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光月之旅
-
2 # 瑪雅yuhang
我是廣州人,粵語必須是需要好好的傳承下去的,我歡迎在使用粵語的地區工作的外來朋友們學習粵語,同樣我也會使用普通話與不會粵語的外地朋友溝通,外地人學好粵語可以加快融入當地環境人文,減少地域間因文化不同而產生的誤會和衝突,但學習粵語本人認為是無必要一定要學習繁體字,只需會說就行了,粵語對應的繁體字莫說是外地人,就是本地人也是十個有九個都不會寫,最多也是用些同音諧音字代替而已,繁體字雖然我不會寫,但卻不妨礙我八十年代看港版武俠小說,而且還是從右到左看的繁體字小說,完全無障礙的閱讀,也是奇怪是不是華人基因裡面自帶的呢
-
3 # 木魚而非魚
不需要學繁體書,可以用相應的簡體字代替讀音,或者直接看粵語電視連續劇,電影等,常見的香港tvb,再有就是qq音樂的歌詞有相應的粵語拼音拼讀,比較接近於漢族拼音,可以一邊聽粵語歌一邊學粵語
-
4 # 斯文致用
學粵語和識繁體字,這有什麼關係?
孩子學說話還得先識字?把當媽的還愁死,等孩子會識字了,再說話,多數就成了啞巴。
我們學英語,都認得幾個單詞幾句話,可真交流了,就是說不出聽不懂。因為我們教英語的方式就是反人類性、反動的、愚蠢的。
語言和文字雖然緊關,但並非生死相依。
文盲不識字,不耽誤說話,廣東找幾個會說粵語打文盲不是什麼難事,其它語言也一樣。
孩子說話不是從識字開始的。
人是先會說話,才在很久之後有了文字,而文字又演變了很長時間才成今天這個樣子。
繁體字是經歷了很多的變化,如圖、刻、篆、隸,嚴格說,隸書就已經簡化的狠了,我們現在說的繁體就多以秦漢隸書為基礎麼主體。
最初的文字不叫字,是畫或刻,巖畫、泥畫、結繩、契刻,這是最初的書面語言。到廣東,到外國,不說話,就用畫畫,水平能讓人看明白,估計也能交流。
字就是一種通行的、有音節稱謂的、有規則的①種畫,繁體篆體就是畫,字不過是人給的稱謂,以別畫,成人記錄的主體工具。但並不是交流的主體工具。
人交流的主體是口語,字是書面語。
-
5 # 使用者4835658708770
沒有必要,英語都儘量用簡單的字母來替代呢,如wto、un等,越簡單越好,我們何必要把簡體字改為更加複雜的繁體字呢!
回覆列表
我認為需要的粵語也是外語,學習繁體字可以讓我們增加對粵語的認識,也算提高一下自己。其實,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們不需要的,多一些本領多一項技能。我們要努力提升自己。加油,戰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