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於夏朝歷史,你怎麼看?
8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究課

    夏王朝是存在的,它是我國第一個國家, 有“伊洛流域”的統治區域、有“邦國、師長、百執事之人”的人民、私有制、政府、暴力機構等設定以“正法度”。

    只要有國家機構,夏王朝一定不能被否認。根據古文獻記載, 夏朝實行“分封制”, 由兗州、冀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個區域組成統治疆域, 並根據距離夏都的遠近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等五服, 五服按照自己的特產繳納貢賦。但夏朝“分封”不同於周以後的分封, 更多的只是一種名義上的認可, 夏朝是由眾多邦國組成的國家。

    夏還設立了“夏臺”、“圜土”這類暴力機構。夏王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為後世王朝的國家機構的設定影響深遠。

  • 2 # 萬雪斌39

    考古學講的是實物證據,所謂實物就是相對於書本上的文字而言的。夏的概念來源於文獻,它和周口店、半坡、二里頭這樣的概念不在一個層面上,所以不存在考古承認不承認的問題,只存在歷史學家是否承認的問題,還有考古證據和文獻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耦合的問題。實物沒有被文字所記錄,或者有文字記錄的東西找不到(難以確定)相關實物,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即便是昨天發生的案件,要同時找到目擊者(證言)和實物證據相合尚且不容易,更何況古代。

    現在的情況是,大多數國內學者認為二里頭(考古證據)可以和夏(文獻記載)相匹配,而相當部分國外學者(不一定是考古學者)對此持懷疑或否定態度。但是,這是否真的可以概括為國內外差別是存疑的,而且國外並不否認二里頭及其所代表的文明發展水平。他們對這一問題的態度或立場可以試舉幾例:

    1.羅泰:《 中國早期文明中“城市”的發展階段 》, 《徐蘋芳先生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徐蘋芳先生紀念文集 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令人好奇的是,與我們觀察到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情況相似,一些中國青銅時代較大的聚落遺址,包括一些公認的主要國家的都城都不見城牆。一個早期的例子,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圖四-1),它或許是中原地區一個成熟的王朝國家最早的都城, ……

    《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訪談》,《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1期 。

    問:對文獻記載的夏代是否存在這一問題,國外漢學界是如何看待的?您自己是怎麼看的?

    羅泰:夏代作為中國歷史的一個時間概念,從公元前的某年到公元前的某年,這個提法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好像現在有分歧的是夏王朝這個概念到底相當於物質文化的哪一個現象。中國學術界現在已經基本上接受了夏王朝就是相當於二里頭這個階段的說法。這一點我們在西方也都知道,是不是這樣子,從純粹考古學的立場來說好像是不重要的。西方對這個問題往往興趣比較弱,而且西方學者在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時候最有興趣的是更加抽象的問題,如社會複雜化過程等等。

    嚴格地說,夏朝的問題首先是一個文獻歷史學問題,不直接牽涉到考古學。西方漢學界在研究古文獻的時候有這麼一種習慣,就是首先把文獻的成文時間及它的性質弄清楚。

    比如《孟子》裡有關夏王朝的記載,要首先探索這些記載在《孟子》中的上下文,要明白作者在提到夏王朝時候的意

  • 3 # 珂珂愛好歷史

    首先,夏朝是真實存在的。

    夏朝,約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是我國曆史上第一王朝。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治水有功,得到了舜的重用和認可,最後將首領之位禪讓給他,這就是夏朝的開端。在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奪得了王位,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度,開創了中國近4000年的世襲王位制度

    下朝共經歷了471年,其中共傳了14代,17後,最後被商朝所滅。夏朝作為中國傳統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擁有著較高的歷史地位,夏作為上古三代的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從此以後中華民族的三千年的光輝燦爛文化歷史。

  • 4 # 3D地理視覺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到現在已經有4000多年了。

    它是由很多個部落聯盟組成的王朝,大約有12個部落組成。夏朝共歷經了14代、17

    位君王。最後被商朝所滅。夏朝的建立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他為了治水,三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那時候他媳婦還生孩子呢。正是大禹治水有功,被舜所賞識,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才,於是提拔重用他,最後將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位禪讓給他了。

    而禹當時是夏部落的首領,於是就以自己部落的名字作為部落聯盟的名字,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夏朝。

    夏朝的歷史貢獻

    根據考古專家發現的夏朝文化代表青銅器、陶器等物品推測,夏朝已經完成了由石器時代向青銅器時代的轉變,夏朝人民還掌握了冶金術和鑄造術。在當時,這個生產力還是比較高的。還有,夏朝人民也掌握了釀酒的技術。

    夏朝的滅亡

    夏朝建立初期,大禹勤於政務,但最後因操勞過度而死,在位僅短短8年時間。禹死後兒子啟繼位了,

    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由世襲制而得王位的君王。

    他在位時,就有些地方蠢蠢欲動,想取而代之了。後面的君王更相繼位,但是才能遠不及禹,使夏朝漸漸衰退。這些君王有病死的、有國亡後餓死的、有自刎的、有作為傀儡憂憤而死的。

    到夏朝最後一代君王夏桀統治時,他殘暴成性,動用大量的百姓為自己建造宮室臺榭,大肆興兵、不斷征戰,最後,諸侯紛紛離去。這個時候,

    黃河下游有一個部落正在逐漸興盛,這個部落的首領就是成湯(商朝的建立者),

    他以討伐暴君夏桀的理由,收攏人心,聚集各部落兵馬,討伐夏桀,夏桀兵敗,夏朝也隨之滅亡。

    夏朝雖然已經徜徉在歷史長河中4000多年了,但他對後世的影響深遠,為華夏文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5 # 鵬學天下

    夏朝肯定是存在的。

    考古學已經證明,"巫山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距今約201萬至204萬年 。北京人是原始人三皇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原始社會分為原始群、氏族公社,或三期原始群、血緣家族。

    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是黃帝。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現在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就是這麼來的。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舜、禹。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

    到公元前2070年,夏部落首領禹治水有功,得到了舜的重用和認可,將部落將首領之位禪讓給他,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奪得了王位,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度,開創了中國近4000年的世襲王位制度。

    經過幾年的鬥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先秦文獻記載此事的共同點就是"公天下"變成"家天下",中國中原地區從此出現"國家"的概念。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所認為中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起始。

    啟建立的夏與以前的部落不同的是:

    1.黃帝、堯、舜、禹都是“單個部落”的首領,而啟是“部落聯盟”的首領;

    2.夏還設立了“夏臺”、“圜土”,有“伊洛流域”的統治區域、有“邦國、師長、百執事之人”的人民、私有制、政府、這類暴力機構以“正法度”,為後世王朝的國家機構的設定影響深遠。

    3.夏朝實行“分封制”, 由兗州、冀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個區域組成統治疆域, 並根據距離夏都的遠近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等五服, 五服按照自己的特產繳納貢賦。但夏朝“分封”不同於周以後的分封, 更多的只是一種名義上的認可, 夏朝是由眾多邦國組成的國家。

    4.由夏建立的社會制度和管理體系得出,夏王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中國的首個世襲制政權,夏朝,傳十四世、十七君,歷時四百七十一年,於前17世紀末、前16世紀初滅亡。

    夏是中國由原始部落走向國家的開始,世襲制是中國後來4000多年的國家政權交接方式;夏朝開始的“家”天下,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獻記錄,是無可懷疑的。商朝的文字是成熟的,夏朝的文字也是成熟的,因為歷史上已有夏篆的記載,夏禹書、禹王碑則是夏朝的傳世文字,是夏篆。

    夏朝在的主要貢獻:

    1.夏朝創造了文字,還有“夏篆”,這在比商的甲骨文還要早;

    2.生產工具:石器為主,骨角器和蚌器也還在使用,青銅鑄造的刀、錐、錛、鑿、鏃、戈、爵等工具、武器和容器,同時還發現有鑄銅遺址,出土有陶範、銅渣和坩堝殘片。

    3.夏曆,我們今天還在用的“夏曆”就是夏朝開始的;

    4.夏朝都城出現了車;

    5.後人專門整理的《夏小正》,已經被現代的天文學者證實是綜合夏代至春秋時期曆法知識的古籍,《夏小正》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書中除二月、十一與十二月外,每月載有確定季節的星象(主要是拱極星象與黃道星象)以指導務農生產,另外亦有記載當月植物之生長形態、動物之活動習性與祭祀(亦為物候學之重要典籍)。《夏小正》對古代天象與先秦曆法研究也有相當重要之參考價值。

    由於年代久遠,夏朝遺留下來的證明“國家”的東西不多,但是,夏朝的制度、經濟、文化、禮儀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長達4000年之久。真是中華民族偉大的開端。

  • 6 # 最後一次奔月

    補充吐槽一下…

    這個問題問的是如何客觀地看待西方史學界說夏朝不存在。

    我用偏向於嚴肅的考古或隨你便的兩種狀態回答了自己的看待方式。

    再補充一下對兩面的看法:

    1.認為西方學界已經客觀了:那我們也要客觀,甚至要更客觀地證明夏朝的存在來重新整理西方的認識。

    2.認為西方學界不客觀的、甚至到撒謊層面的:行,洋人是大便。

    …………………………

    西方人承認中國在商朝前有二里頭文化,但不承

    認二里頭就是夏朝文化,因為沒有類似於文字的發掘證據能證明二里頭遺址就是夏朝的城市。

    這一點對希臘人來說也是一樣的,西方人只承認希臘有克里特島文明,而不認為克里特島文化就是傳說中的米諾斯王朝,也是因為缺乏諸多能證明兩者為同一物的證據。

    ——————————

    如何看待?

    嚴謹客觀的看待咯,什麼時候能發掘出直接證明夏朝存在的文物那就穩了。

    就像商朝被出土文物的文字記載證明了一樣。

    就像希臘人如果能發掘出直接證明米諾斯存在的文物也穩了一樣。

    再怎麼看?

    你想怎麼看就怎麼看咯…你要罵西方人就罵好了,你要堅持西方陰謀論就堅持好了,你要堅持夏朝一定存在也沒人怪你,你要說缺乏嚴謹的證據來證明二里頭就是夏朝也有道理……只要你不放黑屁去燻別人,你心裡不管有多少戲都沒人管你。

    還有怎麼看?

    就像說何新教徒都認為西方歷史全是假的吶,還在意假人對自己的看法幹嘛?

    既然對自己的文化與歷史那麼自信(當然也該有自信心),那還在意西方人的看法幹什麼哪?和妄圖製造陰謀,辱我華夏先人之魂的“皿煮蠻夷”有什麼好談的哪?(滑稽)

    …………………………………………

    有毒,隨手一個回答那麼多贊

    你們是在逼我取匿名啊(滑稽)

    ……………………………………………

    更新一下:

    有人更新了題目描述…

    很有意思的描述,從考古的角度來說沒有物證就是代表文明不存在或有待進一步發掘研究。

    不然亞特蘭蒂斯也存在咯。

    二里頭有文物證明它存在,所以也不必杞人憂天,只是現有文物無法證明它就是夏朝罷了。

    然後什麼注重傳承的,說的很對,文筆也很好,比我高多了,直觀表現了中華文明的運營方式。

    但又要求客觀看待該事物,又加入那麼情懷的描述就不太對啦……

    “我大夏,天下無敵啊!”(笑)

  • 7 # 淮安故事

    只要一談論中國的古今上下,永遠離不開兩個字“華夏”,“華夏”一詞的夏,來源於夏朝。但是近代疑古派學者、西方的學者,都在懷疑夏朝的存在,是否真實。認為是戰國人偽造出來的歷史。因為考古上缺乏相關的證據,又沒有什麼夏朝的文字出土,所以夏朝的身世一直以來就是個迷。

    春秋開始,以為夏朝起始於大禹,其實夏朝這個國名應該遠在大禹之前,尚書《立政》裡,西周初年的周公就說帝俊是夏朝的君王。有很多的古史籍能證明有夏,因為集體說謊的機率是很少的。其中,從《山海經》的記載也可以證明夏的存在,《山海經》記載了禹、啟。《山海經》中的《海經》、《荒經》記載了帝俊的世系,這個在周朝的典籍是沒有的,說明《海經》、《荒經》可能早於周朝。

    二里頭的考古遺址也有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是夏的,有人認為不是。二里頭屬於夏朝的晚期還是靠譜的。因為夏桀就是定都於河南偃師,時間上也比較溫和。而正是因為晚期,得到實際證據並不多,也有可能是被某些人故意抹去了。

    夏朝的遺址比較難發現,也與黃河的泛濫沖積有關。就連戰國時期的魏國,大梁之墟也是在地下12米發現的。夏代遺址就更不用說了。目前發現的二里頭遺址,是夏朝的都城”斟鄩“,但斟鄩只不過是太康、后羿、桀時期的都城而已,不在夏朝的鼎盛時期。所以二里頭不夠繁華、文物不豐富。二里頭中的青銅器和宮殿據說都已經進入了商朝紀年範圍內。夏朝鼎盛時期的都城在老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杜良鄉國都裡村,這裡或許真的有遺蹟但挖掘成本可能很高,但是目前政府也不會把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放到考古上,所以只好先擱在一邊了。

    那麼夏朝到底發源於哪裡呢?漢羌同源是一個突破口。司馬遷在《史記 六國年表》說:“禹興於西羌。”《傳》曰:“禹生自西羌。”。又,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石紐在哪裡我們先不管他。重要的線索是,大禹是生於古羌族活動範圍內,有三個史料作為支援。前面提過,羌字和姜字同形,古羌族和炎帝是有密切關係的,古羌族很可能是炎帝的後人。炎帝、黃帝部落都發源於西北,所以西北是古羌族的活動範圍,西北主要指青海、甘肅、陝西。

    《山海經》記載了大禹是黃帝的後人,根據炎、黃同源,炎帝發源於姜水、即今陝西寶雞,所以推出大禹生於陝西是靠譜的。

    那麼,夏人的發展軌跡為:陝西——山西——河南,一路走來,始終向東。夏朝歷經了四百多年,直到夏桀在河南被商人打敗,夏朝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 8 # 窮鬼的立方

    夏肯定存在。任何事情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都是逐漸演變傳承過來的。有果必有因。只是夏能不能定義為一個朝代?還是需要深入探討。由於西方人的考古工作早於我們,所以現在通用的斷代標準是西方人給定的,是否合理?是否適合於我國?這個標準是否正確?我們的許多宣傳乃至考古工作者亦是人云亦云,沒有深究這個標準的合理性。西方斷代的標準也是從當時的考古歷程中總結提煉出來的,依據當時的認知和技術,對當時考古遺存進行斷代,是否準確?從區域性,單一或少數文明總結的斷代標準是否具有廣譜性?其正確性非常值得懷疑。說這些真是生氣,我國那麼多考古工作者,只熱忠於挖掘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對這些事不深入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花了那麼多錢,弄出個結果對付了一下就結束了。為什麼西方人說的就是正確的?為什麼不敢挑戰?也建立起中國的斷代標準來。

  • 9 # 書讀寥寥莫相騙

    夏朝是否存在?

    很遺憾,現在沒有任何歷史文獻以及文物可以作為夏朝存在證據,包括離夏朝最近的商朝,出土的十萬片甲骨文,其中有很多描述國君商湯的,我們都知道商湯滅夏桀,然而甲骨文中卻沒有記載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最早見於文獻的關於夏朝的描述是成書於1000年後的《尚書》並且後來又證明其中關於夏朝的記載是偽造的。有意思是的,甲骨文中並沒有夏這個字,這個字依舊是1000年後的周人發明呢,所以現在有一種學說認為,周人為了證明自己正統性而編造了夏朝,否則為什麼商人不知道夏,而隔代的周人卻知道。

    那麼夏朝就真的不存在了嘛?當然不是,如果夏朝不存在,那麼我們國家的歷史別說5000年,連3000年都不到,是根本無法和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相提並論的。並且如果否定夏朝,就相當於否定了包括夏朝以前的所有文明,那麼為什麼沒有文字記載呢,很大的可能性是:

    第一,夏朝並沒有形成統一的集權國家,是多個部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時代,可以參考古希臘的城邦,你不能因此否定古希臘。

    第二,夏朝當時並不叫夏,周朝因為當時存在的古籍遠比現在多得多,他們根據當時的典籍確定了夏朝的存在並稱之為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商人不知道夏的原因。

    第三,我們有遠比夏朝更古老的文物“賈湖骨笛”距今7800-9000年,幾乎可以說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最後,我們華夏幾千年文明,不需要國外的認可,別忘了我們是唯一一個沒有文化斷層的古文明,其餘三個古文明早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與今天的政權幾乎沒什麼關係,而我們依舊屹立於世界,並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 10 # 聽訟者

    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法去辨認它。

    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同,在學者之中,所謂的夏朝“信古派”和夏朝“疑古派”,他們之間的共識遠遠大於分歧,甚至可以說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共識,分歧只在一點:二里頭文化能否被命名為“夏”。而二里頭文化能否被認為是夏朝存在的證據,就在於何為題目中所說的“證明夏存在的遺蹟”?

    1、信古派

    夏朝“信古派”的旗手(雖然他並不認為自己是狹義的信古派,但是他也表示如果信、疑、釋三派非要選一個,他認為自己是信古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孫慶偉在其最近的著作《鼏宅禹跡》中:

    1、透過大量的考古發現來詮釋夏代的王世與積年、都邑、族氏、重大史事;

    2、透過“比較文化法”來對比“禹域”內的龍山遺存”、“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

    3、透過對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偃師商城文化、鄭洛地區文化的分析和對比,來界定夏文化的上下限。

    可以說從考古文物到歷史文獻,面面俱到、蔚為大觀,所以孫教授也自信此書將“夏文化的絕對年代問題轉化為直觀可視的考古學現象”,從而證明了夏朝的存在。也就是在孫教授的觀點裡,龍山、二里頭乃至偃師商城、鄭洛地區的考古發現,都可以作為證明夏朝存在的遺蹟。

    2、疑古派

    按理說,將二里頭文化認定為夏朝,最開心的應該是二里頭考古隊的隊長,因為挖出了一個文化遺蹟和挖出了夏朝不是一個等級的概念。但是,如今夏朝存在說最大的反對者,恰恰是現在二里頭考古隊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許宏。

    他的理由很簡單:只要沒有像殷墟中那樣的“直接文字資料”證明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朝,那麼一切都只是假說。

    到這裡就很明白了,孫慶偉和許宏的分析表面上看是信古派和疑古派的區別,實質上是對於“證明夏存在的遺蹟”認識的區別。孫慶偉認為夏朝是可以透過各種方法證明的,許宏認為,沒有能辨認出“夏”這一文字字樣的直接文物出土,說夏朝存在是不嚴謹的。

    很多人因為許宏反對夏朝存在說(其實也不能說是反對,他只是因為證據不足),所以給許宏扣上了很多大帽子,用上了很多“革命”的詞語。但是,其實只要仔細看一看許宏的訪談或者文章,就可以發現,他對於二里頭文化的認識,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跟夏朝信古派的看法完全一致,他認為:

    1、二里頭文化是“最早的中國”的誕生地;

    2、二里頭文化可以定義為廣域的王權國家,是跨地域的、獨大的政治實體;

    3、二里頭文化的崛起標誌著華夏文明由“多元邦國”時期進入了“一體的王朝”的時期;

    4、二里頭都邑是當時當之無愧的“中央之邦”,它的所在地是當之無愧的“中國”;

    5、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是“中國”這一文明實體最早的代表。

    如果我們將“二里頭文化”換成“夏朝”,你就會發現這些看法基本和信古派學者一致。

    孫慶偉最喜歡引用考古學前輩鄒衡先生的一句話:

    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法去辨認它。

    這句話的確精闢,能解釋目前關於夏朝是否存在這一熱門話題的絕大多數問題,包括的孫慶偉和許宏之間的分歧。他們之間的分析不是外人認為“夏朝是否存在”這一表象的問題,而是如何“辨認”夏朝的問題。孫慶偉認為其它間接考古資料可以完全雄辯的證明夏文化的存在,而許宏則認為只有“直接文字資料”才能辨認夏朝。說得通俗一點,孫慶偉認為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朝,並且舉了很多例子。但是許宏的問題就很簡單:你說的這些證據我基本都同意,但是你怎麼知道二里頭文化這一“廣域的王權國家”叫做“夏朝”而不叫做“上朝”呢?

    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三聯在18年邀請孫慶偉和許宏做了一個所謂的夏代信史之爭的討論會,這個討論會後來也引起了不小的影響,擴大了夏代信史之爭的影響面。但是坦白來說,兩者沒有什麼討論的餘地,不是說兩人水火不容,而是說兩人的看法都是對的只是一個定義的問題。夏代信史說認為夏代信史的證據鏈已經比較完善了,就差那臨門一哆嗦了。不能因為挖不出來文字就一直逃避,因為目前為止二里頭就沒挖出文字;而夏代疑史說則認為行百里者半九十,沒有那臨門一哆嗦,說一千到一萬都是白扯。只要沒有能直接證明夏朝存在的證據出現,夏朝信史說的證據就不充分。

    因此,兩者都是對的,只是看待二里頭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樣罷了。

    對於考古人來說,“夏”是個既不能證真也不能證偽的問題。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疑則疑之,不疑則無當代之學問。誠如有朋友指出的那樣,如果把這個暫時無解的問題當作考古學的前沿問題,那也太低估考古學的能量和高度了。暫時不知道姓夏還是姓商,並不妨礙我們對二里頭等可能與“夏”有關的遺存在中國文明史上地位的認識。最能發揮考古學特長的就是無文字和缺文書的史前時代和原史時代了。最後,我們要說這是個學術問題,這裡談的是材料、邏輯、學理甚至常識。如果從“信念”或情感的角度認定夏朝的存在,那就與以求真為要旨的學術無關,不在我們討論的範疇內了。

    而孫慶偉則認為,有了9.8分的材料,說十分的話未嘗不可。如果僅僅寄希望於實際上很有可能挖出來的機率基本為零的直接文字資料來證明夏朝的存在,這是守株待兔。考古需要嚴謹,但是不能故步自封。孫慶偉認為考古人不是機器人,應該考慮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夏朝是否存在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

    在這裡我還想特別強調一點,作為學者,不僅在學問上要求真,也要考慮自己的社會責任。諸如夏代是否真實存在這樣重大的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也是普通大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是有重大社會效應的。面對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確鑿的證據,是不能隨便否定的,以免給民眾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分析許宏和孫慶偉的兩段話,我們就能發現,所謂的夏朝信史說和夏朝疑史說之間的界限並沒有那麼明顯,夏朝信史說認為“如果我們沒有確鑿的證據,是不能隨便否定的”,夏朝疑史說則認為“如果我們沒有確鑿的證據,是不能隨便肯定的”,我們並沒有否定夏朝,因為““夏”是個既不能證真也不能證偽的問題”。

    因此,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法去辨認它。

  • 11 # 啥玩意啥名都取不了

    夏朝不存在是西方提出的。而西方卻可以聽風就是雨的編造西方歷史。

    對於中國就是除非你提供證據,否則我不認同。即使你提供了證據,如果我不認同夏朝的存在,那夏朝還是不存在。

    所以要具備獨立思考能力。不能把話語權交到別人手裡讓別人來決定你的歷史,你的存在價值。

  • 12 # 塞北蒼狼10

    夏朝應該存在,並且在夏朝之上還有上古時代。上古時代指公元前2146年之前,所屬時期為三皇五帝時期,代表文化是良渚文化、仰韶文化。上古時代傳說的帝王有:炎帝、黃帝、少昊(玄囂)、顓頊、帝嚳、帝摯、堯、舜。

    上古時代是指:現存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在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表明在距今五千年前中華大地已出現了國家形式,與傳說中所描述的天下萬國、天下萬邦的情景相吻合,該時期稱為上古時代。

    《易·繫辭》曰:“‘《易》之興,其於中古乎?’然則伏羲為上古, 文王為中古, 孔子為下古。”

    《禮記·禮運》“始諸飲食” 唐 孔穎達 疏:“ 伏羲為上古, 神農為中古, 五帝為下古。”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五:“前人論三古各別者,從所見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從今日觀之,則洪荒太極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農至堯、舜,為上古;三代之世,為中古;自戰國至於今日以前,皆下古也。”在兩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歷史時代。

    自舜禪位於禹之後,禹的兒子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朝代,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共傳13世(《世本》載12世)、17王,歷時472年, 公元前1600年滅亡 。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複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以下是網上找到的夏朝皇帝順序表,以及每一位皇帝的具體資訊,大家百度一下均可以在文獻中查到。關於夏朝的歷史文物古蹟也在陸續發掘,只不過現在關於夏朝存在的代表性文物還沒有出現而已,不代表不存在。所以夏朝應該存在,人們不會平白無故的捏造一個朝代。

    夏朝的建立代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的進步,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開始,是時代進步,朝代更迭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 13 # 農人花千谷

    禹治水有功,也促進了農業生產,此時社會生產力有著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封建世襲制國家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礎。

    夏朝在歷史上有著重要意,它承前啟後推動歷史的發展程序。夏王啟經過幾牟的鬥爭,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領導地位,他將原始社會的“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從此君主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這就標誌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際米蘭這個賽季有可能贏得聯賽冠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