影響,不利我們的身體健康,甚至造成行動不便。
-
14 # 勁語TJ
很多太極拳愛好者本想透過練太極強身健體的,但是沒想到身體沒練好先把膝蓋傷了。難道練太極拳真的會傷膝蓋嗎?我明確告訴大家是自己沒練對。
我練太極拳的時候也傷過膝蓋,受傷後去骨科醫院檢查才知道自己膝蓋因為運動過量引起滑膜炎。之後為防止自己膝蓋再次受傷就裝備上了護膝。帶護膝練後對膝蓋確實起著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不治本,練完拳膝蓋依然會隱隱約約感覺痠疼。昨天晚上我單練陳氏“倒卷肱”感覺膝蓋痠疼的更厲害,我左思右想帶上護膝打拳膝蓋怎麼還會痠疼呢?於是我開始懷疑我的拳架動作。
經過一晚上是思考我明白了師傅一句話“打拳是時候要動腰,以腰帶臂”。行拳走架的應該是運腰走底弧而我對底弧的瞭解不夠徹底而又追求底弧的“形”,所以開始晃襠,結果是腰和膝蓋也扭轉起來了。明白自己的錯誤後,我靜下心來體會腰和膝蓋的關係,用每一招每一式去找膝蓋位置,經過自己的體會我明白了腰、膝蓋、腳尖三者之間的關係。
膝蓋連結大腿和小腿,並且膝蓋只能彎曲和伸展不能像肩膀和大腿一樣能左右旋轉,這一特性就決定了大腿和小腿的運動方向必須一致。在行拳的過程中腰帶動上半生的運動還需要腳掌的配合如:扣腳、撇腳、攆腳跟,目的是了保證大腿和小腿運動方向一致從而保護膝蓋不受傷害。如懶扎衣、單鞭,裡面都有扣腳的動作。懶扎衣運動方向由正南(正前方)轉向西南(右前方)所以需要扣左腳開右腳最後下沉轉正定式;單鞭由西南(右前方)轉為東南(左前方)需要扣右腳開左腳最後下沉轉正定式。這兩個式子開腳釦腳的理由一樣,都是為了保證大腿和小腿方向一樣,從而確保行拳過程中“周身一家”。
這是最新的體會於拳友們分享,經過自己的檢驗我發現,注意腰、膝蓋、腳尖三者關係把陳氏74太極拳打一遍,膝蓋一點都不疼而且很舒服,更意外的腿纏絲勁更加明顯。
-
15 # 一介武夫大黑子
太極拳很重視下盤功夫的鍛鍊,兩腿的負荷較大,而且重心的轉移,兩腿的虛實變換較多,有時甚至要一腿站立,支撐全身。對於初學太極拳者來說,由於缺乏體育鍛煉,就可能會感到肌肉酸脹,這是習練中的正常現象,是練拳的必經過程。
這時候決不能停下不練,而一定要堅持下去。如果酸脹沒有加劇,還可以在老師指導下,適當地稍加一點運動量,過了這一關,腿部力量增強了,動作逐漸協調了,就會慢慢習慣,適應這項運動,酸脹現象就會慢慢消失。
另一種情況是練太極拳的方法不當,拳架姿勢不正確,也會形成膝關節的損傷而疼痛。 在公園裡,常看到一些太極拳習練者做弓箭步時,腳外撇的角度太大,超過45度,甚至接近90度,這樣腳尖和膝蓋不在同一個方向,偏離較大。太極拳強調上虛下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太極拳是著重腿部的鍛鍊,不斷地調整重心和虛實變換,由於腳的過於外撇,與膝蓋的方向過於偏離,就很容易膝蓋扭傷。
有的做弓箭步時,前膝與腳尖相齊,甚至向前超過腳尖,後腳跟掀起。以致身體過於前傾,身體重心過於前移,勁力向前去了,未能落在底樁跟上,動作不能做的飽滿有下塌的感覺。實腳膝蓋髕骨向前傾斜,無形中加重膝關節部位的負荷,時間久了,就會引發膝關節的損傷而疼痛。當轉為下一弓箭步時,虛實沒有轉換,前腳仍弓箭步踏實,外撇45度,這樣就加重了前腳的膝關節扭動負荷,運動次數增多後,也會造成膝關節損傷而疼痛。
初學太極拳者在做弓箭步還可能出現四種毛病:(1)一足在中線旁,另一足踏在中線上,成前後弓箭步。(2)兩足分別踏在中線的兩側,兩足夾角呈直角,即成丁弓箭步。(3)兩足踏在中線的同一側,形成絞絲步。(4)兩足踏在中線的兩側,成平行弓箭步。這四種毛病中,不論哪一種,都會影響弓箭步的穩定性,站立不穩,容易扭傷膝關節。 弓箭步是太極拳中應用最多的步型,有正弓箭步和斜弓箭步之分。
以楊式太極拳正弓箭步為例,在做摟膝拗步的時候,弓箭步的後腳外撇45度,後腿伸直時略帶微曲。前腳向前邁出一大步的時候,腳尖對準前方,全腳掌著地,膝向前弓至與腳底根部垂直為宜,切勿超過腳尖。
身體向著前腿正前方,兩腳落在中線兩側,兩腳橫向之間約有一腳的距離,兩腳前後相距約為三腳,前腳負擔體重為70%,後腳為30%。發勁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舒胸順背,沉肩垂肘,松腰沉胯,尾閭中正,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兩眼平視前方。
勁力“由腳而腿而腰達於手指”,這樣就能逐漸符合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之習練談”中:“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姿勢。”的動作規範要求。當轉為下一弓箭步時,後腿徐徐彎曲,上體後坐,重心後移,變實腳,前腳虛後外撇45度,其他動作要求同前勢。不但可以避免習練太極拳時,由於動作不正確而扭傷膝關節,而且透過正確的習練,加強大腿肌肉與膝關節、骨骼的活力與承受力,推遲老化,暢通經絡,祛病健身,而且在推手中還可以避免因重心過於靠前,失去平衡而牽動拔根,前僕跌衝之虞。
還有的人急於求成,做分腳時抬得過高和做下勢時姿勢過低,超出自己的適應能力,造成一腳站立不穩傾跌和硬性扭傷膝關節。也有人在練太極拳時,沒有先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如拉伸韌帶,活動關節,舒筋活絡,集中注意力等,總之一句話,身心沒有充分做好準備,立即練拳或練推手,也可能會拉傷韌帶,扭傷膝關節,甚至跌僕造成傷害事故。 所以,當有人問到我,練太極拳擔心膝關節扭傷疼痛,怎麼辦才好時,我會坦誠地告訴他,練太極拳是一項對身心健康非常有益的運動,老幼皆宜。只要習練方法正確,是不會造成膝關節疼痛的。
為什麼會有膝關節疼痛的現象呢?
原因可能是:(1)輔導老師沒有把動作要求講清楚。(2)你在習練太極拳時動作不合理,不規範。(3)你沒有掌握好運動量。
所以習練太極拳一定要在老師指導下進行。每次練拳之前先要充分作好準備活動,活動開身體,意念集中。嚴格遵照老師的指點,循規蹈矩,一絲不苟,認真正確地習練每個動作,不要動作走樣,技術變形,如有發現及時糾正,切莫養成不良習慣。否則“學拳易,改拳難”,一旦技術定型,要改就困難了,練拳就要走彎路了。
還要掌握好運動量,急於求成,貪多求快,硬性強做高難度的動作,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不能適應,造成傷害,欲速則不達,練拳也會走彎路,所以要循序漸進,掌握好“酸加、痛減、麻停”六字訣,掌握好運動量的方法。 “酸加”,剛參加太極拳運動時,會出現下肢肌肉酸脹,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可繼續習練並視情況可適當的加些運動量。
“痛減”,如果出現區域性疼痛並逐步加重,則可能是某一部分肌腱、關節的炎症反應或是運動量過大超負荷,疲勞過度。可繼續習練,但要減少些運動量和運動強度。
“麻停”,如果身體某一部分出現麻木不適的感覺,就可能是運動方法不正確,對身體造成明顯的傷害,就要暫停鍛鍊,找出原因,待身體恢復後,按照糾正後的正確方法進行練習。在老師的指導指點下,掌握“六字訣”,樹立信心,決心,恆心,虛心,精心,持之以恆,循序漸進,方法對頭就能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
-
16 # 紫雲觀濤
看來這個問題挺普便……
太極拳傷膝,練拳者有的膝蓋痛。甚至造成損傷。確實是太極拳的“功勞”。先看看膝蓋各部位疼痛的原因。
為什麼說傷膝呢。看一下原因。
下肢靈魂圖畫。紅色部分是身體肢節,藍色部分是轉換關節。從上往下分別是:身體、胯、大腿、膝蓋、小腿、踝關節、腳。大家都知道大腿小腿腳是不能運動的。
好,下面來看,假設混元樁站立,這時身子要往左轉。胯、膝、踝的運動。
第一種情況
身胯、膝、踝全部轉過來,這種情況可以嗎?可以傷膝嗎?不會如何傷。但是下盤成了一體。這麼練永遠開不了胯,也就是下盤不分虛實。
第二種:
身左轉,胯左高右低,左膝上收,踝關節跟著轉過去。這種方法可以嗎?可以。傷膝嗎?不傷膝。
第三種:
身轉了,胯擰,膝擰,腳不動。可以嗎?不可以。傷膝。這是一種人練拳型別。腳下跟不上。
這樣練拳膝蓋必傷。也就是有人說的膝蓋不對腳尖。
再來就是老生常談的跪膝了,其實跪膝我個人有不同見解。跪膝是分情況的。如下圖:實腿在前而跪膝是形跪勁也跪。
如下圖:虛步在前,實腿在後引起的實腿跪膝是形跪勁不跪。
(看胯窩練的如何)
為的是不要畏跪膝如畏虎。跪膝引發的膝蓋痛。遠遠不及膝蓋擰來擰去傷害大。
再來一類:晃膝,尤其是在開步時特別明顯。膝蓋里扣,又擺回來。也會傷膝。
要練好逢轉必沉。
————————————————————————
以上是我認為大體幾種常見問題吧。
說的根本是膝不能固定,也就是胯開的不夠,腳又跟不上,只好動膝。膝有何罪,如此折磨。
緩解方法:
站立來回晃膝,讓膝部氣血順暢了。
靠牆靜蹲。
按摩。
祝題主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
17 # 純電動汽車
傷不傷膝蓋? 你可以去陳家溝問問陳小旺等,有沒有做手術?!
姿勢太低,而且有些人還以姿勢低,顯示功力。
旋轉因為要化,胯有時候要繞8字形,一動無有不動,好了,更傷,小腿就是沿著膝關節就是在一個平面內伸屈的,違背這個角度的就傷。負重太多傷,又違背生理結構。。。。
為什麼練武術的就聽太極拳人膝蓋動手術,其他拳種沒有?
-
18 # 六堡品驛
現在十個練太極拳的有七八個傷膝蓋,主要是現在的太極拳越打起像舞蹈了,為了好看將樁壓得低低的,膝蓋如過腳尖,則受到正常壓力的三倍。長期這樣打,膝蓋過快老化,身體壯了,路也走不動了。正確打法,膝蓋不能出腳尖,小腳是與地面垂直的,看下前輩的拳照吧
-
19 # 骨科王健醫生
如果你練習太極拳的方法是正確的,那麼則不會對膝蓋產生傷害。但如果方法是不對的,就不止對膝蓋產生影響了,就會對身體的其他部位也產生影響。因此練習太極拳要有科學的方法作為指引,才不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因為很多人的方法就是不對的,所以在練習太極拳一段時間或者是長時間或者也是短時間內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現象,就在誤以為是練極拳練壞了甚至是練傷了膝關節,其實這是錯誤的猜測和判斷。
太極拳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一,是傳統的體育運動專案之一。它具有鍛鍊身體,增強體魄的作用,這是歷史和科學所得出的結論。因此練太極拳的人如果是沒有病痛的話就可以鍛鍊我們的身體。如果是有病的人,練習太極拳就可以恢復健康的身體。在練習太極拳的眾多人中,許多擁有慢性病的人則透過練太極拳使得身體得到了康復,甚至還可以把陳年的老傷,大小病痛都在你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的到治癒。所以正確的方法去練習太極拳對膝蓋產生傷害是可以忽略的。
一般來說,初學太極拳的人在剛開始的時候凡是出現的所謂的疲勞性痠痛,都只是暫時的,那麼就對肌肉進行拉伸放鬆一下,多次嘗試放鬆,然後堅持練習,並且休息到位。經過一定的休息後我們拉傷的肌肉的疼痛感就會減輕和自行恢復了,所以不用擔心。
然而用不科學的指引、不規範的動作、不正確的方法去練習太極拳就會對膝關節產生磨損、然後嚴重的會有積液、甚至是腫脹等,就很難康復了。出現輕度的病患的不但影響習拳練拳,而且會對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進行影響,嚴重的話也許可能會致殘。因此就要用正確的方式去練習太極拳,才會取得良好的鍛鍊作用,不然就會適得其反。
-
20 # 九五太極養生
在這裡先糾正大家一個錯誤觀點,就是練太極拳不會傷膝蓋,反而會更好的保養四肢關節,使之更加靈活,堅韌有力!
所以,太極拳練習絕不是大家認為的照貓畫虎,練練架子那麼簡單,沒有達到養生的目的,反而讓自己身體受到傷害!就像國標二十四式太極拳一樣,雖然簡單易學,可以很好的普及宣傳推廣太極拳,但是要想按照傳統的太極拳要求正確的練習它,可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那麼,如果沒有正確的練功心法,動作要求,尤其是成年人才開始學習太極拳的人,那麼99%的人都會傷膝蓋的!更不用說養生了!
現在很多所謂大師,教練,師傅們貌似專家一樣拿出的解決辦法就是架子放高,膝蓋不過腳尖,膝蓋不可左右亂晃,練太極之前要熱身等等,這些都是表象,其實是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的,原因就是,都不懂的太極拳練習心法,無法從內根本上解決它!
所以你能遇到一個好老師,透過系統的太極拳功法訓練,膝蓋這個問題絕對不會出現,也就是說你都會納悶驚訝,什麼是膝蓋損傷?膝蓋磨損這都會和你無緣的!
有人說,能不能說說方法?其實你想想看如果能用文字三言兩語解決的話,那還會有這麼多人把膝蓋練壞的?!
太極拳現在的普及和推廣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膝蓋的問題,如果能解決了,那麼太極拳養生無敵了,人人都可以堅持鍛鍊下去!
不過最後,我還是給大家一些建議,對於初學太極拳的成年人,不要上來就學套路,可以把套路拆開了,就像八段錦,五禽戲那樣,一個動作一個小節練習!不知道明不明白我的意思?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透過站樁多加體悟身體的間架結構,並且在鬆柔的基礎上鍛練的,最後身體達到整體劃一的感覺了,那麼,你可以行拳盤架了!
回覆列表
很多朋友反映,剛開始練習太極的時候,會感覺到膝關節痠痛。
膝關節受力有著自身特點,站立時膝關節承擔約一倍體重,隨著身體的逐漸下蹲,膝關節屈曲角度變大,承受的壓力也逐漸增加,可達到體重的數倍。
練習太極拳需要膝關節全程屈曲,長期負重,的確對膝關節壓力很大。 膝關節作為人體主要承重關節,本身就會隨著年齡增長,發生功能減退、骨密度降低、骨質增生等老化性的改變,所以大部分老年人都有著或輕或重的關節問題。
當中老年人突然開始練習太極,原本已退變的膝蓋忽然負擔加重,可能會出現軟骨和半月板的磨損加重等損傷,繼而出現骨性關節炎或使已患有的骨性關節炎症狀加重。
某太極拳傳人被確診為骨性關節炎合併關節遊離體,需要關節清理手術,摘除膝關節內的遊離體的事件,的確是有真實發生的。 其實,太極是否會損傷膝關節的問題,多個研究機構都曾做過探討。
2014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總結了幾項研究的結果——總共 314 名膝關節炎患者參加了研究——結論是,太極可以減輕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
2016 年美國研究者比較了每週 2 次的太極或理療(膝關節炎的標準治療的組成部分)對於膝關節炎的療效。研究者招募了 204 名有症狀的膝關節炎患者(平均 60 歲,一大半為女性,一半為白種人)。
12 周後,兩組病人的疼痛、膝關節功能、生活質量均有明顯好轉,太極與理療的效果相似。而太極的練習者抑鬱症狀和整體的生活質量優於理療組。
一年之後,療效仍然持續。 研究者們認為,太極會對膝關節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當然,前提是正確合理地打太極。
如何正確地打太極拳?
太極拳作為一種運動,有運動損傷很正常,它對身體也不是萬能的。如果在運動過程中,出現膝蓋痛的情況,首先想想是不是因為動作不正確、運動時間太長或正處在膝關節炎的炎症發作期造成的。 太極講究隨其自然、天人合一、身心合一,是冥想與緩慢輕柔的運動、深呼吸和放鬆的有機結合,而不僅僅是一套生硬的拳法。
練習太極需要掌握一定的原則和技巧。
下面幾點,可以供朋友們在打太極拳時做參考。
1. 膝關節屈曲角度(大腿跟小腿的夾角)大於 135°,這個角度支撐力比較合理。不要刻意追求動作的到位,下蹲多少度等,因為這些動作對於膝關節軟骨不利。另外還要注意膝關節不要過度外展或內收,如果肌肉力量不足,也不要隨意嘗試單腿支撐的動作,避免因肌力不足造成膝蓋左右搖晃不穩定,而造成扭傷。力所能及,這個度要會把握。 上圖這樣的動作做不來的話,不要強求。下面這樣的簡單動作,一樣可以有鍛鍊的效果。
2. 老年人練習太極,次數不要過多,時間不要太長。如果剛開始練習,一週兩到三次,每次一個小時左右就足夠了。
3. 如果發現膝關節疼痛,要科學分析原因,是動作不標準、是過於勞累還是膝關節炎犯了。及時調整,注意勞逸結合,就會慢慢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