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鏗鏘談
-
2 # 七彩生物界
一、古人談養生
古人談養生,道家有,如家有,兵家也有,但是個人認為還是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中將醫學定義為“生生之道”——前一個“生”是動詞“提高”,後一個“生”是名詞“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規律。養生就是人類提高自身組織、自身康復能力的學問,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境界。(親請關注我)
二、現在養生觀
1.心氣順是養生第一要務
現在養生多是食補、鍛鍊。但是我認為現在養生應該首先是,諸事要想的開,看的遠,諸事多看好的一面,這樣諸事順了,心情順了,心情好了,身體就會健康長壽,食補才會事半功倍。
2.食補不要高大上
現在的食補,追求的貴、新、奇、怪。個人認為完全背離養生的本義。我家曾有曾祖輩的兩位老人,都高壽90多歲。我父母等長輩買一些高檔補品,都被舅舅阻擋,因為舅舅是一位醫生,他常說:稀飯米粥,饅頭最養生,花生核頭最養人。其它補品你們就不要買了。也許這有些特殊性,但是這是生活的例項。
3.家庭和順最養生
現在家庭由於工作、生活、交通,工作離得越來越遠,我們的家庭的親情也越來越遠,老人的孤獨感,失落感,越來越強烈。現在的人還有一個毛病把工作中的不順帶人家庭,家庭的氣氛就變了,吃在多的補品有用嗎?
-
3 # 阿彌陀佛偉佛王
養生就是養生命,養生就是養氣血,養生就是養陽氣,養生就是養精氣神。養生又分養心和養身。養身養的是心肝脾肺腎五臟,養心養的是仁義禮智信五德。食物和醫藥是養身和治病的。藥物養生和食物養生並不是千篇—律,應根據體質有選擇的分季節的來養生。醫家養生就要求吃的好,吃的少,吃的禮熟,吃的淡,吃的雜,嚼的爛,吃的好就是不吃發黴的食物。宗教就是身心同養的,如佛教、道教就是修心養神養德的。養生除了利用食物的補養以外,還可利用宗教的修心練氣養神的方法來養生,如練習氣功,就可達到精充氣足神旺,經絡蔬通,健康身體,祛除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
4 # 使用者61893757853
什麼是養生?養生就是休息不勞動和活動,所以人生到了勞累過度疲勞時,就要休息休息,不參加活動和勞動,在家養生休息的意思。所以人生受到傷害疼痛時第一時間最好的方法就是休息養生。如果還沒有好的話,就要用穴位反射按摩。這樣就是最好的方法。
-
5 # 孤鴻雲水
中國的養生,從有人類文明就已經開始了,人類為了在生活中,不受傷病的折磨,延長壽命,從自然中尋找讓生命存活下去的經驗,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健康的生活規律,後來由於文明不斷的進步,道家創造出一套修煉成為神仙的一套方法,想讓自己長壽不老,這個過程就是養生,包括武術也是。很多人把中國的養生的方法,用西方科學來解釋,是行不通,也是錯誤的,中國的養生學,是天人合一,自然和人是一個整體來論述。而西方科學,是專注物理性,機械更強一些,有很多養生現象,西方科學是解釋不了的,就給養生扣上偽科學的帽子,科學真的能解釋一切嗎?也不盡然。
-
6 # 大海142581829
養生就是調節身體,身心健康愉快,除恰當的飲食,茶道和身心健康的消遣活動也屬養生。比如,養生氣功,太極也能養生,使全身筋骨鬆緊有度,精氣能夠集散自如,會養生的人身上有一種悠雅,象中國的山水畫,又似中國的毛筆書法,剛毅中透著一種飄灑。養生是好事情,恰當的養生能益人心智,美人容顏,養人身體,減小疾病發生的機率
-
7 # 酬兔說事
人體的頸椎是人體重要的支撐點之一
頸椎:頸椎是由七個椎體及交感神經、復交感神經、頸神經、腦神經、頸部淋巴及耳後淋巴組成叫做頸椎,是向上下左右前後活動的。飲食的不規律,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心理的負擔,都會造成頸椎的病變。
頸椎是人體活動最多的地方,頸椎出現病變就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疾病。頸椎的病變會引起腰椎的痠痛、腸胃方面的問題、女性婦科方面的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白帶多、宮寒、頸椎肌肉勞損、頸椎骨骼退化、四肢出現不同痠麻無力,頭暈頭痛、胸悶心慌、耳鳴、記憶力差、視力模糊等亞健康。
3
頸椎的預防
保持正確的姿勢。
長期的姿勢不良是引起頸部脊柱病的主要原因。包括枕頭過高、過低、過硬,駝背,伏案書寫、側身歪斜的看書、趴在桌子上睡覺、用脖子夾電話等等。這些錯誤的姿勢都可能使得頸椎位置發生異常變化或畸形。
正確的坐姿雙臀踏實均勻的坐在椅子上,上半身略後傾,腰背挺直,雙下肢輕鬆平展,兩腳平穩著地。一把好椅子可以幫助很多。對頸椎來說,受力最大的姿勢是向前彎曲,所以儘量避免用電腦的時候低頭看,改為仰頭的話對頸椎來說較好。
3
避免躺著玩手機
隨著智慧手機的發展,現在手機不單單可以打電話,還增加了很多其他功能,如上網、聊天、玩遊戲等,特別是現在的人都有一個習慣,躺在床上或者坐在沙發上玩收,一趟就是幾個小時,長期保持一個動作不動,對頸椎的負荷太大,使頸椎得不到氣血的滋潤,從而導致頸椎的病變退化,儘量避免躺著玩手機。睡眠的時候枕頭不能過高,最適合自己的高度最好,會引起頸椎的病變勞損。
一個動作不要儲存太久
無論什麼姿勢都不要長時間保持,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應該活動下身體避免肌肉僵硬。對身體的放鬆運動對頸椎有保護作用,適當的對頸部按摩。
避免頸部受涼
夏季吹空調對頸椎的傷害很大,要避免空調對頸椎的傷害,空調的溫度最好控制在26\28左右,避免空調對頸椎的直吹,如空調的風寒對頸部的傷害,肌肉會僵硬,頭暈、四肢無力等問題,風寒對頸椎的傷害是最大的,冬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頸部的保暖,防止風寒對頸部的傷害。
避免對頸部的負重
避免背過重的單肩包、過重的掛件。對女性來說避免穿不合身的內衣及太高的高跟鞋。過重的負擔對頸部及肩胛區的肌肉和筋腱、骨骼傷害很大,長期的氣血供血不足,頸部的肌肉、骨骼就沒有辦法得到氣血的滋潤。
對頸椎的按摩
在中醫看來,適當的對頸椎及身體進行按摩,對頸椎能夠得到很大的保護,按摩能夠刺激頸椎的穴位,使頸椎得到氣血營養滋潤,打通氣血,滋潤肌肉、骨骼、筋腱的作用。
適當的運動
透過平時增強鍛鍊強健頸部肌肉也是很好的預防方式,同時注意循序漸進避免外傷。適當的頸椎牽拉、按摩頸椎都能夠對頸椎起到保護的效果。飲食方面以清談為主,情志方面不要過度的太過憂鬱或者思之過多和性格的急燥,每天堅持適當的鍛鍊,如瑜伽、太極、跑步、爬山等,根據不同的體質的人,最好保持一個星期3次的身體鍛鍊,對頸椎的疲勞及氣血暢通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
8 # 山嘎嘎裡的
這段話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認同,中國人有個奇怪的現象:錢拿來打麻將,輸個三千兩千,甚至更多不心疼;
-
9 # 有家好物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如今養生已經成了熱門話題,養生也是需要方法的。
對養生定義的理解主要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這對於現在來說也是很好的指導思想。也就是說,我們只有在與自然的執行軌跡一致時,身心才會舒展,自然規律才是最好的調養師。旅遊是這樣,養生更需如此。 第二,養生的目的在於維護,提升健康水平。養生旅遊在暫時居留在某地,並不是以賺錢為目的的旅遊行為。是以保持和提升健康水平為目的的行為。 第三,養生是一種深度的參與性的旅遊體驗。養生旅遊不等同於旅遊,是在旅遊的基礎上,以提升身心健康,身心愉悅為目的的旅遊,是一種深層次的身體需求行為[2]。這與一般的遊玩行為有著很大區別,是在旅遊的基礎上由特殊需求導致的更高層級的旅遊行為。
-
10 # 暖暖369421
心梗和腦梗,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兩種疾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兩種疾病的發生,竟和現代人對早飯的忽視有關係。
原來,不吃早飯,胃中就缺少食物,人體血液裡就會形成很多的B型血栓球蛋白。這是一種能導致血液凝固,使人易患心肌梗塞的蛋白質。
另外,不吃早飯的人,血小板比吃早飯的人更加容易粘稠與聚集。這就加大了血栓的形成機率,使人更加容易患上腦梗和心梗。
早餐不吃,惹來三高及腦梗、心梗,早餐還影響壽命的長短!
不吃早餐,什麼病都來了
1
早餐不吃惹三高
研究表示,早餐沒吃,大腦會釋放需高熱量的訊號,從而嚴重增加午餐及晚餐攝取垃圾食品的機率,經常這樣,極易引發糖尿病及三高。且此做法會導致得心臟病的風險增加27%。
2
早餐不吃易腦梗心梗
研究表示,早餐經常沒吃,極易導致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內壁上沉澱,造成動脈硬化。調查發現,經常不吃早餐的人比正常吃早餐的人得腦梗、心梗等疾病的機率要高很多。
3
早餐沒吃少活2.5歲
有國外研究發現,經常不吃早餐或隨便吃早餐的人,壽命平均約縮短2.5歲。
此外,早餐的質量除了對人一天的思維能力及決策有影響,同時還易引發膽結石、肥胖、胃炎等多種症狀。
關於早餐的五個誤區
早餐誤區一
吃煎雞蛋
現在,很多人吃早餐的時候,多數將雞蛋做成煎蛋。但是,這樣對早餐來說,脂肪的比例十分的高,讓早餐顯得不健康。哪怕是吃雞蛋三明治,其中也會加入輔助調味料,如蛋黃醬等,所以,如果吃早餐想要吃雞蛋,儘量選擇水煮蛋,會更健康。
早餐誤區二
混淆純牛奶早餐奶
很多人早餐的必備之選是牛奶,但不少人經常把純牛奶和早餐奶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是不同的。純牛奶和早餐奶雖然都有牛奶成分,但營養成分和配料是不一樣的。純牛奶就只是鮮牛奶,而早餐奶有牛奶、花生、水、麥精、燕麥、蛋粉、穩定劑、鐵強化劑、鋅強化劑等的配料,早餐奶的蛋白質含量通常為2.3%以上,而純牛奶的蛋白質含量一般在2.9%-3.1%之間。個人在進食時,應注意區別,並搭配相應的食物,才更健康。
早餐誤區三
選擇甜食
點心中含有脂肪和大量糖分,讓人在不經意間攝入過多能量,導致有肥胖隱患。所以,早餐的主食儘量不要選擇太甜的食物。
早餐誤區四
吃加工肉
加工肉的脂肪比普通肉多,有可能導致增加壞膽固醇的量和使腦卒中的風險增加。所以,早餐想要吃肉,儘量不要吃加工肉。
早餐誤區五
吃各種零食當早餐
零食大多屬於幹食,而在早晨,人體處於半脫水狀態,零食是不容易被消化吸收的。而且餅乾等零食的主要原料是穀物,雖然能在短時間內提供能量,但會使人體很快感到飢餓,將到中午時血糖水平會明顯下降。早餐吃零食容易造成營養不足,體質下降,從而引起各種疾病入侵。
健康早餐的五個標準
1.早餐要吃熱的食物
早晨室外的溫度尚未回升,人的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沒有舒張,如此時攝入冰冷的飲食,必定會影響微迴圈,導致血流不暢。
長期進食會出現食慾差,面板漸失光澤,喉嚨老是有痰堵的感覺,時常感冒。這都表明胃氣受損,並且傷及了機體的免疫能力。
2.蛋、奶、豆類任選其二
早餐中最好要有奶類、蛋類、豆類中的兩種,他們的食物中蛋白質的質和量、各種氨基酸的比例,能夠有效幫助人體各種蛋白質的合成與組織更新。
具體到我們中國人的早餐就是,一個雞蛋(有高血脂症的朋友可以不吃蛋黃),牛奶或者豆漿與綠豆汁、紅豆汁搭配使用。
3.粗糧、精糧粥來一點
饅頭、麵包、燕麥片、麵條、包子、雜糧粥等可以提供一天所需要的能保證一上午的工作效率,而且對胃有保護作用。
4.攝取鹼性食物
早餐不宜過多食用肉類或太油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品含有過多的脂肪。
比如熱牛奶、熱豆花、熱豆漿、芝麻糊、山藥粥、大棗粥等其中的一種,然後再適當搭配吃些蔬菜、水果、堅果等,這樣的早餐既方便省事又營養充分。
5.7點到8點吃早餐
醫學研究證明,7點到8點吃早餐最合適,因為這時人的食慾最旺盛。最好用15-20分鐘的時間吃完,養成健康、規律的作息習慣。
早餐與中餐以間隔4~5小時左右為好。如果早餐較早,那麼數量應該相應增加或者將午餐相應提前。
早餐不吃,惹來三高及腦梗、心梗,早餐還影響壽命的長短!沒想到這一頓飯,如此重要,從今往後,好好吃早飯!
-
11 # 平安好醫生官方號
養生首先要知道養什麼才能生!
人因氣而生,氣亂則病,氣衰則老,氣盡則滅。此氣為先天之氣,為人之生存慾望,藏於心,要清淨無慾以養浩然正氣。後天之氣為風,風者為萬物之始,造化陰陽,運四時而行。春溼夏暑秋燥冬寒為四時之氣。人呼吸四時之氣執行生機。以順時而生,應季而長。春除溼,夏消暑,秋防燥,冬避寒。溼暑燥寒為人身之病,名為四毒。積於五髒六腑,久之成疾。四毒之病在於陰陽。陰陽者為人身之氣血。氣淤血滯經絡不通。經絡不通者五臟六腑功能受損,不能排去人體溼暑燥寒之毒。俗稱陰陽不合,五氣不順~火水未濟。所以養生即是養氣。使人身陰陽調和,五氣相循~水火既濟。
通俗的說就是養精氣神。補腎,護肝,扶正,驅邪四位一體來達到養生除病的效果。
古人談養生,道家有,如家有,兵家也有,但是個人認為還是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中將醫學定義為“生生之道”——前一個“生”是動詞“提高”,後一個“生”是名詞“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規律。養生就是人類提高自身組織、自身康復能力的學問,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境界。(親請關注我)
二、現在養生觀
1.心氣順是養生第一要務
現在養生多是食補、鍛鍊。但是我認為現在養生應該首先是,諸事要想的開,看的遠,諸事多看好的一面,這樣諸事順了,心情順了,心情好了,身體就會健康長壽,食補才會事半功倍。
2.食補不要高大上
現在的食補,追求的貴、新、奇、怪。個人認為完全背離養生的本義。我家曾有曾祖輩的兩位老人,都高壽90多歲。我父母等長輩買一些高檔補品,都被舅舅阻擋,因為舅舅是一位醫生,他常說:稀飯米粥,饅頭最養生,花生核頭最養人。其它補品你們就不要買了。也許這有些特殊性,但是這是生活的例項。
3.家庭和順最養生
如今,由於工作,生活,交通,工作離我們的家庭越來越遠,孤獨和失去老人的感覺越來越強烈。現在人們在家庭工作中仍然有問題,家庭氛圍已經改變了,多吃補品有用嗎?
-
12 # 咪嘰咪嘰
一.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透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 適應自然規律 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人體自身具有與自然變化規律基本上相適應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規律,主動地採取各種養生措施適應其變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種“順時攝養”的原則,就是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節律進行養生,從而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的週期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
重視精神調養 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著兩方面的內容: 其一,是要儘量地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其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內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軀體疾患既可給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負擔,其內源性刺激還可產生異常的情志變化,加重病情,影響康復,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 過激、過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調節範圍時才能成為致病因素。要求人們能透過養生活動善於自我心理調攝,透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來轉移情緒情感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3、房事有節 性生活適當,不但有利於個人的健康,同時對民族的繁衍昌盛,社會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義,所以歷代醫家未有不重視性生活者。
4、注意形體鍛鍊 形體的鍛鍊,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流暢,使人體筋骨勁強,肌肉發達結實,臟腑功能健旺,增強體質,還能以“動”濟“靜”,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因而,運動養生是養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對於形體的鍛鍊,一般要求運動量要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並且要求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方能收到動形以養生的功效。 謹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備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視飲食養生。
食養,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則: 1、辯飲食之宜忌 辯飲食之宜忌是食養的原則之一。一般說來,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溫;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涼;平體之人,宜進平衡飲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儘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補,即平衡膳食的原則。例如:《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記述的“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已經包涵著在食養中飲食調配要求營養全面、合理的認識。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於養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
其三是實施藥物預防等。 三. 養生-飲食方式 營養組合+巧選脂肪+三餐定量+涼吃有益+細嚼慢嚥+多吃多動+少食多餐+攝足微量營養素=健康+健美 營養組合:埃及著名學者努福爾經過長期研究指出,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對健康同等重要,缺一不可,關鍵在於巧妙組合,即將富含油脂的食物與豆類蔬菜組合,儘量避免和米、面、土豆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同吃。這樣既能增加養分攝入,又有利於減肥。 巧選脂肪:完全不吃脂肪既不可能、又損害健康,興利除弊的辦法是巧妙選擇。據營養學家分析,脂肪分三類:第一類可大量增加人體脂膽固醇含量,如各種畜肉及其製品,奶油與乳酪中的脂肪;第二類對人體膽固醇含量影響甚微,如雞肉、蛋類和甲殼類動物脂肪;第三類是能夠降低膽固醇的脂肪,如橄欖油、玉米油和大豆油等。 三餐定量:合理掌握三餐的進食量是保持健美的又一關鍵。不能因個人的喜好,而導致每天的進食量相差懸殊。據測算,青年男女一天的進食量大致如下:糧食500克,蛋1個,瘦肉100克,魚150克,豆類200克,蔬菜500克,牛奶200克,植物油25克。 涼吃有益:熱食可增加人體熱能,吃冷食要先經過熱化才進入消化過程,因而能消耗掉一部分熱量。就是說,冷吃耗能,特別身體較胖者在炎熱的夏季更應多采取涼食。但應注意涼食不能過冷,過冷的食物刺激胃腸。 細嚼慢嚥:咀嚼能夠消耗一定的熱能,吃同樣的食物,細嚼慢嚥比狼吞虎嚥更有利於保持體重適中。據日本瑪麗娜醫科大學營養學教研室中村丁次觀察,肥胖男子用8至10分鐘吃完食物,瘦人需咀嚼13至16分鐘;對同一種食物,肥胖者只咀嚼7.7至8.1次,瘦人卻要咀嚼8.9至9.4次。限制胖人進食速度19周後,男子減重可達4000克,女子減重達4500克。 多吃多動:雖然暴飲暴食不利於體重穩定,但有不少人難以避免,怎麼辦呢?合理的辦法是犧牲下一餐,以抵消上一餐攝入的過多熱量。為了不影響健康,以犧牲晚餐為妥。一來偶爾餓一頓對人體無礙,二來晚上入睡後消耗的熱量很有限。而最根本的辦法是多運動,研究表明,胖人與瘦人在夜間消耗的熱量大致相等。關鍵是在白天,胖子活動少,身體內部活動趨於緩慢,以至熱能積存轉化為脂肪。 少食多餐:將同樣多的食物分成五次以上吃,比起一日三餐,養分攝取不受損失,但體內產生熱量要少得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每天進餐少於三次者,57.2%患有肥胖病,51.3%膽固醇增高;進餐五次以上者,肥胖的發生率為28.8%,膽固醇偏高者僅為17.9%。原因在於,每餐進食量減少,可降低血中胰島素水平,從而增加脂肪酸燃燒。 攝足微量營養素: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肥胖與某些微量營養缺乏有關,如維生素B1、B6與尼克酸等,它是脂肪分解的“催化劑”。鈣、鐵、鋅等礦物元素也是體內能量轉化的必需物質。這些微量營養素主要分佈於粗糧、野菜、綠色蔬菜及乾果之中,故三餐宜多樣化,堅持葷素搭配、粗細相間的搭配原則,餐外也可以吃一些富含微量元素瓜果、果。 四.冬天如何養生? 冬天,大地收藏,萬物皆伏,腎氣內應而主藏,養生應以養腎為主,逆之則傷腎,春天會生痿病。奉生者少 (降低了適應春天的能力)。 所以 《黃帝內經》 說:冬三月,萬物閉藏,水冰地凍,無擾乎陽 (不要耗散陽氣),要讓神氣內守,要避寒就溫,少出汗。必待日光 (多曬太陽)。
-
13 # 春榮2091
養生,養者是善待,是善待生命。生命很脆弱,它就像機器,任何部件都不容被損壞,養生就是維持另件儘量不出毛病,遠離疾病。養生文化源自道家,所謂天人合一的通俗解釋是人必須追隨自然,適應自然,同自然同步。道家的吐納實質是深呼吸,吐故納新,他們食時鮮是食其“生″之氣,借其"生"達養護自已的目的。這裡有許多學問,但關健祗有一句話,就是:順應自然。
-
14 # 腎大壯養成記
養生可以指:保養身體,持養生命,《道德經·德經·貴生》:蓋以聞善攝者,《河上公章句》注:“攝,養也”
養生術:道教的一系列用以保持健康的方術,尤其是生命延續之學。
為了解人體功能變化規律和表現,以更好地養生保健,益壽延年,美國聯邦政府不久前組織一次大規模調查,摸清了人體生理的“年輪",提出了防止衰老的意見和建議,其規律和主要表現是:
30歲:生理巔峰的“分水嶺”這個時期是- -生中健康的頂峰,此後各種生理機能在不知不覺中走“下坡路",如細細的皺紋已初露額頭,骨密度測量顯示骨骼開始“衰老”,女人的臉上出現各種斑點等。
養生建議:30歲前應該是補鈣、養顏的關鍵年齡。40歲:“多事之秋”開始起步 此時人的個頭比10年前略矮一些,每天的熱量消耗比30歲時少120卡,視力開始模糊,聽力略有下降,肥胖也趁機“著陸”。
養生建議:重點要防止肥胖。遏制視力和聽力的急劇衰退。50歲:“中年危機”,疾病光顧這是個危機四伏的10年。雌激素下降會引起骨質疏鬆,因運動減少肌肉會萎縮,免疫系統中起重要作用的胸腺萎縮了90%~95%。生理的衰老在外貌上顯而易見,老年疾病也蠢蠢欲動。
養生建議:減輕壓力,保持樂觀非常重要。
60歲:機能衰退,“人老矮三分”人 體的胰腺功能下降,是最易患糖尿病的年齡段。軟骨的衰退會引起骨關節疼痛,不僅使人早晨出現“晨僵"現象,連身高也矮了3釐米。加之肺活量減少了一半,一活動便氣喘吁吁。
養生建議:應該適時鍛鍊,節制飲食,注重保健。
70歲:大腦和血管機能退化血壓比20歲升高20%- -25%, 動脈壁變厚、僵化;大腦反應減弱,短期記憶力和學習語言能力衰退;與冠心病開始“結緣”,其他老年疾病也日益突出。
養生建議:此時要科學飲食,勤于思考,知足常樂,避免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80歲:“吃飯防噎,走路防跌”之年由於唾液分泌減少, 吞嚥功能較差容易噎食,老人要食用易消化的飲食,並細嚼慢嚥;此時骨質疏鬆更加厲害,走路步履艱難,稍不注意容易跌倒。
養生建議:老人要生活在熟悉的地方,不要改變自己的生活規律,做事行走不要著急,做到慢走慢行,並有年輕人隨時照顧。
跳動的速率和節律,有的變化卻十分漫長,常常以10年為 週期才見分曉。隨著保健意識的加強,人們可以掌握身體機能的變化規律,努力推遲自己的生理“年輪”,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身體。
回覆列表
養生,原指道家透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透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面板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透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透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下面給大家普及一點養生小知識及食物:
1、【養生又好吃的零食】
1.葵花子-養顏;2.花生-能防面板病;3.核桃-可秀甲;4.大棗-預防壞血病;5.乳酪-固齒;6.無花果-促 進血液迴圈;7.南瓜子和開心果-健腦;8.奶糖-潤膚;9.葡萄乾-補血10.芝麻糊-烏髮;11.巧克力-怡情;12.薄荷糖-潤喉13.柑橘-富含維生素C
2、【飯後養生】①吃得太油膩,喝杯芹菜汁;②吃火鍋後喝點酸奶,保護胃腸道黏膜;③消化不良,飯後喝大麥茶或橘皮水;④吃泡麵後吃水果,補償維生素與礦物質的不足;⑤吃蟹後喝生薑紅糖水,祛寒暖胃、促進消化、緩解胃部不適;⑥飯後吃個柿子,可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3、【生活小知識】夏季養生十大最佳方法:1、最佳調味品:食醋;2、最佳蔬菜:苦味菜;3、最佳湯餚:番茄湯;4、最佳肉食:鴨肉;5、最佳飲料:熱茶;6、最佳營養素:維生素E;7、最佳運動:游泳;8、最佳服色:紅色;10、最佳保健措施:起睡定時。
4【最好的運動方式】步行鍛鍊簡便易行,尤其適宜於中老年人和體弱者的健身養生。步行能增強心血管系統功能,幫助心梗,中風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