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娃寶媽聊育兒
-
2 # 小魚育兒簡筆畫
孩子能察言觀色也是一種能力,我認為是好的。這個關鍵在於成人如何看待這件事和如何正確的引導。
孩子天性是正直善良不會說謊的。當孩子能察言觀色的時候,說明已經成長到一個階段的。孩子的這種行為跟他所處的環境和教育者有很大的關係。舉個例子;在幼兒園裡,一個班級裡有兩個老師,一個老師去問小朋友你喜歡我還是喜歡另一個老師,小朋友回答肯定是喜歡你。當另一個老師去問的時候那麼你也會得到一個喜歡你的滿意答案。這個時候說明孩子已經具備了這種察言觀色的能力。但是這樣的一個情況,你不能說孩子就不正直,因為他可能是所習得的一種社會反應。那麼接下來成人或者教育者觀察到孩子的這一個行為就可以適當的做出反應,引導他在一些事情要要自己判斷對錯,如實描述一件事情。在生活中灌輸一些正直的形象和事件,讓孩子得到薰陶。
孩子的這種社會性行為,後期的一個發現,取決於成人對這件事做出的態度反應。如果家長立馬強硬的阻止,孩子的內心可能因為這個過激的行為導致受創。我們應該做的是先觀察一段時間,在一些是非觀念事件裡面,要進行引導教育,讓他意識這個不正確。可以日常看一些兒童教育類的電影,繪本故事等,輸入正能量。
-
3 # 樂爸說經驗
現在的家長都很焦慮,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太古板,木訥,一根筋,不懂得弦外之音,以後辦事處處碰壁。因為八面玲瓏,長袖善舞的人在社會上混的開,左右逢源。但是又害怕自己的孩子以後辦事察言觀色,看人下菜,油腔滑調,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本色,不能正直處事。真實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可愁死了,咋培養啊?
其實這兩者是可以融合的,我覺得古人的處世哲學“外圓內方”就挺好的。外圓就是要求處事方式靈活融通,不拘一格。對待不同的人不同的相處方式,這也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內方就是要求人生價值觀要正確,結果要正直,比如金庸小說裡的令狐沖,他的處事風格就是外圓內方,可以在嬉笑怒罵中從採花賊田伯光手中救走了尼姑,而不是用義正言辭的方式。
所以察言觀色和正直惡意私可以相容的。
-
4 # 笨點點
轉自新浪:孩子太會察言觀色到底好不好?
五歲的女兒,光著腳,正在自娛自樂地跳舞,一回頭,發現爸爸正在盯著自己看!女兒立馬停止了動作,怯生生地跟爸爸說話:
女兒:爸爸,您在看什麼呀?
爸爸:我在看你呀!怎麼不跳了?
女兒:爸爸,我沒穿鞋!您生氣了嗎?
爸爸:沒有啊!我覺得你跳得太好了!原來你沒穿鞋啊!
女兒:那您會批評我嗎?
爸爸:啊?這次不批評你了,下次穿鞋再跳,彆著涼!接著跳吧!
女兒:嗯,好!可是,爸爸,我現在不想跳了!
爸爸:好吧,那你想跳的時候再跳!可為什麼,剛才跳得好好的,現在就不跳了呢!
女兒:我就是不想跳了!
。。。。。。
案例中的小姑娘,特別善於“察言觀色”,非常在乎別人的臉色,父母很是擔心,覺得自己的孩子活得太累,尤其是作為一個女孩子,為什麼要如此遷就別人的感受呢?活得一點都不自我,還很容易害羞,放不開。
讓小姑娘父母還想不通的是,全家人對孩子都很寵愛,孩子本身也特別乖巧,很少淘氣,很少反抗大人,所以大人對孩子也很少嚴厲,基本都是很溫和,也常跟孩子講道理,讓她不要管別人,做自己就好,小孩子管好自己就行,不用管大人,大人有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用操心。
可是,事與願違,孩子卻總是很在乎別人,別人的臉色稍有變化,她立馬就能覺察到,接下來便是立刻停止自己正在進行的事情,趕緊小心翼翼地詢問,別人臉色變了,是不是跟自己有關?生怕自己做錯了事情不自知,似乎常常處於“做賊心虛的狀態”。
以往我們也談論過,察言觀色是孩子高情商的重要表現,是心智成熟的標誌,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這種能力有助於孩子的社會適應和社會交往。
但是,今天這位小朋友不同,她的“察言觀色”能力過於強,使用頻率過高,過於敏感,甚至嚴重影響她的常態生活和行為。因此,對於小孩子,擁有和獲得一份能力非常重要,但是擁有之後的應用適宜性也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孩子對自己擁有的能力過高頻率使用,再由此建立了非正確聯結的時候,往往這種能力不僅不會有利於孩子的社會交往,還會阻礙孩子社會性的進一步發展。如案例中的小女孩,看到爸爸專注嚴肅的樣子,就立馬歸因,是不是因為自己沒有穿鞋,導致爸爸生氣了?爸爸正在考慮要批評自己?而實際上爸爸的心理活動卻是:閨女跳得真好!而且那種自我陶醉的樣子太可愛了!以至於爸爸看得有些發呆。
那麼,是什麼會讓小姑娘如此善於察言觀色?
首先,親子互動經驗。儘管,在上面一瞬間,父母對孩子並沒有做出任何嚴肅嚴厲的管控,但從孩子的擔心中可以看出,父母對她是有要求的,譬如穿鞋子這件事情,一定嚴厲批評和管教過,否則孩子不會如此敏感畏懼。父母需要提醒自己,對於孩子一些需要糾正的行為,大可不必震怒,因為這樣做更可能讓孩子記住你“兇巴巴”的一面,對你心生畏懼,卻又不會習得你期待的好習慣,譬如小女兒如此懼怕,但依然會選擇光腳。無數事實和經驗證明,懲罰和訓斥都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其次,個性先天敏感。不得不說,孩子有如此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她自身的氣質特點。膽小、畏縮、怯懦,天生就不是什麼都不怕的頑皮孩子。這種特點,往往如同人的膚色一般,很難徹底改變,但是父母可以透過良好的引導,讓孩子不為這一特點所困,儘可能專注於自己的內心喜好,勇於追求自我,擺脫他人的期待。勇敢直視自己內在需要,適當忽略他人的“指手畫腳”也是一種需要習得的意識和能力。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擁有更加積極的歸因,不會胡亂給自己施壓。就像對熱的感知一樣,一點都不敏感,把手都燙傷了都感覺不到痛很危險,但是稍微熱一點就痛苦難捱,也是很令人困擾的事情。在一定的範圍內生存和生活,可能是我們人一生要學習的體驗的課程。
最後,父母教育引導。遇到什麼樣子,這真的是父母很難做主的事情,孩子一旦來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唯有全盤接受,沒的選擇,不可重選。不管孩子怎樣,為人父母,都應懂得挖掘孩子的優勢,發現孩子的成長,而不是緊緊盯著孩子的不足,或是擔憂孩子的未來。父母不要認為今天的訓斥,就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未來,因為這些往往沒有太大關係,真正決定孩子明天的,是你今天的接納、寬容和寵愛,就像給孩子充電一樣,讓他們有足夠的精力自己去面對每一天。
為什麼父母總是覺得自己在教育孩子,卻又總是不得其效?其根本就在於,父母往往發現了孩子的問題,第一想法就是糾正孩子,刪除孩子的問題,而很少就思考,如何接納孩子,同時又引導孩子的行為在適宜的範圍內?當孩子察言觀色歸因不準確時,父母是輕描淡寫略過,還是足夠重視幫助孩子梳理,就像我們重視孩子每一道作業題目一樣?
再談孩子喜歡光腳不穿鞋子這件事情,很多家長都會反饋這個問題。孩子戶外外出時,你不讓他穿鞋子,他也會自己主動穿,因為不穿的話,會帶來很多不舒服,但是回到家,大人們可以自己試一試,如果不考慮衛生、安全和習慣問題,是不是不穿鞋子更放鬆更舒服?尤其是炎熱的夏季,踩在冰涼的地磚上?寒冷的冬季,踩在溫暖的地板上?因此,父母要相信孩子,他們總會主動選擇更舒服更有趣的生活。
類似的想法,建議父母選擇性條件性地滿足。跟孩子一起約定出明確的規則:什麼時候可以光腳?什麼時候要穿鞋?乾淨有地暖的地板上,跳舞也好、遊戲也好,不穿鞋又何妨?冰涼的地磚上、可能存有打碎的玻璃杯、許久沒有清掃,穿鞋自然是必須的,因為鞋子能保護我們的小腳和身體。清晰的規則,能讓孩子活得明白,玩得踏實。而不是稀裡糊塗地不知所措。
當孩子表現出極度敏感起來,父母最好花些時間幫幫她們。因為年幼時的認知,常常影響孩子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思維和行為風格。孩子察言觀色,往往是他們忐忑不安的時候,此時父母不能只動嘴不行動。應該蹲下來,抱抱孩子,真誠地跟孩子說,“爸爸是覺得你跳得太好了!爸爸非常喜歡你認真跳舞的樣子!爸爸根本沒有看到你的腳,你一說爸爸才發現你居然沒有穿鞋?腳涼嗎?繼續光腳跳還是穿上鞋子再跳?”
為了進一步破除孩子的顧慮,父母當然是和孩子一起跳上一會兒了,權當親子游戲。如果條件允許,不妨跟孩子一樣,光腳跳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說明,光腳跳舞是被鼓勵和允許的。
如果光腳確實不適宜,爸爸親自帶孩子選擇自己想穿的鞋子,讓孩子的“半結構化”的互動中,引導孩子穿上鞋子,“你想穿哪個?爸爸跟你一起跳!”就比“快把鞋子穿上,一會兒著涼!”效果要好很多。
當孩子表現出過於在乎他人的臉色時,不要總是責備和擔憂孩子,要循序善誘,先接納孩子,”我都沒發現,你的觀察可真仔細!”“也許別人不是這個意思,也許別人沒在看你,就是看了,也一定是因為喜歡你!”讓一個小孩子成為“自作多情”往往比讓他們過渡謙遜地“妄自菲薄”要好上很多倍,因為這才是小孩子自信的源泉,也是小孩子應該有的樣子,儘管有些魯莽、誇張和自不量力,但孩子就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和衝動。
作為父母,除了注意引導孩子,更重要的便是身教。如果我們引導孩子的內容,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願意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那麼孩子也終究難以到達我們所期待的點位。
因為多年以後,每一個長大的孩子都會驀然發現,自己和爸媽是如此的相像,不論你覺得你們曾經有多麼地不同,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他們身上的特質和處世風格,你都不可避免地像極了你的父母,從容貌到言行舉止,以及思維方式。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所謂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即在此。
想要教寶寶學漢字的看過來~安利這款非常好用的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將識字當做遊戲,讓寶寶輕輕鬆鬆學會漢字!
-
5 # 小小思維家
很多小孩子從小就特別會察言觀色,只要和大人在一起,他說話做事就特別小心翼翼,他很會依據大人的臉色行事,事後往往都收穫大人的一句,這孩子真乖,真聽話,大人洋洋得意的誇獎,孩子心裡為自己沒有說錯話,做錯事,沒有惹大人不開心,而偷偷的鬆了口氣。
很心疼這樣的孩子,他們本應該在釋放天性,享受童真的年紀,卻過早的學會了成人世界的那一套,看臉色行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雖說大部分成年人步入社會後都難免走到這一步,可是為什麼要小孩子過早的走入成年社會的殘酷與辛苦中呢?讓孩子在童年裡無憂無慮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壓抑自己的天性,過分的懂事。孩子懂事是每位家長都喜聞樂見的,但是很多孩子被環境所迫,被家長所迫,硬生生的讓自己變得過分懂事。
小小的年紀裡,忘記了撒嬌,忘記了適當的任性,只會拼命壓抑自己的天性,只在乎家人的感受,只要能讓家長開心,哪怕自己的眼淚往肚裡咽,哪怕自己的委屈無人知道。
這樣的孩子小時候懂事的讓人心疼,長大後更是過得辛苦。因為她們懂事,過分在乎家人朋友,他們以家人朋友的感受為先,把別人的幸福當成自己最大的目標,而忘了去好好愛自己。
-
6 # 子夜學習分享
首先,孩子會察言觀色,那麼說明這個孩子他在出生後,身邊就有好多人在關愛他,照顧他,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身邊圍著很多關心他,陪伴他的人,所以孩子就會培養出會察言觀色的能力。
這樣的孩子語言能力強,性格也比較外向,以後社交能力和領導能力都會特別突出,因為他懂得察言觀色,那麼他在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就會特別強,這樣的孩子他平時都會觀察大人的表情,大人在看什麼,這樣他的頭腦就比較靈活比較聰明。
懂得察言觀色的孩子,可能學習不是很好,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樣的孩子聰明怎麼又學習不好呢?
其實我們這樣想想,你的孩子都在看人的表情,上課看看老師在看那個學生呢,那個學生在看什麼呢,上課都在注意老師和同學的面部表情了,注意力沒有放在老師黑板上講的是什麼,一不注意前面沒聽到再回來聽就不知道老師講的是什麼了,剛剛講了什麼了。
所以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要在平時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可以先從15分鐘,慢慢到45分鐘,先從遊戲開始,讓寶寶拼圖,不能做別的,就在這個規定時間走一件事,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
7 # 煩惱嘎嘣脆
察言觀色是孩子生存本能,這是人類基因決定的,如果一個人不能察言觀色,基因幾乎不可能儲存到今天。
所有孩子都會察言觀色,只是有些孩子沒有表現出來。
如果你足夠細心,會發現,察言觀色很強的孩子,往往更敏感,正是因為敏感,他們才會更關注別人的變化,以調整自己。
察言觀色能力很強的孩子,通常都是高敏感的,因為容易受外界影響,對父母要求也更高,父母需要更小心翼翼地呵護他們敏感的內心,當然,如果父母能力足夠,這樣的孩子親子關係也會最好。
而沒有表現出察言觀色的孩子,是不太敏感的孩子,並非是他們不能察言觀色,而是他們不太在意外界的反饋資訊。
-
8 # 亂亂的朵尚世界
察言觀色分兩個:
1·一個是如果你的孩子如果是在充滿愛的家庭下成長的,他會察言觀色說明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自從我家磨堅強發現表達愛意的好處以後,他將這一招運用到了極致,使得出神入化,分分鐘讓你陷入到他的蜜糖陷阱裡,讓你大腦短暫失憶,完全忘記了他所犯的錯,這也成了他老孃的軟肋,被他吃得死死的。
戀母期的磨堅強發起浪來,像只灌了蜜的小奶狗,犯錯的時候:
在我犀利的眼神還沒掃射過去,他就已經用他色眯眯的眼睛跟你四目相對,奶聲奶氣的說道:媽媽,我太喜歡你了。
在我臉色微變的時候,磨堅強就已經衝上來,抱住我,膩歪歪的說:
媽媽,我想抱抱你!
在我還沒開始抬手假裝給他一頓胖揍的時候,磨堅強捧住我的臉說:媽媽,我想看看你!
好吧!在他眼神和話語的雙夾擊之下,一瞬間,我什麼火都被他用這雙脈脈含情的小眼神給撲滅了。
無奈的迴應他一句:媽媽也喜歡你!
不僅如此,每當磨堅強自己玩一會後,久不久就會跑過來抱住我,說一句:
媽媽,我太喜歡你了!
每天晚上睡覺,我們娘倆面對面躺在枕頭上,磨堅強總要跟他老孃四目相對,看著他老孃這張年老色衰的臉一會,然後深情的跟他老孃說:媽媽,我愛你!
我就親親他的小臉蛋說:媽媽也愛你!
內心深深感嘆,誰說只有女兒是爸爸的小情人?兒咂啊!你簡直是你老孃的小情人,你這把灌了蜜的嘴,以後得甜死多少小女生啊?
我家磨堅強以後絕對是40°C暖男!
我未來媳婦真幸福!哈哈哈哈!
(可能有點自誇了。哈哈哈。)
2·如果你的孩子是在一個充斥著冷暴力,極度缺愛的家庭裡,那麼他會變成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他只有透過察言觀色討好他周邊的人以獲取他人對他的關注和關愛。這樣孩子就太可憐了。
那麼你就要考慮反思你的家庭氛圍問題。需要做出改變,給孩子足夠的愛以避免他成為一個這樣一個缺愛的孩子。
至於你說的正直無私,父母就是他最好的榜樣,以身作則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給他看,用我們的言行影響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有素質的孩子。
-
9 # 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五歲的女兒,光著腳,正在自娛自樂地跳舞,一回頭,發現爸爸正在盯著自己看!女兒立馬停止了動作,怯生生地跟爸爸說話:
女兒:爸爸,您在看什麼呀?
爸爸:我在看你呀!怎麼不跳了?
女兒:爸爸,我沒穿鞋!您生氣了嗎?
爸爸:沒有啊!我覺得你跳得太好了!原來你沒穿鞋啊!
女兒:那您會批評我嗎?
爸爸:啊?這次不批評你了,下次穿鞋再跳,彆著涼!接著跳吧!
女兒:嗯,好!可是,爸爸,我現在不想跳了!
爸爸:好吧,那你想跳的時候再跳!可為什麼,剛才跳得好好的,現在就不跳了呢!
女兒:我就是不想跳了!
。。。。。。
案例中的小姑娘,特別善於“察言觀色”,非常在乎別人的臉色,父母很是擔心,覺得自己的孩子活得太累,尤其是作為一個女孩子,為什麼要如此遷就別人的感受呢?活得一點都不自我,還很容易害羞,放不開。
讓小姑娘父母還想不通的是,全家人對孩子都很寵愛,孩子本身也特別乖巧,很少淘氣,很少反抗大人,所以大人對孩子也很少嚴厲,基本都是很溫和,也常跟孩子講道理,讓她不要管別人,做自己就好,小孩子管好自己就行,不用管大人,大人有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用操心。
可是,事與願違,孩子卻總是很在乎別人,別人的臉色稍有變化,她立馬就能覺察到,接下來便是立刻停止自己正在進行的事情,趕緊小心翼翼地詢問,別人臉色變了,是不是跟自己有關?生怕自己做錯了事情不自知,似乎常常處於“做賊心虛的狀態”。
以往我們也談論過,察言觀色是孩子高情商的重要表現,是心智成熟的標誌,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這種能力有助於孩子的社會適應和社會交往。
但是,今天這位小朋友不同,她的“察言觀色”能力過於強,使用頻率過高,過於敏感,甚至嚴重影響她的常態生活和行為。因此,對於小孩子,擁有和獲得一份能力非常重要,但是擁有之後的應用適宜性也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孩子對自己擁有的能力過高頻率使用,再由此建立了非正確聯結的時候,往往這種能力不僅不會有利於孩子的社會交往,還會阻礙孩子社會性的進一步發展。如案例中的小女孩,看到爸爸專注嚴肅的樣子,就立馬歸因,是不是因為自己沒有穿鞋,導致爸爸生氣了?爸爸正在考慮要批評自己?而實際上爸爸的心理活動卻是:閨女跳得真好!而且那種自我陶醉的樣子太可愛了!以至於爸爸看得有些發呆。
那麼,是什麼會讓小姑娘如此善於察言觀色?首先,親子互動經驗。儘管,在上面一瞬間,父母對孩子並沒有做出任何嚴肅嚴厲的管控,但從孩子的擔心中可以看出,父母對她是有要求的,譬如穿鞋子這件事情,一定嚴厲批評和管教過,否則孩子不會如此敏感畏懼。父母需要提醒自己,對於孩子一些需要糾正的行為,大可不必震怒,因為這樣做更可能讓孩子記住你“兇巴巴”的一面,對你心生畏懼,卻又不會習得你期待的好習慣,譬如小女兒如此懼怕,但依然會選擇光腳。無數事實和經驗證明,懲罰和訓斥都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其次,個性先天敏感。不得不說,孩子有如此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她自身的氣質特點。膽小、畏縮、怯懦,天生就不是什麼都不怕的頑皮孩子。這種特點,往往如同人的膚色一般,很難徹底改變,但是父母可以透過良好的引導,讓孩子不為這一特點所困,儘可能專注於自己的內心喜好,勇於追求自我,擺脫他人的期待。勇敢直視自己內在需要,適當忽略他人的“指手畫腳”也是一種需要習得的意識和能力。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擁有更加積極的歸因,不會胡亂給自己施壓。就像對熱的感知一樣,一點都不敏感,把手都燙傷了都感覺不到痛很危險,但是稍微熱一點就痛苦難捱,也是很令人困擾的事情。在一定的範圍內生存和生活,可能是我們人一生要學習的體驗的課程。
最後,父母教育引導。遇到什麼樣子,這真的是父母很難做主的事情,孩子一旦來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唯有全盤接受,沒的選擇,不可重選。不管孩子怎樣,為人父母,都應懂得挖掘孩子的優勢,發現孩子的成長,而不是緊緊盯著孩子的不足,或是擔憂孩子的未來。父母不要認為今天的訓斥,就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未來,因為這些往往沒有太大關係,真正決定孩子明天的,是你今天的接納、寬容和寵愛,就像給孩子充電一樣,讓他們有足夠的精力自己去面對每一天。
為什麼父母總是覺得自己在教育孩子,卻又總是不得其效?其根本就在於,父母往往發現了孩子的問題,第一想法就是糾正孩子,刪除孩子的問題,而很少就思考,如何接納孩子,同時又引導孩子的行為在適宜的範圍內?當孩子察言觀色歸因不準確時,父母是輕描淡寫略過,還是足夠重視幫助孩子梳理,就像我們重視孩子每一道作業題目一樣?
再談孩子喜歡光腳不穿鞋子這件事情,很多家長都會反饋這個問題。孩子戶外外出時,你不讓他穿鞋子,他也會自己主動穿,因為不穿的話,會帶來很多不舒服,但是回到家,大人們可以自己試一試,如果不考慮衛生、安全和習慣問題,是不是不穿鞋子更放鬆更舒服?尤其是炎熱的夏季,踩在冰涼的地磚上?寒冷的冬季,踩在溫暖的地板上?因此,父母要相信孩子,他們總會主動選擇更舒服更有趣的生活。
類似的想法,建議父母選擇性條件性地滿足。跟孩子一起約定出明確的規則:什麼時候可以光腳?什麼時候要穿鞋?乾淨有地暖的地板上,跳舞也好、遊戲也好,不穿鞋又何妨?冰涼的地磚上、可能存有打碎的玻璃杯、許久沒有清掃,穿鞋自然是必須的,因為鞋子能保護我們的小腳和身體。清晰的規則,能讓孩子活得明白,玩得踏實。而不是稀裡糊塗地不知所措。
當孩子表現出極度敏感起來,父母最好花些時間幫幫她們。因為年幼時的認知,常常影響孩子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思維和行為風格。孩子察言觀色,往往是他們忐忑不安的時候,此時父母不能只動嘴不行動。應該蹲下來,抱抱孩子,真誠地跟孩子說,“爸爸是覺得你跳得太好了!爸爸非常喜歡你認真跳舞的樣子!爸爸根本沒有看到你的腳,你一說爸爸才發現你居然沒有穿鞋?腳涼嗎?繼續光腳跳還是穿上鞋子再跳?”
為了進一步破除孩子的顧慮,父母當然是和孩子一起跳上一會兒了,權當親子游戲。如果條件允許,不妨跟孩子一樣,光腳跳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說明,光腳跳舞是被鼓勵和允許的。
如果光腳確實不適宜,爸爸親自帶孩子選擇自己想穿的鞋子,讓孩子的"半結構化"的互動中,引導孩子穿上鞋子,“你想穿哪個?爸爸跟你一起跳!”就比“快把鞋子穿上,一會兒著涼!”效果要好很多。
當孩子表現出過於在乎他人的臉色時,不要總是責備和擔憂孩子,要循序善誘,先接納孩子,”我都沒發現,你的觀察可真仔細!”“也許別人不是這個意思,也許別人沒在看你,就是看了,也一定是因為喜歡你!”讓一個小孩子成為“自作多情”往往比讓他們過渡謙遜地“妄自菲薄”要好上很多倍,因為這才是小孩子自信的源泉,也是小孩子應該有的樣子,儘管有些魯莽、誇張和自不量力,但孩子就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和衝動。
作為父母,除了注意引導孩子,更重要的便是身教。如果我們引導孩子的內容,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願意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那麼孩子也終究難以到達我們所期待的點位。
因為多年以後,每一個長大的孩子都會驀然發現,自己和爸媽是如此的相像,不論你覺得你們曾經有多麼地不同,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他們身上的特質和處世風格,你都不可避免地像極了你的父母,從容貌到言行舉止,以及思維方式。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所謂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即在此。
-
10 # 才智寶貝學堂
孩子會察言觀色,有利有弊。
察言觀色的孩子情商高,適應社會能力強。孩子在14個月的時候已經可以判斷大人生氣、開心等情緒,孩子之所以會察言觀色,一方面是因為有識別情緒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為孩子趨利避害的天性。孩子心思細膩,共情能力強,能為他人著想,這是察言觀色的好處。
但是孩子會因為察言觀色而失去天真的性格。孩子可能會因為對大人的情緒太過敏感,導致他總是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討好大人的情緒,這是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孩子比較自我中心,太過功利,為了達到自己的需求,不惜用謊言來取悅大人,也是不利於孩子正直無私的性格養成的。
對於察言觀色給孩子帶來的壞處,父母要觀察孩子平時的表現,積極給孩子創造一個讓他感到安全的環境,引導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用道理、行動告訴孩子要誠實做人,養成正直無私的寶貴品質。
-
11 # 四十不惑性情中人
其實察言觀色本身就沒有對和錯,察言觀色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趨利避害。當父母生氣的要求孩子去睡覺時,孩子就應該立馬睡覺。這就是察言觀色趨利避害,不然就會挨頓揍。孩子的察言觀色必須以不撒謊為前提,而不是為了不捱揍而撒謊。當學會不撒謊後,孩子長大就會變成一個善解人意,有眼力勁兒能人。
回覆列表
教育孩子真的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每個寶寶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寶寶在成長的道路上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是取決於周圍環境的影響。寶寶的成長過程是十分坎坷的,需要有人不斷地去指引。
當寶寶成長出現一些不好的苗頭的時候,需要家長們怎麼去做呢。有很多寶寶會有一些這樣的不好的習慣,會有兩面派的跡象,這樣子肯定是不好的,但是家長們是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告訴寶寶讓寶寶意識到自己的不對。因為作為家長要允許寶寶差異的存在,這樣會極大地促成孩子人格的靈活性,這樣子培養寶寶,在寶寶長大後也不會變成一個在小事情上過度較真的人,會對寶寶有好處。
相信有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家寶寶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在跟著爺爺奶奶出門買了零食之後,讓爺爺奶奶回家說是主動給寶寶買的,而不是自己要求的,這不禁讓家長們為寶寶所謂的“兩面派”性格而苦惱。那麼寶寶為什麼會形成多面性格呢?其實每個孩子在一出生的時候,基本都是無差別的,但是隨著寶寶在不同的成長環境中成長,開始逐漸形成與環境相對應的性格和行為習慣。
在不同的教育方式裡,寶寶自然就會開始察言觀色,進行形勢判斷,根據每個大人對他的態度來決定自己的態度。寶寶是具有攻擊性的,因為攻擊性是人的本能,當寶寶在面對家長沒有辦法釋放自己的攻擊性時,寶寶就會把自己的攻擊性向內,或者向外轉移,向更安全的地方去釋放,而在這個時候,和藹可親脾氣溫和的爺爺奶奶就成了安全的載體。
但是,一旦寶寶的善變被父母覺察到之後,對於無法在人格上支撐起寶寶的家長來說,這是對他們作為家長的挑戰,相當於不給他們面子,所以家長們就會很有可能實施新一輪的“鎮壓”,用更加嚴厲的態度來捍衛自己的威嚴。
受了委屈的寶寶,就會再次將自己的不滿投向爺爺奶奶,而這樣便會導致爺爺奶奶更加寵溺的結局。
當孩子有多面性格存在的時候,家長們應當首先結合自己對寶寶的行為態度來思考,要知道寶寶是需要自由的。家長們要促成寶寶人格的靈活性,這樣能夠保證寶寶長大以後也不會變成一個在小事情上過度較真的人。
很多時候是家長們對孩子的態度不一造就了寶寶去察言觀色、靈活應對的本領。很多在父母教育高度一致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容易僵化呆板,固執偏激,也不夠靈活。所以家長們要注意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促進寶寶的自立人格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