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釣神

    一、有可能是窩料味道太重了,比餌料味道還重,把餌料的味道都蓋過了,魚兒選擇吃窩料不吃餌料,或是窩料打得過多,魚兒吃窩料飽了,對餌料失去興趣,所以我們要做到量少次多,且窩料味道要清淡些,不能蓋過餌料的味道。

    二、也有可能是餌料調得太硬了,魚兒不好入口或是調漂太鈍了,魚兒吃口輕,浮漂訊號顯現不出來,再或者是底下太多淤泥,調漂過鈍了餌料都陷進淤泥裡了,魚兒吃不著餌料,一直在窩裡轉來轉去。

    三、天氣也是影響魚口的重要因素,氣壓過低或是過高都會影響到魚兒的食慾。下雨前或是天氣轉變前也會影響魚兒的覓食慾望。

    綜合以上因素,所以我們出釣前要了解清楚天氣情況,選擇適合垂釣的時間出釣,且餌料和窩料要合理配比,且窩料不能一次打太多,要做到少打勤補,調漂要適時調整,不能死釣靈或是死釣鈍,水下情況也是非常複雜的,也不能死守一處,該換位就要換位,要隨機應變。

  • 2 # 鯽小難

    窩裡有魚星卻沒口,這是為什麼?

    3個原因,我們一一排除下看看:

    一,窩料的原因

    窩料的作用是把魚誘惑來,然後開個趴體,搞個自助餐。但是窩料作用不是說全是正向的,如果窩料太好吃,餌料一對比顯得平淡無奇,那麼口就可能不會太好,因為魚過來一群,不會排排隊吃果果,肯定是一團亂麻到處搶,哪顧得上分三六九等,一定不會完全沒口。所以不是這個原因。

    二,餌料的原因

    相對於餌料的什麼狀態、味型、比重、霧化,實際上窩料的性質就要簡單多了。也更加貼近自然,這也是餌料有幾百幾千種搭配組合,但窩料經常能做到一招鮮吃遍天的原因——就是自然,成分自然,香甜自然,甚至酒味也源於自然食物發酵的靈感。

    有魚星,說明魚來了,不開口,說明餌料的味型八成不對,魚覺得怪——這尼瑪是什麼鬼味道?

    怎麼驗證呢,簡單,用自然的東西做餌試試看有口沒口,比如玉米,比如麥子,比如萬能的蚯蚓。如果有口,說明是餌料的問題。如果沒口,那麼看第三條……

    三、天氣

    目前個人覺得,天氣對魚口的影響,更多的可能是溫度和氣壓的原因,因為這兩點關乎水中含氧量和魚的活性。

  • 3 # 長白山阿東9

    窩裡有魚星沒口 一般情況窩料比較對味。忽略了餌料。也有可能窩料的味型比較重魚攪亂窩子找不到餌料。也有可能魚起浮了

  • 4 # 小鬍子垂釣

    窩裡有魚腥沒有魚口我想就以下幾個原因。

    一、窩裡比釣料好

    在我們出釣的時候總是喜歡用很香的窩裡但是釣料開的油很死很容易造成窩裡的魚不吃釣料。

    二、窩大的太重

    在釣魚前特別是在老釣點很多釣友總是有一種感覺就是不夠三七二十一先打一臉盆窩料下去再說。這樣窩料太足魚連窩料都忙不過來吃哪裡還能吃釣料。

    三、天氣原因

    天氣太悶根本不適合出釣

  • 5 # 農村強哥野釣

    窩裡有魚星沒口可以分幾部分去理解,有的塘,或河流,水庫都是多年沒清過底,泥層較厚爛樹葉,爛雜草,打的窩料下底都被爛草,爛樹葉擋住了魚兒找不到餌料,魚鉤餌料下到底也同樣被擋住,這時魚兒聞味而來就在附近找食物游來游去,也不懇走就只有吐星了,碰到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就是釣離底,把鉛皮慢慢修剪直到魚漂目數全部浮起就可以了,這時在下鉤垂釣一釣一個準,很爽的,哈哈就各位大鯽大鯉啊!

  • 6 # 米諾也瘋狂

    窩裡有魚星就是沒口,這是釣魚人經常碰到的挺尷尬的事情,這種情況多是因為出現極端天氣或是大魚進窩前的預兆。首要我們先要來判斷魚星的區別,這樣才能為了提高魚獲有針對性的施釣。

    魚星對應魚情的判定

    魚星(或者叫魚泡)是魚類在水層下呼吸或者因為攝食時吞吐產生的氣泡。另外我們在野釣時經常會遇到成團或者成片的聚集狀的氣泡,這是由於窩子裡魚在攝食時攪動水底淤泥或者水草,將原本封閉的水底腐爛物產生的沼氣的氣泡釋放出來,形成了大片聚集狀氣泡。這種情況下多是鯉魚在鬧窩,鯉魚屬於底層魚,它的進食習慣很像豬拱食,這種習慣讓鯉魚遊經的路上必然留下大大小小的団狀氣泡,這也讓我們經常看到不少釣友追星釣鯉魚的場景,而且效果還不錯。

    我們回憶下多數情形下,其實像這種聚集狀的氣泡還是挺少見的,鯽魚、草魚等其他魚種進窩多數還是零星氣泡,特別是主釣鯽魚時多為黃豆大小氣泡零星升上水面。

    有魚星不咬鉤的原因

    知道了魚星的形成及不同魚類形成魚星的狀態,我們來分析下有魚星不咬鉤的成因,根據我個人歷年來作釣經驗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純粹天氣原因,由於魚類受水溫、風向和氣壓的影響非常大,雖然打窩完了後把魚引過來了,但是由於天氣影響魚只鬧窩,可以說是有魚星無魚口,這種情況下神仙也難釣;

    第二,由於大魚進窩,大範圍攪動窩點,讓其他主釣魚種紛紛逃串而大魚又不輕易就餌造成的有魚星無魚口的情況;

    第三,窩區記憶體在很多滑口魚,經過多次上當後已經練成了老滑頭,專吃窩料不吃餌。

    第四,可能餌料和線組出了問題,比如窩比餌好吃、餌的適口性和味型差或者線鉤的搭配出現了問題。

    有魚星如何提升上魚率

    針對有魚星無魚上鉤這些原因的分析,我們可以做一些調整,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卻可以提升自己的魚獲。

    首先因為天氣原因魚不願意開口,調整是關鍵。這種情況下魚不開口就需要調整手法,以守為攻,頻掛餌拋竿,讓餌多在水層中形成自然飄落,引起魚的注意主動就餌,可以實現截口中魚,同時餌落底後頻繁引逗,刺激魚就餌,引逗動作要輕而緩,不然動作太大造成炸窩就得不償失;有時候靠著窩邊,釣窩邊魚也是一種好辦法。

    另外就是需要調整自己線組的粗細和漂的靈敏度,降低魚的警戒心,放大魚吃口的訊號,很好的去抓口。

    再就是調整餌的味型和改變餌的狀態。如果用的是素餌可適當增加腥味,反之亦相因調整;如果是搓餌建議調整為拉餌,調整餌的狀態增加餌料適口性。

    以上可能說的並不全面,對於提升上魚率肯定有一定幫助。

  • 7 # 皖北星

    首先你最好能夠正確的分辨你垂釣的目標魚類冒什麼樣的泡,判斷你的餌料適不適合冒泡魚的胃口!

    比如有些魚對你的窩料感興趣,但卻不喜歡你的釣餌。所以有很多釣友釣魚都保持窩餌和釣餌一致,即使不一致也要保證味型一致!

    還有就是一些大型魚類不是你的目標魚(一些食肉性魚類)。它們也許對你的餌料沒有興趣,但是它們對你窩子裡的小魚有興趣!這個時候就可以換陣地了。

  • 8 # 釣魚人老高

    窩點裡魚星氾濫,但魚口零星,甚至毫無魚口,幾乎所有的釣魚人都曾遇到到,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部分釣友不甚瞭解,所以更不可能有針對性地採取應對措施。本文以此為起點,探討窩裡有魚,但無魚口的原因。

    窩裡有魚,卻無魚攝食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導致窩裡有魚,卻無魚攝食的原因眾多,包括水質、氣壓、水溫等因素均有可能。不同因素出現的頻率、次數並不相同,下文分享幾個常見導致魚不吃餌的原因,具體如下。

    首先餌料不對路,是最常見的窩裡有魚,但無魚口的原因。魚的食性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受水體環境、水溫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時刻處於變化、調整狀態。比如鯽魚冬季偏好腥味商品餌料或紅蟲、蚯蚓等葷餌,但夏季則喜歡一些奶香、麥香、谷香類餌料,其味型清淡。再比如肥水塘裡的魚對清淡、本味餌料情有獨鍾;而瘦水塘裡的魚對味型濃郁的食物更感興趣。所以一旦餌料選擇出現偏差,很可能無法吸引魚的注意,更不可能攝食。遇到這種情況,釣友應果斷調整餌料味型、狀態,不斷嘗試直至魚口出現為止。

    其次餌料與魚不在一個水層,以至有魚星卻沒魚口。除去鰱鱅外,像鯽魚、鯉魚、鯰魚等絕大多數淡水魚屬於底層魚,垂釣以釣底為主,但並不意味著魚就一直棲息在底層。夏季陰雨天氣,中上水層水溫低、溶氧量豐富,魚多會離底上浮;冬季白天陽光輻射強勁,中上水層水溫顯著高於底層,魚群此時也多離底上浮。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在執於釣底,顯然難有魚口。此時應果斷改釣底或釣離底,不斷調整水線長度,直至魚口出現為止。另外也可採用飛鉛釣法,延長子線長度、擴大擺動幅度,兼顧各個水層。

    再者餌料陷入浮層或醬層,導致魚無法發現餌料。浮層、醬層並不少見,特別是多年未曾清淤的魚塘、窯坑或老河道,水底常有一層柔軟的輕質物,即浮層、醬層。它們是由埋沒水底淤泥裡的植物碎屑、莖葉,藻類微生物,軟體小蟲最終消亡、腐爛、發酵,形成的輕質物,包括部分落入水底累積的浮塵。一旦餌料比重大,特別是搓餌,遠大於浮層的承受力,極容易陷入其中。魚群在窩點四處遊弋尋覓,自然難以發現餌料,更多地吞食窩料。建議改釣底為釣離底,方便魚發現餌料、吞食,鉤餌入水不多長時間,便有魚口的出現。

    最後是窩點進入掠食性魚,導致魚不吃餌。常見的掠食魚有黑魚、鯰魚,它們攝食迅猛、乾脆、徹底,經常把一整條小白條、麥穗魚一口吞入口中。它們所到之處,小體型魚四處逃竄,魚情躁動、不穩定,自然不會積極覓食餌料。黑魚吞食小雜魚後,伴隨著成片細碎的魚星出現,所以窩點的魚星也有可能是它們。這時準備一條小麥穗,用魚鉤在它的脊背穿過,拋入窩點,有時直接在下落的過程中就會被黑魚爭搶吞食。

    寫在後面

    本文從釣友的問題入手,分別分享了幾個常見的窩點有魚,但無魚口的情況。實際垂釣過程中,導致魚不吃餌的原因遠超本文描述的情況,比如餌料霧化太快,入水不多長時間便消散,留給魚等待覓食的時間太短;再比如撒網、捕魚後魚受到驚嚇,在窩點主要攝食些粉末狀,碰到霧化的餌料不敢攝食。釣友垂釣過程中,需要對魚不吃餌的原因綜合分析、判斷,找到問題關鍵所在,有針對性的調整垂釣技巧、方法。筆者相信這樣施釣,獲得好魚情、好漁獲的機率將大幅度提升.

  • 9 # 香港名狐釣具官方

    實際上題主這個問題,描述還是不詳細,不具體。至少應該描述一下是淺水還是深水,魚個體的大小。

    窩裡有魚星泛起,首先說,魚兒對餌料味型還是很喜歡的。出現不吃餌的表現情況,理論上來說,只要有魚星在窩點,浮漂就不可能一點動作沒有。

    浮漂有動作的情況下,沒有命中,沒有正口。可以考慮將鉤餌味型調一下,還有看題主的餌形,不小,要確定對像魚大小。魚星越小,可能魚的個體就越小。如果是淺水區,那麼大機率是小魚,最好採用輕細釣組,小吃鉛量短漂,拉餌釣法。

    大機率問題出現在釣組過大,餌料過大,比重過大,浮漂過大方面。相信只要重新調整一下就會見效。

    如果是深水區,魚的個體較大,就需要調整一下餌料味型了,換換口味。如果這些方面都嘗試了,還不行,說明這個釣點,不適合垂釣,需要換了。

  • 10 # 老金野釣

    我來說說我的觀點哈,窩裡都是魚星沒有口,我來告訴你們吧,是小魚鬧窩你知道為什麼是小魚鬧窩嗎?因為你的窩料太好了,引來了很多很多的小雜魚,再一個你鉤子上的餌料搓大了,小魚嘴小吃不進,還有啊,你的餌料攪拌的太硬了,解決方法你把餌料按照比例攪拌,鉤子上的餌料拉小一點,再一個是離底十公分釣,保證你上魚,掉了一個小時後再釣底,那個時候大魚進窩了就可以釣大傢伙了

  • 11 # 阿木娛樂漁樂

    這個好辦,換餌料試試,腥餌不吃換素餌,素餌不吃換活餌,活餌再不吃,就把底釣改離底,離底不吃就改浮釣。

    如果還沒口,收竿子就回家吧!很明顯死窩子了

  • 12 # 石頭釣魚記

    承解答問題,儘量細緻,明瞭的宗旨為釣友解惑。釣魚“留大用放小”,“垃圾帶走,分類放置”。

    窩裡有魚星就是沒口,這是為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可以從魚兒能否發現餌料和魚兒是否喜歡餌料這兩個方面考慮

    上週石頭我釣魚就出現這種情況,窩子裡有魚星(並且可以判斷為時鯉魚的魚星),但是浮漂就是沒有動作。後來我把浮漂下拉了幾公分,不到一會,就釣上來一條小鯉魚。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水底有雜物或者水草,鯉魚沒有發現鉤餌導致的。實際上,這只是問題中的一種情況而已。下面我就根據自己實際作釣經歷,來具體聊一聊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和如何解決的話題。

    窩裡有魚星就是沒有魚口的原因

    窩子處有障礙物,雜草,淤泥之類的雜物導致

    就像我上面分享的例子一樣,鉤餌雖然在水底,卻陷入了雜物之中,魚兒找不到餌料,魚兒就是想咬鉤也沒有門呀!只有在窩料進食窩料或者散落在窩子的餌料,從而造成有魚星沒有魚口情況的出現。

    線組的調釣和窩子的魚種所處的水層不一致導致

    比如:我們釣鯽魚,鯉魚時,常常是需要鉤餌要到底的,因為它們屬於底層魚種。如果你的鉤餌懸浮在水中,魚兒找不到鉤餌,有魚星沒魚口也就好理解了。

    另外,我們在釣中上層魚種時,如果鉤餌所處的水層和窩子的魚兒不在一個水層,同樣也還會出現有魚星沒魚口的情況出現

    窩料味型和窩量問題導致

    我們知道,餌料的味型並不是一層不變的,就算是同種魚種不同的季節味型也是有差別的。

    比如:草魚。春天嫩草還沒有時,蚯蚓和紅蟲它們也會吃;在夏季,由於水草長起來了,它們又以水草為食;到了秋天,由於螞蚱,油葫蘆之類的昆蟲增多,它們又常常以此為食。所以,合理選擇餌料味型是很重要的。

    如果作釣時,窩料的味型和狀態好於餌料,魚兒很大程度上是會放棄餌料的,從而出現有魚星沒魚口的情況出現。

    另外,如果窩料過多的話,魚兒窩料都吃不完,就會降低咬鉤的機率,從而出現還有魚星沒魚口的情況出現。

    小結:

    實際上,對於有魚星沒有魚口的原因,總結起來就是兩點:1,魚兒找不到鉤餌。2,魚兒不喜歡餌料味型

    從這麼多年的作釣經歷來看,第一種原因導致的情況最多。也可以這麼說,出現這種問題時,我們可以首先考慮第一種原因,這樣就很有可能快速找對原因,節省時間。

    如何解決有魚星沒有魚口的問題

    首先,如何判斷魚星

    在氣溫高的時候,水底腐爛物發酵也會出現一種氣泡,俗稱沼氣泡或者地星。它和魚星類似,但是卻有本質的區別。比如:魚星會移動,沼氣泡不會移動;魚星是斷斷續續的,而沼氣泡往往是不間斷出現等等。

    雖然沼氣泡和魚星類似,石頭我認為只要記住這一點就行:魚星是移動的,而沼氣泡是固定的。

    其次,使用逗釣試試

    從上面的敘述得知,有魚星沒有魚口很大的可能是魚兒找不到食物。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逗釣。使用逗釣不但可以解決餌料陷入障礙物的問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餌料味型魚兒不喜歡的問題(魚兒對於活餌還是很熱衷的)。

    再來,釣行程試試

    實際上,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使用釣行程的方式和逗釣是有些類似的。逗釣是讓魚兒發現餌料,而釣行程是讓鉤餌在下降的過程中引起魚兒的注意。最為常見的方式是飛鉛釣法,這種釣法在釣中上層魚種,不能很好確定魚兒所處的水層時採用往往效果不錯。

    小結:

    想要解決窩裡有魚星沒有魚口這個問題,首先考慮這些“魚星”是不是魚兒產生的問題。如果是沼氣泡非魚星,再多的調整也是白白浪費氣力的,這是很關鍵的一點。如果判斷為是真正的魚星後,再使用逗釣或者釣行程的方式調整,一般情況下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引申一點:

    魚星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是因為當魚兒發現食物並準備攝食時,它必須把鰓蓋關閉後再張開嘴,在張嘴時,口腔內就形成一個含碳氣體的空間,由於這種碳氣比水輕,在水的壓力下,從口中釋放出來後就會形成氣泡。也可以這麼說,出現魚星就能說明魚兒是在覓食的。根據魚星作釣最為明顯的釣法是追星釣。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窩裡有魚星沒有魚口的主要原因多半情況下是人為導致的(鉤餌不能被魚兒及時發現和味型不對)。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如何快速的找到原因使很關鍵的,因為魚兒待在窩子裡的時間往往不會長久的(要麼吃飽離開,要麼拋竿,提竿驚到它們)。

  • 13 # 窮奇之主

    窩裡有魚星就是沒口,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你釣的目標魚不是窩裡的魚,比如你釣的底層魚,如鯽魚、鯉魚,窩裡有了花鰱,花鰱是中下層魚,魚佴在下落的過程,在水中形成一層餌霧,結果花鰱過來濾食,再加上底層小魚鬧窩,你反覆提杆換餌,也總釣不到魚,餌霧反而也越多,更誘花鰱來吸食,所以窩裡有魚星,卻總也不上魚。

    二、水底環境複雜,水草多,魚兒找不到你的釣餌;水底亂石雜物多,魚兒看不到你門釣佴;水底泥霧厚,釣餌被埋住了,魚兒找不到。

    三、釣餌與窩料味型反差過大,魚兒很警覺,只敢吃窩料,不敢吃你的釣餌,或者不喜歡你的餌料。魚兒越大,警惕性也越高,不然它長不了那麼大。

    四、水底只螃蟹、螺螄,沒有魚,雖有魚星,魚漂也動卻不上魚,如果你有此懷疑,可輕慢提竿,可將其釣出水面證實。

  • 14 # 大別山小農人

    非常高興來回答您的問題。

    野釣的時候,我們會碰到很多奇怪的問題,就拿魚星來說,它是從魚體內吐出來的氣泡,然後上浮到水面上,停留一段時間後再破滅。一般都是代表著魚已經進窩的現象,而我們看到魚星之後,心理也會有所矛盾。因為魚就在眼前,等於是到嘴的鴨子了,但有時卻沒口,怎麼釣都不吃鉤,這煮熟的鴨子就等於飛走了。實在是不甘心,要分析背後的原因,首先要了解一下魚的進食特點。

    魚類進食的特點

    1,小魚的進食特點

    小魚是存在於所有的水域,如果該水域掠食性魚類比較多的話,那麼小魚的數量就少,也比較謹慎和安靜。但現在很多水域的掠食性魚類都被捕捉殆盡,所以小魚的數量是越來越多,膽子也越來越大,無論白天黑夜都是在進食,對於釣魚人而言就是鬧鉤不斷。

    所以現如今小魚的進食特點,就是肆無忌憚的吃吃吃,如果使用商品粉餌那就是自找麻煩,但是使用大顆粒的餌料也可能不行,因為小魚多的時候,雖然看到魚星,但大魚忌憚小魚的鬧,也不會輕易進窩的。

    2,大魚的進食特點

    相對小魚,大魚的進食就比較謹慎了,因為活的越久,野外生存經驗就越多,所以大魚堅定了一個生存法則,那就是小心使得萬年船,尤其是在進食的時候更是如此。

    所以大魚的進食特點就是,在進食前要確定食物和環境的安全性,這是最耗費時間的,所以看起來就比較墨跡,而在此遊動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魚星。大魚在吃的時候會銜一口,然後到自己認為安全的地方再吃,但真正吃鉤的話還是比較乾脆利落的。還有就是大魚的數量比較少,不會形成爭搶的局面,也就允許它們慢悠悠的進食。

    有魚星沒口的原因

    1,醬層太深

    所謂的醬層,在釣魚界沒有明確的規定,有的大師說有醬層的存在,有的說沒有,我個人認為會存在類似的一種物質的存在,影響著實際的作釣。

    尤其是在一些陳年的老塘,由於長時間沒有清淤,水底會沉澱很多淤泥和雜物,比重很輕,我們使用的魚鉤基本上是能陷落進去的,更別說餌料和顆粒狀物質了。

    所以在醬層很厚的水域作釣,由於經常釣底,鉤餌就可能被醬層埋沒,那麼魚就算能聞到食物的味道想吃,也是找不到餌料的位置,所以就會長時間的徘徊,產生魚星而不咬鉤。此時就要讓鉤餌脫離醬層,讓魚發現才能有口。

    2,魚口問題

    由於釣魚人的增加,很多水域的魚被釣跑之後,魚口都是會產生一些變化的,最典型的就是滑口魚的產生。這類魚會反覆的試探餌料,以此來確定食物的安全性,或者去吃自認為掉落的安全食物。常見的就是,魚會將食物吃進嘴裡,但只是在嘴邊,就像我們用舌頭先感覺一下一樣,然後快速的吐出,如此反覆。

    還有就是可能會碰到偏口魚,此類魚對食物的味型或者狀態是有一定要求的,不是對口的食物是不會吃的。這也是自然環境下長時間形成的結果,它們可能會被你的窩料吸引,但就是圍在窩內不開口。比如:對構果,桑葚,野果子形成偏口的草魚,鯉魚等。

    3,調釣問題

    在某些時候,由於魚口的問題,我們的調釣如果不適合的話,也會出現有魚星而無魚口的情況。比如:在野釣大魚的時候,如果我們調的比較靈敏,大魚進窩之後遊動會導致線組不斷的搖晃,那麼大魚的戒備心理就提高,就可能導致不開口。

    而在釣小魚的時候,雖然很好釣,但調的比較鈍,線組比較粗的話,也會出現有魚星無魚口,因為魚的力氣不足以拉動鉛墜或者浮漂的上牽引力,再加上魚鉤餌料不能入口。

    4,物件魚沒確定好

    雖然野釣什麼魚都能遇到,但如果有明確的物件魚,那麼作釣起來還是比較有效率的,因為每種魚所生活的水層是不太一樣的,也就是說魚層沒確定好的話,即使再努力,方向不對也是沒口的。

    比如:一般情況下,我們是釣底的,但如果窩內沒有底層魚,只有中上層魚進窩的話,那麼大部分情況下,魚是吃不到鉤餌的,只能在窩點半水處遊蕩,魚星會不斷產生,因為物件魚沒選對,魚層沒找好,自然就沒口。

    最後總結

    野釣的時候,窩裡有魚星但就是沒魚上鉤,那麼就要考慮窩內魚的進食特點,以及沒口的原因所在。一般情況下,先找一下水底是否有醬層,在分析一下魚口如何,在改善一下自己的調釣方式,最後再明確或者調整作釣的物件魚,才能慢慢找到一些突破口。當然沒口的原因還有其它方面,每個地方的魚情都不一樣,只有在實際作釣的時候自己去體會,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原因所在。

  • 15 # 釣魚為生

    我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窩子裡面的泡冒個不停,浮漂在水裡一動不動。特別是用玉米守釣鯉魚和草魚的時候,這樣的情況就更多了。我把情況分了一下,大概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那根本不是魚星,就是水底的氣泡。

    在有泥沙或是淤泥的河裡,這樣的情況太多太多了。特別是有攔河壩的地方,當放水的時候,水位下降,整個岸邊都是這樣的氣泡。

    所以在釣魚時,可以看看水位是不是下降了,不要誤把氣泡當成了魚星。

    有經驗的釣魚人,他們一直認為魚星要幾秒鐘才會破,比水底的氣泡破的時間要長。但是他們忽略了環境,如果水底有醬層,或者水面有一層油一樣的水膜,那也會減少氣泡破的時間的。這能欺騙到有經驗的釣魚人。所以大家要注意。

    二,不知名小魚在水底搞出來的氣泡。

    如果水底有腐樹葉,一些小魚也能掀起氣泡的,還有螃蟹和蝦等,還有甲魚和鯰魚等。它們吃餌很小心,很難釣上它們。但是這些小東西在水底確實能搞出不小動靜。

    三,大嘴巴的鰱鱅。

    這些魚一群一群的,有時候就藏水裡面,讓人看不到。這樣的情況極少,但是也有。它們搞出的氣泡非常多。這些傢伙吃浮餌的,用玉米是釣不到的。

    如果碰到這樣的情況,各種餌料要試一試,還要試試逗釣,看能不能釣到魚。

  • 16 # 筏無止境

    窩子裡有魚星卻沒有口,實際上有很多因素造成,如果是老釣魚人,自然可以根據情況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

    一,水下淤泥、醬層厚,或者是有水草

    我們在釣魚中,選擇好了釣位,但是卻只能根據地形去判斷釣位,而無法看到水下的實際情況。

    如果水下有厚厚的淤泥或醬層或水草,窩子和鉤餌陷入其中,我們看到的就會是隻見魚星而無魚口。

    應對措施:浮漂下移,讓魚鉤脫離水底,我們一般稱釣離底,這樣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二、水下沼氣冒出的水泡

    還有一種情況,則是因天氣大,水下腐爛物質和淤泥,會因氣溫產生沼氣,這些沼氣成密集的水泡,大大小小,酷似魚星。

    因此,很多新手朋友則看成是魚星。

    應對辦法:可以不加理睬這些所為的魚星,但是出現這種狀況,一般都天氣炎熱,氣壓低,悶熱的季節裡,所以魚情一般都不會太好。

    三、其它中層魚類進窩

    我們在作釣中,有是見很多魚星,但是卻沒有口,不排除是中上層的鰱鱅進窩,鰱鱅在窩子裡折騰,我們有時還會看到窩子裡冒出無數的魚星。

    這種情況一般是因餌料霧化過好完成。有時有口,但提杆無魚,有時乾脆就是停口,只見蹭線,浮漂晃動,但是卻沒有魚口。

    應對辦法:調整餌料狀態,改拉餌為搓餌直擊底部,或停止作釣一會兒讓其自然離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小時候聽過的最離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