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流芳2019

    陶淵明田園詩與詠懷詩、詠史詩的確是不同風格

    陶淵明田園詩與詠懷詩、詠史詩的確是不同風格。我們依次來看看。

    1.田園詩

    描寫了自然恬靜的田園風光和自然純樸的田園生活。這是被詩人理想化、藝術化了的一種境界。反映了詩人的恬淡閒適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脫心境,同時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和官場醜惡的一種否定。

    如《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野外罕人事]、《飲酒》[結廬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寫了對躬耕生活的體驗和對勞動的熱愛,並體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深情厚誼。如《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等。描寫自己生活的困頓和農村的凋敝,反映了詩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現實世界。如《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歸園田居》[久去山澤遊]、《乞食》等。

    2.詠懷詩和詠史詩

    陶淵明的詠懷詩和詠史詩內容相近,詠史亦是詠懷,它繼承了阮籍《詠懷》和左思《詠史》的詩歌傳統。

    詩的主要內容是抒發個人思想、情懷和志節。有的表現了理想與現實、入世與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憂患生命價值的實現,抒發了壯志難酬的苦悶;有的反映了不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汙、堅守個人志節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剛怒目式”的方式抒發著激憤的情懷。如《飲酒》、《擬古》、《雜詩》、《詠貧士》、《詠荊軻》、《讀山海經》等多屬這一類。

    題材不同,風格確實不同,總體來說,呈現出這樣的藝術特色。

    第一,是情、景、事、理的渾融,平淡而有意境。陶淵明描寫景物並不追求物象的形似,敘事也不追求情節的曲折,而是透過人人可見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達高於世人之情,寫出人所未必能夠悟出之理。

    第二,陶淵明詩歌的語言風格是平淡而又淳厚,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在詩裡,將一切如實說來,甚至很少用形容詞,只是白描,樸素自然。而這種語言又不是未經錘鍊的,只是不露痕跡,顯得平淡自然。但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卻具有著淳樸渾厚的感情、濃郁的生活氣息,含有豐富鮮明的形象,讀來韻味雋永。

    第三,是平淡與豪放。這是指陶淵明詩歌風格的多樣性。由於詩歌的內容不同,風格也不完全一樣。他的田園詩顯現出來的是閒散沖淡,而一些詠史等詩卻是豪放有力。

  • 2 # 使用者振華

    陶淵明的詠懷詩和詠史詩內容相近,詠史亦是詠懷,它繼承了阮籍《詠懷》和左思《詠史》的詩歌傳統。 詩的主要內容是抒發個人思想、情懷和志節。 有的表現了理想與現實、入世與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憂患生命價值的實現,抒發了壯志難酬的苦悶;有的反映了不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汙、堅守個人志節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剛怒目式”的方式抒發著激憤的情懷。 如《飲酒》、《擬古》、《雜詩》、《詠貧士》、《詠荊軻》、《讀山海經》等多屬這一類。

  • 3 # 木山文

    陶淵明(365一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淵明以描寫田園風光與隱逸生活為最著,這些作品的主要風格就是平淡自然,但是,他原是有政治抱負的人,歸隱本非他的素志,他對政治的黑暗和自己的抱負不能實現終究不能遺忘。"飲酒"第十九首,寫了自己的志節和行為:"世路廊悠悠,楊朱所以止"。對惡濁的現實流露出憤激的心情。他眼看年光消逝,事業無成。不能不借酒澆愁。在"雜詩"第一首中"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念此懷悲悽,終霄不能靜"。正因為他有著這樣的牢騷,所以他特別同情歷史上和傳說中失敗了的英雄人物。他的"詠荊軻"歌頌了反抗暴秦的荊軻。"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寫出了他在易水河邊和朋友餞別時的激昂情緒。他寫了荊軻刺秦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最後歸結為:"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不但對荊軻的失敗惋惜,而且對他表示了由衷的仰慕。在組詩"讀山海經"中,詩人讚揚了許多壯烈的犧牲者,如"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戈,猛志固長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精衛誓將填平浩瀚大海的堅毅精神,刑天寧死不屈地反抗上帝的叛逆性格,激起了詩人熱烈的同情。"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詩人為這些犧牲者的壯志不能實現而嘆息,顯然寄託著自己的牢騷。這些,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真情流露,也就不同於田園詩的平淡自然的風格了。

  • 4 # 阿蠻你好呀

    前幾年,我曾經一首一首的詳細講過陶詩。今天借這個機會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嚴格來說,陶詩的風格就是平淡自然,質樸本真。這種風格,既體現在他的山水田園詩,同時也包含他的詠史詩。

    所以下面我打算從內容方面來說,而不是從風格方面。

    一、陶詩中的田園詩都寫了什麼內容?

    田園詩是陶詩中的主體部分。在這一部分詩歌作品裡面,陶淵明寫到了隱居後內心的安寧閒適,還寫了與村民們的友好交往等等,這些內容是寫得平淡自然。

    其實另外還有一條線索,我們只要梳理一下就能發現其中的不同。它們是:

    (1)寫田園生活之美的。

    這部分內容,主要集中在陶淵明剛剛辭官歸隱時期。其實我們很容易想象:陶淵明之所以選擇歸隱,一是受不了官場、世俗的做派,二是性情使然。好,他選擇了歸隱,前提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事實是很殘酷的。如果沒有經濟基礎,沒有點存錢或者沒有點變現的渠道,誰敢不上班去隱居呢?很少有人的。陶淵明自然也不例外。他剛隱居的時候,大家讀《歸園田居》,陶淵明怎麼說的?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這就是經濟基礎。隱居之後,有田地,有房產。並且當時還有奴僕。所以,隱居早期的陶淵明生活較為安逸。人一安逸,心就閒;心閒下來,就不慌,看什麼都是美的。所以,陶淵明就寫: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大家可以看,這樣的農村生活,美不美?簡直美死啦~~~聽聽狗叫,看看炊煙;雞鳴狗叫,鳥語花香,一天就過去了,美滋滋。這時候的風格,自然就是平淡自然。

    (2)寫參與田園勞作的

    這就是到了隱居中期。早期隱居之後,就是玩,就是看風景,因為有條件。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光花錢,不掙錢,那不行啊。不能只出不進呀~~~所以需要種點田,種點農作物來補貼家用了。

    大家要是仔細讀《歸園田居》(五首,有的版本作六首》,其實就能發現,這五首,並不是寫於同一時期;或者說,這五首詩,寫的是不同時期的隱居生活。時間的發展脈絡是非常清楚的。前面引用的“方宅十餘畝”那一首,是“其一”,寫剛剛隱居的時候。

    而到了“其三”呢,就開始寫參與田間勞作;到了最後一首,就開始關心收成好不好的問題了。

    其三這一首,很出名: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我們可以看,這時候陶淵明去種地了。去種豆。但是剛學種地呢,豆都種不好。野草長得比豆子還高!但是他還不慌。雖然是從早忙到晚,月亮都下山了才回家。但是心情還是不錯的,還能欣賞月亮,欣賞露水。這時候的風格,也還是平淡自然的。

    (3)寫農村生活之苦的。

    《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旱稻》: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禾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穫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顏。

    寫這首詩的時候,陶淵明已經隱居六年了。六年了,該花的都花了,該學的也學了,是時候該有收穫的時候了。這時候,陶淵明就去了地裡收稻子。

    這時候的田園生活是什麼樣的?還那麼美,還那麼悠閒嗎?完全不是了。陶淵明從大清早就出去幹活,到了天黑才回來。天氣又冷。陶淵明好累呀。洗洗手腳,就直接坐檯階上休息了,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整個人累的要散架了,所幸人還是很健康的,沒有什麼疾病。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在己何怨天,離憂悽目前。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

    請注意,這也是陶淵明的田園詩之一。在這首詩裡,我們就完全讀不到所謂的”平淡自然“了,相反,詩裡面的,怨,吁嗟,慷慨等等字眼,足以說明,這時候的陶淵明,心中在嘆氣,是異常憤慨的。

    這時候已是陶淵明隱居生活的晚期。他的生活過的非常糟糕。地裡收成不好,連吃飽飯都成問題。冬天到了,連個像樣的保暖的被子都沒有。很慘!所以,生活的殘酷性這時候就顯現出來了。在這樣艱苦惡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能要求陶淵明的田園詩繼續保持平淡自然的風格呢?是吧。

    總結起來說:與其用”平淡自然“來評價陶淵明的田園詩,不如用”真實“更為恰當。陶淵明的詩歌作品,最寶貴的地方,在於它的”真實“。條件好的時候,他就寫開心高興的事情;生活很苦很難,他也不掩飾,不說假話,有多苦就說多苦,有多憤慨就說自己很憤慨;甚至有《乞食》這樣的詩,吃不飽飯,去乞討的,陶淵明也寫。這就是陶淵明的真實,本真。

    二、陶淵明的詠史詩

    單純看數量,陶淵明的詠史詩比他的田園詩要少;但要是和前代的詠史詩相比,數量卻不少。主要有下面這些詩:

    《詠荊軻》、《詠二疏》、《詠三良》、《詠貧士》(七首)、《讀史述九章》、《讀山海經》(十三首)以及《飲酒詩》、《擬古詩》的一部分。

    這麼多的詠史詩,風格都是一樣的嗎?或者說,都是和”平淡自然“的田園詩風格相反嗎?其實不是。

    和前面小阿蠻所說的,陶淵明的田園詩,既有平淡的,也有憤慨的;他的詠史詩,也是如此。下面各舉一首詩來說:

    《詠荊軻》: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荊軻的事情我們都很熟悉,荊軻刺秦,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很悲壯。

    陶淵明為什麼寫荊軻?其實別有用意。溫汝能《陶詩匯評》有一句話已被後人所接受:

    荊軻刺秦不中,千古恨事。先生目擊禪代,時具滿膛熱血,觀此篇可以知其志矣。

    很明顯,陶淵明對劉裕代晉自立這件事有意見,並且有滿腔熱血。心中的激憤之情,現實中無法釋放,就從歷史中尋找那種不畏強權、為君報國的形象,來藉以抒發胸中之意。這樣的情況,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平淡的陶淵明,會寫出《詠荊軻》這樣一首慷慨悲壯的詠史詩了。

    而《詠二疏》、《詠貧士》這一類的作品,則是另一種風貌。什麼呢?還是和他的田園詩一樣,平淡自然的居多。以《詠二疏》為例:

    ……遊目漢廷中,二疏復此舉。高嘯返舊居,長揖儲君傅。餞送傾皇朝,華軒盈道路。離別情所悲,餘榮何足顧。事勝感行人,賢哉豈常譽?厭厭閭里歡,所營非近務。促席延故老,揮觴道平素。問金終寄心,清言曉未悟。……

    二疏,漢代時候的人,叫疏廣、疏受,他們是叔侄關係。開始他們都當了大官,但是後來都辭官歸隱了。歸隱之後,和親朋友好宴飲同樂,並且最後也沒留下什麼財產給後代。

    我們看,陶淵明為什麼寫二疏呢?

    其實就是以二疏自比。不論從行為,還是從性情,陶淵明的大部分詠史詩,其實寫的都是和自己”很像“的人。他之所以要寫他們,目的在於要尋找一份心靈的慰藉。歸隱也好,固窮安貧也罷,陶淵明寫這類詠史詩的時候,心中都是較為平靜、淡然的。我們不能把這類詠史詩歸類到憤慨悲壯那一類的風格里去。

    三、綜述

    透過上面的舉例和分析,我們明白了:陶淵明的詩歌風格,不論是田園詩,還是詠史詩,真實、本真,是它最大的特色。至於平淡自然或慷慨悲壯,則不論哪一種內容的詩都兼而有之,不是單一不變的。

  • 5 # 默然詩歌

    感覺陶淵明田園詩是平淡自然,而詠懷詩、詠史詩卻是另一種風格,如何理解?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著名詩人、散文家。他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他能夠巧妙地將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描述農村風光及田園生活,所作詩歌風格清新、流暢、自然、一氣呵成。他的作品筆法細膩,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崇拜。比如,他的代表作: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田園詩創作,有其獨特的個人生活經歷的烙印。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農村,對農村生活有著特殊的情感,也為他日後的創作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尤其後半生更是長期生活在農村,接觸的是田園村夫,議論的是稻米桑麻,過著粗茶淡飯的貧寒生活,這樣就為創作田園詩歌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來源。

    而陶淵明的詠懷詩以《雜詩》十二首,《讀山海經》十三首為代表作。《雜詩》十二首,大多表現了作者歸隱山林後有志難酬的苦悶心態,著重抒發描述了自己不願與世俗偏見同流合汙的高貴品質。反映了詩人內心無限憤懣惆悵的情緒。《讀山海經》十三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側面表達了同樣的情愫。

    陶淵明詠史詩所表現的並非單純的懷古、崇古意識,而是以古喻今。他用古人的“超凡脫俗”之境界來反襯自己的情懷,用古人的得失之境遇抒發個人“超凡脫俗”的志趣,是借古喻今,以隱喻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情懷與操守,名曰詠史,實乃抒懷。

    總之,我們欣賞陶淵明的田園詩、詠懷詩以及詠史詩,就是要學習他那高尚的人格,“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按說陶淵明本來可以活的舒心些的,至少可衣食無憂。但那是要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的!陶淵明就是陶淵明,他選擇了後者,從而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心靈的自由。並且寫出了一首首啟迪人心靈,歌唱祖國大好河山、昇華人們心智的美麗的,流傳千古的詩篇!

    東晉後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本來還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就有著“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頻臨崩潰邊緣、動亂頻繁的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很難實現。再加之他秉性耿直,清明廉正,更不願卑躬屈膝於權貴,因此和汙穢不堪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情感。他被黑暗勢力所迫害,最終也是難免的!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不但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還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他也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之風範,成為中國後代有識之士競相學習的楷模。

  • 6 # 使用者蘋果聖人

    陶潛宅邊有五棵柳,號五柳先生。

    其行為灑脫,

    好讀書,不求甚解。

    不願違心當官,

    為五斗米折腰。

    頗好杯中之物,並以此為樂。

    渾然隱於鄉野,迴歸田園,樂此不疲。

    且看田園詩的平淡自然,其意境悠遠,令人心馳神往……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妙哉!

    此情此景,只能意會。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田園種豆的趣話。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屋前屋後的美景。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呼朋喚友,殺雞飲酒,好不快哉!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漾萬物而得時,感吾身之行休。”

    此時又頗為落漠,多愁善感。

    歸根結底的心病。

    當官,心累。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辭官歸去,腳步和心情好不輕快。且看: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世俗如此黑暗,他頗為無耐的願望: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他的出世歸隱,和諸葛亮相比

    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

    頗有點消極悲觀啊!

    迥然不同于田園詩,

    觀其詠史詩

    詠荊軻

    魏晉 · 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傾佩荊軻,士為知已而死,慷慨豪邁。

    他亦有一顆報國之心啊……

    再看詠懷詩:

    讀山海經·其十

    魏晉 ·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得

    表明了他亦有堅韌不拔的意志,甚至可以象精衛、刊天一樣不死不休……

    為什麼這幾類詩,風格各異呢?

    看看他人生經歷便知。

    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

    其中彭澤令只做了八十幾天,就掛印而去……

    都是些小官,他為人耿直,不願攀附許可權,性格與黑暗的官場格格不入。

    他有心報國,卻碰上黑暗世道,抱負難以施展。

    不願同流合汙,只能寄情于田園。

    借喻《桃花源記》避世,歸隱……

    其實人生本就是一場空。

    且吟陶潛輓歌收尾:

    親戚或餘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託體同山阿……

  • 7 # 夏陽晢煜

    我們上課講文學史,一般提起陶淵明,都會想到他的田園詩,因為他的田園詩自然淳樸,而他的詠懷詩、詠史詩則是金剛怒目式的,形成了另外的風格。

    所以我們可以將他的詩歌風格概括為平淡自然、慷慨豪放

    我們可以透過對比他不同型別詩歌的創作情況來解讀。

    一、陶淵明的田園詩:平淡自然

    (一)陶淵明的田園詩的主要內容

    陶淵明創作的田園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田園景物的恬美與悠然自得的心境。如《歸園田居》其一 。

    《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2.歌詠勞動生活、表達躬耕的生活體念。如《歸園田居》之三。

    《歸園田居》之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3.描寫自己的窮困和農村的凋敝。如《怨詩楚調示龐主薄鄧治中》、《歸園田居》(其四)等。

    《歸園田居》之四: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杇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陶淵明的田園詩不同於詩經“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民間呼號,他的詩歌是是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並且寄託了陶淵明——一位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此外,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的構造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二)陶淵明田園詩的特色

    陶淵明田園詩的特色主要有:

    一是將田園生活個人化,他把田園生活視為生活重要內容,並融入主觀感受,使田園生活與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性情與審美情趣密切聯絡了起來。“自然在他的筆下,不再是作為哲學思辨或徒供觀賞的對峙物,而是成為詩人生活、興趣的一部分。‘藹藹停雲,濛濛時雨’…… 各種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色都在這裡充滿的生命和情意。” (李澤厚《美的歷程》 )葉嘉瑩也認為,陶明淵的田園組詩都是“寫他的內心活動,是他思想、心靈、精神、感情之間的活動,都是他所考量人生問題”。比如“功名與節操”、“生與死”、“形與神”等等之類問題。所以,陶淵明的田園詩,不是農民的田園詩,而是士大夫的田園詩,是士大夫精神情懷的寄託物件,這也許是陶淵明的詩總是能深切引起後世文人共鳴原因吧。

    二是田園生活詩意化,陶淵明主要展現的是田園牧歌式的田園生活,為後世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士大夫建構了一個安頓靈魂的美好的精神家園。田園牧歌的概念來自西方,這個名詞的創始人是古希臘的忒奧克里託斯,他是歐洲田園詩的創始人。這個詞進入中國文化語境後,主要指遠離城市喧囂的寧靜的、詩意的,浪漫的、美好的生活方法、場景和情感體驗。陶淵明的田園詩主要從田園景色之恬靜、優美 ,田園生活之自由、愜意,田園中的人情、人性之和諧、美好三方面向我們展示了田園的美好。

    (三)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風格:平淡自然。

    關於陶淵明田園詩的風格,後人評點頗多。其中蘇軾“(陶詩)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的說法最到位。質,即質樸,綺,繁複,癯,瘦,這句話的意思表面質樸而內在華麗繁複,表面乾瘦而內在豐美。陶淵明的田園詩語言質樸,沒有什麼文采,但是裡面的情思、意念、精神、感情卻非常豐美。葉嘉瑩的老師顧隨先生曾說“陶淵明的詩,彷彿是日光,七彩融於一白”,也就是表面看起來就是一團白光,但是用三稜鏡透視-折射,你會發現白日光原來是七彩光構成的。不過,今天學界普遍認同陶淵明的詩歌的總體風格就是平淡、自然。一方面既指詞藻方面的質樸無華,簡煉省淨;不事雕琢,渾然天成。另一方面,也指境界韻味:指寧靜平淡,是一種平和淡泊,於世事無所爭、無所求, 心與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

    至於這種平淡自然詩風的成因,可以從魏晉玄學的自然主義美學的影響和陶淵明本人質性自然的品性上去思考。首先,魏晉時期玄學之風盛行。玄學雖然糅雜了儒家的教義,但主旨卻是道家的,強調崇高的是“無”、“自然”、“無為”。對文學藝術產生最直接影響的就是“自然”一派、“言意之辨”一派的觀點。老子主張“抱朴含真”、莊子曾言“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這些觀點對陶淵明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其次,陶淵明其人自然真純、自由灑脫、平和散淡,委運乘化,順應自然,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這種性格與人生態度融於作品當中,自然就使得他的詩歌形成了情緒節制、平和,感情真摯自然,語言質樸純淨的平淡自然風格。

    二、陶淵明的詠史詩、詠懷詩:慷慨豪放

    詠史詩其實也是詠懷詩,是藉助史實為媒介抒發心中的情感。陶淵明的詠懷詩有《飲酒》、《擬古》、《雜詩》等;詠史詩有《詠貧士》、《詠荊軻》、《讀山海經》等。這些詩歌繼承阮籍、左思的詩歌傳統,又形成了他自己的特點。

    陶淵明的詠史詩、詠懷詩的主要內容是出仕與隱居矛盾,表現詩人壯志不伸苦悶,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高尚情操,曲折暴露了時政昏濁、黑暗。

    《詠荊軻》、《讀山海經》其十,藉助歌詠荊軻、精衛、刑天雖死不屈的精神,表明自己疾惡抗暴的感情,表現了“金剛怒目式”的一面,是對阮籍《詠懷詩》、左思《詠史》詩的繼承。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詠荊軻》)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故常在。”(《讀山海經》其十)

    陶淵明的詠懷詩表現了他不同時期的理想、志趣和人生感受。既有中年時亦官亦隱的內心矛盾,又有歸隱後複雜苦悶的思想情懷。

    《雜詩》第二首寫道:“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從中可見詩人在光陰虛擲中極度矛盾不安的心境。

    在《飲酒》二十首裡,他藉著“醉人”的語言,或指責社會上是非顛倒(第六首)或鄙棄世俗的虛偽和欺詐(第十二、十九首),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此外,還有一部分詩歌是詩人表白自己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郭主薄》詩說:“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菊花、青松正是詩人高潔品格的寫照。還有一部分詩歌是對孤貧處境的哀嘆。

    《詠貧士》第一首:“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輝?”孤雲,象徵著詩人的處境和命運。

    陶淵明《飲酒》、《雜詩》、《詠貧士》、《讀山海經》等詠懷詩與詠史詩既繼承了阮籍與左思詩歌的傳統,又圍繞出仕與歸隱矛盾,表現了壯志未遂的苦悶的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體現了自己的特點。因此,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中評價陶淵明“並非整天整夜的飄然”,也有“金剛怒目式”的時候,後來評論家多沿用魯迅的這一觀點。

    三、陶淵明不同型別詩歌的風格對比

    由上述兩種風格的詩歌看來,陶淵明詩歌風格多樣,既有田園詩表現出的平淡醇美,也有詠懷、詠史詩所表現出金剛怒目式的慷慨豪放風格。陶淵明的不同型別詩歌的風格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一個作家的風格可以是多變的,陶淵明是借田園詩抒發自己對田園生活的真實感受,借詠史、詠懷詩反映對歷史、現實問題的思考,但實際上,我們從他的不同作品中都能看到他的總體思想傾向,那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他對田園風光的書寫,是田園牧歌式的描述,為後代文人開啟了一片心靈田園。

    他對歷史、現實的反思,既有抑鬱悲慼的傷感,又有慷慨豪放的吶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友情卷兌換的毀滅是永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