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跳疑雲
-
2 # 劇影演技
之前就推薦過這部電影,評價高一部電影。
被吐槽的是沒看懂、時間線混亂。這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反映當時美國種族主義的電影,片方釋出了關於什麼是綠皮書的特輯,科普了當時的影片背景。我覺得並不像有的所說教科書式的影片,反而是在觀影的過程、之後是自己感觸很多,思考好些問題,暖心的結尾也讓自己很舒心。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
3 # 胡說八盜
這部電影如果不是拿下奧斯卡可能不會有這麼多人關注這個片子。如今願意沉澱細節豐富故事的作品很難得了。在這個大家絞盡腦汁想要拿出新奇刺激又出乎意料的故事時,這樣一個單純平淡的故事卻反而拿下桂冠。可見還是那句老話,講一個好故事或是講好一個故事。
作為公路片,兩位主人公的幾次上車下車,預示著兩人的微妙改變。從拿到手的綠皮書開始,肯德基、順手的石頭、寫信、遇難、化險,在走走停停的過程中兩個人逐漸敞開心扉,解除偏見的前提是要接受自己,自重之後才能互相尊重。
這是一個以種族歧視為背景卻也讓我們看到,真摯的友情,溫暖的親情,細膩的愛情。同時也是一個有愛,有趣的故事。
博士和託尼一路的相互瞭解和影響很有愛,託尼和博士不同的立場帶來了有趣的爭論,簡單直率的託尼給了孤獨的博士溫暖和陪伴,高雅有才華的博士給了託尼沉穩和大氣。結尾託尼夫人和博士的對話同樣讓人不自覺的揚起嘴角。“謝謝你讓我分享你的丈夫”“謝謝你替他寫的信”再溫暖不過的結尾了,喜歡。
可惜單就《綠皮書》得獎之後,外網的爭議來看,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包容之路還很長。
-
4 # 夢夢好劇
電影為什麼叫《綠皮書》,據說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本記錄黑人在美國社會中,被允許進出的酒店、餐廳等場所的書。赤裸裸的種族歧視自然是本片最大的主題。
當然,儘管受過不少歧視,但畢竟沒有上升到種族歧視的我就不打算寫這個話題了,因此讓我們愉快地跳過吧!
-
5 # 燦寶影視圈
世界上是有壞人的,你是不是黑人,對壞人來說,都是一樣的。
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是一個黑人鋼琴家南下巡演,找了一個白人混混開車當他保鏢的故事。
電影說了種族歧視,也反對了現在動不動就上升種族歧視的風氣。整個片子非常溫柔,有矛盾的點,更多的是溫情脈脈,誰也沒有撕破臉,大家都非常體面。
故事發生在1962年,馬丁路德金是在63年發表了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講,可見當時的局勢,而劇中出現的綠皮書也是真實存在過的,從33年出版第一版,到66年退出歷史舞臺,是一個郵局職工彙編的,收錄了當時願意接收黑人的餐館,旅店,酒吧,旅遊景點等,黑人出門必備。
黑人鋼琴家don,教養好,有錢,鋼琴天才,認識名流,除了膚色外,他都屬於上層社會。
白人混混tony,口吐髒話,為生計奔波,愛打架,他是白人,但他也是底層階級。
儘管電影中的黑人鋼琴師don已經躋身上流社會,住在“城堡”裡,坐在“王座”上,但到了南方還是會被拒絕用餐,被拒絕試衣服,被人在酒吧無理由的毆打。種族歧視的確是存在的,也是經過了很多人幾十年努力,才迎來了今天,黑人與白人可以一起上學,吃飯,坐車,逛街,擁有同樣的權利。
但另一方面,什麼是種族歧視?
劇中的tony,在剛開始,他偷偷扔掉黑人工人用過的杯子。他是種族歧視麼?
-
6 # 趣歡樂
這部電影資訊量非常大,130分鐘裡沒有一分鐘是浪費的,很多資訊都是隱藏在細節裡,簡直讓我意猶未盡,想去二刷。為了表達我的感動和理解,我列出一些關鍵詞來說這部電影。
「尊嚴」——鋼琴家雪莉博士就是一個用尊嚴捍衛自己人權的人,長年以來,雖然自己才華橫溢,博學且教養好,有錢也有地位,但是因為自己的黑人種族備受白人社會的各種侮辱和欺凌。他沒有用暴力去反抗這一切的不公平,而是用自己的品質、勇氣,用行動捍衛了自己的尊嚴,也受到了包括託尼在內的白人尊重
「孤獨」——雪莉博士是非常孤獨的,這種孤獨不僅僅因為他受到各種白人社會對黑人的不公平和歧視;還有他本身沒有家庭,沒有朋友,只有不斷的去音樂巡演。他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層的黑人也沒有交集和共同語言(影片中有一段他和底層勞作的黑人對視的那段特別讓人動容)。不是有人說天才都是孤獨的,雪莉博士是音樂天才,但音樂之後就是酒和孤獨,有一個不聯絡的兄弟,失敗的婚姻,性取向比較特殊……每當夜晚一個人的時候,他自己也在苦惱自己到底是誰?就像他在雨中咆哮的一段精彩臺詞——「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還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是誰?」。這一段是劇情的高潮,看著特別動容。
「勇氣」——勇氣可以說是全片的主題關鍵詞,也是激勵大眾共鳴的主題詞。雪莉博士明知道當時的美國南部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很嚴重,越往南越嚴重,可是他還是選擇要去南部巡演,去經歷去突破自己的舒適區,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去捍衛大眾的認知。勇氣在雪莉博士身上是貫穿得很透徹,包括一路上他也開始用手吃炸雞,後來他去黑人酒吧和大眾黑人一起狂歡,拒絕不讓自己在那裡吃飯就取消演出、最後還到託尼家過聖誕的結尾……託尼其實也是很有勇氣的,開始他也對黑人抱有社會的偏見,但是後來他慢慢也很尊重雪莉博士的音樂才華和人品,並且慢慢變成朋友的那種,他觀念的改變也是需要勇氣的。電影還透過博士的演奏同盟點出了電影關於「勇氣」主題的中心臺詞——「因為光有天才還不夠,改變大眾的想法需要勇氣」。
「浪漫」——電影託尼給妻子不斷寫信的片段可以說是劇中最溫情最浪漫的橋段了。託尼的教育程度,剛開始連句子都寫不清楚,只能記流水賬,還到處錯別字,連dear還寫成deer;可是他雖然很粗俗也沒有文化,但是他對妻子的情感和愛是真心的。在雪莉博士幫他寫的那些句子裡,我想不僅僅是託尼的妻子感動,任何一個人就算是觀眾聽了也會起雞皮疙瘩的。那些非常有文采的句子只有莎士比亞才能寫得出吧,你說是有浪漫呢?
「溫情」——這部電影的溫情不斷,從一開始描述託尼家的情況開始——託尼雖然生活艱難,但是一家人包括妻子和孩子還是很溫情的,為了贏取獎金還去參加大胃王比賽;即將合鋼琴家去南方遠行的時候,把預付的薪水信封交給妻子,讓她存起來的時候也很溫情;雪莉博士演出時候的光彩奪目,託尼溫柔而又欣賞的鼓掌也很溫情;博士教託尼寫情書的片段也很溫情;最終雪莉博士和託尼一家人過聖誕的HAPPY ENDDING也很溫情。
-
7 # 番茄炒蛋不要蛋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的話,從開頭到結尾,沒有一個點讓人感到十分的揪心與難受,一直都是非常順暢的,結局也是大團圓的形式。沒有過多的色彩渲染,用一種簡單直白的方式,以開車的方式,來進行這部電影,兩個人剛開始是非常不喜歡彼此的,直到後來兩個人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部電影不僅,從側面表達了對種族歧視的看法,也表達了一種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遞增。我相信這也是這部電影受追捧的一大體現,人們都喜歡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他減少了觀眾與螢幕之間的隔閡,使觀眾置身其中,感受到這種溫暖。
-
8 # 片刻的耳朵
高曉松曾在節目中預測過《綠皮書》有機會獲得今年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現在看來,矮胖松這張嘴確實有點實力。
《綠皮書》有些類似於之前的《觸不可及》,只是角色調換《綠皮書》上映初期頂著奧斯卡劇情片的噱頭進入內地,包括我本人,確實想好好看看,三天不到的時間,票房直達3億。
《綠皮書》融合了黑人,白人的種族問題,階級差異,友誼,他有話題,就不會缺少觀眾走進這個故事中來。
總體的敘述方式很舒適,因為較以往只要涉及到種族問題,就是個嚴肅的問題,往往會讓人陷入沉重的思考,這樣就影響到我們觀影的心情。而《綠皮書》則則將一黑一白之間的衝突矛盾設計在旅途中,用近乎喜劇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總的來說,它體現的詼諧而暖心,配上幾年的部分爵士樂,是真的讓人心情舒服。
說完舒服的我簡單提下,關於主要爭議的種族問題。上映指出,有人批評指出,電影對那段時期裡,種族歧視和隔離的殘酷,傷害的描述太過於輕描淡寫,並沒有看出有足夠的反思,並且電影的時間仍是以白人的角度去看待。
所以這也就是《綠皮書》為什麼又是一部最具爭議性的奧斯卡最佳。
-
9 # 星火霸王花
《綠皮書》是近年來看過的少有的非常優秀的電影,能獲得奧斯卡的多項獎項真的實至名歸。
記得電影剛開始在中國上映的時候,和朋友去影院看過,但遺憾的是那天實在太累了,電影剛開場十幾分鍾就開始犯困,只記得車上兩個人的爭吵畫面和電影院觀眾的陣陣笑聲。
昨晚又重新看了一遍,觸動很大,非常後悔當初沒有認真欣賞,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下我的觀影感受吧!
第一,學會接納自己雪莉博士是一個黑人音樂家,骨子裡透露著高貴,一言一行展現著素質,但不幸的是,他生活在一個種族歧視的國家,並且又處在把黑人視為奴隸的南北戰爭時期,所以他並不受歡迎,以至於他給人的印象是高貴中夾雜著自卑,還有逃避。
他被白人歧視,去澡堂洗澡,白人感覺他玷汙了水池,於是把他赤身裸體地扭送到警察局;去服裝店買衣服,營業員不讓他試穿;在演出的俱樂部,只能在雜物間換衣服,且拒絕其在俱樂部內用餐,甚至連用廁所的權利都沒有。
同時,他又被同胞排擠,看到他衣著得體的樣子,遭到黑人同胞的戲謔。
所以在當時的社會,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能高高在上的疏離周圍的人。
同時他也在逃避自己黑人身份的事實,當時大部分的黑人行為粗魯,他卻始終保持著高雅;當託尼認為黑人普遍愛吃炸雞時,雪莉博士卻反駁他,自己從不吃炸雞;託尼播放黑人創作的知名歌曲時,雪莉卻表示自己從來沒有聽過這首歌曲,另託尼非常驚訝。
但意想不到的是,在性格不羈的託尼的不斷影響下,雪莉慢慢改變了。
他嘗試著用手去吃炸雞,發現味道還不錯;他走進黑人專屬的酒吧,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演奏快感。
雪莉接納了自己黑人的身份,融入了同胞,他改變了。
第二,自我尊嚴的維護當演出的俱樂部拒絕雪莉上廁所時,即使驅車半小時去住的酒店上廁所,他也不接受別人室外解決的建議;當被俱樂部拒絕用餐時,他制止了託尼的暴力舉動,而去別處用餐;當營業員拒絕他試穿衣服時,他沒有反駁,而是放下衣服競直走出店門。
是的,他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一個人的尊嚴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自己給自己的。面對別人的歧視,選擇沉默,就是最有力的還擊。
第三,放下偏見,發現不一樣的風景起初,託尼本身對黑人也有著很深的歧視,黑人用過的水杯,他嫌棄地丟盡了垃圾桶。即使第一次面對雪莉的僱傭,他也是十分排斥,如果不是因為經濟的壓力,相信託尼不會接受雪莉的僱傭。
但一路的談笑風生,一路的爭吵連連,一路的相互瞭解,他逐漸地放下了偏見,並被雪莉的人格魅力與藝術才能深深的折服,甚至多次為對方打抱不平。
寫在最後看了《綠皮書》,不得不感嘆種族歧視的可怕,同時也為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強大包容度感到自豪。
還沒有來得及看這部電影的朋友們,強烈推薦大家看一看,真的感觸良多。
-
10 # 三門會車
從矮大緊那裡聽到這部電影,看完也有一些自己的體會。
電影的魅力衝突少不了。從人物設定上,結合時代背景,上流社會的黑人鋼琴家和平民失業的白人司機,這就充滿了巨大的反差,並且是不同其他類似電影的反差【同類型電影多是白“高”黑“低”】
克己自律的鋼琴家,小心翼翼地在自己的圈子裡享受名譽和孤獨,豪宅豪車,得體高貴。但學琴階段因為膚色而遭遇不公待遇,無法演奏古典曲目,因而時時有抗爭意志在胸口。生活中像是“閨中小鳥”,不善交際,不懂變通,儼然“高屋建瓴”的高知之輩。
白人司機則相反,工作經驗豐富,交際廣泛 混跡於燈紅酒綠之地,深諳待人處事之道,家庭關係和睦融洽,但收入微薄,時常會變動。有很多市井小民的習慣和粗俗,歧視黑人。
兩個人在南下演出的途中,隨著一系列事件的發生,關係和性格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剛開始的防備鄙夷,衝突不斷,到相互理解,為彼此考慮,到最後卸下心防,互訴衷腸,彼此更加成熟,關係也更融洽,為彼此出頭。
待到聖誕歸來時,一個走出孤宅,進入家庭聚會,一個會寫情書,接納黑人朋友,全家歡電影結局。
一部公路電影,卻安排在了特殊的時代背景,一段奇妙旅程,帶給人們很對啟示:不要用固有印象去評判一個人,要學著包容地去接觸。許多身份我們擺脫不掉,糾結於此只會鬱鬱寡歡,讓生活失去色彩。做事就要全情投入,做到極致,偶爾放肆一下,也會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另外,人脈很重要,很重要!
-
11 # 橡樹電影記憶
《綠皮書》透過一個有趣和有深度的故事,讓人們深刻地感受到生而平等的溫馨與美好,感受到種族歧視是一個文明社會的粗鄙做法。它是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 確實值得一看。
電影《綠皮書》由著名導演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主演,電影描述了白人保鏢託尼,被聘用為世界優秀的黑人爵士鋼琴家唐當司機嚮導。
鋼琴家將會從紐約開始進行一系列巡迴表演,他們倆人之間上演了一段跨越膚色、種族、階級的友誼故事。《綠皮書》是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本指南。1962年,美國再次掀起種族歧視運動,黑人地位再次受到質疑,郵政員維克多雨果格林作為一名黑人編寫了一本出行指南,裡面詳細的指出哪些旅店可以入住和餐廳可以就餐。
好的電影能夠體現國家集體正確的價值觀,會有很強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綠皮書電影的主題還是美國老生常談的黑人歧視問題。
電影也讓人們看到美國社會階層對立,精英和底層人民之間生活上巨大的鴻溝。使得電影更加的豐富和深刻。這是一部很優秀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有趣又不失深度。
-
12 # 下某說
當時這部電影上映前我就不太想看,覺得種族歧視這個話題在影視作品中已經用得太濫了,這些年也看過不少次來題材的影視作品,對我來說沒有多少吸引力。但是大家都說好,既然如此,那我也去影院看了。電影的質感是極佳的,但由於我聽說電影裡的結局跟現實裡的結局差距過大,所以給了我不真實的感覺。有種為了happy ending而happy ending的感覺。人性的醜陋使人的轉變是緩慢的,在旅途中白人男主對黑人男主態度的轉變也是緩慢的,這沒有什麼違和感。
-
13 # 微微女性情感說
這部電影我是去年在電影院看的,我心裡默評這部電影是去年最佳電影。它與《海上鋼琴師》在我心中的地位一般,很多情節現在想起來都是心中一顫。
《綠皮書》中心思想我覺得是講述種族歧視。
還有一點感觸是這位黑人演員把一位鋼琴師的優雅演繹到極致。兩位主演跨越種族的友誼也讓人難忘。不管什麼民族,什麼膚色的人種,都是平等的,哪怕是現在,還是存在很嚴重的歧視,不管是地域還是民族,都會有。我們需要這樣的電影,來最大限度的傳播平等。
整部電影讓我震撼的畫面有兩處:
1、黑人鋼琴師和白人司機在去演出的路上,汽車拋錨了,司機在馬路邊修汽車,鋼琴師有些煩躁下車透氣,汽車修理好後,司機幫鋼琴師開啟車門請他上車,而就在不遠處的黑人農民一個個朝他看來,農民們的眼中我看到驚恐、不可思議和羨慕,最後到敬畏。而鋼琴師則是淚水奪眶而出,離開時眼神充滿篤定。
2、最後一場演唱會即將結束,黑人鋼琴師想要上洗手間,但是被要求去外面的簡易洗手間解決。鋼琴師不同意後兩人開車回酒店的路上,鋼琴師對白人司機說的,你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我要堅持這麼做。
-
14 # 時尚娛樂熱
《綠皮書》電影帶大家領略了全美不同地區的風景及當地的風俗習慣。一部劇情簡單的電影:白人託尼因所從事工作的酒吧需要停業整頓,又迫於生活的壓力,在朋友的介紹下只能給黑人——一位偉大的鋼琴家唐·雪利博士當司機南下前往種族歧視比較嚴重的國家巡演的傳記。
影片中的託尼——一個活的像個黑人的白人,唐·雪利——一個活的像個白人的黑人,膚色是最苛刻的階級,即使你擁有了一切:金錢、教養、藝術薰陶、口音、儀態、即使你可以在白宮表演,享受上流社會人士的掌聲,卻必須在雜物間更衣、更衣室用餐、破舊的茅廁方便。
-
15 # 都江堰燃哥
>藉著奧斯卡的東風,該片也引進內地院線,成為3月份最值得期待的影片之一。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對這部影片滿意,美國部分黑人觀眾以及《黑色黨徒》的導演斯派克·李就公然對《綠皮書》獲獎表示不滿。
尤其是斯派克·李,當頒獎禮現場公佈最佳影片是《綠皮書》,這位黑人導演憤怒的起身就走,被攔下後又回到了座位上,背對舞臺聽完了《綠皮書》主創的獲獎感言。
在隨後的後臺採訪中,他直言這個結果“就像裁判作出錯誤的判罰”,隨後不停的喝著手中的香檳,說:“這是我的第六杯了,你知道為什麼。”
>為什麼美國黑人觀眾不喜歡《綠皮書》?
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故事原型的家屬稱影片與真實情況不符,他們聲稱現實中的黑人鋼琴家並沒有和白人司機做朋友;
其次有部分黑人觀眾認為影片白人男主託尼(維果·莫騰森 飾)的戲份太多,讓黑人角色唐(馬赫沙拉·阿里 飾)淪為了配角;
最後是黑人群體普遍認為影片只描繪了黑人的刻板形象,如“神奇黑鬼”,並且弱化了種族歧視的情節,是在為白人種族歧視者洗白。
神奇黑鬼(Magical Negro):
>神奇黑鬼(Magical Negro):“神奇黑鬼”是斯派克·李在2001年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那一類黑人角色,他們在關鍵時刻出手,利用自己神奇的力量,幫助了片中的白人主人公,但永遠只能做陪襯。
當然,最讓斯派克·李感到不爽的,可能就是自己執導的《黑色黨徒》居然輸給了一部由白人導演、編劇、製片的“刻板化”黑人電影。
難道白人比黑人更懂黑人嗎?(其中一位編劇尼克·瓦萊隆加是白人司機原型的兒子)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黑色黨徒》講了什麼,《綠皮書》又講了什麼。
其實將二者對比,會發現兩部影片的套路非常相似,都是一個黑人與半個黑人(受其他白人歧視的猶太人/義大利人),共同與種族歧視作鬥爭,最終實現自我認同的故事。
不過《黑色黨徒》作為一部劇情片,存在嚴重的劇情割裂問題。例如影片開頭講黑人警探受命臥底黑豹黨,後面卻莫名其妙的無視這個任務,成為了3K黨的臥底。
而且影片對黑豹黨的描繪非常溫和,事實上,真實的黑豹黨是非常激進的暴力團體,名聲不佳。漫威旗下的英雄黑豹甚至一度改名,就是為了避免讀者與其扯上關係。
>至於《綠皮書》,雖然也是四平八穩的好萊塢故事,並且屬於較為商業化的公路喜劇,但是馬赫沙拉·阿里的表演讓影片增色不少。
有些人會覺得馬赫沙拉·阿里的戲份太少,其實編劇們對這個角色的塑造要比維果·莫騰森飾演的白人司機更加複雜。
他是一名黑人,卻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出入於白人上流社會,卻因膚色受到歧視。無論是底層黑人社群,還是白人上流社會,他都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因此他總喜歡一個人喝酒發呆。
更不用說他的性取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這可能會輕易毀掉他的事業。
這樣一個角色,完全不需要過多的出場、煽情的臺詞、誇張的動作,用收斂的表演反而更能體現角色的擰巴、陰鬱、掙扎。
和同類影片相比,《綠皮書》還勝在了不矯情、不聖母。
影片有兩個段落讓我印象深刻,一段是唐與託尼在黑人酒吧裡盡興而歸,唐第一次感受到黑人社群的溫暖,聖母心氾濫的表示要“每個月都來免費表演一次”,結果就發現兩名黑人混混正在偷他們的汽車。
另一段是唐與託尼在雪夜中被警車攔下,他們本以為又遇上了種族歧視的白人警察,卻發現對方好心提醒他們的汽車輪胎漏氣了。
政治正確的那一套說完了,本片還要告訴你黑人酒吧也有小混混,白人警察也有熱心腸。總結起來就是:拒絕歧視與偏見,但不要矯枉過正。
>這讓我想到一個著名的問題:“女生晚上不要穿的太暴露在黑人區走路”,這句話究竟是善意的提醒,還是兼具性別與種族歧視?
我覺得人們在倡導包容與博愛的同時,也不該培養一種鴕鳥心態,對陰暗面視而不見。
對比豆瓣、IMDb的評分,會發現無論中外觀眾,大家明顯更喜歡《綠皮書》,而不是《黑色黨徒》。
>人們反感奧斯卡的“政治正確”,甚至反感將《黑豹》這樣的商業片列入提名,其實就是在反感某些社會議題的矯枉過正。
斯派克·李的左翼思想,某種意義上屬於屁股決定腦袋,讓他的作品政治性大於藝術性,反派永遠邪惡、愚蠢,正派永遠偉光正,角色臉譜化,宛若黑人樣板戲。
這種劇作套路,對於看夠了抗日神劇的中國觀眾來說,已經再熟悉不過。
-
16 # 郭懶懶
我也是前幾天剛看了《綠皮書》,才知道電影的名字為什麼叫“綠皮書”,原來是一本黑人出行的指南手冊,綠皮~書。
這部電影很早就聽別人介紹過,一直沒有去看,主要是電影海報沒能勾起我的觀看慾望,誰知道前幾天一看,“哇”,“真香”!
果然不負它所獲得的獎項:
加上此前收入囊中的榮譽,本片在整個頒獎季共獲得56項提名,24項大獎。
沒有得獎的影片不代表不好,但得獎的影片一定有它得獎的道理。
電影看似很平淡,但就是給我一種說不清的感覺,它就像一首悠揚的樂曲,在五線譜上激盪。
片中有好聽的背景音樂,美麗的風光,還時不時穿插著一段鋼琴演奏,視聽的盛宴,看完後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劇中的兩位主演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雖然我總對國外的演員臉盲,更是叫不出名字,但並不影響我對他們的喜愛,演技是真好!
黑人唐,古典樂鋼琴家,有著良好的教養,高貴的氣質。
他的音樂修為深受白人的追捧,卻從來沒有得到過跨種族的禮遇。
白人託尼,臨時工,什麼工作都做,為了掙錢,一口氣吃 26個熱狗也不在話下。
他是一個“高貴”的白人,生活在白人社會的底層。
託尼受僱於唐,成為他的司機,將帶著唐去美國南部巡演。
不同膚色,不同階級的兩個人,思想習慣千差萬別,在相伴的日子裡,上演了一出國外版的“人在囧途”。
一開始,託尼的痞子味,不拘小節的做派都讓唐接受不了,他以自己的原則一直在糾正著託尼,雖然收效甚微。
而託尼對唐的一本正經,精緻的生活態度也頗有微詞,在極力攛倒唐吃炸雞後,二人越來越有默契,開始了一路的歡聲笑語。
唐還幫助託尼給妻子寫信,一個非常溫暖的場面。
在演出的途中狀況百出,事故不斷,託尼慢慢地明白了這次出行的難度和意義,也真切的看到了社會對種族的歧視,對黑面板深深地惡意,這是他之前從來沒有感受過的。
不過,託尼自己卻絲毫不介意這些,他欣賞唐的音樂才華和人格魅力,在相處中,他逐漸讀懂了唐,原來城堡中住著的王者這麼孤獨,這麼艱難,這麼勇敢。
“世界上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多麼好的一句臺詞!
二人都勇敢的向對方跨出了一步,成為了彼此人生中的摯友,這部影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彌足珍貴。
片中有一段對話,讓我特別觸動
是怎樣的壓抑人生?是怎樣的苦苦煎熬?才能讓優雅的唐在這一刻痛苦咆哮,我覺得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知道託尼能理解他。
友情的珍貴就在於心照不宣吧?
有笑有淚有感悟的一部影片,很好,值得觀看!
回覆列表
電影《綠皮書》,看完之後能夠引起更多對於現實社會現狀的思考,電影的結局既令人意外但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不得不說是一部好的電影,讓你隨著電影的進展完成思想的轉變。
電影是關於兩個男人的故事,但兩個人的背景差距過大,黑人和白人,鋼琴家和司機,富有和落魄。差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這段友誼的寶貴程度 ,讓人從一開始的難以接受到最後的順理成章。
託尼在一開始還是厭惡黑人,從他把黑人水管工喝過的水杯扔進垃圾桶可以看出這是因為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的土壤還很深厚,對黑人的歧視也根植在白人心中,幾十是像託尼一樣的義大利移民。但戲劇性的是託尼暫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所以他選擇了當謝利的司機。當然是絕佳的組合,一個在關鍵時刻足夠靠譜的託尼,保證謝利一路上的安全。謝利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託尼,改變的不只是他的談吐,更是他思考的方式。
片中的閃光點有許多,當他們在前往北卡羅來納的途中,在一處莊園。謝利與一群黑人有了一次深刻的對視,對面的黑人也許在想,這個人為什麼跟我們的身份不一樣。但在謝利內心深處,他也有對自己身份的認識恐懼,儘管他是譽滿天下的鋼琴家,甚至在白宮演奏過,但他到底還是一個黑人。他甚至不能夠使用高階場合的廁所,也無法在高階餐廳進餐,僅僅是這些地方不接待黑人。也許謝利對於自己身份認知也存在困惑,因為他既不像其他黑人,也要忍受存在著的對黑人的種種不公平對待。而對於託尼,在被存在種族歧視的警察截下時,一開始還能保持冷靜,但當警察說:所謂義大利人與黑人是同一類時,便衝動的打了警察。他們為此發生了爭吵,託尼想要辯解時,謝利一針見血地指出託尼意氣用事的原因。
他們吵吵鬧鬧了一路,爭吵原因不全是因為身份背景的差異,更多的是當時種族歧視思想的蔓延對於每個人的影響。正如風浪中的飄搖小船,時代浪潮裹挾著的個人喪失了太多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當自己離開固有的環境,才有可能以嶄新的思維思考個人的處境。
最終,謝利博士在聖誕夜拜訪了託尼一家,其樂融融地一起過了一個聖誕節。在這一刻,種族,身份,地位都顯得無關緊要,他們的友誼超越了一切。
其實在我們國家,種族歧視真的不是切身能感覺到的,畢竟大家都是黃種人,難道還分黑黃和白黃嗎,所以,對於種族歧視來說,並沒有那麼敏感,而在美國等歐美卻不同,特別是美國,一直以來,能清楚知道的就是種族歧視,槍支氾濫問題,對於多民族混居的美國,膚色的問題本不是一個應該被區別對待的事情,只是長期的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白人與黑人之間有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雖然現在這個鴻溝可能較之以前改善了很多,但是問題一直沒有消失,這部電影呢,我想更多的事一種對當時一種現象的展示核對現在問題的警示。
從一開始託尼對黑人的拒絕,到慢慢了解唐,從牴觸到接納,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無論背景經歷還是性格都不同,在經歷一段旅程之後,成為朋友,我想這也是電影對於種族團結的一種美好願望。
喜歡這種真實故事改編的故事,至少他真的發生過。其實,唐也好,託尼也好,都是有著各自的問題,沒有誰是完全的無瑕疵,固執衝動各自有之,最重要的是他們願意為彼此改變,接受不同,矛盾也好衝突也罷,難道不是隻要懷著真誠的心,一切都不是問題嗎?這句話說得很形式主義的樣子。
也許在美國上映更多的強調種族之間的矛盾與融合,但對我而言,我覺得,感覺更多的是,與人相處,不要一開始就否定對方,被太多的背景或是外表影響而放棄嘗試,也許很多人,真的相處下來,真的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只是有待去發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