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丞相說史

    太平天國運動勢頭正盛時,咸豐設立江南江北兩個大營,主要是八旗、綠營兵組成,統兵將領也都是琦善等滿人,沒錯,就是替代林則徐去廣州的琦善。

    這時,曾國藩正在組建湘軍,琦善等人的江南江北大營被太平軍搗毀後,曾國藩和左宗棠等人自然是機會來了,具體來說,小丞相認為他們振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湘軍從此可以大展身手。太平天國運動盛行時,八旗兵和綠營兵早已經毫無戰鬥力可言,所以江南大營才會這麼快就會被太平軍搗毀。

    此時,曾國藩的湘軍已經初見規模和形成戰鬥力,八旗兵和綠營兵雖然戰鬥力弱爆,但是人數畢竟還這麼多,咸豐還是很重視的。因此湘軍暫時還沒有上場的機會。江南大營被搗毀,意味著八旗兵和綠營兵徹底失敗,湘軍就派上用場了。

    2.曾國藩、左宗棠自身來說,有了展現能力、報效朝廷的平臺。

    曾國藩和左宗棠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影響很深,有著強烈的建功立業的理想,太平天國運動之前,他們沒有機會,太平天國運動正好讓他們有了一個很大的平臺,此時可以躍躍欲試了,正中下懷。

    太平天國運動幾乎危及清朝統治根基,最瘋狂的時候都已經快打到北京,所以咸豐和高層統治者非常驚慌,恨不得趕快鎮壓。而琦善、向榮等領導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沒有鎮壓住,剛好就給曾國藩和左宗棠機會,展現自己的卓越能力。

    而湘軍登上歷史舞臺,也在客觀上產生了一個結果,那就是漢族官員開始進入清朝統治高層,支撐著清朝的江山大廈。

    以上就是小丞相的觀點。

    喜歡就關注[小丞相123](๑>؂<๑)

  • 2 # 陶短房

    您的說法是有一點問題的: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庚申十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當時“倍感振奮”的只有曾國藩,左宗棠彼時正是人生低谷,以四品卿銜在曾國藩幕府中打雜,還輪不到他去“振奮”這麼一把。

    曾有業餘愛好者斷言,江南大營是旗人當家,清廷囿於滿漢偏見扶植江南大營,排斥曾國藩,這實際上是很不確切的:江南大營的第一任統帥向榮並非如某些人所理解的是旗人,他原籍四川大寧,寄籍甘肅固原,是不折不扣的漢將;繼任的和春雖是滿洲正黃旗人,太平軍興後他的軍旅生涯卻是從綠營起家,歷任湖南提標中軍參將、永綏協福將、綏靖鎮總兵、江南提督,向榮死後循資歷成為繼任統帥,在咸豐八年兼管原江北大營各部前,江南大營轄內旗兵成分是很少的。

    而在江南大營被二次攻破前,與曾國藩不睦的也並非僅僅是旗籍大員:固然,他在湖北和荊州將軍官文不睦,和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也算不上和睦,但最早和他發生衝突的卻是湖南提督鮑起豹,是如假包換的漢人(安徽六安州人,直接和鮑起豹衝突的湘軍將領塔齊布反倒是湘軍中屈指可數的旗人),此後他在江西和巡撫陳啟邁關係惡劣,陳是湖南武陵人,他費盡心力趕走陳啟邁,換來的沈葆禎和他私交原本不錯,但兩人在公事上仍然齟齬不斷——沈葆禎福建侯官(福州)人,還是林則徐的女婿。此外,他和安徽巡撫袁甲三也不和,袁甲三河南項城人,是袁世凱的叔祖父,當然同樣是漢人。

    很顯然,清廷和曾國藩之爭並非滿漢之爭,而是“體制之爭”:清廷希望恪守“方面大員不掌兵、掌兵者不當方面大員”的“祖制”,所謂“不掌兵”不是總督、巡撫不能帶兵打仗,而是朝廷跨省調動、組建用於野戰和圍剿的主力兵團,只能由帶欽差大臣但不帶戰地督撫職務的大員統帥,以免他們既管軍、又管民,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就是遵循這樣的體制建立的:江北大營自琦善至德興阿,歷任統帥幾乎都是旗人,所屬軍隊、將領則旗漢兼用;江南大營兩人主帥一漢一旗,所屬將領、軍隊則以漢人為主,但不論琦善、和春、向榮、德興阿,他們都不能被任命為江南各省的總督、巡撫(有被任命為這些地方將軍、提督等武職的),也就是說,這是一支由清廷從中央委派大員直接指揮的野戰軍,他們的後勤可以仰賴厘金和地方調撥,但總成仍然是朝廷,和戰地各級封疆大吏、地方官沒有直接關係。

    而湘軍最初也是這樣一種性質的野戰軍(雖然它的組成是勇營而不是八旗、綠營),其統帥和各級“將帥”有朝廷授予的各種官職(文職多是虛銜),而最高統帥曾國藩則以在籍侍郎、欽差大臣的名義領導全軍,其後勤、與地方政府關係一如兩大營。

    但從一開始曾國藩就不滿意這種體制,他希望踢走清方各級行政地方官,用湘軍系統的各級將帥取而代之,甚至希望“虛化”清朝的八旗、綠營經制軍,用勇營或勇營化的經制軍取而代之,在他看來,如此則軍政後勤可以在戰區融為一體,從而極大提高戰爭效率和戰鬥力。

    然而對清廷而言,這樣一來清廷世代相沿的、對防範地方割據和軍閥勢力崛起行之有效的一套就完全破產,因此他們一方面在湘軍的戰區千方百計挑唆地方督撫提鎮和湘軍齟齬掣肘,另一方面始終吝於授予湘軍將帥文職封疆大吏,胡林翼因為和官文的密切關係,算是較早撈到一個湖北巡撫,而曾國藩兄弟在湖南、江西、安徽都只能是“客兵”,奧妙就在於此,

    清廷重視江南大營並非因為它是旗人指揮的,而是因為它是符合“祖制”的野戰軍體系,只要江南大營能收“克復金陵,破穴擒渠之功”,清廷就無需滿足曾國藩的胃口,讓這個一心顛覆“祖制”的野戰軍統帥身兼軍政兩方面大權,從而對清朝延續兩百多年行之有效的“居中馭外”、絕對避免地方割據和軍閥坐大的體系構成挑戰和衝擊。

    結果江南大營垮了,太平軍以勢不可擋之勢直下蘇常,而清廷所剩的最後幾支有戰鬥力經制兵,卻不得不北調京畿,去防範英法聯軍的入侵,在這種情況下清廷在應對“發逆”方面只能指望“洋鬼子”或曾國藩這些尾大不掉的軍閥,且不說此時尚與清處於戰爭狀態的“洋鬼子”在江南戰場只願助守上海周圍(因為那是他們利益所在),不願參與對太平軍領土的攻勢行動,即便願意清廷也是不幹的——和經制兵比,湘軍是“外人”,但和“洋鬼子”比他們就算是自己人了。

    依靠倒了,能替代的只有湘軍,接下來清廷只能滿足曾國藩等人胃口,讓他們既當“大帥”又兼任戰區的封疆大吏,想到這點別說曾國藩,換誰都得樂得半夜醒過來幾次——接下來清廷果然實授曾國藩兩江總督,此後其弟曾國荃也當上浙江巡撫,而當時還是他幕僚、只掛著虛銜的左宗棠(四品京堂)和李鴻章(署福建延建邵糧儲道),後來也找到機會成為閩浙總督和江蘇巡撫。

  • 3 # 大城公

    這條題,很好理解。咸豐帝不相信漢族將領,可以肯定地說,咸豐帝不死,曾國藩不起,清朝的局勢只會更加糟糕!

    真正起用曾國藩,授予他“四省總督”的人,是慈禧太后!

    咸豐帝用曾國藩,本來就是“有限權力”:曾國藩是禮部侍郎(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副部長),文官,幫辦團練(招收鄉勇訓練參戰)。曾國藩練兵,糧草、軍備如何解決?沒說。上面只吩咐地方官府協商籌措解決。

    這就是很棘手的事,湖南巡撫(相當於民國省長)沒必要聽曾國藩的,有“多餘糧食”再調給曾國藩。湖北巡撫也一樣態度:行,支援你練兵!等有“多餘糧食”一定給你運去!

    (湖南曾國藩故居)

    “多餘的糧食”?什麼時候有?難說。而曾國藩沒權命令地方總督、巡撫,他是“客軍”,強賓不壓主,這其中的難處、苦頭讓曾國藩嘗夠了!

    後來,湘軍出征,總算建立戰功,咸豐帝就讓曾國藩署理(代理)湖北巡撫,掛兵部侍郎銜。但是,咸豐帝對漢人掌握兵權還是處處防範,況且湘軍只是“地方保安部隊”,朝廷的正規軍還是江南、江北大營的部隊!

    曾國藩的湘軍,始終擺脫不了“庶出”地位,是“二奶生的孩子”。朝廷的糧餉、裝備首先補充江南、江北大營!不會給曾國藩!

    任何一支軍隊都希望成為主力部隊!曾國藩的湘軍也不例外。

    有江南、江北大營的清朝正規軍存在,湘軍就很難上位,曾國藩始終被打壓!

    等到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曾國藩和左宗棠當然高興!因為清廷在江南地區的軍事主力就剩下湘軍了!

    史料記載:

    咸豐十年(1860年)2~5月,太平軍策劃實施攻破江南大營的戰略,4、5月間,江南大營被攻破!曾國藩卻有戰功:擊破陳玉成於太湖。

    兩江總督何桂清見形勢危急,放棄常州而奔上海,導致蘇州、常州失陷。

    咸豐帝大怒,處分何桂清。4月,任命曾國藩馬上趕赴江蘇,並先行賞加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到6月,咸豐帝見江南無人可用,形勢危殆(其時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圓明園),只得下旨實授曾國藩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7月,又命皖南軍務歸曾國藩督辦。

    咸豐十一年(1861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皇帝駕崩。

    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9月25日,曾國藩移住安慶。12月20日,慈禧下旨,加曾國藩太子太保銜,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督、總兵以下文武官員悉歸曾國藩節制。

    ……如果江南大營不被太平軍攻破,如果英法聯軍不火燒圓明園,如果清朝局勢不危急,哪有曾國藩上臺表演?

    曾國藩做四省總督,隨即舉薦左宗棠出任浙江巡撫,舉薦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慈禧照準。

    清軍江南大營被摧毀,清朝得益者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他們心裡高興是肯定的!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應用中草藥治療癌瘤學科20年

  • 4 # 關河南望

    853年3月,洪秀全率領太平軍攻克了江寧(今南京市),改名為天京,定為太平天國都城。

    為了收復南京,咸豐皇帝在南京城外駐紮了兩支部隊,一支由欽差大臣向榮率領,在南京城東孝陵衛駐紮,號稱江南大營;另一支由欽差大臣琦善,在揚州城外駐紮,號稱江北大營。

    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當然被太平軍視為“眼中釘”。1856年,太平軍名將秦日綱揮師出征,先後攻破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咸豐皇帝氣急敗壞,不甘心失敗,又命令欽差大臣和春與德興阿分別重建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

    1858年9月,太平軍後起之秀陳玉成、李秀成雙雙出馬,一鼓作氣擊破江北大營。此後,江北大營不再重建。此後,清軍留在南京城外的堡壘,就剩下江南大營了。不過,當時清軍有張玉良率領的1萬多精銳部隊,實力不容小覷,太平軍不敢輕易下手,反而被江南大營攻佔了戰略要地江心九洑洲。

    在江南大營的步步緊逼下,太平軍當然不會坐等滅亡。1860年春天,在幹王洪仁玕的建議下,李秀成率領一支軍隊,前往攻擊杭州。杭州防務空虛,顯然不能抵擋李秀成的進攻。咸豐皇帝為防止杭州落入太平軍手中,下令和春派遣一支勁旅,援救杭州。

    和春無奈之下,派張玉良率領1萬多人離開江南大營,星夜奔赴杭州。這正好中了太平軍“圍魏救趙”的計策。李秀成見張玉良的主力部隊離開江南大營,當即急速從杭州回軍,與早已準備多時的陳玉成、楊輔清、李世賢等部一起,圍攻江南大營。和春抵擋不住,只好逃跑。江南大營被太平軍徹底掃蕩一空。李秀成等人趁勢而下,連下蘇州、常州等城市,第一次控制了江南財賦重地。

    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摧毀後,正在全力圍攻安慶的湘軍曾國藩、左宗棠等人並沒有一點難過和同情的反應,而是倍感振奮。原來,在左宗棠看來,江南大營根本就沒有能力平定太平天國。太平軍將江南大營徹底搗毀,反而能夠讓後來人放手去幹,對於湘軍來說是天賜良機。

    此外,江南大營被摧毀後,那些反對曾國藩的勢力,頓時土崩瓦解。這樣一來,一直對曾國藩不滿意的咸豐皇帝,不得不將平定太平天國的希望,全部寄託到曾國藩身上。

    1860年4月,咸豐皇帝命令曾國藩賞加兵部尚書銜,署兩江總督。6月,實授兩江總督。曾國藩終於成為了掌握地方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了。

    僅如此,由於太平軍攻入了浙江和江蘇等地,讓咸豐皇帝心急如焚。咸豐皇帝要曾國藩分兵救援浙江和江蘇,曾國藩不願意,只是安排左宗棠和李鴻章分別募集軍隊,前往浙江和江蘇。

    於是,湘軍勢力又控制了江南一帶,最終形成了湘軍“尾大不掉”的後果。這一切,都是從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開始的。

  • 5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1860年5月,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得知此信,湘系領袖均倍感振奮。左宗棠甚至直言不諱:“天意其有轉機乎?”

    曾國藩、左宗棠如此興奮,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他們當受氣小媳婦的日子終於結束了。

    被壓制的湘軍

    1854年,湘軍攻陷武昌。咸豐大喜過望:“沒想到曾國藩這個書生竟然能建如此奇功。”

    祁雋藻提醒到:“曾國藩一個在籍侍郎,居然能一呼而起,從者萬人,恐怕不是國家之福。”

    咸豐沉默了。

    如此,原本要給曾國藩的湖北巡撫也不給了。曾國藩“不獲大行者七、八年”。

    咸豐的顧慮,是歷代統治者普遍存在的。

    歷代統治者要集權,首先就是要集軍權。

    也就是說:“朝廷的兵”,一定要佔據主導地位。

    比如綠營,兵為土著,將由朝廷選拔。士兵不以將領的去留為轉移,因此,不會出現兵為將有的情況,朝廷牢牢控制軍隊。

    而湘軍就不同了。

    湘軍的統領是曾國藩選拔的,統領選拔營官,營官選拔哨牟,什長由哨牟挑選,兵丁由哨牟挑選。如此,一級級選拔下來,湘軍本質上成了曾國藩的私人力量。

    歷代統治者對這兩種軍事力量的原則,都是“居重馭輕”。

    以經制兵為重,駕馭湘軍這樣的非經制軍。

    因此,這些年,朝廷一直把希望寄託於江南、江北大營,對曾國藩和湘軍,則一邊利用,一邊壓制。

    這種壓制,主要是兩個方法。

    1、財政上卡脖子。

    如果“兵為將有”,而經濟上也能獨立的話,那這支軍隊就真的成軍閥了。

    因此,湘軍的主要人物多未獲得地方實權。

    曾國藩求巡撫不可得,左宗棠、李鴻章更是長期擔任幕僚。

    只有胡林翼,靠傍大腿,做了湖北巡撫。

    財政上被別人卡脖子,曾國藩這些年沒少受地方官的鳥氣。

    2、壓制湘軍領袖。

    曾國藩在籍守制期間,胡林翼等人多次奏請起用,均為朝廷拒絕,曾國藩幾乎為朝廷拋棄。

    直到1858年,石達開進入浙江,浙江旁邊的江西湘軍不肯受朝廷官員指揮,朝廷才以曾國藩辦理浙江軍務。

    在江南大營崩潰前,曾國藩始終不被授予督、撫重任,不得其志!

    江南大營的崩潰意味著大清只能依靠湘軍

    大清經制兵雖多,但當時能指望的不過4支:江北大營、江南大營、勝保部、僧格林沁部。

    勝保,人稱“敗保”,戰績一直不佳,已經被邊緣化。(後來在張家灣、八里橋被英法聯軍重創)

    僧格林沁所部,因北方受英法聯軍威脅,主要部署於京師附近。(後來在八里橋被英法聯軍重創)

    江北大營則在1858年就大敗,損失慘重。1859年,江北大營已歸和春節制,事實上已併入江南大營。

    因此,江南大營的崩潰,意味著:朝廷已沒有可依靠的經制兵。

    朝廷要想鎮壓太平天國,就只能依靠湘軍!

    小媳婦受氣的日子,結束了。

    湘淮系的大發展

    曾國藩、左宗棠的預計是完全正確的。

    此後,湘淮系被放飛。

    曾國藩,此前求為督撫不可得,江南大營崩潰後,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次年又獲得節制東南四省軍事的權力。

    左宗棠,1859年時,還險些在官場的鬥爭中性命不保,1860年,組建楚軍,1861年,被任命為浙江巡撫,督辦軍務。

    其他如李鴻章等人,也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迅速崛起!

    總的來說,江南大營的崩潰,意味著朝廷只能暫時放棄“居重馭輕”的原則和狹隘的民族偏見,依靠湘軍、淮軍這樣的非經制軍。

    湘軍、淮軍由此迎來了膨脹期。

    這,正是曾左振奮的原因。

    雖然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後來基本上保持了對大清的忠誠,但非經制軍的膨脹,仍然對此後的大清政局,乃至整個近代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6 # 這些歷史要讀

    這問題實際所反映的,是清朝中央和地方漢族實力派官員之間的軍事主導權之爭。

    在天平天國運動前期,清廷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在天京城(南京)附近集結了兩支頗具戰鬥力的野戰軍團,分別由兩名欽差大臣統領。其中,由向榮統領,駐紮在南京城東孝陵衛的軍隊,就是“江南大營”;而另一支由琦善統領,駐紮在揚州城外的軍隊,則是“江北大營”。

    “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對清朝中央而言至關重要。

    首先,是因為戰略意義十分重大。“江北大營”可從北面威脅天京,阻擋太平軍北上威脅京畿要地,同時還肩負著監守大運河運輸線,庇護兩淮一帶的鹽賦重地的重任。而“江南大營”離太平天國的心臟天京最近,是太平天國最主要的軍事威脅,同時也肩負著遮蔽蘇杭財賦區的重任。

    其次,是因為“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的性質,不同於曾國藩所組建的湘軍。後者屬於地方武裝,由地方漢族實力派官員自行組建;而前者則直屬於清朝中央,是直接聽命於咸豐皇帝的軍隊。要知道,在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南方、各省官軍雪崩式潰敗之際,“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這兩支僅存的、尚具戰鬥力的直屬軍隊,可是清朝中央在南方最後的軍事存在了。

    因此,隨著“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相繼被太平軍圍殲,在華東地區和中南地區便再無直接聽命於清朝中央的軍隊,也就宣告著清朝中央在南方軍事存在的喪失。

    這對清朝中央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但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這些地方漢族實力派官員來說,卻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為,如此一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軍事主導權就完全掌握在這些地方漢族實力派官員手中。他們便能夠“養寇自重”,並以此來不斷向清朝中央索取更多的政治資源和權力。

    而由於清朝中央喪失了直屬軍事力量,使得其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失去了對地方武裝的制衡力量,最終便導致清末地方武裝力量尾大不掉的局面,先是曾國藩的湘軍、接著是李鴻章的淮軍,再後來就是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以及各地自行編練的新軍。而這也是太平天國運動嚴重動搖清朝統治根基的關鍵所在。

  • 7 # 湘聲話健康

    江南大營的兵力是八旗兵,是當時的主力軍,也是當時朝庭的親兒子,受到清朝統治者咸豐帝的照顧。當時大部分資源都面向江南大營。而湘軍,是民團,是勇。再加上是漢人的武裝,咸豐一直對它懷有戒備。不希望它坐大。但它江南大營失敗後,當時就只有湘軍一支武裝能與太平軍豐抗衡了,那麼,咸豐如果不想清朝滅的話,就只能支援湘軍,那麼相對應的各種資源會倒向湘軍。所以曾國藩才會感到振奮。因為,發展了近十年的湘軍,迎來了大發展的時期了。

  • 8 # 歷史茶坊

    1860年3月,忠王李秀成耍了一記精彩絕倫的“調虎離山”之計,在進軍浙江時率精兵七千餘人奔襲省城杭州,浙江巡撫羅遵殿緊急向朝廷求援。咸豐帝唯恐失去杭州財源重鎮,急召江南大營統帥和春速速發兵,救援局勢危急的杭州。

    總兵張玉良率一萬三千人從孝陵衛趕赴杭州,李秀成收到線報,主動率軍連夜撤出,抄小路返回天京,在安徽建平(今郎溪)會合輔王楊輔清、侍王李世賢、右軍主將劉官芳、定南主將黃文金、平西主將吳定彩、求天義陳坤書等參加的軍事會議,共同商定分東西兩路解救天京之圍的計劃。

    西路大軍在楊輔清、黃文金的率領下從雨花臺方向發動進攻,劉官芳、陳坤書從高橋門方向穩步推進。東路大軍由李秀成、李侍賢兄弟統率,從句容、淳化等地猛撲江南大營,英王陳玉成也從皖北渡江來援,各路大軍於4月底會合於天京外圍,兵分五路向江南大營發起猛烈進攻,經過9個晝夜的激烈交戰,江南大營被太平軍徹底摧毀,驍將張國樑死於丹陽,統帥和春斃命於滸墅關。

    太平天國攻佔南京僅僅8天后(1853年3月27日),從廣西一路尾追的清將向榮便在城外孝陵衛建營築壘,建立了江南大營。4月16日,欽差大臣琦善在揚州外圍建立江北大營。江南、江北大營自建立以來便受到清廷的倚重,千方百計地供應餉銀、軍械等軍需物資,咸豐帝把蕩平長毛的希望寄託在這兩座大營身上。

    1856年,太平軍第一次攻破江南、江北大營,隨即便發生因內訌而自相殘殺的“天京事變”,清廷趁機於1858年重建江南大營,強徵數萬民夫,於天京城外挖掘了一道深達兩丈、寬三丈餘的長壕,綿亙百餘里,稱為“萬里長濠”。顯而易見,重建後的江南大營比此前更加穩固,實力大為增強,沒想到,卻被李秀成率太平軍再度攻破,苦心經營數年的大營頃刻間灰飛煙滅。

    江南大營的再次覆滅為何會讓曾國藩、左宗棠倍感振奮呢?

    一、正規軍與雜牌軍的對壘

    駐守江南大營的清軍是綠營兵,眾所周知,清朝的正規軍分為兩種型別,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是清朝皇室的嫡系部隊,戰鬥力強悍,武器裝備精良,但人數較少,大多駐紮在京師附近以及全國各主要城市。綠營兵是清朝收編投降的明軍和漢人組建的武裝力量,以綠旗為標誌,因而被稱為綠營。綠營兵和八旗兵做為朝廷正規軍,軍餉和裝備統一由朝廷劃撥,也被稱為經制之師。

    曾國藩組建的湘勇是民兵組織,本來只在湖南境內幹些捉拿亂黨、剿滅土匪的雜活。湘勇是地方政府組建的臨時性武裝,餉銀、裝備由地方供應,朝廷沒有專項經費。用一句俗話來概括就是:八旗、綠營是親孃生的,湘勇、淮軍是後孃養的。

    綠營官兵的腐化墮落給民兵組織湘勇創造了絕佳機會,在太平軍西征進入湖南期間,湘軍悍將塔齊布在湘潭大敗林紹璋率領的太平軍,取得十戰十捷的輝煌戰果。這一戰不僅挽救了因靖港兵敗而跳江自殺的曾國藩,更重要的是重挫了太平軍的鋒芒,使朝廷看到了戰勝長毛的另一股力量。

    此後,曾國藩率湘勇克嶽州,復武昌,收回了湖南、湖北的大片領土,但在咸豐帝心中始終沒有把蕩平長毛的希望寄託在湘勇身上。直到江南大營第二次被太平軍搗毀,湘勇才成為朝廷賴以剿滅長毛的主要力量。

    二、曾國藩內心的怨憤

    曾國藩是咸豐帝委任的湖南團練幫辦大臣,是湘勇的建立者和最高統帥,然而曾國藩棄筆從戎後的仕途之路卻遠不如在朝為官之時。1838年,曾國藩考中進士,入朝為官後創造了十年七遷,連升十級的驚人速度,然而自建立湘勇後可謂是裹足不前,一直掛著有名無實的兵部侍郎銜,就連一個能給湘軍提供軍需給養的實權巡撫都沒撈著。為此,曾國藩心裡始終窩著一團火,在江西戰事失利的情況下和巡撫陳啟邁、文俊都鬧得非常不愉快。

    江南大營被摧毀後,兩江總督何桂清臨陣脫逃,奔赴上海。咸豐帝震怒,下旨撤職拿問,兩江總督的位置就此空了出來。不久後,曾國藩便接到賞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的上諭。儘管是一份“遲來的愛”,卻依然令曾國藩大為感動,兩江總督位高權重,官居一品,讓曾國藩任江督,實際上說明朝廷已經對綠營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全部寄託在湘勇的身上。作為湘勇最高統帥的曾國藩,朝廷對他的倚重也必然日趨加深。

    果不其然,攻克安慶後,曾國藩賞加太子太保銜,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這是清朝授予漢族官員權力到達巔峰的特殊榮耀。

    三、左宗棠的絕佳機遇

    江南大營被毀之時,“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左宗棠正以四品京堂候補的身份,在曾國藩麾下幫辦軍務。左宗棠才高八斗,心高氣傲,鄉試中舉尚在曾國藩前而,卻沒料到會試屢屢受挫,最終成為深受巡撫駱秉章倚重的幕友,湖南官場上著名的“左都御史”。

    據說,駱秉章聽聞撫署轅門前傳來炮聲,問身邊的隨從出了何事,隨從回答是左師爺在拜發軍報,駱秉章聽後徐徐說道:“去,把軍報摺子取來。”駱秉章是湖南巡撫,按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湖南官場戲稱左師爺為“左都御史”,是說他的權力比巡撫還要大。

    左宗棠與永州鎮總兵樊燮因言語交惡,湖廣總督官文上奏彈劾左為劣幕,咸豐帝下旨徹查,幸虧湖北巡撫胡林翼、同鄉郭嵩燾設法搭救,託內閣學士潘祖蔭上書辯白,留下了著名的“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也”之名句。

    不甘久居人下的左宗棠一直想招募兵勇,另立一軍,江南大營二次崩潰給他創造了絕佳的機會。左宗棠回到湖南,募集5000湖湘子弟,建立“楚軍”,開赴安徽、江西,與太平軍交戰,立下赫赫戰功,升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等職。

    老子曰“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凡事都有利有弊,福禍相依,對於清廷來說,江南大營的毀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朝廷苦心經營多年的成果毀於一旦。可對於曾國藩、左宗棠來說,正是由於江南大營的毀滅,才促使他們走上了晚清政治舞臺,成為朝廷倚重的社稷干城,國之柱石。因而,當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搗毀的訊息傳來之時,他們最初的痛心之餘,代之而起的卻是倍感振奮之情!

  • 9 # 盛夏一抹清涼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滿清朝廷的武裝起義,後建立“太平天國”,太平軍就是太平天國的武裝力量。

    太平天國建立後,迅速席捲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底層的窮苦大眾紛紛加入到太平天國,這讓清廷感到既震驚又害怕,匆忙之中調集大軍圍剿太平天國。

    而鴉片戰爭以後逐漸崛起的漢族地主階級武裝成為了清廷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力量。在一開始,曾國藩等漢人武裝也是節節敗退,那麼為什麼太平軍搗毀江南大營後,曾國藩很振奮呢?

    這大概有兩方面原因,一則是因為江南大營被攻破,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會被重用,二則是以洪秀全的多疑,太平天國內部勢必會生亂,這對於曾國藩來說是個好訊息,三是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有了喘息之機。

    攻破江南大營

    1853年底,在太平軍主力投入北伐和西征戰場的時候,清軍開始在天京外圍囤積兵力,構建江北、江南兩座大營,並對天京發動不間斷的進攻。為改善天京處境,楊秀清決定從西征戰場抽調部隊,摧毀兩座大營。

    1856年2月,燕王秦日綱破江北大營。連月征戰下,這支部隊十分疲勞,破江北大營後秦日綱本想率兵迴天京休整,但楊秀清考慮到江南大營勢孤,應一鼓作氣將其攻下,於是嚴令秦日綱繼續進攻江南大營,即使陳玉成、李秀成申述也沒能動搖他的決心。1856年6月,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威脅天京長達3年的江南、江北兩座大營終被摧毀。

    1856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楊秀清聲望一時無兩,集教權、政權、軍權於一身的他實質上已經是太平天國的最高統治者 ,這也為日後埋下了隱患

    內部生亂——天京事變

    天京事變是由洪秀全策劃的血洗楊秀清東王勢力的事件,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之間發生的一次公開的分裂。 天王洪秀全在天京事變後實現了“政教合一”,但使太平軍元氣大傷,並喪失了乘勝殲滅敵人的有利時機,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自1853年建都天京後,楊秀清頻繁使用代天父傳旨的特權,其中大多是為了處理內部矛盾,排擠異己。

    1856年8月,在指揮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楊秀清以此大功為由,假借代天父傳旨,要求洪秀全把他由“九千歲”加封為“萬歲”

    以此事為引,內官統領陳承瑢向洪秀全告密,說楊秀清要謀朝篡位。洪秀全得知後立刻派出密詔,讓領兵在外的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等人返回天京誅殺楊秀清。

    1856年9月2日,天京事變爆發,韋昌輝乘夜率三千兵眾突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家屬、部眾幾乎盡遭屠戮。

    曾國藩顯然是算準了洪秀全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因而攻破江南大營後如日中天的楊秀清是洪秀全所不能容忍的,時間一長,勢必生亂。

    儘管天京事變並未損傷太平天國的軍事實力,但是,精神和思想層面的損失才是最嚴重的,天京事變的惡果不是軍事兵力的銳減和戰鬥力的下降,也不是土地的喪失,而是神話宗教體系的崩潰。由此帶來的是太平天國戰鬥力的急劇下降,這是曾國藩樂意見到的。

    時機不對

    太平軍先後攻破江北、江南大營,打破了清軍對鎮江的圍困,拔掉了威脅天京的兩個釘子,大大改善了天京的處境。太平軍這一重要的軍事行動,是集中了各戰場的主力進行的。

    它雖然取得了相當大的勝利,但從戰爭全域性來看,在進攻時機的選擇上並不十分恰當。因為,在西征軍正由節節退卻轉入勝利反攻的時候,驟然將主力抽出,使湖北、江西戰場停止了對敵人的進攻,特別是放過了處於垂敗狀態的曾國藩湘軍,這不能不說是指導上的失策。

    緩過勁來的清廷重建了江北和江南大營,曾國藩的湘軍也慢慢恢復實力,終於在1864年攻破了天京城,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

  • 10 # 活在當下1991

    一句話,因為他們感到屬於他們的時代要到來了!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江南大營。江南大營是指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清王朝為防止太平軍向南發展,屠戮富庶的蘇杭賦稅重地而在天京南面設定的重兵阻攔集團。

    清朝當時的國家正規軍是八旗和綠營。八旗因人數較少,只能駐紮在各地,所以江南大營的主力基本是綠營軍,這是是清王朝得以依仗的軍隊。曾國藩左宗棠創辦的“湘軍”,“楚軍”屬於地方團練,當時屬於民兵,雖然同太平軍英勇作戰,並屢立戰功,但並不受清王朝重視,甚至可以說是飽受猜忌。1854年10月曾國藩率部攻克武昌,朝廷因功賞其湖北巡撫一職,但隨即又予以取消,令曾氏很長時間都憤憤不平。曾國藩在長沙組建團練之初,更是因為軍費,待遇的問題同長沙城內駐紮的綠營軍隊發生摩擦乃至發生械鬥。曾國藩當時雖然痛恨綠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但也只能委屈求全,將湘軍開出長沙城外躲避。

    1860年太平軍二次擊破江南大營,統帥和春戰敗自殺,對抗太平軍的綠營主力基本灰飛煙滅,太平軍迅速向南發展,攻佔大量東南富庶之地。縱觀當時圍剿太平軍的主要軍事力量,只剩下的曾國藩的湘軍能堪大任。咸豐皇帝只好把剿滅太平天國的重任寄託於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之前在湖南巡撫駱秉章處做幕僚時更是贏得了,“朝廷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更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的美名。這樣朝廷就不得不對曾,左二人加以重用。事實也正如他們所料,不久曾國藩就頂替,因棄城而逃被咸豐帝革職查辦的何桂清,出任兩江總督一職,並加賞兵部尚書銜,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左宗棠也被授以四品京堂候補,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

    太平天國時期的兩江總督的重要性可以說是天下第一。兩江總督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他的下屬處有三省巡撫外,又有漕運總督,河道總督。江寧蘇州二織造,鹽政使,提督學政以及布政使,按察使等數十大吏。即是清王朝的財富重地也是人文薈萃之區。有此雄厚的財力,人力支援,再加上曾、左二人又是有思想抱負,做大事之人,從此就在晚清歷史上開啟了屬於他們的時代!

  • 11 # 桃花一九二七年秋

    太平天國殺到南京,八旗兵其實是毫無卵用綠營作為清朝唯一倚重的正規軍在南京旁邊建立了江南大營,就是為了圍困太平軍,以圖尋機消滅。

    而曾國藩和左宗棠他們所招募的鄉勇,也就是所謂的雜牌軍當時在清廷眼中是不是毫無地位的。沒軍餉,沒武器,完全自己搞。就像電影《投名狀》中龐青雲帶著趙二虎的雜牌軍打贏了就搶,糧食、女人、和軍餉!

    所以當江南大營被攻破時左宗棠曾國藩笑了。這樣如此一來,清廷依仗的只有自己的部隊了!那麼自己的分量在朝中越來越大。

    可想而知從湘軍後來出來的人物哪一個不是封疆大吏:左宗棠,李鴻章…

    從前是靠邊站聽訓的人物,現在變成了實力派,朝廷想幹什麼事不得不得重新考慮這些人物各方面的情況!

    就像一公司,幾個實力經理萬一撂挑子了,董事長就拜拜了!

    指出一點,從湘軍到淮軍李鴻章再到北洋…直到民國初北洋系軍閥控制著政權,再後來分裂個大軍閥混戰直到新中國建立!從太平天國開始這一百年,也就是說太平天國造就了民辦軍隊的行成。影響了中國一百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窮人就要折騰,折騰對了就成了富人,折騰不對大不了還是窮人”,這句話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