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名將錄

    這是一項極其慘無人道的陋習,而朝天女正是這種陋習中最大的悲劇女性。朝天女是在明朝出現的詞,是一種殘酷的制度,就是為明朝皇帝殉葬的女子,殉葬自古就有,在朱元璋時代再次重啟。在朱元璋的心裡,在這個因自己的兒子顯貴而顯貴的時代,可能沒有生下皇子的妃嬪對他來說應該下去繼續侍奉他,是這樣對待那些無辜的女子來說,真的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

    到了後來這形成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就是不僅妃子要下去侍奉皇帝,由於妃子也是貴人,所以還需要其他的人來侍奉皇帝和妃子,還有就是宮女。朝天女殉葬當然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被選為朝天女,大多數女子要被逼上吊,更甚者會將朝天女灌滿水銀,以防止屍體腐爛,要求他們可以支援,至終的侍奉死去的皇帝,確實太不人道了。但是這些女子唯一可以安慰的是,他們用自己的殉葬,可能會為他們的家族爭得了一份比較好的待遇。明朝時期為皇帝殉葬的女子親屬,獎勵一定的好處,他們的親屬被明朝政府稱之為朝天女戶,為太祖高皇帝殉葬的宮女們,那家人很多都世襲了錦衣衛千戶或者百戶。

    他們用自己的命換來了自己家族的世代爵位傳承,可是對這些女孩子來說,還沒好好看看這個世界就被迫殉葬,也實在是命苦,也是很悲慘的人生吧。而且人殉是非常可怕的,在過去幾十年的發掘墓葬中,能看見很多屍體都是有極其慘痛的死亡狀態,有的人是被慣了水銀,有的人甚至是被截肢,讓人難以接受。到康熙年間,清朝才下令禁止奴僕為主人陪葬,直到這個時候,殘忍的活人殉葬制度才真正得以結束。

  • 2 # 歷史風物誌

    《明史·后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朝天女就是殉葬的宮女妃嬪。

    中國的殉葬制度起源很早,根據考古發現,商朝貴族死後有時會有戰俘或死者親屬、親兵作為殉葬品,即人殉。甲骨文記載的商朝的人祭約一萬三千,其中四分之三為武丁時期,主要為戰爭俘虜,武丁之後商朝的人牲和人殉都在不斷減少。在安陽小屯侯家莊發掘的殷陵大墓中,殉人竟有百餘人之多。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最多的一次殺了585個戰俘進行人祭。古籍《史記·秦本紀》就有記載,秦武公死時,“初以人殉死,從者66人。”秦景公墓中挖出166具殉人和20個人牲。戰國中期,秦獻公曾下令禁止人殉。另外秦始皇死時,最有名的陪葬物並非活人,而是象徵保衛的兵馬俑,雖然秦始皇陵尚未被挖掘,但是《漢書》中記載秦始皇陵殺殉了數萬人。《禮記·檀弓下》記載,陳幹昔臨死時囑咐兒子讓兩個婢女與他殉葬,其子說:“以殉葬,非禮也,況又同棺乎?”說明摒棄殉葬漸成新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俑代人殉葬(秦始皇的兵馬俑即為一例),而以人形俑陪葬甚至也被認為不仁。漢朝以後,活人殉葬習俗式微,但偶有發生。如史書記載三國時吳將陳武戰死,孫權下令以陳愛妾殉葬。漢武帝生前曾禁止殉葬,死後無人殉陪葬的記載,但陝西考古人員稱在其陵墓茂陵附近發現大量修陵人的墓地。從漢朝到宋朝,除邊遠地區以外,殉葬多半是偶然的事件,不再是一種制度。

    明朝初期,殉葬制度在中原地區被明太祖重新恢復。除皇帝的妃嬪外,宗室藩王亦有效仿。明太祖生前命自己亡故兒子的妻妾殉葬。死時,有十數名後宮女子殉葬。明惠宗對生殉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由錦衣衛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為本所千、百戶,其官皆世襲。以諸人皆西宮殉葬宮人父兄,世所稱朝天女戶者也。”。明成祖對殉葬持支援態度,永樂初年,朝廷討論要革除明惠宗升授的官員。明成祖表示:他每這幾家都是好職事,不動。明成祖死後有十六個妃子和幾十名無位號的宮御生殉,所被迫殉葬的妃嬪中還有朝鮮女子韓麗妃,朝鮮史書載有集體殉葬時女子們的哭泣哀求情景,慘不忍睹。

    明仁宗有五妃生殉,其中包括有寵、有三個兒子並家有侯爵封號的郭貴妃;明宣宗有十名女子殉葬,除其一為惠妃何氏(追贈貴妃),其餘皆無妃位,英宗年間方為她們追贈妃號,加以諡號。明英宗反對殉葬,但因政治原因,也曾經在復辟成功後親自下令其弟明代宗的妃嬪殉葬。直到明英宗去世前,才命令廢除活人殉葬。《明史·英宗後紀》評論他,“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王世貞在《弇山堂別集》中稱:“此誠千古帝王之盛節。”繼任皇帝明憲宗忠實執行之,自此,明朝妃嬪殉葬制度被從法制上禁絕。但皇族要求妻妾殉葬的思想仍存。成化十年(1474年)七月甲戌,遼王朱豪墭上奏嫡長子朱恩鏋病故,兒子的妻妾們“俱無所出,宜令殉葬”。明憲宗表示:先帝上賓,顧命,毋令後宮殉葬,可以為萬世法。況王府前此未嘗有用殉者。今遼王葬其子乃欲以其婦殉之,何其戾耶,禮部其移文所司啟王勿用遷其婦別室毋令失所。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寧河康僖王朱美堛逝世,宮人王氏等人俱自盡,並贈夫人。王世貞認為這是明憲宗“以其節烈而旌之,不知其亦從殉也”。

    明朝共有十六位正式即位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英宗朱祁鎮之外其他的十三為都葬在了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英宗是第七位皇帝,他的前面有六位皇帝,也就是明朝至少五位皇帝施行了人殉,為了皇帝死後還能有人服飾伺候,享受他在人間還沒享受完的榮華富貴,這些在古代地位低下的女子被其他人左右生死,這些女子被活活逼死,皇族為了掩飾冠上朝天女的名號,實際上是一種極其不人道的行為,無論是被逼死的朝天女還是她們承受親人死別痛苦的家庭,都是災難。

  • 3 # O亮劍O

    所謂“朝天女”,其實就是明朝對皇帝死後殉葬女子的稱謂,多為妃嬪和宮女。《明史·后妃傳》中記載,“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自錦衣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朝天女”這個稱謂,便源於此處。

    朝天女是如何死的?殉葬那天,所有被列入殉葬名單的宮女和妃嬪都將被擊中到一個屋子,屋子的房樑上便是早已準備好的七尺白綾,而她們的最終命運,便是以這些白綾結束自己的一生。如果有宮女或嬪妃不願自縊,或者說被嚇的癱軟在地怎麼辦,這時在外守候的太監們便上場了,他們將會“輔助”那些宮女和嬪妃完成“自縊”程式。

    眾所周知一般上吊而死的人皆含不甘,其實上吊這種死法並不是他們所想的,說句在他人看來有些迷信的話,這些人通常都是被一種叫做‘髭’的邪物勾去了。

     往往甚至連上吊的人也不知到為何上吊就不明不白的死去,不明死去的人怨氣就會被‘髭’吸收。而增加自身的怨氣,然後繼續迷惑人,這也就是為什麼上吊過的地方為什麼繼續有人上吊的原因,這也是為何後宮女人談之色變的最主要原因。

  • 4 # 清風醉史

    朝天女就是給皇帝殉葬的妃嬪和宮女。《明宮詞》中有一段描寫:“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賓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從中可以看出朝天女的悲慘結局。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最為長久的璀璨文化,有精華,亦有糟粕。根據時代不同,道德判定標準的不同,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人殉制度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我國古代有一些制度是非常的殘忍的,比如殉葬制度,殉葬制度出現在原始社會,大約到五千多年前就出現了活人殉葬,並在殷商周時期發展到了頂峰。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君王們更加痴迷於人殉,《史記》載:秦武公“從死者66人”,秦穆公“從死者770人”,殉葬者多為女性。

    到了秦帝國,始皇帝死後,二世下旨“先帝后宮非有子者”殉葬。在修完始皇陵後,“盡閉工匠葬者,無復出者,死者甚多”人殉者“計以萬數”到了驚世駭俗的地步。

    兩漢時期,人殉制度基本絕跡。但到了蒙元統治時期,又逐漸恢復。

    明朝的朝天女制度《大明會典》記載:“凡妃嬪40人,俱身殉從葬”。

    朱元璋一統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後,開啟了令後宮談之色變的“朝天女”制度。朱元璋死後,未生育者“皆令殉葬”。

    《朝鮮李朝實錄》中對這些“朝天女”的遭遇作了細緻的描述:

    殉葬之日,太監們把這些嬪妃宮女集中在一處宮殿院中,“皆餉之於庭”。吃飽喝足,引領她們入殿,都安照級別排列,站上木凳,賜一根白綾,上吊自盡。情形十分悲慘,以至於“哭聲震殿閣,聞者肝膽震顫”。朝天女戶的補償

    對於朝天女們“忠心侍君”的表現,明廷會給她們的親屬一定的好處:

    1、追贈諡號,表彰其行。

    宣宗死後,“嬪何氏、趙氏、吳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諸氏、李氏、何氏皆從死。正統元年,皆追加贈諡。

    2、父親或兄弟,朝廷會給予世襲的爵位。

    《明史·后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

    當然這些追贈、世襲都是給級別相對高的皇帝嬪妃殉葬的待遇,一般的宮女,大都是給予一次性的錢財之物加以補償罷了。

    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宣宗朱瞻基,前後60年間皆以後宮活人殉葬。同時,有些就藩地方的王爺,也有樣學樣,在死後也有規模不等的妻妾殉葬,據不完全統計,有明一朝,“朝天女”的數量達到二百餘人。

    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歷經“土木堡之變”,又二度為帝,嚐遍了人間的冷暖。在他死前,於心不忍,廢除了後宮的人殉制度。也有人猜測,他是想保護與他一生同甘共苦的錢皇后免遭殉葬厄運(因為錢皇后一生沒有生育)。

    朱祁鎮在臨終前遺詔:“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子孫勿復為之。”至此,人殉制度得以終結,“朝天女”這個特殊的稱號和身份,也成為歷史。

  • 5 # 歷史小廚

    一說到後宮,必然想到的就是各位皇后嬪妃,宮女太監等等,這些人有的是出身貴族,自出生就註定了要成為皇室後宮之人。也有的人出身平民,是自己或者家人想盡一切辦法,削尖了腦袋般進入後宮,妄圖透過這種途徑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城牆內的後宮,雖然歷來都是權謀宮鬥,勾心鬥角之地。進入的人也知道一入宮門深似海,但這裡畢竟是離皇權最近的地方,想要改變命運,這裡就充滿著無限的可能,保不準哪一天就會獲得皇帝的恩寵,從此一飛沖天!

    機會往往是與危險並存

    進入後宮並不是就得到了榮華富貴,改變命運也並不是一定會向著好的一面去改,也可能從此步入深淵,萬劫不復!

    都說後宮佳麗三千,雖然真實情況並沒有那麼多,但也可以看出這裡是美女如雲,藏龍臥虎之地。在這種地方想要出人頭地,運氣佔了很大的作用!

    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會被皇帝寵幸,這種人只能獨孤終老,但這種不幸卻是“後宮之各種不幸”中的萬幸,至少保住了性命!

    有的人也許會被皇帝寵幸,但隨後就將其淡忘,或是遭到其餘人的嫉妒,然後開始身處危險之中,說不定哪一天就被宮鬥而死,這種就是更不幸!

    所以說後宮可以讓人一步登天,也可以讓人墜入地獄,有機會也有危險!

    後宮不幸史,明朝最為嚴重

    為什麼說明朝的後宮是“後宮不幸史”中最嚴重的呢?那是因為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出現了一種特殊稱呼――“朝天女”!

    何為朝天女?簡單來說就是給皇帝陪葬的嬪妃。也就是被封已久的殉葬制度!自然是讓活著的後宮之人談之色變!

    我們常說,人活於世,面朝黃土背朝天!只有人死後,才會躺在棺材裡面朝天。朱元璋給殉葬制度改了個名而已,其實從字面意思就能明白什麼是朝天女。

    朝天女大多數是未懷孕生子的嬪妃,也就是說這批人是有著美好憧憬的一批,都在夢想著自己能為皇帝生下一兒半女,然後母憑子貴,享盡榮華!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沒有生兒育女,那就陪著皇帝一起離去吧!

    “朝天女”的出現,是歷史的倒退

    殉葬制度在商朝至秦朝一直存在,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封建迷信,被後世之人唾棄!

    墨子·節葬中描述: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著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

    這是春秋時期殉葬制度的描述,到了秦朝更為嚴重,別的不談,就說秦始皇陵,這可是最大的殉葬事例!

    到了漢朝,殉葬才被廢除,改為陪葬,是人死後為皇帝陪葬,這還算是人性化!

    本以為殉葬這種令人髮指的惡行自此消亡,卻萬萬沒想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又讓它死灰復燃,而且還給它改了個名字,用“朝天女”來掩蓋這種惡行!

    唯一慶幸的是沒用活人殉葬,但也是讓“朝天女”們自殺來殉葬,可惡至極!

    朝天女死,朝天女戶榮

    雖然朱元璋之後,人們都知道了朝天女的存在,但仍然沒有阻擋住人們進入後宮的想法,相反一些平民百姓更是拼了命的想法將自己的女兒送入宮中!

    這裡面一是存在我們前面說的機遇,另一點就是做了朝天女,那她們的家人就成為了“朝天女戶”,會得到撫卹,享有優待!

    朝天女戶是皇帝為了彌補或者表彰為皇室盡忠的人,所以“朝天女戶”男丁可以世襲錦衣衛,“錦衣衛”的威名我想大家都應該清楚吧,這也算是一步登天了!

    另外“朝天女戶”可以減免賦稅,享受各種優待,特別是在一些小地方,更是成為眾人巴結的物件,可以說是宮中朝天女,是為了一個家族去犧牲的!

    對於那些一輩子無望的人家來說,如果生得一個好女兒,就有了改變命運的可能,人命如草芥!

    這也是朝天女的悲哀,社會的悲哀,更是人性的悲哀!所以說明朝的“朝天女”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更是人性的倒退!

    《明宮詞》裡寫到:“掖庭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賓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

    幸好到了明英宗時,才在臨終說道:“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子孫勿復為之。”這一段話,將“朝天女”給結束掉了。消除了惡行,挽救了人性!

    現在想想,明朝後宮的“朝天女”,就是懸在她們頭頂上的一把利劍,而且是整日盯著她們,豈能不讓整個後宮談之色變?!

  • 6 # 踏歌說電影

    謝謝邀請,首先要說的是,殉葬制度是歷史上非常野蠻殘忍的制度之一。這一制度也斷斷續續的貫穿於中國的原始,奴隸和封建制歷史之中。在漢朝到宋朝時期比較少見,但到了遼金時期死灰復燃,元明清時期又多有發生。直到近代才得到廢止。森森白骨一次次訴說著統治者的殘酷無恥,泯滅人性。朝天女就是明朝時期後宮妃嬪宮女殉葬者的稱呼

    而明朝的妃嬪宮女殉葬制度的始作俑者就是朱元璋,朱元璋的文治武功,殺戮功臣,懲治貪官,株連冤案。英雄魔鬼,譭譽參半。他沿用了元朝留下的人殉制度。他死後46位妃嬪被一同殉葬,其中有被迫絕食,自縊的,也有不想死被太監侍從們勒死的。後人分析,朱元璋的殉葬制度很大程度是怕后妃在自己死後形成外戚勢力,尾大不掉。從而遺禍子孫。從他之前殺戮功臣來看,這很有可能是他讓后妃殉葬的初衷。

    在他之後,朱棣,朱高熾,朱佑樘,都有幾人到幾十人的殉葬記錄。殉葬者被稱作“朝天女”。高大上的名字背後,卻是慘無人道的迫害殺戮。為這些仁者明君印上了不可磨滅的汙點。

    直到那個導致土木堡之變的明英宗朱祁鎮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制止了這一暴行的繼續重演,不僅自己沒有用后妃殉葬,還規定自己之後廢止殉葬制度,自此明朝廢除了人殉。展現出封建制度下曇花一現的人性光輝。而人殉制度在清朝時期又死灰復燃,鬼火一樣化為歷史的餘燼。

  • 7 # 月古史話

    先來了解一下朝天女是什麼,古代是人殉的做法的,在明朝時候帝王歸天之後,後宮的妃嬪只要沒有子嗣的女子都要被殉葬,這些被殉葬的妃嬪就叫朝天女(帝王叫天子,帝王的女人就稱為了天女),所以這些皇帝后宮的這些女人沒有子嗣的都很害怕。接著來看一下明朝為皇帝殉葬的朝天女有多少人:

    明朝朝天女殉葬制度,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止於明英宗朱祁鎮

    在明太祖歸天之前,他就再次開啟了人殉的惡例,在明朝之前人殉制度到兩漢時期基本上已經沒有了,可以說是朱元璋又開了一個惡劣的開頭。在他的兒子朱樉死後,他兒子的兩個王妃就被朱元璋下旨賜死給他兒子殉葬了。

    到朱元璋歸天之後,朱允炆下令未生育者“皆令殉葬”。所有沒有子嗣的妃嬪都陪著明太祖一起去了。

    《大明會典》載:“凡妃嬪40人,俱身殉從葬,惟二妃葬陵之東西,蓋洪武中先歿者。”

    也就是說除了兩個妃子時早已經死的外,還有38位妃嬪都未朱元璋殉葬了。這就是明朝的首批朝天女了。

    朱棣靖難之後,也把朱允炆的妃嬪給殺了個乾淨,當然這其中也有一部分政治原因在其中,不過這些妃嬪死的也是悽慘。到朱棣死後,殉葬者也有30多人。

    明朝的朝天女制度導致自朱元璋到明宣宗為此死去的無辜妃嬪有上百人,一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才被廢除。

    朱祁鎮在臨終前遺照:“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子孫勿復為之。”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在明朝後宮的妃嬪們也是活在惶恐中,進宮要想方設法奪得皇帝歡心,得到皇帝的寵幸,還要機率,看皇帝的意志才能有為皇帝的生育的機會。大部分女人是沒法給皇帝生下孩子的,等皇帝歸天,她們只能作為朝天女陪著皇帝一起走了,這也是為什麼她們會談之色變了。

  • 8 # HuiNanHistory

    到底什麼是“朝天女”?為什麼後宮嬪妃會談之色變呢?

    事實上,“朝天女”是明朝特有的一種現象,專門用來指那些被迫給明朝皇帝殉葬的妃嬪和宮女。所以,大家應該能明白為什麼會談之色變吧。

    所謂的朝天女,源於史書的這段記載:

    明太祖崩,宮人從死者,建文、永樂相繼優恤……皆自錦衣衛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千戶,帶俸世襲,時謂之朝天女戶。

    這裡說的很清楚:

    朝天女,即給皇帝殉葬的妃嬪和宮女。

    朝天女戶,這些女子的家族。因為女兒殉葬,所以朝廷給予優待,賞賜世職和俸祿,所以被稱作朝天女戶。這些家族,也算是吃了自己親生女兒的人血饅頭吧。

    殉葬制度是封建王朝的糟粕。

    早在明朝建立以前,殉葬就被廢除掉了。但誰也沒想到,剛剛登基的明太祖朱元璋居然重新恢復了殉葬。根據毛奇齡《彤史拾遺記》的記載: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明太祖幾乎把所有妃嬪都強迫殉葬了。不僅如此,還有那些他曾經臨幸過,但又沒有給位份的宮女,也被迫殉葬了。這些女子,都是朝天女。

    自朱元璋以來,後面的明成祖朱棣殉葬16人,以及明仁宗朱高熾殉葬5人,明宣宗朱瞻基殉葬10人。

    總而言之,談及朝天女就色變,其實才是正常反應。能活著誰願意死啊。

  • 9 # 金兔歷史

    朝天女,即給明朝皇帝殉葬的女子。

    殉葬,也就意味著死亡,所以就不難理解後宮女子為何會談之色變了。明朝的殉葬方式主要有幾種,常見的是自縊和絕食。

    一般而言,正史很少會記錄這些。

    但在朝鮮的《李朝實錄》中,就詳細記載了給明成祖殉葬的朝天女的從殉過程:

    據《李朝實錄》記載,給朱棣殉葬的朝天女共有三十餘人。集體殉葬那天,是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這一天,在老太監的帶領下,她們先在殿外用餐,吃完後就被帶到殿內,彼時“哭聲震殿閣,聞者肝膽震顫”。

    在殿內,早已準備好三十多張“小木床”。

    這些即將赴死的宮女和嬪妃們,被要求站到這些小木床上。她們的頭頂,則是早已準備好的繩子,末端結圈。隨後,朝天女們“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而在這三十多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個是韓氏,身份是宮女;另一個是崔氏,封號“美人”。在臨行前,仁宗曾親自來和她們“辭別”,宮女韓氏趁機擺脫了太監的控制,跑到仁宗面前苦苦哀求,請求仁宗放她回國,說她家裡還有老母親要贍養。

    仁宗不為所動。不久,她們腳下的小木床被太監抽走,轉瞬之間,三十餘人皆喪命。

    明朝的皇帝會給她們的家屬一些好處,比如給她們追贈諡號,表彰其行之類的,而她們的家屬一般能得到一些實質性的好處,例如世襲錦衣衛千百戶或者直接得到財物。

    總的來說,後宮女人談朝天女色變,其實是比較正常的,畢竟,怕死乃人之常情。

  • 10 # 水一白聊歷史

    雖然我們常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來形容農民耕種之苦,此處朝天即指朝向天空之意,然而在古代,朝天還有“朝見天子”之意,那麼“朝天女”自然而然就是朝見天子的女子,只可惜,這些女子不是在世上朝見天子,而是去地下朝見天子,即為“人殉”。

    如此兇殘的制度,又有哪個後宮女子能不談之色變呢?

    死灰復燃

    在中國古代,秦朝以前,以人殉葬的確曾經盛行一時,秦始皇死後,秦二世便曾命後宮大量未生育的女子從死。不過,從漢以後,隋、唐、宋等朝雖偶有以人殉葬的現象,但已經比較鮮見了,然而,到了明朝,竟然又一次“死灰復燃”了,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因為契丹、蒙古、党項、女真等曾經統治過中原的邊疆民族都有人殉的傳統,導致大明朝又興起了人殉的風氣。

    朝天女戶

    在大明朝,不但皇帝死了要用活人來殉葬,諸侯王死了,也要用活人殉葬,這一風氣竟然在大臣中也屢有發生。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開先河。

    第一個“吃螃蟹”的是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shǎng]去死,其王妃“陪同”殉葬,而到了1398年,朱元璋死後,竟有46位妃嬪、宮女一同埋葬,他們自然是要去地下朝見那個被埋葬的天子朱元璋。

    《明史·后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隨同天子殉葬的這些女子的家庭,會得到一些優待,如“世襲錦衣衛千百戶”,所以這些家庭也被稱之為“朝天女戶”,“朝天女”的說法即是從此而來。

    廢除

    在明朝,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才真正地廢除了這種宮妃殉葬制度,他在遺詔中明確表示“口占遺命,定后妃名分,勿以殯御殉葬”。

    不過,隨著大明朝的滅亡,滿人入關,建立大清,人殉又一次出現在皇室之中,順治帝死後,一同殉葬的妃嬪就有三十餘人,幸好康熙大帝對此深惡痛絕,終於下令徹底廢止了這個萬惡的制度。

  • 11 # 歷史守望者

    朝天女這個稱呼聽起來很神聖,為何明朝後宮女人聽到朝天女時都會聞風喪膽呢?這還得從朝天女的用途說起。朝天女的含義和用途

    明朝時期有一種戶口叫朝天女戶,這朝天女戶指的就是為皇帝殉葬的女性的親屬。這麼一說,朝天女的意思就很明顯了,朝天女指的就是明朝時期為皇帝殉葬的女性。

    明初被用於殉葬的女性包括妃嬪、宮女甚至附屬國進獻的女性。這些女人殉葬後,朝廷會給她們的親屬一定的回報,宮女的話一般就以錢財作為回報,妃嬪的話往往會以錦衣衛千戶、百戶之類的職位讓她們親屬世襲。

    實際上殉葬制度並非起於明朝,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殉葬的做法,以後宮女眷或宮女為皇帝殉葬,讓她們陪伴在皇帝身邊,以便使喚。

    現在看來,這種做法自然是很荒唐且不人道的,但古時候的科學水平不高,人們的觀念也較為迷信,所以才會出現殉葬這種事。

    漢代起殉葬制度逐漸被取締,一直延續到兩宋時期都很少有殉葬的情況出現,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卻又恢復了殉葬的做法。

    據載,朱元璋死後殉葬女性多達四十多人,明成祖朱棣的殉葬女性也有三十多人,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明英宗時期才被下令取締。

    明英宗一生大起大落,經歷頗為獨特,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人生境遇,才使得英宗意識到殉葬制度的殘忍,所以英宗死前下令不許以活人殉葬,並且規定後世也不可再以活人殉葬。應該說取消活人殉葬制度是明英宗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可圈可點的好事。

    在瞭解了朝天女的用途後,大家應該明白了為什麼明朝後宮女性在談到朝天女時會表現的那麼害怕,畢竟是喪命的事,害怕也是人之常情。

  • 12 # 無憂趣史

    朝天女就是明朝對那些給皇帝殉葬的宮女或嬪妃的"美稱"。

    說到活人殉葬,其實在明朝以前就有朝代進行活人殉葬,但在漢代,因這種方式極其殘忍引起不滿,又被廢止。

    在時間的指標來到了明朝時,朱元璋卻又將這種形式搬上臺面。 在朱明一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宣宗朱瞻基,前後60年間都用宮中活人來殉葬。在當時不僅是皇帝要用活人陪葬,就連諸侯王們歸西后,也要用活人殉葬,就此整個明朝都染上了活人殉葬的風氣,甚至這種風氣到清朝末期仍然存在。

    這些“朝天女”究竟是怎麼死的?

    殉葬那天,所有被列入殉葬名單的宮女和妃嬪都會被傳喚至一個屋子裡面。這個屋子裡安放了許多把太師椅,每個太師椅的上方的房樑上都懸掛著七尺白綾。宮女妃嬪們在侍臣和太監的逼迫下,只好無奈地站到太師椅上,然後將自己的頭伸進了那早已係好的套扣……

    當然並不是每個宮女都會如此聽話,有的宮女會被這樣的場面嚇呆了,顫抖地坐在了地上,這個時候那些太監們就開始發揮自己的作用了,他們幾個人強行把宮女扶上太師椅,然後把那個套扣套在了宮女的頭上,隨後搬走了椅子,這些宮女就在不甘中魂歸故里。

    除了上吊之外,其實還有一種令人髮指的做法——灌水銀。這種做法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陪葬的宮女妃嬪容顏永存。具體做法是先由太監在陪葬的宮女妃嬪的茶杯中下 “安眠藥”,待這些人熟睡之後,就向她們體內注入水銀,這些陪葬的人就一“睡”不起了。

    朝天女戶

    明朝時為了對這些殉葬人有所補償,下一任皇帝多半會給她們及她們的親戚一些好處。最常見的是追贈諡號,表彰其行。至於其親戚,有時也能得到優恤。有一首明宮詞這樣寫道:“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賓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這首詞中所提到的“朝天女戶”就是得到撫卹的殉葬者家屬。

    就比如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對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張鳳、李衡、趙福等給朱元璋殉葬宮人封賞,授以“千戶”、“百戶”的官職,這些官職皆可世襲。

    朝天女,乍看之下一個頗具詩意,而又非常奇怪的名字,但在你知道了這個名詞的來龍去脈,知道這個名字下掩蓋著怎樣令人髮指的殘忍之後,你會發現這是封建統治者對生命的漠視,是封建社會的悲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是明知而故意中之?還是後人編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