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沈飛的殲-14“雪鴞”,當年與成飛的殲-20一起競爭,成為中國空軍第五代戰鬥機的專案,但最終落敗。
5
回覆列表
  • 1 # 樂水者樂山人

    沈飛的殲14隱身戰機方案敗給了成飛的殲20隱身戰機方案,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如下:

    1、成飛當時的三代機方案殲10戰鬥機發展順利,空軍非常滿意。且成飛透過設計、研發殲10戰鬥機,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設計研發人員,完整的經歷過實戰的新一代戰機設計研發標準和流程。這一切要比沈飛僅僅參與仿製蘇27戰鬥機要強的多,雖然沈飛也有戰機研發經驗,科技實力雄厚,不過新戰機的研發經驗卻沒有成飛成熟。

    2、成飛的殲20戰鬥機方案主要指標的設定更傾向於美國F22戰鬥機和F35戰鬥機,尤其是隱身技術指標。沈飛的殲14戰鬥機方案更多的是借鑑了俄羅斯蘇27系列的成功經驗,更多的使用了來自俄羅斯對於新一代戰鬥機的理解和指標定位。當時我國對於新一代戰鬥機的發展定位更傾向於採用美國F22和F35的標準,俄羅斯的理解和定位對我國空軍的吸引力並沒有美國F22和F35大。

    3、按照成飛和沈飛的方案進行競爭的時候,成飛的方案,戰機機體巨大,需要強大的發動機才可以發揮出全部的效能,而沈飛的方案機體更加巨大,需要的發動機也更加強大,而我國的先進航空發動機研發滯後,肯定成飛的方案更容易實現。

    綜合上述,成飛的殲20戰鬥機方案和沈飛的殲14戰鬥機方案都很先進,但是綜合考慮,成飛的殲20戰鬥機更容易實現,所以最後成飛的方案擊敗了沈飛的方案。

  • 2 # 熊貓說

    李天院士走了,官媒給了很高的評價。

    在飛機空氣動力設計領域創造性地解決了型號研製過程中的多項重大技術難題,拓展了中國飛機氣動佈局領域的設計方法,並透過對先進隱身飛機氣動佈局的研究,開拓性地解決了氣動與隱身在佈局設計中的技術難點,創造出隱身與氣動最佳化融合的新方法,為中國新一代先進戰鬥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做出了突出貢獻。

    以上是官方媒體評價,下面我們稍加解讀。

    李天院士的成果主要是殲8II某改型和殲11某型號改型,還有隱身戰鬥機的設計,為FC-31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外加三翼面戰鬥機雪鴞的總設計師。

    殲8某型戰鬥機是李天院士的作品,大膽修改了襟翼下偏角度

    殲8II的某改型,主要是飛機不斷增加裝置,重量大增,使得原先的跑道不夠長,最終李天院士別出心裁的將殲8II戰鬥機襟翼下偏角度進行修改,大膽打破了俄羅斯人給的定論:三角翼的襟翼下偏最大22.5度,大膽改成30度,簡單解決了機場跑道不夠長的問題。

    李天院士搞氣動出身,成功基本度集中在氣動佈局上:《邊條翼與近耦合前翼佈局氣動特性 》,《低阻外掛技術研究》、《高機動高隱身氣動佈局研究》、《複合平面形狀機翼及其襟翼的低速風動試驗研究》、《雙三角翼佈局的高速氣動特性研究》、《超聲速巡航戰鬥機氣動佈局研究》、 《三翼面佈局氣動特性研究》 和 《新一代戰鬥機先進氣動佈局研究》。

    由於研究三翼面輕車熟路,在2006-2008年中國的隱身戰鬥機大戰中,雪鴞戰鬥機順理成章的採用了三翼面設計。

    雪鴞最大的亮點是過失速機動,從1991年到2006年間,經過多輪設計迭代,找出了一種比較特殊的佈局,這種佈局採用雙三角翼帶渦襟翼 、 邊條翼 、 三翼 面佈局 、 帶前緣延伸邊條的前翼和前翼邊條翼,失速迎角高達65度,進入了高風險的過失速機動範圍,和美國F22戰鬥機同一水平。

    這就是雪鴞戰鬥機,邊條,三翼面,雙三角翼,小機頭23米長

    第 4 代戰鬥機既要求超音速巡航能力和突出的隱身能力, 又要求在高亞音速有較高的過失速機動性, 此外, 還有航程、 有效載荷、 起降效能等要求。而這些要求能否得到滿足, 則取決於飛機的升阻比、 零升阻力、 ( 最大)升力係數等氣動特性以及飛機的前向、 側向 RCS 平均值、 最大值等隱身特性。

    其中規定了飛機前向30度 、 側向30度範圍內 RCS 的平均值和最大值,規定了0.8馬赫和1.5馬赫的零升阻力系數,前者保證戰鬥機亞音速巡航作戰半徑,後者是戰鬥機不開加力超音速巡航1.5馬赫的剛需,還有最大升阻比、 低速( Ma = 0。 2)起降最大升力係數、 大迎角過載係數。

    我國隱身戰鬥機雙雄會,從資料來看,威龍明顯壓過雪鴞一頭

    其中雪鴞主機翼選擇了雙三角翼,理論計算和吹風也顯示可以進行1.5馬赫超音速巡航,可以滿足1.5馬赫時候零升阻力系數小於0.035的指標,但是明顯比不上殲20採用的48度後掠切尖三角翼,殲20戰鬥機的機翼具有更大的超音速巡航升阻比,而且由於飛機元素比較少,隱身效能更好,機體更輕,價格更便宜。

    當年為啥雪鴞採用三翼面外加邊條和雙三角翼這種很奇怪的設計,這種設計明顯隱身不夠好,原因估計和俄羅斯人有關,90年代我國和俄羅斯進行航空科技交流,俄羅斯給了很多試驗資料和軟體,包括隱身設計軟體,其中一個比較離譜的結論就是F22戰鬥機機頭雷達反射截面只有0.1平米!

    結果我國隱身戰鬥機定的要求就是不低於0.4平米,成都最初報的資料也是0.1平米,和F22一個級別,最終瀋陽雪鴞因為0.4平米,就這麼慘敗在隱身上,由於機翼選擇失當,超音速巡航也不如對手,最終綜合雪鴞更重,更貴,機動性,隱身和超音速巡航都不如對手,最近年覆盤,F22的雷達反射截面在0.01到0.001之間,而殲20戰鬥機經過努力,也非常逼近這個水平,具體資料高度保密中。

    從技術積累來看,瀋陽所明顯壓成都一頭,從戰略眼光來看成都所更高一籌

    瀋陽所雪鴞戰鬥機競標失敗,直接警告後來人,不要輕信別人,尤其是俄羅斯人。

  • 3 # 陶式防務評論

    原因在於創造力不足!

    在20年前,中國航空整體技術畢竟還不如美國、俄羅斯和歐洲,在這種情況下研發自己的四代機,不能什麼都照搬美國四代機的思路,必須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

    總體來說,中國在隱身技術、雷達技術、氣動設計方面都有技術優勢,武器系統雖然還落後,但是有希望快速跟上來。唯獨發動機技術是硬傷,至少10年前還不具備匹敵F-22的F119發動機的能力。所以,我國自行研發四代機,必須要在動力可能不足的前提下,實現四代機的多數效能,並且能夠對三代機形成技術碾壓。

    其中最關鍵的,其實是隱身技術。

    但是如果想提升四代機的機動能力,則必須要增加鴨翼,這樣才可能在發動機推力不足前提下實現超機動性。但是,鴨翼設計與隱身是存在矛盾的,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是個巨大難題。此外,隱身性和載彈量、機動性也存在矛盾,特別是內建彈艙會佔用很大的機體空間。

    成飛和沈飛方案都不約而同採用了鴨翼設計,但是明顯成飛克服了這些矛盾,而沈飛卻沒有克服。沈飛的方案具體細節難以知曉,但是可以從透露的一些內容評估出來——沈飛方案設計太保守了,主體結構受蘇-27影響太重,缺乏創新,因此被老式佈局限制了很多效能,鴨翼更像是補救措施,而不是作為系統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說到底,沈飛嚴重缺乏創新能力,從殲-8到蘇-27的製造都沒能鍛煉出一個出色的設計團隊。沈飛也許更適合對現成機型的升級改造,而不是憑空做出一個沒人見過的型號。

  • 4 # 金大的菸袋

    沒有告訴軍隊未來的空戰應該怎麼玩。也就是說,對戰爭發展的方向和形式缺乏判斷力。依葫蘆畫瓢的事做多了,失去了探索思維能力。

  • 5 # 飛哥說史

    我們的軍機生產單位有不少,主要的有是成飛、沈飛、西飛,以及專業生產直升機的哈飛和昌河。其中,沈飛和成飛目前的主要任務就是生產戰鬥機,沈飛把蘇27和蘇30玩出了各種花樣,殲11、殲15、殲16都是出自沈飛之手,而成飛目前的代表機型就是殲10和殲20。

    有網友認為:沈飛和成飛為何不合二為一,把技術骨幹都集中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互補,這樣是不是更好一些?其實不然,當年成飛的建立,就是依靠沈飛的大量技術骨幹支撐起來的,而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能夠讓兩個單位進行競爭,只有存在競爭的情況下,發展才會越來越好。

    但目前,沈飛和成飛各自負責不同的機型,兩者會存在競爭嗎?當然會!眾所周知,目前我們只裝備了一款四代隱身戰鬥機殲20,而殲20並不是指定成飛生產的,立項之初是由沈飛和成飛各自提供不同的四代機方案,擇優而取的結果。最終成飛的殲20勝出!而當時沈飛的方案,就是殲14“雪鴞”戰鬥機,那麼,殲14因何會敗於殲20呢?

    新一代戰鬥機立項之初,並沒有明確表明一定要達到F22的標準,只是要超越當前的三代戰鬥機。沈飛殲14的優勢就是技術成熟,便於快速大量的生產,而成飛殲20的優勢是技術超前,(這個超前指的是相對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而言),具備絕對的效能優勢,但是研發難度大。

    殲14的一大特點就是大!都知道殲20是目前四代機中的大個頭,機身比蘇57後還要長,殊不知,殲14的尺寸比殲20還要大!這是因為,殲14就是在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深度改進而來,蘇27本身就是一款重型戰鬥機,延續而來的殲14就越改越大。而戰鬥機的主要任務畢竟是空戰為主,尺寸太大,又沒有強勁的發動機,機動效能必然會受到影響。

    此外,殲14的隱身效果也不佳!一是為了增加機動效能,加上了鴨翼。本身鴨翼是不會破壞隱身效能的,但這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不增加其他翼面的情況下。殲20也有鴨翼,但殲20沒有水平尾翼,採用了全動鴨翼加全動雙垂尾的設計,而殲14不僅有鴨翼,還有水平尾翼和雙垂尾,翼面太多,自然會破壞隱身性。殲14隱身效能不強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機身的氣動佈局設計。殲14的氣動佈局還是沒有擺脫蘇式戰鬥機的影子,和蘇57有點類似,可以把殲14看作是增加了鴨翼的蘇57,其隱身效能甚至比蘇57還要差!

    有網友認為,殲20的航電系統也領先殲14,其實這個情況是不存在的,因為殲20設計之初也無法確定航電系統的水平。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殲20的定型時間在十年之後,那麼其所裝備的航電系統必然會比現在先進,殲14也是這樣一個情況,航電系統可以隨時更改,兩者在航電系統上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差距。而殲14之所以敗於殲20,主要的原因還是上述兩方面,一是個頭太大,略顯“笨重”,另外就是隱身能力弱於殲20。

  • 6 # 軍武吐槽君

    我國目前一共有兩款公開露面的五代機,分別是成飛已經正式服役的殲20和沈飛試飛成功的FC31,但鮮為人知的是沈飛當年實際上還有一款胎死腹中的殲14雪鴞(xiao)。殲14是沈飛當年在競標五代機時所給出的方案,從整體上來看,它就像一架安裝了鴨翼的蘇57,但實際效能比飽受詬病的蘇57更差。由於痴迷於俄羅斯的蘇27技術而不可自拔,殲14的設計充滿了仿製的影子,技術上過於保守,堪稱山寨版的蘇57,由於很多方面都不如成飛的殲20,最終只能慘淡出局。

    殲14最大的缺陷就是隱身能力太差,沈飛採用的是與蘇27類似的中央升力氣動設計,這種設計雖然有助於提高機動性,但是卻造成了機體過於龐大,隱身性大打折扣。由於搭配的渦扇10發動機推力比不上俄羅斯的117S,為了達到五代機的超機動效能,只好又安裝了一副看起來十分多餘的鴨翼,而這對鴨翼沒有采用翼身融合技術,因此又增加了不少的雷達反射訊號,經過了這一番折騰之後,殲14隱身效能徹底宣告失敗。

    殲14採用中央升力體佈局表面上提高了一些機動效能,實際卻對飛機整體佈局造成了難以挽救的影響,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很難匹配腹部內建彈艙,因此只能透過寬間距發動機、翼下進氣、邊條翼後掠角機翼來預留出一些多餘的空間來安裝內建彈艙,但即便這樣也完全不能和殲20的近距耦合鴨式佈局相媲美。殲14腹部彈艙體積過小,無法容納足夠數量的武器用於作戰,所以採用類似中央升力體佈局的蘇57至今仍然被人質疑沒有腹部內建彈艙。

    除了整體設計造成的隱身效能差距之外,殲14和殲20在做工方面也相差甚遠。從殲20目前的量產機來看,其機體表面光滑平整,各種接縫細微一致,鉚釘蒙皮也極具工業美感,可以說做工完全能和美國的F35相媲美。而從沈飛近些年來的主力機型來看,無論是殲11系列還是殲16,其做工和殲10C以及殲20都有差距,即便是殲14能夠量產,其整體工藝也不可能比上成飛。所謂顏值就是戰鬥力,在這方面,殲14顯然又輸了。

    資訊化程度上殲14也完全比不上殲20。殲20使用了F22都沒有的分散式光電孔徑探測系統,能夠為飛行員提供360°無死角的戰場周視能力,可以捕捉到上千千米外的導彈尾焰,殲14沒有。殲20機頭直徑很大,可以安裝主相控陣雷達加側掃雷達的組合,殲14也做不到。殲20還擁有先進的頭盔顯示系統,直接可以拋棄傳統的平面顯示器來進行作戰,殲14還是沒有。在隱身效能相差巨大,資訊化水平又明顯不足的情況下,殲20戰勝殲14也就成為了必然!

  • 7 # 匆匆日常

    殲-14是落敗的應該是多種因素。美國當年研發第4代隱身戰機,也拿出兩款戰機來競標,最後F22獲勝。

    當年YF22並不是不優秀,而是太優秀了,很多技術指標攻克不了,無法量產或者量產成本太高被軍方淘汰。

    一輛戰鬥機優不優秀,是取決於能不能製造出來和能否量產,壽命、維護保養各方面的因素。

    我們從古流傳下來一句話,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只有選好一個目標,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才能造更優秀的戰機。無論是殲14或是殲20,如果有的選擇,我們當然兩個都要,但是最適合的才符合我們現階段需求。

    我們現階段要從無到有,從有到量,再從量到質。縱觀我們的發展是有這個規律。

    雖然我們現在放棄了殲14,但是我們從研發中還是有收益的,透過技術的積累,我們可以從殲14基礎上研發出更好的戰機。

  • 8 # 鋒芒FM

    航空製造業大國在進行戰鬥機研發的時候會同時由不同的公司推出多種方案,進行競爭後擇優定型生產,但具備這種條件的國家屬實不多,比如印度的LCA戰鬥機,印度就一家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還具備點製造戰鬥機的能力,根本沒擇優選而取的條件。作為頂尖的航空製造國,我國殲20戰鬥機在研發之初也有一個競爭對手,這個對手就是沈飛的“雪鴞”殲14戰鬥機。

    殲14與殲20之爭,最終勝出的是殲20,其中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是隱身問題造成的。四代戰鬥機一個主要的特徵就是隱身,可以說是無隱身不四代,殲14與殲20相比,後者的隱身能力明顯更好。整體來看,殲14身上還是有眾多蘇27(殲11)的影子,蘇57戰鬥機被稱之為“拍扁的蘇27”,殲14同樣如此。

    殲14為了增強機動能力,同殲20一樣裝了一對鴨翼,本身戰鬥機的鴨翼對隱身能力的影響微乎其微,但這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不增加其他翼面的基礎下,而殲14戰鬥機鴨翼、水平尾翼和雙垂尾一樣不缺,殲20戰鬥機雖然也有鴨翼,但殲20沒有水平尾翼,殲14這種設計不僅看起來非常複雜,對隱身能力也有一定的影響。

    另一個是進氣道,殲20的兩側進氣道入口進行了大幅最佳化,入口處面積更小,而殲14的進氣道則設定在了機腹下,無論是進氣道的位置還是形狀大小,與蘇27戰鬥機都非常相似,這種設計的隱身效果自然不如殲20,從這個角度看,殲14的隱身設計與蘇57非常相似,蘇57同樣是水平尾翼和垂尾都有,大大的進氣道也是在機腹下,唯一的不同之處是蘇57用可動邊條翼代替了鴨翼。

    還有一個原因是殲14的機體太大了!殲20的機身長度為20.3米,是幾款四代機中最長的,而透過蘇27深度改進而來的殲14機身長度甚至超過了殲20!戰鬥機的主要作戰任務還是制空,如果機體太過龐大自然會影響到機動能力和制空能力,況且又沒有動力強勁的發動機實現“磚頭也能飛上天”,因此殲14相對龐大的機身也不討喜。

    除了以上原因,還有網友認為殲20的航電系統也比殲14先進,事實上這一點是不存在的,成飛和沈飛都不直接生產航電,殲20和殲14無論哪一款最終勝出,定型量產後的航電系統都是差不多的。殲14的優勢是基於蘇27(殲11)改進而來,整體比較成熟,便於快速實現量產,而殲20則比較超前,對成飛來說是一種大膽的創新。

  • 9 # 寶二爺chang

    因為殲14雪鴞戰鬥機的尺寸太大,而且隱身太差,另外氣動設計太過於保守了,可以看作是一個比俄羅斯的蘇57還差的飛機,但是殲20卻要強很多,比俄羅斯的蘇57先進很多,設計也更加前衛,因此選擇殲20是正確的。

    蘇57+鴨翼就=殲14雪鴞。

    雪鴞是沈飛在俄羅斯飛機設計風格的基礎上,依靠側衛系戰鬥機優秀的氣動佈局加以改進得來的新一代戰鬥機,我們都知道殲20的尺寸很大,很多軍迷已經覺得有些太大了,可是雪鴞比殲20還大,而且要大許多,因此雪鴞是一架很笨重的飛機,他為了加強飛機的機動能力,還增加了一對鴨翼,但是對飛機的隱身形成了破壞。

    鴨翼不破壞隱身,前提是不增加操作翼面。殲20也有鴨翼,但是人家殲20沒有尾翼,因此殲20的翼面等於是沒有增加的,翼面互相之間採用平行邊緣設計後,飛機的隱身是有保障的,但是雪鴞不同,殲14的鴨翼是在飛機的常規佈局之前加的,也就是增加了兩個可動翼面,這本就破壞了飛機的隱身,再加上體積太大,因此隱身更差了。

    殲14雪鴞戰鬥機的數字化程度也沒有殲20高,新技術的運用也不如殲20.殲20有全動垂尾,有側陣列雷達,有機翼副雷達天線,有EODAS和EOST探測器,雪鴞一概沒有,當然也可以後加,但是要對其結構進行較大的改動。說白了,雪鴞是沈飛在吃透蘇霍伊戰鬥機的基礎上研發的,他和俄羅斯的蘇57到有幾分相似,去掉鴨翼就是蘇57了。

    但是雪鴞的效能也不能說很差,他確實是一架五代機,具備完全碾壓四代機的實力,但是作為未來的發展而言,新一代戰鬥機必須是新的平臺和新的設計理念,而不是老的思想的修修補補,那樣是沒有未來發展潛力的

    ,所以殲20能夠戰勝殲14。

  • 10 # 飛帥

    本來就不夠成熟,著力點還弄成了機動性,而且還是亞音速機動性。

    沈飛透過殲8III對三翼面佈局有一定的經驗積累,雪鴞就是以此為基礎,揉合了蘇27的一些技術發展而來的。雪鴞的三組翼面佈局比殲20的鴨翼三角翼佈局多了一對活動的平尾,可別小看這一對平尾,它帶來了超重、超長(達23米)和驟增的阻力,以這種佈局,就算是渦扇15也很難讓雪鴞實現超音速巡航。

    三翼面過於複雜,效率不高

    殲20的翼面就已經夠複雜的了,雪鴞更復雜,活動翼面更多,而且CARET進氣道保留了一對附面層隔道,是一大反射源,隱形能力不足。

    雪鴞採用了與蘇57、F22一樣的CARET進氣道,要改的話幾乎得推倒重來

    更重要的是雪鴞的東家沈飛沒有獨立設計、製造、試飛三代機的成功經驗,殲8III夭折了,蘇27又沒吃透,就直接上四代機,這就使雪鵠有不可預測的風險,以研製四代機的巨大投入,我國承受不了這種風險。雪鴞本身的設計方案也不如殲20成熟,後期需要大量的修改,這意味著費時費力,空軍也等不了。而且,雪鴞就算成功了,頂多也就是蘇57的水平。

    而殲20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放大的殲10,雙發的殲10,而殲10由殲9發展而來,鴨翼三角翼佈局已經有幾十年的發展,非常成熟完善,可以說底蘊深厚,成功的機率很高。而且殲20本身的設計還非常優秀,無論是超音速升阻比還是亞音速升阻比都不錯,被寄予厚望,它能夠脫穎而出也就毫不奇怪了。

    我國孱弱的航空發動機水平根本撐不起長出3米的雪鴞

    雪鴞方案之所以落選,還在於它的設計方向出現了偏差,沈飛同俄羅斯蘇57一樣,把寶押在了機動性上,而非隱形。最終雪鴞完美的達到了我國四代機的設計要求卻落選了,因為殲20遠遠超出了這個要求,世界就是這麼奇妙。

  • 11 # 痴人十三

    沈飛殲-14“雪鴞”與殲-20“威龍”競爭落敗的原因是什麼?答案很簡單:理念。

    沈飛在研究第五代戰鬥機的時候,還是在跟隨俄羅斯的腳步:超機動!

    在當時,我國大推力軍用渦扇發動機推力不夠的情況下,為了實現超機動的設計理念,很自然的就是像“雪鴞”那樣的三翼面佈局,機動能力很強,隱身效能很差。

    而成飛在研究第五代戰鬥機的時候,已經整體向西方看齊:隱身效能加上強力的雷達和數字化。獨特的遠距鴨翼+邊條翼佈局,可以使得殲20在鴨翼不轉動時,隱形效能極強,在近距空戰,鴨翼又提供了很好的機動性。

    所以這裡可以這麼說,沈飛“雪鴞”同成飛殲-20競爭失敗是:關於未來空戰作戰理念的失敗。

    沈飛還在想著狗鬥,但成飛已經在上世紀90年代就考慮超視距作戰了。

    因此說“雪鴞”不先進,很片面,要是“雪鴞”和殲20進入狗鬥狀態,鹿死誰手,尤為可知!

    但現實空戰告訴我,不需要進行所謂“空戰”,殲20靠著發射遠距離空空導彈就直接結束這一切。

    而我們空軍在權衡之後,也明白未來空戰就是超視距作戰,隱身壓倒一切,超機動只是錦上添花!(不要說f117,那個飛機是連基本的機動效能都沒有)

    談到這裡又有個有趣的話題了,殲-20總設計師楊偉在一次公開場合中闡述了中國成飛關於研發第六代戰鬥機的概念設計時錶示:“高超音速飛行,攜帶定向能武器。毀傷打擊不在是傳統彈丸而是消耗能量。智慧蒙皮使用記憶金屬,在一定時間內能夠自我修復。”

    而沈飛則在思考:極低可探測性,定效能武器,且具備大氣層邊緣飛行能力。

    這兩種理念到底誰才會主導未來戰場呢?目前誰都不知道。

  • 12 # 人在旅途D

    現在離2020年指日可待,2020年沈飛研製的殲三一(或殲三五)一笑衝突,代表了中國航空工業的最高水平,是凝聚了二代航空人的結晶。殲二零解決了中國五代機有沒有的問題,殲三一(或殲35)代表了中國邁進世界五代機的水平,它將與F35一樣,出現在中國國家利益相關區域。無論是殲二零的突破,還是殲三一(或殲35)的成功,功勞屬於中國航空工業,也屬於全中國人。

  • 13 # 軍武尤里

    本世紀初期隨著美軍F-22"猛禽"戰機的服役,我軍也開始了五代隱身戰機的研製工作。承擔研製任務的廠家分別為沈飛、成飛兩家國字號企業,兩大設計局展開了激烈的戰機競標工作。最終競標結果不必再次多言,空軍對成飛拿出的殲-20"威龍"戰鬥機方案一見傾心。其實沈飛的殲-14"雪鴞"方案其實也頗有看點,之所以不敵"威龍"並非"雪鴞"效能引數不合格,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雪鴞"戰機同樣可以對現有的F-15、陣風等四代機形成碾壓優勢!但無奈成飛的"威龍"設計方案太過於優秀,頗有幾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覺。

    一:超一流的機動性

    根據沈飛後期零星解封公佈的資料顯示,殲-14"雪鴞"戰機採用了獨特的三翼面+前伸邊條翼佈局方案。風洞測試結果顯示該機的最大迎角飛行角度可以達到驚人的65度,美軍研製的F-22戰機最大可控迎角飛行角度也不過區區60度,定位更加低端的F-35戰機迎角飛行角度甚至還不足55度。僅此一點就足以證實"雪鴞"方案的含金量,絕不是某些無良自媒體所說的隱身版蘇-27。更有甚者稱"雪鴞"比蘇-57更像蘇-27,簡直是一派胡言!

    二:各項設計指標符合空軍要求

    根據媒體披露的訊息看,沈飛在成飛之前就提交了殲-14"雪鴞"戰機設計方案。當時我們最好的戰機就是從俄羅斯進口的蘇-30MK戰機,"雪鴞"方案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足以對蘇-30形成碾壓優勢,因此空軍領導對其讚不絕口甚至為其頒佈了2001年"科技進步一等獎",大有幾分直接內定"雪鴞"方案的意味在。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後來的殲-20,沈飛的"雪鴞"戰機也能滿足空軍對於五代機的各項要求。

    三:殲-20方案曾推倒重來

    2019年10月17日殲-20戰機副總設計師王海峰透露,在殲-20戰機原定首飛日期前1個月,研製團隊發現此前的方案雖然理論上滿足設計要求,但戰機各個子系統的技術裝備都是固定死的,未來如果想要對"威龍"進行二次升級開發輕則重繪圖制重則甚至需要重新吹風洞模型。同時以現有版本試飛服役後日常使用維護成本過高,可能會影響戰機出勤率。就這樣設計團隊在王偉總設計師的帶領下幾乎將整個專案推倒重來,才有瞭如今我們看到的殲-20"威龍"戰鬥機。有意思的是蘇聯研製蘇-27戰機時也曾經歷過一次推倒重來的經歷,不知道這其中是不是有某些巧合。

    四:"雪鴞"不是無情物化作"鶻鷹"繼續幹

    按照目前的情況分析我國空軍絕對不會同時裝備兩款定位基本相同的重型五代隱身戰機,不過這名不意味著沈飛的"雪鴞"方案毫無意義。殲-20"威龍"首飛後不久,沈飛就自籌經費研製了一款代號為殲-31"鶻鷹"的中型隱身戰機方案。未來"鶻鷹"在試飛過程中一定會採用一部分殲-14"雪鴞"戰機的技術。

  • 14 # 峰巔雲客2020

    世界各國隱身戰機瞄準的是F22,自然在選擇方案時,對標的是F22的4S標準(超隱身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機動效能,超戰場資訊化感知能力)。殲14在這四個方面的效能不及殲20 。

    殲20,卓爾不凡!

    殲14是一款什麼樣的戰鬥機?"鷹隼"殲14是我國一種具有全新的高效能、多用途、全天候的空中優勢的第四代重型殲擊戰鬥機。重型、低成本是改型飛機設計的主導思想,設計目標為高效能、高生存力、高作戰效能,殲14的發動機推重比要大,具備不開加力能夠實現超音速巡航的能力。該機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隱身效能、高敏捷性以及失速機動性。從殲14戰鬥機的定位來看,僅能滿足超機動效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兩個S的水平,對於超級隱身能力和超級戰場資訊化感知能力,殲14沒有提出更高的設計要求。對於一款四代戰機,它擁有超級隱身能力和超級戰場資訊化感知能力遠遠比它擁有超機動效能和超音速巡航效能更為重要。殲14的氣動外形決定它的隱身效能遜色於殲20 。殲14為了增加機動效能,在機身前部加上了鴨翼。鴨翼在不增加其他翼面的情況下是不會破壞隱身效能的。殲14在安裝鴨翼和雙垂尾的情況下,還有安裝了水平尾翼。雖然殲20也裝有鴨翼,可是殲20沒安裝水平尾翼,採用了全動鴨翼加全動雙垂尾的設計,相比之下殲14翼面太多,自然就破壞隱身性。殲14機身的氣動佈局最終還是沒有擺脫蘇式戰鬥機的影子,總體上看就像蘇57增加了一對鴨翼,其隱身效能尚且不及蘇57,更何況是殲20 。殲20的氣動外形兼顧隱身和機動效能,比殲14的效能更加出色。殲20是採用鴨翼上反、升力體機型、小邊條翼、小展弦比三角機翼、雙外傾全動尾翼。由此可以看出殲20的全動機翼比殲14的固定機翼,不僅翼面少,而且翼面面積小,不僅反射面積小,而且機動效能卻比殲14出色。殲20是自主創新的結果,是擺脫過度依賴俄式裝備邁出的重大一步。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5 # 魑魅涅磐

    在2009年左右的時候網上有一架新型戰機的全尺寸模型出現,雖然不知道該機是什麼型號?但是從其採用鴨式氣動佈局和腹部DSI進氣道以及內建隱身彈倉來看,其應該是一架注重機動性的隱身戰機。雖然後來這件事不了了知了,大家對於該機後來的何去何從也都沒了興趣。

    有人說上面這架未知型號的隱身戰機是沈飛研製的,也就是後來被我們大家稱之為殲14雪鴞的新型戰機,其最早就是用於和現在已經裝備服役的殲20競爭空軍的下一代隱身戰機專案的。其實這也符合戰機發展思路,比如早前美國的重型隱身戰機專案招標的時候就有諾格的YF-23和洛馬的YF22同臺競標、中型隱身戰機專案招標的時候也有波音的X-32和洛馬的X-35戰機同臺競標。而這麼做的目的都是為了研製出一款更符合空軍對於下一代隱身戰機的訴求。那這架未知型號的殲14隱身戰機為什麼會敗給已經批次裝備服役的殲20了呢?

    其實雪鴞戰機之所以敗給成飛的殲20是有眾多原因的,隨著競標結束後,關於殲14的各種訊息也是滿天飛,大家對於其競標失敗也有了瞭解。我們知道沈飛有一個外國名字叫“沈霍伊”,就是因為其研製的很多新型戰機都有前蘇聯蘇霍伊的基因存在,所以其設計思想基本就是照搬了蘇系戰機的設計思想,比如這架雪鴞戰機從其採用的三翼面+邊條翼的氣動設計來說在當時算是一種接近理論上得完美設計,再加上前置鴨翼和後置平尾的同時動作更能在照顧高升力體的渦力和機體配平上尋求平衡點,同時縮小的垂尾和鴨翼面積也有利於隱身和降低整機重量。但是從其整體氣動佈局來看,仍然有蘇37的影子在內。而且其大膽採用的雙三角翼設計雖然能夠提供更好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但是其超音速狀態下的升阻比仍然不如殲20,也可以說是採用的比較另類的主翼拖了後腿。

    其次就是從其採用的三翼面氣動佈局就可以看出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超機動性,著和四代隱身戰機的4S標準既有重合也有偏差,畢竟四代隱身戰機最核心的還是隱身能力,而雪鴞戰機為了提高超機動性採用的複雜氣動佈局既導致操縱變得越來越複雜也導致整機尺寸過大。戰機尺寸過大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好事,特別是對於注重超機動性的隱身戰機而言更是兵家之大忌,首先機體尺寸過大會導致整機的氣動阻力過大,繼而影響其高速飛行能力和穩定性,其次機體尺寸過大就需要推力更大的發動機來彌補一些氣動佈局上的損失,但是顯然這不可能,畢竟一直以來缺乏合適的大推也是事實。

    再一個就是三翼面的氣動佈局註定氣動阻力要比單純的鴨式氣動佈局更大一些,而且其雷達反射面積肯定也要更大一些。為了降低三翼面所帶來得氣動阻力增大的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拉長機體長度,但是機體長度過長並不是什麼好事,美國的F22隱身戰機在後續的試驗機型中其機體長度也相對應的縮短了一些,除了照顧隱身和機動性等方面外,也能降低整機的重量和造價成本。而且雪鴞為了降低氣動阻力也採用的小機頭設計雖然能夠降低機頭處的氣動阻力但是為縮小了機頭處的內部空間,從而限制了大尺寸、高效能的機載相控陣雷達的使用,而這些都是雪鴞戰機在設計上的槽點。

    總結一下就是,雪鴞戰機的失敗最核心的還是沈飛對於四代戰機的標準認識不足,設計思想還是停留在早期的三代機注重機動性方面,對於四代隱身戰機最核心的隱身能力的覺悟不夠,同時在整機的氣動佈局上的失敗也都是其競標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

  • 16 # 我的團

    沈飛在第五代戰鬥機的競標中輸給成飛,原因在於保守。

    我們和美國不同,美國整體技術領先全球一大塊,因此他們研製出的新型戰機本身就存在極大的領先性。大量的新技術的運用會造成產品效能的極其不穩定,需要修改的地方太多增加了軍費開支的負擔。所以在美軍隱身機的招標中YF-23敗給了YF-22。

    反觀我們的軍備研發處在追趕階段,新機型的設計不怕新技術多,越先進也就意味著和世界頂尖水平越接近。將來即便問題多多那麼我們在改進的過程中會有長足的進步。

    沈飛的設計趨向於保守,基本上時參照現有成果進行有限的升級。根據現有的公開資料判斷,沈飛的設計大約相當於或略好於F-15的最新改進型沉默鷹,這樣做的好處是便於生產。由於飛機的生產需要全國許多廠家合作才能生產,能夠提供零部件的廠家越多飛機生產的速度越快。反之產量就會受到限制。

    美國的隱形戰機從1982年就開始裝備部隊,到2012年已經整整30年,基本上到了一個換代的週期。這意味著如果按照沈飛的設計,我們即使量產了該機並大量裝備部隊。只要美軍拿出新的成果,我們依然有可能和美軍相差一代,甚至一代半。

    F-35的誕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可以想象大量製造裝備部隊的雪鴞,在遇到周邊的F-35時的狀態。雖然媒體可以吹噓是同代的戰機,而事實上這是差了一代的戰鬥機。

    這種狀態會使得我們在未來的軍事鬥爭中趨於下風。

    現在裝備了殲-20的狀況就有所不同,我們現在大量生產裝備殲-20還一時做不到,但是它能和F-35旗鼓相當甚至還有優勢。這樣美軍的行動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也迫使日本撕下偽善的面具,升級了自己的航母使之可以搭載美軍的F-35這樣才能對我們的殲-20形成對峙。

    反觀我們,殲-20的技術不成熟不要緊,產量低也不要緊,咱們可以小步快跑的進行改進。這樣時間拖的越久我們的優勢越明顯,我們也許可以拖到略晚一些裝備與美軍同代的下一代戰機。

  • 17 # 紫氣東來八千里

    成飛按4S即超級隱身,超巡,超感知,超機動。以上四項是成飛設計理念及設計重要順序。而沈飛則把超機動放第一位。而飛機-3G~+9G的最大過載對於動輒60G的空空,地空導彈而言顯然是自找麻煩。而超級隱身可先敵於敵機在200~350千米超遠距,150~200千米遠距,60~120中距開火。而霹靂10格鬥彈為10~60千米。在紅箭軍演中殲10c才在18幹米發現殲20,假設F22正面隱身同於殲20(後部目前強於殲20)則殲10大約18~20千米發現下22,殲16大約20~22千米發現F22(F35略遠點點),而強調超機動的沈飛五代機雪鵠頂多也這距離。這樣情況則只有當靶機。故成飛勝出必然。

  • 18 # 金閃閃的愉悅

    沈飛玩了20多年,還是在玩蘇式強化版,跟成飛的新式戰機不可同日而語,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東西,差的太遠了,扶不起的阿斗

  • 19 # 海事先鋒

    因為殲14雪鴞戰鬥機的尺寸太大,而且隱身太差,另外氣動設計太過於保守了,可以看作是一個比俄羅斯的蘇57還差的飛機,但是殲20卻要強很多,比俄羅斯的蘇57先進很多,設計也更加前衛,因此選擇殲20是正確的。

    蘇57+鴨翼就=殲14雪鴞。

    雪鴞是沈飛在俄羅斯飛機設計風格的基礎上,依靠側衛系戰鬥機優秀的氣動佈局加以改進得來的新一代戰鬥機,我們都知道殲20的尺寸很大,很多軍迷已經覺得有些太大了,可是雪鴞比殲20還大,而且要大許多,因此雪鴞是一架很笨重的飛機,他為了加強飛機的機動能力,還增加了一對鴨翼,但是對飛機的隱身形成了破壞。

    鴨翼不破壞隱身,前提是不增加操作翼面。殲20也有鴨翼,但是人家殲20沒有尾翼,因此殲20的翼面等於是沒有增加的,翼面互相之間採用平行邊緣設計後,飛機的隱身是有保障的,但是雪鴞不同,殲14的鴨翼是在飛機的常規佈局之前加的,也就是增加了兩個可動翼面,這本就破壞了飛機的隱身,再加上體積太大,因此隱身更差了。

    殲14雪鴞戰鬥機的數字化程度也沒有殲20高,新技術的運用也不如殲20.殲20有全動垂尾,有側陣列雷達,有機翼副雷達天線,有EODAS和EOST探測器,雪鴞一概沒有,當然也可以後加,但是要對其結構進行較大的改動。說白了,雪鴞是沈飛在吃透蘇霍伊戰鬥機的基礎上研發的,他和俄羅斯的蘇57到有幾分相似,去掉鴨翼就是蘇57了。

    但是雪鴞的效能也不能說很差,他確實是一架五代機,具備完全碾壓四代機的實力,但是作為未來的發展而言,新一代戰鬥機必須是新的平臺和新的設計理念,而不是老的思想的修修補補,那樣是沒有未來發展潛力的,所以殲20能夠戰勝殲14.

  • 20 # 地主之儀2

    沈飛的“雪鴞”其實也是一款非常不錯的四代機,如果量產下來,對付普通三代機應該還是有非常巨大的優勢的。但是它的競爭對手是成飛,是綜合實力更勝一籌的“威龍”,這也只能說是遺憾了

    先借一張圖,認識一下雪鴞

    從中可以看出,雪鴞戰鬥機,是一款體型修長的雙發雙垂尾帶鴨翼的雙三角翼的三翼面佈局的重型戰鬥機

    從氣動佈局上看,雪鴞還是不錯的,修長的機身,高速效能應該不錯。帶鴨翼的三翼面佈局,會有不錯的機動性,和大迎角起降效能。要是作為三代機,這樣的氣動佈局絕對算得上是先進,但問題是我們要的是四代機。國際上公認的四代機標準就是“4S”,超音速巡航~這個雪鴞修長的機體加雙三角翼設計加上兩臺AL31或者“太行”應該是沒問題,至少勉強可以達到。超機動性~這個藉助全動鴨翼的三翼面佈局應該也是基本沒問題。先進的航電裝置,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玻璃化座艙,和先進的資料鏈系統等,這個隨著中國航空電子技術的進步,也沒問題。但最後一樣,即超隱身性,或者說叫低可探測性,這個就是雪鴞的硬傷了。雪鴞的雙三角翼加三翼面佈局,本來正面和側面RCS就挺大了,好不容易做到0.5以內,但F22是0.05以內,兩相對比,同樣作為四代機以及可能的競爭對手,這樣的差距幾乎是不可接受的。而側面的RCS對比情況可能同樣糟糕。

    再看一張圖

    “威龍”已經是一個機長20.3米的大傢伙了,對比下來,雪鴞應該更是一個23-25米的龐然大物,如此巨大的軀體,對於側面Rcs來說,確實不是件好事。本來“威龍”已經比F22大了一大圈,而雪鴞,更是隻有過之而無不及。再論發動機技術,“渦扇15”沒裝機以前,我們還拿不出能趕上F119的產品,如果再加上體量如此懸殊,則雪鴞和F22雖同為四代機,但飛機效能就差別巨大了

    再來看現在的J20,就是本文的另一個主角,“威龍”:第一,航電裝置肯定都是國內能拿出來的最好的裝上去,這個沒問題。第二,從超機動性來講,威龍應該更勝一籌。氣動佈局來講,鴨翼和三翼面雖然很相似,但還是有區別,三翼面的穩定性更好一些,鴨翼的飛行阻力更小一些。考慮到發動機推力一定的情況下,機體更小,重量更輕,飛行阻力更小,則機動性肯定越強,所以從超機動性這一點來講,威龍應該比雪鴞更勝一籌。第三,從低可探測性來講,威龍也比雪鴞更有優勢。首先是正面Rcs,威龍經過改進,現在量產版的正面Rcs已經達到0.05以下達到或接近F22的水平,而雪鴞與F22則是以倍數為單位的差距。從側面RCS來講,雪鴞機身更加修長魁梧,側面RCS肯定不會低於威龍的水平。第四,超音速巡航來講,同樣裝備兩臺AL31F或者WS-10B又或者WS15的情況下,威龍更輕的機身,更小的飛行阻力,二者類似的高升力佈局,無疑威龍會有更大的優勢

    綜合上述,威龍與雪鴞,兩者“4S”效能比較中,除了航電裝置基本一致,無需比較以為,其他三樣:超機動性,超隱身性,超音速巡航效能,威龍都無疑比雪鴞更勝一籌。

    在此情況下,空軍在“威龍”“雪鴞”二者之間的選擇,無疑就很清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巧言令色,鮮矣仁”該怎麼正確理解,對生活做事有什麼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