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王頭談歷史

    唐王朝在經歷了“貞觀之治”、武周時期及“開元盛世”後,政治、軍事上的強大,經濟上的繁榮也就達到了頂峰。

    一、“永貞革新”的動因:消解“宦官專政”加“藩鎮割據”。

    欣欣向榮的背後也累積著危機,危機的疊加導致了差點毀滅大唐王朝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圖景)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至高皇權轉到了宦官手中,江山一統被各個“藩鎮”所割裂,從而形成了“宦官專政”加“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

    唐順宗為了清除附著在大唐王朝龐大的軀體上的這兩大毒瘤,進行了一次政治改革,這就是“永貞革新”。

    二、“永貞革新”的初期成果:罷宮市、五坊使;取消進奉;打擊貪官酷吏。

    李誦一直比較關心朝政,對唐朝政治的黑暗有著深刻的認識。雖然,李誦承繼大統時已得了中風不語症,但還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

    王叔文(越州山陰人)、王伾(杭州人),原先都是李誦在做儲君時的老師,他們常與李誦談論朝政的弊端,深得李誦的信任。王叔文(像)

    李誦即位後,他們和劉禹錫、柳宗元等人形成了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勢力集團。 他們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政”。他們協同宰相韋執誼,共同籌劃改革事宜。

    隨後,他們立足打擊宦官勢力、削弱藩鎮力量,進行了系列改革。

    有些改革的推進是比較順利的,也是比較有成效的。

    如,罷宮市、五坊使。宮市,是指宦官打著為皇宮採辦物品的旗號,搶掠物品。五坊使,是指任職五坊(雕坊、鶻坊、鷂坊、鷹坊、狗坊)的小宦官,他們以進奉鳥雀為名,盤剝百姓。宮市制度和五坊使被取消後,人心大悅。鳥雀(像)

    如,取消進奉。禁止節度使、州刺吏等,搜刮民眾財富,進奉皇帝。

    如,打擊貪官酷吏。王叔文當政後,將專橫殘暴的道王李實,由京兆尹貶為通州長史。

    三、“永貞革新”的無奈之處:打壓不了宦官;抑制不住“藩鎮”。

    改革過程中,有些觸及固疾的環節,卻難以解決。

    其一,打壓不了宦官。在裁減宮中閒雜人員,停發內侍郭忠政等19人俸祿後,革新派計劃從宦官手中奪回禁軍兵權。

    這是革新的關鍵,關係到革新派與宦官勢力的生死存亡。

    當革新派任用老將範希朝為京西神策諸軍節度使,任用韓泰為神策行營行軍司馬後,宦官們意識到,王叔文在奪取他們的兵權,如果兵權被奪,他們都將要死無葬身之地。

    於是,他們立刻通知神策軍諸軍,不得把兵權交給範、韓二人。

    其實,早在永貞元年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就將順宗長子廣陵王李純(原名李淳)立為太子。 俱文珍(劇照)

    永貞元年七月,俱文珍又偽造敕書,罷去了王叔文翰林學士之職。不久,王叔文因母親去世,歸家守喪。

    當孤立無援的王伾上奏起用王叔文為相,統領北軍;繼而又上奏起用王叔文為威遠軍使、平章事,都沒有得到允許時,革新派人士感到了危機:大事已去了。

    因為,不是皇上不允許、不答覆,而是宦官不同意、不理睬。

    其二,抑制不住藩鎮。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劉闢到京都,對王叔文進行威脅利誘,想完全領有劍南三川(劍南西川、東川及山南西道合成三川),以擴大割據地盤。王書文斷然謝絕了韋皋的無理要求。

    之後,韋皋上表,請求由皇太子監國,並要求皇太子驅逐王叔文等人。荊南節度使裴均、嚴綬等也相繼上表,擁戴皇太子,彈劾王叔文等人。韋皋(像)

    於是,俱文珍等宦官借用韋皋等人的意見,以李誦的名義下詔,由皇太子主持軍國政事。

    不久,宦官們讓李誦退位稱太上皇,擁立李純做了大唐皇帝,是為唐憲宗。退位後的第二年,李誦死於宦官之手。李誦(像)

    四、“永貞革新”的主要原因:朝廷的實權派是宦官和藩鎮。

    從改革本身來看,革新派對時弊的認識,是相當準確、清楚的;運作的思路、著眼點都是正確的。

    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革除了一些弊政,得到了百姓的擁護。

    但是,當革新派面對宦官勢力和藩鎮武裝時,卻是阻力重重,遲滯難行。

    因為朝廷的實權派是宦官和藩鎮們,而革新派不過是一些文人。這些文人的靠山是重病在身的皇帝,而李誦的言行舉止基本都被宦官掌控了。

    所以要想解決宦官專政問題,勝算幾無;要想抑制住藩鎮割據,也是近於痴人說夢。

    李純即位後,革新派紛紛被貶謫、革除。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馬,第二年被賜死。王伾被貶為開州(四川開縣)司馬,不久病死。柳宗元、劉禹錫等六人被貶為邊遠地區的司馬。

    永貞革新運動被扼殺後,唐朝政治更加黑暗。宦官擁立皇帝,朝臣結成朋黨,本來就有相沿成習的趨勢,在唐憲宗以後,就開始表面化了。

  • 2 # 歷史哈哈哈

    1.永貞改革的經過中有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唐順宗為太子時期,當時唐順宗為太子時心懷大志,他早就想改革朝政了,所以他和他的一些寵臣志同道合,形成了一個核心黨派,這些黨派中的人物都是支援改革的,所以在唐順宗即位時,這些人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一場改革的大戲。

    2.不過後來唐順宗中風了變啞巴了,唐順宗啞巴之後就到了永貞改革的經過的第二個階段,革命黨人認為改革已經迫在眉睫,推出了取消奉常制度,也取消州官進京時拜訪大官宰相的官場弊病,淨化了朝堂風氣,同時也奏請皇帝下令在每年的新科取士之後讓才子們直接來面見皇帝恭聆教誨,而不是先到自己的科場考官家裡去。

    3.在唐順宗死後是永貞改革的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經歷的時間非常短,只有短短的15天,因為唐順宗死後太子第一時間登上了皇位,他登上皇位後由於受到宦官集團的挾制不得不對改革黨人展開大肆屠殺,改革黨人和他們的親屬都遭到了殺害,永貞革命就此宣告失敗,這一場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改革就此落幕。

  • 3 # 珞珈山下話青史

    失敗的原因無非動了別人的蛋糕。宦官專權,掌握神策軍,貪官汙吏一大把,改革當然要被阻擋。

    永永貞革新”是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革新運動被扼殺,唐朝政治更加黑暗。

    宦官擁立皇帝,朝官分成朋黨,本來就有相沿成習的趨勢,在唐憲宗以後,都開始表面化了。

    從此,唐朝又創了一個新的惡例,每個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當作私人,繼位的皇帝對前帝的私人,不論是非功過,一概予以驅除貞革新”是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革新運動被扼殺,唐朝政治更加黑暗。

    宦官擁立皇帝,朝官分成朋黨,本來就有相沿成習的趨勢,在唐憲宗以後,都開始表面化了。

    從此,唐朝又創了一個新的惡例,每個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當作私人,繼位的皇帝對前帝的私人,不論是非功過,一概予以驅除。

    唐德宗以來,宦官經常借為皇宮採辦物品為名,在街市上以買物為名,公開搶掠,稱為宮市。白居易《賣炭翁》詩就是對宮市的控訴。早在順宗做太子時,就想對德宗建議取消宮市,當時王叔文害怕德宗懷疑太子收買人心,而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勸阻了順宗。永貞年間,宮市制度被取消。

    充任五坊(即雕坊、鶻坊、鷂坊、鷹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貢奉鳥雀為名,對百姓進行訛詐。於是,五坊使也被取消。

    這二項弊政被取消,因而人心大悅。

    取消進奉

    節度使透過進奉錢物,討好皇帝,有的每月進貢一次,稱為月進,有的每日進奉一次,稱為日進。

    後來,州、刺吏,甚至幕僚也都效仿,向皇帝進奉唐德宗時,每年收到的進奉錢多則50萬緡,少也不下30萬緡,貪官們以進奉為名,向人民搜刮財富。

    革新派上臺後,以唐順宗的名義下令,除規定的常貢外,不許別有進奉。

    打擊貪官

    浙西觀察使李錡,原先兼任諸道轉運鹽鐵使,乘機貪汙,史書稱他“鹽鐵之利,積於私室”。王叔文當政後,罷去他的轉運鹽鐵使之職[6]。

    京兆尹李實,是唐朝皇族,封為道王,專橫殘暴。貞元年間,關中大旱,他卻虛報為豐收,強迫農民照常納稅,逼得百姓拆毀房屋,變賣瓦木,買糧食納稅。百姓恨之入骨,王叔文等罷去其京兆尹官職,貶為通州長史。

    打擊宦官

    裁減宮中閒雜人員,停發內侍郭忠政等19人俸錢。

    革新派還計劃從宦官手中奪回禁軍兵權,並任用老將範希朝為京西神策諸軍節度使,韓泰為神策行營行軍司馬。

    抑制藩鎮

    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劉闢到京都對王叔文進行威脅利誘,想完全領有劍南三川(劍南西川、東川及山南西道合稱三川),以擴大割據地盤。王叔文拒絕了韋皋的要求,並要斬劉闢,劉闢狼狽逃走。

    其他

    放出宮女300人、教坊女樂600人還家,與家人團聚。

    805年(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駕崩,皇太子李誦繼位,改元永貞,即順宗。順宗即位後,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於與王叔文等政見相同,也被提拔為禮部員外郎,掌管禮儀、享祭和貢舉。(此時,在王叔文周圍還有許多相同政見的政治人物,包括韓泰、韓曄、劉禹錫、陳諫、凌準、程異、陸質、呂溫、李景儉、房啟等人,他們形成了一個政治集團)。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後,積極推行革新,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稱永貞革新。(主要採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鎮勢力,加強中央的權力;廢除宮市,罷黜雕坊、鶻坊、鷂坊、狗坊、鷹坊的宦官(稱為五坊小兒);貶斥貪官汙吏;整頓稅收,廢除地方官吏和地方鹽鐵使的額外進奉,並試圖收回在宦官和藩鎮手中的兵權。)隨著順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朝臣聯合外藩聯合反對改革派向朝廷施加壓力,要其引退。

    805年(永貞元年)4月,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立廣陵郡王李淳為太子,改名李純。5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學士一職。7月,宦官,大臣請太子監國。同月,王叔文因母喪回家守喪。八月五日,順宗被迫禪讓帝位給太子李純,史稱“永貞內禪”。李純即位,即憲宗。憲宗一即位就打擊以王叔文和王伾為首的政治集團。8月6日,貶王叔文為渝州司戶,王伾為開州司馬,王伾到任不久後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賜死。永貞革新宣告失敗,前後共180多天。

  • 4 # 歷史百貨鋪

    唐順宗時期,以柳宗元、劉禹錫、王伾、王叔文為核心的“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開始為期百日的“永貞革新”。

    “永貞革新”的內容是:

    1、遏制宦官專權,打壓藩鎮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2、懲戒貪官,任用賢才。

    3、撫卹百姓,減少徵稅。

    “永貞革新”可以說是針對唐朝中期政治上暴露的問題進行的一次革新運動,願望是美好的,但是現實是卻是殘酷的。

    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有文人、有政治家,看似陣容搭配很不錯,其實在當時他們實權並不夠大。朝廷政治權力多在宦官手中,軍權也都在藩鎮諸侯的手上,政治籌碼不夠而且又沒有軍事權力想要拉攏更多的人加入革新派,想用自己的一雙手去打壓宦官顯然是天方夜譚,自身的實力不夠是失敗很大問題點。

    後來人對“永貞革新”的評價多有黨派之爭的看法。在“永貞革新”失敗後,與宦官集團多有交往的韓愈便寫了一首《永貞行》,字裡行間多有諷刺的味道,第一句就是:

    君不見太皇諒陰未出令,小人乘時偷國柄

    可以看出韓愈在革新失敗以後就寫了《永貞行》進行抨擊,陳祖範先生就對“永貞革新”評價道:

    “退之於叔文、執誼,有宿憾;於同官劉、柳,有疑猜”

    其實“永貞革新”更像是革新派為了加強自己在朝廷中話語權的一次運動,更能說明“永貞革新”在黨派鬥爭中成了犧牲品,失敗也一定有被其他黨派打壓造成的原因。“永貞革新”的矛頭直指以宦官為首的反對派,牽涉的利益太多,所以受到了反對派龐大勢力得打壓是不能避免的。

    再說藩鎮勢力,“永貞革新”時間距離安史之亂的發生已經過去了四十幾年,此時藩鎮勢力也已經有了雛形,如果沒有一定軍事力量抗衡,想要打壓藩鎮的力量是很難的,不用說反對派的強力反對。藩鎮的力量也不是革新派這些文人可以抵抗的,想要實行新政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永貞革新”失敗也直接導致了唐順宗的下臺,將皇位禪讓給了太子,唐朝在經歷安史之亂後,又捱了一記“悶頭棍”。雖然“永貞革新”有它的進步意義,但宦官集團和藩鎮諸侯的力量在和之後變得更加的強大,朝廷權力旁落的更加嚴重。

  • 5 # 百聞廣記小書童

    “永貞革新”,又稱二王八司馬事件,是唐順宗永貞年間王叔文和王伾為主,劉禹錫、柳宗元、程異、凌準、韓泰、韓曄、陳諫以及陸質等志同道合的有識之士為輔,形成了一個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黨派以打擊宦官勢力、革除政治積弊為主要目的的改革。改革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持續時間100多天,最後因宦官俱文珍等人發動政變,幽禁唐順宗,擁立太子李純,而以失敗告終。

    唐順宗的身體狀況註定了“永貞革新”的不可持續性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一月二十三日(癸巳),德宗死。二十六日(丙申),太子即位,是為順宗。革新黨派,是在順宗的直接領導下形成的,所以永貞革新是從上到下推出的活動,與皇帝的支援與推動密切相關。但唐順宗登基不久就因中風失音,不能理政,朝廷大事都由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主理,造成了革新活動缺乏強有力的推動。

    革新活動打擊面過大,同時向朝廷官員、宦官、割據勢力宣戰,註定了革新活動阻力重重

    1、罷宮市、五坊使

    唐德宗以來,宦官經常借為皇宮採辦物品為名,在街市上以買物為名,公開搶掠,稱為宮市。永貞年間,宮市制度被取消。充任五坊(即雕坊、鶻坊、鷂坊、鷹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貢奉鳥雀為名,對百姓進行訛詐。五坊使隨即也被取消。這二項弊政被取消,讓唐順宗和永貞革新活動收穫了良好評價。

    2、取消進奉

    節度使透過進奉錢物的名義,討好皇帝,巧立名目有向人民大肆搜刮,革新派上臺後,透過唐順宗下令,除規定的常貢外,不許別有進奉。

    3、打擊貪官

    王叔文當政後,罷免當時民怨極大的大貪官浙西觀察使的轉運鹽鐵使之職以及京兆尹李實的職權,收穫了民間百姓讚頌。

    4、打擊宦官

    裁減宮中閒雜人員,停發內侍郭忠政等19人俸錢,革新派還計劃從宦官手中奪回禁軍兵權,革新派任用了老將範希朝為京西神策諸軍節度使,用韓泰為神策行營行軍司馬。但宦官知道"從其謀,吾屬必死其手",密令宦官統領的諸將勿以軍權授人,使革新黨派掌管軍權的計劃落空。

    5、抑制藩鎮

    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劉闢到京都對王叔文進行威脅利誘,想完全統領劍南三川(劍南西川、東川及山南西道合稱三川),以擴大割據地盤。王叔文言辭拒絕了韋皋的要求,並以斬殺劉闢為威脅,劉闢狼狽逃走。但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等人狼狽為奸,相繼向順宗及太子奏表進箋,攻擊革新黨派。

    革新派內部分裂,加速革新活動結束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七月,韋執誼不聽叔文調遣,革新黨派內部分裂。同時,王伾再三上疏,請以王叔文為宰相,但沒有獲得批准,王伾知道革新活動成功不了,開始稱病不出。在這種形勢下,變革新政運動已無法再進行下去了。

    革新活動結果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四日,宦官俱文珍等人擁立太子李純即皇帝位,即唐憲宗,唐順宗退位稱太上皇。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六日,貶王伾為開州司馬,王叔文為渝州司馬。王伾不久被賜死於貶職所在地,王叔文第二年也被賜死。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九月十三日,貶劉禹錫為連州刺史,柳宗元為邵州刺史,韓泰為撫州刺史,韓曄為池州刺史。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十一月十四日,再貶劉禹錫為朗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韓泰為虔州司馬,韓譁為饒州司馬;又貶程異為郴州司馬,凌準為連州司馬,陳諫為台州司馬。

    雖然“永貞革新”僅僅開展了100天,但收穫了很高評價!王夫之:"革德宗末年之亂政,以快人心,清國紀,亦云善矣。"不僅僅如此,參與革新活動的柳宗元與劉禹錫因為革新活動失敗,後期的主要任職生涯轉為地方小官,有了更多的時間接觸民生疾苦,為中華文化史上留下了許多燦爛的文化篇章,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 6 # 王朝通史

    01,決策失誤,錯失良機02,執行偏差,功虧一簣

    永貞革新的背景有兩個,一是藩鎮割據下的疲憊統治,二是宦官專權下的糜爛朝政。

    這兩點,也成為了革新的重要目標,但王叔文等人在戰略決策過程當中,並沒有考慮到輕重緩急。他們一開始便全面入手鬥宦官、節制藩鎮,可謂是鬍子眉毛一把抓,這種革新方式顯然有漏。

    宦官專權是此次革新的障礙,消除這一障礙又是革新之目的,然而一開始,革新派就出錯了。宦官專權的關鍵點有兩個,一是宦官已成有首領、有核心、有勢力範圍的集團,牽一髮便會動全身;二是宦官貼近皇帝,同時操縱者一定量的軍隊,關鍵的神策軍便是其中之一。

    故而按理說,革新應該先要表面上不動聲色安撫住宦官勢力,避免打草驚蛇。逐漸摸索著瓦解其軍權,瞅準時機一舉拿下宦官頭子,群龍無首的集團便不再是集團了。就這點而言,剷除其勢力,才能為後續的革新奠定基礎。但在具體操縱過程中,“二王”卻沒有觸動關鍵,反而對五坊使等宦官勢力範圍動手,進而打草驚蛇,導致革新失敗。

    終結宦官操持軍政的現狀,是革新的目標之一,事實證明革新派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但具體執行上卻有漏。革新派借皇帝的支援,在神策軍中安排了兩員統帥,想借此打壓宦官在軍中的勢力。

    但宦官的軍權非一日之功,而革新派又僅僅安排了兩位統帥,怎能動搖宦官在軍隊中的根基。

    就此二點,造成了革新派從一開始就處處被動的局面,夾雜著其他一系列的不利因素,永貞革新隨即悄然退場。

  • 7 # 巴州刺史

    “永貞革新”作為唐順宗李誦支援,翰林學士王叔文實際主持的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變革,最終草草收場、功虧一簣。

    而其失敗的根本原因,是革新集團內部分裂和宦官、藩鎮等反對力量的反撲。【一】窩囊的唐順宗委任自己的老師王叔文,開展了一場草草收場的“永貞革新”

    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一月,德宗駕崩、順宗李誦繼位。

    還沒來得及改年號,順宗就提拔自己的老師王叔文為翰林學士,開始了一場醞釀已久的政治改革。

    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針對唐德宗末年愈演愈烈的宦官專權、藩鎮跋扈,出臺相應的制衡措施,以圖強化皇權、重振朝廷權威

    但很不幸,這場政治改革運動僅僅持續了不到200天,就被宦官俱文珍發動的政變,給扼殺在搖籃之中。

    唐順宗也遭到幽禁,被迫禪位給太子李純(後來的唐憲宗)。

    而更窩囊的是,這場運動的名字都是以唐憲宗的永貞年號來命名,“永貞革新”表面上看似乎跟唐順宗沒有半毛錢關係。

    【二】改革領導集團的內部分裂,是“永貞革新”失敗的主要原因

    革新運動的實際領導者王叔文,是唐順宗李誦多年的老師,也是他的支持者和同路人

    王叔文和李誦對朝局有著相似的看法,都認為宦官和藩鎮是唐王朝當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有必要加以改變。

    革新運動的初期,王叔文和李誦頗能相得益彰。李誦身體不好,就幾乎全權委託王叔文操作各種革新事宜,並形成了後來成為“二王八司馬”的集團

    其中的“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馬”指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

    隨著運動的進行,王叔文逐漸表現出專權的一面,而順宗也暴露出軟弱的本質

    王叔文希望打擊所有宦官勢力,而李誦卻由於身體不好必須依賴宦官,只能原則性打擊與之作對的宦官,二人出現第一個重大分歧

    第二個重大分歧,則是關於太子的冊立。王叔文居然反對李誦將已經二十七歲的皇子李純立為太子,這讓李誦極為反感。

    在立太子分歧之後,李誦直接將王叔文趕出權力核心,公開表示決裂。

    唐順宗和王叔文之間的分裂,產生連帶效應,“二王八司馬”中負責執行改革政策的宰相韋執誼也不再配合,革新集團瀕臨瓦解。

    【三】實力尚存的反對派伺機反撲,一舉摧毀革新運動

    由於革新運動時日尚短,且在朝中並未得到廣泛支援,因此諸多措施並未落實到位。針對宦官的鉗制就很不成功,因為軍權沒有完全掌握在革新派手中

    宦官們一直在等待時機,待發現順宗與王叔文公開分歧,革新派分裂之時,掌握禁軍的宦官俱文珍等人趁機發動政變,連同支援革新的順宗皇帝一鍋端掉,革新運動就此夭折。

    順宗被幽禁,太子李純被擁立繼位。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次年被賜死,包括王伾、韋執誼、柳宗元、劉禹錫等都被貶為邊遠的州司馬。

    “永貞革新”作為一場自上而下的變革運動,由於核心人物唐順宗的體弱多病和軟弱,從一開始就顯得缺乏足夠的支援和底氣。

    同時,在關鍵的軍權問題上,唐順宗反而更信任宦官,導致革新派奪取軍權的努力失敗。沒有強力護航的“永貞革新”,註定走不了多遠!

  • 8 # 歷史紀事

    帝國通史,我來解答:

    永貞革新,是一場在不正常的歷史時期、由一群不正常的革新者、在不正常的戰略指引下、開展的一場針對不正常的政治體制、以不正常的手段、進行革新的不正常歷史事件。

    這裡我用了“六個不正常”,而這也正是永貞革新持續百日便匆匆“流產”的關鍵原因。我們就這六個不正常入手,進一步探討永貞革新失敗的原因。

    安史之亂攪亂了大唐王朝的統治秩序,加上武則天武周王朝對既有統治秩序的衝擊,兩種衝擊形成的合力,在安史之亂後全面迸發。

    其中有三方面成為了統治秩序的桎梏:

    一是朋黨之爭,武則天廣開進士科造成了舊集團和寒門集團的爭鬥,黨爭持續分化、惡化;

    二是宦官干政,自玄宗時期開始,事態逐步擴大化造成朝政疲軟;

    三是藩鎮割據,導致統治疲憊。

    顯然,這三點造成的直接後果便是不正常時期朝政運作機制的不正常,進一步來說就是大唐王朝政治體制的不正常,這就奠定了革新的不正常基調。按照常理,自古以來的革新都講求亦步亦趨、穩中求進,越是革新阻力大越要保證穩妥性。但永貞革新,完全沒有穩妥性可言,這也造成了其不足百日便前功盡棄的歷史事實。

    王叔文,立志高遠一心革除弊政的他,與王伾二人成為了革新派的中流砥柱,但具體運轉上革新派就成了一群“不正常”的人。王叔文為翰林學士,王伾為散騎常侍,而革新派以文人勢力為主,說句不好聽的都是紙上談兵的人,如劉禹錫、柳宗元這些文豪,程異、凌準等等人。

    最關鍵的,宰相卻不是核心領導二王,而是韋執誼,這種權力分配成為了革新派的運作機制。同時,皇帝垂簾,政務交由王叔文與柳宗元,而政令則要經過王叔文、韋相、王伾、宦官忠信與後宮牛妃,才能到達皇帝。顯然,這革新模式就不正常,因為革新的受害者宦官,是聯接皇帝與革新黨的關鍵紐帶!

    這種種“不正常”,造就了革新手段和戰略指引的不正常,革新黨沒有達成統一的革新次序共識,大有個幹各的之勢。目標是宦官,但革新黨卻立即對宦官的宮市五坊使下手,無異於打草驚蛇。永貞革新沒有準備,沒有統一內部思想和革新方案,沒有確定主次矛盾,不正常的革新最終必然走向失敗。

  • 9 # 不倒翁

    唐朝滅亡前的迴光返照一永貞革新

    唐王朝自唐玄宗後期開始衰敗,逐步走了下坡路,自唐肅宗后皇帝一個比一個昏庸,國家走了下坡路,皇帝享受愈演愈烈。唐玄宗時宦官增加到了三千人,宦官成了政治舞臺上一支重要力量。到了唐德宗更是實行了宮市,名曰給皇帝採購,只要看準了市場上的東西,隨便給個錢就拿走,和掠奪沒什麼兩樣,還有五坊使,那些給皇帝走鷹鬥狗的低等宧官也乘機敲詐老百姓,老百姓苦不堪言,白居易的《賣炭翁》對宮市作了深刻揭露。

    地方上藩鎮林立,藩鎮隨意擴大兵員,又有軍政財賦人事大權,又可世襲,中央政權只有名義上對他們的領導權。

    朝廷內那些既得利益集團,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只要不損壞自己的既得利益,對國事不太關心。這就是朝內那些世族官僚對待國事的態度。

    當時整個唐朝形勢逞現了一付破敗現象。

    唐順宗當了二十多年太子,登基前就已中風,登基後就不會說話。他當太子時,王伾:王叔文就經常給他講老百姓的苦難和現在朝政的弊端,所以李誦認為他們講的對想幹一番事業。他既位立即重用王伾王叔文,二王又聯合了劉禹錫柳宗元韓泰等八人,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些人大部是中下級官員而且是文人,熱情很高,想問題過分簡單幼稚天真。在改革的146天裡,出臺了三十三條改革政策,多數落實不下去。只有宮市,五坊使取消了,官員的進奉,日奉月奉取消了。想奪宦官的禁軍權力失敗了,那些大官僚世族地主集體採取了不配合,改革派無法形成強大的改革動力,唐順宗只當了八個月皇帝就在宦官的逼迫下退位了。王伾被流放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柳宗元等貶外地為司馬,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馬,轟轟烈烈的革新也就失敗了。

    革新派大部分是中下級官員,是一個文人,他們以為靠皇權就可以推動改革,可以說他們是很孤立的,是天真的。他們和康梁的百日維新有一個共同點,是自上而下的依靠皇帝來推行改革,沒有充分估計保守勢力的力量,沒有軍隊支援,沒有民眾支援,都失敗了。再一個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一天由文人變成政治家,缺乏核心力量缺乏統盤考慮。當時的整個形勢也註定改革不會成功,

    就作為一個扼腕長嘆的歷史事件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作的精髓是什麼,怎樣的文章才是大眾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