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陪伴者

    漫談戰略家與戰術家!!!

    1、戰略家是長跑冠軍,而戰術家則是短跑冠軍。

    戰略家像長跑冠軍那樣不在乎一時得失,他們需要的是堅定不移的目標,長遠的計劃,高遠的眼界,以及深邃的智慧。戰術家像短跑冠軍那樣,短時間內爆發出高超的計謀,來應對當下的各種問題。

    2、戰略家是統帥,而戰術家則是將軍。

    戰略家是統帥,他們不需要與敵人面對面的搏鬥,卻要掌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本領,他們做任何事都從大局出發,考慮的是事態發展的未來趨勢;戰術家是將軍,他們攻必克戰必勝,在戰鬥中計謀百出,精妙絕倫,他們是統帥的一把利劍。戰略家考慮的重點是未來的格局,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未來格局,從而取得戰略優勢;戰術家考慮的重點是當下的時局,解決當下的局勢乃是重中之重。

    3、戰略家是指路人,戰術家是領路者。

    戰略家就像指路人一樣,告訴你路怎麼走,往哪個方向走才是正確的,他們是指路明燈,讓屬下看到了未來的藍圖。而戰術家則是帶路人,跟我們一起走過千山萬水,帶領我們一起克服種種困難,他們是天生戰士,給部下帶來了勇氣和信心。

    4、戰略家是企業老闆,戰術家是職業經理。

    戰略家不一定都去一線戰鬥,就像老闆一樣,他們要做的如何面對風雲變幻的未來,他們是團隊的核心,他們是路線的規劃者,他們關心的是團隊的走向和團隊的凝聚力,他們是夢想的創造者,他們能自己的理念貫徹到團隊中,從而為此奮鬥不已。戰術家更想職業經理,他們用自己的執行力管理好和帶領好整個團隊,他們用自己謀略戰勝每個對手,他們是最強的執行者,他們帶領別人一起追求夢想。

    5、戰略家是領袖,戰術家是領導。

    戰略家格局、眼界都要比戰術家高且遠,他們看的是天下格局,他們觀的是未來趨勢。他們給我們繪畫藍圖,他們給我們貫徹使命,他們收買的是天下人心。在戰略家的理念中: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伐謀為上,攻伐為下。他們為天下人創造夢想他們以天下為己任,他們領導的是人心。戰術家領導的人,他們能在瞬息萬變中抓住戰機,他們用自己的威望征服屬下,用自己的謀略戰勝對手。他們能在每個戰役完美的展現自己的才能,而後去完成自己的任務。

    現在講講戰爭中的幾個戰略家。

    第一個是毛澤東。他一生幾乎沒用碰過槍支,卻用自己的智慧為新中國開闢了一條光明大道。他一生制定了很多戰略指導。比如農村包圍城市!先佔領農村,再從農村包圍城市。在當時中國實情,很多大城市都被國民黨佔領,如果想直接從國民黨的手中奪取大城市,幾乎是不可能,因為當時共產黨的實力遠遠比不上國民黨。所以,只能在農村站穩腳跟,壯大自己的實力後方可與國民黨一決雌雄。再比如長征!在錯誤的指揮路線下,共產黨幾乎走到了亡黨的邊緣。於是他提出長征偉大的戰略轉移,從而把共產黨從鬼門關拉了回來,從此奠定了自己的領導地位。

    第二個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方針:第一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建立穩固的根據地;第二步,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穩定後方,做好內政外交上的準備;第三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北定中原,成就霸業。正因為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戰略方針,才有了後來劉備有資本與曹、孫兩家的鼎力之勢。

    第三個是劉伯溫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千萬別小看這九個字的戰略方針,就因為這十二個字的戰略方針讓朱元璋的起義軍脫穎而出,最後奪取天下。尤其是“緩稱王”更是高明,在當時元朝軍隊看到哪個義軍稱王就打誰,因為這是對朝廷的蔑視和挑釁。而別的義軍也將稱王的義軍當做眼中釘,肉中刺。這樣有面對元軍的打壓,有面對義軍的排擠,就成了眾矢之的。因此“緩稱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於是,有人就這樣設想:假如戰略家與戰術家對決,誰會是贏家?這個很難說,但是如果戰術家想要打敗戰略家一定要速戰速決,時久必敗;如果戰略家想要打敗戰術家一定要以退為進,勢成而謀動。戰略家與戰術家對決,勝敗則取決於誰更有毅力,誰更有耐心,比拼的是做人的功力!

    現在用一個軍事上戰術家與戰略家的對決例子來說說

    韓信與項羽的對決。有人說項羽沒有軍事才能,那純屬扯淡,如果沒有軍事才能,他如何在鉅鹿之戰中用五萬的楚軍打敗四十萬的秦軍,他又如何在彭城之戰中用三萬楚軍戰勝劉邦聯軍五十六萬。所以,項羽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戰術家。但是,面對韓信的戰略家,他最終落敗了。

    韓信向劉邦獻出了“三秦之策”的戰略部署。劉邦聽了很高興,安排部署並執行了他的戰略。漢二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漢軍東出陳倉,開始了平定三秦的征戰。事實證明,韓信的“三秦之策”的戰略部署是合理也是可行的,漢軍出其不意地出三秦後,很快打敗了被項羽倚以重任的章邯,佔領了關中,韓信三秦戰略獲得圓滿成功。隨後,在楚漢爭霸的僵持期,韓信又制定了大的戰略:北伐之策。結果韓信在北伐中以摧枯拉配之勢攻破了北方諸國,有效地增加了漢軍的勢力,完成了從戰略上包圍項羽的戰略方針,取得了圓滿成功。而項羽雖然勇猛剛強,也取得了不少區域性戰爭的勝利,但因為缺乏戰略眼光,那些區域性戰爭的勝利對大局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最終敗給了韓信。

    因此,戰術家的特點是快、準、狠,他們用最快的速度達到自己的目的,出手是快、準、狠。而戰略家的特點是穩,先使自己處於不敗之地,而後才去戰勝對手。他們首先要在戰略佈局上佔有優勢,然後才會去奪取區域性上的優勢。他們做任何決定都要服從戰略方針的方向,如果偏離了這個戰略方針,即使是一場勝仗(區域性),他們也會主動放棄。如果動搖了戰略佈局的根本,他們任何手段都會用,哪怕認仇人做乾爹他們也做的出來,因為他們要的是自己能成為最後的贏家。所以,戰略家更懂得隱忍,更冷靜,更有理性,也更懂得偽裝,看得更長遠。他們才是大智若愚的智者。而戰術家顯得更鋒芒畢露,看起來更精明能幹,但是和戰略家的大智若愚比起來是稍遜一籌啊!

    對於起初的創業者來說最需要的還是戰術方面,因為很多事情都自己親自去打理,很多事情都靠自己親自上陣。當事業達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這就需要戰略眼光和戰略管理。因為若沒有戰略佈局,你終於被競爭對手踢出局外,成為局外人。因此,商界的很多大佬常常告誡剛剛創業的年輕人,要做好自己的事,不要想什麼戰略佈局,等到你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再去做戰略佈局。他們說的也不無道理。

    對於打工仔來說,他們都很茫然。因為要做的事每天都在重複的做,都在公司運轉不停的轉,如果哪天公司停止轉動了,他們也就失業了。他們從來沒考慮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目的是為什麼,為什麼不那樣做,那樣做會不會更好。對自己從來沒有人生的戰略規劃,從而導致了盲目跟著大家走過的路。因此,就出現了這種現象,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沒錢的人依舊沒有錢。

    戰略家注重的是格局,戰術家注重的是細節。細節固然是影響成敗,但是戰略格局才是決定最後成敗。如果你沒有戰略家的資質,那麼你就找有戰略資質的人幫助你,就像劉備那樣,雖然自己沒有戰略天賦,但卻找到戰略天賦的諸葛亮輔助自己,最終也能成就一番霸業;如果你只有戰略天賦而沒有超於常人的戰術才能,那麼你就得找有戰術才能幫助你,就如同馬雲,雖然他有高超的戰略眼光,卻沒有像李彥宏那樣有技術,但是他招攬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所以才能創出中國最大的電商帝國。只有戰略家和戰術家密切的配合才能創出一番事業來,如果只有戰略家的天賦,卻沒有戰術家的輔佐,那是一種空洞的想法,不切實際;如果只有戰術家的才能,卻沒有戰略家的指點,那也是一種才能浪費。

  • 2 # 戀上指尖的律動

    這個問題很簡單。幾個例子就能說明白。

    首先,品牌經理和策劃師的區別,一個品牌的定位,就是戰略,而策劃師僅對活動負責。

    其次,戰略是佈局,布棋子。而戰術則是將戰略落到實處,也就是實幹派。

  • 3 # 紀弘福

    戰略是制定全盤性的,全域性性的發展路線。

    比如,一個國家制定的戰略發展規劃,就具有全域性觀整體性。所以說戰略是把控整個大方向不偏離。

    戰術是為了戰略而服務的,就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實現戰略目標,

    戰略輕易不會改變,戰術可以隨著發展變化而改變。

    戰略是不變的,有變。

    戰術是隨著變而不斷的調整。

    調整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戰略目標。

    戰略是規劃層面,戰術是執行層面的。

  • 4 # 期期軍

    從字面上理解戰略家,戰:鬥爭、爭執。略:大概。戰略家就是在鬥爭或爭執中不負責具體的鬥爭問題,只管鬥爭大概上的問題。

    戰術家,“戰”:同樣是鬥爭。但是“術”是:計算、一種鬥爭方式。

    統帥指揮戰爭,只告訴將軍,你需要攻取A地城,但是在具體怎麼攻取上那就是將軍的事了。將軍就要“計算”用什麼“鬥爭方式”來攻取A城了。

    一個優秀的戰術家能完美的實現戰略家所制定的計劃,一個優秀的戰略家能讓戰術家看到希望。

  • 5 # 賽門之略

    南北夾擊或者東西對進似乎是蔣介石最喜歡使用的進攻方式,如在解放戰爭中的萊蕪戰役、豫東戰役、錦州戰役經常使用這一進攻方式,沒想到的是屢戰屢敗,賠了夫人又折兵。

    在魯南會戰計劃之萊蕪戰役中,蔣介石在美國軍事顧問的協助制定了一個南北夾擊作戰計劃,其戰略目標就是企圖迫使華野在臨沂地區與之進行大決戰。因此,蔣介石集中了十五個整編師、五十九個整編旅共三十一萬大軍,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南北夾擊戰術。

    魯南會戰蔣介石計劃力爭在半個月的時間內解決戰鬥,而且勢在必得。其中,南線的是歐震的重兵集團,往北向臨沂推進;北線的是王耀武的第二綏靖區,由副司令李仙洲率領三個軍,其作戰計劃是先取萊蕪,再南下策應歐震兵團,最終對華野形成包圍之勢。

    從蔣介石參與制定的魯南會戰計劃上看,在戰術上似乎沒有什麼毛病,以穩為主不給對手露出任何破綻,主要是因為在蘇中戰役和魯南戰役中吃華野了不多虧,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但戰術過於死板和保守了,不立足於實際;從戰略上看,蔣介石認為臨沂是山東解放區的首府,華野非決戰不可,把戰略建立在了一廂情願的基礎之上,犯了戰略上攻其必爭之地的教條,此乃兵家大忌也。

    魯南會戰計劃打響後,面對南線國民黨大軍的兵臨城下,粟裕指揮的華野始終堅持“不計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的戰略原則,在適當時刻主動放棄了臨沂,來個“聲東擊西”戰術,以少量的兵力牽制住南線歐震的重兵集團,主力隱蔽北上,圍滅兵力較為薄弱的李仙洲兵團,從而一舉粉碎敵人的南北夾擊計劃。

    當李仙洲兵團經過萊蕪時,由於臨沂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交戰,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察覺到了粟裕的作戰意圖,立即電令李仙洲停止前進而且要往回縮。但在關鍵時刻,蔣介石事無鉅細、一杆插到底的臭毛病又犯了,將“貽誤戰機”的王耀武痛斥了一頓,並立即命令李仙洲儘快佔領萊蕪後,再南下配合歐震兵團作戰。結果,坐鎮大後方的蔣介石的這一“微操”直接斷送了李仙洲五萬大軍。

    孫子兵法說:“善戰者,求之於勢,擇人任勢。”一個優秀的戰略家和戰術家,要謀求的不僅僅是區域性的和戰術上的形勢,更是要謀求全域性性的和戰略上的形勢,並且能夠達到唯才是用。也可以這樣理解,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要有大局觀的能力,在制定好戰略之後,再選擇合適的將領來執行具體的戰術措施,這就是戰略家和戰術家的區別之一。

    當然了,一個優秀的戰術家,一定要經過長時間一線作戰的不斷總結,並且善於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再反過來指導戰爭實踐,最後上升到研究戰略大方向問題,例如彭德懷、粟裕、徐向前等經過了戰火的不斷磨鍊後,都成為了一個非常優秀的戰略家和戰術家。總之,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成為一個優秀戰略家和戰術家的必經之路,否則,脫離了戰場的實踐就是紙上談兵了。

    而從魯南會戰之萊蕪戰役的結果和整個過程來看,蔣介石確實不是一個合格的戰略家和戰術家,也難怪,曾在黃埔共事過的同事,在評價蔣介石軍事才能時,這樣說過:“不怎麼樣,作為一個戰術家,是拙劣外行的;而作為一個戰略家,則或者會更好一點。”

  • 6 # 三橫兩豎的毛

    戰略解決在哪,為什麼,什麼時候,花多大力氣,達成什麼目的,並組織資源,協調要素,謀劃過程,並形成方案。戰術就是透過相同的步驟解決怎麼執行方案。

  • 7 # 希望在明天你我

    古今中外真正的戰略家很少。而戰術家卻很多,好比說我國近代史十大元帥都是戰術家,十大將也是戰術家薜嶽,衛立煌都是戰術家蔣介石也只能算戰術家,戰術家只是某個戰役的用兵佈陣,戰術家只要瞭解地裡地貌,知敵我力量,知敵主將用兵性格,位置,預計進攻來退出之來去路線,但他沒有全域性戰爭佈置的方略。戰略家就不同了,知全敵我力量對比,知山川地裡,知四季冷熱概況,知山河地貌,知千里調動敵人進我想置之死地,知古今戰例之運動,知中外兵法運用。有全域性戰爭佈局才能,有胸有百萬兵佈陣才能,有創新用兵之道軍事理論,有審時度勢:知己知彼用兵進退。這才具備戰略家應有才能。中國遠古韓信,張良,姜子牙成吉思汗,劉白溫,近代毛主席。才是真正的戰略家。外國的我不瞭解不敢亂言。

  • 8 # 磨史作鏡

    關於戰略和戰術,既是大戰略家又是大戰術家的毛澤東曾經有一句名言: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為什麼這麼說?能做到嗎?能,因為戰略和戰術區別很明顯,說清楚戰略和戰術的區別,也就明白了戰略家和戰術家的區別。大致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區分:

    一是從時間軸上區分,戰略是管長遠的,戰術是管眼前的。比如,諸葛亮的隆中對是歷史上一個比較有名的戰略安排,主要內容是:佔有荊州益州兩大州,成三足鼎立之勢,東和孫權,北拒曹魏,一旦天下有變,兵分兩路直取中原,統一天下。這顯然就是一個長期規劃,因為那個時候劉備寄人籬下,只是在新野縣屯兵而已,身無立錐之地。這一長遠規劃,必須在戰術上一步步安排,前面進行的較為順利,比如聯合孫權的赤壁之戰,佔有了大部分荊州,後來入川取了益州、佔領了漢中。後來執行的不好,關羽違背東和孫權的戰略,大義失荊州,這就是關羽雖然是一員名將只能算作戰術家的原因,戰略上欠缺。

    二是從哲學角度分析,戰略是宏觀範疇的,戰術是微觀範疇的。說白了,就是戰略“大”、戰術“小“,戰略“虛”,戰術“實”,戰略是“骨架”,戰術是“血肉”。比如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中美蘇大三角博弈,都是很宏大的戰略,具體落實上,就會有兵乓球外交等這樣的細節安排來實現了。

    三是從空間面上區分,戰略是放眼全域性的,戰術是聚焦區域性的。這就像下棋,戰略目的是取勝,正常的講,吃對方的子越多、自己儲存的子越多就會贏得面越大,但是為了勝利,有時就要捨棄區域性,這就是所謂的丟車保帥、棄卒保車了。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貌似強大,來勢洶洶,我黨制訂了以空間換時間、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有些看起來戰術上我們輸了,比如延安都被胡總南佔領了,但是我們的力量越打越多越打越強,敵人則消耗了有生力量由於佔領了很多地方,戰線拉長,力不從心了。最終一年以後,我們收復了延安,而那時的攻守之勢易位了!這就是戰略的力量!

  • 9 # 緣來就是你哦

    真正的戰略家也就華盛頓了,把國家發展提前定性了。別的最多就是大一點的戰術家,考慮的自己組織或個人的得失,國家民族沒發展前景叫什麼戰略家

  • 10 # 大小王攬天下

    要搞清戰略家和戰術家的區別,首先要搞清戰略和戰術的區別。這裡的戰略,專指軍事戰略,也是戰略一詞的本意。戰略一詞現在移用到很多方面,如國家發展戰略,企業競爭戰略,科技發展戰略(如國家的工業2025計劃)。軍事戰略是指對軍事和戰爭全域性的謀劃和組織指揮,它管長遠的、宏觀的、全面的軍事建設和戰爭全域性。,往往是國家層面、決策層和統帥部要考慮的問題,直接為國家政略戰略服務。平時,如軍隊規模,結構(組織形式即體制編制),軍事理論和建設思想、作戰指導思想,裝備發展,軍隊訓練和統帥部戰略演練,戰略方向確定(進攻和防禦),預定戰場建設和經營等。在中國軍事傳統中屬於"道"的層面。那麼戰術,就屬於"術"的層面。戰術在軍事上涉及的級別最多,一些戰役層次的問題都可以納入“術"的範圍解決,大到方面軍、小到單兵單裝。美軍原來只有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蘇軍是戰略、戰役、戰術三個層面。由於戰役一級可大可小,大到戰略性戰役,若干個方面軍和集團軍群參戰;小到戰役軍團戰役,一個軍級單位參戰,所以蘇軍分三個層面,美軍近十幾年也接受了,寫入作戰條令。戰術主要研究微觀的(也包括中觀)、當前的、區域性的戰鬥,如需要使用多大的兵力,由哪些兵種(專業)編成,戰役佈勢和戰鬥部署,採用何種戰術手段和戰鬥編組,進攻確定主攻方向和輔助方向,防禦確定主要防禦方向和堅守要點(支撐點),組織協同動作,如空地協同、步坦炮協同,組織後勤(裝備)保障、衛程保障、通訊保障。戰前儘可能組織兵棋作業或沙盤推演,以及有針對性的臨戰訓練(特別是臨時合成的部分隊)。弄清楚了戰略和戰術的區別,那麼這兩個層面的行家裡手,把戰略或戰術研究到極致,並指導常打勝仗的人,自然就是戰略家或戰術家。前幾天有網友問,朱可夫和李奇微是什麼家?問得非常好,針對性很強。二戰蘇德戰場,朱可夫是典型的戰略家,他作為戰時總參謀長,直接協助斯大林戰略謀劃和戰略指揮,有時下到某個主要戰略方向擔任司令,打贏了幾場關係全域性的戰略性戰役,把戰爭推向勝利。李奇微在朝鮮戰爭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主要指揮美第8集團軍,第三戰役後挽回了美韓聯軍的敗像,穩住了軍心和防禦態勢。針對志願軍的"月光行動"和“星期攻勢",創造了"磁性戰術",第四第五戰役取得了優勢。大而無當的麥克阿瑟徒有虛名,遠不能與李奇微比肩。戰略家往往從戰術家成長起來。毛澤東是偉大的戰略家,任何人都沒有疑義。但從不拿槍的他,還是偉大的戰術家。著名的"十六字訣"游擊戰法,"十大軍事原則"的運動戰戰法,都屬戰術範疇,他親自指揮的中央蘇區前三次反圍剿和長征途中的四渡赤水,都是戰術的經典之作。

  • 11 # 度度狼gg

    1937年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接連失利後,國民黨內如汪精衛之流開始鼓吹再打下去就是“亡國論”。而1938年臺兒莊大捷後,武漢10萬民眾於4月8日舉行了夜間提燈遊行,蔣介石則一口氣向徐州方向調來了N支生力軍,舉國上下又認為打敗日寇就是分分鐘的事,“速勝論”甚囂塵上。

    除了滇軍盧漢的第60軍40000多人外,西北軍馮治安的第77軍也抵達戰區,李仙洲第92軍、李延年第2軍等中央軍嫡系部隊也風風火火趕來,甚至胡宗南大將董釗的第28師都開上來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懵圈,打電話給副總參謀長白崇禧,問老蔣增派這麼多部隊來要鬧哪樣?

    白崇禧也興奮的回答道:“委員長想要你擴大臺兒莊的戰果”,李宗仁說太遲了。其實這是李宗仁回憶錄中單方面的說法,事實上真想擴大戰果的正是李德鄰,蔣介石雖然對日軍增兵有所警惕,但仍然被周圍狂熱的氣氛所影響,對增兵請求基本是“半推半就”。

    (李宗仁)

    就這樣徐州附近雲集了國軍50萬人馬,幾乎是軍事委員會掌握的一半野戰主力,而日軍為了報臺兒莊一箭之仇和聚殲國軍主力,其華中和華北方面軍向徐州戰場集結的兵力已經超過20萬,南北夾擊的態勢基本形成,中國軍隊在戰略上已經非常被動。

    就在同一時期的1938年5月,從來沒有親自考察過日軍作戰的偉人毛潤之,卻能在延安的窯洞裡奮筆疾書九晝夜,寫出了著名的抗日著作《論持久戰》,洋洋灑灑5萬餘字,深刻剖析了中日雙方的軍事力量之優劣,提出來抗日戰爭必經的三個階段: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

    (武漢會戰期間的白崇禧)

    《論持久戰》的基本論點便是,中國的抗日戰爭必將是一場長期的戰爭,中國人民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而其後的戰爭歷史與著作裡的論述驚人的相似,這就是“戰略家”的水平和高度。《論持久戰》也隱諱地批評了國民黨高層在戰爭初期的戰略失誤,包括正在進行的徐州會戰第二階段。

    所幸在最後時刻,李宗仁感覺到了巨大的危機,指揮幾十萬大軍跳出了日軍的合圍圈,各部損失不大。徐州於5月19日陷落,留在徐州車站不及運走的3000名重傷員被日軍第16師團全部屠殺,李宗仁的第五戰區長官部也與包抄的日軍擦肩而過,李司令長官也是一腦袋白毛汗。

    《論持久戰》出版後引起了白崇禧、陳誠等人的高度重視,白崇禧把這部戰略著作的中心思想歸納為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軍事委員會將其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的指導思想。而其後的武漢會戰,軍事委員會戰略指導能力便成熟了許多。

    “不謀全域性者不足以謀一域”,所謂戰略家,是指能夠合理分配和使用本方資源和力量,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著眼於整個戰局,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從而使本方取得戰爭勝利。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不為一次戰役的勝敗所動而改變戰略決心,一定是軍隊的統帥級人物。

    (徐州會戰之抗日部隊)

    相反,那些在具體的戰役戰鬥中,能夠具備靈活機動、千機百變指揮藝術的將領,才是所謂的“戰術家”,他們要親臨作戰前線,制定作戰計劃,一般是軍隊的中高階指揮官。

    優秀的戰略家和戰術家其實都可以稱為“軍事家”,區別在於兩者並不具備絕對的互通性,有些知名的戰術家比如隆美爾、古德里安、蒙哥馬利等在戰略上是比較短視的;而有些戰略家卻在戰術上存在短板,不合適在一線帶兵作戰,比如從來沒有帶兵打仗經歷的蔣百里。

    當然,也有兩者兼備的天才軍事家,只是比較罕見,誰能說“四渡赤水”不是戰術佳作?
  • 12 # 蕭武

    戰術要服從於戰略,戰略必須透過戰術才能實現。沒有戰略的戰術是無謂的瞎打亂打,打贏了也沒有什麼意義,沒有戰術執行力的戰略只是空想,同樣毫無意義。

    解放戰爭期間,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之後,分為內線兵團和外線兵團兩部分,內線兵團繼續在山東根據地堅持,外線兵團則跳出國軍的包圍圈,在中原大地上縱橫馳騁,向西一路打到了洛陽,向北一度渡過黃河。有一段段時間華野沒有打多少大仗,損失還比較大,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得不償失。

    這就是戰略和戰術的問題。孟良崮戰役之前,華野在山東的解放區面積已經被壓縮到方圓100公里左右,人口大幅減少,物資供應嚴重短缺,連解放區的首府臨沂也一度被迫放棄。孟良崮戰役雖然消滅了整編七十四師,暫時打破了國軍的包圍線,但在戰略被敵人包圍的態勢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也是在這一時期,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太行山地區也處於被敵軍重重圍困的局面,同樣是內線作戰,根據地日漸縮小,解放區的人口越來越少。就全國來看,中原地區已經基本上被國軍完全控制,解放軍只能在黃河以北地區活動,山東的根據地也被敵人重重圍困,難以打破被包圍的態勢。

    這就是說,經過解放戰爭第一年的作戰,雖然解放軍消滅了國軍100個旅以上的機動部隊,但解放區的面積也在大幅縮小,解放區的人口也在減少,而且基本上處於被敵人分割包圍的狀態,各戰略區之間相互無法有效支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幾個戰區分別作戰,相互之間不能有效支援和策應,就很有可能重現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局面。

    這個時期,如果解放軍無法有效的進入中原地區作戰,牽制華中敵人的兵力,華中地區的敵人機動部隊就可以大舉增援山東戰區,會讓山東解放區的壓力更大。第二還可以向西增援陝北胡宗南,增加對陝北解放區的軍事壓力。所以在這種局面下,如果要打破敵人的戰略佈局,扭轉解放軍的不利局面,就必須打到外線去,也就是中央說的,把戰爭引向國統區。

    正是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為了徹底扭轉解放區被分割包圍的不利局面,中央作出了兩個重要決定,一個是中原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把華中國軍牽制在華中地區,這樣就可以有效減輕山東和陝北兩個解放區的軍事壓力。另一個決定則是華東野戰軍分為內線和外線兩個兵團,分別作戰。

    最為重要的是,按照當時中央的設想,東北戰場的勝敗關係到全國戰場的勝負,所以必須優先保證東北地區能夠完全勝利。關內各解放區的主要任務是牽制關內國軍,以免國軍像東北地區抽調更多部隊,為四野徹底解放東北爭取時間。

    所以,中原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和華東野戰軍分為內線和外線兩個兵團,雖然一度大幅減員,但卻有效的打破了敵人當時在國內的戰略佈局,減輕了各個解放區的壓力,並迫使華中戰場的國軍機動兵力疲於奔命,無法有效集結在一個戰場上,這就為之後第二年的進一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做了充分的準備。

    華野外線兵團和中原野戰軍,也第一次進行了有效的戰略協同,在中原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時候,華野外線兵團提供了有效的支援。而中野在中原地區的活動,也把華中地區的國軍牽制在了華中,未能繼續增援華東戰場,為華野之後的豫東戰役,萊蕪戰役,濟南戰役準備可條件。

  • 13 # 江山歸一統

    粟裕將軍既是戰術家,又是戰略家,斗膽直陳拒絕帶3個縱隊南下過江,建議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創造條件,加速瞭解放戰爭勝利的程序。

  • 14 # 劉屹83826861

    所謂的戰略家是指用兵之道、以計、謀而為首、根椐戰爭前對我雙方眾寡形勢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而制訂應對不同形勢下的方針和計劃、乃之所妙法。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武器裝備等。俗稱戰事謀略、是由軍事前委幾人組成、也叫軍事參謀部。而戰術家是指作戰將領、率領部隊正面與敵軍交戰、根椐研製作戰方案策略、進行部署實施消滅敵軍。靈活機動運用有利地形、也叫料敵制勝戰術。大體都是軍事指揮官的作戰要法……。其戰術兵之神速而攻之。

  • 15 # 使用者9610265037192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天要塌了你去找人用棍子頂起來。於是組織人頂棍子的是戰術家,而發現天要塌要頂的那個人就是戰略家。

  • 16 # 鹽兒有信

    簡單說就象一個企業一樣。董事長就是‘’戰略家‘’,負責謀畫企業怎樣發展,壯大。而總經理就是‘’戰術家‘’,負責具體用什麼手段,措施來實現企業的發展壯大!

  • 17 # 賓士十奔波

    毛澤東最偉大的戰略家,蔣介石是最普通的戰術家,只是蔣介石在4.12竊取了中國的最高權力,才有指揮權的,而蔣介石卻用戰術去指揮戰略,從而導致他的徹底失敗,我分析的大家贊同嗎?

  • 18 # 武夷山獨行俠

    戰略家:格局大、眼光長遠、通盤考慮,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善於綜合謀求全域性的利益。

    戰術家:注重每戰的輸贏情況、一般每次戰爭都能打贏,善於打戰、次於謀略,相比戰略家而言、戰術家格局更小、所謀格局也更小。

    在歷史上劉邦、劉備、秦始皇等都是戰略家;韓信、關羽、白起等為戰術家。

    戰略家善於謀略和政治、知人善用、心胸寬廣,能團結不同層次和不同智慧的人才;而戰術家大多隻能都交相同層次的人才。

    戰略家遇事能曲能伸、百折不撓、可以以時間換空間、以小敗換取勝利、注重的是最後的結果與勝利。

    戰術家注重的是每次戰爭的勝利,性格堅硬、經常會出現功高震主而不得善終的情況。

    戰略家各科知識不一定很精、但知識全面、腦筋活、易變通。

    戰術家精通一門知識、重氣節。

    無論戰略家或戰術家、在歷史上都是人中龍鳳,奇出人才。

  • 19 # 墨白孫

    戰略是戰的全部,戰術是戰的區域性。

  • 20 # 秋色年華

    戰略家比戰術家更聰明,這就是他們的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有1個億,你會怎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