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雨人生3293

    關中大地年事風俗習慣一瞥

    ~~~~~~~~~~~~~~~~~

    歷史上任何一種風俗習慣的形成,都有他的許多歷史淵源。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關中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是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與厚重,這裡曾經是十三代帝王朝建都的地方。而且那些在中華歷史上具有特別重大政治影響的朝代都在關中,關中民間的許多傳統文化傳統習俗都和歷朝歷代的都城宮廷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紐帶關糸。關中文化、關中習俗夲是華夏的主流文化。

    臘月三十(除夕)必須做的幾件事:

    ①、除夕的早飯,每人吃一個餛飩,寓意著全家人都平平安安的在一起。餛飩是年前蒸的,和饃饃一樣大,裡面包的是青油(青油和麵粉調合在一起,成散狀)。

    ②、上午“屋裡人”忙著做年上吃的飯菜,有招待人的,有初一早晨自家人吃的飯。初一講究吃“錢串子”,“錢串子”就是捏的“扁食”和細面混合下在一起,寓意富貴不缺錢。

    ④、在門前大路口燒紙,以告慰逝去的先人要過年了。過去處於防止頭匪進城,所以冬季東西城門一般情況下不準開,人們也就不到墓地上墳,時間久了,就成了一種習慣,儘管解放後雖沒頭匪,但人們還是沿襲過去先人遺傳下來的習慣。

    ⑤、下午在大門外點燃鞭炮,是一種驚天地、動鬼神、圖吉利、避邪氣的意思。一切就緒後,“外前人”就敲起了大鼓,奏響了年的到來,敲出了年味。

    ⑥、夜幕降下以後,供桌上的兩個臘臺點燃,讓光亮照滿廳堂屋子,供桌前面的地上鋪著墊孑,晚輩們面向正前方,跪在鋪墊物上,給長輩磕頭。

    綜上所述,這些都是過去達半個世紀以前的事了,兒時的我跟著父親一年一年地就這麼過來的。

  • 2 # 立雨

    第一,早晨起來掛燈籠,燈籠一掛,年味就有了。

    第二,貼春聯。我們這裡一般都是吃過早飯以後就開始忙活了。要先把舊的春聯全部揭下來,把門打掃乾淨,然後才能貼。以前都是用漿糊,揭的時候很費勁,現在大都用膠帶,直接粘上就行了。

    第三,包餃子。貼完春聯就開始包餃子了,包完以後要等放了鞭炮才能煮。

    第四,掃墓祭拜。吃完中飯,同姓氏近親的人們便相約去給已逝的長輩們送紙錢。

    等到傍晚一家人便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等到零點鐘聲敲響就開始放鞭炮迎新年。

  • 3 # JLAL

    收拾乾淨整潔,我會擺上供品敬神及先人。放鞭炮煙花宣佈守歲開始,一邊一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節目,吃零食,一邊守著香火,不讓它在幾個小時間斷了,至至新年的來臨,放炮火煙花。然後一家開始睡覺。

  • 4 # 我是農農農民工

    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可能不一樣。像我們老家年三十不是吃年夜飯,一般都是吃早飯或者中午飯。年夜飯就很隨意了。

    一、貼對聯 這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少了年味,新年新氣象。

    二、祭祖 所有的筷子搭在盤子上面,給祖先斟酒、盛飯、倒茶,請祖先喝酒、吃飯、喝茶。

    三、放鞭炮

    四、守夜 要等到轉鍾(十二點)放煙花。

  • 5 # 使用者文化旅遊

    年夜三十日晚7點前,根據各地風俗不同。例如我的家鄉就是這樣行做,先從天,地,灶王爺的位置貼神像,供香,供品,家裡選擇一個位置把觀音,財神,關公,其中包括自己的家庭祖宗排位一個接一個按順序上供品,上三柱子香。最後,院中放炮竹完畢。家裡人開始就供飲食,每一頓飯先進老祖宗。這就是對先人與死者的尊重懷念啊!

  • 6 # 追逐漁樂

    你知道臘月三十風俗習慣必做的【年俗】臘月三十,要做的事情可不少

    臘月三十夜稱“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節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內容主要圍繞的是“閤家歡聚”,這也正是華人為什麼把大年三十看得那麼重要的原因之一。

    大年三十包餃子

    1

    大年三十包餃子是中國的傳統,大年三十這天一定要吃餃子,所以家家戶戶都會早起包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花生或其他果仁的,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年三十點燈籠

    2

    大年三十都要在家門前掛上紅彤彤的燈籠,春節期間都要徹夜通明。從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不能關燈,這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大年三十吃年夜飯

    3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閤家團圓的一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每家每戶的年夜飯都置辦得非常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

    大年三十燒鞭炮

    4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也是迎接未來一年新的開始,大年三十晚跨年的那一刻就會響起“隆隆”的鞭炮聲,預示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紅紅火火。幾件事嗎

  • 7 # 悟Wxj8551覺

    除夕,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大年三十,今天是個全中國闔家歡樂的日子,那麼再這樣一個歡樂的日子裡,我們有哪些風俗習慣呢?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年味吧。除夕晚上吃餃子,貼春聯,看春晚,發紅包,就是怎麼開心怎麼喜慶怎麼來,本命年的朋友和運勢不是很順利的朋友還可以穿紅色的衣服,穿一雙紅色踩小人的襪子,還有就是正月裡儘量不要動針線。除夕守歲,三十晚上熬一宿這幾件事是必須做的。

  • 8 # 源哥8899

    臘月三十(除夕)俗稱“三十夜”,必做的幾件事:首先是闔家歡聚吃團圓飯(又稱“年夜飯”)。二是“守歲”即一家人坐在堂屋烤火守夜,時間越長越好(意財多,福多,壽長……)。三是深夜十二點以後給孩子發壓歲錢後還要吃點心(稱“霄夜”)。

  • 9 # 使用者名稱263263

    貼春聯,粘掛籤,祭祖,吃年夜飯,包餃子,踩碎,點燈籠,接神,籠旺火,穿新衣,放鞭炮,吃餃子,磕頭拜年,給押歲錢,啃豬蹄,守歲,吃凍梨。

  • 10 # 馬背上的春天

    從農村傳統風俗講,帖對聯帖福字,要把用了一年的老灶臺換新,要把別人欠的錢儘量收回來,再是沏好灶臺開始煮肉,在吃年夜之前要先敬菩薩,敬祖宗。這是南方的風俗。

  • 11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除夕夜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而此時也是讓孩子瞭解傳統春節,接受傳統教育的最佳時機。 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飯、守歲。

    祭祀 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瞭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年夜飯的講究 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各式各樣的年夜飯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此時,爸爸媽媽不妨把這些名詩念給孩子聽,並作出解釋,讓他們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晚家人團圓,歡聚一堂,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它們的叫法還有討口彩的含義,比如: ·吃棗——春來早; ·吃柿餅——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長生果——長生不老;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建立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建立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

    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

    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

    由於中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現今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中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

    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 12 # 金英玉

    我們東北年三十貼春聯,掛籤大紅福字到貼貼窗花貼年畫,買的糖果焰花鞭炮堅果,凍秋子梨凍柿子凍的馬迭爾冰棒還有寓意紅紅火火的冰糖葫蘆全都預備齊了,三十這天把寓意美好的豐盛的家餚二十幾道東北的菜都切好碼盤,有四喜丸子炸麻團炸年糕炸雞柳炸帶魚,掛漿有土豆地瓜酥白肉蘋果香蕉鍋包肉,做魚有鯽魚大鯉魚花鰱魚黃花魚,拼盤有哈紅腸風乾腸熬的皮凍松仁腰果豬手雞手,冷盤拌一大盆淨肉絲幹豆腐黃瓜粉皮白菜芯胡籮卜紫芯籮卜香菜辣椒油味精鹽醋糖芝麻一拌,可口的飯菜吃吧越吃越香,北大倉純糧哈啤果汁格瓦斯紅酒喝個夠,敘敘一年的家常享受一下全家團圓的氣氛。

  • 13 # 馮智慧

    中國的歷史,是我們的老祖宗,用一言一行為我們創造的,讓我們有了學習他們的機會。歷史文明淵源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上演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有高度文明易經玄學還有佛學,道學,醫藥學,武術學,各門學科,都有出類拔萃的 英雄人物。他們為人類譜寫了美好的篇章。他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我們近觀眼底。過年老的風俗習慣延續了這麼多年,暢遊祖國,經久不衰。三十這一天,每家每戶,張燈結綵。 門上貼上紅對聯,半夜放鞭炮,吃餃子。包餃子時裡面放上幾個錢,寓意是新的一年裡有錢花,再放上幾塊糖包在餡兒裡,寓意是日子甜甜I美美。而且每個人都為自己,準備了一套新衣服。這天穿上,吃完餃子後互相道喜。拜年。這時我們又添了新歲。老人們拿出自己的積蓄錢增予給兒孫們。大家的臉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這才是我們年復一年的。三十習俗,美味各家。

  • 14 # 老朽求是

    解放初期,魯西南農村老家除夕的習俗仍記憶猶新。

    年三十這天一早打掃衛生謂乾乾淨淨過新年;

    下午貼上灶王爺像,燒香祭奠謂灶王爺回宮就位降幅農家。

    除夕的下午,要去林祖墳墓前祭祀,燒完紙香後,把燒著的香隨同人帶回後,將香插入家祖龕前香爐裡,謂請祖先們回家過年。

    記得下午飯都會吃餃子(我們家較窮一般吃的是雜麵餃子,當然初一五經裡吃的肯定是白麵的。)。自此以後大人要求孩子們一定不要亂說話了,特別是不吉利的話。也就是說,從此已經進入了嚴肅但仍非常熱鬧的正式過年了。記得有錢人家,大多除夕夜都不睡覺通宵達旦的玩,小孩子們手提著燈籠,不時地放著滴滴金和鞭炮直至天明。

  • 15 # 常流水4

    除夕白天貼春聯,貼福字。農村老家首祭祖風俗。

    準備除夕之夜年夜飯,晚上包餃子,看春晚,吃年夜飯。零點觀看禮花燃火等等。

  • 16 # 馬田老牛

    我是新人,我的回答:

    我知道的一件事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做的,那就是守歲。在我們老家,一定要在11點左右,把所有的門關上,等到踏入春節的第一刻,過了12點,每家每戶都開啟門,去放鞭炮。有個習俗講誰放的早,誰家的福氣運氣最好,福氣來的最多,所以每年我們老家都是一直等到看春節聯歡晚會之後,一過12點開門打放鞭炮,另外一種說法也叫開財門。

    新春快樂,我是新人,給個關注,給個贊!!!

  • 17 # 許科雲

    你知道臘月三十(除夕)風俗習慣必做的幾件事都是啥?

    現在人都只知道這些常識,兒時聽老人講:

    1⃣️欠債的躲債到亥時,進入初一子時才回家,大年初一遇到債主也不開口要債、

    2⃣️大年夜全家團圓不串門,不串親訪友,最後一道程式是打囤子,說是在蒲包內裝揚灰(幹石灰粉)對入門道路家前房後的通道都打上石灰印記,這代表"夕"看到了自己的腳印,就不再來吃人了、這是"年"驅邪的象徵、也是大年三十夜叫除夕的來歷。

    3⃣️說過去百姓進入三十夜,下午就要貼對聯,貼福字,石碾,水桶,工具,大樹等都用紅紙條貼上封條,意思過來不幹了。所有門窗都要貼喜喜,紅的是用來嚇唬怪獸的。所有門框上都寫對聯,柱上要貼獨聯,有個人家年年不順,就寫了個無標點的長句叫兒子初一大早念個吉祥:新年好壞事 少不得打官司 豬子養得大似象老鼠 死乾淨!古人就是這樣圖個吉祥的。

    4⃣️三十夜晚上要擰上燈籠去土地廟敬香磕頭,晚上燒竹子爆竹嚇唬怪獸,現在人們放煙花鞭炮,既是慶祝傳統節日,又增加了喜慶的氣氛!

    5⃣️三十夜吃團圓餃子,男人淨手敬香拜菩薩,一夜不睡,正月初一早點都是男人煮圓子,理由是重男輕女,敬神是莊重神聖的,女人不能碰。

    6⃣️長輩給小輩壓歲錢,長命百歲。初一大早家人要相互恭喜,家族的長輩在家等著家族中的晚輩們上門恭賀吃早茶,吃點心,可是隻能抽菸,不能吃東西,要說"餘著",給長者一個吉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一個窮人和一個富人打官司,律師會為了金錢而顛倒黑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