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凝祥聚瑞

    主流觀點通常認為,中華文明只是到了近代才開始衰落,中國科技發明也一直領先於全球,只是到了近代,由於朝廷採取閉關自守政策或腐敗無能,導致社會經濟乃至科技的衰退。但縱觀歷史,朝代的更迭不過就是一輪輪政治週期,一個朝代的衰落或許會放緩文明或科技進步的步伐,但文化和科技都是可以傳承、改良和進化的。作者認為,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才是導致中國近代科技落後的重要因素,中西方這種思維方式的差距早就存在並不斷拉大,只是到了近代,到了西方工業革命之後才顯性化。

    對文明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還有對外開放這一核心因素,從遠古之今,所有封閉的原創文明都早已滅絕了,今天多數國家的進步和發展,其實都不是源自內生動力,而是源自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先進科學技術、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學習和模仿。開放不僅對相對落後的國家來說尤為重要,對具有領先優勢的國家同樣具有顯著影響,這是因為沒有一個文明地可以做到處處領先,唯有透過開放和交流,取長補短,才會迸發思想的火花,才能保持文明的延續和發展。

    思維方式對科技發展至關重要

    一般認為,人類歷史上有四大文明發源地: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不少國人會自豪地說,其他三大文明古國都已經衰落了,只有中華文明還在綿綿相傳。但是,站在當今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這個階段上來比較四大文明之間的優劣,似乎並不恰當。

    按照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誕生時間排序,中華文明應該是最晚誕生的;而且僅就科技發展水平而言,中華文明並未顯現明顯優勢。我們經常自吹,國內某項發明領先於西方一千年,但最終結果是我們發明了火藥,人家制造了槍炮,我們發明了“水運儀象臺”,人家制造出鐘錶。古埃及的造船技術再突出,也從未獲得過海上霸權地位;鄭和六次下西洋,也遠不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價值大。

    以水運儀象臺為例,水運儀象臺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後世鐘錶的關鍵部件,因此它又被我們認為是鐘錶的祖先。但鐘錶除了這個關鍵部位外,還需要動力裝置和傳動裝置,即發條、大小齒輪和遊絲等,這類精密裝置的設計和製造,顯然很難從水運儀象臺改良或進化而來。

    對此,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了李約瑟之謎”,即為什麼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中國的政教分離現象、文官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流派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

    國內一些廟堂之上的歷史學家經常說,中華文明自古領先於世界,至近代才開始衰落,源於清朝的閉關自守、腐敗無能。有的學者則看得更遠一些,認為中華文明的衰落始於元。我認為,以朝代的盛衰來判斷文明的盛衰似乎不足取,因為朝代的變遷只是反映了歷史週期,但文明具有傳承性,如科技、文化、宗教、習俗等,不會因為一個朝代的終結而失傳。

    從歷史觀看,朝代的更迭不可避免,每次更迭都意味著舊朝代的衰敗,中華大地多次被外異族殖民統治,但這些都不是文明衰落或導致科技落後於西方的根本原因。有人說,除了中華文明還在發揚光大,其他三大文明古國都不復存在了。然而,我們當今所體驗到的文明,究竟有多少是本土傳承下來的“文明”,有多少是因為被動開放而被傳授的“西方文明”呢?

    環顧四周不難發現,當今各種交通工具、通訊裝置、家用電器、廚衛用品,絕大部分都是由西方發明或者原創;一些司空見慣的材料,比如混凝土、鋁、明亮的玻璃、合成橡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這些都是在西方的發明。從我國基礎數理化教科書到大學各類專業學科,絕大部分也取自西方的固有學科和教材。可以說,當今全球絕大部分地方都在應用和享受西方文明的成果。

    可以說,全球四大文明古國的原創性文明,實際上都無一例外地衰落了,而且,我認為衰落的時間並不是在近代,而是當勞動生產率提升速度減慢,科技進步放緩的時候,當外來文明與本土文明發生衝突,外來新的思想、新的宗教、新的文化和技術開始在本土傳播的時候,古國文明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記得前年中國發射了一個量子衛星,叫墨子號,墨子生於公元前,為何要用公元前的人名作為全球最前沿的科學實驗衛星的命名呢?因為墨家之後,中國的崇尚科學的這一流派就沒落了。不少學者把墨家之道不能傳承歸咎於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導致思想被禁錮、科技發展緩慢。

    但是,如果把中華文明的衰退歸咎於某個朝代或某個皇帝的“執政理念”,那也是失之偏頗了。因為文明所包含的領域太廣了,如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據說北宋初年僅有戶650萬左右,到北宋大觀三年的時候,全國戶數達2088萬,人口約11275萬,人口規模據世界第一,但國土面積卻只有唐朝時的四分之一,這說明北宋的農業技術水平一定是有了很大提升,農業文明進一步發揚光大。

    所以,文明衰敗的原因並不能歸咎於戰爭引發的朝代更迭,雖然戰爭對文明的衝擊非常大。而且,衰敗永遠是相對的,就是當兩大文明交鋒的時候,必然有一方將以失敗而告終。如當西班牙的軍隊登陸美洲大陸,並與代表瑪雅文明的本土部落發生衝突,最終把對方殖民了。瑪雅文明是一種封閉的文明,因為沒有與亞洲或歐洲有任何交流的機會,因此就相對落後,甚至它都沒有進化到青銅器時代,於是就不堪一擊。

    中華文明在全球四大故文明中起步最晚,但並沒有顯現後發優勢。比如,古希臘文明的傳承脈絡很清晰,它是西方現代科學的發祥地,我們可以從英國工業革命找到古希臘文明的傳承蹤跡。但是,我們卻很難從中華文明的延續中去認定該文明與現代科技之間必然聯絡,儘管在全球同一時代的歷史橫斷面看,中國古代很多領域的科技發明有一定的領先性,但在起步時間上的領先,卻不改被別人超越的命運。

    為何中國近代的科技進步明顯放緩了,為何中國與西方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領域相比,其差距越來越大?我始終認為,這與中西方不同發達程度的思維邏輯有關,西方偏重於形式邏輯,而且逐步形成了較為發達的形式邏輯體系;而中國的辯證邏輯較為發達,而且一直延續至今。

    以中西醫的差異為例,辨證論治就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中醫強調整體性,注重人體器官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的,注重人與自然的關係。

    但是,無論是東西方,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醫學都是以哲學形式出現的。人類在對自身身體理解的基礎上,提出了各種各樣的醫學理論。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起源於古希臘,它提出了"四體液學說",認為人體是由血液、粘液、黃膽液、黑膽液組成的,而且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絡的,身體中充滿了各種液體,這些液體的平衡是機體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

    同時,古代西方醫學還強調人體與自然的相互聯絡,認為健康主要取決於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緒狀態、環境、飲食、鍛鍊、心態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帶有猜想色彩而非實證的理論與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非常相似。

    但是,到17世紀時,"四體液"學說遭到西方學者的質疑,它被認為是沒有任何物質基礎的空洞理論。此後,西方國家的學者在近代時期發展出了一門建立在科學和實驗的基礎上的全新醫學體系。

    不難發現,古代中西醫學的差異實際上很小,但是西方到了近代就進化了,甚至可以說是推倒重來;現代中醫學對傳統中醫學雖有很大的改良,但並沒有動搖其理論基礎和哲學理念。儘管中醫的治療方式確實具有獨到之處,如經脈理論等,但它確實與西醫的治療方式屬於兩種迥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其實,從中醫到中國畫,或從中國的科技到中國的藝術,你都會感覺到彼此的相關性,都在“寫意”;而西方的則注重寫實,如羅丹的人體雕塑如此逼真,甚至有人懷疑他是以真人為模子翻版出來的。又如,從西方的油畫、雕塑再到如今的數字電視,彼此似乎有傳承關係;西方人用的鵝毛筆到鋼筆,再到圓珠筆,你仍可以感受到先後有傳承關係;但在中國的毛筆與西方的鉛筆之間,卻看不出有傳承關係。

    因此,愛因斯坦認為,“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以及透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

    再以中西方文字的差異為例,漢字起源於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均是象形文字),雖然目前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但仍屬於表意文字,音、形、意相互聯絡,為形象思維提供了方便的工具。歐洲各種字母的共同來源,是希臘字母孳生的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希臘字母則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而腓尼基字母則是公元前15世紀在古埃及人創造的一種象形文字“聖書字”基礎上產生的。

    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在楔形字基礎上將

    原來的幾十個簡單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

    可見,歐洲文字與漢字的起源都是象形文字,但前者經歷了多次創新轉型,已經脫胎換骨,完全沒有了象形文字的痕跡,語法、邏輯性、抽象性都很鮮明。後者卻沒有轉型為字母或表音文字,只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沒有形成系統的語法;漢語動詞沒有時態,名詞沒有陰性、陽性、單數、複數之分。如果不是在100年前新文化運動時借用西方的標點符號,如今不知道讀書學文有多費勁。

    正是因為漢字屬於表意文字,引導人們展開形象思維,這或許就讓漢民族在抽象思維上成為短板。如商高在公元前1000年就發現勾股定理的一個特例:勾三,股四,弦五。儘管此發現早於畢達哥拉斯定理五百到六百年,但漢民族對幾何學的進一步研究成果卻不多,如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等於180度是古希臘的歐幾里得證明的。

    因為字母可以作為代數就顯得十分簡便,如果把漢字作為代數就顯得很笨拙。因此,西方的邏輯推導就可以用字母加上阿拉伯數字,運用數學符號,就可以發現很多定律,而漢字既無字母,又無簡練的數字表述形式,導致推導過程難以深入。

    由於抽象思維或形式邏輯的運用缺乏合適的工具,使得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差距越來越大,這種差距註定會擴大,也許在2400多年前古希臘人把腓尼基字母轉化為希臘字母時,就註定西方文明必然會勝出,東方文明必然會衰落了。

    迄今為止,我們中的大部分人依然很難改變深藏在骨子裡的思維習慣,即講整體性、講辯證關係、講天人合一。這就導致很多領域就難以深入研究下去,比如,當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原子理論時,中國的精英們還在寫八股文考科舉;當牛頓因為蘋果掉下來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時候,我們連離心力、向心力、加速度等概念都沒有。因此,思維方式上的差距才是導致科技落後的一個重要因素。

    思維方式的差距不僅指我們在形式邏輯體系上不夠完備和深入,還表現在思維活動中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功利主義,很少進行枯燥的純理論研究。其功利主義太強,並且和特定的政治或倫理觀結合過於緊密。時至今日,功利主義思想仍然會體現在我國的研發投入結構上。

    例如,2015年我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只佔研發總投入的5.1%,美國要佔到18%,但我國在試驗發展方面的投入佔比遠超美日韓,試驗發展是利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際經驗所獲得的知識,為生產新產品、材料和裝置,建立新工藝,以及對已產生和建立的上升工作進行改進。

    因此,思維方式的背後,其實也反映了文化和宗教的傳承對人們價值觀的影響,當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崇尚福祿壽的時候,就很難不功利了;當西方民眾被基督教文化所引導的時候,其行為一定會更從容些,因為他們的幸福在來世。

    從遠古之今,所有封閉的原創文明都早已滅絕了,今天的所有進步,其實都不是來自原創,因為從自然科學到人文科學,從宗教習俗到文化藝術,都是可以傳承的,今天大家獲得的所謂專利,無一例外都是在前人的科技成果基礎上做了新的拓展,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獲得的成就。上文主要談思維方式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下文則進一步討論開放與文明進步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妨以古印度文明、日本現代化和中美洲的瑪雅文明盛衰為例。

    古印度文明:

    源於開放和融合,衰敗於種姓制度下的隔閡

    記得讀小學的時候上常識課,老師說,印度人雖然很黑,但他們其實是白種人。後來才知道,老師說的不全對,其實印度人口中至少有六種種族構成,如尼格利陀人(Negrito)、尼格羅人(Negrioid-proto-Australoid)、達羅毗荼人(Dravidians,南印度人)、雅利安—達羅毗荼人(北印度人)、蒙古人(Mongoloid)和印度-雅利安人(Nordic,北歐人)。

    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雅利安人分成若干支從這裡向歐洲和亞洲遷移。其中一支雅利安人在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上定居下來,這支雅利安人稱為印度-伊朗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印度-伊朗人中的一個分支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稱為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最後到達印度並給印度文化和社會帶來深遠影響的群體。

    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前,即大約距今4千多年之前,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方圓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已經存在一個遠古的“哈拉巴文化”,或稱印度河文明,他們大量用火磚蓋起房屋,細心規劃城市佈局,設計先進的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而且擁有文字並能製造青銅器。

    在印度-雅利安人擴張過程中,當地居民或被征服,或被趕走,他們成為古代印度次大陸的主要居民。不過,雅利安人分支眾多,在與中亞、西亞的當地民族混血後,又形成很多種群,這些種群在不同時期入侵印度,進而又與當地人混血,因此,印度被稱之為“世界人種博物館”。

    正是由於外來人口的不斷遷入,不管是透過暴力或非暴力方式,都會同時帶來了新的文化、新的理念和各種科技成果,按現代人的觀念,就是“開放”的表現方式,開放帶來了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使得文明的得以延續。

    例如,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後,古印度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 在宗教方面,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就產生了佛教,並先後傳入到中國、朝鮮和日本及東南亞國家;此後,又產生了對社會影響更深遠的印度教,如今全球信徒最多的前四大宗教中,誕生於印度的宗教居然佔了一半。

    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中華文明等其他三大文明都沒有“0”的數字)。整數的十進位制計數法產生於6世紀以前,用9個數字和表示0的小圓圈,再借助位值便可寫出任何數字,由此建立了算術運算。所謂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然後透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

    我始終認為,從象形文字演進到字母組字,或數字符號的簡化,都有助於提高抽象思維能力,使得形成邏輯體系得以建立和完善。例如,公元7世紀時的印度著名數學家梵藏就可以解出二次方程式;梵藏還給出了ax+by=0的整數解和處理不定方程ax2+1=y2的方法,比歐洲要早1000年左右。我們不難看出,古印度的數學與現代數學已經比較接近了。

    不過,古印度在向奴隸制國家過渡過程中,逐漸形成森嚴的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而印度教的廣泛傳播,又進一步強化了種姓制度。因此,很多事物都有兩面性,宗教更是如此。古印度文明的繁榮,得益於各民族的融合,尤其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對古印度文明的持續繁榮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但他們反過來又推行種姓制度,人為製造群體之間的隔閡和封閉,使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速度放緩。

    如受種姓制度影響,古代印度醫生地位低下。醫學的本質從生理上否定人的差異,婆羅門或首陀羅得病原理相同,而醫生必須和不同階級的人打交道,這就與種姓制度相違背。印度教法典規定醫生和賤民一樣不能參加祭祀。這大大限制了醫學的發展。

    印度的種姓制度:來世才能改變命運

    我曾專門論述過作為全球人口第二大國的印度,為何奧運獎牌數量與中國有天壤之別的原因,其實也是因為受印度教教義的影響:注重來世,偏向素食。注重來世會使得對今生缺乏追求,素食則影響影響體力,尤其是高種性群體素食更甚。

    日本:開放創造奇蹟與失去的20年

    從歷史看,居住在島國上的人類都沒有產生過文明,可能是因為陸地面積有限、人種比較單一,交流溝通的“流量”偏少;日本也不例外,這個島國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原創性”文明,儘管有繩文文化,有彌生文化,但與文明之間仍有區別。我認為,可以稱之為文明的,至少要具備兩者之一,或是發明文字,或是能掌握金屬冶煉技術,即從石器時代步入到銅器時代,如青銅器就是一大標誌。日本無論是文字還是冶煉技術,都來自中國或朝鮮。

    日本漢字能力鑑定協會每年都選舉出一個年度漢字

    這些年來基因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能夠精準去追蹤人類的起源及遷徙路線。基因研究表明,即便是黃種人,也存在明顯的基因差異,如而蒙古人DNA 與漢人差別很大,學術上是屬於矮黑人種(D-YAP)與棕色人種(C-M130)的混血。而漢族則是真正的東亞黃種人(O-M175),現代日本人是由日本列島的繩文人和東亞大陸的彌生人不斷混血生成的,故日本人的基因多是以矮黑人種(D-YAP)為主。

    過去我一直以為日本的“大和民族”非常“純正”,但查閱有關日本人基因分析的文獻,大致可以獲得日本大和民族演變的歷史軌跡:其祖先是從第四紀末次冰期進入日本的土著的“矮黑人”,融入了從中國東北地區進入日本的扶余人以及來自朝鮮半島土著等;之後“渡來人”(來自中國和朝鮮的移民)對土著進行語言文化同化,最後形成雜合民族。其血統遠不如漢族“純正”。

    由於遠古時代日本本土在文化、科技等諸多領域的相對落後,而外來的移民又給日本帶來了各種技術方法和文化及文字,這就更加增強了他們向外學習的願望,如在公元630-894年這兩百多年間,日本天皇先後派出19次遣唐使到訪唐朝。如今的日本,不少中華傳統文化習俗仍得到了很好保留。

    日本對外來文化的學習,也不是簡單模仿,而是“擇優入選”,如根據漢字特徵,形成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文只要認識字母,就可以讀出來,不像漢語那麼難學。此外,他們利用漢字的形聲、會意等造字法,甚至造出了漢語裡都沒有的字。

    不過,歷史上日本也有過閉關鎖國的階段,如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的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製造適於遠洋航行的船隻。在此期間,只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准在長崎一地進行。

    對日本成為現代化國家至關重要的一步,就是明治維新,它日本對外開放的一個典型案例。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並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不過,如今的日本則面臨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經濟增長停滯的問題,即所謂的“失去的20年”。不少人為日本“失去的20年”辯解,認為日本經濟依舊很發達,社會福利完善,中國望塵莫及。我認為,儘管現在日本仍屬於全球第三個經濟大國,但人口老齡化一定會讓未來日本經濟失去競爭力。

    可以判斷,日本人口結構正在持續惡化,其勞動力數量也從1995年8720萬人的峰值減少到2015年的7720萬人。預計到2065年,其勞動力數量將降至4520萬人。而在另一端,日本政府的槓桿率水平不斷上升,目前已經達到230%左右,是美國的兩倍以上,按照這種趨勢下去,未來政府的信用風險釋放會否引爆危機?

    持續的人口老齡化不僅會導致經濟負增長,而且會讓企業失去活力,如2016年3月,東芝以537億日元將家電業務80.1%的股權轉讓給美的;同年9月,東芝又將儲存晶片業務出售給貝恩資本牽頭的財團,作價2萬億日元。

    日本勞動力的平均年齡高達46歲,而美國卻只有36歲,儘管美國比日本更早步入發達國家行列;中國勞動力的平均年齡也達到36歲,但中國的人均GDP不到美國的六分之一。日本老齡化問題之所以那麼嚴重,與它嚴格限制外來移民有關。而美國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國家,日本唯有采取鼓勵移民政策,才能減緩人口減少的步伐。否則的話,到2100年,日本的人口將降至4500萬,是目前人口規模的三分之一。如果再往後看,日本的現代文明真有可能因人口數量的大幅減少而消亡。

    到2100年,日本的人口將降至4500萬

    因此,只有開放才能延續文明,開放不僅是指經濟開放或文化開放,還包括與人口自由流動相關的人口政策。

    瑪雅文明:一個全封閉的文明很脆弱

    在沒有“國家”這種社會結構之前,人類確實可以是自由流動的,因為沒有國境線,有些地方之所以荒無人煙,只是因為“交通工具”缺失。據說在幾萬年前,美洲大陸與西伯利亞之間是聯通的,後來由於海平面的上升,出現了白令海峽,兩個大陸板塊就此分離。

    以“瑪雅文明”為例,瑪雅文明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中美洲,它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極高成就,它也像四大文明古國那樣,發明了象形文字,但卻未能進化為字母文字。不過,瑪雅人的數字表達方式比漢語要“科學”,他們是全球各大文明體中最早運用“0”這個數字,瑪雅人在沒有分數概念的情況下,精確地計算出太陽曆一年的時間。其精確度比我們現在所通用的格雷戈裡曆法還要精確。他們透過對金星軌道的觀察和計算,精準地計算出金星公轉週期。

    如果美洲大陸有類似日本那樣在公元初就有大量外來人口的流入並帶來各種技術,那麼,瑪雅文明就可以順理成章地過渡到青銅器時代或鐵器時代,其天文學的造詣可以更進一步提升,農業和畜牧業等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大幅提高,瑪雅文明就不會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或者藉助於金屬兵器得到廣泛應用,當年西班牙入侵者就不會那麼輕而易舉地擊敗當地群落,進而殖民美洲。

    其實,我們身處的中華大地本身就有過不少閉關自守、夜郎自大的慘痛教訓;我們習慣於用堅船利炮來解釋清朝不堪一擊的理由,但更有說服力的理由是,清政府對於西方科技革命的發展概況一無所知,至於後來再搞洋務運動,已經為時已晚。

    2018年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四十週年,過去四十年裡,中國經濟與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體量正在比肩美國,也讓我們深切體會到開放帶來了巨大收益。從歷史看,文明延續的時間長度要遠遠超過朝代的更迭時間,但即便如此,四大古國文明均擺脫不了衰落的命運,這才有了需要“復興”之說。

    史實證明,只有堅持開放,才能延續文明。

  • 2 # 思想先鋒派

    絲綢之路拌隨著東方文明向西方傳遞,東方文明後來引來多少西方強盜,八國聯軍搶走了多少,漢唐盛世傳過去多少文化,沒有中華文明在西方的沉澱,就沒有近代西方發展得這麼快,最起碼還穿獸皮,沒有碗,沒有瓷器,跟非洲人差不多。

  • 3 # 臘腸越人

    中華文明在農耕社會是遠遠超越還是狩獵時代的其它地方的,因為中華文明的農耕更利於族群可持續發展,君主制度也保障了那一文明可持續。 在農耕文明發生問題時,農民起義也是經常的事但並沒有改變發展模式,當蘇格蘭的蒸汽機的發動工業社會開始了,而更快速的發展需要一種新的社會制度進行推動和保障,因為工業具有極強的擴張性產能和能源需求,因此,農耕制度必然受到具開放性更強的工業文明所排擠。 時到今,工業化已成為發達程度的標誌,與此同時西方的價值觀也隨著技術流入或衝擊著中華文明保守制度,我們至今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卻還沒有走出封建制度的模式…………

  • 4 # WILLSON39

    我認為,中華文明在人文科學(Humanities)上的起步並不落後於西方文明,但是由於哲學及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沒有發展成自然科學(Science)體系,乃至自西方文藝復興以後便落後了西方數百年,並進而影響到人文社會科學、經濟技術及政治、軍事的各個方面,這是令人遺憾的。

    中華文明的人文科學、應用技術起步早

    人文科學,我認為是以人類文化(Culture)為研究物件的學科體系,即研究人類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行為規範、藝術表現等精神活動和精神產物,說到底是以人的生存價值生存意義為研究主題的學科,它所研究的是一個精神和意義的世界。

    中華文明的人文科學,至少從周朝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逐步建立並完善起來,這從考古的陶瓷和青銅等文物的形態、結構、藝術,典籍中的禮儀、禮制、詩經、禮樂中可以體現出來。特別是經過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後,由老子、莊子等將人文自然相結合,由孔子、孟子、荀子等將人文社會相結合,由墨家、法家、醫家、陰陽家、兵家、農家、名家等將人文實踐相結合,使人文科學得到的發展。

    應用技術方面,中國從農業畜牧,從冶金工程,從曆法風水、星象,從錢幣到各種工藝,都不落後於其他古代文明之外的西方。

    中華文明中人文與科學沒有創新發展的原因

    影響中華文明中人文與科學發展的原因很多,但私以為主要的原因是合和思維方式、獨尊儒術的政治體制。

    1. 合和的思維方式:西方人的思維重在分析,習慣於分析各自的異同,尋根究底,因此產生了邏輯和科學。而中國人的思維重在綜合,習慣於以中庸、合和之道,存異求同,以和而不同的心態包容、博納一切,故而難以真正做到格物致知,所以沒有發展出邏輯和科學。

    2. 獨尊儒術的政體:自秦漢、特別是漢武帝以後,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其它思想即便可以容納,但不容坐大;尤其是自從隋唐實行科舉考試取仕以後,更是唯孔孟為尊,不說其他諸子百家,就是連更為客觀的荀子都不能容納。是以其它的學術難成氣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線工人月薪1萬5,跟辦公室朝九晚五小職員月薪5000,你會選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