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看了《小丑》之後,覺得這部電影好是好,但感覺不論是電影立意高度,還是後期剪輯,也沒有很完美。大家覺得呢?
9
回覆列表
  • 1 # 透明濃縮型硫化膠水

    電影2019《小丑》觀後感悟

      這是一部很瘋狂的電影,收尾一不小心或外面一些人理解錯誤,把電影想表達誤會,而造成什麼社會事件發生,這電影分分鐘會變成禁片。當到現在為止大多人都是理智去理讀這電影。電影所是達的不是無目的純粹的暴力,而是把現在社會最真實的樣貌呈現給觀眾看。

      社會里如果那種所為的正常人能多一點點尊重,就不會有像電影(寄生蟲)和(小丑)的悲劇發生了。小丑他明顯不是那種天生殺人狂,而是在社會中被斯壓自我壓抑後暴發的結果,他殺的的都是那種自大和出賣他和取笑他的的人,而對他有善和真誠的朱儒他不傷害。是這社會造就了小丑,如果這社會少點自私自戀多點重尊,就會少點像小丑一樣的邊緣人變成社會問題。當然除了那種天生暴途和分。

      我的理解小丑的不能控制的笑不是有病。而是他潛意識裡已知道了他小時的一切不幸,是他養母一直壓抑著他的性格,慢慢的變成了和她一樣有精神分列。但他看到社會對他種歧視和欺壓等各種人性暗黑面時,他裡面的小丑就會大笑,和一直想假裝融入這社會的阿特成對比。

      他的笑有分3種,一個是強迫自己去適應人群的奇怪假笑。而那個不能控制的笑,是常在阿特的另一個人格一直被壓抑的真實自己小丑。還有一個是最後在精神病院裡真實發自內心的笑。

      如果那種所為的正常人能多一點點尊重,就不會有像早前的電影寄生蟲和小丑的悲劇發生了。小丑他明顯不是那種天生殺人狂,而是在社會中被斯壓自我壓抑後暴暴發的結果,他殺的的都是那種自大和出賣他和取笑他的的人,而對他有善和真誠的朱儒他不傷害。

      是這個社會造就了小丑,社會的冷漠和自私,只會看見人出醜來喜喜悅自我。小丑是把這點看得清楚了,看到社會結構和人性是如些的脆弱,再輕輕一推就能把恐懼和這結構摧毀。只要社會多點尊重少點冷漠多點關心少點自戀,社會就會少一個小丑。

      電影進行到要結束時,小丑在街上受到暴力群眾崇拜時心裡很不敵服,如果這樣結局此不是變成一部宣揚暴力的影片嗎。但幸好結局是開放式的,結局是留在瘋人院裡。還有那一段傑昆和黑人醫生的對話中,傑昆那幾秒種的微笑,雖然只是一笑但內心卻是充滿著戲。這一笑很經典,可批美經典電影(驚魂記)裡最後男主角詭異的笑。 那一笑也把電影最後帶到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你可以解讀這是他想出來的或這一切都是真的這答案留給觀眾自己解讀,這也是好電影的模式,看完後能讓我們啟發到某種意義。

      如小丑說的我一直以為我的人生是悲劇,但現在才發現原來是喜劇。我們不因該為了誰而活,也不應該被這社會牽著鼻子走,也不要過度壓抑自己,如果過度壓抑自己你看你的人生一定是悲劇。我們應該把裡面的小丑釋放出來,當然不是用爆力去破壞 ,而是把最真的自己釋放出來,雖可能會被那些所為的正常人取笑或排擠,但我們活的比他們自在,但你活的自在時在這社會里總會有存在的意義的。

  • 2 # 四顧

    所謂電影劃分為型別電影、藝術電影、獨立電影、探索電影…這些劃分更多是為了描述方便或為觀眾歸類。好比一個書架,你知道先鋒小說在B4區,就方便讀者查詢。實際上,現在很多很多電影位置和劃分都是模糊的、重疊的。

    伊斯特伍德的《老爺車》和《百萬寶貝》是型別片還是獨立電影?算不算藝術電影?《老爺車》成本3300萬美元,全球票房2.6億美元。製作公司是Village Roadshow等幾家獨立電影公司,華納拿的全球發行。沃卓斯基姐妹的《雲圖》成本1億美元,不乏大明星,但被稱為“有史以來成本最高的獨立電影”。它算商業型別片嗎?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庫布里克導演,成本1200萬美元,比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戰》成本還高!全球票房1.6億美元(當然包括後來不斷重映),當時北美票房也高達6000萬美元。請問這算商業型別片?藝術電影?探索電影?或以上皆是?難道我們評價一部電影,主要不是看其文字,而是看它上面貼了那些標籤嗎?

    商業型別片和藝術電影是否是對立關係?是否是競爭資源的關係?從電影史來看,難道不是相互促進、互補的嗎?比如黑色電影、西部片,難道沒有滋養藝術電影?以獨立電影著稱的聖丹斯電影節不是拍商業型別片更多的大明星羅伯特雷德福建立的?索尼經典、福斯探照燈、新線佳線、環球焦點、華納獨立、派拉蒙經典……這些曾經六大下面的子公司,為獨立電影和藝術電影發展,是不是做出了極大貢獻?為何有人要做出一個“你已經這樣富有還要來跟窮人搶獎項”的預設?有沒有商業電影公司表示過:你個藝術電影就不要來搶票房了?沒有啊!大公司很樂意去購買一些藝術電影做發行,更樂意看到它們大賣——當然,這是有選擇的,但更是市場行為。我也很少看到國外藝術電影導演抱怨:為何他的藝術電影有大公司發行賣那麼好我的就沒錢賺……

    所謂商業型別片,或者說其背後的電影市場運作,是有問題的。比如迎合觀眾,比如炮製大量同質產品充斥市場,比如以大製作重特效來取代電影審美的豐富多樣,比如表達的平庸乏味……但這些不是原罪。更不是把《小丑》當替罪羊的理由。藝術電影或獨立電影中,難道不也充斥著無病呻吟、刻意求新求異、形式主義、故弄玄虛、晦澀混亂等等問題嗎?任何一種電影標籤,其實都與電影本身是否出色,是否偉大,是否獨特毫無關係。批判消費主義、商業洗腦、資本險惡、批次生產都沒有問題。但棍子請打對地方!

  • 3 # 星妹說影視

    從黑暗鎮壓中衍生出來的暴政和瘋狂,是小丑開明的聲音。這是一部超乎人類想象的傑作。它不僅是一部關注底層、屬於小人物的電影,更是一部社會警示寓言。當高譚市終於陷入騷亂的泥潭時,事實上,沒有人能責怪這個看起來邪惡冷酷的小丑引發了騷亂。小丑的覺醒如果希斯·萊傑的小丑在《蝙蝠俠》中扮演了所有小丑的瘋狂,那麼傑昆·菲尼克斯的小丑則扮演了亞瑟,一個生活在尷尬中卻仍然心地善良的喜劇演員。他如何在痛苦的掙扎中變成一個沒有人性的小丑。傑坤驚人而妖嬈的演技將亞瑟複雜的心理傾向演繹得淋漓盡致,無漫畫的角色“小丑”的改編給了影片更為豐富的內在層次和詮釋空間。在電影的開頭,我們看到亞瑟是一個完全邊緣化的人。雖然他有一個喜劇演員的夢想,但他只能靠扮小丑賺取一點收入。他有精神病,愛笑,但得不到社會的有效幫助。他甚至受到街頭歹徒的侮辱和毆打。同時,他還有一位身體狀況不佳的母親需要照顧。但那時候,阿瑟的希望還很渺茫,因為我母親曾經教導我“永遠微笑,你有使命,讓世界充滿歡笑”。所以他想透過自己的努力贏得別人的認可。誰會認為小丑誰是等同於邪惡實際上是一個比別人更純潔的人。這部電影的關鍵細節是亞瑟的日記。在這本因某種原因而逐漸改變的日記中,亞瑟曾經用右手寫下“患精神病最糟糕的是……”,然後左手用完全不同的扭曲字型寫下“人們希望你表現得像個正常人”,還伴隨著小丑般的微笑。從這一點上不難看出,亞瑟並非單純的精神病,而是人格分裂。一般情況下,亞瑟在那裡。但當亞瑟被迫陷入絕望的境地時,代表著瘋狂和黑暗的小丑逐漸從他的心中甦醒。什麼驚醒了小丑?一個真人秀節目曾經邀請富人去體驗窮人的生活。在經歷之前,富人總是認為:“如果你有戰鬥的意志,弱者就可以成為強者。”然而,在窮人只有兩天的生活之後,他們承認,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弱者只會變得越來越弱,越來越悲慘。小丑所做的就是把這樣一個殘酷的社會現實搬上銀幕,上演荒誕而戲劇化的人際悲劇。在《小丑》中億萬富翁托馬斯·韋恩是不是亞瑟的父親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在這部電影中,正是因為亞瑟發現自己不是托馬斯兒子的“真相”,他才在殺死母親後真正變成了一個小丑。但我認為電影中最黑暗的部分是亞瑟真的是托馬斯的兒子這不僅是因為阿瑟當時不是托馬斯的兒子,阿瑟的母親不能滿足收養條件,更重要的是,阿瑟的母親說她在電影上映前已經簽了一些協議。托馬斯協議的殘酷之處在於,亞瑟的母親一輩子都不敢再向任何人透露自己孩子的生活,這樣她就可以徹底拋棄自己的關係,這足以讓亞瑟生氣,殺死母親。當原本生活在泥濘中的亞瑟冷漠,被同事背叛,被偶像嘲笑,被社會拋棄,甚至被他最親近的母親“欺騙”時,雙重人格的亞瑟終於死了,而逐漸被笑病驚醒的小丑,終於在“我的死亡比我的生命更有價值”的使命中醒來。喚醒他的不是一個人或一件事,而是整個社會陷入了一個完全的黑暗之中,只允許邪惡和虛偽。小丑的寓言有人認為小丑是一部很有挑釁性的作品,它激起了人性的消極一面,但我認為它與電影恰恰相反。從《亞瑟小丑的眼淚》的第一幕到人性的終結,這部電影反覆反映了美好,整個哥德姆城的衰落形成了一個生動的社會寓言,這是其中最具諷刺意味的一幕,一群人在電影院的底層舉牌抗議,電影院裡一群衣冠楚楚的上流社會人士在嘲笑卓別林的現代。卓別林的《現代》是一部諷刺資本家壓迫和摧殘底層工人的喜劇。然而,一群上流社會的人只能從表面上看電影的笑話,對電影院外的抗議充耳不聞。事實上,這個社會的階級對話已經完全封閉了。底層認為富人是富人,而上層則認為窮人最終是懶惰和懶惰的,不同階層之間激化的衝突將如小丑所示。窮人將整個社會拖入暴動,而富人將在暴動中失去全部甚至生命。沒有人能在這場災難中倖存下來。電影結尾被人包圍的小丑其實並不是新秩序的創立者,只是一個悲慘的受害者。那麼誰是他的侵略者?這是制度的缺陷,是一無是處的自私,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畢竟,世上沒有人天生就是小丑。

  • 4 # 小濤看電影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小丑》這部電影整體的基調就是壓抑的。整部電影觀看完,我僅能用悲哀來形容,悲哀的小丑、悲哀的社會、悲哀的制度、悲哀的思想、悲哀的主觀定義。每一個體制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自身的缺陷,小丑代表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他們在深夜裡無助地掙扎著,渴望被社會關注,以至於在經歷了滿目瘡痍後,選擇用那麼極端的方式去報復社會。

    人人都喜歡正義,對那些英雄充滿崇拜,以為反派就應該被誅殺。但在這個世界上,又哪裡存在真正的正義和真正的邪惡,就像天才和瘋子也不過是一念之差,所以看人看事關鍵在於你站在什麼角度。小丑便是一種見不得光的正義,可喜可悲。

  • 5 # 大冬瓜影視劇

    溼冷無望的哥譚市,卑微的亞瑟·弗蘭克(華金·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飾)依靠扮演小丑賺取營生。與之相依為命的母親患有精神疾病,而亞瑟深記母親的教誨,無論遭受怎樣的挫折都笑對人生,卻因此讓自己揹負著莫大的壓力,瀕臨崩潰。他夢想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怎奈生活一次次將失望狠狠地砸在他的頭上。不僅如此,他因意外丟掉了工作,偶然瞥見母親的秘密,又使他心中燃起對那個與之地位懸殊卻從未謀面的父親的殷切渴望。命運習慣了事與願違,空蕩蕩的地鐵內,悲傷的小丑在無法自已的癲狂笑聲中大開殺戒……

    本片榮獲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 6 # 花兒影視廳

    我覺得好看,

    因為這太現實了。

    現實到我以為我是他,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各個人都病的不輕,各個人都冷漠。

    不管如何掙扎,底層的生活永遠在選擇生存而不是生活。好不容易爬上去,也會被所謂的正義打壓!

  • 7 # 故事一段

    個人覺得,只有真正有過生活上的感觸的人才懂,才知道小丑的用意,才會產生共鳴,才會理解。那種不被任何人理解和認可的感受,那種有病控制不住的狂笑,那種狂笑背後的心酸,一步一步讓一個人絕望。逐漸逼瘋。想知道一個人被壓抑久了會幹什麼嘛,他說這種話就是那種天天在上面從來沒有感受到這樣情況,根本體會不到身臨其境的感受。

  • 8 # 婷子吖吖

    是部值得觀看,也值得深思的電影。

    電影的背景是經濟大蕭條時期,社會階層明確,貧富差距極大,底層人民大規模失業,階級對立,城市陷入了大規模恐慌和抗議之中。

    其中有一段,亞瑟進入影院尋找托馬斯,大熒幕上播放的正是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在最後參加電視節目前,亞瑟躲避兩個警察的追擊,擠入了地鐵,地鐵上擠滿了大量帶著小丑面具的暴徒,在兩個警察亮出身份後,遭到了暴徒們的群毆。亞瑟跳舞離去。

    第三階段,“小丑”在電視節目上公開射殺主持人富蘭克林,整座城市瘋狂,戴著小丑面具的暴徒襲擊了警車,射殺了托馬斯韋恩夫婦。整個城市陷入了暴亂,“小丑”本人則在人群中,警車上翩然起舞。

    兩條線的結合和交錯,將小丑個人的命運與城市的命運交錯在一起,而傑昆精準而又不失癲狂的表演賦予了這個角色以靈魂,每當笑聲響起的時候,你都會感覺到一絲悲涼。小丑的悲劇,是從小到大不斷累積的悲劇,直到在這個時候,全部爆發出來,又全部破滅,這既是自身的悲劇,也是社會的壓迫,像他這樣的人,無人在意,無人關心,哪怕是死去,也不會激起一絲浪花。社會充滿了冷漠,生活充滿了嘲笑,沒有人會同情他,沒有人會真正在意他的想法,正如他對醫生所說:你從來沒有真正在聽我。

    而在生活中所有的支撐和希望一個個破滅之時,在享受到憤怒之下殺人的快感後,人性的惡開始一點一點的釋放出來,每一次希望的破滅,都伴隨著心底的野獸掙脫了一條鎖鏈,吶喊在心中累積,想要讓人聽到。於是,在親手殺死母親後,在電影最後高潮的電視節目上,他開始憤怒地吶喊,這一刻,他不僅僅代表著自己,他已經成為了小丑,代表著一部分群體,甚至是一部分階級。他與富蘭克林產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終,他在直播中當場射殺了對方,親手結束了自己曾經的偶像,也讓整個城市陷入了狂熱之中。

    向死而生,方得重生。

    道理無對錯,只看自己的立場。在這部電影中, 人們的立場毫無疑問是更偏向於“小丑”的,儘管以托馬斯韋恩為代表的的精英階層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在尖銳的階級的碰撞中,你的視角從哪方看,哪方就是正確的。

    最後,當“小丑”在警車上起舞的那一刻,失去雙親的布魯斯韋恩也走上了成為“蝙蝠俠”的第一步。

  • 9 # 是飛哥不是非哥

    我覺得這部片子的細節主要反映了槍支問題,虐童,對殘疾人的冷漠,對弱勢群體缺乏包容,網路時代被肆意的曝光,種族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等等吧,其實我覺得槍支問題最巧妙。既反映了不控槍的初衷和好處,當社會對你沒有保護時,可以反擊(殺華爾街三人,最後起義)。也反映了,不控槍的危害,帶進兒童中心,射殺脫口秀主持人。尤其是給小丑一把上了子彈的槍,他卻不知道,反映的資訊量太大了。但我覺得導演給出了自己的想法,不應該禁槍,主要問題是如何控槍。

    這部片子的確大膽,因為在這裡黑人幾乎沒有正面角色,開場欺負小丑這個白人的青少年全是黑人,真的很隱晦的反應了種族問題,白人雖然有種族歧視,但黑人利用所謂的民主保護,也在肆意的欺負白人。但仔細想一想整部片子好像都沒有正面角色。

    其實我覺得這部片子非常適合現在這個時代,這個資訊量爆棚的網路時代,人和人之間缺乏瞭解和溝通,就急於給別人下結論(對應我們的人設,飯圈文化)。沒人肯去了解小丑為什麼人會大笑不止,為什麼會把槍帶進兒童醫院,小丑的影片被傳播到脫口秀,小丑為什麼那麼表現和呈現出來的畫面完全不同。

    總之,確實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但我個人感覺沒有三塊廣告牌好,但是菲尼克斯的演技真的無可挑剔,這部片子幾乎是獨角戲。

  • 10 # 小磊哥聊影視

    影史上最賺錢的漫改電影《小丑》,全球票房將超過9.57億美元,豆瓣9.1!

    《小丑》被業界描述為一部風格大膽的獨立電影,以蝙蝠俠的死敵為主要角色,在社會評論層面具有一定價值,且十分有趣。從這個角度說,這部電影真的沒有讓人失望。它不是部動作戲,也並不帶有明確的主觀意圖和目的性,而是一部發人深省、帶有人物性格特徵研究性質的電影。

    主角超高演技是電影成功的關鍵

    微表情大師

    傑昆·菲尼克斯用傑出的表演塑造了一個黑暗、暴力且極具可看性的“小丑”。故事講述一個瘋狂的年輕人如何逐漸變成蝙蝠俠未來的死敵。片中充滿笑聲,但隨著年輕的亞瑟變得越發瘋狂,那種笑聲變成了強迫性的和痛苦的,最終以暴力的形式爆發出來。他的表演也可以說是“高階表演”——他不急於演繹一個邊緣性人物,而是自然而然地讓異化產生。毫不誇張地說,《小丑》的成功真是多虧了傑昆·菲尼克斯。

    一部耀眼、坎坷的精神病人道德劇,呼應瞭如今這個充斥著非自願獨身者、槍擊案槍手、“無希望”政治的時代,呼應瞭如今這個被壓垮的夢想催生出仇恨的時代。

    他告訴了我們,如果社會真的邋遢到如斯境地,人們在其中真的再也不能尋找到“生的希望”,只能過著連“悲劇”都稱不上的人生。

    那再普通不過的民眾都會在心底裡萌生出對變革的期盼,乃至用死亡來換取所謂的人生意義呢。

  • 11 # 微1影

    《小丑》被業界描述為一部風格大膽的獨立電影,以蝙蝠俠的死敵為主要角色,在社會評論層面具有一定價值,且十分有趣。從這個角度說,這部電影真的沒有讓人失望。它不是部動作戲,也並不帶有明確的主觀意圖和目的性,而是一部發人深省、帶有人物性格特徵研究性質的電影。

    傑昆·菲尼克斯用傑出的表演塑造了一個黑暗、暴力且極具可看性的“小丑”。故事講述一個瘋狂的年輕人如何逐漸變成蝙蝠俠未來的死敵。片中充滿笑聲,但隨著年輕的亞瑟變得越發瘋狂,那種笑聲變成了強迫性的和痛苦的,最終以暴力的形式爆發出來。

    這部限制級影片在美國引起較大爭議,有批評者指責該片有美化和同情暴力之嫌。2012年7月的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大規模槍擊事件中,槍手霍姆斯衝入正在放映《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一家電影院打死12人,受害者家屬表示,《小丑》一片讓人想起了霍姆斯

  • 12 # 布丁放映室

    首先《小丑》獲得了好多個獎項,主角:華金.菲利普斯也是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其他包含有最佳的有好幾十個獎!電影主要是演繹了貧富懸殊,底層人的物質精神生活!主角演得很好,會讓你覺得雖然這是一個犯罪片,但你卻會同情他!影片沒有特效,奇觀,也沒有太多的動作場面。但卻透過氛圍營造,加上表演,將一部電影講得很深!我看了2次,個人推薦你去看看!

  • 13 # Super鐵憨憨

    非常好看,值得推薦

    一、今年有部電影令太多人期待已久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小丑》。

    由於“這片子不可能在大陸上映了”,所以即使是在國際市場上大殺四方已經許久,無論口碑還是票房都極高,可我們還是遲遲等不來看到的機會。終於,昨天開始,網上有了韓版的資源可以下載,於是,我第一時間去下載和觀看了。鑑於可能有些人(也許不多),還是未聽聞《小丑》的風頭,我來簡介幾點事實:

    1. 電影《小丑》在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拿下了金獅獎。

    這可是漫改電影、超級英雄題材電影,第一次拿下金獅獎。今年在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然後在中國掀起現象的影片,無非就是《綠皮書》《寄生蟲》和《小丑》。

    2. 在豆瓣上,9萬人打出了高達9.1分的超高分。

    妥妥的會在明年進入豆瓣的影視TOP250的前列。

    3. 在國外的電影評分網站IMDB上,《小丑》更是一下子就衝到IMDB影史TOP250的第16位。

    憑以上三點,就足以知道這片子的口碑之高。

    至於票房,即使缺失了中國大陸13億人的市場,《小丑》也已在全球狂攬10億美元。這樣的口碑和票房表現,稱之為年度神作,絕不為過了。

    二、說了以上這些,沒了解的人想必也生出了興趣,會問:那麼這部電影說的是什麼?

    一個窮困、患病,受盡欺辱的社會底層的可憐人,在遭遇嘲笑和不公後,如何成長為大開殺戒的大反派。這就是電影《小丑》所要說的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故事。

    因為小丑一直是蝙蝠俠系列裡的反派。於是很多人拿《小丑》和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去做比較。可我覺得這兩部電影除了有角色相同以外,並沒太多類似。真正讓我覺得劇情和主題頗為接近的,是另一部漫改電影,《V字仇殺隊》。

    如果你看過那部豆瓣評分高達8.9分的《V字仇殺隊》,也就能大概想象《小丑》的樣子了。只是,小丑更悲涼更悽慘更讓人心痛一些。

    三、在早已耳聞其大名的前提下,我難免會帶著幾個疑問去觀影:

    1. 《小丑》到底為什麼不可能在大陸上映?

    2. 《小丑》和一般的超級英雄題材電影到底有何不同?

    3. 年度神作電影《小丑》,到底神在哪裡?是不是有過譽?

    對於疑問一,我得出了答案:

    電影中有一些場面,是城市市民們帶著小丑面具,走上街頭遊行乃至施展暴力。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今年中國的某地國情。我猜想,如果《小丑》是2018年的電影,也許在大陸是可以上映的。

    對問題二:這根本不是超級英雄電影。

    這部電影《小丑》裡,哥譚市還沒有蝙蝠俠這號大俠呢,小丑也還只是一個普通人,還沒有做大惡的能耐。

    現在比較公認有深度的超級英雄電影神作,基本也就是《守望者》、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以及《小丑》。

    只是,這三部都不怎麼像超級英雄電影。但我發現,這些有好口碑的所謂超級英雄電影有共同點:電影主角們成長為自己,都是因為發覺了:這世界的黑暗面、不公平。所以,它們都可以歸類為傳記電影。

    對於第三個疑問,我幾乎就要認為,《小丑》之所以能有口碑票房都在全球大殺四方的成就,都靠小丑這角色塑造得太成功了。看一部電影好在哪兒,弱在哪兒,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和標準,那就是交給時間。如果過去了幾年時間,你再回憶一部電影,你還依然印象深刻的,那一定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優點(或致命缺點)。但你忘卻的,那便是這部電影薄弱和平庸的地方了。

    我展開想象,我想,幾年以後,當人們回憶起《小丑》,小丑遇到過哪些人、經歷過什麼委屈的事,為什麼會從可憐人轉變為殺人王,大家都可能想不起來。但一定都會對小丑那癲狂的笑聲、輕鬆的舞步、和苦澀的假笑依然記憶猶新。一來,主演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演實在有感染力,也難怪很多人評論他可以拿下10086個影帝。如果不是特地去檢視影人資料,我甚至都看不出來,這個悲涼且癲狂的殺人王小丑,居然和科幻愛情電影《她》中的那個木訥、和善的男主角,是同一個演員所演。二來,導演和攝影,也深知這個電影的成敗繫於小丑這角色一人,也給了小丑大量的面部特寫和慢鏡頭。弱於劇本的電影很多,這不一定就是缺點,其中也有很多佳作。此類電影,往往要靠一個極打動人的結尾,一把贏回來。

    電影結尾處,剛剛大開殺戒的小丑在大火和人群中起舞,並用手指給自己的嘴角撐出一個帶血的微笑的慢鏡頭。實在是拍得太好了。

  • 14 # Love曦允兒

    《小丑》這部電影我個人覺得不好看。人物塑造太刻意、生硬、牽強,劇情走向幾乎毫無懸念,一部近 乎小學生流水賬作文一樣的影片,被神奇的打上各種標籤然後捧上神壇。小丑這個角色真的很魔性,從 初代尼克爾森1998年《蝙蝠俠》版裡的初代小丑,再到希斯萊傑2008年《蝙蝠俠 黑暗騎士》版裡的小丑 ,再到這次配角成精的2019年《小丑》版,每一代小丑都自帶光環,不斷重新整理核心。別跟我提菲尼克斯 的神經質表演,我不否認他對小丑這個角色演得有顛覆性,但作為觀眾,我想要的是看一部電影,作為 一部電影,《小丑》在我心目中完全不及格。

  • 15 # 蒙孟青

    首先告訴你還是非常好看。電影背景的設定“70年代的哥譚市”,這個故事講述的是經濟危機中一個被命運逼瘋的可憐人。哥譚市的原型是紐約,而美國在70年代經歷了數次經濟危機,這不僅造成了大量的工人失業,整個紐約市也徹底陷入混亂之中。當時有個非常有趣的說法,千萬不要乘坐紐約市的地鐵,因為那比你獨自一人走夜路更加危險。

    小丑整體上的故事線是非常簡單的,患有精神疾病的亞瑟被社會拋棄,當他發現自己真正的身世之後,徹底黑化成了小丑。

    所以小丑和三個年輕人的悲劇就開始於地鐵之上。因為治安混亂,如果是三個流浪漢死去,根本不會引發任何的波瀾,但是死去的卻是三位韋恩企業的員工,他們是上層人士的代表。

    電影中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哥譚市的貧民們站在了托馬斯·韋恩的對立面,為什麼他們對有錢人充滿仇恨?

    實際上這個設定是來自於蝙蝠俠的漫畫,哥譚市的有錢人都非常冷漠,他們只關心如何賺錢,除了布魯斯·韋恩之外,沒有人關心底層人民的生死。在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對上層人士並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但是哥譚市的貧民區中卻有很多人無家可歸,忍飢挨餓。更過分的事情是,哥譚當局竟然決定砍掉社會福利來節省開支。

    其實正是“他們漠不關心,一手鑄就了小丑!”

    從不同的角度,這部電影呈現出的故事也將完全不同,如果你只看表面,這確實是一個狗血而平庸的無聊悲劇,說實話我也不喜歡這種純粹的悲劇故事,但是如果我們深入挖掘導演埋在電影中的線索,小丑將變成真正的神作。

    導演託德·菲利普斯改編漫畫的能力很強,他只是利用了一些設定就成功地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小丑,並寫出了一個頗具創新的獨立故事。

  • 16 # 影視曹丞相

    電影借小丑這一角色反應出醜與惡和一個壓抑的社會。小丑說好看?是真的好看?但我個人也不是很喜歡這種美式的暴力藝術電影。但我欣賞電影中那種寫實的劇情。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就像像小丑一樣。他童年的不幸和生活中的不幸最後導致了一個惡魔的誕生。

  • 17 # 皮蛋小怪咖

    好看!

    《小丑》主要講述了一個長期受到生活上的壓迫的正常人,在經歷身邊種種人的嘲諷和逼迫後,最終變成一個精神上出現問題的反動暴虐者。

    小丑瘋了,還是現實的世界瘋了?

    小丑亞瑟,一個一心只想做一個優秀的脫口秀演員的人。母親是一個重度精神病患者,為了成為一個喜劇演員,亞瑟舞臺上表演小丑,在平日的生活中也總是微笑面對。

    但奈何命運不公。壓抑的生活讓他開始變得瘋狂,肆虐,試圖用自己的行動來反擊這個社會的不公,成為了一個讓人們避之不及的偏執的壞人。

    很多人都說,小丑瘋了,變得很可怕。

    瘋子的世界很可怕。

    難道現實的社會就不可怕嗎?

    究竟是怎樣的社會才能夠將一個原本性格積極的人一步一步拖向谷底?

    究竟是怎樣的社會才能夠讓一個人想要以最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心中的抗議?

    這個讓人窒息的社會難道就不瘋狂嗎?

    每個人都活在灰色地帶

    小丑變成了壞人,但是觀眾卻對他討厭不起來。瞭解了他生活境遇,心境後,當小丑轉變以後,觀眾對他只有同情,心疼和畏懼。

    同情小丑的境遇,心疼小丑被壓迫時的無奈,畏懼這樣的小丑在黑化後究竟會做出多少讓人感到恐怖的事情。

    當我們仔細去了解時,我們會發現每個壞人都曾經是個好人。

    所以,這個世界對好人與壞人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每個人都是存活在灰色地帶。

    如果一定要區別,那麼應該說,這個世界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壞事的人。

  • 18 # 鄒大鹿

    我覺得好看,

    因為這太現實了。

    現實到我以為我是他,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各個人都病的不輕,各個人都冷漠。

    不管如何掙扎,底層的生活永遠在選擇生存而不是生活。好不容易爬上去,也會被所謂的正義打壓!

  • 19 # 梅州小謝

    要說起《小丑》這部電影,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了,作為一部口碑爆棚的電影,它無論在製作還是劇情方面,都是近幾年在國際上非常難得的一部好電影。小丑他們的職責就是給世界帶來歡樂,但是在小丑給大家帶來歡樂的同時,大家卻忽視了小丑本人在生活中的細節和心情。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給大家帶來歡樂和笑語的小丑,在生活中也有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甚至是沮喪抑鬱的一面,這部電影就真真切切的反映了現實中大家的生活狀況,也引起了當今社會很多人的強烈共鳴。

    我們首先要先來說一下小丑這個角色,他出現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淵源。小丑這個角色是屬於美國超級漫畫公司DC公司的一位人物,在眾多的漫畫角色當中,小丑這樣的角色是一個很厲害的反面人物。在其他的英雄電影當中,他一直都是充當反派的角色。

    相信看過其他超級英雄電影的人對他也並不陌生,他曾以反派的身份多次出現在蝙蝠俠系列的電影當中。在那些電影中,他作為一名超級反派,他最後都是被各路超級英雄所打敗。

    電影的角色最終都是以正面人物勝利作為收場,而這部電影卻以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來講述整個故事。這一次美國漫畫公司DC將人物視角放在了這個反派角色小丑中,一切的生活和問題都是從小丑的角度來看待,這也給了觀眾一個全新獨特視角。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句臺詞讓人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富人從來都不會站在窮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這部電影的中心思想好像就是圍繞著這句話展開。它的含義不僅僅是表層那麼簡單,就好像在生活中任何人,在對待對方的時候都要互相考慮,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看問題,這樣才能獲得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公平。

  • 20 # 風之子影視城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沒有經歷絕望怎知希望的可貴。每個人都只是在渡人生的獨木橋罷了,橋上的風景、過客、災禍與希望等都獨樹一家。現實中沒有什麼是可複製貼上的。生活也好社會也罷,都只是在不同時空之下結下的不同果實而已。

    這電影想告訴觀眾,小丑是社會矛盾具象化的產物,但又不敢觸及社會矛盾的核心問題,而且最後展現的是暴力混亂,又告訴觀眾雖然現有秩序不好,但也比沒有秩序好,如果破壞秩序就會變成小丑這樣,而不會建立新的秩序,所以還是在現有秩序下老老實實的生活好了,畢竟還有老爺給你維護正義呢。換個角度來看,整個故事像不像是一個狂人精心編造的“笑話”,以社會的不公為自己的暴行提供“可能的解釋”供小丑眼中的“愚人”們猜想。故“笑病”無需與現實進行聯絡解釋,而試圖透過他人罪不致死來譴責小丑的行為非正義,本質上就是在罵黑羊它是黑的。

    電影《小丑》再三強調了,“這只是一個笑話”,而笑話本身就是對社會現象的諷刺和嘲弄。亞瑟作為笑話主體,所針對的目標就是兩個階層。這片子就是在侮辱被壓迫階級的反抗,偏偏有被壓迫階級認為它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觀影《小丑》,無不被“小丑”亞瑟佛萊克所遭遇的處境而感到難過,這個角色幾乎承擔劇中所有惡果留下的苦痛。電影一開始帶出高譚市垃圾堆積的市容問題,社會經濟蕭條,貧富差距等面貌。亞瑟生活在底層,與母親(法蘭西絲康諾飾演)相依為伴。從小母親就暱稱他“快樂”,他也立志自己能為世界帶來歡樂,所以夢想自己成為一名帶來歡笑的脫口秀喜劇演員。這樣一個看似溫和無害的人,怎會變成一個喪心病狂的殺人魔?他每天辛勤地出來討生活,手拿著商店廣告廣告牌,跳著小丑舞,結果有天一群年輕人惡意搶走他的廣告牌,他死命地追,卻因小丑裝扮及大頭鞋無法跑快,之後又被這群年輕人暴打一頓,砸了他的廣告牌,然而街頭沒有人跳出來幫他。回到公司,亞瑟被店家要求繳回廣告廣告牌,否則要被扣薪,同事藍道(格倫弗萊舍爾飾演)送他一把槍,希望他被欺負時能自保,看似關心他,卻是設局害他。害他在兒童醫院掉槍,丟了這份小丑表演工作。亞瑟一心渴望自己的表演受到重視,有天成名能讓母親過好日子,但他無法控制大笑的疾病,使他在努力表演時,無法將真正的情緒和表情完整表達,於是僅管想更多的梗,脫口秀的表演自然無法得心應手。他不時大笑的毛病,使他遭到排擠,亞瑟愈來愈相信自己的人生是場悲劇,甚至是被遺棄的。一日在地鐵,三個上流社會的金融人士,在車廂調戲一名女乘客,小丑原想替女乘客解危,但他笑得怪病,激起這三名男子痛打他,出於自衛,他開槍射殺了一名男子,擔心被告發,接連把其他兩名也殺害了。

    首次殺人的亞瑟,害怕得不知所措,躲到廁所,在陰暗的角落中,他慢慢沉靜下來,腦子裡也突然有了音樂,慢慢自在獨舞,他想自己應該就是要成為小丑,讓人生變成喜劇的狂念逐漸湧上。回到家後,看了新聞才知那是韋恩企業的員工,而湯瑪士韋恩(佈雷特庫倫飾演)這位母親口中的大好人,母親一直寫信找他,亞瑟忍不住好奇偷看了母親信中的內容,原來自己是湯瑪士韋恩與母親的私生子。湯瑪士韋恩是億萬富翁,打算競選高譚市市長,痛批員工被殺害的兇手,但沒想到城市有另一群人開始集結,甚至帶著小丑面具,支援那個被攝像頭捕捉的嫌疑犯。亞瑟內心似乎受到了鼓舞,因為那個人就是他。當他混進湯瑪士韋恩的上流慈善晚會,親口想得到湯瑪士韋恩的認親,沒想到湯瑪士韋恩說他母親是精神病患,有妄想症,而他也非他母親所生,是被收養的小孩。亞瑟不信,跑到精神病院搶了母親過往的病歷,看到了真相,亞瑟知道自己無法控制笑的原因是小時被母親的同居人虐待,毆打到頭部受損的影響。從那一刻起,亞瑟已不想再當亞瑟了,他已分不清自己的人生什麼時候是真實,什麼時候是幻覺,就像他一直以為和鄰居的單親媽媽(薩琪畢茲飾演)熱戀。他想當“joker”小丑,因為當小丑可以受到一群人的掌聲,也可以做他隨心所欲的事,進行對他不公的報復。於是他接連殺了自己的養母和同事藍道。當亞瑟到電視臺上莫瑞(勞勃狄尼洛飾演)的節目,他已是真正的“小丑”了,心中再也沒有那個還帶著一絲善意的亞瑟,因為他的恨和精神的錯亂,使他合理化自己偏激的暴行,當他與莫瑞爭辯時,突然拔槍殺了莫瑞,那一幕很令人震驚。

    導演陶德菲利普斯為“小丑”寫的起源故事,想告訴我們,人的惡不是天生而來,只是生活中的事物,讓他們放棄原本人性的信仰和價值。當亞瑟激動地告訴莫瑞,“在社會底層生活的人,被當成垃圾會有什麼結果?”這是一種長期積壓在心中,遭到歧視的憤怒指控。我們或許會同情劇中亞瑟所遭遇的不平與被惡意地霸凌,但如果今天真有一個像亞瑟的人,在我們的面前發笑,我們真能理解他笑聲背後,想表達的真正情緒和想法嗎?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這個世界,已變得太瘋狂?甚至疏離了,有了兩種不同世界的分隔,這是《小丑》電影帶給觀眾的省思。

    《小丑》電影好看,許多環節也處理相當理想,導演拍攝鏡頭緊緊捉住演員的表情,善用歌曲代表亞瑟每一時刻的心境,像《Smile》、《That’s Life》和《Send In The Clowns》,此外冰島女音樂家希爾杜的配樂,更傳達了亞瑟內心的衝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飛和雷利的實力差距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