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小鵬練字

    子不教,父之過,分享一下我教育我兒子的方式

    因人而異:古人講當眾不責(是指☞不在人多的時候教育孩子的意思或者領導教育下屬)但是孩子是自個的,當眾責一兩次也無妨,一來可以打消他在人多時囂張不聽話氣焰,二來讓他知道父母在他自個時告訴他的一些規律規矩和注意事項!讓孩子知道父母是說話算數的(包括:說揍他就揍他和人多時沒關係)。

    我是借姜傳柏爸爸撕掉孩子書法作業這件事想到,我平時這樣對待過我兒子!說到底就是讓孩子知道父母說到做到!當眾責一兩次在孩子沒有自律自控的少年時光裡無妨!

    當眾不責:我們有時候會誤導孩子的……

    父親是孩子成長中最佳的夥伴兒,父親沒有做出榜樣來孩子也容易無法無天的地步,再就怕孩子的成長需要父親的多多陪伴著。這段話主要是針對教育孩子時孩子敢“還手頂嘴”的問題,多半問題出在父親的陪伴與教育問題上。

  • 2 # 燕8373

    我覺得和孩子共同首先要平等,這樣共同更容易,即便是老師也是父母的,更要多注意。孩子在六週歲前依賴感太強,隨dk著孩子長大和學習他會有自己的思想,換位思考,共情溝通效果更好!

  • 3 # 老穆說語文

    說句實話,這是家長感到較為痛心的一幕!

    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沒曾想卻與自己作對,心裡怎能不難受呢?

    那麼,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呢?老穆為大家分析如下:

    【1】家長過度溺愛孩子,從而讓孩子變得自私嬌縱,蠻不講理,不懂禮貌,目無尊長!

    【2】孩子當時心情不好,恰巧被你碰上了,所以會還手。

    【3】孩子步入青春期,有一定的自尊心,叛逆心理比較強。

    【4】家長平時比較嘮叨,孩子受不了,所以還手,以示抗議。

    【5】孩子就是不喜歡別人碰他,包括摸頭、拍肩膀等動作。

    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老穆給你如下建議:

    【1】平時與孩子溝通時,要注重說話的方式與口氣,萬不可嘮叨、囉嗦。

    【2】當孩子作業出現錯誤時,好好交流,不要做出拍肩、摸頭等小動作,免得引來孩子反感。

    【3】平時注重培養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讓孩子信任你。

    【4】平時注重觀察孩子,及時瞭解孩子的心裡變化,以便做出最合理的教育方式。

    【結束語】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辛苦付出!

    作為家長,要學會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去適時地調整對應的教育方式。

    朋友們,你們覺得呢?

  • 4 # 數學基本模型

    首先,針對做作業他還手,我覺得這不是偶然事件,這是他與你平時長期的一種相處,關係,以及你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可以把這個事件理解為必然事件。

    學生是一個發展的人,他們還不夠理性,我們應該關愛而不是埋怨,也不用著急,更不用生氣。

    我個人提點兒建議,教育孩子,不應該為了學習而教育孩子,應該把學習和生活2手抓,

    增加與孩子的溝通,要給孩子創造每天輕鬆愉悅的環境,給孩子太多壓力,埋怨,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處於困境,那麼你說的什麼他都不信。

    關鍵的就是,處理好和孩子的關係,讓孩子信任你,喜歡你,那麼教育孩子就輕鬆多了!如果孩子每天都看到你煩,你說的話,他會去做,估計太難!

  • 5 # LaoHuang188

    這是首先題主做的就不對!你以為是輕拍下他,但是在孩子的眼裡就是侵犯他。

    我想,題主和老師都講過不要打人、罵人。孩子對大的界限分的不是太明確,所以,你沒有以身作則孩子自然不服了。

    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作業做錯了要找原因!

    那麼,如何來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我們都知道,習慣決定孩子的一生。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時,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也要選擇適合的方法,否則只會適得其反。下面我們來一起探討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小時候看過一個故事,說某鄉鎮來了一位江湖醫生,稱其專治羅鍋,百分之百能把駝背弄直了,不直不要錢。有家人的兒子自小駝背嚴重,帶來醫治。江湖醫生的工具是兩扇門板,方法是把病人夾在門板中間,再找兩個大漢在上面用力一壓--病人的背確實直了,不過氣也斷了。病人親屬不答應,要告官府,江湖醫生辯解說,他只管治羅鍋,不管斷不斷氣。

    沒有人認為這樣荒誕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真會發生,事實上,誇張的寓言在現實生活裡從不缺少照貓畫虎的對應,就像“皇帝的新衣”古今中外一直上演著一樣,“門板治羅鍋”也處處發生著,尤其在教育中。用不管不顧的錯誤方法來強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就是典型的一種。

    有一對父母,認為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非常重要,所以從女兒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對作業的質量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要求必須整潔、正確。媽媽天天細心檢查孩子的作業,做錯的當然毫無疑問要重做,寫得不規範的字也必須重寫。為了提高女兒寫作業的認真度,媽媽規定每天檢查出的錯誤不能超過規定數,如果超過了規定數,或因反覆改正致橡皮把紙擦破了,就把這一頁撕了重寫。為此,孩子沒少哭過,父母則絕不退讓,甚至為此動手打過孩子。

    在父母的嚴格管理下,孩子寫作業的好習慣養成了,所有作業本不但整齊乾淨,而且幾乎沒有一點錯誤,全部是紅色對勾,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甚至被當作範例,讓全班同學傳閱。到後來,即使媽媽不檢查,孩子自己也不允許作業有錯,如果覺得哪頁沒寫好,會主動把它撕掉重寫。為減少返工,孩子在寫的時候總是非常認真,所以很慢,一個小時的作業經常要寫兩個小時,因此幾乎沒時間玩耍,也沒時間閱讀。

    女孩上初中後,學習難度增加,作業也多起來,而且,由於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作業在書面上的整潔與否,不習慣思考,所以面對一些較複雜的作業,不知所措,沒有能力應對。這種情況下,女孩經常寫作業到晚上十二點以後,睡眠嚴重不足,心理上也越來越焦慮。最令孩子痛苦的是考試,卷子上經常有不會做的題,而且因為寫字慢,經常發生因做不完卷子而丟分的情況,考試排名急速下滑。

    一個在作業上都不允許自己有錯的孩子,怎麼能接受成績排名每況愈下呢?女孩開始變得厭學,發脾氣,媽媽這時才意識到孩子養成的“認真習慣”是個問題,開始勸孩子不必把作業寫那麼整齊,可以凌亂點,可以有錯,不會做的就別做了。但孩子在整個小學期間形成的習慣已根深蒂固,並不是自己想改就能改的,只要發現作業有錯,就難以接受,甚至表現出恐慌。心理問題反映在生理方面,年僅12歲的孩子開始嚴重失眠,每到週一早上,分外焦慮,甚至發生過幾次暈厥,經常請病假,後又出現暴飲暴食和厭食症交替的現象,和父母的衝突也越來越嚴重。

    勉強讀完初一,從初二開始,孩子斷斷續續休學。父母一直試圖透過找家教補課、給孩子講道理等方式解決問題,都無濟於事。到初三時,功課壓力更大,女孩徹底崩潰,無法再到學校。父母帶她去醫院看心理科,被診斷為抑鬱症,跑好多醫院進行治療,毫無起色,狀態越來越差。現在女孩把自己完全封閉在家裡,不和父母說話,也不和外界交流,只能做最簡單的手工,像智障兒童一樣簡單地生活著。

    這對父母,打死也不會承認自己是那個可笑的江湖醫生。確實,表面看來,他們和江湖醫生沒一點相似。終極目的不一樣,責任感不一樣,對物件投注的感情不一樣,無私程度不一樣……但有一點是一樣的:他們都是以簡單粗暴的手段去實現一件需要精細處理的事,在最糟糕的結果出現之前,他們在意的,或者說有能力注意到的都是自己熱衷的目標,而毫不在意方法的正確與否,不注意手中所操控物件的痛苦及承受力。所以得到的結果也有共性:取得了一個短暫的、表面看來令人滿意的效果,卻永久地損害了一個人。

    培養孩子的“學習好習慣”和“生活好習慣”,樹這樣一個目標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如何培養、在培養中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卻是件需要去用心用力思考的事。下面對一種典型現狀進行分析。

    現在有很多家長或教師為了培養孩子在學習上認真的好習慣,都會這樣對孩子說:在考試上,我可以原諒你因為不會做題而丟分,不能原諒你因為馬虎而丟分--相比單純向孩子要成績的家長,這樣說話的父母似乎在教育意識上上了個臺階,他們知道,在學習上,好習慣勝過好成績,而“認真”是個好習慣,所以向孩子提出不許馬虎的要求。但這樣一種培養“好習慣”的做法和上面一種沒有本質差異,貌似合理,都屬於門板治羅鍋的範疇。

    孩子考試丟分,不外乎兩種原因:不會做或不小心做錯了。按家長這樣的要求來評判這兩種丟分情況,沒學會倒是比學會更好--如果一次考試不足以讓人想明白這個問題,我們把這種情況放大了來看--假設兩個孩子,張三和李四,一直是同班同學,在整個學期或整個學年甚至在整個中小學期間的每門課上,張三隻能會學70%的知識,但可以百分之百把它落實到卷面上,李四學會了90%的內容,因為馬虎,總讓成績打些折扣,每次得分和張三差不多。那麼請持有這樣邏輯的家長誠實回答一個問題:在成績相同的情況下,你寧願你的孩子是那個學到70%知識的張三,還是那個學到90%的李四?

    這個問題可能會引起這樣的反駁:這樣的假設不存在,一個孩子只要養成認真的態度,他眼下可能有些知識學不會,但從長遠來看,一定會勝過那個聰明但不夠認真的孩子,他不可能總是隻能學會70%--此言有理,同時也說明,你的終極目的並非意在培養一個知識量比別人少的孩子,而是要培養一個有認真習慣、能把學業做到最佳程度的孩子。即你真正想要的,不是張三在知識量上的不足,而是他能做到的“效益最大化”,你心底有一種確信,只要堅持不允許孩子馬虎,他就能做到既“學得會”又“考得好”,最終,認真的張三一定會超過馬虎的李四。

    那麼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問題就是,不許馬虎的要求有利於達成這樣的目標嗎?

    心理學和生活常識早就告訴我們,一個人做某件事的精細程度和熟練程度有關,粗糙和失誤是萬事開始階段的必然,只有經歷過失誤,並在失誤中不斷總結經驗,才能越做越精準。

    兒童由於年幼和背景知識不足,各種“過失”行為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只要環境正常,孩子都會慢慢成熟起來,越做越好。正如學走路,開始跌跌撞撞,卻完全不需要人為解決。不把這看作是問題,它就不是問題,把這看成是問題,才會製造出問題。如果家長不體恤孩子的幼小,孩子每摔倒一次,家長總批評為不小心,表示出不滿,這就會給孩子帶來擾亂和困惑,增加他的心理負擔,延宕他的成長。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①所以他認為,兒童寫作業,做錯也是一種作業設計要素。這並不是因為錯誤是件好事,而是因為如果太熱心選擇不準有發生錯誤機會的材料和工具,就會限制學生的創造精神,使學生的判斷力減至最小,使他們在能力的獲得上收效甚微。②

    所以,西方教育學特別強調要給孩子“試誤”的機會,這也正是華人常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

    功課學習更是件需要精細處理的事,需要動用智力、興趣、毅力和情感等共同協作完成,單一的“認真”不存在,也不可能完成這樣複雜的事件。如果一個孩子在學習上總因為馬虎而挨批評,他就會自動進行調整。

    首先,由於人的注意力有限,兒童的注意範圍更狹窄,能量十分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注在對錯問題上,對思考和探索就無暇顧及。而注意力如何分配,也是一種習慣養成。久而久之,不出錯的習慣可能培養出來了,不善思考、缺少探究興趣的習慣也培養出來了,一個人坐監獄時間再長也不會習慣坐監獄,如果說他已習慣了在監獄中,開啟鐵門也不邁出去,只能說明他的希望和心智已被摧毀,他已是體力和思想的雙重衰竭者,像前面提到的女孩子一樣。

    其次,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一個孩子不斷接收到“你可以笨,但不可以錯”的資訊,且一再地因為馬虎挨批評,他會在潛意識裡自動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讓自己真的不會,以逃避失誤帶來的指責。這種逃避的後果,不但阻礙了他的智力發展,同時也降低了自我認同感。孩子原本是喜歡自己聰明的,感覺自己聰明能給一個人帶來自信。對自己智力上的信任和對學業的興趣,是保證孩子在學習上投注感情和毅力的重要前提,沒有這種信任和興趣,想要獲得傑出的知識成就是不可能的。只為不出錯而獲得的榮譽非常膚淺,無法給予孩子長久的自信,也無法讓孩子對學習本身產生真正的興趣。

    第三,經常批評孩子馬虎,是一種貼標籤行為,會給孩子一種負面強化,讓他覺得自己就是個“粗心大意”的人,這種自我心理暗示十分強大,會影響到他的行為表達,真的變得越來越粗糙,這又會招致家長越來越多的批評。儘管出於家長的壓力,孩子會屢屢保證以後不馬虎,但在潛意識中會反抗這種要求,產生情緒上的逆反。在不良自我暗示和反抗情緒中,他會變得更馬虎,甚至破罐破摔,把馬虎固化為自己的一種特點,直至完全喪失自我修正的力量。

    一個在學習上沒養成思考習慣和探究興趣、不自信或一直馬虎的孩子,你能指望他學業出眾嗎?

    兒童的“馬虎”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是學習、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問題,是他們走向精細必不可少的提示。山路本身不是頂峰,想要到達頂峰,山路上的跋涉一步都不能省略。一個孩子,只要心理正常,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記自己也曾幼小過,就不應該忘記自己也曾馬虎過,回頭想想自己的成長,到底是嚴苛的責難讓我們立即變得細緻,還是寬容和時間幫助我們慢慢完善?我們說某人具有某方面天才,只是意味著他有這方面潛能,並非一出手就能達到完美,所謂“出手不凡”也必須有相關經驗的積累,兒童則更需要這種積累。

    教育家杜威認為,習慣的養成是由於我們天性所原有的可塑性。兒童的可塑性完全不同於泥巴或蠟的可塑性,它並不是因受外來壓力就改變形式的一種能力。兒童的可塑性必須以他自身從前經驗為發酵劑,經驗中的成功或失敗作為一種成長訓練,催化了兒童改變自己行為的力量。沒有這種力量,獲得習慣是不可能的。

    當然,有的孩子確實表現出一以貫之的馬虎,這應該和天性有關。孩子與孩子間確實有差異,不同的表現背後有不同的原因,天賦和訓練等都可能成為影響因素。它是由不得孩子自己決定的,也不需要用人力進行過分的改造。孩子原本該是個天才的畫家,你卻一直訓練他把數學題做到最好,到頭來很可能他數學學得很平庸,繪畫天才也沒了,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還是失敗?不成熟的生物都有很強的調適能力,不成熟的兒童當然可以適應家長不許馬虎的要求,但這種習慣是以消滅正常天性為代價。

    把培養習慣做成強制習慣,常常反映著成年人缺少對兒童的體恤之心。這種不體恤,在教育中隨處可見。

    比如有些家長,他們很在意上幼兒園的孩子能不能做到上課時乖乖坐著不動,認真聽老師講課。他們並不在意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了多少“知識”,在意的是孩子能不能養成上課認真聽講和遵守紀律的好習慣,並認為這種“好習慣”如果在幼兒園沒養成,以後上小學、中學就很難糾正過來。也有家長不希望孩子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要求在某個時間段只能玩一種玩具或看一本書,以期培養“專注”或“愛鑽研”的好習慣。

    天知道這些奇怪的邏輯是怎麼推匯出來的,種種對“習慣”的淺薄認識和培養,不過是胡亂作為,只能給孩子帶來擾亂和壓力,破壞孩子正常心理秩序。不但讓孩子的童年在緊張和壓抑中度過,還給他們埋下一生的心理的健康隱患。

    我曾聽一位找我諮詢的家長談到她小時候的生活,她媽媽是醫生,有潔癖,家裡收拾得一塵不染,甚至床罩都鋪得一絲不苟,有稜有角。母親嚴格培養三個孩子的衛生習慣,她記憶中母親總是不停地說兩句話,“別動那個,髒!”“洗手去!”她和姐姐弟弟偶然玩得高興,不小心靠一下床,把床單弄皺一點點,也會遭到媽媽的訓斥。找我諮詢的這位家長其實是為她已經讀高中的兒子的問題來的,她看起來是個非常精明強幹的人,聽起來事業幹得不錯,整個人收拾得很有品位,應該屬於那種活得很好的人群。但她覺得她的人生很失敗,抱怨老公和兒子,認為這失敗是他們帶給她的。從她的陳述和表現中我可以明確地看到,她的痛苦和焦慮,都和她的童年生活有關,是母親的嚴格帶給她的後遺症。她的母親眼裡只有整潔,沒有孩子;只看到物理秩序,看不見人的情緒。在這種影響中長大的她,把這種習慣照搬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不僅對自己要求嚴苛,還一心要改造老公的壞習慣,培養兒子的好習慣,到頭來卻發現每個人都活得又累又不幸福。從她的陳述中我聽到,她的姐姐和弟弟成年後的家庭生活都不太幸福,姐姐離婚,弟弟和配偶及孩子的關係也很緊張,生活得很不幸福。

    “心智習慣總要形成,不論其是好是壞。”①習慣的培養如果不是首先基於接納,而是首先急於改造,損害幾乎是必然的。因為人不是物,人是有靈性的,一個人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潛藏著無比豐富的獨特性。遵循規則的開發和建設會讓其煥發生機,不尊重其天性的胡亂開採只能導致生態失衡。

    總之,習慣無處不在,無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沒有一種習慣會孤立存在,習慣的對立面也是習慣。門板治羅鍋的短視行為在教育中最應該避免。好習慣的養成,首先是理解的問題,然後才是培養的問題。

  • 6 # 孟郎君

    嗯…問自己幾個問題吧!當你管教孩子的時候,請自問:我有沒有否定,忽視或者輕視孩子的感受?

    有沒有用消極的方法去驅動孩子?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請你思考你的孩子為什麼會動手,請思考你的管教方式!

    我給你的建議是:用情感引導的辦法,什麼是情感引導?我的解讀是,孩子哭鬧,吵嚷,冷暴力,甚至是動手,這樣待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從小沒有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可能你也不會。情感引導是在孩子表現出情緒的時候準確地教會他(她)這種情緒叫做什麼,然後我們教給他(她)可以怎麼做。

    情感引導的關鍵幾步

    1.播下種子,提前清晰明確的告訴你的要求是什麼,比如:咱們家今天晚上去看電影,也就是說去了電影院要安安靜靜的看電影哈,不可以到處亂跑,也不可以大喊大叫哦。

    出發前說一次,路上說一次,進電影院之前在問他(她)一次,還記不記得爸爸說過的話呢?………嗯,就這樣。

    2.觀察和判斷

    觀察和判斷的本質是關注,觀察的目的還在於體察孩子的需要

    3.聆聽

    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聆聽

    4.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你需要爸爸的幫助嗎?”“我能感受到你很難過,可以說說嗎?”………

    這個叫做反應情感,準確的說出孩子的感受,孩子會覺得被理解和尊重,反而會情緒平復比較快。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感覺用語言表達出來,而不是發洩在別人身上。

    5.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不是簡單的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引導孩子學會怎麼做。

    “那你看咱們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當孩子有堅持,忍耐,愛心,遵守等等的行為時,要及時的讓孩子知道這個行為的意義,“太好了,你的這個行為就叫做什麼什麼。”這時候孩子才學會這些行為,也更樂於去做這些行為,因為他(她)知道了意義。

    最重要的原則:不要讓我們的情緒左右了和孩子的溝通。如果你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怎麼要求你的孩子做到事事聽話?

    真正無條件的愛,意味著你不會忽略父母這份最重要的工作,願意為之學習和改變。

    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而是任何時候都願意理解,傾聽,幫助孩子成長。無論他(她)一歲,三歲,十七歲,還是二十歲。

    孩子們並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電視節目,他(她)們需要的是你!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親密關係!

  • 7 # 寒石冷月

    家長好心提醒孩子題做錯了,僅輕拍一下孩子,結果把孩子惹惱,就對父母動了手,如果不懂教育的話,肯定會非常生氣,責怪孩子不知好歹。但如果從家庭教育層面來看待這一幕,卻暴露出不少問題,下面我給家長几點建議供參考:

    一、孩子寫作業過程中,為了保護孩子注意力專注,家長不要試圖糾錯指出錯誤。

    很多不懂家庭教育的家長都有一個壞習慣而不自知,即在孩子專注寫作業的過程中隨時指出孩子的錯誤,可是你卻不知道這裡存在危害性的後果,主要有以下幾點。

    1、隨意打斷會破壞孩子注意力專注保持,時間長了會讓孩子養成寫作業不認真的壞習慣。

    2、家長不當指正,會讓孩子情緒非常煩躁,有時可能會出現情緒失控,就如題主輕拍了一下孩子,孩子就還手了,讓家長非常震驚。

    3、家長在寫作業過程中隨意糾錯,容易讓孩子反感父母的學習陪伴,甚至影響親子互信關係。

    4、家長糾正次數多了,會讓孩子學會偷懶,不願意動腦筋,而是總想著父母講解。

    二、正確陪伴孩子寫作業的思路,應該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

    1、家長如果在孩子寫作業過程中發現有錯誤,不要馬上指出來,而是先觀察和分析,看看是什麼原因出現的錯誤。

    2、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儘可能不要和孩子隨意說話、糾錯、接觸孩子身體,避免孩子注意力被分散和受到干擾。

    3、家長在孩子寫完作業後,先安排孩子休息一會兒,再進入糾錯分析和總結。

    4、正面引導孩子知道寫作業好習慣的內容,增強好孩子好習慣的意識。

    5、完成寫作業任務後,利用休息時間和孩子交流,肯定孩子寫作業的積極態度,鼓勵孩子下一次寫作業時要按要求做好每一步,避免出現錯誤,減少寫作業用時。

    三、為避免以後在陪伴孩子寫作業過程中發生衝突,家長要與孩子做好約定。

    1、寫作業前的準備工作要充分。如上廁所、洗手、喝水、清理書桌、準備文具、拿出一項要寫的作業、關注寫作業時間等內容,都要在準備工作完成,避免寫作業時開小差。

    2、寫作業過程中的步驟化訓練。請家長注意,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要放在平時不寫作業時來完成,這樣才會讓孩子在寫作業過程中去應用。

    3、寫作業過程中家長的重點是觀察孩子。孩子平時學習習慣養成情況在一次寫作業過程中會充分表現出來,因此家長就必須要把平時練的好習慣內容帶到孩子寫作業過程中去觀察,發現問題後,再放在寫作業之外時間去糾正和完善訓練。

    4、孩子寫作業過程中如遇到困難要主動提出幫助請求。為了避免家長無端干擾孩子寫作業時的專注力,或者防止孩子被打擾後情緒煩躁引發親子矛盾衝突,家長需要和孩子約定好,在寫作業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請主動發出幫助請求,而後爸爸或媽媽才會幫助你解決。

    結束語:透過上面的分析,家長是否發現在陪伴孩子寫一次作業,這裡的講究還不少。因此,需要家長重視自身學習,否則,在你不知道如何做的情況下,貿然介入輔導孩子學習,非但不能讓孩子信服,反而有可能降低你的威信。並且這種負面效應隨著孩子年級的增高,年齡的增長,孩子會不願意讓家長介入對寫作業的關注,結果使家長無法培養孩子學習習慣,從而使家長對孩子學習管理被逐步弱化。

  • 8 # 肖老師英語課堂

    孩子作業有錯誤,大人輕拍了一下,孩子就還手打了家長。我看著都難受,難怪題主傷心了。

    我認為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孩子都不能動手打父母。即使再生氣也要受著,有想法說出來,不能打人。就因為這是父母。

    我家也有一名四年級的小學生,經常因學習生活中的事情挨批挨訓,孩子有的時候情緒低落,有的時候也因為我冤枉了他生氣,哭,鬧,都有過,但是從來沒有還過手。

    首先,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相處方式不同。

    小學階段,孩子年齡小,父母要多陪伴,樹立好榜樣,幫助學生養成學習生活的好習慣。這一時期父母嚴加管教,非常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中學生最頭疼的一個階段。青春期到了,這個時期學生會有一種自己長大的我錯覺,自我感覺良好,渴望獨立,渴望平等,渴望家長和老師把自己看成一個大人。所以,當你因為作業拍他一下的時候,他會很憤怒,所以就還手了!

    其次,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親密程度決定你們的相處模式。

    親子關係好的,打一巴掌,罵幾句都沒事,因為孩子知道你是為他好 。

    親子關係差,或者留守兒童,平時相處時間少,逢年過節才見幾天,這種情況就很危險,你拍孩子一下,孩子心裡難受,所以就會反抗。

    第三,孩子正在寫作業的時候,你突然打斷了他的學習,他也會很惱怒,下意識的反擊了你。這種情況就是家長的錯。

    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打斷孩子,即使發現了錯誤,也不要指出來,因為孩子可能會在後面的步驟中發現這個錯誤。家長隨意打斷孩子 ,不利於學生集中精力學習,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依賴家長,學習散漫,遇到問題不思考的習慣。

    培養一個孩子需要家長費心。 家長要不斷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學會正確陪伴孩子,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 9 # 教壇一叟

    根據你描述的情景,是不是孩子十多歲?到了青春期?如果孩子已經十多歲了,那就是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如果是孩子進入了青春期,“輕拍了他,他對我還手。”我認為是一場誤會。

    孩子到了青春期,覺得自己是大人的,最看重的是別人對他們的尊重。如果父母總把他們當做孩子看待,他們會極為反感。如果大人撫摸他們的頭;拍拍他們的肩,他們會覺得是大人輕視他們,仍然把他們看成孩子,就會激起他們的反抗情緒,做出抗拒的行為。他本來做錯了題,心裡正懊惱,你不理解他的心情,還輕輕拍了他。他怎不懊惱?做出抗拒的行為呢?

    家長朋友,不要為此失落、懊惱,反而要為此欣喜。孩子做錯了題,內心煩躁,說明他很看重學習,做錯了題內心不甘,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這是有積極上進心,受挫後不服輸、不認輸,焦躁、煩惱的正常表現。你拍他,他抗拒,是青春期少年的正常表現。你的孩子在漸漸的長大,在成為一個男子漢,難道我們不為此欣喜嗎?

    你問怎樣教育好?我有幾點建議,不是怎樣教育孩子,而是建議您與孩子一起成長。理解孩子,讀懂孩子,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愛護、幫助和指導。

    1.加強與孩子溝通,做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有心裡話願意跟你說。

    2.孩子在漸漸地長大,家長要保護他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個人積極向上的內在動力。有了自尊心,孩子就不會差。不要把孩子再看成小孩兒了,不要再摸他的頭,拍他的肩。可以握他的手或擁抱他,表示男人間的友好,孩子會覺得這是對他莫大地尊重。

    3.孩子遇到挫折時,不要輕易的打擾他。 讓他經受困惑和焦慮的磨練,這是男子漢必經的一課。不要輕易施以援手,輕易施以援手他會覺得這是對他的輕蔑。待他示意需要幫助時,再輔助他完成任務,仍讓他覺得是他自己完成的任務。這樣能夠保護他的自尊心,增強他的自我效能感,對他今後的成長大有好處。

    4.從你的描述和發問可以看出你是個極為冷靜的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淡定和冷靜。青春期孩子情緒波動比較大,我們不能受到他的情緒的牽制,我們要冷靜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幫助他從挫折中走出來。

     

     

  • 10 # 老許77462912

    你的兒子多大了?十歲以下的孩子,你要耐心的邦他思考,以鼓力為主,十歲以上,十四五歲的孩子,到逆反期更不要輕意動手,你打不疼他,他比你有勁,推你一下,你就受不了,應像朋友一樣相處,平時要多溝通,瞭解他的想法,教育孩子是漫長的過程,不要一時心急。

  • 11 # 令狐青雲89088282

    這個孩子的行為,是從小慣的,現在想糾正比較難,個人建議,當孩子做作業做錯了,家長不要告訴他,讓他自己檢查,不管他對錯,等作業老師改了,拿回家,家長這時候才對他處罰。事實擺在面前,不容他狡辯。

  • 12 # 曉明物理

    我覺得要分兩方面看,一是孩子的學習態度,性格,二是看家長的態度,做法,不要孩子範點小錯就,對孩子動粗,家長要正確引導,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要給孩子樹立起榜樣,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師,自己的孩子要自己想法,不要依賴別人

  • 13 # 鍾靈毓秀饒

    小時候將就,太溺愛,就是這樣。好好打一頓再講理。你捨不得了吧?還有苦日子在後頭,都是你的錯。不可不教孩子有禮貌,不可不教孩子會感恩,不可不教孩子會愛人。你是媽媽,又是第一任老師,有何感覺?都怪你!!

  • 14 # 美麗de人生

    孩子學習的習慣是從小抓起的,小的時候做錯了沒人教育他,還一直寵著,等他長大了,開始學會反抗了才來問怎麼辦。

    孩子動手,首先不能放任不管,要讓他長記性,其次,在平時要多告訴他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懂禮貌,告訴他學習的重要性。

  • 15 # 孫猴子的大侄子

    幹嘛要輕輕拍下他,你可能對輕輕的感受不一樣。說不定你兒子也是輕輕拍了一下你呢。不要想著怎樣教育你的兒子,它是頭一次做兒子,你是頭一起做父母,大家都是彼此體諒彼此學習罷了。

  • 16 # 威海靜水深流2020

    兒子還手,千萬忍住,不能打他。但絕對不能放任,應該讓他知道自己做錯了。我有如下建議。

    1.不理他,不和他說話,不看他,不幫他。讓他自己反省直到承認錯誤。讓他看看,沒有媽媽的照顧自己會怎麼樣。沒有媽媽就沒人愛他,沒人給他吃的,穿的,用的,沒人照顧他,也沒有溫暖的家,上學都上不了。即使是自己的兒子,也要讓她明白,愛是相互的,不能一味索取。沒有彼此的珍重,就得不到媽媽的愛。愛不是無條件的。必須彼此尊重。直到他認錯才原諒他。讓他記住,永遠不能打自己的母親,也永遠不能打任何愛自己的人。不能輕易原諒孩子的過失。

    2.不能永遠溺愛,原則性問題,不能退讓,要適當嚴厲。生活上照顧他,原則問題必須把持住。管住零花錢,不買各種不必要的電子裝置,衣服要樸素。管住睡眠時間。

    3.做一個愛讀書愛學習的母親,有自己的事業,自己有上進心,生活努力,工作用心,有一技之長,孩子自然尊敬你,崇拜你。要樹立自己的威嚴。

    4.孩子的學習是他自己的事,不需要母親監督。建議開通少年得到app,裡面有針對性開通聽書,太多有意思的好書可以聽,而且時間很短。大開眼界。

    5.孩子脾氣大,一方面是眼界不寬,讀書有限。一方面可能是成績不理想,得不到成就感和尊重。孩子遇到挫折會脾氣大,要去學校瞭解情況。

    6.在孩子最優秀最拿手的科目上,給予最大鼓勵,讓孩子加油,做到最強,一定會信心大增,心情愉快,也會對家人懂禮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上是二線管理者重要,還是一線生產者重要?領導更重視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