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月清風閣
-
2 # 鳥言夷面
從長江開始,越往南生產力、文明文化……各方面越落後,安南(越南)、暹羅(泰國)、南掌(寮國)、扶南(柬埔寨)……估計剛從樹上下來,連鞋子都沒有。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就連我國的百越都是被鄙夷的物件何況區區東南亞那些地方呢?
700萬猴子能打得過80萬朝廷正規軍嗎?在它們番邦屬國眼裡明朝的軍隊就是“天兵天將”。
-
3 # 曹老師xixi
安南700萬大軍?你咋不說7000萬大軍的,安南在古代屬於蠻荒之地,一共加起來有沒有700萬人都不一定,還真是全民皆兵?
明朝和安南的戰爭,發生了明成祖時期,成祖在位時一直以開疆拓土為目標,安南地區在漢唐一來一直屬於中央管轄,五代戰亂,安南脫離中原獨立,永樂四年,成祖出兵號稱80萬,征伐安南,一年後擊敗安南政權,改安南為交阯,設交阯布政使司,劃入中央明朝。
可惜成祖子孫沒有成祖的氣魄,國家勢力範圍還是內縮,安南再次獨立。
-
4 # 當代曹植
安南700萬大軍?你咋不說7000萬大軍的,安南在古代屬於蠻荒之地,一共加起來有沒有700萬人都不一定,還真是全民皆兵?
明徵安南戰爭發生在明初期,永樂帝朱棣初年。當時靖難之役剛結束不久,明朝國力尚未完全恢復。
安南即現在的越南,現在越南的國號是清朝時期嘉慶帝對阮朝的冊封。歷史上安南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直到清末才淪為法國殖民地。
明朝和安南的戰爭,發生了明成祖時期,成祖在位時一直以開疆拓土為目標,安南地區在漢唐一來一直屬於中央管轄,五代戰亂,安南脫離中原獨立,永樂四年,成祖出兵號稱80萬,征伐安南,一年後擊敗安南政權,改安南為交阯,設交阯布政使司,劃入中央明朝。
可惜成祖子孫沒有成祖的氣魄,國家勢力範圍還是內縮,安南再次獨立。
古代喜歡擴大軍隊數量,都是號稱,用以嚇唬敵人,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以及當時安南的人口總量,推測當時安南常備軍不會超過七萬人。
-
5 # 文瀾江
安南就是越南的古稱,自從唐末建國以來,一直是中國友好的藩屬,始終保持著向中國稱臣納貢的角色。不過在洪武中後期,明朝接連發生“胡藍”大案,忙於與北元殘餘勢力交戰,安南乘機北進,想要擴大領域。朱元璋多次想要南征安南,但是卻不願意長途奔波,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永樂年間,矛盾積累,最終引發了明朝安南之戰。
而當時安南國內的一場政變成了導火索,史稱“陳黎之變”。政變之後,朱棣派兵過去表示反抗,而安南服軟,擁立陳天平為王,但是卻偷摸著襲擊大明軍隊,公然踐踏大明尊嚴,殺掉了陳天平和明朝使臣。
於是朱棣動兵掃蕩安南,對外號稱有80萬大軍,實際兵力卻30萬左右。而越南更是號稱700萬大軍,甚至還有象兵參戰,但是最終被滅。不過史料記載越南在此次戰鬥死亡只有10萬人。胡氏父子也被斬首,安南之戰就此結束。
此戰明朝軍隊號稱80萬,而越南軍隊更是號稱700萬,實際上雙方軍隊總數加起來也不過80萬,這毫無疑問是中越歷史上牛皮吹得最大的一場戰爭。
-
6 # 嚴眼看天下
其實你的答案都已經在問題中了,安南的人數那是號稱的,它哪來那麼多人的軍隊?
(一)這種策略很正常,在古代打仗的時候,交戰雙方動不動就號稱多少萬大軍,而且這個號稱的數目還經常翻好幾倍。
比如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曹操可是號稱80萬大軍,仔細想想就知道,80萬大軍,那個時候長江上的船,一艘船上500人撐死了吧?
掐指一算,這不得1600艘戰船啊,而且還都是大船,比解放軍渡江戰役的裝備都好,這還渡什麼江啊?直接都可以變成水上浮橋了。
所以這些數字,聽聽就好,畢竟連當時的孫、劉聯軍都不相信,敢頂著壓力和曹操幹一架,安南這樣的人數,純屬不可能。
(二)不過咱說話也不能這麼絕對是吧,還有一種統計方法,確實可以讓作戰的人數大幅增加,那就是將所有相關的人都算成軍隊。
什麼意思呢?比如做飯的、運送糧草的、以及各種打雜的等等,這樣算的話,人數會多出來很多,因為剛才說的這些人往往是正規軍的好幾倍。
但即使這樣算,安南也不可能有700萬大軍,為什麼呢?我國古代形容我們周圍的這些國家有個詞語,叫做“蕞爾小邦”,不過現在不建議大家用這個詞形容其他國家啊,這是個貶義詞。
之所以用這個詞,就是因為這些國家和我國的體量、人口、面積相比差的太遠了,別說戰鬥力不強的安南,在明治維新之前,號稱統一日本的豐成秀吉,面對明朝能佔到便宜?不可能嘛。
(三)以古時候安南的國力,全國人口能超過1000萬都很困難,說句不好聽的話,我們國家的南北擴充套件之所以到廣東、廣西為止,就是因為再往南實在氣候不適合人類生存。
面對這樣的安南,明朝其實也沒出動80萬的軍隊,畢竟此時的明軍是跟著朱棣從北京一路打下來的,很快就把安南解決了,納入了明朝的版圖。
-
7 # 老王聊歷史
感想題主,現回答如下:
古人說:“兵者詭道也”、“兵不厭詐”,所以在戰爭中誇大自己的軍事實力,起到先聲奪人、在氣勢上壓倒敵人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人都喜歡誇大自己軍隊的實力,這是一種心理戰,而且很有效。
這個戰爭基本常識,明朝和安南都瞭解,明朝號稱80萬還算符合慣例,但安南的水平明顯低下,因為“心理戰”要的就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讓對手琢磨不透才是上策,安南對外宣稱700萬大軍,明顯吹牛吹破了天,完全虛張聲勢,是個人都知道是假的,不但起不到震懾敵人效果,反而先漏了怯,氣勢全無。
安南打不過明朝那是肯定的,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明朝方面師出有名
“師出有名”是中國人打仗的傳統,已成慣例。楚漢相爭之時,漢王劉邦行軍洛陽,三老董公遮曾向漢王建言道:“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這幾句話算是說出了師出有名的真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輿論戰,美軍打伊拉克不一樣先從輿論戰開始嗎?
明朝出征安南的原因本就因為當時安南的國王胡一元有錯在先,他先是篡陳自立,後又透過欺騙的手段從明朝那裡取得認可和封號,在明朝君臣發現後又以各種小聰明抗拒,這算是給足了明朝方面出兵的藉口和理由,想不當正義之師都難。
二、明朝君臣作戰目的清晰明確
在明朝大軍出發前,朱棣特頒諭旨,說明此次出征“惟黎氏父子及其同惡在必獲,其脅從及無辜者必釋,罪人既得,即擇陳氏子孫之賢者立之,使撫治一方,然後還師,告成宗廟,揚功名於無窮。”
而出征主帥張輔很好的落實了永樂皇帝的戰略部署,深通攻心為上的道理,進入安南境內後,他命人先將胡一元父子的二十條罪狀寫成榜文,刻於木牌上,順流放下,安南軍民見到榜文後,人心離散。在明軍攻克安南重鎮多邦及東西二都後,安南吏民崩潰,各州縣紛紛納款於明軍,張輔輯吏民,撫降附,分遣別將李彬、陳旭掠地,來歸者日以萬計。
因此明軍能很好的克服出兵異域的不利局勢,並未陷入安南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當然日後也是因為明朝君臣毀諾,一改初衷,誅滅黎氏父子後,另謀在安南開設三司及郡縣,從而遭到安南上下群體的反對,戰爭形勢扭轉,安南反倒成了大明的包袱,這是後話。
三、用帥得人,指揮得當
在出徵安南之初,永樂大帝任命成國公朱能佩徵夷將軍印,任總兵官,成為徵南軍的主帥,可惜沒過多久朱能突然病逝於龍州,時年37歲,在此情況下,年僅31歲的右將軍張輔臨危受命,主動承擔起指揮全軍的重任。
張輔是名將張玉的長子,在靖難之役的戰鬥中歷練成熟,他進入安南後作戰思路明確,指揮得當,他先是命令驍將朱榮進攻嘉林江口,再進至多邦隘,又命令沐晟軍也沿洮江北岸鼓行而進,與自己帶領的主力軍呈南北夾擊之勢,互為聲援,逼迫安南進入戰略防禦,龜縮排城內妄圖據險頑抗。
面對如此戰爭形勢,張輔並未一味的採用歷來兵家慣用圍點打援的戰法,而是敏銳的察覺出安南軍的戰略劣勢,他激勵將士道:“安南所恃,莫若此城,此城一拔,便如破竹。大丈夫報國立功,就在今日,若能先登此城,不憚重賞。”多邦城很快被破,當安南方面在巷戰中使用中原戰陣從未出現過的象兵時,張輔很快的就找到應對之法,“以畫獅蒙馬衝之,翼以神機火器。象皆反走,賊大潰。斬其帥二人”最終取得了勝利。
偉哉壯哉,我大明將士!
四、大明將士作戰勇猛,經驗豐富
此次出征安南的大明將士都是經歷了靖難之役的百戰雄獅,從出征時永樂皇帝任命的南征軍領導團就可以看出,他命成國公朱能佩徵夷將軍印,為總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徵夷副將軍印,為左副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將軍,豐城侯李彬為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兵部尚書劉俊參贊軍務,都指揮同知程寬、指揮僉事朱貴為神機將軍,都指揮同知毛八丹、朱廣、指揮僉事王恕為遊擊將軍,指揮同知魯麟、都指揮僉事王玉、指揮使高鵬為橫海將軍,都督僉事呂毅、都指揮使朱英、都指揮同知江浩、都指揮僉事方政為鷹楊將軍,都指揮僉事朱英、都指揮同知金銘、都指揮僉事吳旺、都指揮同知劉塔出為驃騎將軍。這些都是隨朱棣起兵“靖難”的功臣宿將,都是久經考驗的沙場英雄,作戰經驗極其豐富。
相反安南方面因為承平日久,即便是正規軍的作戰經驗就極少,何況為了應對明朝的征討,安南胡一元父子徵召了大量的民夫入軍,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戰爭為何物,把戰爭當成了打群架,戰鬥力幾乎成了負數。
根據歷史的記載:1407年,明軍水陸並進,清遠伯王友等率軍渡過自注江,攻破籌江、困枚、萬劫、普賴諸寨,斬首三萬七千餘級。安南將領胡杜聚集水師扼守天險盤灘江,張輔命降將陳封攻擊,大敗之,盡奪其舟,遂定東潮、諒江諸府州。明軍主力追擊至木丸江對岸下寨,胡一元之子胡澄以戰船三百艘來戰,明軍迎頭痛擊,斬首萬級,擒其將校百餘人,溺死者無算,江水為赤。張輔在鹹子關築城,命都督柳升鎮守。3月,安南軍隊殘部搦戰於富良江,張輔與沐晟夾岸迎戰,柳升以水師橫衝其陣,大敗敵軍,斬首數萬級,因天旱水淺,安南兵紛紛棄舟逃走,明軍追至時江水忽然大漲,遂乘勝急進,安南兵大多被殲。5月,明軍追擊至日南州奇羅海口,安南軍隊殘部全軍覆沒,胡氏父子僅以數舟逃遁,明軍在當地百姓協助下,擒獲胡一元及其子胡澄,隨後又擒胡漢蒼和偽太子胡芮,全部檻送京師。
至此,明軍出師僅一年,就大獲全勝,消滅了纂位的胡氏政權,得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八十、戶三百十二萬。
偉哉壯哉,我大明將士!
-
8 # 一貳一橙
明平安南之戰,發生於明朝永樂四年七月,當時的越南(古稱安南)地區發生了一場內部政變,最早奉大明為宗主國的陳氏家族逐漸式微,大權被宰相黎季㹈掌管,並不斷在大明南部製造事端,趁朱元璋清洗藍玉、朱棣北征蒙古之時,奪取了大明廣西以南的部分領土。
到了朱棣登基之時,黎季㹈也發動政變,殺了陳順宗陳顒,改回原姓胡,讓兒子胡漢蒼登基,自己做了太上皇,依舊掌管安南。到了永樂元年,胡漢蒼派人去大明朝廷,說前任君主陳安早死沒兒子,所以把王位給了胡家,要求朱棣按照前例冊封,朱棣雖然感到奇怪,可調查回來後的大臣楊勃卻是言之鑿鑿,說胡漢蒼的繼位沒有什麼問題。
此時的朱棣正忙著清洗建文遺臣,消除自己發動兵變的影響,對安南內部發生的事也不怎麼去管,就再派了禮部侍郎夏止善去安南進行冊封典禮,可沒多久,原陳朝舊臣呂伯奢、陳氏宗親陳天平相繼逃到大明,面見朱棣訴苦。深感自己被忽悠的朱棣怎麼可能忍得下這口氣,於是派西平侯沐晟、成國公朱能、新城侯張輔,釋出《討安南檄文》,兩路大軍共八十萬南下安南,明平安南戰事就此打響了。而胡季㹈也深知這劫是逃不過了,所以全力發動全國之兵共稱七百萬,北上和明軍大戰。當時的安南在陳氏一百多年的統治下,周邊的寮國、泰國等國相繼屈服,陳仁宗時期更是三次擊退了前來討伐的元軍,胡季㹈執政時期還全面佔領了占城國,(也就是現在越南的南部),更有溼熱的天氣和害人的瘴氣作為屏障,儼然為十五世紀的東南亞霸主。
當然最後號稱七百萬大軍的安南也擋不住大明兵鋒,僅一年就被平定,胡季㹈父子被俘去南京,最後被殺,安南歸附大明,改安南為交趾,設立交趾郡,以黃福為交趾布政使,西平侯沐晟協助治理安南,直到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才再次脫明自立。連元軍、美軍都無法徹底以武力征服的安南,為什麼會敗在大明手裡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朱棣出兵的準備做得很好,針對安南的氣候、瘴氣都有了應對方法,使得這些“天險”猶如虛設安南處於北迴歸線以南,氣候高溫多雨,屬熱帶季風氣候,溼度很高,山林茂密,有著天熱的防禦機制,而針對這一點,朱棣做出了三個準備:
成國公朱能雖為徵夷將軍,但實際指揮者卻為徵夷左副將軍沐晟。自西平侯沐英被朱元璋安排在雲南後,沐家就一直負責大明朝廷的南部事務,平定了雲南、四川等地的少數部落叛亂,對南方氣候和征伐方面有很深的瞭解和經驗;由於安南多山多林,步兵戰鬥力很強,很容易可以在叢林設陷阱、打埋伏,1965年的美軍介入越南戰爭,就在叢林中被那些密林陷阱打得找不著北。所以在大明軍隊南下時,朱棣沒動用北軍,而是以沐英為主,徵發雲南、四川、廣西以及鎮守南部的各路藩王府軍南下,他們比北軍更容易適應南方的氣候和山地戰;為了避免軍隊深入造成軍令不通的後果,朱棣親自手書詔令,下達朱能等人必須小心敵人埋伏、注意高溫潮溼天氣、避免瘴氣瘟疫、多用當地嚮導等指令,如果不聽從詔令行事者,雖贏不賞、若敗必懲。除了陸軍之外,朱棣還讓太監馬彬率領廣東、福建水師,繞過安南直驅占城,控制安南的後方,使其首尾不能相連。朱棣憑著他多年來南征北戰的經驗,深知安南地勢險要、更兼有天險瘴氣,曾經橫行天下的蒙古騎兵都在其手裡折戟,所以從一開始朱棣就沒有因胡季㹈弒主奪位而輕視他,反倒對其十分重視,總結了元朝三徵越南失利的教訓,對朱能等將領苦口婆心的建議,使得將領們不敢自擅其事,避免了忽必烈之子脫歡南征時在叢林和安南軍作戰,最後導致失利的前車之鑑。
而安南方面,胡季㹈篡權不過四年的時間,很難將陳氏王朝在國民心中完全抹去,為此胡季㹈才會在殺了陳順宗後立馬將王位交給次子胡漢蒼,而不是長子胡元澄,自己退居幕後做主,就是因為胡漢蒼是陳朝公主所生,在血緣上和陳家比較靠近,後來胡漢蒼請求大明冊封其為安南國主時,用的理由就是陳家無後,自己是陳家外孫,這才得到了朱棣的同意。
胡季㹈倒行逆施,早已引起了國內外的反感,在奪權不久後又遇到了大軍壓境,他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動員全國兵力,據越南史料記載,安南在這場戰事中損失了將近十萬軍隊就全面奔潰了,如果真的有七百萬軍隊的話,損失十萬也不過九牛一毛而已。所謂的七百萬軍隊,要認真算起來也不過二十萬,其中可能還包括了民工、伙伕等後勤部隊,其戰力自然也無法和大明精銳相比了。
當然,朱棣的軍隊也未免是八十萬,由於不用北軍,所以他就是把廣西、雲南、四川三省的戰力全部徵集也達不到八十萬,據現代史料研究,朱棣這次出動的大軍大約在二十五萬到三十萬之間,不過也完全足以對付胡季㹈的十萬大軍了。
二、胡季㹈的軍隊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比不過朱棣,所以他孤注一擲,將軍隊全部分佈在諒山一帶,這是他犯的一個最嚴重的錯誤胡季㹈雖然弒君,可他個人也是很有本事的,像佔領占城,將安南的國土面積擴大了將近一倍,所以胡季㹈在國內也是有不小的威望的,而且當時的安南也有很多的優勢:
胡季㹈在自己家作戰,明軍是遠征,有地利優勢,加之朱元璋時期大明和陳朝就有不少摩擦,胡季㹈可以藉此發動輿論壓力,調動安南百姓計程車氣;繼承了陳朝的武器裝備,胡季㹈的軍隊也多裝備了十五世紀最先進的火器,其效能可能還比明軍還要先進,後面胡季㹈戰敗被俘,全家壓往南京後,其長子胡元澄就因為懂得製作神機槍而被朱棣特赦,被當時人稱為“火器之神”;明軍雖然準備充足,可是出師不利,主帥朱能在出徵時不過三十七歲,但在靖難之役時落下了病根,剛到廣西還沒進入安南境內就去世了,三軍突然無主,自然亂成一鍋粥,這是胡季㹈最有可能擊敗明軍的絕好機會。可是胡季㹈卻沒有對此有任何反應,他始終不敢越過安南進入廣西,即使此時的廣西因為朱能病逝而出現了騷動,可胡季㹈還是有所顧忌,可能是擔心這是朱能的誘敵之計,畢竟安南號稱“小中國”,對孫子兵法等戰術也深有研究。再者,胡季㹈的優勢在於國內而不在國外,他擔心自己一旦出國,後方再發生動亂就很危險了,就這樣一來二去之際,龍州明軍已經在徵夷右副將軍張輔的帶領下完成了改編,由張輔接任朱能為徵夷將軍,繼續率兵南下。
於此同時,雲南的沐晟大軍也感到了廣西,和張輔合兵一處,二十萬大軍跨過邊界南下安南,一開始勢如破竹,連下兩地,可到了當年十一月份,明軍就在諒山遭到了入安南以來最強大的阻擊:諒山古稱多邦,為扣馬山、巴外山、宣江、桃江等山河所包圍,地勢極度險要,一入諒山,南部就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直衝不過一日就可直達首都河內,故自古有“下諒山而越王降”之說法,這點在1979年我國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為了保護諒山,胡季㹈親自坐鎮,還把兒子胡漢蒼也帶到了諒山,集中十萬正規軍隊兼近百萬民兵、運輸部隊,以四江之地為依託,修繕城池、防禦工事,把諒山打造得鐵桶一般。胡季㹈將全部家當都放置在諒山,這是他的不得已,因為諒山實在是太重要了,同時也是他最大的失誤:因為不管是論士氣還是數量,諒山守軍都不是明軍的對手,胡季㹈將諒山作為決戰之地,而沒有將靠安南軍最擅長的打游擊來侵擾明軍,選擇硬碰硬地打,才導致了最後諒山一破而胡朝滅亡的結局。這一點和二戰時期,法國盡全國之力打造的馬奇諾笑話可謂是如出一轍。
三、人心背向是胡季㹈遇到的最大問題,從他殺陳順宗、逼陳少帝開始,胡朝的滅亡就已經成為定局了前面我已經指出了陳朝對於安南國民的向心力,胡季㹈身為國舅,又是陳帝器重信任的人,可他為了權力、王位而改朝換代,這足以在國內激發各種民變,而且歷代陳帝基本都不是暴君,沒有什麼嚴重的殘暴害民的情況發生,胡季㹈弒君奪權,又殺盡陳氏子孫(後來的陳天平也死在了胡季㹈之手),禍亂朝綱,已經引起了安南百姓對原陳朝的嚮往和憐惜。
實際上,諒山大戰雖然打得辛苦,可是最難打、最艱險的路幾乎都是安南將領和士兵走的:
在張輔、沐晟入安南之時,安南當地百姓就自覺擔任起了嚮導,引明軍穿越叢林,避過瘴氣,直達諒山腳下;東門之戰,死去的陳天平部將黃中,率領四千敢死隊強攻東門,雖死傷過半也誓不後退,最後攻破東門,二十萬明軍後進攻城,一夜之間就攻破諒山防線;慘烈度不亞於諒山之戰的富春江大戰,就是由安南義軍和胡氏父子之間的一場大戰,共殲敵四萬人,全滅胡家水師,到最後胡氏父子逃跑,更是被當地百姓組成搜捕隊捉拿,最後交給明軍的。而且除了胡季㹈自己作死外,明軍在入安南後的表現也十分出色,張輔下令不準士兵騷擾百姓,不準拿百姓一針一線,否則依法論處,併發布《討賊檄文》,宣告此次入安南是為撥亂反正,恢復陳朝江山,而不是侵略國土,這很好地安穩了本就人心惶惶的安南百姓,讓胡季㹈發動百姓禦敵的計劃無用武之地。
在諒山之戰後,胡氏父子被擒,安南全境可謂是“詔書一到,望風而降”,僅一年就全部平定了,這就是三國時期馬謖所說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攻戰為下”之計,張輔就憑此穩住了內亂的安南,盡得安南四十六州,更重要的是,明軍此戰收服了安南人的心,在陳氏被殺、胡氏失敗後,安南國民連上“萬民書”,請求將安南作為大明的一個郡,歸入王化。
總結:胡氏之敗更多是咎由自取,而明軍之勝則全靠軍令如山,以攻心為主,攻城為輔,既收復安南全境,又收服了安南百姓的心,使之歸入大明國境胡季㹈威望極高,重權在握,即使擁有重兵在手,又有山河屏障,叢林瘴氣,可最後還是兵敗如山倒,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已經失去了人心,戰國兵家代表吳起對魏武侯所說的“在德不在險”,或許就是這個意思了。帝王不修德,雖有重固之險、百萬大軍,可就連船上的人都會成為自己的敵國,胡氏之敗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可惜的是,胡氏以失民心而敗,大明以得人心而勝,可是最後還是難免重蹈胡氏覆轍,大明安排在安南的郡守多以天朝上臣自居,看不起安南百姓和官員,引起了當地人不滿,安南歸化不到一年就爆發了簡定之亂,花費了數年時間才平定。
此後陳季擴、黎利接連起義,而朱棣留守在安南的沐晟、李彬、馬齊等人,不是管理能力較低,就是魚肉百姓之人,而本該留守安南的張輔卻因為朱棣北伐被調往了北方,留下一個越亂越治,越治越亂的安南一直在大明邊境鬧騰。
萬般無奈之下,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首輔楊士奇、次輔楊榮主張策封安南,而大明也在安南花費了太多心血和銀子了,北面蒙古三部時時進逼,大明已是無法再控制安南了。於是朱瞻基派使者李琦出使安南,赦免黎利起義之罪,策封原陳氏宗室陳篙為安南國王,廢除安南三司,撤回各地駐守軍隊,安南歸化之路就此壽終正寢了。
-
9 # 白井
你只要把它後面兩個零抹掉,就是他們真實的軍隊數目。按照他們當時的整體國力,養個7萬人的軍隊都有點困難,畢竟一支軍隊需要補給需要裝備鐵器需要戰損安撫需要人員更替訓練,這些產生的軍費消耗都是驚人的。假如真如他所說700萬大軍,估計還沒打他們自己都得被整奔潰
-
10 # 小橫
明朝的時候,總人口才多少?越南總人口又有多少?說自己有多少多少大軍的,畢竟是號稱的,說說而已嚇唬人的。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一溜不就全部現原形了嘛。所以實際上他並沒有那麼多人,再加上軍事實力有相差,打不過也正常啊。
-
11 # 小北最光陰
不為別的,就因為號稱這兩個字!
都不用說那時候安南兵馬一共有多少,只要聽到700萬這個數字,就知道這700萬大軍有多麼的不靠譜了!
試問那個時候的安南能夠有700萬百姓麼?
再者,十萬大軍每天吃的糧食都可以堆成一座小山,試問700萬大軍這得需要多少糧草才能餵飽一天?
要知道就算是我國大亂的時候,各地諸侯狂吹牛皮,也就只敢吹個二三十萬,膽子大一點的吹個五十萬八十萬,最多也就帶甲百萬算是到頭了!
安南區區小國,比我國的國力差遠了,你感覺他能養得起或者是招募的到700萬大軍?
要是安南真有這樣的國力,那仗也就不用打了,他早統治全世界了,這九州中原之地早就成為安南的牧馬場了!
所以安南是不可能有700萬大軍的!
至於為何打不過號稱80萬大軍的明朝,這個問題就更簡單了!
那個時候朱棣剛剛靖難勝利,大明朝的軍隊正在巔峰狀態,兵精將勇,名將層出不窮,這個時候連蒙古都不敢跟大明朝炸刺,就更別說一直都被我國壓著打的安南了!
大明朝獲勝這很正常,要是大明朝失敗了,那才不正常了!
回覆列表
明徵安南戰爭發生在明初期,永樂帝朱棣初年。當時靖難之役剛結束不久,明朝國力尚未完全恢復。當然,這並不妨礙明朝對蕞爾小邦的武力鎮壓。安南即現在的越南,現在越南的國號是清朝時期嘉慶帝對阮朝的冊封。歷史上安南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直到清末才淪為法國殖民地。
1.安南陳朝末年,外戚黎季犛(音同毛、犁)專政,黎季犛本姓胡,祖上為浙江人,後漢時期黎季犛祖上鎮守演州,從此世居於次。明建文二年,黎季犛廢陳少帝篡位建朝,改回胡姓,為胡朝。不久在陳朝遺臣的反對下,黎季犛被迫讓位於其次子胡漢蒼,自己依然掌握實權。這些事遠在南京的永樂帝朱棣自然不知曉。永樂元年,胡漢蒼上書朱棣,稱陳朝子嗣已絕,自己以外甥身份被群臣擁立為君,作為同道中人的朱棣自然知道事情沒那麼簡單。
宗嗣繼絕,支庶淪滅,無可紹承。臣,陳氏之甥,為眾所推——《明實錄·太宗實錄》但因靖難之役結束不久,朱棣無暇顧及這些,便派楊渤率人去了解情況,誰知楊渤收受賄賂,會同胡漢蒼聯名群臣請求冊封,於是朱棣便冊封了胡漢蒼為安南國國王。朱棣並沒有完全相信,於是在冊封的詔書中告誡胡漢蒼,作善降祥,厥顯有道,事大恤下,往馨乃誠。
不久,陳朝舊臣裴伯耆逃往明朝,嚮明成祖告誡實情,但當時朱棣的目標放在北方,在朱棣心中不管是陳朝還是胡朝並沒有那麼重要,只要臣服明朝即可,況且其父朱元璋時期對待安南也是安撫為主。
2.事情的轉機在一位自稱陳朝後裔陳天平的人身上,陳天平經過寮國逃往明朝,嚮明成祖朱棣訴說了實情。明成祖確定身份後,便決定幫陳朝復國。胡漢蒼得知後表示接受明朝的要求,朱棣很滿意,便許諾封胡氏世代上公。
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黃中率領五千明軍護送陳添平回國即位,事與願違,胡季犛得知此事後令其子胡元澄伏擊明軍。此役,陳添平被俘後慘遭殺害,黃中帶領殘兵敗退回國。
3.屢次被戲耍又被無情打臉的明成祖勃然大怒,封靖難名將朱能為徵夷將軍,張輔,沐晟為副將軍,率軍二十萬征討安南,《大越史記全書》中記載明朝派兵八十萬難免有些誇大。安南出兵近十萬迎敵,號稱700萬大軍,雖說在軍隊人數上誇大其詞是一種戰術威脅心理戰,但顯然安南這次的吹噓只是一直自我安慰。1407年初,明軍攻破安南東都升龍,繼續向安南都城清化進軍,胡元澄領軍退到黃江和胡季犛,胡蒼漢會合。明將沐晟沿江兩岸擊敗胡元澄軍,後因明軍水土不服爆發疾疫,暫時轉移到鹹子關備戰休養生息。胡軍趁勢立刻集合七萬軍隊,號稱二十一萬與明軍在鹹子關爆發激戰,胡軍大敗,胡氏父子逃亡後不久被俘。
4.永樂五年,六月,明朝改安南為交阯,設交阯布政使司,從此開始了安南屬明時期。但設立布政司後安南境內反叛從未停息,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後黎朝開國君主黎利脫離明朝統治,建立後黎朝。因明朝北部遊牧民族困擾不斷,對安南用兵負擔沉重,後黎太祖多次擊敗明朝軍隊,令明朝損兵折將,得不償失。安南的脫離得到了明朝統治者的默許。明英宗朱祁鎮正統二年,封黎利為安南國王,黎利奉明朝為正朔,一直到崇禎十七年明亡。
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自趙、丁、李、陳之肇造我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阮廌《平吳大浩》5.明朝之所以在前期能順利擊敗胡朝主要是因為胡朝本來名不正言不順,又倒行逆施,賦稅繁多,暴吏橫行,不得民心。但明軍勝利後並沒有兌現出兵前對安南百姓對許諾,復立陳朝。而是用陳朝宗室已絕盡的藉口趁機把安南劃歸到自己統治範圍。明朝的高壓統治也加劇了雙方矛盾,自五代後就脫離管轄的安南已經習慣自主管轄,不甘心再次淪為明朝的勢力範圍,即使後來明朝為陳朝君主建廟上諡,但安南人民並不買賬。
交人苦中國約束,又數為吏卒侵擾,往往起附賊,乍服乍叛。——《明史》6.明朝的出兵本來就有私心,並不是完全是安南胡氏篡位後觸動了名義上明朝宗主國的威嚴,主要是因為明朝和安南戰前就有領土糾紛,戰前安南胡氏妥協後也在積極備戰,同時期明朝也在積極備戰,二者心照不宣,後來雙方爆發戰爭是水到渠成。