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豆豆and豆媽成長記
-
2 # 心理諮詢師趙迪
要是小孩子之間比較正常的爭搶,或者小的衝突,我會先一邊密切觀察,讓孩子自己去處理。
如果我發現爭執升級了,比如說有比較厲害的爭搶或者大人的現象出現我就會去制止,並且告訴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處理。
孩子被欺負我會告訴他,首先要馬上躲開或制止對方,不能讓自己受到傷害。先用語言告訴他:“不許搶我的東西、不許推我!”如果對方還動手就可以上手擋住他、推開他。需要幫助時及時的喊身邊的大人。
-
3 # 阿瓜阿果
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了,父母該鼓勵孩子打回去嗎?鼓勵孩子打回去會不會讓孩子變得暴力?不打回去會不會導致懦弱?
有位媽媽最近留言,說她的兒子(下面稱小D)在小區玩耍時,被一個粗野的小男孩搶玩具,在小D護著玩具時被對方用玩具槍往頭上砸了一下,小D當場就哭了,隨後腦門還隆起一個腫包。沒多久小男孩覺得小D的玩具太無趣,不僅沒有還給他,還扔地上讓小D撿。小D撿起玩具委屈地回家。小D爸爸一聽火冒三丈,呵斥小D立即出門跟小男孩打一架;小D媽媽阻撓,認為教孩子打回去是錯誤的教育。兩夫妻各自在網上找了支援自己觀點的文章,還因此鬧起了矛盾。
相信大家對這個問題一定不陌生。有些文章建議應該還擊,否則會造成孩子軟弱;有些文章建議不應該還擊,否則會造成孩子暴力和好鬥,這些文章都說得頭頭是道,到底該相信誰呢?
有心理學家真的專門做了研究。
▷“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實驗
家庭心理學家傑拉德 R. 帕特森和李察 A. 利特曼做了一項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的實驗。這個實驗安排在幼兒園進行,在這些實驗人員進駐過程中,共記錄的攻擊事件有2,583次。實驗人員記錄了這些孩子衝突的應對和發展細節。值得注意的是,80%的孩子選擇了不反擊,而是哭泣和退讓,僅有20%的孩子選擇了還擊,或者受到老師的幫忙。那些選擇還擊和不還擊或被老師幫忙的孩子,他們的行為變化,以及導致攻擊者的行為變化是怎樣的呢?
1、如果被打的孩子不反擊:
我們先看看不反擊的孩子,他們基本的反應是哭泣或退讓或任由玩具被搶。
→演化的後果
打人的孩子:行為得到正強化,下次會繼續對不反擊的孩子實施攻擊,或攻擊其他孩子,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攻擊行為。
被打的孩子:行為得到了負強化,大多數被打不反擊的孩子下次繼續採取不反擊,隨著對方攻擊行為的增加,被打的孩子對打人的孩子的恐懼感會隨著次數而上升。
2、如果被打的孩子反擊:
1)反擊成功
這些孩子被打後,採取了反擊,並且他們成功了。
→演化的後果
打人的孩子:行為得到了負強化,下次會對這個採取反擊的孩子的攻擊行為減少,或者更換攻擊目標。
被打的孩子:行為得到了正強化,下次如果被打會繼續反擊,一次次的反擊成功會助長他的反抗。(這個孩子會變得暴力嗎?幼兒說稍後回答)
2)反擊失敗
如果這些孩子被打,並且採取了反擊,但失敗了。
→演化的後果
打人的孩子:行為得到了正強化,下次會對被攻擊的孩子採取更大力度的攻擊,也是對對方反抗行為的報復。
被打的孩子:取決於失敗的情形,如果由於反擊失敗被打得較慘,下次再被打會選擇不反擊;如果對方是險勝的,那麼這個反擊失敗的孩子可能會選擇再次嘗試反擊,如果反擊成功,會遵循上面1)繼續演變,否則遵循2)演變。
3、如果第三方介入
如果老師介入,比如口頭阻止或懲罰打人孩子,打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有所收斂或停止,或轉向攻擊其他孩子。如果被打孩子的家長介入,一般都能成功阻止打人孩子對該被打孩子的欺負行為。
▷你可能被上面的各種情況繞暈了,幼兒說轉述一下
在被打的那些孩子中,80%的孩子不會打回去。這些不會打回去的孩子,一方面會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暴力行為,另一方面這些被打的孩子可能會因此害怕。
孩子被打後選擇打回去呢?一部分打回去並且成功的孩子,下次再被打時會選擇再打回去,如果一次次成功,這些孩子會堅守反抗行為,而當初一開始欺負人的孩子被人打回來並且被揍一頓的話,他們便可能不敢再欺負這個孩子。如果那部分選擇打回去的孩子失敗了呢?下次會受到打人孩子更大力度的攻擊,而這些反擊失敗的可憐孩子,有可能在下一次被打時選擇反擊,也可能選擇沉默,並且這種沉默背後是恐懼感。
▷反擊成功的孩子會變得暴力嗎?
不一定。有些孩子會,有些孩子不會。如果那些反擊成功的孩子在反擊中感受到興奮感,這些孩子更有可能會愛上打人的感覺;如果那些反擊成功的孩子的反擊行為只是為了自我保護,他們的專注點只是為了擊退對方,那麼這些孩子即使反擊成功也不會主動欺負他人或愛上暴力。
▷所以,結論呢?到底該還擊還是不還擊?
決定權交還給父母。
評估自己的孩子如果被欺負後該不該打回去,首先要考慮孩子如果打回去會不會成功,如果成功,可以做;如果考慮到大機率會失敗,那麼最好尋求老師的幫助,或者家長親自跟打人孩子接觸。如果那部分大機率反擊成功的孩子的父母,擔心孩子是否會變暴力,一是要評估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的性格不屬於無事生非或者愛欺負人的,可以鼓勵孩子反擊;如果評估孩子平時也愛打人,那麼最好將解決權交給老師或家長介入協調。
▷最後,選擇不反擊的孩子,會變得懦弱和依賴嗎?
一個孩子選擇不反擊,並且尋求第三方的幫助,比如老師及時幫忙和阻止攻擊行為,能讓這個孩子懂得”打人行為是錯誤的,是會被老師批評或受到懲罰的“;如果父母介入並有效阻止他人欺負,會讓孩子得到安全感。如果打人孩子的行為得到了及時制止,孩子的委屈得到了正義的伸張,這個被打孩子的性格並不會受到影響。但是這個孩子會變得因此有依賴性嗎?每次被打都找老師或父母幫忙?其實,如果老師和家長的加入有效果,並不會出現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打的。如果確實出現一個死性不改總是欺負人的孩子,無論老師和父母如何教育都不行,建議將事情交給校長處理。
選擇不反擊而是尋求幫助的孩子會變得懦弱嗎?不反擊≠懦弱,相反如果老師和家長的及時介入,還會給這個孩子一種支援和鼓勵。如果這個孩子總是被打併且總是沒有任何人干預,那麼便是家長的責任了。另外,孩子的性格往往是多方面的結合體,在這方面丟了,也能在那方面找回來。孩子懦弱依賴與否,父母的教育很重要。
那些一見到孩子被打,便叫孩子無論如何都要打回去的父母,很多時候是被情緒驅動,孩子被欺負,誰都會心疼。當你們要做這種決定的時候,你便要自問一句:“孩子能打贏嗎?”有些家長說,打不贏也要打,那麼你便還要自問一句:“我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
所以,那些鼓勵一定打回去或一定不要打回去的言論,會給父母造成了誤導,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展。所以,如果下次有人問,”我的孩子被人打了,要不要鼓勵Ta打回去?“那麼最理性的回答便是:”被打的孩子,是一個怎麼樣的孩子?“
遺傳學創始人法蘭西斯·高爾頓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你在大自然找不到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也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孩子。有的孩子果敢而英勇,有些孩子平和而友好,不要用同一個筆帽插不同的筆,也不要用同一種標準去引導孩子。記住,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本文關鍵字:被打被欺負、打回去反擊、親子心理、幼兒教育、家庭早教
-
4 # 桐陽媽育兒
文/桐陽媽
關於孩子被欺負該怎麼辦,類似的問題,我已經回覆過很多次,只要沒什麼危險,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
衝突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孩子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這種學習就是孩子發展內在自我。
專家們對孩子被打是否還手也在爭論不休,到底在爭論什麼,無非就是爭論自己的觀點是對的。多少結論是根據觀察孩子得來的?多少結論只是理論,還是經過實踐過 ?多少結論又是孩子的真實感受?
育兒最需要看到任何專家,任何書籍,觀點永遠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包括我今天的觀點,依然代表我本人。
家長只是藉助於這些觀念,引起自己的思考,再根據實際問題,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
所以,家長的思考,家長的判斷,家長的觀察,家長的智慧才是育兒大法。
很多父母說,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這個很難做到,不能眼看著孩子被欺負,孩子這麼軟弱,將來被欺負怎麼辦?
凡是這樣想,其實已經離開了孩子打架事情本身,而是家長的焦慮來自於自己的幻想。
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孩子打架衝突,你去聽聽孩子的感受,看看孩子的重點在什麼地方。
我們已經有了焦慮,有了自己的感受,在情緒裡,你的思維一定是制約的,不僅僅制約你,也去侷限孩子。 所以放下焦慮是應對孩子打架的第一步。
儘管我學了不少理論,但是我不做理論育兒,只做實際觀察和實踐育兒,這些年,觀察很多孩子的結果是孩子活在當下。
孩子打架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孩子打架的事實和感受,構成了打架的真相。
比如,兩個孩子因為搶玩具打架。事實是什麼?孩子都要得到這個玩具,為了得到這個玩具而衝突。
對於沒有爭奪過玩具的孩子,孩子的真實感受是什麼?是這個玩具我沒得到,孩子有種挫敗感,這就是孩子的第一個當下,孩子的體驗就是挫敗。
沒得到玩具,還被打了,這又是一個當下。孩子的體驗,就是我不夠強大。打完結束了,接受了這個結果,該幹什麼,幹什麼,這又是當下。
這就是前一分鐘在打,後一分鐘和好。
不接受這個結果,透過哭釋情緒,哭著哭著就是在應對挫敗感,父母只需要看見孩子這種情緒,去理解孩子,去同理孩子,孩子雖然沒得到,但是父母看見這種難過,孩子被理解了,心中也釋然了。
衝突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有哪些優勢?孩子第一次體驗完了,可能感受不深,但是每次去體驗,他就會想怎樣保護玩具,怎樣保護自己,應該強大起來,這樣孩子體驗到必須有力量,否則東西被搶,身體還疼。
如果孩子體驗到不夠強大,力量還不夠,那我下次不和你玩,選擇離開。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其實,不相信孩子能夠避開危險,不相信孩子有生存的能力。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被打,不停的教育,或者不停的說孩子膽小。強化了打架事件,恰恰轉移了這兩個體驗,孩子應對挫折的體驗被剝奪,孩子的感受被剝奪。
轉移到父母的感受,欺負與被欺負,不斷強化打架,其實給孩子傳遞攻擊,無論是弱小者還是強大者都是攻擊 。
一個是對內攻擊,父母給孩子定義了弱小,孩子認為自己就是軟弱的,不敢去強大,內心就會壓抑,所以自我攻擊。
一個是對外攻擊,這孩子怎麼這麼厲害,怎麼老打人,孩子認可自己是厲害的,所以,下次還是會攻擊。
所以膽小者越來越膽小,強大者越來越強大。
有些父母不理解孩子為啥窩裡橫,實際恰恰是孩子在家裡釋放自己強大的特徵。最可怕的是孩子在外弱小,在家裡服從權威。這樣孩子的內在壓抑,反而不會健康。
有些父母可能說了,交給孩子去處理,打出問題怎麼辦?父母是幹什麼用的,就是保護孩子的安全,別人拿著棍子,拿著石頭,往你家孩子頭上打,那不叫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而是叫見死不救。
所以在保證孩子的安全前提下,交給孩子去處理,如果比較嚴重,把孩子拉開,不去強化。
當然寫了這麼多,很多人還是不敢放手,總的有些方法引導吧,看到方法,大家會覺得是乾貨,其實,僅僅是我的觀點。
怎麼引導:分開+事實+感受。
1、先把孩子分開。
把孩子分開,不要去強化欺負與被欺負,無論是打人者還是被打著,父母要給孩子傳遞愛,緊緊地抱著孩子,對於強者,我都攻擊別人了,媽媽愛我,孩子自我修正,會認為打人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對於弱小者,有挫敗感,媽媽陪伴在我身邊,讓我感受到滿滿的愛,有媽媽在,我不怕,敢於向前探索,提高自己的力量,讓自己強大。
2、看見事實。
把孩子的衝突落實到具體的問題上,在具體的事情上透過規則去解決。
比如,孩子搶玩具,父母可以詢問孩子,你們都喜歡這個玩具,都想得到,除了爭搶有沒有好的方式?
先交給孩子處理。如果孩子處理不了。對於自己的玩具,要給孩子灌輸,有權利保護自己的東西,對於別人的玩具,要經過同意才能拿。共同的玩具先到先得。我家裡倆娃玩具很多,就透過這樣的規則約束。有時不想玩,各自保護自己的玩具,想玩會分享,現在倆娃經常還在交換。
3、體驗感受。
我家倆娃的衝突,我很少參與,基本交給她們去處理。偶爾也參與,一次姐姐打了妹妹,被爺爺看見了,爺爺在強化衝突,姐姐狠毒,怎麼不讓著妹妹之類的。
我首先抱著倆娃,一腿一個,你們都想玩這個小飛機?倆娃說是。二女兒那個時候,語言還跟不上。我只是和大女兒交流,你想要這個玩具,你打了妹妹,妹妹會疼,你希望妹妹疼嗎?姐姐說,不希望。那以後和和妹妹好好說。孩子回答,是的。
讓孩子看到打人之後的感受,妹妹疼。 當然,她們現在也有衝突,交給她們去處理,老二搶不過,接受這個結果,但是趁姐姐不注意,拿上就跑,姐姐也不在意,允許妹妹玩。孩子在衝突中學習和交往。
很多人認為孩子一定要教育才懂道理,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別忘了孩子接受什麼教育在於主動選擇,所有煙都寫著吸菸有害健康,很多人還在抽菸,吸毒犯法,很多人在吸毒,進監獄的人,都知道會犯法,還鋌而走險。
對於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怎樣做人,父母總是焦慮過度,很難養成一個穩定自我的孩子。
-
5 # 睿心媽媽
出於人的本能,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負,當然會心痛!接下來做的事情有:
第一,首先詢問孩子被欺負的原因。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先出手,而導致別的孩子的還擊,我們應該幫助這個孩子,不要讓這種情況再發生。如果是其他的的孩子毫無理由的欺負自己的孩子,那麼應該教訓那些孩子,不能再有這樣事情發生。
第二,接下來還要告訴孩子,遇到自己被欺負的時候,如果離老師比較近,離家長比較近這種情況下,應該想到首先是向老師或家長報告 ,免得對自己造成無謂的傷害。小孩子畢竟怕大人,他看見老師和家長來了,肯定會停止動手的。
第三,要讓孩子分析自己受欺負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時常表現那樣膽小怕事很懦弱嗎?還是因為自己平時手多嘴欠,而導致別人欺負自己了。如果是前者,告訴孩子應該表現的勇敢;如果是後者,那麼平時要注意,在同學面前不要動手動腳,也不要對同學們出言不遜,不然的話,有時候就會導致別人的報負。
心疼孩子是人的天性,但是我們的情況下一定要搞清問題,然後再去溝通一下呀,不能盲目護短
-
6 # 小熊媽媽的向日葵
小孩子之間的問題,應該交由小孩子自己來解決,作家長的不要替代或者干涉太多。往往是因為家長反應過激強化了孩子的恐懼心理,從而讓孩子因為這件事情變得膽小怕事。
孩子因為年紀小,還不懂得如何和同伴之間打招呼,有時候會要推、咬、抓等方式去表達,並非有意去傷害對方。
假如家長知道了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就不會太過緊張,也不會讓孩子感到委屈。
一方面,家長自己要情緒穩定,態度溫和地安撫自己的孩子,假如孩子哭了,抱孩子入懷,告訴孩子說,我理解你的委屈,你想哭就哭吧!
然後,再走到那個推人的孩子面前,詢問孩子是不是想和自己孩子交往啊,是不是想和我們一起玩啊?
如果對方回答說,是,那麼家長可以再對她說,我們家寶貝也願意和你做朋友,可是你這樣子的表達方式,傷到她了,她很不高興,怎麼辦?
此時觀察對方的表情,如果她能聽懂,升起了同理心,那麼,這個時候 ,你再告訴她說:小朋友之間應該這樣打招呼,可以走上前,向對方問好說,你好,我們可以一起玩嗎?
如果推人的孩子表示接受,那麼就要引導她演練一遍,用這種文明的方式和自己孩子打招呼,替代前面的行為。
這是這一種,如果是另一種,就是愛打人或者愛推人的孩子是一見面就出手,那麼可以告訴自己的孩子,鼓勵孩子還手保護自己,一旦自己的孩子這樣做了,推開對方,對方下次就不敢再欺負孩子了。要改變打與被打的互動模式,打破這種不對等,下次,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了。
同時,家長也要告訴自己的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和別的小朋友打招呼,學會分享與合作,不要動手,一旦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也要學會保護自己,正當防衛。
-
7 # 宇軒媽育兒
這樣的事情,我記得發生在孩子兩歲多的時候,那時候帶他去小區玩,幾個和它差不多的小女孩一起玩沙灘工具,有個小女孩直接就搶走我兒子的鏟子,兒子很茫然,緊接著就大哭,那時候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弱,只是遠遠地看著我哭著。當時心裡還是挺難過,我想我該怎麼做,我沒有批評那個小女孩,把兒子叫到身邊,抱抱他說:別人搶走了你的東西,你很傷心是嗎?
嗯嗯,媽媽,他們是壞蛋!
寶貝,媽媽知道了,你很傷心,你告訴小妹妹,這是你的玩具,沒有經過你的允許,是不能拿別人東西的。
兒子好像哭得沒有那麼傷心了。
我接著安慰他:好了,不哭了,你的東西你可以決定給誰玩也可以決定不給誰玩。如果想玩要經過你的同意才行。
孩子點點頭,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
後來,孩子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慢慢也在改變著。我想每個家長或許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關鍵是我們怎麼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手段去維護自己的利益,保護自己,這些都很重要。
-
8 # 艾米親子屋
看到孩子被欺負,做這長的肯定很氣憤,畢竟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自己都不捨得動一指頭,結果出門給別人欺負,這怎麼能接受得了?
可是,遇到這樣的事情,家長還是得理智處理,畢竟孩子還小,小孩子在一起玩,難免磕磕碰碰的,也有那種從小家裡橫慣了的孩子,出門對誰都想揚武耀威一下,這時候如果家長也得巧妙處理,不能一起氣急丟了風度。
提問裡這種情況,爸爸為孩子出面,我覺得是應該的,如果是我,我也會這麼做。畢竟小男孩才一歲多,他不會自我保護,但不能因為這個原因,他就可以任人欺負。而小女孩的隨手就推,真的讓人覺得有失家教,所以爸爸出面的好處,不僅是保護了自己的孩子,也側面教育了女孩的家長。
當然,男人家的把一個小女孩嚇哭,不知情的人可能會覺得有些過了,但是對於這種情況,是一定要出來抗議一下的。這不會影響到孩子以後不會保護自己,相反,父親的舉動正是教會孩子,在接受不公平待遇的時候,要敢於站出來抗爭。
總之,帶孩子真的是什麼狀況都可能會有,做為家長,在處理任何隨機事件時都要首先保持頭腦清醒,看看問題的本質在那裡,需要怎麼去處理,這才是個好家長的做派。
-
9 # 暉雪琳源
如果我的孩子被欺負了,我會積極去做以下三件事情:
1.引導孩子適應現實
當孩子受到欺負的時候,父母首先要安撫孩子的情緒,但不要表現得過於緊張和氣憤。父母要避免自己的父母情緒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父母要要孩子傳達一種觀念:被欺負並不可怕,爸爸媽媽和你一起解決。
2.耐心和孩子溝通,瞭解具體情況
父母要首先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是由於別的孩子太霸道了或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還是因為自己的孩子不小心惹惱了別的孩子,又或者只是孩子們之間無意的小摩擦。
不同的起因有不同的處理策略。
如果是別的孩子過於霸道,而自己的孩子又比較柔弱,特別是當欺負行為總是有針對性地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時候,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適度反擊,往往“強硬反擊”對無理的欺負行為最管用。而此時,過於忍讓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懦弱。
如果是別的孩子的交往方式有問題,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主動示好,比如和對方說“如果你以後不動手了,我們還可以做好朋友。”
如果自己的孩子也有責任,父母要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和對方道歉,並清楚知道以後遇到類似問題如何解決。
3.正確引導孩子,積極教育
父母應該及時和老師溝通,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需要明確的是,當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的時候,父母應該以平和的心態面對老師,理解老師的工作。和老師一起想辦法、一起配合,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同時,父母千萬不要給孩子灌輸一些錯誤的思想,比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人家打你,你要是不還手,我以後不管你了”······
父母不要縱容孩子去報復,應該引導孩子,鼓勵孩子增強與同學間交往的信任。讓孩子樹立以友情為重、以和為貴的心裡,要多做積極正面的教育和引導。
-
10 # 朵媽是大王
孩子被欺負,千萬不能以暴制暴,聰明的家長都會這麼做...
01看孩子反應,無需直接插手
相信孩子的處理能力1 孩子不在意,你無需小題大做
0~3歲孩子本身沒太多欺負與被欺負的感覺,有時你覺得孩子受到欺負可能僅僅是你自己的感覺,而孩子並不這麼覺得。如果在遊樂場,有小朋友搶了孩子的玩具,你家孩子根本就沒當回事,或者你孩子看了後表現很鎮定,你就無需把兩個孩子都拉到一邊說教一通。
2 平常心對待本無惡意的打鬧
在外遇到孩子受欺負時,家長需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將0~3歲間孩子的打鬧看做成人間的打鬥,完全不是一個性質。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動手戳一下,打一下,原本就沒惡意,只是表達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表達完就結束了,也無所謂記仇,下次繼續是好朋友。
3 你的態度影響孩子的判斷
大人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判斷,所以遇到孩子之間產生矛盾時,千萬不要直接插手,你的反應過於激烈可能讓孩子害怕,下次遇到時更不知該如何處理,一味的依賴父母去解決。
02上前問清原因,理清頭緒
幫助孩子找出癥結1 不是每次打鬧,都需要上前
孩子間的打鬧很單純,那一瞬間就是純粹想這裡戳下那裡碰下,並不針對任何一個小朋友,就是純粹的調皮,如果只是偶爾發生矛盾,問題並不嚴重,父母無需過於在意
2 孩子委屈,父母從容上前
無論是誰的錯,只要孩子因為打鬧而委屈甚至傷心的哭起來,這時媽媽們就要走上前去教導孩子處理問題,讓孩子知道有人保護,但這種上前去一定要從容不迫,切忌火急火燎,把一次普通打鬧的影響誇大化。
3 每次都是相同孩子,必須上前弄清楚
每次都和同一個小朋友發生矛盾,父母就要弄清楚原因了,一次是偶然那多次就不見得了,早早的消除矛盾,為好的人際關係打下良好的基礎。
03聯手調皮孩子的家長,共同教育
幫助樹立正確的交往方式1 動手孩子更需要教育
孩子動手可能是喜歡和你家孩子玩,所以想用這種方式引起注意。動手孩子的父母可趁機引導自家孩子:你喜歡這個小朋友很棒,說明你有愛心,但我們需要去握手錶達誠意,而不是動手,你動手了,他會疼,他疼了就不會和做朋友了。讓孩子知道動手方式不對,可能失去這個朋友,下次換種方式。
2 分析原因,讓孩子認同
自家孩子受欺負,應聯手動手孩子的家長一起管教,錯了就道歉,道歉後就原諒,又沒多大過節,簡單一個道歉對孩子來說就足以。孩子根本不會計較那麼多
3 治標更需治本,以暴制暴不明智
自己孩子受欺負,非要還手才覺得解氣,事實上還手並不能解決問題,只不過是你覺得解氣了。可孩子間打鬧就是普通的調皮,前一分鐘有過節,下一分鐘就手拉手一起玩了,父母遇到孩子間有矛盾時,要教導孩子怎麼去進行正常的人際關係,而不是以暴制暴。
04勇敢面對,握手言歡
培養愛心,懂得原諒1 原諒,教會孩子寬容
學會原諒,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境界,讓孩子從小胸懷寬曠,不斤斤計較,發生矛盾是不經意間的,當其他人道歉後,也要接受。無論怎樣,儘量說服孩子原諒,如果你孩子並沒有同意原諒,父母就不能霸蠻,而需要更加耐心。
2 選擇原諒後,鼓勵一起玩耍
雖然已經原諒了動手孩子,但自家孩子內心可能還有點膽怯,這時媽媽需要繼續引導,鼓勵他們一起玩,讓孩子內心完全釋然,在玩的過程中,你一定要隨時盯著,以免再度發生打鬧。
END
-
11 # 平安媽媽吖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活動範圍就不只是侷限於家長和老師的視野範圍之內了,很多的欺負都發生在你看不見的地方。而大人無法時時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只能靠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解決,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然而,家長們要明白,教孩子防禦並不只是單純在教技能,也不是教:打回去,把玩具搶回來,那麼簡單,它關係到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意識塑造。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維權意識特別重要。所謂的“維權”就是屬於自己的權利,比如先來後到,輪流以及屬於自己歸屬東西的權利意識。
舉個例子:在一個公共設施玩鞦韆,一個小孩問一個正在玩耍的家長說,可以讓我也玩會嗎,家長說可以呀,等會我們就讓給你了,然後過了一會,不問孩子意見,就強行讓孩子把鞦韆讓給別人。還有一種情況是,家長說,不好意思,我們也剛到,等我們蕩完了可以給你。兩種情況你屬於哪一種?
很多家長都會是第一種,把孩子正在玩的鞦韆讓給別人,犧牲孩子的快樂成全別人。其實我們是可以說不的,是可以拒絕別人的。這是先來後到的原則,自己先來了就有先玩痛快的權利。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教孩子照顧別人的感受,卻忽略了教孩子維護自己的權利。
那麼該怎麼做呢?
教孩子認識自己權利的同時,當然也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權利,也要學會接受別人權利範圍內的拒絕。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權利。
向孩子示範如何維權3歲以下的孩子,由於語言和認知能力有限,當權利受到侵犯時,他們還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需要家長引導孩子。
比如有別的小朋友想玩自己的正在玩的玩具時,說,這是我們的玩具,等我們不玩再給你。
教孩子用語言表明態度,把自己的需求大聲說出來也就是語言維權。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被打是不太建議打回去的。試想,如果孩子發現打回去有效,那麼這個孩子就沒有動力去想別的解決辦法了。
難道以後也要靠暴力解決問題嗎?
成熟的成年人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拳腳相加,而是溝通。
當孩子被打時,要大聲說,你打人是不對的,我不允許你打我
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搶,請立刻把玩具還給我。在受到侵犯的第一時間,堅定的用明確的語言表明自己的立場,讓對方覺得,這人不好惹啊,還是算了吧,可以使孩子免受下次侵犯。
當然這需要平時多練習,培養孩子意識。
如果仍然解決不了問題,就應該鼓勵孩子去向老師家長求助。這並不丟臉要告訴孩子:不犧牲自己權利的前提下,去儘量照顧別人;
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去儘量維護自己的權利。
人都有善良和自私的一面,凡事把握好度就是合理的。
昨天看到一個爸爸帶著一個一歲左右的小男孩在公園玩,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過去把小男孩推倒了,那個爸爸接著很生氣的問這是誰家孩子。女孩被嚇哭了,女孩媽媽才出來道歉。如果你是孩子爸爸你會怎麼辦?我是一個媽媽,我是很糾結的,小女孩推得那叫一個順手,說明這肯定是沒少欺負小朋友,可是遇到類似情況要不要站出來呢?不站出來怕孩子以後性格懦弱,站出來怕孩子以後沒有朋友,不會自己解決問題……糾結!
回覆列表
孩子被欺負,家長心裡多少會不舒服。但是,我會看自己孩子情緒來。如果,我們家豆豆覺得沒什麼或是會自己處理,我就在旁邊觀看就好。如果,我們家豆豆情緒很失落,對方孩子又比較強勢,我會協調一下。
昨天,帶豆豆出去活動。有一個小男孩就比較自我,很喜歡動手打人。他推了豆豆一次,豆豆沒理會。後來又打了一下頭,豆豆大聲呵斥:“你不可以打人知道嗎?手不是用來打人的!”小男孩再也沒碰過他。
後來,有一個小哥哥搶走了豆豆的挖機。我感覺豆豆非常生氣,因為這是他最喜愛的玩具。我預感情況不妙,立馬把小哥哥拉到豆豆身邊:
“小哥哥,你想玩弟弟挖機嗎?那是不是要諮詢他的意見呢?”
“弟弟,我可以玩嗎?”
“可以。”
雖然,豆豆最終有點失落,總歸沒有跟哥哥發生矛盾。我覺得,孩子被欺負了,如果孩子有能力自己處理,我們可以給孩子機會。畢竟,我們不能陪伴他一輩子,總有一天需要他自己面對。如果孩子沒有能力處理,那我們家長必須出面,穩定孩子情緒,告訴孩子你的態度,然後再公平公正的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