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學達人
-
2 # 朱留軍486
鉅鹿之戰,項羽和章邯之間的戰爭,項羽勝;垓下之戰,項羽和劉邦之間的大戰,劉邦勝;漠北之戰,霍去病突擊匈奴;淝水之戰,謝玄和符堅,謝玄勝……
-
3 # 阿杜談古論今
1 趙括和白起的長平之戰。
2 孫臏和龐涓的馬陵之戰。
3 兵仙韓信和西楚霸王項羽的垓下之戰。
當然現代解放先爭中還有許多國民黨將軍對我軍的將領的戰爭,在此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
4 # zj史海拾貝
1939年11月7日,日本中將阿部規秀在黃土嶺戰役中,被我軍擊斃,這是抗戰以來我軍擊斃的最高級別日本軍官,
黃士嶺戰役也成為八路軍的一個輝煌經典戰役而載入史冊。
時間:1939年11月。
地點:河北省易縣。
名稱:黃土嶺伏擊戰。
八路軍指揮員及參戰兵力: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令第1軍分割槽司令員楊成武統一指揮,第1、第3、第25團、遊擊第3支隊及第3軍分割槽第2團、第120師特務團、第715團等部隊。
日軍指揮官及參戰部隊:中將阿部規秀,日軍一個旅團。
戰役經過和結果:1939年11月7日,在楊成武的指揮下,八路軍利用太行山北部群山中一座岬口設伏,將日軍混成第二旅團引入到包圍圈,壓縮在一條長約二三里、寬僅百十米的山溝裡,佈下“口袋陣”,阿部規秀率部長驅直入。是役,經過激烈戰鬥,八路軍共殲滅日軍達900多人,繳獲200多輛滿載軍用品的騾馬車、5門火炮等,號稱“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中將被擊斃,給進犯的日軍以殲滅性的打擊。
-
5 # 孤獨狼523
非常之多,只舉兩例。
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北非戰役中,英軍蒙哥馬利元帥與德軍“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
二是在我國的抗美援朝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彭德懷元帥與美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繼任者李奇微、克拉克),歷經五次戰役,將美軍打回下談判桌。
-
6 # 白興長
歷史上的偉大戰毅很多,如楚漢相爭,展現出韓信領兵奇才,展現了項羽鋼壁自用,聽不盡謀臣之言,最終滅亡。
赤壁之戰,主要是謀咯智取,名謀合一諸葛亮龐統周俞徐庶等,共同挫敗曹操。
還有偉大的遼瀋戰毅,平津戰毅,淮海戰毅,這三大戰毅取決了革命的勝利,遼瀋在林彪等人的指揮下取決了勝利。平津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革命家,勇謀共用,最後和平解放北平,傅作義棄暗投明歸順共產黨。淮海戰毅在慄欲等老革命家的指揮下取得勝利,這些勝利都離不開毛澤東的軍事指揮。
-
7 # 大民(劉育民)
孟良崮戰役粟裕對張靈甫可以祘名將之對壘經典戰役,另外最厲害的應該是莫斯科保衛戦。德國名將博克、古德里安對蘇聯朱可夫,他倆背後有希特勒和斯大林直接坐鎮,這一戰役的勝利意義在於:打破了希特勒“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鼓舞了反法西斯人民的勇氣,促進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另一個名將對壘的偉大戰役當屬“北非戰役”,德國名將隆美爾替換韋維爾、金萊克之後,戰績菲然,但遇上蒙歌馬利後成為名將對壘。這兩例的偉大戰役名將對名將改變了二戰走向,名至實歸。
-
8 # 風月歸途
1、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2、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3、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4、火燒博望坡
博望坡之戰,發生於漢獻帝建安七年,博望坡位於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博望鎮。為抵禦劉備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於博望與劉備交戰,劉備在殺傷一定曹軍後退兵。
日後曹操將重心轉移至北方的袁譚與袁尚身上,無暇再顧及荊州的劉備,使其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而劉表亦不願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數年的和平。
5、火燒新野
諸葛亮第一把火燒博望坡,夏侯惇大敗,曹操便親自領兵伐新野。劉備放棄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軍。 曹操的部將曹仁領的兵到新野,見城門洞開,城中無人,便引軍進城中駐紮。
夜來時分,就被火燒了。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兩把火。曹仁引眾將突煙冒火,尋路奔走,聞說東門無火,急急奔出東門。
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曹仁等方才脫得火厄,背後一聲喊起,趙雲引軍趕來混戰,敗軍各逃性命,誰肯回身廝殺。正奔走間,糜芳引一軍至,又衝殺一陣。曹仁大敗,奪路而走。
6、濮陽之戰
東漢末,曹操收復兗州失地,先下定陶,繼克鉅野,殺死呂布部將李封、薛蘭,接著進攻濮陽。呂布出城迎戰,曹軍許褚、典韋、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六將共戰呂布,呂布不能支,撥馬回城。後來,劉璋手下的別駕張松在校場還拿這件事譏笑曹操。
7、滅吳之戰
晉滅吳之戰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一舉滅吳國,實現統一的戰爭。
公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分六路進軍攻打吳國,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陽城後,攻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後來又擒獲吳西線統帥、都督孫歆。
在東線戰場,吳國丞相張悌率領三萬軍隊渡過長江迎戰,被晉朝的軍隊夾擊大敗而歸,晉軍當機立斷,揮師直指建業,吳軍驚恐怯懦,不戰而降,士卒聞訊逃散,於是吳國宣告滅亡。
此戰,西晉準備周密充分,善擇戰機,兵分多路,水陸並進,發揮強大水軍作用,臨機果斷,一舉獲勝。吳主昏庸,防務鬆弛,將士離心,缺乏統一對策,招致節節失敗。晉滅吳後,東漢末年以來分裂數十年的中國復歸統一。
1、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經此一戰,秦朝已名存實亡。
而項羽破釜沉舟,在各諸侯軍龜縮於壁壘中時帶頭以楚軍猛攻秦軍,帶動諸侯聯軍殲滅秦將主力,如此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2、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長平一役,為戰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罕見的。
長平之戰不僅僅有著列國中最主要國家最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戰國一代最優秀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廉頗、白起等將領的參與,包含著這群千古名將指揮如神的運籌幃幄,因此凝聚著中國古代悠久的發達的軍事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
3、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它這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進行的決戰。由於帝辛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闢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4、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之戰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中國人認為自己是最文明、最強大、最光榮的種族,中國領導世界,中國統治四夷。而崖山海戰顛覆了中國人的天下觀,中國皇統斷絕,夷狄成為統治者,沉重打擊了中國人的自尊心。
5、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周襄王二十年,晉、楚兩國在魏國城濮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城濮一戰中,晉國大勝,晉文公建立了霸權,楚國北進鋒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中原諸侯無不朝宗晉國。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分別是: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
-
9 # 漢史趣聞
孟良崮之戰就是名將和名將之間的對決,因為這一次戰役就是張靈甫和粟裕將軍之間的對決。
高手對陣若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入萬丈深淵。他們之間打的孟良崮戰役就是屬於這種情況。戰役在進行的過程中,也是充滿著各種變數的。戰役打響之前,誰勝誰負真的是不可預料的。
本來這一次戰役是張靈甫預謀的。
他之所以要打響孟良崮戰役就是想要全殲粟裕帶領的華野軍。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張靈甫的胃口是不小的,但是,他從沒有想過自己也有被殲滅的可能。
張靈甫之所以沒有想到自己會被殲滅,最為主要的是他帶領的是七十四師,七十四師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
他們擁有最為尖端的武器,擁有作戰經驗最為豐富計程車兵。又是他們發動的戰爭,可以說張靈甫有信心打勝這一場戰役。
更加關鍵的是,張靈甫還留了一張王牌。
這一張王牌就是等到粟裕的華野軍,到了孟良崮之後,蔣介石就派其他的國民黨軍隊,來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圍住,和張靈甫一起裡應外合對華野軍實施大殲滅。
可以說這個戰役一旦打響確實是對張靈甫是有利的。
那麼,粟裕得知張靈甫要打這一場戰役的時候,他是如何想的呢?
第一,粟裕覺得這個戰役可以打,因為這是一個殲滅張靈甫七十四師的機會,畢竟他是屬於孤軍深入。
第二,只要在足夠快的時間內,我們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給打敗,然後我們就可以全身而退。
畢竟國民黨的其他軍隊,若是趕到孟良崮也是需要時間的。
第三,即使國民黨的援軍到來,我們也不怕,我們可以留一支軍隊等待他們援軍的到來,只要能夠拖住援軍,我們照樣可以消滅張靈甫的七十四師。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到來孟良崮和張靈甫決一死戰。最終的結果是全體華野軍僅僅用了四天的時間,就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給殲滅了。
也就是在全體華野軍殲滅張靈甫的七十四師之後,全身而退的,據說他們走後四個小時,其他的國民黨大軍也到來了。
你說這個戰役,是不是打的有點充滿著各種驚險,若是戰役在延續四個小時,後果真的是不堪設想。
-
10 # 不才講史
歷史上很多偉大的戰役,都是在名將和名將之間展開的,當然了一個名將被另一個名將打敗,才更加的彰顯到底哪一個名將更加的厲害。只有最後勝利的哪一個將軍,才是真正更有實力的名將。
他們才是可以名流千古的被世人所知的命。
下面我們就說幾場歷史上發生的名將和名將之間進行的戰役吧。
遼瀋戰役中林彪和陳誠、衛立煌之間的對決遼瀋戰役就是在東北聯軍林彪的指揮下,和陳誠、衛立煌等國民黨之間展開的。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林彪在武器裝備極其落後的情況下,打敗了陳誠和衛立煌等人,取得了遼瀋戰役的勝利。
遼瀋戰役勝利之後,蔣介石這樣評價林彪,他說林彪一個人,打敗了整個黃埔軍校畢業的全體學生和老師們,當然了也包括蔣介石這一個校長。
因為遼瀋戰役就是在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和老師們之間展開的。可是,最終他們全部被林彪給打敗了。
這就是林彪的厲害之處,林彪才是哪一個千古流傳的名將。
孟良崮之戰中粟裕和張靈甫之間的較量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一場極其有名的戰役叫做孟良崮之戰,這一次戰役就是在粟裕和張靈甫之間展開的。
這一次戰役儘管說是張靈甫佈局的,但是,最後取得勝利的是粟裕將軍。
因為張靈甫此次作戰屬於是孤軍深入,他們沒有把握住作戰的時機。對孟良崮這個地區也不熟悉,最後正是張靈甫和其它國民黨之間的配合不默契,導致了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的全軍覆沒。
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偉大的勝利。當然了粟裕之所以打這一場仗,就是所有的進度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粟裕才是這個時代最為傑出的將領。
當然了歷史上名將和名將之間的對決還有很多,比如說韓信和項羽的垓下之戰。曹操和周瑜之間的赤壁之戰,王離和項羽之間的鉅鹿之戰......
-
11 # 一帆風順永遠開心
歷史偉大的戰役多了去了,解放戰爭最有意義的當屬,孟良固了,當然,三大戰役功不可沒,而孟良固是開了個好頭的。
-
12 # 度度狼gg
1927年底,白崇禧率領的北伐軍主力已經打到了華北的冀東,桂系的軍力此時發展到高峰,這引起了蔣某人的嚴重不安,他曾密令何應欽尋找機會解除第七軍的武裝。何應欽認為此舉極其不妥拒絕執行,然而訊息卻不慎走漏,李宗仁立即聯絡武漢、浙江、湖南的桂系部隊開赴南京外圍,以強大的軍事壓力第一次逼蔣下野。
所以蔣桂矛盾可謂“歷史悠久”,然而二十年後,當晉冀魯豫野戰軍四個主力縱隊挺進大別山之時,蔣某人又以白崇禧開設“國防部長九江指揮所”,統一指揮對大別山的圍剿。原本白崇禧這個“國防部長”是沒有兵權的虛職,為何此次戰役一定由他負責呢?無它,因為大別山已經是桂系在廣西之外的第二個老巢。
從抗日戰爭初期開始,桂系大將廖磊的第21集團軍就盤踞在大別山區,廖磊病故後接任的是李品仙,還拿到了“安徽省主席”的職務,在此地區經營了十餘年。許多桂系軍官和老兵已然在這裡娶妻生子,並且桂系還把治理廣西的那一套搬到大別山,設立了嚴密的保甲制度,建立了為數甚多的地主武裝和反動民團。
所以,南京方面選擇白崇禧統兵圍剿大別山乃是不得已的選擇,因為這裡自從紅四方面軍和紅25軍撤走以後,已是桂系軍閥的中心統治區,並且桂系精銳張淦兵團也駐於該區。而至於號稱“小諸葛”的桂系老二白崇禧,北伐時期即已成為另外一個陣營的名將,某種意義上,可以坐上蔣軍大兵團作戰指揮的頭把交椅,只因並非嫡系,始終沒有掌握主要軍權而已。
而我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指揮員,自然是有“軍神”之名的晉冀魯豫軍區兼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說明一下,當時的晉冀魯豫軍區已經擁有六個野戰縱隊和二級軍區的10個獨立旅,但是挺進大別山的只是1、第2、第3、第6縱隊和一個獨立旅,上述各部組成了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簡稱“劉鄧大軍”,擔負著挺進中原這一重要的戰略任務。
關於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偉大意義,許多軍史愛好者瞭解的並不透徹,實際上經過蔣軍一年多的瘋狂進攻,各解放區被破壞甚重,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承受能力都接近極限,尤其是遭受敵人“重點進攻”的山東解放區和陝北解放區,情況更加嚴重。為了化被動為主動,將戰爭引入國統區已成為必需,並且最好的戰略突破方向就是敵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區。
因此劉鄧大軍的千里躍進是被稱為“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而不是戰略反攻的開始,畢竟還處在敵強我弱的時期。然而劉鄧大軍的扯動性進攻,卻徹底打亂了蔣軍的戰略佈署,他們不得不從山東、從陝北調出部隊增援中原戰場,極大緩解了兩個解放區的軍事壓力,也為華東野戰軍和西北野戰軍轉入反攻大量殲敵創造了條件。
但這就要求劉鄧12萬人要在大別山區堅持相當時間,以吸引和牽制更多的敵人,畢竟這裡已經不再是當年群眾基礎較好的老區,到處都是“小保隊”,因此困難程度可想而知。據傳侵華日軍曾經謂白崇禧為“戰神”,而大別山的反圍剿戰爭就此成為“軍神”與“戰神”之爭,堪稱名將之間的巔峰對決。
白崇禧直接指揮的部隊多達33個整編旅,其中包括桂系第七軍和胡璉整編第11師等王牌部隊,而劉鄧大軍總共牽制和吸引敵人的總兵力多達90多個旅,在一年多的作戰中,我軍損失確實比較慘重,進入大別山時共有官兵124000餘人,而轉出大別山時只餘58000餘人,但是劉鄧部隊的巨大犧牲卻換來了整個中原戰局的逆轉。
劉伯承司令員以“敵向內、我向外,敵向外、我亦向外,將敵牽至外線,以小部牽制大部,以大部消滅小部”的戰術,靈活機動應對白崇禧“向心合擊”的戰法,不斷打擊和拖散敵人。我軍還分兵成立了江漢軍區和桐柏軍區,在江淮地區站穩了腳跟。更重要的是,陳謝集團和陳粟華野利用敵人在中原兵力空虛的時間差,全面完成戰略展開,連續取得重大勝利。
至1947年底和1948年初,陳謝集團在鄂豫皖、陳粟大軍在豫皖蘇捷報頻傳,與堅持在大別山區的劉鄧大軍一起,構成了我軍“三足鼎立,經營中原”的戰略格局,在這場名將之間的對決中,劉司令員在戰略上取得完全勝利,僅僅十個月之後,淮海戰役即告打響。因此,挺進和堅持大別山的戰略行動,其意義無疑是重要和深遠的,被稱為解放戰爭“偉大的轉折點”。
-
13 # 歷史軍魂
林彪元帥在戰場上可謂所向披靡,其中在四平這個地方卻碰了兩次壁。
四平是東北的交通樞紐,東北野戰軍曾經在四平進行過四次戰役。
一戰四平,國民黨軍集中了20萬大軍,兵分兩路,企圖全殲林彪所部。林彪果斷出擊,指揮部隊攻佔了防禦比較薄弱的四平。此戰,殲滅守城的3000多國民黨並活捉了國民黨遼北省主席劉翰東。
二戰四平。四平被解放軍佔領後,蔣介石大發雷霆,派出了自己的愛將杜聿明指揮國民黨軍併發下狠話“不拿下四平不停止戰爭”。杜聿明手下有不少戰將,如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新六軍軍長廖耀湘、第71軍軍長陳明仁。這些國民黨軍悍將都是參加過滇緬抗戰的,實戰經驗豐富。除此之外,“小諸葛”白崇禧也被蔣介石派往東北助戰。此戰,由於敵強我弱,為了儲存我軍的有生力量,林彪不得不下令撤出四平。
三戰四平。一年之後,經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之後,東北民主聯軍完全粉碎了杜聿明的“北守南攻”戰略。此時東北民主聯軍已經兵強馬壯,而守衛四平的陳明仁手裡只有三萬人馬。林彪以十幾萬大軍對付困守孤城的陳明仁,原以為是牛刀宰雞,沒想到東北民主聯軍遇到了硬茬子,林彪再次敗北。
四戰四平。1948年2月,東北民主聯軍已經更名為東北人民野戰軍。林彪命令東野1、3、7縱隊和炮兵主力由李天佑指揮進攻四平。此時四平的國民黨守軍只有第71軍的第88師和一些保安隊,總兵力約1.9萬餘人,第71軍的軍部和另外兩師主力被陳誠調到了新民一帶。東北野戰軍僅僅用了23個小時就解放了四平,四平最終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
14 # 帝國烽火
抗美援朝就是在名將之間展開的戰鬥。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在朝鮮戰場上有一位成名已久的美軍將領,他就是麥克阿瑟,雖然此時的麥克阿瑟不在朝鮮前線,而是在日本後方指揮戰鬥,但是他依舊是朝鮮戰爭的美韓總負責人。
彭老總作為我軍的高階將領,在紅軍時期就是赫赫有名的紅軍之獅,抗日戰爭期間擔任八路軍副總指揮,直接指揮了百團大戰,解放戰爭領導第一野戰軍轉戰大西北,解放了陝西、青海、新疆等大面積國土。
麥克阿瑟的戰績同樣輝煌,作為美軍的五星上將,太平洋戰區司令員,在大洋洲地區與日軍交手,二戰之後更是作為盟軍總代表與日軍簽字,可謂是紅極一時。此次朝鮮戰爭在韓國已經瀕臨滅亡的時刻,麥克阿瑟力排眾議進行仁川登陸,依據扭轉朝鮮戰局。
彭老總和麥克阿瑟都是久經戰場的老將,而此次交鋒兩人所面臨的情況卻完全不同。麥克阿瑟擁有海空的優勢,其陸軍在裝備上領先志願軍半代,在後勤保障上則全面壓制志願軍。除去武器裝備上的差距,當志願軍進入朝鮮的時候,美軍已經佔領朝鮮80%以上的領土,在朝鮮戰場擁有絕對的優勢。
兩位老將在面對結下了的戰局也有完全不一樣的態度,彭老總深知“戰者,國之大事”,所以對待戰爭非常謹慎。而麥克阿瑟則不同,他一方面判斷志願軍不會參戰,一方面趾高氣揚的宣佈感恩節計劃。
雙方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迎來了第一次戰鬥,在雲山的叢林中,彭老總指揮部隊藏於九天之下,在麥克阿瑟還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對美軍發動攻擊,此戰殲滅美韓聯軍1.5萬人,基本穩定朝鮮局勢。這一戰彭老總先勝一籌。
由於我軍在殲滅美軍之後,有迅速的藏匿到叢山之中,麥克阿瑟並沒能判斷出我軍的動向,而是依然自以為是的發動所謂的“聖誕節攻勢”。彭老總抓住這次機會,在清川江地區、長津湖地區對美軍進行圍殲,此次戰役攻殲滅美軍3.6萬人,並且將美軍趕到了三八線附近。這次交鋒又是彭老總再勝一籌。
而後為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後談判”,爭取喘息時間,捲土重來的陰謀,突破“三八線”,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進行的進攻戰役。此次戰鬥我軍殲滅美韓軍隊1.9萬人,並且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佔領韓國首都漢城,並適時停止了戰役追擊。第三次交鋒彭老總再勝一籌。
志願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後,主力轉入休整。“聯合國軍”發現志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便迅速補充人員、物資,調整部署,於1951年1月25日恢復攻勢。志願軍立即由休整轉入防禦,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展開第四次戰役。此次戰役主要是防止美軍的反撲,彭老總為了避免我軍戰線被拉長的局面,主動撤出漢城。此戰雙方打了一個平手。
麥克阿瑟在朝鮮戰爭的表現不僅僅是狂妄自大,而且在彭老總的幾次打擊下失去了方向,只有一味的叫囂“使用原子彈”,這一點與美國政府的衝突非常大,所以杜魯門於4月11日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
從彭老總與麥克阿瑟的較量中看,彭老總三勝一平,而麥克阿瑟沒有一戰取勝,最後一戰能取得平局的效果,主要是因為我軍的後勤補給跟不上的缺點被李奇微發覺。而彭老總透過在朝鮮戰場的戰爭,打出了中國的血性,打出了中華名族的脊樑,使新中國從此可以站立在世界的舞臺之上。
-
15 # 拉爾夫123
垓下之戰:西楚霸王項羽率不到十萬大軍,卻輕視韓信的三十萬大軍,最終不得不自刎烏江,英雄末路。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鑑於項羽勇猛的衝鋒式作戰風格及其滴水不漏的戰陣打法,韓信決定只使用直屬自己的三十萬大軍與項王正面對決。
韓信將這三十萬大軍分成三部:一部親自率之,直接迎戰項羽;一部由大將孔熙率領,埋伏在左翼;一路由大將陳賀率領,埋伏在右翼。除去韓信三十萬,劉邦還自將十萬卒為後軍,周勃與陳武兩支預備隊則安排在最後。最終,投入戰場的漢軍總計四十多萬,他們呈三層梯隊縱深部署,其中各自內部亦有多重梯隊,分工明確。
為了針對項羽的作戰衝擊力強的特點,韓信佈置了超長縱深多層梯隊的防禦戰陣,防的就是楚軍的直線衝擊力。戰鬥如期打響,十餘萬漢軍主力在韓信的率領下對楚軍發動猛烈進攻,項羽自率八千江東子弟衝入漢陣,十萬楚軍緊隨其後,一時氣勢如虹,這大概就是項羽的“霸王氣概”吧。然而,韓信佈置的戰陣並非普通戰陣,沒那麼容易被衝潰,因為潰了一層還有一層,層層疊疊,多線結陣,是對付衝擊騎兵的最佳武器,很好地消耗了項羽的衝鋒之勢。
隨著楚軍的連番衝擊,漢軍的數層梯隊被一一突破,韓信命令全軍撤退。項羽以為勝利在望,連忙奮力追擊,想以此來提升楚軍士氣。
然而,漢軍的撤退只是韓信的戰術安排之一。由於楚軍恃勇輕進,戰線拉長,步騎前後開始脫節,韓信適時再指揮撤退的漢軍返身殺回,穿插包圍,各個擊破。最終,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此時,楚軍已損失八萬。
之後就是四面楚歌,霸王絕唱。
回覆列表
淮海戰役中,劉伯承將軍和黃維之間的較量,粟裕和黃百韜以及杜聿明之間的較量,應該算是名將與名將之間的較量了。
儘管說把黃維稱之為名將,是有一點牽強的。但是,在蔣介石的眼裡,他至少是可以信任的一個人。
要不蔣介石也不會把自己的嫡系十二兵團交給他。
這個十二兵團可是蔣介石最後的一個嫡系部隊,大概有十二萬人。蔣介石讓黃維帶著這個十二兵團,是去淮海戰場上解救黃百韜的第七兵團。
因為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被粟裕的華野軍給圍在了碾莊這個地方,若是不去救他們,就只能看著他們全軍覆沒。
蔣介石當然不願意讓這個兵團被殲滅了。
黃維領命之後,趕緊向淮海戰場上趕去。為了儘快到達淮海戰場,他放棄了走大路,直接選擇了走小路。
對於黃維的這個決定,胡璉很不贊同。
在胡璉看來,走小路不但不會快,反而會更慢。畢竟小路多山區溝壑,若是在遇到對手的阻擊,那後果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對於胡璉的這個建議,黃維選擇視而不見。他依然我行我素,選擇了走小路。胡璉只好請假回家養病了。
在黃維通行在小路上的時候,他們果然遇到了劉伯承派來的中原野戰軍的阻擊。
劉伯承就是想要延遲黃維的進軍速度,這樣他才能在淮海戰場上,扎一個口袋陣把黃維的十二兵團引導自己的天羅地網當中。
後來的進展果然如劉伯承的所料,當黃維的十二兵團快要到達淮海戰場上的時候,劉伯承就讓陳賡帶著一支人馬,採用且戰且退的戰術,把黃維的十二兵團給引誘到了雙堆集這個地方。
劉伯承就是想要在雙堆集把黃維的這個部隊給消滅掉。
黃維因為錯過了突圍的最佳時機,最後他再也沒有離開過雙堆集。本來自己是來救黃百韜的,沒想到黃百韜沒有救成,自己也陷入到了被動挨打的地位。
正是在黃維和劉伯承的對陣的時候,粟裕就把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給殲滅了。然後黃維也陷入到了絕望當中,最後蔣介石不得不派杜聿明來救黃維。
可是,杜聿明始終沒有救得了黃維,因為粟裕的華野軍一直死死地把他們給圍住了。
最後粟裕俘虜了杜聿明,劉伯承俘虜了黃維,取得了淮海戰役最終的勝利。可以說淮海戰場上劉伯承和黃維之間的交流,粟裕和黃百韜,杜聿明之間的較量,就是名將和名將之間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