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回眸五千年

    卿士權利過大,封地面積已經遠遠超過國君統治面積!晉國君實際已經是名義上的國君了。同樣的例子在春秋戰國比比皆是。春秋五霸中齊國也發生了同樣的事,只不過他們沒換國號而已。但實際國家已經由姜氏變成了田氏…

  • 2 # 隨緣King

    晉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超級大國,其國力非常強盛,後來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三個國家,史學家也將此事件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分界線,標誌著春秋時代結束, 戰國時代開始,那為何晉國會分裂呢?其中有很多因素的影響,最主要的是制度問題,那個時候的宗法制度已不適應管理機構的執行,必將被新的制度取代,所有的諸侯國都這樣,不過晉國因為內亂更換了利益集團而已。

    首先,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在於分封制,你可以這樣理解,晉國就是一個縮小版的周王朝,因為周王朝地域遼闊,所以採用了分封制度,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而對於諸侯來說,在自己的疆域之內,又將自己的某些領地分封給一些人,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就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的等級制度。

    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跟天子之間的實力發生了變化,周天子名存實亡,被自己所分封的秦國所滅亡。而對於晉國來說,一個道理,將土地分封給卿大夫,這些卿大夫在自己的領地上有自己的兵權、經營權、繼承權,所以長此下去,這個地區的百姓就會忠於卿大夫,而不是忠於晉王,所以導致後來的三家分晉的發生。

    除了分封制的制度問題,三家分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晉國公室的衰落,對作亂的卿大夫沒有制約的能力,只能束手待斃。

  • 3 # 搞笑小乖聰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您列舉的只有晉文公是五霸之一,但是晉國實力一直很強,為什麼三家分晉呢。主要原因就是隨著春秋時代國家兼併的加劇,諸侯之下計程車大夫階級實力也越來越強,在各個諸侯國也存在以下克上的現象,像齊國田代姜,楚國的令尹把持國家,都是這一現象,所以三家分晉就是因為仕大夫階級實力足夠以後謀求更高地位和權力的結果

  • 4 # 情繫州城

    1、回答問題之前,先更正一下春秋五霸的說法,這個我們都可以去網上或歷史書籍上去查閱,我個人傾向以下圖片中的說法。

    2、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在秦穆公支援下回到晉國殺晉懷公自立,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開始春秋稱霸。

    3、晉國一國前後就稱霸數百年之久(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在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在晉文公稱霸之後還經歷晉襄公接霸、晉景公失霸、最後晉悼公獨霸中原。

    4、在晉文公建立六卿制度時其實早已經給自己王室埋好了地雷。

    春秋晚期,晉國的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專權。

    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範氏和中行氏。

    公元前458年,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見《資治通鑑》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從此歷史進入戰國時代。

  • 5 # 王建國HIST

    你這個問題倒是耐人尋味啊,據我說知流傳最廣的一種春秋五霸的說法是晉文公,楚莊王,齊桓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當然春秋五霸還有其他說法,比如有人認為宋襄公也是五霸之一,畢竟曾經多次舉行諸侯會盟,所以我認為你的這四霸是假的?快來反駁我

    至於為什麼會三家分晉,當然是有深層原因和導火首先來看深層次的原因

    1.周實行的分封制

    為何這樣說呢?我們都知道周之所以衰落是因為諸侯國過於強大,同樣在各個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實力也同樣強大,例如齊國的田氏代齊,魯國的三桓之亂,而晉國的卿大夫強大也是這個道理

    2.晉獻公屠殺諸公子

    晉獻公即為後想要穩固自己的統治,喪心病狂的他,十分的害怕晉國再次上演王子奪權的恐怖故事,於是他便把自己的兄弟們,不管親的近的,遠的,表的殺個乾淨。可是君位沒人搶奪了,可也沒人幫他了

    3.卿大夫之間的兼併

    本來晉國的卿大夫地盤比較小,好管理,但是到了後來,他們之間的兼併,造就了智,趙魏韓四家大族

    直接原因

    智氏聯合韓趙兩家攻打魏,結果趙魏卻因害怕智用同樣的手段對付自己而倒戈,同魏家一起滅了智家,後打退晉,魯,齊聯軍,上表周王,完成三家分晉。

  • 6 # 清鶴唱史

    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定的標誌。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併吞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裡。這些大夫原來也是奴隸主貴族,後來他們採用了封建的剝削方式,轉變為地主階級。有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用減輕賦稅的辦法,來籠絡人心,這樣,他們的勢力就越來越大了。

    晉國後期智家稱霸

    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瑤想侵佔其他三家的土地,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來壓他們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不願得罪智伯瑤,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向趙襄子要土地,趙襄子可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送人。”

    智伯瑤氣得火冒三丈,馬上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自己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沒有多少日子,智伯瑤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

    晉陽城憑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有能把它攻下來。

    智伯瑤大水淹城

    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游築起壩,攔住上游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挖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衝晉陽,灌到城裡去了。城裡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裡,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瑤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順從地答應,心裡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後,城裡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讓給智伯瑤,是不會心甘情願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正在猶豫,經張孟談一說,自然都同意了。

    智伯瑤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二天夜裡,過了三更,智伯瑤正在自己的營裡睡著,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溼了,再定睛一看,兵營裡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裡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面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計程車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裡的不計其數。智伯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了。

    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瑤侵佔兩家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打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三家分晉的原因也都是內部原因,也是歷史的必然性,如果幾個大家族能團結一新,我想他們肯定會成為一代雄國,只可惜他們都想佔據大勢力,被三家分晉也不足為奇了

  • 7 # 臥牛說歷史

    題主既然知道晉國的四位霸主,難道不知道他們賴何稱霸?

    晉國強就強在六卿制,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一個人可能是庸人、蠢材,可七個人的風險是不是就降低了?

    晉國要強,六卿就要強,否則你以為僅靠晉侯一家能支撐起晉國霸業麼?

    但在生產力沒根本發展的情況下,“實力”都是固定的,地盤就這麼大,人口就這麼多。

    晉國比其他國家強,但國內六卿加晉侯肯定有個你強我弱。

    強者吞併弱者是春秋的主旋律,晉國內部也不例外。不過有楚國這個強敵當前,六卿雖然同晉侯矛盾不斷,單上能合作,不過這被一件事大亂了,那就是弭兵會盟。

    諸侯間罷兵休戰,不打了。

    外部矛盾沒了(至少暫時沒了),內部矛盾便爆發了。六卿間大戰,六卿同晉侯大戰,這時候就是誰強上臺了。

    這事不是你年兩年搞定的,再強的王朝也有滅亡的時候,晉國又如何能倖免呢?

  • 8 # 小星民間故事

    首先春秋五霸指的是五個不同國家的君主,而且具體指的是誰,說法不一,

    但得到最多認可的的版本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再者晉國君主如果說論能力的話,晉文公自然不在話下,晉獻公也說得過去,

    而之後的君主太過平庸,這也造成了晉國公族和卿族之間的實力此消彼長,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晉國的滅亡。

    最關鍵的是,晉國國土遼闊,各卿族勢力較為分散,而當時的分封制度讓各卿族各自發展,又互相征戰吞併,

    如果晉國君主能力一般則無力節制各卿族,所以魏、韓、趙三家卿族勢力日益壯大,早已不受晉國君主控制,最終導致三家分晉,歷史正式進入戰國七雄時代。

  • 9 # 花開水不流

    回答問題之前先糾正一下題幹中的錯誤,春秋五霸分別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不在春秋五霸之列。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這是三家分晉的根源。

  • 10 # 亙古懷念說史

    首先糾正一下,春秋五霸一般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另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無論是何種說法,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都是公認的春秋五霸之一。這裡出自於晉國的霸主就是晉文公。

    晉國的霸業是從晉文公時期開始開創的,雖然後來短時間內被楚國所壓制,但是總體的霸業延續了百餘年的時間。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和晉悼公時期,晉國都能一直稱霸中原。

    因此,春秋五霸晉國佔據其四的說法是錯誤的。只能是說晉國相比於秦國齊國等其他稱霸的國家霸業延續的時間比較長而已。長時間稱雄中原的晉國已經強大到外部力量無法威脅的地步,最終是因為內部分裂而滅亡的,這就是三家分晉。

    韓趙魏三家分晉實則是晉國內部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晉國的發展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小宗取代大宗成為晉國國君的事件。篡權成功的晉武公將自己祖父和曾祖父一脈的公室子弟殺戮殆盡。

    到了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時期,晉獻公甚至於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信任。他先是逼死了太子申生,後來又迫使自己的兒子夷吾和重耳流亡在外。可以說晉國公室成員之間到了毫無信任可言的地步。

    既然沒有宗室子弟可以依靠和信任,歷代的晉國國君就只能依靠外臣來輔佐自己穩固統治了。比如說成就霸業的晉文公受到了趙衰等一班大臣的支援。

    經過百餘年的發展,晉國國君一代不如一代,權力逐漸旁落到外臣手中。晉國國君就像當初的周天子一樣逐漸被架空,成為有名無權的象徵。等到韓趙魏三家分晉時,晉國公室毫無反抗之力!

  • 11 # 攻常清391

    春秋五霸哪裡是你說的這些?春秋五霸一般有兩種說法,一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還有一個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般大多數以第一種為準。晉確實很強,強在分權,也是分權導致了六卿權利太大,有了後來的三家分晉。本來還有個實力更強的知伯,被三家滅了。衍生出了很多故事,有興趣可以看看。比如漆身吞炭

  • 12 # 西武1979

    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並不是春秋五霸,所以春秋五霸晉佔四霸不太準確。

    為什麼會三晉分家,主要有以下幾個原由:

    1.古代我們經常聽到一個代表統治階級的一個詞,公卿,公是公族,卿是客卿。晉國三卿分家的最主要原因是殺光宗祖,客卿坐大。為什麼要殺光宗族呢?是因為小宗上位引起的對公族猜忌,最後屠戮公族。西周過了兩百八十多年,晉國國君傳到晉文侯,注意不是後面的晉文公,文侯有個弟弟叫成師,後來分封到了曲沃,成師小宗經過祖孫三代努力造反,在晉武公一代消滅文侯的大宗。由於政權合法性問題,一直害怕其他宗祖造反,所以在晉獻公的時候,聽取了謀士的意見,殺光了所有的公族。因為客卿沒有繼承權的,所以晉獻公覺得這是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後來,國無公族,重用卿族逐漸暴露出來了問題。

    2.因為春秋時期晉國實行的是分封制,所以在國君不斷的分封下,形成了晉國的六大家族,中行,智,範,趙,韓,魏,號稱六卿,他們相繼把持晉國朝政,他們的力量不斷壯大,連國君都無可奈何。

    3.直到公元前520年,晉國六卿相互制衡的勢力被趙鞅打破,晉國六卿內耗,中行,範兩族被滅,六卿變成了四卿。

    4.趙鞅去世後,智瑤一族開始強大,並聯合韓,魏攻打趙族,結果韓、魏臨陣倒戈,反而滅了智瑤一族,晉國國君已經形同傀儡。

    沒過多久,韓趙魏瓜分了晉國國君領土,晉國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 13 # rmgago

    其實晉國,也是經歷了從起步、發展、強盛,再到衰落、滅亡的過程,在春秋歷史上的很多大事件中,晉國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春秋五霸其實有多種說法,比較普遍的一種說法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王、秦穆公,該種說法為後世較多學者認可。

    春秋五霸中晉獨佔四霸的說法,來自於《鮚崎亭集外編》,其中五霸是為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儘管該種說法並非主流,但從中多少也可以窺探出晉國在諸侯國中的獨特地位。

    “三家分晉”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大事件,也被視為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司馬光在將其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可見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儘管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縱觀整個春秋時期,晉國的確是實力最為強盛的諸侯國。

    晉國的霸業最早來自於晉文公,作為春秋時期最為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晉文公最重要的歷史功績之一便是開創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公六卿,奠定了晉國春秋第一強國的地位。不過,“六卿”制度到了春秋末期,卻為晉國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晉文公之後,晉國在春秋時期的霸業延續了百年之久。

    晉文公之子晉襄公接霸中原;晉景公與楚莊王爭霸;晉悼公中興晉國,復霸中原。晉國作為周王朝的憲兵,維護東周天下的秩序及周天子的統治,其地位不言自明。

    然而,晉國的最大問題,便是對於六卿力量的制約失控。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此時晉公室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已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到了春秋末晉平公時期,晉國的實權由六卿(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此後又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韓、趙、魏三家聯合,滅掉了其中最為強大的智家。

    前438年,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晉國公室,晉國正式滅亡。

    “三家分晉”,追其根本原因,還是源於六卿制度的失控,造成卿族專權,到了後期晉國公室已經無法對六卿的權力進行制約。無論最終是智氏滅掉韓、趙、魏三家,還是韓趙魏取勝,晉國滅亡的命運都不可改變。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正是三家分晉讓原本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晉國滅亡,才能有了後來秦國的統一。

  • 14 # 說說歷史那些事

    春秋時期,先後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五位霸主,分別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也有另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總之晉國作為霸主的存在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晉國自晉文公重耳63歲即位後,任用狐偃、先軫、趙衰等人治理國家,政治上開始實行一系列措施,修明政務、整頓朝政、賞賜分明、愛戴百姓,晉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

    晉文公在趙衰的建議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平定了周室王子帶之亂,尊重並擁立了周襄王。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晉國打敗了強楚,踐土會盟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

    晉文公之後,歷經襄靈成景厲幾代國君,晉國遏秦困齊,戰勝楚國,更以諸侯身份立周天子(入襄王、立匡王),霸業達到頂峰。厲公之後,悼公以魏絳而九合諸侯,晉國霸業達到頂峰。

    晉頃公時,以韓、趙、魏、範,中行及智氏為六卿,逐漸壟斷了晉國的政權。

    晉定公時,趙鞅趕走了中行氏和範氏,六卿剩韓、趙、魏及智氏四卿,趙氏為首。

    晉哀公時,智伯率韓康子、魏桓子攻趙襄子晉陽,“引汾水灌其城”。趙行反間,最終聯合韓康子、魏共殺智伯”,吞併其地。如此,晉國只剩韓趙魏三家。

    晉烈公十九年(公元前401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三家為諸侯,從名義上承認了三家的諸侯地位。

    晉靜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把晉君封於端氏。趙肅侯遷晉君到屯留,最終滅亡晉國。

    這便是三家分晉的故事。

    春秋五霸中,晉國從晉文公到最後的晉靜公,斷斷續續稱霸約260年的時間,屬於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而韓、趙、魏三家從晉文公起歷經十餘代控制晉國政權長久不衰,到最後終於瓜分了晉國的土地而成為真正的諸侯國,由此拉開了我國曆史上戰國時期的序幕,韓、趙、魏三家也分別成了戰國七雄中的韓國、趙國和魏國。

  • 15 # 窗外有雪花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紛紛起來爭當霸主,“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五霸即春秋時代諸侯爭霸中五大強國的君主。

    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有多種。

    其一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其二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上面這兩種說法是主流說法。

    春秋五霸中晉獨佔四霸的說法,為非主流說法。這一說法來自於《鮚崎亭集外編》。這種說法中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說法雖非主流,但從中可看出晉國為春秋時期實力較強,佔有重要地位的諸侯國。

    按照春秋五霸,齊桓公首霸,其後晉國相繼出現四霸的說法,晉國在中原的霸業最早來自於晉文公重耳。晉文公開創的三軍六卿制,奠定了晉國春秋第一強國的地位。晉文公之後,襄公繼承父業,接霸中原。到晉景公時,與楚莊王在中原不斷打仗,進行晉楚爭霸。到晉悼公時,晉國中興,復霸中原。在春秋時期,晉國的霸業延續了近百年。

    春秋五霸晉有四霸的說法,主要是講晉楚之間長達87年爭奪中原的戰爭。從公元前632年到公元前546年,一直是晉楚兩國爭奪中原最激烈的時期。期間,兩大強國為了爭奪控制中原的霸權,前後發動了三次大會戰!

    第一次,公元前632年城濮(山東鄄城西南)之戰。

    此戰為晉、楚兩國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冒進出擊,被晉軍兩翼包圍,晉軍大敗,勢力被逐出中原。

    第二次,邲之戰。

    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經過潛心發展,楚國富強,打服了伊洛河谷的陸渾戎(今陸渾水庫地區),進逼東周王畿洛陽之地,楚莊王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鼎是權力的象徵,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的重量,大有奪取周天下之勢,由此出現了著名的成語“問鼎中原”。公元前597年,晉景公時,晉楚戰於邲(今河南鄭州)。此戰晉軍顧忌秦軍從背後偷襲,內部分歧不斷,將帥不和,各自為戰,缺乏統一指揮,晉軍慘敗!

    第三次,鄢陵之戰。

    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三次重大較量。公元前581年到公元前576年,晉景公時,晉國再次強大。公元前575年,晉楚兩軍決戰於鄢陵。在戰爭中,晉國軍隊善察戰機,巧妙指揮,擊敗楚國與鄭國聯軍。此役,晉國俘獲了楚公子茂,楚共王也被射瞎了眼睛,它標誌著楚國對中原的爭奪從此走向頹勢。晉國雖藉此得以重整霸業,即所謂的晉悼公復霸,但其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也逐漸減弱。

    隨後,晉楚兩國步入了漫長的拉鋸戰中。拉鋸戰主要爭奪物件是中原之地的鄭國!公元前573年,楚國趁晉國內亂攻克彭城截斷晉、吳聯絡,並進攻宋國與晉國。次年,晉悼公集合大小諸侯收復彭城。公元前571年,為控制鄭國不再叛晉附楚,遂在黃河南岸修建虎牢關(今河南汜水)長期派兵駐守,以取得晉對中原地形優勢!楚國為了抵消晉國的優勢,企圖攻打世代歸附晉國的宋國。公元前563年,晉悼公率軍擊退楚軍,解除了宋國受到的威脅。同年,晉國分晉軍為三部,輪番騷擾楚國。公元前562年,晉悼公聯合諸侯進軍討伐鄭國,楚國救援不及無奈降晉,從此楚國失去了對鄭國的控制權,進兵中原的兵鋒被遏制!與此同時,東南的吳國崛起,成為楚國大患,從此晉楚休戰,楚國則陷入了連綿不絕的吳楚60年爭霸戰!

    如此強大的晉國,後來卻被韓、趙、魏一分為三。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最後可能完成統一中國的是晉國,而不是秦國。那麼三家分晉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公族勢力漸弱,卿族勢力過大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重耳開創三軍六卿制,奠定了晉國在春秋時的強國地位,也為春秋末年晉國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三軍,即上、中、下三軍,中軍權最大。每軍設將、佐各一名,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此為六卿。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權,是中國最早的內閣制度。

    晉國六卿採用世襲制,主要由狐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所把持,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

    三軍六卿設立之初,顯示了強悍的戰鬥力。後三軍六卿也有演變,如晉文公增兩軍為五軍十卿,晉景公增三軍為六軍十二卿。後卿大夫都想說了算,互相傾軋,又恢復了三軍六卿。到春秋末年,晉國的卿大夫就剩下韓、趙、魏、範、智、中行六卿。

    晉國內部卿大夫勢力崛起,晉國公室權威不斷下降,到春秋末年,晉公室名存實亡,不僅無法領導六卿,且自身難保,只能向卿大夫尋求生存。六卿為掌大權,摩擦不斷,最後晉國有權有勢的卿大夫只剩韓、趙、魏三家。

    其次,分封制是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後,因地域遼闊等原因,採用了分封制。周天子將土地、人口等分給王族、功臣、先代貴族,叫他們到各地做諸侯。諸侯國要定期向周王述職,納稅,跟隨周王討伐不聽命令的諸侯。分封的諸侯又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百姓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就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就周天子來說,實力強大時還能控制住各個諸侯國,實力不強時,強大的諸侯國就會不聽周王命令,甚至“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周朝被自己分封的秦國所滅。

    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一定程度上,作為諸侯國的晉國可以理解為一個縮小版的周朝。就晉國來說,也因疆域遼闊,將土地等分封給各個卿大夫。這些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絕對的權利,比如兵權、經濟權、繼承權等,長此以往,這些封地內的將士和百姓自然只會效忠於各個卿大夫,而不是晉國的國君。這樣晉國公室力量漸趨衰微,再也沒有力量制衡各個卿大夫,最後被最強的韓、趙、魏三國一分為三。

    第三,卿大夫為奪得晉話語權互相傾軋

    公元前633年,自從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開始,六卿就一直把持著晉國的大權。在這一過程中,六卿不僅和晉國君主之間展開較量,彼此之間為了土地、財富、權力也是互相兼併。

    到晉平公時,剩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六卿為爭奪權力,互相兼併傾軋,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由此,歷史進入到戰國時代,中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

    多有疏漏 ,煩請斧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利博越的耗油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