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胖子DD

    是的,原子進行電子的得失是為了外層結構達到穩定狀態。

    原子是所有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但原子是什麼,它們是如何像構造建築一樣組成物質的呢?

    一個原子有一個由質子和中子組成並且被零或多個電子環繞的核心。正常情況下,在物質中電子和質子的數目是相等的,它們攜帶的電荷相平衡,物質呈中型。

    原子中的電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遠、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電子層上分層排布;每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n的平方的二倍個(n代表電子層數);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第一層不超過2個),次外層不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不超過32個。

    電子一般總是儘先排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裡,即先排第一層,當第一層排滿後,再排第二層,第二層排滿後,再排第三層。

    總的來說,就是最外層電子數在4以內時,被稱為自由電子。會被其他電子最外層的電子數大於4的電子吸走,這樣 原子就失去電子,使最外層達到穩定結構。在最外層電子數大於4時,會吸收來自其他最外層的電子數小於4的自由電子,這樣就得到電子達到了穩定結構。最外層電子為4的,就會得到或失去電子,達到共用電子實現穩定的結構,如常見的半導體,矽。

  • 2 # 科海一葉扁舟

    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形成化合物的過程中得失電子確實是為了達到穩定的結構。

    我們學習有機化學知道,所有的化學反應本質上可以視為一個電子轉移的過程。而理解一個反應的機理,就必須掌握這個反應中電子是如何轉移的,以及是如何實現轉移的。

    從原子的波爾原子結構模型,我們知道原子軌道除了第一層有兩個原子軌道之外,其他層有8個原子軌道。根據八隅體規則,原子中電負性相差較大的一般會透過得到、失去電子成為離子鍵而達到穩定結構。其他的則分享電子以配位鍵的形式達成八隅體,形成穩定結構。

    以我們常見的水分子裡的氧來舉例。氧原子的電子分佈如上圖所示,第一層1s軌道有兩個電子,第二層2s軌道有兩個電子,2p軌道有4個電子,其中兩個佔據2px軌道,2個分別佔據2py和2py軌道。

    形成水分子時,2p軌道兩個單獨佔據y,z軌道的原子會與氫原子的電子形成共價鍵,如此以來,氧原子符合八偶體穩定結構,氫也符合穩定結構。但這裡面涉及電子的公用形成雜化軌道達到穩定結構,電子的轉移現象不明顯。

    如果我們再來看水的電離,水電離為氫氧根負離子和氫正離子,電離的過程中氫氧根就得到一個電子形成和水分子一樣的穩定八偶體結構,而氫正離子則失去了一個電子,上圖中所示為氫正離子與未電離水分子中氧的孤對電子配位,達到穩定結構。

    氫原子傳統原子模型a與電子雲模型b。

    綜上所述,透過上述例項,我們可以看出原子得失電子都是為了達到一個更加穩定的結構。當然波爾模型是一個簡化方便我們理解的電子得失的模型,從量子角度電子雲的原子模型去分析問題就是另外一種視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的父母年齡大了,癱瘓在床了,你能堅持照顧你的父母多長時間?你會怎麼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