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歷史
-
2 # 一支菸007
可以說如果沒有慈禧干預光緒帝也不可能扭轉局面實現中興。
縱觀歷史各個朝代的興盛,天子才能,魄力確實是關鍵的因素,但是整體的朝廷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更大。就算慈禧不干預但是不配合光緒帝就不會有太大做為。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光緒皇帝本身而言並不是一個殺伐果斷,執行力很強的人。甚至可以說從小膽小,小時候光緒上課時候因為聽到打雷就嚇得往老師翁同穌懷裡鑽。老師回鄉掃墓光緒戀戀不捨還和老師約定“下個月今天,朕與師傅相見於此”
第二隨著光緒帝年齡增長做為天子的他對朝廷政治,國家大事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反而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極速膨脹,有點像宋徽宗喜歡書法那樣光緒帝喜歡拆卸各種西洋玩具。研究帶發條的外國機械方面東西,對電話,火輪車偏偏不像他先輩那樣喜歡騎馬射箭籠絡大臣。對宮廷制度也要求不嚴甚至允許一些文臣坐著給他翻譯。
光緒帝表現出來的樣子讓朝廷上下多有非議,不是一個天子做的事情所以光緒身邊至終沒有有權勢的大臣。
第三當時大清朝所處的環境內憂外患,經歷了兩次的鴉片戰爭割地賠款國庫空虛。朝廷從中央到地方腐敗已經很嚴重。當1889年光緒親政時候19歲,也想有所作為。但是這個時候發現身邊竟然無可用之人,擁護他變法的是一幫文人,學子。屬於雷聲大雨點小的。幾乎所有權臣都在慈禧這邊包括人事任免權。
所以按照整個環境來說,慈禧不支援光緒帝不會有中興的實質現象出現。 -
3 # 大大伊山小小小小紳士
答案是肯定的,扭轉不了!
我簡單的談幾點看法。
第一,固然百日維繫有很多跡象是學習日本君主立憲,且不說國情問題,日本民治維新基本上是屬於徹底性的改革,而清末的朝廷可以說是表面的改革,即便是表面上的改革也被很多頑固派推三阻四,深層次的改革更是實行不了的。(先講一下為什麼頑固派會阻撓,有時人們會想,都是為國家好,為什麼會有一堆人去阻撓呢?那麼給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你現在每天不幹活,就打打醬油就工資100w,每天生活有人伺候,現在跟你說,中國要改革,你願意嗎?或者你願意,緊接著說改革要你的工資降低為10w,且每天要幹活,自己的生活自己幹,你還願意不?總而言之,當時的朝廷機構可以說腐朽不堪了,尤其是上層),因此,這不是慈禧一個人能決定成敗的,而在於制度與上層意識流,想要實現中興,就必然要徹底的轉換思想,制度班子,領導班子,以及人員等問題。
第二,除了少部分人因為留洋(大部分留學日本),有著新的思想,當時的中國大部分平民根本不知道民主為何物,更不會想著中興,大部分人想的只是保持現狀。但是君主立憲制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如果強制實行,也是唯一一個可以實行的,後來孫中山前輩等提出的三權分立的中華民國是不適合當時中國的,從史實可以很顯然的看出中華民國所謂的民主權利只是涉及一些高層資產階級,這是當時國情所決定,當然這也是進步。以普通百姓的認知現狀,即便改革也是怪異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因此不能成功。
第三,支援中國君主立憲的先驅,力量不強大,理論也不成熟。單叢他們爭取袁世凱即可看出,他們甚至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就悍然對抗頑固派,後期的流血事件即能證明他們的軟弱與不成熟。與其理論上讓他們相信中國適合君主立憲,倒不如說是他們看到日本的強大。從很多層面上也可以看出他們更多依賴跟光緒的特殊關係,對光緒抱有太多期望,而對於他們可以依靠的普通人民卻完全沒有利用,完全背離了歷史規律。
-
4 # 阿水視野
答案是肯定的,不能;當時清朝腐朽已經根深蒂固,這個帝國正在沒落前,憑藉體量苟延殘喘艱難度日。憑光緒一己之力已經不能把這個帝國從死亡邊緣拉回來了。
客觀來講,光緒是一位頗有抱負的皇帝,如果他繼承的是盛世時期的皇位,那麼他完全可以做到大展宏圖、勵精圖治做到國泰民安,但他生不逢時。他繼承的是即將沒落帝國的皇位,且還是傀儡,即使當時慈禧不干預,變法成功,也只會短暫延續清朝存在的時間,最終免不了被歷史潮流所吞噬。
清朝的腐敗是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清朝在入關後,把曾經他們羨慕的儒家思想文化推向了更高的高度。但在西方工業革命興起後,講求“仁” “義” “禮” “德”的儒家文化,已經在講究“創新” “冒險” “自由”的工業時代,永久地過時了;這也是從小深受儒家傳統文化教育的光緒所不知道的、也是不能改變的。
當時主張維新改良的重要發起人之一康有為;在變法失敗後,便到國外“醉生夢死”去了,早已不記得“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等為變法拋頭顱、灑熱血的同窗革命摯友;聽說他還提出過人種改良和中日合併的荒唐至極的想法。就這樣的“偽君子”給光緒當改良導師,如何實現清朝的中興呢?
清朝的沒落就如大宋一樣,即使有歷經幾代宰相變法,也不能拯救了,因為它是從根基到大廈的腐敗,外表再怎麼華麗、再怎麼休整也難逃滅亡的命運!
-
5 # 吐蕃國護法國師鳩摩智
首先,清朝,在同治帝時期已經有過中興了,這一時期,清廷與英法合作,太平天國也被剿滅,國內已經相對平靜,洋務運動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光緒戊戌變法,是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的直接產物,若真能成事,只能叫再興而不是中興了。
那麼,沒了慈禧的干涉,光緒真能成事嗎?答案是不能,有沒有慈禧,他光緒也成不了。
首先,他手下的諸如康有為這些維新派人士,就是一幫沒什麼經驗人,手段激進而不顧實際,一味蠻幹。本來,慈禧對變法是默許的,如果維新按著她和光緒商量的節奏走,慢慢來,也是可以的。慈禧也不是那種十分守舊的人,這也可以從後來的新政舉措中可以看出。
之所以慈禧非得跳出來,是因為維新派太不像話,本來國家維穩才是大局,但維新派所作所為,雖有心辦好事,但把國家弄得雞飛狗跳。而且,整個國家,沒多少人買維新派的賬,大多在陽奉陰違並且怨聲載道。你說,帝國內部守舊勢力如此強大,再鬧下去,遲早要出大事。慈禧干涉,說白了就是給光緒圓場,意思是別鬧過火了,國家穩定才是大局。
還有,伊藤博文和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還向康有為建議要搞“中英美日合邦”,意思就是將國家的軍事財政等大權與列強分享共管,這徹頭徹尾就是列強的外交陰謀,但幼稚的維新派居然信以為然並且向光緒上書。單純幼稚到賣了國都不知道嗎,這些維新派。出了這種事,先不說慈禧和守舊派坐不坐得住,就是其他中國人知道了都得罵維新派的娘,恐怕,都不用守舊派動手了。
維新派最不應該做的事,就是攛掇光緒害慈禧這事了,做得太絕,也難怪慈禧會如此不留情面的扼殺了變法還軟禁了光緒,真的是豬隊友坑死光緒。
靠著一幫沒有經驗,幼稚而又蠻幹的維新派,光緒能成事才怪,本來可以慢慢做的事,非得想著一步到位,步子邁得這麼大,遲早扯著蛋!
-
6 # 翰家大少
答案是:不能!
光緒皇帝沒有能力,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而已,清茶末年慈禧太后掌握著最高的統治權力。
清朝末年,外有強敵入侵,簽訂了各種不平等條約,外國列強,在中國的土地上大肆掠奪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和政治制度。
當時清朝統治階級就想: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的技術,用來強大自身,抵禦外來侵略。
中國內部:各種的農民起義、分裂勢力很多,可以說,當時國內國外的局勢非常的嚴峻。
在這種背景之下,光緒皇帝,決定維新變法,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光緒皇帝太想當然了,自己根本不瞭解中國的現狀和情況,只是聽了書生的言論便一時興起,想要維新變法,光緒皇帝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沒有任何的威嚴,很多人都不聽他的,在維新變法期間,光緒皇帝想當然,一天竟然下達100多個摺子。
不懂權謀和政治,不懂民生的光緒皇帝,太容易受到別人的慫恿。
一開始,光緒皇帝百日維新,慈禧太后沒插手,從心裡來說是支援變法強國的,可沒想到光緒皇帝什麼都不懂,將原本紛亂的局勢,搞的更亂,慈禧太后這才出手製止,誅殺戊戌六君子,穩定局面。
光緒皇帝的能力很差、很差,所以慈禧太后才把持權力不放手。
綜上所述,慈禧太后一開始沒幹預變法,光緒皇帝還搞的亂糟糟,進一步證明了,光緒沒有能力,也無法實現中興!
-
7 # 漁夫歷史
光緒十五年(1889年),愛新覺羅·載湉親政。筆者以為,如果此時慈禧把實權交給載湉,清朝很有可能扭轉國運,擺脫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走上中興之路。原因有三:
第一,光緒帝不是“樂不思蜀”的劉阿斗,而是一位頗有抱負的的政治明君。為了振興大清,能做到置個人利益和榮辱於度外,他曾這樣說:“太后如果不給我大權,我情願退位,不甘做亡國之君。”對此,《清史稿》對光緒到帝作了這樣客觀的評價:“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前國恥”。
第二,光緒帝有著任人唯賢的良好政治品質。這從戊戌變法中對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一班維新派的破格使用中可以看得出來。孫中山先生對光緒帝的用人政策高度讚賞,曾這樣感慨:夫康梁,一以進士,一以舉人,而蒙清帝載湉特達之知,非常之寵,千古君臣知遇之隆未有若此者也。百日維新,言聽計從,事雖不成,而康梁從此大名已震動天下。
第三,光緒帝具有良好的政治視野和較強的政治決斷力。他深知閉目塞聽,拒絕外來新鮮事物必然會造成大清帝國的更大的落後,因此在變法前夕,就選派宗室親王、貝勒出洋遊歷,公以下閒散人員由宗人府保薦,目的就是要了解世界大勢,找出自身與歐美的差距,從而為變法進行必要的準備。戊戌變法中從北京紫禁城發出的一道接一道的新政詔令,不但是變革圖強的政治決心的展現,更是其非凡的政治決斷力的體現。可惜的是新政雖然內容全面,針對性很強,但卻遭到封建守舊勢力的抵制和反對,甚至明目張膽地阻撓新政,究其根源,就是因為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沒有實權,以慈禧為首的後黨即保守派牢牢控制著政局,致使變法詔書大多成了一紙空文。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又一次失去了民族獨立和振興的機會。
-
8 # 每天說史
提及光緒帝,第一感覺就是有志而未得實施,因為慈禧30多年還沒有掌握實權,最後竟然無緣無故被毒死了。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年慈禧願意放權給光緒,那麼光緒會扭轉當時的大清朝的命運嗎?大清朝會再次走向繁榮嗎?
答案是:不能。
可以說光緒是一個不得志的皇帝,一生被人脅迫,也可以說他是一個愛國的皇帝,在割讓臺灣之後,身為皇帝在大殿上痛哭流涕。但是不能說他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歷史上有太多的人和他處境相似,沙俄的彼得大帝,日本的明治天皇等等。慈禧雖然是一個玩弄權術的女人,但是她在權謀上確實要比光緒強太多。如果慈禧還活著,袁世凱也不敢逼迫清朝皇室退位,如果沒有慈禧,也許袁世凱在剛剛掌握了北洋軍的時候,就已經自己稱帝了。
光緒是否是一個合格的統治者我們都沒機會知道,光緒雖然有政治抱負,一心想變法圖強。但當時已經太晚了,清朝閉關鎖國那麼多年,在方方面面都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當時的處境是任何人都挽回不了的。即便光緒完成變法,依然不能短時間內恢復國力,而當時外有西方列強,內有起義軍不斷,民心渙散,亡國近在咫尺。
簡單的說扭轉局面實現中興需要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而當時沒有,在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有,所以說,哪怕當年的慈禧肯放權,把大權都交給光緒,那麼他也難以挽回當時的局面。
-
9 # 閱史庵
現在有一部分人把清朝最終的的衰亡完全歸咎於慈禧。個人認為慈禧只是這一過程的加速者,是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所以即使沒有慈禧干預,光緒也不會創造出中興局面。具體原因如下:
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末期,各種社會矛盾,政治弊病凸顯,所謂的康乾盛世只不過是遲暮老人的迴光返照。並不是社會方方面面年輕力壯的真正表現。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使君主專制達到頂峰,這就使得皇權缺少有效的制約機制而造成上聽下從,官員們缺乏創見貪汙腐敗成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從政治上損壞了整個封建社會整個清朝的根基。所以到晚清光緒不可能再創造出中興局面。
明朝後期,我國便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在小農經濟為本的古代社會,在統治者“重農抑商”的政策下,資本主義經濟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而同時期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工業革命,從手工生產發展到大機器生產,隨著產品增多需要廣闊的市場和生產原料。於是就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而地大物博的中國就成為他們所爭搶的物件。由此可知,西方的殖民侵略不會真正想讓中國發展壯大,所以在他們的干擾下光緒也不可能創造出中興局面。
最後,再來看看光緒帝所依靠的維新派。他們只會紙上談兵,根據自己心中美好的想象去設計改良措施。從光緒頒佈的《定國是詔》我們可以看出他們而且急於求成,而且沒有采取相應的配套措施,這注定會失敗。
基於以上所講,即使沒有慈禧的干預,光緒也不會創造出中興局面。
-
10 # 歷史課代表子檸
不能,即使沒有慈禧的干預,那還有無數的官僚資本干預,因為光緒帝所倡導的改革制度,是與眾多的官僚資本家矛盾的,況且也是不徹底的,不堅決的,所以不會扭轉局面。
-
11 # 公元前
如果慈禧不干預政治,清朝當時就亡了。
一、如果沒有慈禧,百日維新同樣會失敗,因為只要封建勢力存在一天,百日維新變革就不可能徹底成功!慈禧只不過是封建勢力的代表而已,我們只是從她身上可以看到所有封建勢力醜陋的表現--對外懦弱、對內殘暴、對人民的剝削。清朝的沒落並不完全是慈禧所導致的,最主要的是中國當時封建落後的社會形態特別是閉關鎖國的政策。
二、如果沒有慈禧,三海工程、甲午慘敗、戊戌政變這些根本就不會發生,也許日本就會被清朝打敗,估計清朝就會形成遠東最強大的帝國!但是也有可能是別的太后執掌清朝,畢竟那時的封建社會腐朽又沒落。
三、我們要可觀的看待慈禧的存在,首先,慈禧的政治地位確實對當時諸多的歷史問題產生了重大影響,另一方面,當時清朝的總體趨勢也並不是慈禧一個女人所能左右的,而是封建勢力所代表的政治勢力造成的。實際上,慈禧對於戊戌變法,其損害和支援都是客觀存在的,當然對於維新的作用基本上是固定的,因為兩者的政治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四、如果沒有慈禧,估計八大臣也不會存在。奕是否能活著也是個問題。如果沒有慈禧,光緒、咸豐、同治這些人估計都沒有,那麼很可能是從老六、老七、老八、老九那裡過繼一個過來。並且光緒能夠繼位也正是慈禧太后指定過繼來的。如果沒有慈禧,慈禧妹妹也會生下載湉,但是,載湉是否被過繼過來,這個就難說了。
不管是誰,以慈安的性格和手段,是很難保得住"孤兒寡母"的統治集團。其實咸豐還是很聰明的,他可能會指定過繼兒子的親生父親為攝政王,這樣就可以保證清朝政權的穩定過渡。如果是這樣的話,顧命八大臣是肯定不會出現的。如果咸豐很糊塗,那一切都會改變。如果清朝末期要真的出個多爾袞或者鰲拜,那慈安絕對不會是孝莊,而康熙這樣的傳奇人物也不會出現。歸根結底,慈禧存不存在,在歷史的前進車輪中,清朝也改變不了多少。 -
12 # 歷史緯度
沒有慈禧的干預,光緒皇帝也不會實現清朝的中興,因為光緒皇帝不是中興之主,光緒皇帝沒有相應的能力來扭轉當時中國嚴峻的國內社會矛盾和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嚴峻的國際環境。當時中國的敵人是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中國需要在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並實現民族獨立的基礎上發展資本主義。光緒皇帝會反封建嗎?不會。光緒皇帝有反帝的能力嗎?沒有。光緒皇帝既不會反封建又沒有反帝的能力,也就是說光緒皇帝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並實現民族的獨立。如此情況何談國家中興?如果沒有慈禧的干預,國家情況也許會越來越壞。
光緒皇帝幹了兩件大事,影響了國家程序,但卻都失敗了。
與光緒皇帝相關的第一件大事是甲午中日戰爭, 其結果是中國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北洋艦隊的覆沒不僅意味著洋務運動的失敗,還推遲了中國的近代化程序,反帝失敗更顯現出光緒皇帝的無能和權威的喪失。慈禧太后把部分權力還給光緒皇帝之後,他在某種程度上是主導國家發展的。與日本進行甲午戰爭實際上是光緒皇帝作出的決定,這既是光緒皇帝奪回權力並加強威信的一種手段,也是反對帝國主義的一次嘗試。然而,這次嘗試的結果是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一個打了敗仗的皇帝是沒有威信可言的,一個沒有威信的皇帝是沒有權力可言的。對外戰爭的失敗可算不上是中興的表現,沒有取得對外戰爭勝利的皇帝自然不是中興之主。
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意味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的失敗意味著中國近代化的挫折。清政府之所以開展洋務運動,是因為面臨著內憂外患;洋務運動的失敗就意味著解除內憂外患的努力失敗了。在光緒皇帝的主導下,向西方學習的近代化努力失敗了;在光緒皇帝的主導下,中國的內外交困依然如故。一個不能改變內外交困局面的皇帝是無能的,一個沒有完成近代化轉型的皇帝離中興之主差的很遠。
無能的皇帝又喪失了權威,半殖半封的中國又在近代化過程中遭遇了失敗。所以,國家沒有中興,光緒皇帝也不是中興之主。
與光緒皇帝相關的第二件大事是戊戌變法,其結果是慈禧太后發動了戊戌政變。戊戌變法的失敗不僅意味著中國政治近代化的失敗,還反映出中國封建勢力的強大,而反封建的失敗更意味著光緒皇帝並不是推動歷史潮流發展的人物。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半封的程度大大加深,《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加深了中國的社會矛盾,還使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緩解民族危機並最終實現救亡圖存,光緒皇帝採納了康有為和梁啟超變法的建議,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書,開啟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程序。從表面上看,一個想要建立君主立憲制的皇帝應該是一位中興之主。然而,慈禧發動的戊戌政變掐滅了中興的火苗。
光緒皇帝把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戊戌變法運動變成了奪權的手段,百日維新實際上成了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封建權力爭奪的戲劇而已。表面上看,興民權設議院是在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實際上卻是在民主的幌子下加強封建皇權。一個不幹實事而只會演戲的皇帝顯然不是一箇中興之主,一個沒有傑出的資產階級領導人領導的國家顯然也不可能實現中興。
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不僅失去了慈禧太后的支援,還喪失了統帥軍隊的威信,又沒有抓住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機遇而實現近代化轉型。因此,不受慈禧干預的光緒皇帝,也不能實現國家的中興。
如果光緒皇帝獲得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援能不能實現國家的中興?能不能成為中興之主?不能。因為光緒皇帝的責任和帝國主義的利益發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之間,帝國主義列強認可誰呢?認可光緒皇帝。在戊戌變法的過程中,光緒皇帝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向西方國家學習。換句話說,光緒皇帝表面上是認可西方工業文明的。所以,西方列強認可光緒皇帝也就不足為奇。光緒皇帝認可近代文明,西方帝國主義國家認可光緒皇帝。這是雙方都得利的事情,所以光緒皇帝和西方帝國主義可以實現表面上的合作。
如果在西方列強的支援下,光緒皇帝成功掌握了實權。那麼,光緒皇帝和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越來越緊張。為什麼呢?因為光緒皇帝是中國的最高領導人,應該維護中國的利益,這是他的責任和義務。光緒皇帝如果履行他的責任和義務就是具備了中興之主的部分條件,然而光緒皇帝履行他的責任和義務越深入就會越發的損害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利益。西方列強的侵略註定了光緒皇帝和西方列強的利益是相悖的。一個被帝國主義國家反對和掣肘的皇帝會是中興之主嗎?不會!
在利益相悖的情況下,光緒皇帝能夠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嗎?當然不能。因為帝國主義的力量是超過了中國的力量的。在利益的驅使下,帝國主義會努力地把光緒皇帝變成傀儡。慈禧太后把光緒皇帝變成傀儡只是加劇了政府內部的權力鬥爭,而帝國主義把光緒皇帝變成傀儡則意味著國家利益的喪失。一個變成帝國主義國家傀儡的光緒皇帝能夠中興中國嗎?不能!
沒有慈禧太后干預,沒有帝國主義國家的干預,掌握實權的光緒皇帝也還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既是因為他是封建勢力的代表,也是因為中國實力的虛弱。不能實現民族的獨立,也就談不上局面的扭轉和中國的中興。
中國局面的扭轉和中興需要具備先進階級屬性的傑出人物的領導,需要順應近代化的潮流和進行真正的改革。先進的階級和思想是領導中國取得中興和勝利的指導!
-
13 # 水木快快刀
如果沒有慈禧的干預,光緒帝不能扭轉局面,不要說實現中興,就是維持滿清那種糊塗統治都做不到。結果只有兩種,一是加速革命黨的革命程序,儘早終結滿清腐朽統治;二是被實力派官僚所取代。
一方面,晚清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內憂外患,達到極其嚴重的程度,沒有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統治藝術,不足以穩住帝國大廈,更不要說挽救危局了。雖然慈禧幹盡禍國殃民的事,在歷史是不值得誇讚的,但是我們也要客觀地看到慈禧的政治手腕的強硬,駕馭能力的高超。不能一味地貶低慈禧,試想,慈禧如果真的沒有能力,能牢牢掌握滿清政權近半個世紀嗎?
慈禧難道不懂 民意、民心嗎?她懂,她知道,從君主專制過渡到
君主立憲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滿清貴族要麼放棄特權,丟掉統治權;要麼流血殺戮。
另一方面,在歷史上看,光緒帝留給後人的就是一個悲情。悲的是自己作為傀儡皇帝,有名無權。沒有看到光緒帝有什麼大的抱負,也沒有什麼才幹,更不要說什麼智慧了。留給後人的就是對他的同情。同情不是生產力,同情不是槍炮,同情他並不能讓他強大起來,更不能證明他有多英明。
-
14 # 歷史評說
很多人認為如果慈禧太后不出面干預,讓光緒皇帝將維新變法進行到底,中國的國祚,將會出現大的改變。我承認,如果讓光緒皇帝掌握實權,推進變法,中華民族的命運將會極大地改變,會變得越來越差,甚至整個國家都會出現崩潰。
光緒皇帝和他的變法大臣們都是一些憤青,所謂的戊戌變法的幾位君子,以及他們的首領康有為完全都是一些乳臭未乾的書生,甚至都沒有出過社會,更不要說有地方施政的經驗了。
這批大臣的政治經驗幾乎為零,靠這麼一群從象牙塔裡出來的書生,拍腦袋搞變法,能成功才怪。光緒本人也是做了N多年的傀儡皇帝,根本沒有真正的當過家。正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光緒皇帝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維繫一個老大帝國腐朽的身體。
不得不承認,康有為梁啟超這些維新派,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也看到了,當時大清朝的一些問題,試圖用他們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可是這批人實在太年輕,在政治上極其幼稚,他們覺得很多事情可以一步到位,總是想著在一兩天裡靠著一兩道皇帝的諭令就能夠把事情解決了,國家就變強大了。他們完全計劃,沒有循序漸進的想法,把能夠想到的都一古腦變成新法推行下去。
在103天的戊戌變法中,下達了遠遠超過103道的詔書,推行變法。如此密集的法令的釋出,完全無視地方上的消化能力,現在頒佈個新的法令,還會有實施條例,司法解釋等等。那時候完全沒有,地方上的官員肯定是一頭霧水,無所適從。
我們再看一看他們推行的所謂政策,絕對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就有過要將蒙古,新疆,西藏,青海這些被他認為對中國沒有任何好處的地方賣掉,換來鈔票支援變法。對於這種賣國的想法,甚至還得到了康有為的讚許。
康有為還提出過更加匪夷所思的人口白化政策,一方面講中國的男同胞出口到白人國家,透過和白人通婚,生下混血兒,改良膚色。另一方面,再引進一些白人婦女到我國,和中國的男同胞們混血,這有幾代人下來,中國人的面板就成為白色了。
您看看,光緒皇帝重用的都是這種貨色,腦子裡裝的都是漿糊。第一靠這些人,怎麼可能是國家走上繁榮富強的道路?
其實人家慈禧太后一開始也是支援變法的,後來發現這不是變法,這是小孩子胡鬧,再加上光緒皇帝準備奪取兵權,這讓慈禧太后坐不住了,果斷出手,扼殺了變法。
所以我認為就算沒有慈禧太后,光緒的變法也不會成功。光緒是個沒有經驗,同時又胸懷大志,掌握一定權利的人。
他滿腔熱血,很容易被人忽悠,最終做出傷害國家的事情,所以指望這麼一個人把中華民族帶回正軌,是不切實際的。
回覆列表
如果沒有慈禧的干預,光緒帝也難以扭轉局面實現中興。首先光緒帝比較懦弱,不像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有氣魄有能力。他身邊也沒有明治那樣得力的大臣,他沒有那一幫人。要想扭轉局面就需要改革,而改革需要群體,當時改革的群體還沒有形成。明治手下有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山縣有朋,以及一大批改革派。日本當時的政治環境,全國一心一意要富國強兵。而中國當時的環境,不可能出現一個推行全國改革的領袖。從根源來說社會制度落後,統治階級腐朽,從根本上窒息了中國發展,封建制度的本性,統治階級的腐朽,使晚清國勢日趨衰微,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都處於落後狀態,社會危機逐漸加深,各種矛盾不斷激化,戰爭頻發,社會動盪不安,呈現出窮途末路的景象。落後的生產方式嚴重地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佔統治地位和支配地位,商品經濟很不發達。貧富兩極分化現象嚴重,土地兼併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土地集中到王公 貴族、權臣新貴、豪紳地主和富商巨賈手裡,廣大農民只 有少量土地甚至完全喪失了土地。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物質生產供不應求,物價不斷上漲,這就導致了勞動人民陷入更深的困境中,階級矛盾也就日趨尖銳,不堪 重負的農民揭竿而起。雖然這些起義都以失敗告終,但大大削弱了清王朝的統治。 官場的醜惡現象,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從 1851 年起,清政府就大力推行捐納和捐輸,即朝廷向報捐人出 賣官爵封典,而且一再賤價賣官。吏治的腐敗直接導致了它自身統治的垮臺,國防能力衰竭到極點。八旗綠營武將和科場發跡的文官們要捍衛的是既得利益,並不在乎追求什麼藉助於西方科技造船制炮以外的任何東西。即使是洋務派的官辦工業或官督商辦,官員們心馳神往的也並非是企業的利潤,而是中飽私囊。為此,只要維護社會的安定,使清王朝的統治基礎不發生動搖,他們是決不願改變現有的政治結構的。 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了中國航海事業的衰落,束縛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的生長,阻礙了對日新月異變化著的外國情況的瞭解和對世界先進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學習,這就在各個方面拉大了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特別是武器裝備落後,無力抵禦外 侮。加之清政府採取“安內重於攘外”的政策,助長了列強的侵略野心,使自己最終陷入“內外交困”而又無法解脫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