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夠愛001
提到虞姬總是會想到她和西楚霸王項羽的愛情故事,項羽是大英雄,天生神力,但是無奈他沒有劉邦的氣運,而且為人太過高傲,所以最後落得慘敗的下場,而虞姬是他最心愛的女人,在項羽將要赴死的時候,虞姬也自刎了,但是大家對於虞姬只知道這件事情,但是別的卻並不清楚,那麼這虞姬是虛構的嗎?如果是真的,那麼這個虞姬到底又是誰?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歷史上的虞姬到底是誰?她的命運如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虞姬是一個絕美、善舞同時又很堅貞的女子,但是真正的虞姬在歷史中的記載卻沒有多少,關於她的很多資訊都並不清楚,只知道在項羽的身邊確實有這樣一位姓虞或者說叫虞的女子在項羽的身邊,非常的得項羽的寵愛,在史記中曾經提到過虞姬的存在,說的就是項羽的身邊有一美人名虞,項羽非常的寵愛她,而項羽的駿馬叫做騅,騎馬打仗項羽經常騎著。
所以說虞姬應該是真實存在的,至於為什麼關於虞姬只有這麼少的記錄,大概也只是因為虞姬只是項羽身邊一個普通的美貌寵妾吧。至於霸王別姬倒像是杜撰的,當時項羽已經走到了陌路,眼看也沒有什麼勝的希望了,他自己也沒有別的方法了,於是就跟虞姬說要將她送走,趁著自己現在有能力,但是虞姬卻非常堅定的說自己不走,還說死也要跟霸王在一起,最後舉劍自刎了,而項羽之後果然敗給了劉邦,自己也與烏江邊上自刎了。
這一段烏江自刎其實也沒有太多的記錄,而記錄烏江自刎的也不知是真是假,畢竟那個時候兩軍交戰,項羽這邊情況明顯很不好,這個時候誰會特意的關注一個女子到底如何呢?寫出這樣一段可能就是用虞姬的自刎來烘托出項羽英雄末路的悲壯,畢竟在那個時候美人最大的作用就是為了襯托英雄的。至於真正的虞姬她的最後的命運有可能就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一般自刎了,要不然就是如普通的女子一樣平平淡淡的過以後的人生。
至於同樣作為一個在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男人身邊的女人,為什麼虞姬沒有像楊玉環她們那樣評為什麼四大美人,可能也是因為她的資訊太少,故事戲劇性也並沒有什麼好延伸的,而且她也並沒有對項羽造成什麼影響,也只能夠算是一個烈性美人吧。
-
3 # 老傅聊歷史
歷史上的虞姬有多悲慘?
很多人說到虞姬,首先會想到《霸王別姬》這個典故。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虞姬這個人?從現存的史料來看,應該是真有其人,漢初陸賈所著的《楚漢春秋》以及司馬遷的《史記》都提到了虞姬這個人。
說到虞姬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她和西楚霸王項羽的愛情故事《霸王別姬》.項羽的天生神力,但是無奈他沒有劉邦的氣運,最後落得慘敗的下場,虞姬是他最心愛的女人,在項羽將要赴死的時候,也自刎。但是真正的虞姬在歷史中的記載卻沒有多少,關於她的很多資訊都並不清楚,只知道在項羽的身邊確實有這樣一位姓虞或者說叫虞的女子在項羽的身邊,非常的得項羽的寵愛,在史記中曾經提到過虞姬的存在,說的就是項羽的身邊有一美人名虞,項羽非常的寵愛她,而項羽的駿馬叫做騅,騎馬打仗項羽經常騎著。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虞姬的描述其實非常簡單,甚至都沒有記錄她的名字,只是說她是一個姓虞的美人:“有美人名虞”。到了唐代的《括地誌》一書中才出現“虞姬”這個名字。《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所以說對於這個歷史問題我們大概能夠猜到,真是的歷史人物和小說還是有區別的。所以說虞姬應該是真實存在的,至於為什麼關於虞姬只有這麼少的記錄,大概也只是因為虞姬只是項羽身邊一個普通的美貌寵妾吧。用虞姬的自刎來烘托出項羽英雄末路的悲壯。
-
4 # 陌月講歷史
虞姬,西楚霸王項羽之妻。史上關於虞姬的記載很少,但是她的愛情是悽慘的。相傳虞姬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並有“虞美人”之稱。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後人因此根據項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斷出,她是在楚漢戰爭項羽兵敗之際,楚營內自刎,由此流傳了一段關於“霸王別姬”的佳話。
秦滅亡後,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名位上低於皇帝。封虞姬為“美人”,以"美人"封虞姬已經是當時很高的名號了,可見虞姬深得項羽寵愛。自此"虞美人"的名字傳揚開來。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困在了垓下,項羽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而劉邦手下有很多人會唱楚歌,到了夜裡便唱起來。楚營裡的將士們聽見家鄉的歌聲,以為楚地盡失,頓時軍心渙散,紛紛逃跑。楚霸王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什麼也不留戀,只惦記著美人虞姬。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稱《垓下歌》。
此時,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史稱《和垓下歌》。為讓項羽儘早逃生,不再有牽掛,唱完《和垓下歌》便拔劍自刎。
虞姬願為項羽而死,這是偉大的愛情,但卻也非常悽慘。相愛卻分離,無緣共白首。
-
5 # 謝金澎
歷史上確實有虞姬其人,也與霸王項羽有很深的淵源,但是具體下場如何 ,因為沒有詳細的史料,所以難以考證。
既然所有的歷史演義版本,都說她是在烏江畔自刎於霸王跟前,應該不是空穴來風,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既然虞姬與項羽有如此深的淵源,為何歷史上卻記載的那麼粗疏,連一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要知道,在古代“姬”通常是婦女的美稱,而不是名字。所以只能肯定的是虞姬是一個姓虞的美女。
我想,虞姬的名字沒有像呂雉一樣得到詳實的記錄,並不是說虞姬真的只是路人甲,而是因為她在楚霸王跟前,恐怕只是一個紅顏知己,一個寵妃而已。對霸王的政治與事業沒有重要的影響,以致於不能青史留名。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漢朝建立後,項羽的那一段霸王立國的歷史已經被歷史淡化和湮滅,項羽只是作為漢高祖人生傳奇的陪襯,本身都色彩淡化了,何況是跟過他的一個對楚漢爭霸並沒有影響的女子?
呂雉就不同了,她幾乎改變了漢朝正常傳承的歷史,甚至一度是漢朝的當家實權人物。這樣的人,史官豈能不查她祖宗八代?
所以,按照最合情理的推斷,歷史演義塑造的虞姬形象應該是真實的。雖然虞姬留下的史料過於簡單,要知道,項羽身邊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女人,也只有虞姬了,其餘的連隻字也未提及。相對來說,虞姬的地位就非常重要了。對於一個對歷史程序毫無影響的女子,能夠留下很深的痕跡,那麼她陪項羽自刎於烏江畔,就是最好的解釋。
-
6 # 一個人的歷史
歷史上的虞姬到底有多悲慘,在正史裡並沒有具體的記載,關於虞姬在正史記載裡只有一句話:“項羽有一個美人姓虞”,除此之外就沒有任何記載了。“霸王別姬”所塑造的生死離別,完全是藝術家和文人墨客們的杜撰,和百姓們殷切的期望罷了,就因為沒有更具體的記載,所以才有了最大的創作空間和發揮的餘地。在封建社會,女人的社會地位並不高,除了像呂雉這樣為人剛毅的女中強者,被司馬遷列入本紀之外,更多的女性只能選擇隨波逐流,命運從來就無法自己掌控,像呂雉一樣的,牢牢將命運控制在自己手裡的女性少之又少。戚夫人的悲劇在於她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也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只知道把自己的命運完全寄託於劉邦,而對於劉邦而言,最終理智戰勝了情感,他最後選擇放棄戚夫人,他選擇了能夠替自己守住家業的呂雉,因為劉邦最重要的身份是帝王,是一個政治家,他要從政治上考慮問題。將自己的命運寄託於一個這樣的男人,不能不說是戚夫人的不幸。相比較而言,虞姬是幸運的,她得到了那個時代被稱為英雄的霸王項羽的愛,也許項羽不是個合格的政治家,但卻是個值得人託付的男人,從這一點上來說虞姬是幸運的,項羽在最後時刻也沒拋棄虞姬,將虞姬一直帶在自己的身邊,足以說明項羽對於虞姬的愛。能跟自己所愛也愛自己之人,相守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在我看來並不悲慘,而是一種幸福,儘管這種幸福顯得有點悲壯,但總比平時把千般疼愛放在嘴上,關鍵時刻就把力氣放在腿上的人要強出多少倍了。甜言蜜語不是項羽的特點,他的愛很直接,虞姬是我摯愛的女人,因此,行軍打仗的時候也要帶在自己的身邊,就像自己的烏騅馬,都是自己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項羽有太多的捨不得,讓他變得少了西楚霸王破釜沉舟的勇氣,而多了幾分兒女情長,相對於項羽,劉邦幾乎沒有什麼是捨不得的,當然除了他自己的生命和天下霸業之外皆可捨棄。無論虞姬最後結局如何,終究難逃一死,畢竟連英雄蓋世的西楚霸王也不能擺脫失敗的命運,但我並不覺得虞姬可悲,她能遇到項羽,並和項羽走到人生的盡頭,這不正是我們所聽到的各種海誓山盟,所描繪的理想場景嗎?當歷史的塵埃落定,當西楚霸王最終成為了失敗者的時候,虞姬也像謎一樣消失在了歷史的角落,關於她沒有準確的史實記錄,但有一個個讓我們為之動容並浮想聯翩的故事流傳至今,對於一個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印跡的人來說,可以說此生無悔、此生無憾了。
-
7 # 江水趣談
虞姬是項羽心愛的女子,在四面楚歌,生死存亡之時,項羽專門為期做了一首《垓下歌》,由此後人們便根據最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和項羽無可奈何的心情來推斷出虞姬是自殺而死。
但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中,並沒有對虞姬有過多的解釋介紹。司馬遷的《史記》是目前來說引用很多的歷史存據,而在這本書中對於虞姬的記載只有短短一句:有美人名虞。因此虞姬的真實情況是不得而知的。就這樣一句話,彷彿讓虞姬這個人一下子消失在歷史之中,而最被人們讚頌和敬慕的自刎而死,也僅是出現於各種民間傳說和野史中,在正史中並沒有這一壯烈一瞬的記錄。
當然項羽殺死虞姬的這一說法也確實存在,在北宋時期的《太平寰宇記》中“濠州鍾離縣”條目中記載,虞姬的墓冢在縣城南邊六十里處,這也是項羽被打敗的地方,這種說法稱他殺了虞姬後把她安葬在這裡。但這個記載並沒有其他的史料可以互相佐證,所以虞姬是不是被項羽殺的仍然存在疑問。
其實各種史書資料也都是後世收集編撰而成,本身有些內容也源於野史傳說,並沒有那麼準確,所以各種說法還是看個人的不同看法和意見。
-
8 # 斜眼觀世界
在古代,弄權的女人都美麗,而一些美麗的女人卻不都弄權。她們默默無聞,堅守婦道,無私奉獻,光彩照人。虞美人就屬後一種。
在項羽凱旋歸營時,她以翩躚舞姿,千般柔情,萬般嫵媚,歡歌娛曲給他祝賀;
在楚漢相爭的第4年,項羽和劉邦的大將韓信在垓下展開激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戰”。虞美人在帳篷中心驚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著項羽的歸來。
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煩悶地坐在軍帳中飲酒。當時,面對他寵幸的美人虞姬,面對多年伴他馳騁戰場的駿馬,楚霸王撫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難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美人在旁聽了,泣不成聲,若斷若續地吟道: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
千古重情虞姬結局讓多少後人痛心?
-
9 # 趣萌文化
提到虞姬總是會想到她和西楚霸王項羽的愛情故事,項羽是大英雄,天生神力,但是無奈他沒有劉邦的氣運,而且為人太過高傲,所以最後落得慘敗的下場,而虞姬是他最心愛的女人,在項羽將要赴死的時候,虞姬也自刎了,但是大家對於虞姬只知道這件事情,但是別的卻並不清楚,那麼這虞姬是虛構的嗎?如果是真的,那麼這個虞姬到底又是誰?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歷史上的虞姬到底是誰?她的命運如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虞姬是一個絕美、善舞同時又很堅貞的女子,但是真正的虞姬在歷史中的記載卻沒有多少,關於她的很多資訊都並不清楚,只知道在項羽的身邊確實有這樣一位姓虞或者說叫虞的女子在項羽的身邊,非常的得項羽的寵愛,在史記中曾經提到過虞姬的存在,說的就是項羽的身邊有一美人名虞,項羽非常的寵愛她,而項羽的駿馬叫做騅,騎馬打仗項羽經常騎著。
所以說虞姬應該是真實存在的,至於為什麼關於虞姬只有這麼少的記錄,大概也只是因為虞姬只是項羽身邊一個普通的美貌寵妾吧。至於霸王別姬倒像是杜撰的,當時項羽已經走到了陌路,眼看也沒有什麼勝的希望了,他自己也沒有別的方法了,於是就跟虞姬說要將她送走,趁著自己現在有能力,但是虞姬卻非常堅定的說自己不走,還說死也要跟霸王在一起,最後舉劍自刎了,而項羽之後果然敗給了劉邦,自己也與烏江邊上自刎了。
這一段烏江自刎其實也沒有太多的記錄,而記錄烏江自刎的也不知是真是假,畢竟那個時候兩軍交戰,項羽這邊情況明顯很不好,這個時候誰會特意的關注一個女子到底如何呢?寫出這樣一段可能就是用虞姬的自刎來烘托出項羽英雄末路的悲壯,畢竟在那個時候美人最大的作用就是為了襯托英雄的。至於真正的虞姬她的最後的命運有可能就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一般自刎了,要不然就是如普通的女子一樣平平淡淡的過以後的人生。
至於同樣作為一個在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男人身邊的女人,為什麼虞姬沒有像楊玉環她們那樣評為什麼四大美人,可能也是因為她的資訊太少,故事戲劇性也並沒有什麼好延伸的,而且她也並沒有對項羽造成什麼影響,也只能夠算是一個烈性美人吧。
-
10 # 陽明悟行學宮
首先,針對你說的悲慘我們確實無法考證,但是我可以給你大致講講她怎麼死的,死於哪裡。
從兩千多年的時光裡追尋一個弱女子的蹤跡,只怕得不出什麼可信結論吧,查了些東西,僅為諸君提供思路。首先太史公治史嚴謹,項羽死於前202,司馬遷生於前145,加上其父司馬談的工作,這段歷史杜撰的可能並不大。結合現實證據的話,一是虞姬故鄉: 在《中國民間故事整合·浙江卷》中記載:紹興西部與諸暨交界處有座美女山,山間有個村落叫塔石村(塔石村為黃山畈村下轄的自然村),虞姬就出生在這裡。虞姬在無意中幫助項羽收服了烏騅馬後,被項羽的爽朗所吸引,項羽也喜歡上這個美麗的女子。兩人由相識而相愛,隨後虞姬跟隨項羽南征北戰。另外根據史料記載,明朝末年,曾任戶部尚書的紹興高官倪文正在虞姬廟題對聯,“今尚祀虞漢代已傾高後廟,斯真霸越西施慚上范家船”。也認為虞姬出生此地。 除了史料記載,有意思的是,塔石村全村127戶居民,半數以上的村民都姓虞。據統計,目前全國有6個地區有虞姬廟存在,而該村大半人姓虞的情況就較少出現。另外,在該村傳統觀念中,女孩取名字中,一般不帶“翠”字。究其原因,主要為翠字上下兩部分可拆開為“羽、卒”,即項羽死亡的意思。“可能村民不希望聽到項羽已死的訊息吧,後人就在取名字時有所忌諱。”漓渚鎮文化站站長老呂推測道。源地址:紹興晚報-數字報紙另外還有:塔石村全村大多為虞姓,為虞氏宗族世居之地。當地有春秋戰國古墓葬群,近幾十年來出土了大量的國寶級文物,這足以印證塔石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人群稠密的古村落。
源地址:項羽愛妻虞姬是紹興人?二是虞姬墓:搜到聲稱自己是虞姬墓的地方有兩處,定遠和靈璧資料來自百度百科:虞姬墓_百度百科(靈璧) 虞姬自刎後,項羽帶著她的屍體,向南馳走,不料漢兵追至,項羽無可奈何地丟下了虞姬的屍體。項羽突圍後,虞姬的屍體被來不及突圍的楚兵移葬於“霸離鋪”東2.5公里處,後來這裡出現的村莊就叫“虞姬村”。這即是虞姬墓的來源。來看沿革: 虞姬墓歷盡千年,時壞時修。墓側曾建有虞姬廟,廟內塑有項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極為生動。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齒;項羽氣宇軒昂,剛強剽悍。塑像四周,詩詞歌賦的石刻林立。在唐宋年間,靈璧作為京師通往東南地區的必經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憑弔Range Rover,然後吟詩填詞以發思古之幽情。 園內有陳列室,陳列室採用磚木結構,粉牆小窗,青灰色小瓦,內進雕樑畫棟,結構巧妙。室內陳列著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關的史料和詩詞歌賦。在墓園裡零散地擺著一些石雕,或是出於漢代,或是出於唐、宋。鎮墓獸的雕刻風格與霍去病墓前的石獸極為相似,連石碑周圍的磚也是滿布花紋的漢磚!千萬不要忘了看看,陳列館門口的漢代畫像畫,刻工古樸,線條簡練,是不可多見的漢代藝術珍品,陳列館內有一酋石雕,雕刻的是女人體,竟然與歐洲遠古威林道夫女人體雕刻有神似之處!另外可以找到蘇軾、蘇轍、范成大為虞姬墓的賦詩,結合上面透漏的年代資訊,有一定佐證。當然免不了這一段: 文革期間,碑碣都被砸碎,墓丘全被剷平。1980年,靈璧縣領導認為虞姬墓是楚漢戰爭的遺蹟之一,正式確定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撥出專款,依照原樣,重修了墓丘,並用縣內所產大理石,重刻了墓碑和明清碑碣,還將附近閒散土地併入墓區,形成一座佔地近 2000平方米的墓園靈璧虞姬墓也有質疑,如下文:定遠虞姬墓真偽辨□計 芳 王瑞雪 中國有兩個虞姬墓,兩個都在安徽。一個在定遠縣南50裡,一個在靈璧縣東20裡。靈璧虞姬墓於1996年被批准為“省保”。因為很多人都認為靈璧的虞姬墓才是真正的虞姬墓,所以定遠的虞姬墓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開發,至今仍然是一座荒丘。然而筆者多方考證結果是,虞姬並非死於靈璧而是定遠。所以定遠的虞姬墓才是真正埋葬虞姬的地方。筆者從以下幾點加以論證。 一、虞姬自刎垓下(今靈璧境內)並沒有歷史根據。 我們知道,距離虞姬死亡年代最近的正史,就是《史記》。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在僅有一處涉及虞姬的地方是這樣寫的:“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裡,其實是作者的一段虛寫,而且根本沒有說虞姬生死。所謂“自刎”一說,乃是後人附會。一句話:虞姬自刎垓下並沒有歷史根據。 另外,項羽垓下半夜突圍,並沒有遇到漢軍阻擋,甚至沒有被漢軍發現。對此,《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十分清楚:“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就是說項羽半夜逃跑,劉邦的軍隊直到天快亮了才發現項羽已經走了。那麼,既然突圍時沒有發生戰鬥,甚至連漢軍的阻擋都沒有遇到,深愛虞姬的霸王就不可能丟下虞姬,虞姬也不可能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自刎。 二、陰陵(今定遠境內)戰況表明眾多精兵是為保護虞姬而死。 當年霸王垓下南逃就是在陰陵被灌嬰的五千騎兵追上的。楚軍和漢軍在此遭遇,這一仗異常慘烈。此時,繼續跟隨項羽逃跑的百餘名精兵,在這場戰鬥中犧牲了大約八十人,雙方傷亡比例竟然差不多為一比一。筆者據此也看出這場戰鬥很蹊蹺。我們把它和隨後發生在東城(今定遠二龍境內)的戰役做一個比較就會發現:漢軍同樣是五千人,東城楚軍只有28人,衝鋒三次只損失兩人,但漢軍損失近百人。就是說東城戰役楚漢雙方兵力損失的比例為:一比五十。為什麼霸王在陰陵的損失如此慘重?筆者認為這就是與保護、搶救虞姬有關。也就是說,虞姬很有可能是死於殘酷的陰陵一戰中。 三、漢代官方在定遠建立的“陰陵王陳鐸祠堂”和“虞姬祠”也註釋著虞姬死於定遠。 當年漢代官方在定遠陰陵建立了“陰陵王陳鐸祠堂”和“虞姬祠”。隨著歷史的變遷,虞姬祠被毀壞,但目前“陳鐸祠堂”依然儲存著。關於楚漢兩軍發生在陰陵的戰事,司馬遷是這樣寫的:“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其實,陰陵這一仗,除了楚漢兩軍的傷亡,當地農民還死了三個人。這三個人就是田父(具體姓名叫陳鐸)以及他的妻子,還有他妹妹。這點在《定遠縣誌》和陳家家譜中都有記載。項羽陷入沼澤地後非常生氣,一氣之下轉回頭殺死了陳鐸以及他的妻子和妹妹。而這一片沼澤地就是今天的定遠高塘湖。後來漢高祖劉邦為了感謝陳鐸及其家人,專門恩賜而建造了“陳鐸祠堂”。 四、史書及古詩都記載虞姬死於定遠。 北宋神宗元豐年間王存等人主編的《元豐九域志》明確記載:虞姬死於陰陵。《元豐九域志》歷來被稱為“一部綱要的地理書”,該書文字簡要,條理井然,內容豐實。所記載的事件應該真實可信。另外關於虞姬死地,還有清代詩人王溥一首以《陰陵》為題的詩可以佐證。詩云:“陰陵(五峰山)舊傳項羽別虞姬於此。隔面數峰迴,披雲徑可尋。山空悲霸氣,草冷想虞心。落木依僧定,幽禽臥月深。古今離別恨,流水弄清音。”詩人在詩的提要裡特別說明“項羽別虞姬於此”,就是說虞姬和項羽是在陰陵這裡進行的生離死別,虞姬是死在陰陵的。 五、《定遠縣誌》的記載和定遠當地的民間傳說都證明虞姬死於定遠。 《定遠縣誌》記載:虞姬在混戰中被殺或自盡。項羽來不及帶著愛姬身體,只好懷揣姬首,一口氣跑到東城西邊四潰山(今天定遠二龍境內),喘氣未定,又被追兵包圍,發生戰事(即東城之戰)。霸王自度不得脫,只得埋姬首泣別(今天定遠境內虞姬墓因此而有)。而當地民間也歷代相傳:項羽自陰陵南逃時身負姬首。悲萬分,一日九戰,血染戰袍,虞姬首血與項羽傷血溶在一起,從北向南淌下七灘鮮血,後來長出七個小土包,後人稱“七星照月伴美人”。後來虞姬墓上生長出一種不知名的草,葉子一出來就是紅色,妖媚可愛。當地傳言,這是虞姬精誠所化,給它起個美麗的名字,叫虞美人草。 試想,如果虞姬當年是死於靈璧的話,靈璧距定遠至少100多公里,在這麼長的跋涉中,頭顱到了定遠後還會滴血嗎?因為陰陵距東城不遠,才會有當年百姓看見的“虞姬首血與項羽傷血溶在一起,從北向南淌下七灘鮮血”的滴血場面。 基於以上幾點,筆者認為,虞姬是死於定遠陰陵一戰中。至於埋葬地點應為兩處,身體埋葬於陰陵地帶(即今天的定遠靠山鄉和青山鄉境內),而頭顱被項羽帶至東城並埋葬於此(即今天的定遠二龍鄉境內)。總而言之,位於東城的定遠虞姬墓是真正的虞姬墓。 (此文為省社科聯2007年課題)源地址:滁州日報 數字報紙也看到了其它懷疑,如下文:有兩個地方聲稱有虞姬墓:一是定遠一是靈璧虞姬死時正是戰亂,也只能是草草埋葬,不可能有什麼封土大墓的,安徽定遠的“虞姬墓”,有高約30米的封土,估計是漢代的墓葬(這有待考古發掘,但當地政府不會願意的),到唐宋以後被好事者附會為“虞姬墓”了,到明清兩代這種附會風氣更勝,往往建有廟祠(靈璧縣的“虞姬墓”),愚夫愚婦發願上香。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層出不窮。一些地方為了發展經濟提高知名度,大肆炒作的結果,沒有任何歷史依據……源地址:虞姬墓是誰建的 為什麼建的 -
11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霸王別姬》裡面的虞姬,其實是一個文學形象,而非史料記載中的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或有其人,又或者根本沒有這個人,大概也可能不叫虞姬吧。總而言之,我們無可得知真實“虞姬”的人生有多悲慘。
虞姬最早的形象,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奶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這就是司馬遷筆下的“虞姬”,這是虞姬的首次亮相,也是告別演出,驚鴻一瞥,烘托出了一個慷慨悲壯的西楚霸王。自此,虞姬就跟烏騅成了後世文學家們構建項羽的重要“配角”。
到了唐代,虞姬文學形象的建構不斷豐滿,逐漸趨於真實。在唐代詩人馮待徵的《虞姬怨》詩中,以自述的口吻,將虞姬的一生娓娓道來。採蓮女子虞姬,江東遊俠項羽,沒人遇見英雄,結髮簪花而嫁。他們的愛情起於彼此的好感,不摻雜任何的功利。戰亂中因為單饒愛人的安危不忍片刻分離。風餐露宿的征戰生涯憔悴了虞姬嬌美的容顏,卻堅定了她與項羽早日平定天下的共同信念,即詩中雲:“相期相許定關中,鳴鸞鳴佩入秦宮”。
原本勝利在望,在鴻門,卻因一次不合時宜的仁慈,形勢急轉直下。十面埋伏,垓下之圍、四面楚歌,如同一排排巨浪,把虞、項送入了毀滅的深淵。英雄末路,萬千遺恨。訣別之時,一念閃過:要是從來不遇到這個讓她愛到心碎的男人,那彼此就不會有這生離死別的悲苦。語痴情真,令人動容。
司馬遷在“美人和之”之後,虞姬就“殺青”退出了舞臺,之後就是項羽帶著八百人衝出重圍,最後身死烏江,至於虞姬是活著還是死了,是自殺還是被殺,都沒有交代。
後世史學家推測,《史記》雖然沒有記述虞姬死哪兒了,但以常理推斷,應該是死在賬下悲歌之後,垓下之敗,項羽潰圍難走,應該是沒有帶著虞姬一起走的,畢竟是逃命,一個柔弱女子不太可能跟著急行軍的幾百騎一起走。而垓下亂軍之中,想來也沒有活下來的可能。
那麼究竟虞姬是自殺呢還是被殺?
後世的詩歌或者其他文學作品,大多傾向於自殺,或者更願意認為虞姬是“殉情”而死的,畢竟這比較符合大家心底裡的悲劇設定。《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五美吟”引虞姬、綠珠為同道,而綠珠是西晉富豪石崇的寵姬,能個善舞,孫秀垂涎其美貌,讓人向石崇索取而不得,孫秀髮怒矯詔把石崇拿下。當時石崇正在閣樓上擺宴,捉拿他的武士上門,石崇對綠珠說:“我今為爾得罪”。綠珠邊哭邊說:“當效死於官前”。說完,馬上就墜樓而死。
後世的文學作品,大多將綠珠和虞姬引為同道,換言之,也就是說虞姬的死也相當剛烈,大抵是項羽前腳剛走,虞姬緊接著就拔劍自刎,或者以其他的方式自殺了。
當然,虞姬也有可能是被項羽給幹掉的,為絕後念而殺虞姬,這也符合項羽剛愎自用好殺的性格,而從司馬遷的記述中,雖然司馬遷對項羽充滿了同情,但也並沒有寫出一個充滿了兒女情意的項羽,所以項羽殺虞姬也十分可能。
只是,可憐虞姬,從她的名字流傳千古開始,她就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她的生死得服從於項羽性格的塑造,同時,歷史人物的解讀,往往也屈從於主流話語的聲音,千百年來的文人們,對項羽都抱有極大的同情心,以至於“無情未必真豪傑”,所以就有了兒女情長的項虞之戀,給項羽增添了人性的光輝,所以,虞姬得服從項羽這種形象的塑造,自然自殺殉情是最符合的。
-
12 # 尊重歷史
史書中對虞姬的記載的較少,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在《史記·項羽本紀》裡記載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後來就出現了兩種說法:一是有人推測“虞”是美人的名;二則“虞”是美人的姓,《辭源》備有此說。
而“虞姬”則是後人對其的稱呼,關於“姬”這個字,也有一定的說法,體上有兩個含義: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則是“姬”是古代婦女的美稱。虞姬的姬可以歸為第二義,即美稱。總而言之,人們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與“虞”字有關,而她的真實姓名,卻成為了一個謎,不止是她的名字,甚至於虞姬怎麼死的也至今成謎。
虞姬自殺之說,較早的記載見於唐代張守節《正義》,其中引《楚漢春秋》記錄虞姬所和的歌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首詩中的“賤妾何聊生”句透露出一個資訊,虞姬彷彿有自殺的打算,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
回覆列表
呂后為了報復戚夫人,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彝,可以說這個刑法的過程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說的更正確點,就是當時戚夫人不想求生,只求速死!但是當時她連死的權利都沒有!
先挖掉雙眼,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總之能割的都割了,再砍下雙手,雙腳,總之能砍的也都砍了!可憐的是就是不讓戚夫人死,讓她有知覺能感受到自己的痛苦,就是不讓她徹底的斷氣!可以想象戚夫人有多痛苦!呂后有多麼狠!最後做成人彝,還讓自己的兒子觀看!
戚夫人得寵時曾給過呂后難堪,還要廢了呂后的兒子太子之位,作為劉邦結髮妻子的呂后,自然對戚夫人懷恨在心,劉邦活著的時候沒辦法,劉邦死了以後戚夫人唯一的仰仗沒有了,而且呂后把持朝政,試想戚夫人的下場肯定難免一死!只是呂后手段殘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