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匠人工坊小助手

    哈哈哈哈哈,顛倒黑白,無知之至!應該這樣說:孔子叫孔丘,墨子叫墨翟,孫子叫孫武,老子叫老聃,老聃大名叫李耳。

  • 2 # 覃仕勇說史

    答:如果這是一個腦筋急轉彎問題,那我可以回答您:“李耳之所不叫李子而叫老子,是因叫李子的話,會遭到桃子的鄙視。”

    不過,估計提問問題的這位網友應該是誠心求答,一意要學知識來的,那麼,來,坐好了,認真聽我給您說道說道。

    首先,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喜歡把老師或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稱為“子”。這個,大家都知道了,就不用多解釋了。

    而從“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孫武叫孫子,李耳為何不叫李子”這句話裡,我隱隱感覺到,提問問題的這位網友是以為孔丘姓孔名丘,墨翟姓墨名翟,孫武姓孫名武,李耳姓李名耳,那麼,稱孔丘為孔子,就是孔老師、孔先生的意思;稱墨翟為墨子,就是墨老師、墨先生的意思……

    但是,我要告訴你,孔子並不是姓孔,事實上,他姓子,名丘,字仲尼。孔,只是他的氏。

    另外,墨子也不姓墨,他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這個目夷是宋桓公的庶長子、宋襄公的異母兄,也是姓子,名目夷,字子魚,因擔任司馬,別人又稱為司馬子魚。司馬子魚的後代以魚為姓。即墨翟應該姓魚,名為翟。至於這個墨字,是因為他和他的弟子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因此被人在翟字前加上了一個“墨”字。

    至於孫武,他倒是姓孫,但他的祖上原是陳國國君,姓妨。陳國後來發生內亂,陳厲公之子完投奔齊國。陳完的五世孫田書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田書因此變成了孫書。孫書生子孫憑,孫憑生子孫武。可見,孫武這個孫姓,還是很嶄新的。

    說了這麼多,是想告訴諸位:千萬不要以現代人的思維來理解古代人的姓氏和名字。

    說過了孔丘、墨翟和孫武,下面說說李耳。

    李耳,是老子的外號而不是姓名。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所有著作於春秋戰國的文獻中,如《荀子》、《呂氏春秋》、《莊子》、《戰國策》、《韓非子》等書,凡提到老子,都只稱老子或老聃,沒有一本書說老子叫李耳。

    為什麼會把李耳和老子扯一起了呢?

    原來,老聃剛剛出生時,父母看到他的兩個耳朵又長又大,有點像貓狸,所以起名為“聃”,又加了一個小名“狸兒”。

    “狸兒”的讀音非常接近“李耳”,後來被訛傳成了“李耳”。

    您想想,“李耳”既然是個外號,別人怎麼可能把“李子”當成一個尊稱呢?

    司馬遷著作《史記》,就把“李耳”混淆為老聃的“真實姓名”。沒辦法,畢竟司馬遷距離老子生活的年代太久遠了,這種錯誤,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司馬遷的《史記》影響巨大,後世不辨真假,也都認為“李耳”是老聃的真實姓名了。

    後來的李唐王朝,還把老子和道教中的太上老君混為一談,咬定了“李耳”就是老子太上老君的真實姓名,追認他為先祖。這就沒辦法了。

  • 3 # 平安讀歷史

    在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是百家爭鳴當時有儒道墨等家族互相競爭。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多名人,在他們的信後面都加起來對他們進行尊稱,例如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孫武叫孫子。

    不過一個比較奇怪的是,道教的祖先李耳卻並不叫李子而叫老子。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都喜歡把一些有學問的大人物加上子來尊稱。不過在古代的時候,姓氏和現在是不一樣的。事實上老子他的原名叫老聃,李耳並不是他的姓名,只不過是他的一個小名而已。所以最後按照慣例,老聃最後叫名為老子。

    不過由於老子在古代的地位非常的高,被認為是道教的祖師,甚至能和太上老君扯上關係,以至於後來李唐皇室建立之後,乾脆追認他為祖先。但事實上老子和李淵李世民他們並沒有什麼關係,李淵李世民他們事實上是鮮卑族出生,只不過因為建立了王朝,所以要追認一個大人物為祖先,光耀自己的門庭而已。

    至於大名鼎鼎的孔子,他的姓事實上是子,名丘字仲尼,孔是他的氏,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姓和氏是不一樣的。例如在戰國時期,秦國是嬴姓趙氏,事實上秦始皇嬴政按照通俗的方法應該叫做趙政。

  • 4 # 金兔歷史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這其中,儒墨法道兵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學派,可為什麼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孫武叫孫子,李耳卻叫老子而不是李子?這裡金兔簡單聊聊。

    先來說說“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含義吧。

    西周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子屬於第四等爵位,也算是當時的貴族。

    但隨著周天子的沒落,到春秋戰國時期,西周的爵位制度也慢慢失效,不過“子”作為一種稱謂,也依舊被人們所沿用。這時候,人們一般用“子”來稱呼兩種人,一種是有道德的貴族,一種是社會公信力較高的人。

    孔子、墨子、孫子和老子等人,他們都是某一學派的代表人物,在當時都擁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力,為了表示對他們的尊敬,人們就習慣性在他們的姓氏後面冠以“子”字。

    例如,孔丘叫孔子,孫武叫孫子。

    “姓氏+子”就成了春秋戰國時期一種比較流行的稱呼,類似於今天的“某某老師”。

    可為何李耳叫老子,而不是“李子”呢?

    說起來,老子的本名應該叫老聃,在唐朝之前的文獻中,一般都管老子叫老聃。

    比如《呂氏春秋》中有“孔子師學老聃”、“老聃貴柔,孔子貴仁”、“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老聃是也”。《莊子》在記載孔子見老子一事時,也稱老子為老聃——“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

    但是,在春秋時期列國通用的官話“洛陽雅言”中,“老”和“李”的發音相近,“聃”和“耳”的意思相近,所以當時也有一部分人稱呼老子為李耳,只是該叫法在當時並不普遍。

    到了唐朝,李唐王朝的皇帝將老子視為李姓的始祖,比如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封老子的廟號為大聖祖。而在這種背景下,老子的名字就被廣泛叫做李耳,至於老聃這一叫法,則慢慢被忽略。

    總的來說,老子之所以叫老子,主要是因為在春秋時期,老聃的叫法比李耳更普遍。

  • 5 # 另類文史

    老子的母親在十二歲的時候洗衣服,因為吃了個李子而懷孕,但孩子一直在腹中無法分娩,因為婚外懷孕,她名節壞了,所以一直到九十多歲也沒有嫁出去。

    老子在母親肚子裡整整呆了六十年,當母親七十二歲的時候,突然感到腋下疼痛欲裂,老子順利誕生下來。

    他出生的時候,頭髮鬍子都是白的(在娘肚子里長了六十年,自然成長),他開口就能說話,因為是在李樹下生的,所以就姓李,又因為是母親七十二歲分娩,所以又稱作“老萊子”,簡稱“老子”。

    以上只是傳說,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本名李耳,又名老聃,老聃的意思是容貌蒼老(和前文傳說有契合)。

    李唐建政以來,由於李淵是鮮卑人,為了炮製政權的合法性,就自稱是老子的後代。為避諱“李”字,就將李耳尊稱為“老子”,而不是李子了。

  • 6 # 歷史深度揭秘

    從哲學的角度解釋老子完全是南轅北轍,老子是一個覺悟者,不是哲學家。“道”不是一種思想,而是經過冥想後體驗到的東西,即世界的本體,而《道德經》就是對這個本體的表述,與西方的哲學著作有明顯不同,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經,應該多去讀靈脩類書籍。

    “司馬遷著作《史記》,就把“李耳”混淆為老聃的“真實姓名”。沒辦法,畢竟司馬遷距離老子生活的年代太久遠了,這種錯誤,是可以理解的”。那我們豈不是離老子生活的年代更為遙遠?我們又焉知太史公所言謬耶?

    道教與老子沒關係,是因佛教,儒道有釋加牟尼,孔子,為了讓道教與其平起平坐就把老子搬出來尊為祖師。這和現代用名人作某某會長道理一樣,擴大影響力。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 並非老、李同音,也不是因為唐朝皇帝的宣傳,老子才有了李耳這個名字。 李耳被稱為“老子”,據說是因為他比較長壽,一說活了160多歲,一說活了200多歲。古人極少活過100歲,有史可證的,姜子牙139歲,但最近研究他可能活了151歲,這是可以考證的。

    只是個符號,他不叫李耳也不叫老聃,他的書也不叫道德經。隨便叫個名字吧,老子,這本書隨便起個名字吧,道德經。講什麼呢?隨便吧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這些都是隨便叫,只為大家能理解那個隱藏在萬事萬物之中的 道。

    老子到底是誰,司馬遷也不能確定,於是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列舉了可能是老子的三個人,李耳即是其中之一。但是這裡有一個疑問,李耳是楚人,在世官世祿的東周,一個楚人是怎麼世代在洛邑作內史的?所以,李耳是老子的可能性並不大。

    不能過於信任司馬遷,他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由於歷史侷限性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嚴謹。比如根據現代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蘇秦和張儀就不是同時期的。我傾向於道德經作者、老萊子、李耳、孔子拜訪的老子有些是不同的人。

    1.以道為中心的宇宙論,同時又是有無的本體論

    2.對言與實關係的超越,3.對個人內在精神超越的追求路向,其實也是傳統思想家對老子研讀的路向,怎麼就因此否定其他人對老子的理解呢,老子以道為中心的宇宙論確實先秦的一大創造,但是老子思想中所包含的政治學和倫理學就不是老子的創造麼。老莊是道家,黃老就不是道家麼,看到老師是北師大博士畢業的,我有位中哲老師也是北師大畢業的,他教我們史料學就提過對思想家的思想要放在當時時代背景下去看,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大凡士人無不以拯救世俗為自己思想的落腳點,老子的思想雖然是起於以道為中心的宇宙論,到底還是下落到世俗的,怎麼能說是庸俗化呢,而且悉名教任自然更多的還是莊子和魏晉玄學的主張,老子的思想到底是注重形上的自然哲學還是形下的倫理政治呢?

    在老子看來,他所處的精神狀態,所理解的世界,都是極力的用手中的文字去描述,量子態有正有反,是一團混沌,無序,老子看見世界的角度或許就是這樣,有陰陽,有有有無,很少的文字還不足以概括,所以,同學不要迷信精髓二字,他的“精髓”在於那些不嘮贅的論斷,在於舉的例子,而不僅僅是“妙有”,或“無”。

  • 7 # 東北虎男323

    反對所有其他回答者,不懂就別亂回答,丟人顯眼!

    第一,先秦的稱呼、姓名,跟漢代以後皆然不同,差異巨大,

    第二,孔丘,孔子,不姓孔,姓子;墨子,墨翟不姓墨,姓子;孫子,孫武也不姓孫,是陳家分支,齊國田齊皇室家族,

    所以,他們都不是用姓+子

    而是氏+子,如孔子,荀子,孟子,孫子、晏子,

    或者稱號+子,墨子,鬼谷子

    第三,老子,在先秦古籍一般叫老聃,老子,沒有叫李耳的,當時楚地李和老不同音,李和虎字同音,可以看成虎耳,

    順便多說一句,先秦,字形字音和今天大不相同,你看了絕對看不懂,舉例中學教科書《曹劌論戰》就是那個一鼓作氣成語那個文章,其實是中國教育部不學無術專家丟人顯眼了,人家根本不姓曹,那個不是曹字,是造字,丟死人了,中國教科書都是貽笑大方的,丟人給全世界人民看的,

    第四,出土文獻造成對老子我們爭議越來越大,比如出土楚簡,老子甲乙丙三個版本同一墓室同時出土的,讓我們無語了,同時期戰國竹簡老子就三版本?!逗我嗎?

    老子到底是李耳,還是老聃,還是太史公?!還是這三個人就是三個人?!

    太史公可是西周華人,李耳是楚華人,老聃是哪國還沒有依據,楚國或者鄭華人可能性大,

    他們三個人都有可能是《老子》也就是《道德經》一書作者,

    中國專家真不知道,等待更多出頭文獻幫我們弄清這個問題吧。

  • 8 # 小小嬴政

    眾所周知,孔孟思想已經在現實延伸了好幾千年,也正是因為如此的文化傳承,才成就了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不過很多朋友都有疑問:“為何李耳不叫李子,而叫老子?”,因為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孫武叫孫子,所以李耳不應該順大勢所趨叫李子嗎?

    其實,這個問題從語言的邏輯上是成立的,但是老子的稱呼確實背離了這種邏輯關係,不過從歷史論證來看,確實還是有一些根據的,下面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第一種說法:

    相傳李耳從孃胎裡出來,他的兩鬢和毛髮都是白的,在現代人的看法而言,這可能就是比較明顯的白化病,但在古人眼裡,這就是異象。

    李耳父母這個時候覺得自己生了一個天神,一出生就是有白髮的老小孩,順口就把“老”字表現出來了,隨著李耳的成長和思想弘揚,很多人稱老子的外號,叫得比李耳這個稱呼多的多。

    這是從李耳的出身異象來表現李耳出身的不凡,同時體現“老子”稱呼中“老”的由來。

    第二種說法:

    老子的姓本是姓老,名聃,所以從姓名的本意來說,不能跟隨李耳相稱,故此在後世大家都認可了老子的稱謂。

    第三種說法:

    在古代的《道德經》中曾敘述老子是孔子的老師,而孔子又是諸子百家的老師,那麼李耳從年紀上和資歷上來看,確實是非常老,那麼按輩分來說,就是老師的老師,所以一流傳,老子的稱謂就耳熟能詳,讀起來也朗朗上口了。

    另外就和大家陳述一下“子”這個稱呼的由來吧。

    我們知道,好為人師的思想大家都是很受後輩敬仰的,那麼那些有著自己獨特成就的人,很容易以“子”留名後世,所以孔丘成為萬人師表的孔子,諸子百家的墨翟,孫武等人,在後世得到尊敬都是以“子“自號。

    相傳在周王朝,子爵是一等的榮譽貴族,那麼稱之為子的都會是一些有名望,有才能的貴族,所以“老子”稱呼中的“子” 會流傳到後世,並且老子一名流芳百世。

    談到這裡,想必大家都知道為什麼會有孔子,孟子的原由了吧。老子在後世成為道家常談的大家,其中老莊就是把老子和莊子聯絡在一起,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說的不也是宛如飛仙的老子稱謂嗎?

    其實老子的思想是非常接近於本質,所以孔子也要向他學習,所以學著學著,尊稱“老子”也就這麼流傳下去了。

    在老子的時代之後,便綻放了百家爭鳴的歷史景觀,思想上雖不同,但卻各有千秋,讓一個一個稱為“子”的思想大家逐步崛起了,所以後人也應該對中國式的“文藝復興”有所瞭解,同時有時間也應該去學習諸子百家孔孟道家的思想,因為古為今用之後,說不定你也會成為現代的“子”。

  • 9 # 奕天讀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名人輩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個思想大解放時期。百家思想常被稱為諸子百家,他們的代表人物通常被以“姓氏”加上“子”字來稱呼,而其著作也多數以某子命名。

    古代子為敬稱,在子前加姓氏,表示尊敬

    子,在古代可以用來稱呼所有的成年男性。但是,多數時候,子是用來稱呼那些有一定身份、地位,或者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在子之前加上被稱呼人的姓氏,以表示尊敬。

    老子不被稱為李子的問題由來

    孔丘、墨翟、孫武等人,全都是子前加姓氏相稱,以示敬重,那為什麼老子卻有點特殊呢?

    引起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太史公司馬遷所著《史記》,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力過大的緣故吧。

    按照《史記》的記載,“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

    老子,本名李耳,既然姓李,為什麼不稱之為“李子”呢?

    老子可能本姓老,後來傳為了姓李

    很多後世學者經過考證分析之後,得出了一個比較被認可的結論,老子應該姓老。直到現在,老姓依然存在。而老子,則被他們尊為姓氏的始祖。

    根據東漢人應劭所輯錄的《風俗通》,以及《山海經·大荒西經》等古籍所載,黃帝后裔顓頊有子,名曰“老童”。《左傳》中也記載有春秋時的宋國有人名叫“老佐”。而在諸多的先秦著作中,比如《禮記》、《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等古籍中,皆有“老聃”的稱謂。特別是在《莊子》中,有很多“老聃曰”,或者老聃做了什麼的記述。

    因此,老子應該姓老,本名老聃,所以,被尊稱為“老子”。

    之所以後來有了老子姓李之說,據學者考證,說是當時老和李同音,古人有通假,借字的習慣,就有人把老字寫成了李字。自此,有了老子名叫李耳之說。

    老子之所以被稱為老子,也可能是倍加尊敬的意思

    老子名李耳,如果稱為“李子”,就跟叫“李子”的水果重名了。難道真是為了避免重名?這個還真有可能。

    按照《史記索隱》的註解,老子姓李可能是因為,“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而《史記正義》則引用了《玄妙內篇》的記載,說老子的母親“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迺(讀乃)割腋下而生”。

    有老子的時候,中國早已經有了李樹,而結的果子也叫李子。李樹在中國差不多有三四千年之久的栽培歷史,《詩經》之中就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華如桃李”之類的記載。

    老子曾經做過周朝的藏書室官員,還做過“柱下史”,即後來的御史。因為他博覽群書,學問淵博,而且社會地位很高,頗受世人尊敬。正因為此,老子還曾被孔子問道。老子在當時的地位之尊崇,由此也可見一斑了。

    如果老子被稱為“李子”,跟水果同名,確實有點欠妥。

    中華文明中,尊老愛幼的傳統,在周朝之前就已經形成了。“老”字,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對上年紀人的尊稱,如稱某位長者為某老。老還有考的意思,即父親的意思。

    子是尊稱,而老也是尊稱,老子上了年紀之後,學識淵博,地位崇高,被稱之為“老子”,可能也是人們將老子尊為自己的長者、前輩,尊上加尊的一種稱呼。

    而“老聃”之說,這裡的“老”字也可能是表示尊敬的意思,即“長者”聃的意思。

    也有傳說中說是老子生下來就鬚髮皆白,所以,才被稱為“老”。這只是傳說,並不可信。

    不按子前加姓氏來做尊稱的,還有一位,就是“鬼谷子”。鬼谷子本名王詡,又叫王禪,如果按照通常的尊稱方式,應該叫“王子”才對。但是,“王子”的稱呼另有用途,所以,人們才以鬼谷子所隱居的地方,稱之為“鬼谷子”。

    老子不稱李子,應該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老子暗合《道德經》中的基本觀念,老即父,子即子女,父子相傳,不斷轉換,才會無窮無盡,生生不息。

    以上僅是奕天個人的愚見,難免疏漏。不過,老子這名字,看來看去,都起的好呀。有了這個名字,再加上鉅著《道德經》,老子不愧為天下第一,聖人之首呀。

  • 10 # 銀岡後學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有點腦筋急轉的味道,哈哈。為什麼這麼說呢,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看題面,題主還是把李耳和大家熟知的《道德經》著述者老子看成為一個人的,因為他說李耳叫老子,對不對?但他的問題是李耳為啥不叫李子,還舉了孔子、墨子、孫子的例子。這就有點饒了,它等同於說姓什麼就叫什麼子,那李耳當然叫李子。姓什麼叫什麼子,這沒有毛病。但是把老子叫李子肯定是個笑話,因為老子不姓李,姓老。不信,講一下。

    老子的父親老佐是宋國的司馬(看到沒有,老子的父親叫老佐,不叫李佐)。楚國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戰時被楚君魚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數名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敵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和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老夫人與家將侍女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看明白了吧,李耳是老子的小名,還是“狸兒”叫白了誤傳來的。有的人說因為老子生下來就長得老,所以叫老子。這也有點想當然,中華民族講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假如本姓李,不可能隨便因為早熟就改成老姓。

    所以,老子名聃,叫老聃。李耳,小名而已。故稱老聃為老子天經地義,古人是很講究的。沒有給後世中華文明整出個“李子”出來。

    這裡再普及一下這個“聃”字。聃是一個漢字,讀音是dān,本意是指下垂之意,引申義是老貌。

    最後講一下為什麼題主所講的這些哲學家被尊稱為“子”

    在春秋之前,“子”本來是天子所屬的卿的尊稱,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微子、箕子等。在春秋早期的時候,只有少數諸侯所屬的卿的諡號稱“子”,如甯莊子、石祁子之徒。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所謂的“禮壞樂崩”越來越嚴重,到了春秋中期的時候,諸侯的卿普遍在諡號裡都稱“子”了。

    可是到了春秋、戰國之際,由於私人講學之風的盛行和“士”階層地位的提升。於是人們便把“子”作為著名學者和老師的尊稱,如孔子、墨子之類。到了戰國時期,“子”作為一種稱呼就更普遍了,一般學者都可以稱為“子”。所謂百家爭鳴,其實就是這些百子爭鳴。一時間各種學術流派紛至沓來,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老子的《道德經》更是其中璀璨的一顆明珠。

  • 11 # 國學生活館

    我個人的愚見,難免疏漏。不過,老子這名字,看來看去,都起得好呀。有了這個名字,再加上鉅著《道德經》,老子不愧為天下第一,聖人之首呀。要是換成叫“李子”,就有點不嚴肅了。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名人輩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個思想大解放時期。百家思想常被稱為諸子百家,他們的代表人物通常被以“姓氏”加上“子”字來稱呼,而其著作也多數以某子命名。

    古代子為敬稱,在子前加姓氏,表示尊敬

    子,在古代可以用來稱呼所有的成年男性。但是,多數時候,子是用來稱呼那些有一定身份、地位,或者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在子之前加上被稱呼人的姓氏,以表示尊敬。

    老子不被稱為李子的問題由來

    孔丘、墨翟、孫武等人,全都是子前加姓氏相稱,以示敬重,那為什麼老子卻有點特殊呢?

    引起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太史公司馬遷所著《史記》,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力過大的緣故吧。

    按照《史記》的記載,“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

    老子,本名李耳,既然姓李,為什麼不稱之為“李子”呢?

    老子可能本姓老,後來傳為了姓李

    很多後世學者經過考證分析之後,得出了一個比較被認可的結論,老子應該姓老。直到現在,老姓依然存在。而老子,則被他們尊為姓氏的始祖。

    根據東漢人應劭所輯錄的《風俗通》,以及《山海經·大荒西經》等古籍所載,黃帝后裔顓頊有子,名曰“老童”。《左傳》中也記載有春秋時的宋國有人名叫“老佐”。而在諸多的先秦著作中,比如《禮記》、《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等古籍中,皆有“老聃”的稱謂。特別是在《莊子》中,有很多“老聃曰”,或者老聃做了什麼的記述。

  • 12 # 白先森Max

    老子為啥不叫李子?因為老子不姓“李”。

    老子不是叫“李耳”嗎?姓李名耳,不姓李那姓啥?老子老子當然姓“老”。百家姓裡有“老”這個姓嗎?這個還真有,雖是個比較罕見的姓,但是自古至今這個姓都是存在的。

    歷史上春秋宋國有人叫老佐,宋朝時有人叫老麻;明朝嘉靖時有個舉人叫老兆詳。今天的中國,遼寧,廣東,廣西,香港,澳門,都有姓老的,而且“老”姓和“田”、“布”、“雞”並列廣東省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

    在秦以前的古籍中,沒有一個典籍裡說老子姓李的,這些典籍包括《莊子》、《呂氏春秋》、《韓非子》、《荀子》等,這些古籍都把老子稱做“老聃”。那麼問題來了,老子是什麼時候姓李的?這需要好好考證一下。

    最早最確切說老子姓李的,是司馬遷在《史記》裡說的。

    《史記》的影響力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傳體史書,史實非常的考究,我上學的時候,我們歷史老師就在課堂上說過“整部《史記》無一字可改”,連向來以苛刻著稱的魯迅先生,也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正是因為《史記》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史記》說老子姓李名耳,大家都信服幾乎沒有異議。但是《史記》真的無一字可改嗎?從文學角度上來說,也許是的。從歷史角度來說卻未必。司馬遷所處的時代有巨大的侷限性,他以一已之力,寫成如此鉅著確實是一個巔峰,卻也不是沒有一丁點瑕疵。

    比如寫上古三皇五帝時的歷史,《史記》所能憑藉的,只能是口耳相傳大家都認可的傳說,或者蒐集各國之前殘存的史料。這裡面有沒有疏漏?肯定是有的。比如《史記》裡說老子年齡: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

    《史記》裡說老子160多歲,或者200歲,這樣的細節,真要去考證的話,是可以論證一番的。先秦的典籍都沒有說過老子姓李,司馬遷根據什麼權威史料考證出老子姓李名耳的?

    不繞彎子,直接說我的結論吧,《史記》可能被修改過。

    中國曆代都有修史的傳統,後朝大修前朝的史書已經不是什麼秘密。唐朝時為證明其得到天下的合理性,追封先祖,最後追到老子這,把老子定為唐族始祖。唐高宗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天寶二年,追封他廟號大聖祖,諡號玄元皇帝;天寶八年則冊封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寶十三年上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李唐根據什麼追到老子是其先祖呢?看《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

    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皐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即伯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利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為陳大夫,家於苦縣。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五世孫乾,字元果,為周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耳,字伯陽,一字聃,周平王時為太史。

    周朝之前沒有李姓,《新唐書》裡說的這一段只是一家之言,之前並沒有任何史料和史書可以佐證,考慮到當時的大背景,可信度存疑。

    李唐朝廷作保,《新唐書》和《史記》背書,老子必須姓李。

  • 13 # 復興路上你我同行

    首先,從時間先後上排列,老子要“老”於諸子;

    其次,從理論上講《老子》也要“老”於《諸子》,道德經是解釋自然宇宙規律的基礎學說。他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悟道終極關懷。而其它諸都是在研究人與人的關係。

    所以,為了區分時間先後,區別理論層級,尊其為老子……

  • 14 # 臥龍村116

    這是個出人意料的提問。老子是當時少有的智者,本姓李,而李來源於理,據說老子的母親遭到追殺,逃出後,生下他。為了避禍,而不自稱李姓。再則,老子多年擔任周王室守藏史,言語謹慎,行為老成。孔子向他問禮時,他已齒牙脫落,宛然一老者。現代詞語中的“老漢、老者“都含有智者的意思。另外,那個“斑衣戲親"的老萊子據說就是老子,在父母面前是個老孩子,或者“老"從此而來,也未可知。

    七七八八,都是雜說,並無史載,姑列此論,以待高明。

  • 15 # 孤曰

    老子據說生在李樹下面所以又叫李聃,至於為什麼叫老子,傳說他生下來就有頭髮鬍子,長得就像一個老頭,雖然是傳說但是也並非空穴來風。

  • 16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論李耳之稱為老子,因年長而敬而稱之)

    老子並非後世稱,當時之人見之悶。

    比求學者年俱長,由此而語敬為尊。

  • 17 # 陳哲升

    孔子,莊子等,屬於‘子’的級別,子是相當高的級別,比喻為元帥。

    老子是‘子’輩的’老師’,相當於大元帥。

    眾‘’子‘’的老前輩,稱為老子。

  • 18 # 花呈現春情

    因為當時李耳當“爹”,他的兒女們在著書立說時每提到他都稱“老子”,時間一長,故而廣泛鋪開,旁者也就習以為常了。

  • 19 # 淘盡英雄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

  • 20 # 海博蒙恩佑

    老子問既稱我老為何又加上子?難道給雙重身份兩代一身?!孔子孟子...看來還是子多合乎規律!!哈哈哈!還有兔子狗子貓子雞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家》中房似錦賣房給小三,被闞太太打了一巴掌,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