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太上老君與如來佛祖誰的法力強?
7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493313663

    答案:太上老君更厲害。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為什麼更厲害?

    太上老君是三清之一,其餘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清地位卓然,參與創造萬事萬物,輩分極高。而如來佛祖應該和五方五老是同一個等級的,五老分別為南方南極觀音、北方北極玄靈、東方崇恩聖帝、十洲三島仙翁、中央黃角大仙。而這中間還有四帝,所以如來佛比老君低兩個等級。

    (三清)

    (如來佛祖)

    (鴻鈞老祖)

    菩提祖師是準提道人,如來佛祖是接引道人兩人都師從混鯤祖師;太上老君師從鴻鈞道人。而鴻鈞道人和混鯤祖師都師從創始元靈,老大鴻鈞,老二混鯤。菩提老祖比如來厲害些,而老君比菩提更厲害些,也有人說老君就是菩提。

  • 2 # 談笑書生

    太上老君和如來佛祖誰厲害天地未開,陰陽未判之時,只有一條蚯蚓於混沌之中,這條蚯蚓經過無數年的修行,終於得道成仙,化為鴻均老祖鴻均老祖收三弟子,大弟子太上老君,二弟子元始天尊,三弟子靈寶道君元始天尊是太上老君的師弟,佛教之始祖燃燈古佛,即是元始天尊的弟子,燃燈古佛也就是太上老君的師侄,然而如來佛祖是燃燈古佛的弟子。太上老君是眾仙之祖,眾神之尊,眾法之師,眾界之首佛教之首的燃燈古佛,是太上老君的師侄不要把西遊記拿來談宗教,西遊記裡太上老君向玉帝稱臣,其實先有仙,後封神,玉皇大帝屬於神,而太上老君作為眾仙之祖,早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道家有三清四帝,三清在前,四帝在後,三清為師,四帝為徒,太上老君是眾仙之祖,不可能向玉帝稱臣的須菩提祖師是誰【誰是菩提祖師】種種跡象表明,菩提祖師就是準提道人。只是後來西方教併入(或說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為如來佛祖統領佛門弟子,準提道人改名為菩提祖師,退隱山林,修身養性去了。菩提祖師,乃是海外老仙。他隱居深山,不露頭腳。雖法力無邊,卻是無人知曉。這位大仙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孫悟空學會了長生不老術,七十二變和筋斗雲的本領。這對悟空今後大鬧天宮的,以至最後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見菩提祖師絕非等閒之輩。菩提祖師隱居在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靈臺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靈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們合起來就是:“天上靈山”。而我們知道如來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賀洲“天竺靈山”的大雷音寺內。這兩座山名如此相像,這真的是巧合嗎?菩提祖師與如來佛祖會不會有什麼關聯? 當孫悟空第一次見到菩提祖師時,吳承恩是這樣描繪的:“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臺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臺下。果然是: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見《西遊記》第一回)。可見,菩提祖師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徵。【菩提祖師的真實身份 】一.《西遊記》和《封神演義》聯絡密切提起明朝著作《西遊記》和《封神演義》,我想你一定不會陌生。從兩部作品中派生出來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神話就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了。兩部小說雖然講述的是不同朝代的故事,可是裡面的人物卻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比如李靖、哪吒、木吒、楊戩等人在兩部書中都有體現。而《封神演義》中的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燃燈道人經過若干年後,修成了正身,加入了佛教。後來分別成為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燃燈上古佛。這些人物也在《西遊記》中出現過。可見,兩部作品關聯之緊密。二.《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厲害人物簡介1.《西遊記》二巨頭a.如來佛祖如來佛祖,是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尊者,南無阿彌陀佛。在西牛賀洲天竺靈山鷲峰頂上修得六丈金身。此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剛一出場便化解了天庭大難。後又多次顯露身手,幫著悟空破了重重磨難。堪稱《西遊記》中的巨無霸。b.菩提祖師菩提祖師,乃是海外老仙。他隱居深山,不露頭腳。雖法力無邊,卻是無人知曉。是傳授美猴王孫悟空武藝的師傅,對三教九流,長生之術,七十二變、騰雲駕霧等樣樣精通。美猴王剛投到菩提祖師門下,祖師見他天性聰悟,給他取名悟空。隨後教給孫悟空長生的法術,又教了七十二般變化的本領,再傳授給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十年功夫的悉心教授,使美猴王從頑劣的凡骨俗胎成為得道的神猴,身上八萬四千根毫毛,根根能隨心變化,為悟空鬧天宮、保唐僧奠定了深厚的武功基礎。2.《封神演義》五教主a.老子即太上老君。他是鴻鈞老祖的大弟子,掌管人教。曾三次下山幫助闡教力退截教眾仙。也曾一氣化三清,戰敗過通天教主。《西遊記》中,他住在離恨天中,是三清教教主之一的太清聖地混元教祖——太上道祖,也稱太上老君。b.元始天尊元始天尊是鴻鈞老祖的二徒弟,掌管闡教。他的弟子很多,其中不乏有名之士。像佛教中的文殊、普賢、觀音三位菩薩,以及“過去七佛”中的懼留孫佛都曾是他的門人弟子。而楊戩、哪吒、李靖等人都是他的徒孫。後來他成為三清教的主管——《西遊記》中的玉清聖地先天教祖。c.通天教主通天教主是鴻鈞老祖的三徒弟,掌管截教。他的門人弟子最多,但大多都是在濫竽充數。不過他也為上天做了不少的貢獻。像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電母、普天星相幾乎都是他的門人。通天教主聽信眾弟子的讒言,擺了下“誅仙”、“萬仙”二陣,堵住了姜子牙的去路。後來多虧四大教主同心協力才破得此陣。他就是三清教的另一位教主——上清聖地通天教祖靈寶天尊。d.接引道人接引道人是西方教教主,住在西方極樂之鄉。此人身高丈六,麵皮黃色。長年累月不曾離得清淨之所。後來受人之約,三顆舍利取下戮仙門,與老子、元始共破通天惡陣。e.準提道人準提道人是西方教二教主。曾多次來到東土度化有緣人。他比接引更開明,也多次幫助闡教解危難。可以說是二道皆通。他手裡的加持神杵和七寶妙樹真可謂是法力無邊。通天教主曾兩次敗在準提之手。三.《西遊記》中隱藏著線索《西遊記》裡孫悟空的師傅——菩提祖師,是一個世外神仙。由於孫悟空在三星洞裡修了7年道,習了3年武就把靈宵寶殿揭了個底掉,因此有很多人對他的師傅普提祖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麼此人究竟是誰?在《西遊記》中就連一點線索都沒有留下嗎?答案是否定的。先讓我們看看菩提祖師的住所。菩提祖師隱居在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靈臺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靈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們合起來就是:“天上靈山”。而我們知道如來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賀洲“天竺靈山”的大雷音寺內。這兩座山名如此相像,這真的是巧合嗎?菩提祖師與如來佛祖會不會有什麼關聯?當孫悟空第一次見到菩提祖師時,吳承恩是這樣描繪的:“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臺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臺下。果然是: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見《西遊記》第一回)。可見,菩提祖師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徵。難道這就意味著菩提祖師是佛非道嗎?如果他是佛,那他為什麼對道教文化了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為什麼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說呢?這有什麼奇怪的,佛已經超越了六道輪迴,既然是佛,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不明瞭的。化身無量無邊,去度眾生。慈航道人不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嗎?佛度人不一定是以佛的身份,可以是出家,可以是在家,可以化身男子,可以化身女人。總之,度人是講善巧方便的。四.《封神演義》尋答案在《西遊記》中,我們無法破解菩提祖師身份之謎。但我們知道《西遊記》裡的人物是與《封神演義》中的角色是緊密相關的。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西遊記》裡的菩提祖師給人的感覺是佛道一體。而在《封神演義》中恰恰就有一個似佛非佛的道教——西方教的存在。西方教中有兩位教主,法力無邊神通廣大。曾經幫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通天教主佈下的“誅仙陣”和“萬仙陣”。堪稱《封神演義》的兩大頂尖高手。他們一位叫做接引道人,一位叫做準提道人。1.接引道人 VS 如來佛祖接引道人住在西方極樂之鄉,身高丈六,麵皮黃色。不禁讓人想起了《西遊記》中已經修成丈六金身的如來佛祖。兩人相貌如此相似,並且都在掌管西方極樂聖地。難道他們是一個人嗎?那就讓我們看看兩位作者對兩位角色的描述吧。a.以下段落截自《封神演義》第七十八回:接引道人如準提道人之言,同往東土而來。只見足踏祥雲,霎時而至蘆篷。廣成子來稟老子與元始曰:“西方二位尊師至矣。”老子與元始率領眾門人下篷來迎接。見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見:大仙赤腳棗梨香,足踏祥雲更異常;十二蓮臺演法寶,八德池邊現白光。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說豈狂;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閒極樂是西方。話說老子與元始迎接接引、準提上了蘆蓬,打稽首,坐下。b.再看看《西遊記》中第七回對如來的描述:只見赤腳大仙又至。向玉帝前俯囟禮畢,又對佛祖謝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無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顆,火棗數枚奉獻。”詩曰: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七寶蓮臺山樣穩,千金花座錦般妝。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話豈狂。福壽如期真個是,清閒極樂那西方。如來又稱謝了。叫阿儺、迦葉,將各所獻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謝宴。c.在《封神演義》裡,還有這麼一段:接引道人頂上現出三顆舍利子,射住了戮仙劍。那劍如釘釘一般,如何下來得。西方教主進了戮仙門,至戮仙闕立住。諸多因素表明,接引道人就是若干年後建立佛教的如來佛祖。西方教便是佛教的前身。2.準提道人 VS 菩提祖師我們再來看看兩部作品對另外二人的評價如何:a.準提道人第一次露面,見《封神演義》第六十一回:文殊廣法天尊聽得腦後有人叫曰:“道兄劍下留人!”廣法天尊回顧,認不得此人是誰;頭挽雙髻,身穿道袍,面黃微須,道人曰:“稽首了!”廣法天尊答禮,曰稱:“道友何處來,有甚事見諭?”道人曰:“原來道兄認不得我,吾有一律說出,便知端的:大覺金仙不二時。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道人曰:“貧道乃西方教下準提道人是也。”b.菩提祖師首次亮相,見《西遊記》第一回: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臺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臺下。果然是: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封神演義》中的準提道人是一個開明人事。他多次來再東土度化有緣人。對東方道教頗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對佛學文化自然更是瞭如指掌。《西遊記》中的菩提祖師,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見他與西方道教淵源極深。他們一個掌教於西方極樂之鄉,一個隱居在西牛賀洲教徒。種種跡象表明,菩提祖師就是準提道人。只是後來西方教併入(或說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為如來佛祖統領佛門弟子,準提道人改名為菩提祖師,退隱山林,修身養性去了。五.答案揭曉根據以上二文、四詩的評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菩提祖師便是準提道人,是如來佛祖的師弟。兩人曾經共同執掌西方教。後來如來修成六丈金身,建立佛教,把西方教吞併。菩提祖師也從此隱居山林,將高山命名為“靈臺方寸山”,與“天竺靈山”相對。以後自立道觀修身養性,除了山中居民,沒人知道他的住處。就是那如來,也不知道自己的師弟身在何方。更不知西牛賀洲還有仙人存在。如來曾這樣評價西牛賀洲:“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見《西遊記》第八回)。可見,同處西牛賀洲的如來,卻不知菩提老祖的存在。由此可知,菩提的道行一點都不遜色於如來。甚至可以避開如來的法眼。較之《西遊記》中其他神佛仙聖,須菩提祖師至少表現出了三樣鮮明的特色。其一,如前所述,他法力高超、神通廣大,但他的法力和神通,卻不止限於高超和廣大,更凸現在一個“博”字、突出在相容幷包上。我們看,他開講大道能夠“說一回道,講一會禪”(第二回),他可以傳授給孫悟空“道”字門中三百六十傍門的神通,並能使孫悟空“皆成正果”(第二回)。這般相容三教九流的神通,是《西遊記》中其他神仙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即便是如來佛祖和太上老君,也只不過各代表一家而已。可以說,須菩提祖師雖然名氣不響,卻屬真正的高人。其二,較之其他神佛仙聖,須菩提祖師不給人以隔膜感,他更像一位隱在人間的“上仙”。他所居之地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孤懸於海外的西牛賀洲地界,他似乎與其他神仙並無往來(這點不同於鎮元大仙這些“散仙”),與他交往的卻不乏樵夫野老。如曾指引過孫悟空的那位樵夫,就蒙他傳授過一曲《滿庭芳》,得以在“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時念念,“一則散心,二則解困”(第一回)。他座下的弟子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第一回),但細算起來,不難發現其中絕大多數當是俗子凡夫。是以,須菩提祖師雖然法力通天,卻並不給人以高不可攀、觸不能及之感,他更像一位隱在世間的高士、聖人;這也成了須菩提祖師與《西遊記》中其他神仙最大的不同。其三,須菩提祖師表現出了幾分“刑天之志”,至少,是在心中認同了這份“不平”。如書中所言,須菩提祖師對孫悟空的前後因緣瞭如指掌,知道傳授給他神通,他學藝有成後“這一去,定會不良”(第二回),卻仍沒有將孫悟空拒之門外。試想,假若須菩提祖師顧忌天廷地府的威儀、將仙界的金科玉律奉為圭臬,他何所取而非如此不可呢?雖然,他也曾告誡孫悟空不要講出他來,但在骨子裡卻未嘗不會因有這樣的徒弟而欣慰,不會為孫悟空的那番作為而振奮。和他的弟子孫悟空一樣,須菩提祖師當也屬仙界的一個“另類”“異數”,只不過,他表現的不如孫悟空那樣張揚、那樣義無反顧罷了。並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須菩提祖師是一位真正的“世外高人”,他雖隱於世外、人間,骨子裡卻有一股“不平”之氣(至少是包容、認可了這種“不平”之氣)。這般形象和氣質,絕似人間的高士、大隱。由此,筆者以為,在作者吳承恩的筆下,須菩提祖師緣是人間隱士的化身;在他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對高士、大隱由衷的敬佩和神往,也流露出他對現實的不滿和難酬壯志的憤懣。吳承恩為何要塑造這樣一位隱士的形象我們都知道,《西遊記》寫的是神怪世界,包羅的卻是人間永珍。玉皇大帝的昏憒狹隘,地府龍宮的騎強懦弱,甚或各路大神的多有“小處”和仙界、佛界的諸多陰暗面,無不是人間黑暗和腐朽的寫照。但是,面對這樣的世道,單憑一己薄力是無法改變的。真正的高潔貞士只能空懷“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慨嘆,很自然地會萌生與其身處泥中,真不如隱入桃源博得內心的平和、乾淨的念頭。由此,須菩提祖師便應運而生,他的高卓、脫俗、不受世之羈絆、不染世之汙垢,正反映出了同處“濁世”的作者的理想和寄託。然而,作者畢竟是位讀書人,有過兼濟天下、造福蒼生的信念和追求,他雖然決意退而獨善其身,但先前的信念和追求卻並非一時即能擱舍。是以,作者心底仍有一種“不平”之氣,盼望還能澄清玉宇、滌盪塵垢,這就是為什麼隱於塵外的須菩提祖師,會流露出這種“刑天之志”,包容了那份“不平”和“逆骨”。原本,自古以來的隱士,又有多少是真正看破紅塵、自願隱於世外、窮其一生呢?許由、巢父畢竟只是屬於極少數,最大多數的都是因為世道險惡、宦海浮沉,青雲之志難遂,又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忿而歸去,求得獨善其身。他們緣是不能為世所用,而絕非不想為世所用,在他們心底何嘗不殘留著身離蓬蒿、再登魏闋的夢想呢?歸隱之舉,實出無奈。因此,在冷眼亂世之際,心中難免不生不平之氣。“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是隱士之志、之情,又何嘗不是隱士之嘆、之思呢?六.菩提祖師的地位及職責所在菩提祖師,是一個世外老神仙,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由於孫悟空在三星洞裡修了7年道,習了3年武就把靈宵寶殿揭了個底掉,因此有很多人對他的師傅普提祖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麼此人究竟是誰?在《西遊記》中就連一點線索都沒有留下嗎?答案是否定的。先讓我們看看菩提祖師的住所。菩提祖師隱居在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靈臺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靈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們合起來就是:“天上靈山”。而我們知道如來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賀洲“天竺靈山”的大雷音寺內。這兩座山名如此相像,這真的是巧合嗎?菩提祖師與如來佛祖會不會有什麼關聯? 當孫悟空第一次見到菩提祖師時,吳承恩是這樣描繪的:“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臺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臺下。果然是: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見《西遊記》第一回)。可見,菩提祖師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徵。

  • 3 # 極樂小僧

    真正修為高的,都是已經開悟的人,他們都是懂得宇宙人生真相的,不像我們凡夫俗子,在這個娑婆世界裡自得其樂,爭長論短。在天人的眼中,我們凡夫其實就像糞坑裡的蛆蟲一樣那麼無知。他們看我們顯然是在裡面受苦,但我們卻在裡面上下翻滾,樂趣橫生。他們總欲想方設法救拔我們,我們有時卻不但不領情,還要對他們進行攻擊和誹謗。這就是佛所說的:愚痴。

    成佛作祖者,已經與宇宙融為一體,所謂天人合一,根本不分彼此,所以他們之間不可能發生任何爭鬥。因為,凡成道者,已經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時刻處於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狀態,已經完全沒有了凡夫爭長道短的心理。因此,說誰能勝過誰,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 4 # 麻辣SC

    此問題如同關公戰秦瓊,到底是誰厲害,一比便知。但是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他們永遠也打不起來——因為一切只是傳說。據說一個是老子的化身,一個是釋迦牟尼的化身,一個生在中原,一個出生印度。一個在天上,一個在西方極樂世界。老君忙著煉丹,佛祖著書立傳。我們生活在人間,只知天外有天,無論佛家道家,其實法力無邊。凡人不知神仙事,隨卻春風化柳煙。

  • 5 # 作家鷹揚城主

    太上老君了!看上老就有金剛套,在青牛精一回,金剛套大如來服軟。12顆金丹砂,被金剛套收走!如來無計可施,可見如來法力不如太上老君。

  • 6 # 佳客相過詩能下酒

    太上老君:老子 生於公元前580年

    如來佛祖:生於公元前563年

    悉達多王子

    太上老君比如來佛祖年長17歲

    老子(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dān),漢族,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厲鄉曲仁裡)人,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從漢代起,歷代帝王就開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1、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2、價值觀

      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迴圈執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控、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

      守柔

      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道」之所以能迴圈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樸本性。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後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只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捨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慾

      老子謂人應「寡慾」,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慾」、「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善為下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4、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1、老子降生

      

     老子的父親老佐: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

    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早產男嬰出世,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陳老爹以開藥店為生,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

     

  • 7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少時試著觀看許多迷信鬼話連天,鬼怪,神仙,羅漢,菩薩, 諸多彿,也看過《封神榜》和《西遊記》等神話小說,基本上是如來佛祖為最大,法力也最高,比如西遊記中 讓如來親手搞定的事也超不過五次,別話如來,就連觀音菩薩都了不得,殺雞不用牛刀,大家都很清楚,觀音尚且了得,還用說如來,當然太上李老君也非平庸之輩,但也只能在天庭,人間,陰間稱雄,用現在體育術語便是,在國內厲害,都不能參加世界錦標賽,太上老君如果比如來歷害,孫悟空就沒那麼幸運,非死不可,他才沒有如來那麼寬厚仁慈,讓這猴子在五指山莊別墅過五百年的清閒日子養生,太上老君只是能制一些特效藥和諸多高尖端武器,好的保健品都被猴子吃光了,那幾件拿手的武器也都沒有儲存好被偷個精光,而如來他一無所有,就憑一雙手甚至一根手指頭什麼事都平息了,也很少看見他站著打,坐著都了不得,那麼如果站起來更是不得了,顯得易見如來法力之強大是找不一合理的形容詞,反正不管什麼故事,總會有一個最歷害的,這是我個人胡扯瞎編不值一提!

  • 8 # 雪野筱諾

    根據題主所說,不拿封神演義說事,但這兩者卻是同一體系中的,西遊記中的太上老君是住在離恨天兜率宮的煉丹道人,封神演義中的太上老君卻是居住在大赤天(玄都天)八景宮,因為封神演義結束時聖人不得外出,而太上老君又為人教教主,遂使那一氣化三清的神通,變出太清道人這一分身,入那天庭,雖神通不及本體,但靈寶了得,一個金剛琢一打悟空腦殼,二阻西遊。而且太上老君靈寶頗多,綜上,我認為釋迦摩尼如來打不過太上老君。

  • 9 # 微洪範

    首先我們回答這問題時需忠於原著,西遊記中佛祖與道祖是有正面鬥法的!結果是道祖法器勝出。請看,原著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鬧金兜洞!孫悟空三翻四次敗於兕大王之手,妖王手中的太上老君自幻修煉而成的金剛琢,哪管你任何神兵利器,見誰收誰!沒法,猴王只好求助佛祖如來,如來祭出佛家至寶金丹砂!結果還是被鋼圈收服,這是西遊記中,明確敘說佛祖與道祖的各自兩大法寶正式鬥法的過程,結果明晰,太上老君更勝一籌!在此有個小插曲,老君道出金剛琢是其當年出函谷關化胡(這個西遊記借文於《老子化胡記》一書)的工具,所謂化胡就是教化當時其晚輩釋伽牟利即西遊記中稱釋伽牟利如來南無阿彌陀佛。因此西遊記非常明確說明道祖勝如來一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個人如何用好複利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